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穀鳥的傳說故事
1. 布穀鳥的傳說
傳說蜀王杜宇的宰相鱉靈,曾開通三峽,根治了蜀中水患。杜宇遂將王位相讓,並化成了杜鵑鳥,每到春天,就要不住啼鳴,鳴聲似乎喚人們「快快布穀」,因此被人們又稱為布穀鳥。
由於啼鳴不止,常常啼出血來,滴下的血就化成了火紅杜鵑。後來由李商隱寫進了「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千古凄怨的《錦瑟》。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正如宋代詩人楊萬里一句詩說的,不過是杜鵑花「開時正值杜鵑聲」而已。
在歐洲,布穀鳥的叫聲意味著春天的到來,因為布穀鳥每年都在非洲度過冬季,到了3月份歐洲氣候轉暖時再返回來。交配後,雌性布穀鳥就准備產蛋了,但它卻不會自己築巢。
它會來到像知更鳥、刺嘴鶯等那些比它小的鳥類的巢中,移走原來的那窩蛋中的一個,用自己的蛋來取而代之。相對於它的體形來說,它的蛋是偏小的,而且蛋上的斑紋同它混入的其他鳥的蛋也非常相似,所以不易被分辨出來。如果不是這樣,它的蛋肯定會被扔出去。
布穀鳥的鳥蛋比其他鳥蛋早孵化。幼鳥出來後,會立刻把其他的蛋扔出巢外。它之所以這樣做, 是因為它不久就會長得很大,需要吃光養母所能找到的全部食物。
(1)布穀鳥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布穀鳥的形態特徵
大杜鵑額淺灰褐色,頭頂、枕至後頸暗銀灰色,背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藍灰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軸紋褐色,沿羽軸兩側綴白色細斑點,且多成對分布,末端具白色先端,兩側尾羽淺黑褐色,羽干兩側也具白色斑點,
且白斑較大,內側邊緣也具一系列白斑和白色端斑。兩翅內側覆羽暗灰色,外側覆羽和飛羽暗褐色。飛羽羽干黑褐色,初級飛羽內側近羽緣處具白色橫斑;翅緣白色,具暗褐色細斑紋。下體頦、喉、前頸、上胸,以及頭側和頸側淡灰色,其餘下體白色,並雜以黑褐色細窄橫斑,寬度僅1-2毫米,橫斑相距4-5毫米;胸及兩脅橫斑較寬,向腹和尾下覆羽漸細而疏。
2. 杜鵑花的傳說
關於杜鵑花和杜鵑鳥,相傳遠古時蜀國國王杜宇,很愛他的百姓,禪位後隱居修專道,死了以後化為子規鳥屬,人們便把它稱為杜鵑鳥。
每當春季,杜鵑鳥就飛來喚醒老百姓「塊塊布穀!快快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鮮血灑在得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
它記載了那段悲壯的抗戰。
(2)布穀鳥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有關杜鵑花的詩詞:
白居易有「玉泉南澗花奇怪,不似花叢似火堆……寧辭辛苦行三里,更與留連飲兩杯」了。
楊萬里寫的「何須名苑看春風,一路山花不負儂」。
(白居易)寫的「一叢千朵壓欄干,剪碎紅綃卻作團。風嫋舞腰香不盡,露消妝臉淚新干。」
《草花譜》有雲:「映山紅若生滿山頂,其年豐穩,人競采之。」
楊巽齋的詩句「鮮紅滴滴映明,盡是冤禽血染成。」
參考資料:杜鵑花-網路
3. 關於布穀鳥的傳說。
布穀鳥的別名又叫杜鵑鳥,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
相傳上古時代,蜀地有一位很賢明的部落首領,名叫杜宇,人們尊稱他為望帝———寄託了百姓對他的殷殷期望。當時,有個叫鱉靈的人,望帝見他談吐不凡,頗有一番治世壯志,確實是個人才,便任命他為蜀國宰相。
過了幾年,四川盆地氣候變暖,酷熱異常。蜀國都城西北的玉壘山上積雪消融,洪水泛濫,大部分地區成了水鄉澤國,許多人流離失所。鱉靈帶領數萬名民工,叩石墾壤,疏浚河道,修築堤壩,植樹造林,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治理了水患,讓蜀地百姓重建家園。
當鱉靈凱旋都城時,望帝親自出郭迎接,並設宴為他慶功。這時望帝決心禪讓帝位,但又怕鱉靈不肯接受,便乘夜悄悄離開宮殿,隱居到西山修道去了。臨行前,望帝留下一道命令,遍告天下,把帝位讓給鱉靈,新君帝號開明氏,希望百姓服從新主領導,不要以他為念。
不料這鱉靈原是江湖的混混,劣根性未改,入主蜀宮後,一闊臉就變,驕奢淫逸,不久便掏空了國庫,於是橫征暴斂,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消息傳到西山,望帝懊悔不已,鬱郁病故。
