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教子故事反面

教子故事反面

發布時間: 2021-01-16 19:22:11

❶ 歷史上教子的故事

編輯本段1、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講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選擇良好的環境,為孟子創造學習條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鄉下,他家附近有一塊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頗為熱鬧。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強,對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這些情景,也學著他們的樣子,一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一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他和鄰居的孩子嬉遊時,也模仿出殯、送葬時的情景,拿著小鐵鍬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看到兒子的這些怪模樣,心裡很不好受。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決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裡。戰國初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在一些較大的城市裡,既有坐商的店鋪,也有遠來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條街十分熱鬧,有賣雜貨的,有做陶器的,還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鄰是打鐵的,東鄰是殺豬的。鬧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好不熱鬧。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
孟母覺得家居鬧市對孩子更沒有好影響,於是又搬家。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面。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學宮里書聲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周禮,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來往的禮節儀式。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游戲。「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御、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就定居下來了。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一點在少年兒童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此,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雖然不是一個人成才的唯一條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孟子以後既沒有選擇墨學、道學等曾經顯赫一時的學說,又沒有像蘇秦等縱橫家那樣,從個人的權利思想出發,圖得個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斗的事業,終於成為一位在現實的人生中,不為一己之身而謀,捨生取義,只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與孟母早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適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買東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編輯本段2、買肉啖子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教育孟子。「買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有一次,鄰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備殺豬。孟子見了很好奇,就跑去問母親:「鄰居在干什麼?」「在殺豬。」「殺豬干什麼?」孟母聽了,笑了笑,隨口說到:「是給你吃啊。」剛說完這句話,孟母就後悔了,心想鄰居不是為了孩子殺的豬,我卻欺騙了他。這不是在教他說謊嗎?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孟母真的買來了鄰居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編輯本段3、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可是孟子總是翻來復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裡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麼事。孟母教訓兒子說:「學習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習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不到本領。」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後,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於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習的熏陶,並養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精神,為他以後致力於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❷ 從正反兩面具出兩個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

正面的:
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反面的:
傷仲永
金溪有個平民叫方仲永,世代從事於農業生產。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書寫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大哭要書寫書具。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近借來給他,仲永立即書寫詩歌四句,並且在詩後署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團結宗親作為詩的內容,(父親)把他的詩傳遞給全鄉的學識優秀的士人欣賞。從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讓他)寫詩,仲永立刻完成,他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鄉的人感到驚奇,漸漸的用賓客的禮節款待他的父親,有的人用錢討取仲永的詩作。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的,每天強拉著仲永到處拜訪同鄉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見到了仲永,仲永已經十二三歲了。我讓他作詩,作出的詩已經不能符合以前的傳聞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方仲永的事,舅舅說:「仲永的才能已經消失盡凈,成為了普通的人。」 王先生說:方仲永的聰慧,是天生的。他天生聰明,遠勝過有才能的人。他最終成為常人,是因為它受於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後天不教育,尚且成為平人;現在那些天生不聰明的人,本來是平人,後天又不接受教育,就能成為普通人了嗎?

❸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關系感悟

家庭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了家庭,它便也隨之產生了。這種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起,構成了人類所接受的全部教育。由於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員之間進行,這就決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 的關系的親密性,自然,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之大就不言而喻了。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終生受益,而不良好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貽誤終生。

1一名學校老師要對多名學生關注程度不如家裡是2個甚至很多人關注一個學生!
2 學校的教育是科學文化素質的教育!而家庭是人生官價值觀的教育!兩者相比後者更重要!因為沒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再多的科學文化素質也不能照福社會!反而會危害社會!
舉例:恐怖分子,能夠做導彈,有知識但是危害社會
3還有家庭教育不重視的惡果:學生成績起伏很大;和同學關系緊張;容易偏激。造成偏科!
4你應該設想一下你們對手會怎麼說:他們可能會強調學校的教育完善,面面具到!還有給你個例子,學校不是一定時間要開家長會嗎!這就表明家庭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5在剛剛結束的兩會國家重視學生的情商教育,就是要家庭教育來培養的!
6家庭是培養學生心靈的窗口,學校是培養科學文化知識的地方,設想一下擁有很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卻因為心裡問題發揮不出來。在大考時很容易就失敗啦,不會成功的!
就這么多,最重要的是抓住對方講話的漏洞講!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做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里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 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兒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於發生在家庭之中,與幼兒園、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成為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具有其他教育所沒有的優勢。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於思索,善於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法、德、英、義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 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後才能站立,六年後可以象人一樣行走,四年內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人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異很大,近於白痴,所以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連續性 家庭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十幾代、幾十代,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未《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這種情況。古、近代比較突出,在當代隨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待業的增多,人們擇業面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見到這種情況,即有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成績、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這都與家庭教育連續性有著很大的關系。

