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閔公故事

閔公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15 18:10:09

1. 肖這個姓的故事

「蕭」與「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時兩姓就已並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蕭」姓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漢代以後卻難尋蹤跡,這從各時代的姓譜中可以得到證明。(可以說,現在全中國內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99均系原來姓「蕭」者。)
半個世紀前,「蕭」姓很多,「肖」姓則罕見。《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以後,很多人認為「蕭」是「肖」的異體字,或認為「肖」是「蕭」的簡化字。於是不少「蕭」姓者為書寫簡便,把「蕭」寫作「肖」;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蕭」姓者辦理身份證、戶口登記、入學手續時,也常將「蕭」寫作「肖」。因此,近幾十年來,「肖」姓多了起來(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蕭」姓的趨勢。
工具書注釋中的問題,是「蕭」、「肖」二姓使用混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辭源》、《辭海》等工具書,在注「蕭」時有「姓」這一義項,而注「肖」時並無「姓」的義項。這是沿襲了一些老工具書的注法。《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在「肖(xiāo)」的字頭下,均注作「姓,』蕭』俗作』肖』」。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當作「蕭」姓之「蕭」的俗體字了。《漢語大字典》注「肖」時說,「姓,也作』蕭』」,1962年版的《新華字典》注「肖(xiāo)」時說,「姓,同』蕭』」。這都是把「肖」、「蕭」看作異體的關系了。無論是把「肖」看作俗體,還是把「肖」、「蕭」看作異體,實際上都是把「蕭」和「肖」當成一個姓,注音均為陰平的xiāo。《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獨樹一幟,它把「肖」注成只讀xiào的單音字,字頭下的第二個義項就是「姓」。這樣處理,「肖」與「蕭」就完全脫鉤,「肖」已成為獨立於「蕭」姓之處的另一個姓,如果這樣,它的讀音將變成了去聲的xiào,從而成了另外的姓氏了。從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語言文字的規定看,「蕭」與「肖」既非異體關系,又非繁簡關系。而民間認為「』肖』也作』蕭』」、「』肖』同』蕭』」等說法,是不是不可取呢?「』蕭』俗作』肖』」的說法如何呢?因為「肖」實質上不是「蕭」的簡化字,二者又非異體關系,所以一些工具書的編者就把「肖」看作「蕭」的俗體字——即引為通用 。實際上「某俗作某」是一種很模糊的說法。
但未受到建國後的一場文字改革沖擊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灣,東南亞等,所有的蕭家人都是姓「蕭」的,沒有一個人寫姓「肖」。
一個人的名字是自已的,但是一個人的姓氏卻是祖宗傳下來的,中國人最講究傳統了。古人雲「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畢竟,「肖」姓畢竟是不規范的姓,不是所有蕭家人的姓啊,蕭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會瞑目的。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後,全國已有越來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蕭」。也算是氏族上的統一。
由於時間已過數十年了,有些年輕的姓「肖」者可能並不知自已原系蕭家人(從身份證看,其爺其父等,均也已寫姓「肖」),以輕易否認自已是蕭姓人,其實, 這些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考證:
1,如宗祠,不管建國後蕭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蕭姓聚集地的蕭家宗祠上的「蕭」字是不會改的。
2,問長輩,特別是一些上了60歲以上年紀的長輩,他們在小時候,在年輕時一定用過姓蕭。
3,祖墳,祖上的墳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蕭字。等等。
但不管考證如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現在的全中國,寫姓肖者中,有99.99999999都是原來的姓蕭者,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
在此,建議所有「肖」姓家人都盡可能的改正錯誤,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蕭」。
大陸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蕭氏宗親的同情。另據可靠消息,現茲有世界蕭氏宗親會等全球數十個宗親會已聯合向國家語委、公安部建議,利用在明年全國換發二代身份證的機會,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蕭」提供方便參考,讓千千萬萬族人能認祖歸宗!!這也希望眾多族人也珍惜這個機會!!

