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杭州名人故事

杭州名人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17 07:29:20

① 杭州古代的名人小故事

吟詩賞月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聖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② 杭州西湖有哪寫名人,與他們的事跡

空亭一座,還有什麼能讓人想起蘇小小浪漫凄婉的悲劇故事;
草坪一方,有誰能知道這就是打虎英雄武松當年的埋骨之處;
無名墳堆,辛亥革命烈士遺骸竟然依舊躺在城西的雞籠山上;
……
40年前,一大批為西湖增色的名人墓葬,從西湖周邊消失了,連同他們的故事,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西湖北山街的整治正在進行中,也許今年「十一」,我們又會發出一聲感嘆:西湖又變樣了!希望這並不僅是對西湖自然風景本身的贊嘆,更是對蘊涵在湖光山色間那濃濃的人文積淀發自內心的景仰。因而,在如今改造工程尚未結束的時候,很多杭州的熱心市民覺得似乎該說些什麼,不為其他,只為那些承載著歷史、如今散落各處的名人墓葬……

四十年的一段塵封記憶
前不久,一位年過七旬的市民蔣大伯找到記者,講述了40年前,西湖邊的名人墓葬曾進行清理;40年後,他希望能在此次北山街改造時,及時考慮恢復或回遷一些名人墓葬,增添西湖的文化內涵。如果再不進行搶救,那些名人事跡以及有關他們的一些故事,很可能就此失傳。
吳子剛,上世紀六十年代擔任過杭州市園管局局領導的離休幹部;陳潔行,浙江省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錢塘舊夢》作者;丁雲川,一位熱心杭州考古事業的老人,他們和蔣老一起,向我們講述了那些歷史片段。
西湖勝地,有多少豪傑志士文人騷客將身後事寄於此處。40年前的西湖邊,曾經遍布墓葬和紀念碑。比如在原二三四五公園的地方,曾有陳英士銅像、北伐誓師宣言紀念碑、八十八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在西泠橋頭有蘇小小墓,再西有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墓、陶成章墓、楊哲商墓、沈由智墓;麴院風荷處有岳飛墓;丁家山處有劉莊主人劉學詢及其親族墳墓十穴;在花港觀魚處,牡丹園原來為無主墳地;在孤山東麓有辛亥革命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國民黨上將王電輪墓及墳庄、陳模墓、林祠、林啟墓、辛亥革命烈士徐錫麟墓,後山有林和靖墓、菊香墓、徐寄塵墓、夏超墓、馮小青墓、蘇曼殊殊墓等。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整治西湖,就開始逐漸搬遷和拆除一些墓葬和紀念碑。特別是1964年,隨著文革的臨近,曾在西湖邊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搬遷行動,一些著名的名人墓葬與亂墳一起在幾夜間被全部挖起遷走。甚至連岳飛、秋瑾、徐錫麟、辛亥革命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等全部被挖掘搬遷。紀念亭拆除、碑被打碎,遺骨有些被搬遷到雞籠山的亂墳中、有些乾脆被銷毀。
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結束,在杭州的一批文人和有識之士的呼籲下,岳廟被恢復,秋瑾墓被回遷至西泠橋的另一端,並且還塑了像。徐錫麟、浙軍攻克金陵烈士墓——七星墳、陶成章墓、楊哲商墓、沈由智墓等一批辛亥革命名人墓葬被遷到鳳凰嶺南天竺原來演福寺舊址,重修墓葬,並樹墓碑以供後人憑吊。
在這幾年進行的西湖環湖整治中,章太炎墓、於謙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紀念祠堂被回遷或恢復。
但是仍有一大批名人墓葬至今沒有被恢復……

