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荀子的小故事

荀子的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16 18:03:14

Ⅰ 有關荀子思想的故事

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范。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中文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Ⅱ 關於荀子名言及故事的演講稿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 ,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下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下臣事君以貨,所願不得遂毀之。組織里若有人送禮太大,必有所求,如所求未遂,則常反向攻擊。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照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
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
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
人有氣 有生 有知亦且有義 故最為天下貴也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Ⅲ 荀子的小故事

荀子從小就非常聰明,十歲已有神童美譽,學問很好。長大後曾北游燕國,但是很可惜,沒被燕王賞識。到他五十歲時,由於齊襄王招納賢士,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待了幾年,很受齊王尊敬,被封為「列大夫」,當了齊國的顧問。因為他年紀比較大,學問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歲到七八十歲間,曾三度被眾人推選為「祭酒」。

有些氣量狹小的人不免眼紅,到處說荀子的壞話。齊王聽信讒言後,漸漸和荀子疏遠。荀子決定離開齊國。這時,他已是81歲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兒去,心情沉重萬分。聽說楚春申君愛好賢士,決定到楚國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決定請他擔任「蘭陵令」。

沒想到運氣壞得很,春申君有位門客進讒言,春申君考慮之下,終於辭退荀子。他經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此時秦昭王正和范雎設計「遠交近攻」的陰謀攻伐天下,對荀子講的大道理提不起一點興趣,荀子只好回到趙國。

春申君趕走了荀子又後悔,派人到趙國三請四請荀子,並且再三賠不是,最後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國當蘭陵令。後來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歲了,就辭了官,寫了三十二篇文章,這就是傳留後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認為:一個人眼睛貪圖美色,耳朵喜歡好聽的音樂,舌頭愛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惡勞,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慾。這些天賦自然的本能並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順其發展,必然會引起爭奪暴虐,這個世界便成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3)荀子的小故事擴展閱讀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Ⅳ 請問有沒有一些關於荀子、墨子、老子和李煜的小故事呢

老子出世

春秋時期,咱鹿邑名叫苦縣。城東十里有個村莊,叫曲仁里。村前有條象小河一樣的賴鄉溝。溝水清凌凌,兩岸有很多李子樹。溝邊有一戶人家,這家有個閨女,年長一十八歲,模樣俊俏,知書識理,爹娘把她看成掌上明珠,這閨女有個犟脾氣,她決定終身不嫁,一生守在二老身旁,安心攻讀詩書,侍奉爹娘。
一天,這閨女到賴鄉溝洗衣裳,在石頭上搓了一陣,舉起棒槌正要往下捶,忽然看見兩個對肚子長在一起的李子從水面漂了上來。她放下棒槌伸手把李子撈起來。只見兩個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兒,一面扁平,象兩個切開的半拉李子對到一塊,又象兩個耳朵合在一起。這李子青里透黃,黃里透紅,咬一口嘗嘗,又甜又酸。這閨女還沒顧得仔細品味,幾口就吃完了。
剛吃完李子,她就感覺心翻難受起來,光想嘔吐,又吐不出來。她剛想站起來回家,忽聽肚子里有人說起話來:「母親大人,莫要難過,等孩兒坐正了也就好了。」 她紅著臉,小聲對著肚子問:「你是誰:咋鑽到我肚裡了:」肚裡說:「你剛才吃下李子,懷了我,我是你的孩子呀。」「你既然是我的孩子,也會說話了,快出來吧。」「不行,我要在娘肚裡用心思考問題,考慮如何能使笨人變聰明,惡變善良。」「你啥時候才出來呢?」「要等到天長嚴,牽駱駝的人來了,我才能出去。」 轉眼過了十個月,孩子還沒有降生,這閨女害怕了。她偷偷跑到一個僻靜的地方,小聲問肚裡的孩子:「兒啦,人懷了孕有七個月.八個月生的,也有九個月十個月生的,你都十個月了,咋還不出生呢?」肚裡問:「天長嚴沒有?」「天沒長嚴,牽駱駝的沒來。」「時間不到,我不能出來。」
就這樣,母子兩經常隔著肚皮說話,可孩子一直不肯出生。整整過了九九八十一個年頭,這閨女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姑娘,她覺得自己沒有幾年陽壽了,實在等不下去了。這天她走進自己的屋子,坐在床上,問肚裡兒子說:「兒啦,我的冤家呀,整整八十一年了,你還不該降生嗎?」兒子又問:「天長嚴了沒有?牽駱駝的來了沒有?」「你咋老問這兩句話呢?到底是啥意思?」「娘啊娘,天機不可泄露,反正是天不長嚴,牽駱駝的不來,我不能出去。」又過幾天,老閨女想:反正天就剩了東北角一點沒長嚴,今天我乾脆給孩子說天長嚴了,牽駱駝的來了,把孩子給哄出來。主意拿定,她坐在床上,對著肚子說:「孩子快出來吧,天長嚴了,牽駱駝的也來了。」話音剛落,肚裡的孩子就頂短母親的右肋,拱了出來。咦,原來是個小孩模樣的白鬍子老頭,連頭發眉毛都是白的。
母親右肋流血不止,兒子見牽駱駝的沒來,知道是母親騙了他,一時慌了手腳,不知如何是好,哭著說:「母親大人,牽駱駝的沒來,我無法撕下駱駝皮補在您身上,這該咋辦呢?」說著,雙膝跪地,給母親磕了三個響頭。母親說:「兒啦別哭了,我不埋怨你。你是為娘吃李子懷孕生下來的,李子又象兩個耳朵,娘給你指姓起名,就叫李耳吧。臨死只前我沒別的話講,常言說人過留名厴過留聲,娘進入九泉之後,你在塵世上做個好人,也不枉費我懷你八十載余了。」說罷,氣絕身亡。李耳跪在母親身旁邊,好生痛苦一場。因為李耳出生時是老頭模樣,後來人們就把李耳稱為老子。