2. 慶父與魯國的故事概括

魯庄公姬同有三個弟弟:慶父、叔牙、季友。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並與其嫂——魯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魯庄公於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為夫人哀姜沒有生子,既無「嫡嗣」,便從「庶子」中議立。庄公與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哥的收買,主張立慶父;與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魯庄公與其寵姬的生子公子般,並逼叔牙以死表明擁立般。
當年八月,魯庄公病死,姬般繼位。慶父甚不甘心,便與哀姜密謀,欲暗殺姬般。恰好有個叫犖的養馬人,很有力氣,也很魯莽,因受過魯庄公的責罰懷恨在心,慶父就唆使犖乘喪期打死了姬般,另由慶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啟,為魯閔公。慶父更加肆無忌憚,與哀姜打得更是火熱,並且野心越來越大。魯閔公二年, 這對姦夫淫婦又指使一個叫齮的人殺了閔公,欲立慶父。季友趁亂領著魯庄公的另一個兒子姬申逃到邾國,發出文告聲討慶父,要求國人殺慶父,立姬申。國人響應,慶父畏懼,逃亡到莒國,哀姜逃到邾國。
姬申得立,季友買通莒國押回了慶父,並將其殺死;因為哀姜是齊襄公之女,為齊桓公宗族之女,且齊桓公素來以恪守禮儀自居,哀姜此舉,令其認為有失臉面,所以他在盛怒之下,將哀姜召回,殺了。
在魯庄公死後的幾年裡,由於慶父串通哀姜連殺了兩個國君,子般和閔公,而且極度荒淫無恥,作威作福,橫行無忌,不但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也給國人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故齊國的仲孫湫到魯國弔唁回去後,曾嘆息地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公元前662年,魯庄公死去。在庄公同母弟弟公子友的支持下,公子般當了國君。庄公的異母弟弟慶父,是個貪婪殘暴、權欲熏心的人,企圖自己成為國君,公子般即位不到兩個月,便被他派人殺死。支持公子般的公子友逃往陳國。」慶父派人殺死公子般後,另立閡公當國君。由於他製造內亂,激起了魯國百姓極大的憤慨。但慶父我行我素,繼續製造內亂,企圖混水摸魚,以致把魯國鬧得不太平。齊桓公便派大夫仲孫湫到魯國去了解情況。不久,仲孫湫把了解到的魯國情況向齊桓公作了報告,並下結論說:「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事實果然如此。過了一年,慶父又殺死了魯閡公。兩年之內,魯國兩個國君被殺,使魯國的局勢陷人了嚴重的混亂之中,百姓們對慶父恨之入骨。慶父見在魯國實在無法再呆下去了,便逃往莒國。魯僖公繼位後,知道慶父這個人繼續存在,對魯國是個嚴重的威脅,便請求莒國把慶父送回魯國。慶父想要讓公子魚帶他求情,公子魚哭著回來了,慶父聽到哭聲後說:「這是奚斯(公子魚)的哭聲啊!」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回到魯國沒有好下場,便在途中自殺了。

3. 左傳中的成語故事

愛鶴失眾

讀音: ài hè shī zhòng

釋義: 比喻因小失大。

出自: 《左傳·閔公版二年》:「狄人伐權魏,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

不可偏廢

匹夫無罪

讀音: pǐ fū wú zuì

釋義: 匹夫:古指平民中的男子,後泛指一般人。一般人是沒有罪過的。

出自: 《左傳·醒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4. 鞭打蘆花的故事

鞭打蘆花的抄故事:

孔子的弟襲子閔子騫十歲喪母,其父再娶,但繼母李氏對他虐待,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的棉衣里裝的是棉花,給閔子騫做的棉衣里裝的是蘆花。

冬天外出駕車時其父發現了這件事,決定休了李氏。但閔子騫盡力勸說,雙膝跪地以情動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繼母深受感動,遂對三個兒子一般看待。

(4)閔公故事擴展閱讀:

閔子騫生於魯昭公六年,卒於魯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歲。他出身貧寒,生母又過早去世。為家境所迫,很小就從事體力勞動,經常隨父親駕車外出謀生,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

後來拜師孔子,成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實推行者和積極宣傳者,以孝行名聞天下。終生不願出任官職,直到50歲時去世。