名人墓辭西湖邊
武松:亦真亦假皆無影

歷史:武松是南宋時期跟隨宋江造反的三十六人之一,歷史上確有其人。施耐庵著的中國古典長篇小說《水滸傳》中「景陽崗打虎」、「醉打蔣門神」等故事,已是家喻戶曉。在第119回「魯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錦還鄉」中因為魯智深坐化六合寺,武松也在此出家,至八十高齡善終。
另有一說,此武松不是《水滸傳》中的武松,而是清代的一個義士,為杭州百姓除害,深得市民愛戴,死後,杭州市民感念其德,集資將他葬在西泠橋畔。
遭遇:在現香格里拉飯店對面的草坪處的一棵青松下,原為武松墓,據蔣大爺回憶,以前這里有一個四角石亭,內有墳包和一塊墓碑。1964年挖掘時,的確發現了一根特別粗大的長腿骨。後遺棄。
現狀:目前在其原址為一片草坪,沒有任何標志,一棵高大的青松枝葉茂盛,為下面的草坪遮擋著風雨。

蘇曼殊:詩僧流落雞籠山

歷史:蘇曼殊15歲去日本留學,在日本的幾年裡,結識了陳獨秀、黃興等人。回國後,加入了光復會,從事反清活動,與革命黨人多有交往。17歲後,蘇曼殊削發為僧,之後寫了不少詩作和小說,在文學史上也有了一席之地。
遭遇:他在上海去世之後,孫中山給予葬資,徐自華得知他們正在尋找葬地,捐出了西湖孤山北麓的一塊地安葬蘇曼殊。蘇曼殊就這樣在身後選擇了西湖的孤山。但是後來蘇曼殊墓的墓壁坍塌,1964年,墓被遷至雞籠山。
現狀:至今,蘇曼殊的遺骨仍舊湮沒在雞籠山荒草叢中。
長眠在雞籠山的名人還有辛亥革命的一對英烈夫婦裘紹和尹維峻、林啟、惠興、林寒碧和徐自華,他們的身後之地也同樣處於湮沒的境地。

蘇小小:此地空留慕才亭

歷史:蘇小小是南齊錢塘人,名歌妓(即歌女),聰明美麗,才華出眾。她平時就喜歡乘坐自己設計的油壁香車游覽西湖。有一次在白堤偶遇騎著青驄馬的宰相的公子阮郁,兩人一見鍾情。為表達愛慕之情,蘇小小口吟《同心歌》一首:「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蘇小小也就此不再出面歌唱,在杭州掀起軒然大波。消息傳到了宰相耳里,連夜把兒子帶走,從此音訊皆無。蘇小小幾次尋找都沒有結果,抑鬱成病。有一次她在寺廟燒香,碰到窮書生鮑仁,贈銀百兩,資助他進京趕考。鮑仁應試及第,任滑州刺史,專程來向蘇小小道謝,蘇小小已經謝世。鮑仁根據她的遺願「生於西泠,死於西泠,埋骨西泠,不負好山水」,將其葬於西泠橋畔,後人又在墓上建造「慕才亭」。蘇小小的墓建成後,唐代詩人李賀、白居易等都曾到墓地拜謁,並作詩紀念這位才女。
遭遇:蘇小小墓據傳至南宋時已經出現在西湖邊,此後屢有毀修。清乾隆時,墓外觀為石砌八稜角、上覆青瓦丹柱墓亭,據傳所有柱子的四面都刻滿了歷代吟唱蘇小小的詩詞對聯。民國初年改為外包水泥的圓丘形墓。1964年被清除,發現其為一空墳。
現狀:1988年,只在墓亭原址上修造了六角攢尖頂亭,名「慕才亭」。亭邊的說明簡單地介紹了「蘇小小的故事」。