(三)家庭教育權威性

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關系、情感關系,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每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是這樣。幼兒在與其他小朋友們玩耍游戲中,當出現爭執情況時,往往引用父母的話來證實自已的言語行為是對的,如他們喜歡說:「我爸爸是這樣說的。」或「我媽媽是那樣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決定著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兒園學校及社會的教育。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孩子最先面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幾乎體現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面,如果這種關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爾後走向社會,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就會反映出來。因此強調父母權威的重要,還因為父母在孩子幼年時代始終扮演著雙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人生啟蒙的向導。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權威樹立的程度,父母權威的樹立必須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長制上,明智的家長很懂得權威樹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是採用剛柔相濟的方法。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首先協調一致,並相互配合,應寬則寬,應嚴則嚴,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而幼兒園、學校之中,教師面對著幾十個孩子,只能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體教育,因時間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對教師的照顧不周而產生不信任感,而家長可以及時引導孩子端正認識。因此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接受集體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又可以彌補集體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

《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明:「今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兒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並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頂目標明確了家長們肩負著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關繫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福祿貝爾還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這句話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明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國的21世紀是什麼情況,拿鄧小平同志的話來講,要使我國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收入達4000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達6萬億美元。21世紀的人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質、積極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較強的應變能力、吃苦耐勞的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紀沒有這樣一批高素質的建設者是很難完成此大任的,具備這樣的素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人的必備條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家庭這個小環境終將步入大社會,接觸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惡不時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人採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家庭中的電視錄像也會從不同角度不斷地反映著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兒童特別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能力,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能力。他們對身邊發生的親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強,而這種敏感性正是培養理性辨別能力的良好基礎,做為家長應利用這一拓點幫助孩子在這種感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對社會生活的辨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過濾社會信息,優化孩子幼小的心靈。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針對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強的特點,抓住具體的日常瑣事,幫助孩子認識辨別社會中發生的是是非非,讓他們具體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體會到丑惡的卑鄙,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揚善除邪的正義感,從而抵制醜陋陰暗面對孩子心靈的侵蝕。例如,當今電視錄像幾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個家庭,孩子們幾乎天天與它們打交道,可以說是不出自家門,便知天下事。從中可以接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信息。這里有政壇風雲、科技進步、凡人俗事的各種內容,從中可以學習很多知識,了解國內外大事,家內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兇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瞼。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鑒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面形象,優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甚至於違法違紀。家庭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有助於安定小家庭大環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才能有健全的肌體,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雲:「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家長做好優化兒童心靈的工作對安定社會,安定國家功在千秋。

總之,做為家長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

❹ 試舉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三娘教子,曾子殺豬,畫荻教子。(正面)
反面的就是傷仲永了……

❺ 有誰知道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反面)

郭德綱的相聲<教子胡同>就是一個反面的教材,你可以聽一下

❻ 請舉例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各一個

正:孟母三遷。反面可選擇張居正教導嘉靖帝的。

❼ 歷史上的反面教子故事有

古人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❽ 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反面、正面)

教子故事:

1、正面:曾參殺豬

曾子和孟子一樣也是孔子的徒弟,他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思想家,他還撰寫了《大學》和《孝經》。曾子除了自己學習很好以外,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是非常上心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外出買東西,曾子的兒子也要去,曾子的妻子為了哄住兒子,告訴他等自己回來殺豬給他吃。沒想到曾子的妻子回去的時候,看見曾子居然在殺豬,於是她說她只是為了哄騙兒子,怎麼真的把豬殺了呢。