其先祖是魯國的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

5. 中華上下五千年慶父之死故事概括

魯庄公躺在病榻上,反思自己掌政三十二年,雖沒有大作為也沒有大失誤,心裡倒安然。可身後之事卻令他心神難安。夫人哀姜沒有生子,哀姜的妹妹叔姜生了公子啟,自己最寵幸的愛妾孟任生了公子般,而另一妾成鳳生了公子申,由誰來繼承王位呢。三個兒子中他最看重的是般,可是他心裡明白,由誰繼位,他的三個弟弟是關鍵。大弟慶父兇殘專橫,且隱隱約約地知道他與哀姜關系曖昧,不願見他,就叫來二弟叔牙商議後事。誰知叔牙早被慶父收買,極力推薦慶父,庄公沒說什麼。又叫來三弟季友,季友明白庄公的心意,盛贊公子般的仁德,願竭力擁戴般繼承王位,此事就這樣敲定了。
秋風蕭瑟的八月,庄公駕崩,季友設計毒死了叔牙,孤立了慶父,宣布遺詔,讓公子般登上了王位。慶父哪能忍下這口惡氣,在密室里與哀姜盡情歡愉之後,二人就謀劃起來,一致的意見是除掉新君,讓誰繼位呢,哀姜極力慫恿慶父登基,慶父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先讓八歲的啟當個傀儡,再伺機而動。而啟是哀姜的親外甥,她也就同意了。恰巧般的外公去世,趁般去弔唁的時候,慶父發動政變,讓啟當了國君,這就是魯閔公。同時派人在途中截殺了般。季友感到了威脅,趕快帶著公子申逃到邾國去了。哀姜叔姜都是齊國公主,閔公自然是齊王的外孫,慶父仍感新君地位不穩,就慌慌張張地跑到齊國去爭取援助,齊桓公答應了他。
此時慶父越發猖狂,隨意誅殺異己,欺壓良善,與哀姜的親密接觸,也毫無顧忌了。第二年慶父就和哀姜殺掉了閔公,自立為國君了。這一下,齊桓公坐不住了,他作為中原霸主,對鄰國的動亂不能不問,況且被殺的是其外孫,於是派大夫仲孫湫以弔唁名義去魯國查看情形,准備採取措施。公孫湫回來報告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的)。
國人見慶父連殺兩個國君,又胡作非為,已滿腔憤怒,聽說齊國要對付他,就紛紛起來反抗慶父。這時身在邾國的季友發出討伐慶父的檄文,並擁戴公子申為國君,國人熱烈響應。慶父自知罪孽深重,又寡不敵眾,倉惶逃到莒國去了。季友帶申回國,並立為新君,這就是魯僖公。後來季友買通莒國,將慶父押解回國,慶父走投無路,就自殺了。

6. 「鄒」家相關故事

鄒:從邑芻聲,側鳩切。鄒音騶,古商音,《集韻》苗尤切,音鄒。平聲尤韻,《正韻》,《廣韻》亦從此。現在辭源側鳩切平聲,尤韻,見元和姓纂五尤。《姓氏尋源說》,尤韻上。

鄒,古國名,本作邾,亦稱鄒婁。傳為顓頊後裔,俠(挾)所建立。有今山東費、鄒、膝、濟寧、金鄉等縣地。建都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於繹(今山東鄒縣東南紀王城)。戰國時為楚國所滅。山東省南部的鄒縣,津浦鐵路縱貫。春秋時屬邾地。秦時置縣,農產以小麥,大豆,花生,玉米,甘薯為主。礦產有煤。古跡有孟廟,孟林,孟府,邾國故城遺址和鋼山,鐵山北朝石刻等。《說文解字》載:古邾國,帝顓頊之後所封。《徐廣》曰,孟子題辭。邾國至孟子時,魯穆公改曰鄒,《史記孟軻傳》孟子鄒人也。鄒魯一詞是,孟子生於鄒國,孔子生於魯國,舊因用鄒魯,為文化興盛之地的代稱。《六書故》說:邾,鄒同聲,實為一地。《地輿廣》記載:淄州鄒平縣,古鄒國,兗州鄒縣,是邾文公所遷邑,有孟軻冢,鄒為楚所滅,遷於江夏,故江夏亦有邾城。今為黃州黃岡縣境。《姓氏尋源》載:鄒氏《辯證》雲:宋正考父食鄒邑《通志氏族略三》:孔氏子姓。出自宋閔公之後,緡公生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三世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為大司馬,後以字為孔氏,自孔父六世而生仲尼。子孫遂以為氏,其地本鄒子之國。後為魯並。以封其大夫。魯國鄒縣是也,《路使》雲:小邾後有鄒氏。清人張澍說:正考父食邑是鄹,一作陬,非鄒也。鄧說誤。《說文》雲:鄒本邾婁國改為鄒,後以為氏。帝顓頊之所封。徐鍇曰:趙岐《孟子題辭》鄒國,至孟子時,魯穆公改為鄒。此未知其始本名鄒也。酈道元雲:鄒古鄒侯,舜後,姚姓,在濟南。又鄒曹姓,《國語》雲:曹姓鄒。韋照注,陸終第五子曰安,為曹姓,封於鄒。蓋鄒即絳也。《史記》曰:孟子鄒人也。古鄒地,今鄒平。《姓氏大全》稱:曹姓來源,一是周文王第六子叔振鐸,封於魯,為諸侯國,其後以國為氏。二是傳說古帝顓頊玄孫陸終的兒子安為曹,安的兒子俠封於鄒。《增廣尚友錄統編》載:鄒,范陽,商音,子姓。宋閔公之後,正考父食邑於鄒,生叔梁紇(注孔子父親)以邑為氏。《增補姓氏族譜箋釋》載:鄒,范陽郡,系出曹姓,曹挾封於邾,戰國時改國號鄒,支子以國為氏。《中國姓氏大全》周代有鄒國,又稱邾婁(在今山東鄒縣一帶)相傳為古帝顓頊的後裔,子孫以國為氏。《中國姓氏起源》稱:鄒姓一支出於顓頊高陽室的後裔。春秋初期,有邾婁國,本為周武王克商後封給顓頊的後人的採食之地,附屬魯國,其地望在今山東省鄒縣一帶。戰國時魯國國君魯穆公改邾婁為鄒國,後來,鄒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及部分國人遂有以國為姓者,成為鄒姓。也有的以原國名邾命姓,去邑字為朱氏。一支以食邑為姓出自子姓。是殷商王族的後代。西周初年武王封商朝王族微子啟於商丘,以供奉其祖成湯的祭祀,後建立宋國,至春秋時有宋緡王,其後人正考父食采於鄒邑。傳到正考父五世孫叔梁紇時,支庶子孫以食采地名命姓氏,遂為鄒姓,起源於今河南省商丘一帶的孔姓又與鄒姓同宗,參見《史記·殷本紀》。從江西奉新等縣的《鄒氏宗譜》和湖北省黃岡地區。咸寧地區的各支族宗譜流源論述不盡一致,但譜系清楚,均屬宋微子啟至正考父這一系脈。而蒲圻,洪湖等縣的譜系均出自俠公之後裔。