修繕,專家點子ABC

提議一:有選擇回遷
也許西湖美譽過盛,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心願埋骨於此,大大小小的人物已經無法盡數。要把這些墓葬全部恢復顯然是不現實也沒必要。只能結合此次西湖的綜合整治,有選擇地重修或者回遷部分墓葬。比如在百姓中影響較大,對杭州提升人文內涵有較大意義的,須盡可能恢復;而對一些相對影響較小,或者屬於群體人物,但又對杭州的古城保護有一定作用的,可以嘗試在西湖以外的別處進行整體的清理,比如類似鳳凰嶺的辛亥革命紀念墓地等建造一個西湖古代文人墓群,讓人有選擇地慨嘆憑吊。
提議二:原汁原味還原歷史
說聲恢復也許不難,問題是怎麼恢復?杭州的丁雲川老先生是個熱心市民,一直以來他以自己民間的方式感悟西湖,在他看來,要恢復這些名人墓葬,就要盡可能的保持原樣,原汁原味地還原歷史,讓今人在與古人共享同一天地的場景中緬懷逝者。
提議三:改良墓碑
但是針對原樣恢復的提法,陳潔行教授卻並不苟同:「如果現在還在西湖邊重新修起一個個饅頭墳包的話,無疑是煞風景的。」他提議不妨借鑒西方的墓碑,以台階式造型,既免去墳包的荒涼感,層層遞進又便於人們品讀碑文。
記者特意去西湖邊逛了一圈,有些碑文確乎過於簡單了些,像蘇小小墓,只有簡單幾句話。假設重修的話,可以把那凄美動人的故事寫進碑文,也許人們看了這個故事,會永遠記住西湖,記住『慕才亭』。」
提議四: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陳潔行教授甚至提出浪漫之都的西湖應該更顯浪漫色彩,不一定要讓人想起這是個墓。就像現在的秋瑾墓,就沒有墓的形狀,而設計成一尊秋瑾雕塑。再比如蘇小小,經過幾世的變遷,我們已無從知曉她的神韻,此時盡可求其神而不必拘於形。陳老有一個很浪漫的設想,「慕才亭」里樹的並不一定要是蘇小小的雕像,一輛「油壁香車」一騎「青驄馬」也許更傳神。試想一駕精心設計的花車,緩緩行進在西湖邊,微風吹過,吹開窗簾的一角,裡面的人物若隱若現,仔細看時卻又看不真切,讓人浮想聯翩。

西湖因人物而美麗

西湖的美麗,西湖的魅力,從來就不單純是這山水,而是這些生活在西湖故事裡的人物。一座斷橋,是因為有了白娘子;一座凈寺,是因為有了濟公。可以說,沒有人物,也就沒有了西湖的色彩。
西湖文化
毫無疑問,這些散落各處的名人墓葬與西湖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單是西泠橋畔慕才亭上那副楹聯:「千載芳名留古跡,六朝韻事著西泠。湖山此地曾埋玉,風月其人可鑄金」就牽引出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據了解,慕才亭的四根柱子上原本都刻有這樣的楹聯,記載著歷代文人的憑吊詩文,而今大多都已散失,也許借著蘇小小墓的再次修繕,可以重拾這些有關西湖的珍貴史料。
西湖故事
西湖邊每一個墓葬,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就拿武松墓來說,《水滸傳》中的武松,其結局人們都很清楚,書中寫到:八十善終。可民間流傳的說法,這位打虎英雄晚年的日子可並不那麼好過。由於仇家較多,武松在晚年被人砍了另一手;可由於其雙腿功夫依然了得,鴛鴦腿、兔子雙蹬腿踢將起來依然虎虎生風,於是又被其仇家砍斷雙腿,成為一廢人。後懇求同門師兄弟魯智深「送吾歸天」才得以結束餘生。
西湖故事可以信手拈來,涌金門前浪里白條張順與風浪比高,北山街上紅梅山莊里李慧娘與當朝權貴嚴嵩智斗;被郭沫若評價為與《紅樓夢》媲美的《再生緣》,亦是在西湖邊誕生;更別說那耳熟能詳的許仙與白娘子……這些優美的民間故事,都將隨著名人墓葬的恢復繼續流傳。
西湖歷史
西湖的山水清麗明朗,可凝結其中的歷史史實卻充滿著厚重感。岳武穆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吟唱著《滿江紅》,寂然走上黃泉路,世間傳說,其被害死後,屍骨不得安葬,一獄卒偷其衣物掩埋於今潮王路一帶,成為眾所周知的「衣冢墓」。而據陳潔行教授介紹,如今的岳墳確是英雄埋骨處,文革時並未挖到底,一直到文革結束,挖出宋時石人石馬等等,才判斷出下面的確有英雄骸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式被確定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三台山路邊的於謙祠、西泠橋南側的秋瑾墓以及辛亥革命時那些捨生取義的群豪,個個都有一段盪氣回腸的故事,恢復這些名人墓葬,不僅可以為這些名留青史的歷史人物故事找到史實依據,也為西湖增添了歷史厚重感。
西湖旅遊
就像前面提到的關於武松墓主的爭議,也許現在無法定論,可作為一種傳說,這時候故事本身的真實性已經退居第二,在人們心中更在意的是故事的內容。就像陳潔行教授說的:不必用學術的眼光究其真偽,一個人物一個故事就是一種旅遊資源。
記得關於梁祝的傳說也有很多版本,山東有一個梁祝故居,餘姚也有一個梁祝故居,杭州的萬松嶺則是兩人同窗苦讀的所在。不管通過何種途徑流傳,當這個說法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的時候,關於這些事實的真假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為一種資源,能引得遊人紛至沓來。