墨子破雲梯

曹余章

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
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為魯班的。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後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
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面准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
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
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背他的主張。
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
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
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麼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麼要扔了自己綉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
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
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熏。
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
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裡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
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
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麼?」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厘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李後主亡國

曹余章

宋太祖穩定了內部,雄心勃勃,准備出兵統一全國。當時,五代時期的「十國」,留下來的北方有北漢,南方還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南平等。要統一全國,該先從哪裡下手呢?先打北漢,還是先打南方呢?宋太祖想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一天夜裡,風雪交加。趙普正在家裡烤火取暖,忽然聽得門外一陣敲門聲。趙普心裡奇怪,這么寒冷的夜裡,還有誰會來找他?他打開門一看,只見一個人披著斗篷,在雪地里站著。趙普定睛一看,大吃一驚,原來來的竟是宋太祖。
趙普連忙把宋太祖請進屋裡,撥紅了炭火,在炭火上燉上肉,叫他老妻拿出酒來招待。
趙普問:「雪下得這么大,陛下為什麼還要出來?」
宋太祖說:「我想起一件事,反正睡不著,就來找你商量一下」
趙普想了一會,說:「如果我們先打下北漢,就會受到遼朝的威脅。還不如先削平南方,回過頭來再打北漢。小小北漢,不過像彈丸一樣大,晚一點收拾也跑不了。」
宋太祖笑著說:「我們想到一起去了。」
宋太祖和趙普決定了先南後北的計劃以後,約摸花了十年時間,先後出兵消滅了南平、後蜀、南漢。這樣,南方的割據政權只留下南唐和吳越兩國。
南唐是「十國」中最大的一個割據政權,那裡土地肥沃,沒有像中原那樣遭到戰爭的破壞,所以經濟繁榮,國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國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無能的人,後來弄得國力漸漸衰弱下來。
最後的一個國主李煜(音yù),歷史上稱南唐後主,是一個著名的詞人,對詩詞、音樂、書畫,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處理國事。北宋建國後,李煜每年向北宋進貢大量金銀財寶,想維持他的地位。後來,他看到宋太祖接連消滅了周圍三個小國,才著慌起來,趕快派使者給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願意取消南唐國號,自己改稱「江南國主」。但是這一點小小讓步,怎麼能改變宋太祖統一中國的決心呢。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將曹彬、潘美帶領十萬大軍分水陸兩路攻打南唐。曹彬從荊南帶領水軍沿江東下,很快就佔領了池州(今安徽貴池),進駐採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市)。潘美帶領的步兵到了江北,被遼闊的江面擋住了進軍的道路。
有人向宋軍獻計,如果用竹筏和大船搭成浮橋,步兵就可以全部順利過江。潘美聽了這個計策,馬上趕造浮橋。這個消息傳到南唐的國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南唐君臣正在喝酒。李後主問周圍大臣該怎麼辦?大臣說:「自古以來,沒聽說搭浮橋過江的,一定辦不成!」