7. 《齊恆公稱霸主》故事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齊桓公稱霸講的是齊桓公在位期間,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桓公成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1] 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齊氏[2] ,名小白。[2] 齊僖公的兒子、齊襄公的弟弟。[3] 春秋五霸之首。齊襄公和齊君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小白的師傅鮑叔牙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就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公孫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小白和齊國正卿高傒從小相好,一聽說雍林人殺無知,就和國氏秘密召小白從莒國回來。魯國聽說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而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咬舌吐血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六日方抵。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其為國君。是為桓公。
當時桓公被射中帶鉤,裝死騙過管仲。躲在帳篷車里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成為國君。桓公發兵迎擊魯國,在干時(今山東省桓台縣)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一時間齊國大治。
政治
建立宮廷官制。在相之下,設立大司行、大司田、大司馬、大司理、大諫之官等五官,分別掌管外交、經濟、軍事、刑法、監察等,削弱了世卿的統治權力,增強了君主集權,形成了完整的中央政權機構。 構建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國中設二十一鄉,

管仲
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每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每十軌為一里,里設里司。每四里為一連,連設連長。每十連為一鄉,鄉設良人。再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加強管理。對於野,以三十家為一邑,邑設邑司。十邑為一卒,卒設卒帥。十卒為一鄉,鄉設鄉帥。三鄉為一縣,縣設縣帥。十縣為一屬,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並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范圍,屬大夫管刑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正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匯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
軍事刑法
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為一伍,伍由軌長率領。每里五十人為一小戎,小戎由里司率領。每連二百人為卒,卒由連長率領。每鄉兩千人為一旅,旅由良人率領。五鄉一萬人為一軍,十五鄉共三軍,桓公、國子、高子各率一軍。農閑時訓練,有戰事時出征。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鬥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贖罪,犯輕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屬贖罪,銅用來鑄兵器,鐵用來鑄農具。訴訟成功則要交一束箭。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4]
經濟
通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從而提高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並實行了糧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的差距。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這種經濟政策,亦為經濟層面的國君集權。並在齊國各處設立「女閭」,將戰犯或罪犯的寡婦充於其間,並抽以稅收。這樣的做法導致了許多秦人,晉人慕名而來到齊國大大的充實了齊國的國庫。
九合諸侯
桓公二年(前684年),在長勺被魯國擊敗。桓公五年(前681年),攻打魯國,魯國戰敗,魯庄公請求割遂邑求和,桓公答應了,與魯國在柯會盟。曹沫用匕首在壇上劫持桓公,說:「歸還侵佔魯國的土地!」桓公答應他。在曹沫拿掉匕首後,桓公後悔,要不給魯國土地而殺曹沫。管仲勸阻說:「不可喪失天下諸侯的信任。」於是就歸還了魯國土地。