③ 有沒有杭州市桐廬縣以前的傳說、名人故事

你搜一下「桐君」「桐君山」,這個在桐廬挺有名的,好像有什麼典故吧。

這是我找的:回

桐君山是富春江答畔著名的古跡之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的著名旅遊景點,也是中華醫葯鼻祖聖地。據史料記載:古時候有一位老翁在這山上采葯,為百姓治病。山上原有眾多的桐樹,枝葉繁茂,能遮蔭數畝,老人在桐樹下搭了一間茅廬居住。有人問他姓名,他只是指指桐樹來表示,所以人們稱他為「桐君」,稱這座山為「桐君山」。經考證,桐君確有其人;黃帝時人,距今已4000多年了,著有《桐君采葯錄》,是我國醫葯史上卓有成效的中醫葯學家。《隋書》、《舊唐書》、《本草序》、《本草綱目》及《中國人名大辭典》中都有對桐君的記載。

④ 跟杭州西湖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真實的)

一、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如下:

1、蘇小小:

傳蘇小小於西湖邊邂逅了年輕英俊的公子哥阮郁,其父為當朝宰相,兩人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從此出雙入對,海誓山盟,結為夫妻。蘇小小為此寫下上面這首「同心歌」。不久,阮郁寫家信告知此事,其父大為光火,堂堂宰相之子焉能娶歌伎為妻。

但阮父深知兒子的秉性,可謂知子莫如父,立即送來了豐厚的聘禮表示祝賀。到了年底阮郁收到家中來信說阮父病危,希望阮郁能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於是,蘇小小當晚為阮郁打點行裝。第二天一早送阮郁上路。臨別兩人依依不捨,阮郁信誓旦旦,許諾料理完家事就盡快返回。

相攜蘇小小重遊西陵,不料阮郁這一走如石沉大海再也沒有回到蘇小小身邊。蘇小小對於愛情卻無比的專一與執著,依然苦苦地守護在西陵相約處,等候她的阮郎。隨著時間推移,祈盼流逝,唯有哀怨,終於蘇小小病倒了,兩年後咯血而亡。

臨終乳娘問小小有何遺願,小小弱弱地回答,我死後把我葬在西陵,我要在那裡等候我的阮郎。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繼而遵照蘇小小對賈姨的囑托,把她安葬在離西冷橋不遠的山水極佳處,墓前立碑,上刻「錢塘蘇小小之墓。」

2、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3、魯班造香爐:

巧匠魯班帶著妹妹來杭州務工,正巧碰上黑魚精在西湖裡花樣游泳搞得全城烏煙瘴氣,自戀的黑魚精還想強娶魯小妹做妻子,魯班將寶石山的一座懸崖鑿成香爐做嫁妝,巨型香爐把黑魚精穩穩壓在西湖底,只剩下三座葫蘆狀的爐腳留在西湖湖面。

4、康熙與雲林禪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來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到處遊山玩水,吟詩題字,自稱是個風雅的皇帝。 一天,他要到靈隱來耍子了。靈隱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驚又喜,連忙撞鍾擊鼓,把全寺三百多個和尚都召集攏來。和尚們披起嶄新的袈裟,頭頂檀香,手敲法器,嘴裡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大家跟著老和尚,趕到一里路外的石蓮亭,把康熙皇帝接到靈隱來。老和尚陪著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後、山上山下遊玩一番。康熙皇帝見到靈隱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長滿綠蔭蔭的樹,地下開遍紅艷艷的花,真是一個好地方呵!他心裡一高興,就吩咐人在寺里擺酒用膳,想多耍子一會兒。