後主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早說他們是小孩子鬧著玩罷了。」
過了三天,宋軍搭好浮橋,潘美的步兵像在陸地上行軍一樣,跨過長江。南唐的守將敗的敗,投降的投降。十萬宋軍很快就打到金陵城邊。
那時候,李後主還正在宮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誦經講道,宋軍到了城外,他還蒙在鼓裡呢。有一天,他到城頭上巡視,發現城外到處飄揚著宋軍旗幟,這才大吃一驚,回宮以後,派大臣徐鉉(音xuàn)到東京去求和。
徐鉉見了宋太祖說:「李煜待陛下,就像兒子待父親一樣孝順,為什麼還要討伐他?」
宋太祖反問說:「那麼你倒說說,父親和兒子能分成兩家嗎?」
徐鉉沒話說,回到金陵向李後主回報。過了一個月,末軍圍城越來越緊,李後主又派徐鉉到東京去。
徐鉉苦苦懇求宋太祖不要進攻金陵,宋太祖聽得不耐煩,一手按住利劍,怒氣沖沖地說:「你不要多說了。李煜並沒有什麼罪。但是現在天下一家,我的床邊,怎麼能讓別人睡著打呼嚕呢!」
徐鉉眼看再懇求也沒用,只好再回到金陵。李後主聽了回報,知道求和沒有希望,連忙調動駐守上江的十五萬大軍來救。兵到皖口,受到宋軍兩路夾攻。南唐軍放火燒宋軍。哪知正碰到起北風,火反燒了自己。南唐軍全軍覆沒。
曹彬派人進城告訴李後主,勸他趁早投降,免得城裡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到毀滅。後主還想拖下去,曹彬就下令攻城。
第二天,城被攻破了。曹彬率領宋軍整隊進城,秩序井然。李後主叫人在宮里堆了柴草,准備放火自殺,但是畢竟沒有這個勇氣。最後還是帶著大臣出宮門,向曹彬投降。
李後主被押到東京,宋太祖對他還比較優待。但是李後主從一個盡情享樂的國君變成一個亡國的俘虜,心裡十分辛酸,每天流著眼淚過日子。他本來是寫詞的能手,在這段時期里,寫了一些感情憂傷的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他這段時期詞作中的名句

Ⅳ 急,求一個荀子的小故事,不要介紹,謝謝

(1)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3)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荀子·勸學》)
(4)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5)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荀子·勸學》)
(7)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荀子從小就非常聰明,十歲已有神童美譽,學問很好。長大後曾北游燕國,但是很可惜,沒被燕王賞識。到他五十歲時,由於齊襄王招納賢士,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待了幾年,很受齊王尊敬,被封為「列大夫」,當了齊國的顧問。因為他年紀比較大,學問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歲到七八十歲間,曾三度被眾人推選為「祭酒」。有些氣量狹小的人不免眼紅,到處說荀子的壞話。齊王聽信讒言後,漸漸和荀子疏遠。荀子決定離開齊國。這時,他已是81歲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兒去,心情沉重萬分。聽說楚春申君愛好賢士,決定到楚國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決定請他擔任「蘭陵令」。

沒想到運氣壞得很,春申君有位門客進讒言,春申君考慮之下,終於辭退荀子。他經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此時秦昭王正和范雎設計「遠交近攻」的陰謀攻伐天下,對荀子講的大道理提不起一點興趣,荀子只好回到趙國。

春申君趕走了荀子又後悔,派人到趙國三請四請荀子,並且再三賠不是,最後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國當蘭陵令。後來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歲了,就辭了官,寫了三十二篇文章,這就是傳留後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認為:一個人眼睛貪圖美色,耳朵喜歡好聽的音樂,舌頭愛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惡勞,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慾。這些天賦自然的本能並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順其發展,必然會引起爭奪暴虐,這個世界便成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荀子認為:禮是社會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則,每個人都得遵守,不能選擇,不許懷疑。在他擔任蘭陵令時,李斯、韓非都曾拜在門下,以後這兩個學生把荀子學說發揚光大,成為法家思想