齊桓公雕塑
齊桓公改革之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他先是與鄰國修好,歸還給以前侵佔魯國的棠、潛兩邑,讓魯國作為南邊的屏障;歸還以前侵佔衛國的台、原、姑、漆里四邑,讓衛國成為西邊的屏障;歸還以前侵佔燕國的柴夫、吠狗兩邑,讓燕國成為北部的屏障。桓公七年(前679年),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齊桓公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另外,齊桓公還滅了譚、遂、鄣等小國。桓公十四年(前672年),陳歷公子完,即田完,逃到齊國,桓公想任命他為卿,他不接受,桓公就任命他為工正。田完的後人奪去了姜姓齊國的政權,史稱田氏代齊。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庄公送齊桓公到齊境。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狄人攻打邢國,桓公出兵救援。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桓公妹妹哀姜是魯閔公的母親,她和魯公子慶父淫亂。慶父弒閔公,哀姜想立慶父,而魯人立僖公。桓公召回哀姜,將其殺死。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衛文公被狄人騷擾,向齊求救。齊打敗狄人,並為衛國築楚丘城,把衛國臣民遷到那裡。
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發怒,興兵討伐。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齊桓公帶領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諸侯伐蔡,蔡國臣民反叛。又討伐楚國,楚成王起兵迎戰,問:「為什麼來到我國?」。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對我國先君太公說:『你要討伐諸侯,輔助周室。』給我們先君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的土地。楚國沒有進貢包茅,使周王祭祀時沒有用來縮酒的東西。周昭王南征沒有回來。是因為這些來責問。」楚王說:「沒有進貢,實有此事,這是寡人的過錯。昭王南征沒有回來,你到漢水岸邊去問吧。」聯軍推進至陘。夏,楚王派屈完帶兵抵禦,聯軍退回召陵。屈完前往召陵向齊桓公請求講和,桓公同意。桓公和屈完檢閱部隊時,對自己所率領的聯軍赫赫軍容感到非常驕傲。而屈完在此時勸解桓公「以德綏諸侯」。於是參與聯軍的諸侯們和屈完舉行盟誓後退兵。[5]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民權)。周襄王派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諸侯朝服之車),不要桓公下拜受賜。桓公想不拜,管仲說:「不可。」,於是桓公還是下拜收賜。秋,又和諸侯會於葵丘,周派宰孔參加。桓公越來越驕傲,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對晉侯說:「齊桓公太驕傲了。」這年,晉獻公死,晉國發生內亂,秦穆公立公子夷吾為晉君,桓公也出兵平亂。這時周朝式微,只有齊、晉、楚、秦強大。晉國內亂,秦國偏遠,楚王以蠻夷自居,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霸主。桓公說:「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見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諸侯不要違背寡人。我三次聯合諸侯出兵,六次和諸侯會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說以前三王偉大,現在我和他們有什麼兩樣嗎?我想在泰山封禪。」管仲勸說,桓公不聽。管仲又說,要得到遠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禪,桓公才不考慮這事。
一匡天下
周惠王晚年寵愛王子帶,意欲廢掉王子鄭的繼承權,但未決定即去世。後王子帶與其母聯合鄭國、楚國欲武力登位。王子鄭私下會見桓公請求桓公召集諸侯支持自己。桓公與八國諸侯會盟,以吊喪為名在洛陽附近炫耀武力,表示對王子鄭的支持,後王子鄭繼位,是為周襄王。
尊王攘夷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庄公送齊桓公到齊境。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
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狄人攻打衛國和邢國,殺衛惠公,桓公出兵救援,扶立在齊國的衛國公子毀,是為衛文公。

8. 地藏菩薩的故事

地藏菩薩
中文名稱: 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鵮沙(Ksitigarbha)。據《地藏十輪經》講,由於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講,有一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婆羅門女知母在地獄受苦,遂變賣家宅,獻錢財供養於佛寺。後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指引,夢游地獄,見鬼王無毒,求得母親得脫地獄,婆羅門女醒來方知夢游,便在自在王如來像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釋迦佛告訴文殊說:「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就是說地藏前世的身世為求母得脫地獄的婆羅門女。

又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說,地藏菩薩曾受釋迦佛的囑托,要在釋迦滅度後、彌勒佛降誕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諸道中的眾生。而且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有情眾生只要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無量功德的救濟。

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道場。據說唐代有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選擇了東崖岩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月身寶殿,俗稱「肉身塔」。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越益流行。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地藏比丘其人其事

地藏(公元630——729年),生於新羅國王族,俗姓金,號喬覺。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為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發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地藏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

具體的請看http://ke..com/view/15971.htm
根據以上資料,我認為事情是這樣的,在唐朝以前很久就有地藏菩薩,到了唐朝的時候出了叫比丘的人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轉世。你研究下,看是不