5、臭秦檜:

西湖邊有座岳墳,岳墳前跪著四個鐵鑄的人像,其中有兩個就是當年出賣祖國、害死岳飛的秦檜夫婦。早先,杭州城裡來了一個新上任的撫台,那人也姓秦,是秦檜的後代。撫台上任不久,便帶手下人去逛西湖。他來到岳墳,看到自己的老祖宗跪在別人面前,忙用衣袖把臉遮住,倒退了出來。撫台回到衙門,坐不安,立不寧,便叫來師爺商量,想把鐵像搬掉。師爺捋捋胡須,想了一想說:「如果明搬吧,老百姓一定不肯,說不定還會鬧出事來。我看,不如派人在黑夜裡把這對鐵像丟進西湖裡去。這樣大的西湖,鐵像沉到湖底,便是把水車幹了也難找到。」撫台連聲稱贊道:「妙!妙!」於是當夜便派人把鐵像丟進湖裡去了。

二、關於西湖三堤歷史故事:

1、白提: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出自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行至孤山寺北,賈公亭西,暫且歇腳,舉目遠眺,但見水面平漲,白雲低垂,秀色無邊。幾只黃鶯,爭先飛往向陽樹木,誰家燕子,為築新巢銜來春泥?鮮花繽紛,幾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剛剛遮沒馬蹄。湖東景色,令人流連忘返,最為可愛的,還是那綠楊掩映的白沙堤。

2、蘇堤:蘇軾

「若往西湖游一遍,就是凡夫骨也仙」,這是蘇東坡稱贊西湖的佳句。縱貫西湖西部,全長2、8公里。因宋代的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主持所修,堤上有映波、跨橋等6橋,古樸美觀。堤的兩側多植花木,春季桃紅柳綠,景色尤其動人。堤中有「蘇堤春曉」,居「西湖十景」之首。當年蘇東坡曾有詩贊六橋道:「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山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煙空。」

3、楊公堤:

元滅南宋後,人們把南宋的覆滅歸罪與西湖,從此官府對西湖不但廢而不治,且任豪門占湖為田。此風一直到明朝中期,當時西湖已處於泯滅的危境。1503年,楊夢瑛出任杭州郡守。他不顧一切,力排眾議,經朝廷批准後,於1508年2月2日開始疏浚西湖,耗時152天。當時拆毀田畝3481畝,所挖的淤泥,一部分補益蘇堤,大部分的淤泥築起一條與蘇堤相對,從棲霞嶺西側起,繞丁家山直至南山的長堤。西湖始復唐宋之舊,而且方便了南北交通。人們為了紀念他,稱此堤為「楊公堤」。

(4)杭州名人故事擴展閱讀:

西湖名稱由來:

《漢書·地理志》:「錢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後又有錢水、錢唐湖、明聖湖、金牛湖、石涵湖、上湖、瀲灧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龍川、銷金鍋、美人湖、賢者湖、明月湖諸般名稱,但是只有兩個名稱為歷代普遍公認,並見諸於文獻記載:一是因杭州古名錢塘,湖稱錢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而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則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這個名稱。

⑤ 介紹一個名人故事並概括名人品質

周恩來從小志高,12歲就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年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為了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起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魏校長沒有想到,竟然有這樣出眾的學生,非常高興。他示意讓周恩來坐下,然後對大家說:「有志者,當效周生啊!」意思是說,有志氣的青年,都要向周恩來學習啊!