曾子說你今天騙了兒子,兒子會有樣學樣,以後去騙別人,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會造成很深的影響,我們得做好榜樣。如果曾子沒有殺豬給兒子吃,或許以後他的兒子以後會變成坑蒙拐騙之人。

2、反面:傷仲永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認識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著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向鄰居那裡把那些東西借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下了四句,並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和團結同宗族的人為主旨, 給全鄉的秀才觀賞。

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每天帶領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8)教子故事反面擴展閱讀

歷史上,教子故事成功傳承的除了曾子殺豬還有孟母三遷、剪發退魚等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2、剪發退魚

東晉人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一位賢淑仁慈、德行高尚的人。

她經常告誡自己的兒子,一定要爭取與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以便學習他們的長處。陶侃謹記母親的教誨,虛心向品德高尚的人學習。同郡的孝廉范逵是一位賢達之士,陶侃對他很仰慕,與他結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冬天,范逵因為有事要去洛陽,途中經過陶家時,恰巧天色已晚,他想在陶家住下,但陶家房屋太小,又無糧米,當時正在下大雪,無法外出借貸。范逵有僕從多人,還有馬匹牲畜。一時間,陶侃感到十分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到里間去問母親。

陶母聽後,稍稍考慮了一會兒,就對他說:「你只管到外面招呼客人,我自有辦法。」等兒子出去後,陶母就開始准備。她的頭發本來又長又美,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羨慕,這時,為了能夠很好地招待客人,她毫不猶豫地將它剪了下來,托鄰人拿到市上賣掉,換了一些米和蔬菜佳餚。她又把房內的柱子從中間鋸開,劈下半邊來截為燒柴,把床上鋪的草苫子拿下來,切碎給馬吃……就這樣,飯菜馬料以最快的速度准備好了,范逵及其仆從都受到了款待,馬匹也吃得很飽。

范逵知道內情後十分感動,他贊嘆說:「這樣的母親實在讓我敬佩!」范逵到洛陽後,向一些親友談起此事,他們對陶母也都稱贊不已。

不久,陶侃被徵聘為尋陽縣縣吏,做了個管理漁業的小官。

有一次,魚汛到來,陶侃指揮漁民連夜捕撈,捕獲了很多魚。陶侃看著那活蹦亂跳的魚,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貧困的母親,於是派人送了一罐腌魚回家。管魚的官員送點魚回家,這在當時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但沒有想到,一天之後,腌魚又被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

來人還帶來了一封陶母的信,信中說:「你身為一個官員,竟然拿公家的東西送給我,你這樣做,並不是孝順我。不但不能使我得到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慮!希望你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以後一定要廉潔奉公,再也不要做這樣的事了!」

他時刻牢記這次的教訓。後來,他由一個小官吏,逐步升遷為武昌太守,荊州刺史及都督八州軍事等高官,但他總是克制自己,廉潔奉公。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士氣旺盛。在行軍打仗時,他能夠和兵士們同甘共苦,凡有所獲,陶侃都分給士卒,自己絕不會私藏一點兒。

❾ 試舉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事例各一)

正面: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正面的還有岳母刺字 曾子殺豬等
反面:傷仲永:
金溪有個平民叫方仲永,世代從事於農業生產。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書寫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大哭要書寫書具。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近借來給他,仲永立即書寫詩歌四句,並且在詩後署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團結宗親作為詩的內容,(父親)把他的詩傳遞給全鄉的學識優秀的士人欣賞。從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讓他)寫詩,仲永立刻完成,他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鄉的人感到驚奇,漸漸的用賓客的禮節款待他的父親,有的人用錢討取仲永的詩作。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是有利的,每天強拉著仲永到處拜訪同鄉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見到了仲永,仲永已經十二三歲了。我讓他作詩,作出的詩已經不能符合以前的傳聞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方仲永的事,舅舅說:「仲永的才能已經消失盡凈,成為了普通的人。」 王先生說:方仲永的聰慧,是天生的。他天生聰明,遠勝過有才能的人。他最終成為常人,是因為它受於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後天不教育,尚且成為平人;現在那些天生不聰明的人,本來是平人,後天又不接受教育,就能成為普通人了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