9. 狐突的相關故事

狐突遇見申生完全屬於一種幻覺。幻覺是在沒有外物刺激的情況下由人體自身生成的一種虛假的感知,亦即人們常說的「白日夢」。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的精神活動主要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大類,後者代表著人的本能欲求,平常受到意識的潛抑,而當意識因某種原因變得鬆弛時,潛意識就會以做夢、幻覺、筆口之誤等形式表現自己。因而,幻覺在本質上代表著人的某種深藏不露的期盼和欲求。
在晉獻公晚年的朝政紛爭中,狐突更傾向於支持申生,申生被害後,由於重耳素有賢名以及與重耳的親緣關系,狐突轉而支持重耳,他的兩個兒子狐毛、狐偃一起隨重耳出外流亡,這是狐突支持重耳的最明顯的證據。惠公夷吾回國執政,不合狐突的本意,加上惠公一上台就殺了里克等傾向重耳的大臣,使狐突對惠公政權更產生了一種內心的對抗和憎惡,但這種情緒因受到傳統的君臣觀念的抑制而難以表現。在改葬故太子的活動中,悲憤情緒的強烈刺激和長時間的精神緊張使狐突的意識鬆弛,潛意識的暗流遂在某種場景的誘導下沖過意識的堤防,以幻覺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狐突通過遇見申生的幻覺,表達了他復雜的深層心理願望:其一,幻覺掩飾了申生的死情,把狐突帶入一種君臣重逢的愉快情景中,實現了他讓申生存活人世的願望。其二,狐突在幻覺中借申生之口,表達了他准備以晉畀秦、滅掉晉國的心理,這一要求因為已經得到了天帝的同意,成了無法避免之勢,從而報了申生的冤讎,也伸張了他們對惠公政權的報復心。其三,狐突以百姓無罪的理由說服申生放棄滅晉請求,表達了他厚民愛國的思想意識,同時也滿足了他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為民請命的心理願望。總之,狐突的幻覺體現了他懷念申生和反對惠公政權的意念,表露了他既仇恨晉國當權者、又同情晉國民眾的復雜心理。
巫者附現申生的情景,既可能是幻覺的延伸部分,也可能屬於幻覺過後的真實情景。如果屬於後一種可能,那我們在難以知道申生、狐突與城西巫者往日關系的情況下,只能將其揣測為《左傳》作者的想像性描述。如果是屬於前一種可能,那則表明了狐突對上述心理矛盾的妥協態度。他既愛戀祖國、同情百姓,同時又憎恨晉國當權者,在這兩種心理欲求的作用下,最後的決定是在保存國體的前提下給當權的晉惠公以懲罰。這一決定仍然是以申生的請求表現出來,並且也得到了天帝的同意。 公元前645年,即狐突幻覺之後第五年,秦晉發生韓原之戰,晉惠公被秦軍俘虜,受到了一次嚴重的懲罰,巫者之言得到了證實。事實上,拋卻先驗的認識方法,我們不難確定,所謂巫者之言的「預言性」記載,肯定摻雜了《左傳》作者對後來真實事件的照應性的記述。
幻覺代表著人的一種潛意識活動,這種精神現象由於沒有意識的參與,因而不受現實境況的制約,它完全是個人慾念的表達,使個人慾念在表達中達到滿足;另一方面,幻覺對個人慾念的表達又要披上一些貌似真實的偽裝,它要假借過去的一些真實體驗以及一些深入人心的道德規范來粉飾自己,以便不至於使過於唐突的慾念驚醒休眠著的意識,能悄悄通過意識的警戒,成功地表達自己。這是幻覺自我製作的機巧。狐突在幻覺中為申生御車,這一情景是有來歷的。公元前660年,晉國討伐赤狄的別種東山皋落氏(在今山西垣曲縣西北五十里,今為皋落堡)時,狐突曾為申生御車(事見《左傳·閔公二年》)。幻覺中狐突又重現了往日一種愉快的經歷,同時幻覺也藉此披上了一層真實的外裝。