周恩來的故事 —— 三次付飯費

那是周恩來總理陪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杭州的事

這天下午周總理就要離開杭州了。幾天來隨行人員十分辛苦,周總理就吩咐秘書說:「今天中午,我請大家到樓外樓去吃便飯。」
樓外樓菜館的經理、廚師和服務員一聽到周總理要來請客的消息,都非常興奮。服務員忙著把面臨西湖的餐廳打掃得窗明幾凈,經理和廚師忙著商量菜單。11時左右,周總理和隨行人員談笑風生地踱過西冷橋,漫步白堤,來到了樓外樓。席間,他熱情地與隨行人員一一碰杯,感謝他們辛苦地完成了這次接待任務,並向北京來的同志一一介紹杭州名菜:這是活殺活燒的西湖醋魚,這是產自西湖的油爆大蝦,這是叫化子雞,都是北京人難得吃到的西湖佳餚。當周總理看到服務員端上一盤盤他最喜愛的家鄉菜時,一邊舉筷品嘗,一邊又向大家介紹說:「好久沒有吃到家鄉菜了,大家也來嘗嘗,這是紹興霉乾菜蒸肉,豆芽菜,霉千張,味道不錯的嘛!」吃得大家興高采烈。
飯後,周總理叫秘書去結賬。省里同志出來阻攔說:「不必總理付了,由我們地方報銷吧!」周總理聽了說:「今天我請大家,當然由我付錢啰!」店裡經理知道周總理的脾氣,若不收錢,總理會生氣的,就收了10元錢。誰知周總理又不肯,當即對旁邊一位姓姜的服務員說:「這許多菜10元錢怎麼夠呢?一定要按牌價收足。」經理和廚師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元錢。不料,又被周總理看到,生氣地說:「誰請客吃飯誰付錢。總理請客吃飯,也要和一般顧客一樣付錢嘛!」樓外樓經理沒辦法,只好又收了5元錢。這樣共收了20元錢。
哪裡曉得過了1個小時後,筧橋機場給樓外樓經理打來了電話,說周總理臨上飛機前留下10元錢,付中午的飯費。樓外樓經理和職工們捧著這30元錢,都深深地為總理的這種廉潔奉公精神感動得熱淚盈眶。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總理的吩咐去做,當即把當天午餐的飯菜,按照牌價單仔細算了一下,總共19元5角,和普通顧客一樣結了賬,並給周總理寫了份詳細報告,附上清單和多餘的10元5角,寄給北京國務院周總理辦公室。

⑥ 杭州名人有趣的故事

濟公好了

⑦ 現在還活著的杭州名人(有事例、姓名、干什麼事)

杭州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健在的名人不勝枚舉,如馬雲,阿里巴巴,高曉松,出身名門世家,現在是全才,華人的傑出人才!還有好多好多

⑧ 杭州的歷史故事名人詩詞歌賦

杭州與蘇州並稱「蘇杭」,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杭州文風鼎盛,名人輩出,而淵源深厚的江南文明也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歷代的帝王將相、逸士高人,他們不但在杭州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為西湖的風景憑添幾分歷史的凝重,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名人的故事吧。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
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張煌言
(1620——1664年),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1645年
(清順治元年、明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後,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斗爭近二
十年。
宋應昌(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1606)),字時祥,號桐岡,明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
有異相,方面紫髯,望之如神人、劍客,天生豪傑。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進士,授絳州知州。歷濟南知府、福建布政使,進副都御史。巡撫山東,
上《海防事宜》,預策倭患,進選將、練兵、積粟三策。官至兵部左侍郎,加右都御史。
葛雲飛(1789年——1841年10月1日),字鵬起,又字凌召,號雨田,漢族,清代山陰天樂鄉(今屬杭州蕭山)人,是中國統率一軍、鎮守一方的武將,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英民族英雄。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號定庵。漢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良主義的先驅者。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
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
貶。晚年移居潤州,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
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梁實
秋,(1903——1987)原名梁治華,出生於北京,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
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
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達夫,原名郁文,出生於浙江富陽滿
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
等。郁達夫是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
章太炎(1869年——1936年),原名學乘,字枚叔,浙江餘杭人。以紀念漢代辭
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
私淑弟子」等,後自認「民國遺民」。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05年11月15日(農歷9月7日),出生於浙江杭州,
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後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詩人,翻譯家。他先後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
愛》,曾經和杜衡、張天翼和施蟄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辦了《蘭友》旬刊。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⑨ 收集杭州籍歷史文化名人5位,簡要寫出他們的事跡.