Ⅵ 有關荀子的故事

荀子從小就非常聰明,十歲已有神童美譽,學問很好。長大後曾北游燕國,但是很可惜,沒被燕王賞識。到他五十歲時,由於齊襄王招納賢士,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待了幾年,很受齊王尊敬,被封為「列大夫」,當了齊國的顧問。因為他年紀比較大,學問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歲到七八十歲間,曾三度被眾人推選為「祭酒」。有些氣量狹小的人不免眼紅,到處說荀子的壞話。齊王聽信讒言後,漸漸和荀子疏遠。荀子決定離開齊國。這時,他已是81歲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兒去,心情沉重萬分。聽說楚春申君愛好賢士,決定到楚國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決定請他擔任「蘭陵令」。
沒想到運氣壞得很,春申君有位門客進讒言,春申君考慮之下,終於辭退荀子。他經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此時秦昭王正和范雎設計「遠交近攻」的陰謀攻伐天下,對荀子講的大道理提不起一點興趣,荀子只好回到趙國。
春申君趕走了荀子又後悔,派人到趙國三請四請荀子,並且再三賠不是,最後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國當蘭陵令。後來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歲了,就辭了官,寫了三十二篇文章,這就是傳留後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認為:一個人眼睛貪圖美色,耳朵喜歡好聽的音樂,舌頭愛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惡勞,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慾。這些天賦自然的本能並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順其發展,必然會引起爭奪暴虐,這個世界便成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荀子認為:禮是社會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則,每個人都得遵守,不能選擇,不許懷疑。在他擔任蘭陵令時,李斯、韓非都曾拜在門下,以後這兩個學生把荀子學說發揚光大,成為法家思想。
從三代到春秋戰國,重德以重大德為主,所謂大德,以天下民生為重,荀子說:「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也可覆舟。」這句話被李世民引用過,不過李世民講的是寡家御民心得,當不可與荀子相提並論。

Ⅶ 請告訴我關於荀子的一些故事.謝謝..快~

荀子 -- 先秦最後的儒者

荀子(約公元前325—約前235年)名況,字卿,又稱孫卿,趙國郇(今山西臨猗縣)人。

荀子的生平活動,《風俗通義。窮通》記載:「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孫卿有秀才,年十五始來游學。」在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鹽鐵論。論儒》談到齊閔王驕傲自大,「諸儒諫不從,各分散。」這時,荀卿向齊相進說:「處勝人之勢,會勝人之道」,指出:當今巨楚在我前面牽系著,大燕在我後邊威逼著,勁魏在我右邊鉤取著,……一國策謀,三國必然乘機進犯,這樣,齊國必然導致四分五裂,國家將有滅亡的危險。(《荀子。強國》,下引本書,只注篇名)意見未被採納,孫卿去楚國。在齊襄王在位時(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齊國,「荀卿最為老師。」他三次被推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在范睢相秦期間(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國見過秦昭王。昭王問:「儒無益於人之國?」荀子回答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儒效》)「應侯(范睢)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荀子回答說:「形勝」「百姓朴」、「百吏肅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無儒」,是「秦之所短」。由於秦國實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國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齊人有人讒言荀子,於是荀子離開了齊,來到楚國。公元前255年被任為蘭陵令。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所以荀子又辭楚來到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後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於是春申君派人請回荀子,復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不幾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漢代流傳的有三百多篇,經過劉向的編訂,刪去重復的,定著三十二篇。

周公 -- 中國儒學的先驅

Ⅷ 荀子的小故事

荀子從小就非常聰明,十歲已有神童美譽,學問很好。長大後曾北游燕國,但是專很可惜,沒被燕王賞屬識。到他五十歲時,由於齊襄王招納賢士,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Ⅸ 出自荀子的寓言故事

蒙鳩為巢抄

正南方有一種鳥,名襲叫蒙鴻。它用柔軟的發絲把羽毛編織起來,做成鳥巢,把它系在蘆葦穗上。大風吹來,蘆葦折斷了,鳥蛋摔碎了,雛鳥也死去了。鳥之所以遭此不幸,並不是鳥巢做得不好,而是因為它把巢建在了經不起風雨的地方呀!
【蒙鳩為巢寓言故事出處】:《荀子·勸學》
寓意
打好基礎的重要性。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要扎實。
學習基礎要扎實,不然學得再多也是徒勞無益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