狐突見申生的幻覺,是他的一種深層心理及其人格特徵的表露,同時也是他某種強烈的政治慾念的表達。惠公執政時,狐突曾告老還家,人們也許以為他變成了一位超脫政治的賢達之士,但幻覺明確透露了他對惠公政權的反對態度,只是當時人們不能全都知曉他的幻覺,也無從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因而得不出關於其政治態度的明確結論罷了。《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和《史記·晉世家》載,公元前637年狐突拒絕執行惠公之子晉懷公讓他手書召回狐毛、狐偃二子的命令,狐突支持現政權反對派重耳的政治立場至此才暴露無遺,終被懷公殺害。這一結局可以說是狐突長期以來內心堅持某種政治立場的必然性遭遇,同時也證明了潛意識活動對某人深藏不露的政治態度無意表露中的准確。 太子申生帶領軍隊,晉獻公讓他穿左右兩色的衣服,佩帶有缺口的青銅環形佩器。狐突駕御戰車,先友作為車右。梁餘子養為罕夷駕御戰車,先丹木作為車右。羊舌大夫作為軍尉。先友說:「穿著國君衣服的一半,掌握著軍事的機要,成敗全在這一回了,您要自己勉勵啊!分出一半衣服沒有惡意,兵權在手可以遠離災禍,與國君親近又遠離災禍,又擔心什麼!」狐突嘆息說:「時令,是事情的象徵,衣服,是身分的標識,佩飾,是心志的旗幟。所以如果看重這件事,就應該在春、夏季發布命令;賜予衣服,就不要用雜色;使人衷心為自己所用,就要讓他佩帶合於禮度的裝飾品。如今在年終發布命令,那是要讓事情不能順利進行;賜給他穿雜色衣服,那是要使他疏遠;讓他佩帶缺口青銅環佩器,那是表示出丟棄太子的內心。現在是用衣服疏遠他,用時令使他不能順利進行;雜色,意味涼薄;冬天,意味肅殺;金,意味寒冷;玦,意味決絕,這怎麼可以依靠呢?雖然要勉力而為,狄人難道可以消滅得一人不剩嗎?」梁餘子養說:「領兵的人,在太廟里接受命令,在祭祀土神的地方接受祭肉,還應該有一定的服飾。現在得不到規定的服飾而得到雜色衣服,命令不懷好意可想而知。死了以後還要落個不孝的罪名,不如逃了吧!」罕夷說:「雜色的奇裝異服不合規定,青銅環形佩器表示不再回來。這樣,即使是回來還有什麼用?國君已經有別的心思了。」先丹木說:「這樣的衣服,狂人也不會去穿的。國君說:『將敵人消滅光了再回來』,敵人難道可以消滅得一干二凈嗎?即使把敵人消滅干凈了,還有內部讒言,不如離開這里。」狐突要走,羊舌大夫說:「不行。違背命令是不孝,拋棄責任是不忠。雖然已經感到了國君的心裡冷酷,不孝不忠這樣的邪惡是不可取的。您還是為此而死吧!」
太子准備作戰,狐突勸阻說:「不行。從前辛伯勸阻周桓公說:『妾媵並同於王後,寵臣相等於正卿,庶子和嫡子同等,大城和國都相同,這就是禍亂的根本。』周桓公不聽,所以遭到禍難。現在禍亂的根本已經形成,您還能肯定會立您為嗣君嗎?您就考慮一下吧!與其危害自身而加快罪過的到來,何如盡孝道而安定百姓!」
原文:
大子帥師,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為右,梁餘子養御罕夷,先丹木為右。羊舌大夫為尉。光友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無慝,兵要遠災,親以無災,又何患焉!」狐突嘆曰:「時,事之徵也;衣,身之章也;佩,衷之旗也。故敬其事則命以始,服其身則衣之純,用期衷則佩之度。今命以時卒,閟其事也;衣之龍服,遠其躬也;佩以金玦,棄其衷也。服以遠之,時以閟之,龍涼冬殺,金寒玦離,胡可恃也?雖欲勉之,狄可盡乎?」梁餘子養曰:帥師者受命於廟,受脤於社,有常服矣。不獲而龍,命可知也。死而不孝,不如逃之。」罕夷曰:「龍奇無常,金玦不復,雖復何為,君有心矣。」先丹木曰:「是服也。狂夫阻之。曰『盡敵而反』,敵可盡乎!雖盡敵,猶有內讒,不如違之。」狐突欲行。羊舌大夫曰:「不可。違命不孝,棄事不忠。雖知其寒,惡不可取,子其死之。」
大子將戰,狐突諫曰:「不可,昔辛伯諗周桓公雲:『內寵並後,外寵二政,嬖子配適,大都耦國,亂之本也。』周公弗従,故及於難。今亂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圖之,與其危身以速罪也。」《左傳》