1
沈 括(1033一1097年)

北北宋錢塘人沈括,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學者,十一世紀第一流的科學家。
青少年時隨父沈周先後到過潤州、泉州、開封、江寧等地,增長了不少書本外的知識,為他以後做學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沈括自幼好學不倦,對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葯、水利、軍事、文學、音樂各個方面部有興趣,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東京(開封)任過昭文館編校、司天監等職,使他有機會閱讀了大量豐富的皇家藏書。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陽歷,即「十二氣歷」的主張,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太陽歷和農歷結合的人。他對傳統歷法的缺點作了科學分析,說傳統歷法用閏月的方法來調整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是費力又不解決問題。他為此主張採取太陽歷,按十二節氣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1930年,英國氣象局局長肖伯納也曾提出了與沈括相同的理論,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寧三年),沈括積極參加了王安石變法,成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擔任過「權三司使」(主管財政經濟),「兼判軍器監」等職。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歲,住在潤州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門外),撰成《夢溪筆談》,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學和實踐的結晶。全書共三十卷,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志、葯議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條。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的條目就有二百多條,如銅壺滴漏的討論、凹面鏡的解釋、透光鏡的探討、立體地形模型的製造、指南針使用方法的經驗、地磁偏角的發現等等。全書廣博的內容,獨特的創見,被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沈括一生中曾有兩次較長時間居住在杭州,並曾到浙江察訪和在秀州(今嘉興)任職。一次是他十九歲隨父返歸故里,父病亡,他將父親安葬於錢塘龍居里,直至二十二歲父喪終才離去。第二次是三十六歲時護送母親靈柩回杭,葬於龍居里,三十九歲才返京復職。沈括四十一歲時,奉命來浙江治理水利,察訪兩浙,向朝廷建議興築溫、台、明等州以東的堤堰,增闢耕地。他在考察雁盪山時,對形成雁盪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學的解釋。沈括對故鄉杭州寄滿深深眷戀之情,在《夢溪筆談》中,對杭州的人物事跡、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記載。沈括六十五歲病故於夢溪園,臨終時囑咐後人將遺體歸葬故鄉杭外。今杭州市區後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舊居。墓在距杭州市不遠的安溪鄉。

2
龔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學家。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於江蘇雲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後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的思想為後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後,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並未消沉。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並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准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於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台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後起」的一家之談。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籲,並潛心於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他生平詩文甚富,後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3在那些為發展我國古代建築技術而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名師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結構專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傳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他是浙江杭州一帶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築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歷史上的記載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當過都料匠(掌管設計、施工的木工),長期從事建築實踐。在這長期的實踐中,他勤於思索、並善於向別人學習,因而在木結構建造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擅長建築多層的寶塔和樓閣。

4唐朝書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開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終年64歲。杭州錢塘人,字善登,唐初名醫,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鍾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書家。相傳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無人可以論書。魏徵稱贊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魏徵認為,他對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認王字真偽的能力。

《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歐法融為一體,皆波勢自然。從氣韻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筆,結字,圓潤瘦勁之處卻是褚法。

他不僅書法寫得「古雅絕俗,瘦硬有餘」,而且還有一雙精妙神奇的書法鑒賞慧眼。唐貞觀十二年,因著名書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見褚遂良,並任命他為侍書。

有一次,唐太宗徵得一卷古人墨寶,便請褚遂良看看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筆。褚遂良看了一會兒,便說:「這是王羲之的贗品。」唐太宗聽了頗為驚奇,忙問褚遂良是怎麼看出來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這卷書法拿起來,透過陽光看。褚遂良則用手指著「小」字和「波」字,對著唐太宗說:「這個小字的點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層比外層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書法筆走龍蛇,超妙入神,不應該有這樣的敗筆。」唐太宗聽了,打從心眼裡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後,唐太宗徵集到王羲之的墨跡,每逢真假難辨之時,總要請褚遂良幫他鑒定。後來,還奉命將這些珍貴的書法編定目錄,珍藏於宮廷內府。