望帝死後,化作杜鵑,叫聲十分哀怨凄苦,直至啼出血來。但是,他至死沒有忘記他的人民,每到早春二月,他都在山中呼喚著「布穀———布穀」,催促百姓下田播種。因此人們又稱杜鵑鳥為布穀鳥。
(3)布穀鳥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杜鵑鳥,體型變化較大,一般在24-37厘米之間。都有一個長尾巴和強健的腿爪。中國最常見種為四聲杜鵑和大杜鵑。
常隱棲樹林間,平時不易見到。叫聲格外洪亮,每隔2-3秒鍾一叫,有時徹夜不停。雜食性,啄食松毛蟲、金龜甲及其他昆蟲,也吃植物種子。不營巢,在葦鶯、黑卷尾等的鳥巢中產卵,卵與寄主卵的外形相似。
廣泛分布於北極圈以外的整個歐洲、亞洲和非洲。因嗜食昆蟲(尤其是毛蟲)而對農、林業有益,但對寄主的卵和雛鳥有相當害處,習性奇特,為鳥類中所罕見。
4. 杜鵑鳥的傳說
杜鵑花傳說一
另有一則故事則是這樣說的:古時蜀帝杜宇,死後仍捨不得離開他的子民,其靈魂便化作一種鳥,名叫「杜鵑鳥」,常叫著「不如歸!不如歸!」直叫得口吐鮮血,血滴在一種樹上,便開出血紅色的花,後人為紀念杜宇便稱此花為「杜鵑花」。
杜鵑花傳說二
很早以前,在今江蘇鎮江市南郊的黃鶴山裡有座小村莊,庄前有條美麗的河,可以一直通到長江。村子裡的人都靠種田打獵過活。
靠河邊住著兩家人,東邊住著一個姓劉的年輕人叫劉鵠,每次出門都隨身帶著一樣特別的東西,那是一支排蕭。他一吹呀,就會引來許多五顏六色的美麗小鳥,在他頭頂上盤旋。他經常捉一些蟲子喂小鳥,小鳥也常銜來一些奇花異草給劉鵠,他們成了好朋友。這些奇花異草都是些名貴的草葯,劉鵠經常把這些草葯送給村裡的窮人治病。
再說河的西邊住著一家姓王的,母女倆相依為命。母親眼睛瞎了,生活不方便,全靠女兒鵑子紡紗、織布、賣布來賺錢養家。鵑子聰明、伶俐又漂亮,最重要的是手巧,織出來的布既好看又耐穿,而且鵑子心地善良,經常接濟一些比自己還窮的人家。
鵑子還會唱歌,歌聲就像百靈鳥一樣婉轉。只要鵑子一唱歌,那黃鶴山下的一片片杜鵑花就會展苞開放,而且朵朵飽滿,朵朵艷麗。 劉鵠和鵑子共飲一河水,同住河岸邊,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他們經常一個吹蕭一個唱歌,引來百鳥飛舞,引得杜鵑花開。
杜鵑花傳說三
傳說一次舜帝南巡,來到了九嶷山一帶視察;聽聞這裏的姑娘都長得十分秀麗,就像紅杜鵑花那般叫人喜歡,可是她們的命運卻災難重重,於是愛人民如子的舜帝便決定查個明白。
這天,風和日麗,舜帝沿著母河左岸走上九嶷山,只見桃紅李白,柳翠竹綠,鳥雀呼晴,紅色的杜鵑花遍野開放,舜帝看到如此景象,心裡十分高興。
可是,當舜帝過了涼傘坳,來到一個叫小桑塘村子裡,到了百姓家裏訪問,卻只見百姓們吃的是麥糠餅,喝的是苦菜渴,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破衣裳,而沿途村落的情況亦是一樣,他心裡便十分難過。
舜帝又走到小桑塘村隔壁的大桑塘村,來到一位老爹家,只見老爹沉默寡言,老婆婆雙眼盲瞎,舜帝更又難過的問老爹:「怎麼沒有人照顧你們呢?你們的兒女呢?」兩老一聽,隨即老淚縱橫。
杜鵑花傳說四
相傳,古代的蜀國是一個和平富庶的國家。那裡的人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生活得十分幸福。 可是,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使人們慢慢地懶惰起來。他們一天到晚,醉生夢死,縱情享樂,有時搞得連播種的時間都忘記了。蜀國的皇帝,名叫杜宇。
他是一個非常負責而且勤勉的君王,看到人們樂而忘憂,他心急如焚。為了不誤農時,每到春播時節,他就四處奔走,催促人們趕快播種。
可是,如此地年復一年,反而使人們養成了習慣,杜宇不來就不播種了。 終於,杜宇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但他的靈魂化為了一隻小鳥,每到春天,就四處飛翔,發出聲聲的啼叫:快快布穀,快快布穀。直叫得嘴裡流出鮮血。鮮紅的血滴灑落在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麗的杜鵑花。
傳說給杜鵑花增添了一層迷人的色彩。而唐朝詩人自居易那兩句:"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的詩句,更是對杜鵑花的高度贊美。如果說把楊貴妃喻為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那杜鵑花就是人間的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