10. 誰知道重耳和小白的故事,盡量詳細點謝謝了。

在公元前666年,晉獻公派32歲的重耳守護蒲城。前656年,重耳遭到驪姬之亂的迫害,離開了晉國都城絳,到蒲城,他父親晉獻公派勃鞮謀殺重耳,勃鞮割斷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牆僥幸逃走。重耳的母親是戎族,他決定往翟族人的地方逃跑。前651年,晉獻公逝世,荀息當國相,驪姬立他兒子奚齊為國君,里克殺了驪姬和奚齊,荀息自殺,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國即位,重耳辭謝,時年47歲。

前650年,重耳的弟弟夷吾登君主寶座,自立為晉惠公。 前644年,晉惠公派勃鞮第二次追殺重流亡公子重耳耳,重耳沒死,決定不能在翟族地區多留。他聽說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決定去齊國給齊桓公效勞,他同時希望得到齊國的幫助和保護。重耳在齊國過安逸的生活,放棄了恢復君位的願望。齊桓公送了他20輛馬車,並許配了宗族之女齊姜給重耳。

前639年,趙衰、咎犯有一天在一棵桑樹下商量如何離開齊國,一個女奴在桑樹上聽到他們的對話,回宮以後偷偷的告訴了重耳的妻子齊姜。齊姜因為害怕女奴泄露秘密,不但沒有給她獎賞,而且馬上把她給殺了。齊姜也勸告重耳趕快離開齊國,但是重耳不肯。

因此,趙衰等人讓重耳喝醉了,把重耳抬到馬車上離開齊國國都臨淄。重耳醒來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他感到非常憤怒,拿了戟欲殺舅舅狐偃,幸虧沒有成功。重耳和他的忠臣到了曹國。曹共公聽說重耳的肋骨連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時候,偷看了他的裸體。因為曹共公對他如此無理,重耳有怨恨心。

在趕往楚國的路上,重耳飢渴萬分,介子推將自己煮熟的大腿肉給他吃。 前638年,楚國打敗宋襄公軍隊不久以後,重耳到了宋國。宋襄公款待他,並送他二十輛馬車。後來重耳到了鄭國,鄭文公拒絕接待他。到了楚國,在一次同楚成王打獵中,遇見了貘,它刀槍不入,楚王犯難,最終魏犨空手將它打敗,狐毛建議用溫水浸泡,泡軟後製成上等皮衣。

楚成王設宴接待他,並問他以後打算如何報答楚國。重耳回答「萬一晉國和楚國之間發生了戰爭,我願意命令軍隊撤退三舍(即九十里)」。楚國大夫子玉建議楚成王馬上殺死重耳,以免給自己留下後患,但是楚成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最後,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熱烈接待他,並把五個女子許配給他,其中有秦穆公的親生女兒懷嬴。 (參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10)閔公故事擴展閱讀

晉文公的流亡,是因為晉國乃至東周列國持續不斷的動亂導致的。起點是晉獻公晚年廢長立幼,逼死太子申生,驅逐群公子。而公子重耳只是被驅逐的兒子中的一個,另一個兒子則是公子夷吾,後來的晉惠公。此外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公子,也在驅逐之列,只是沒有留下事跡。

公子重耳剛開始逃亡到了蒲城,公子夷吾逃到了屈城。但隨後晉獻公發出追殺令,群公子在晉國徹底呆不下去了,於是紛紛逃亡外國。重耳逃亡到了狄人的地盤,而夷吾逃亡到了梁國。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二十六年)九月,晉獻公去世,晉國開始陷入進一步的內亂,晉國大夫里克連續殺害了晉獻公的兩名幼子奚齊與卓子,公子夷吾則借機與秦穆公達成土地割讓交易,誘使秦穆公和齊桓公擁立自己為君,是為晉惠公。

晉惠公八年(前643年),晉惠公擔心哥哥回國,於是派人繼續追殺公子重耳,於是重耳繼續踏上流亡之路。他先來到衛國,但沒有得到優待,於是奔齊,在齊桓公的照顧下過了幾年安省日子。

春秋時的諸侯在國內往往要面對「小宗強,大宗弱」的局面,小宗的公族分出去後成為強大的卿大夫。「魯有三桓,鄭有七穆。」政出多門則人心渙散。晉獻公在位時「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這種血腥手段為晉國弱公族提供了範例。

這項措施多年之後造成了「六卿強,公室卑」最終演變為三家分晉。但在當時,有利於集中君權,提拔功臣。如戰神先軫能為中軍帥,賢臣趙衰被拜為卿,欒枝可以作下軍將,范武子士會最初只是晉文公的車右。這些人才都為晉國的文襄霸業立下了不世之功。

晉文公之弟惠公在韓之戰被俘後,大夫瑕呂飴甥「作爰田」即承認土地的私有,開始扶持封建土地經濟。「作州兵」不僅僅在「國人」中徵召士兵,還允許「野人」參軍,擴大徵兵面。晉國軍隊之後曾一度擴充到六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