他的傳世書跡有楷書《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伊闕佛龕》。

《孟法師碑》,全稱《唐京師至德觀主孟法師碑》:楷書,書體熔合歐、虞為一體,遒麗似虞,端莊似歐。既有虞世南書法典雅寬舒的結體,又有歐陽詢書法剛健險勁的運筆。字形更為方正端麗,行筆過度富於頓挫起伏變化。有些字又具有隸書筆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書法的代表作。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聖教序》,也稱《雁塔聖教序》:楷書,是褚遂良的代表作,書後六年即去世,也可說是晚年留下的傑作,字體瘦勁,極富豐神。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兩塊石刻均在陝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刻《聖教序》,後石刻《聖教記》。
5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主要詞作】

蘇幕遮(燎沉香) 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
蘭陵王·柳 少年游(並刀如水)

⑩ 浙江杭州桐廬縣有什麼名人遺跡和神話傳說

1、桐廬縣翙崗的由來

相傳吳大帝孫權的曾祖母起初就葬在翙崗古村落中,後來孫權的父親孫堅貪圖距翙崗十多里處,風水主子孫「一朝天子」的烏石山,將孫權的曾祖母改葬在了烏石山處。結果孫家真的就只出了孫權這一朝天子,而沒有萬代諸侯,後悔不已,所以後人就將這里稱為「悔崗」。

而明代的政治家劉伯溫十分喜歡這里,他認為悔崗地形如同起飛的鳳凰,便將「悔」字改為「翙」,並題寫匾額:「鳳翙高崗」,「翙」是鳥飛或鳥飛的聲音的意思,寄寓著劉伯溫對翙崗的美好期望。

2、桐君山

相傳,黃帝時有老者結廬煉丹於此,懸壺濟事,分文不收。鄉人感念,問其姓名,老人不答,指桐為名,桐君山鄉人遂稱之為「桐君老人」,山也以「桐君」名,縣則稱「桐廬縣」。

3、桐廬天子地

相傳八仙雲游路過此地,見兩條山脈走向酷似兩條青龍,正嘖嘖稱奇時,一朵紅雲從空中墜入山谷,鐵拐李掐指一算,連連驚呼:「此天子出生地啊!」雖是神話,然相傳1600年前的南宋開國皇帝劉裕就降生在此,公元420年劉裕稱帝,重遊羅山故里,御封此地為天子地。

4、桐廬天龍九瀑

相傳雪水龍潭中原來無龍,直至唐初,山東有一男一女二個老者,托夢給宰相魏徵。控告涇河龍王在河北、山東一帶降雨時,剋扣雨量,旱情未除,請魏徵主持公道。魏徵聽後十分惱怒涇河龍王是所作所為,黨籍拔劍,去找涇河龍王。

涇河龍王聞信後,急忙帶著九個龍子乘風逃走,一日到了雪水龍涎頂,見一泓清泉從山崖中飛出,連躍九級,形成九個天然水潭。看四周山巒疊嶂,荒蕪人煙,環境悠靜,適合駐住。決定留下來。老龍王告訴眾龍子,要接受教訓,安分守紀,多做善事,好好生活。

5、桐廬縣彰塢村

傳說明朝洪武八年,窄溪有徐姓兩兄弟。弟弟成年後搬遷到了天子崗山腳下,這里也就是後來彰塢村所在。

後來經過幾年的發展,人口多起來了,老阿太定了個黃道吉日,采來七枝樟樹樹苗,同大夥商量,定為上午十點一刻七樹下土立村(銅山上種了3枝,假山上種了4枝),擺好七掛大響炮,以打鑼為號同時下種,時間一到,打鑼人打起了大鑼,並響炮齊鳴,在響炮聲中七樹下土,彰塢由此立村。

樹逐漸長大,人也逐步增加,老阿太娶了妻子成了家,並生了七個兒子,經辛勤勞動,把七個兒子扶養成人。七個兒子十幾年後共建造了七座大樓房,房子結構好,造型美,牢固程度高,因此至今尚有四幢老房子完整無缺,是村裡的古建築文化遺產。

幾百年的七枝樟樹幾經風雨,至今仍在。圍繞著整個村莊,成為了彰塢村的風景樹。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