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與孔孟有關的故事名稱

與孔孟有關的故事名稱

發布時間: 2021-01-15 14:27:28

❶ 孔 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如果孟母三遷等請你寫出兩個

韋編三絕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回多遍,又附答注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人們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弟子子張想進一步弄明白,於是問道:「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
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
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系?」
孔子答道:「就在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長著,鳥獸繁殖著,財富和人們所用的東西也由此生產著.」
子張說:「每個人不都是也在做事嗎?做事也是有益於他人的啊.」
孔子說:「為了得到報酬而做事,與從本心出發去做事不一樣.高山,生產了財物卻並不認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可以來採用;風雲從山中飄出,通達於天地之間,使陰陽協調,成為雨露來滋潤萬物,使萬物獲得成功,使百姓得以享用.這才是仁者喜歡山的根本原因.」

❷ 與孔孟有關的成語故事

和顏悅色、學而不厭、舉一反三、守望相助、守身如玉
一、和顏悅色 [ hé yán yuè sè ]
【解釋】: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藹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出自】:戰國 孔子《論語·季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
【譯文】:「所謂的溫柔,是指臉上的溫柔,和善可親讓人放鬆的原因」
二、學而不厭 [ xué ér bù yàn ]
【解釋】: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
【出自】:戰國 孔子《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譯文】:默默地記住的,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
三、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四、守望相助 [ shǒu wàng xiāng zhù ]
【解釋】:守望:防守瞭望。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或意外的災禍,鄰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譯文】:出入都以朋友的關系相稱,互相援助,有了疾病相互扶持。
五、守身如玉 [ shǒu shēn rú yù ]
【解釋】:保持節操,象玉一樣潔白無瑕。也泛指愛護自己的身體。
【出自】:戰國 孟子《孟子·離婁上》:「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譯文】:誰不為守?愛護身體,是保持節操的根本。

❸ 哪裡有關於孔孟的介紹及名句,成語,故事

【成語】: 見賢思齊
【拼音】: 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釋】: 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出處】: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舉例造句】: 則為他和曲填詞,移宮換羽,使老夫見賢思齊,回嗔作喜。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
【拼音代碼】: jxsq
【近義詞】: 力爭上游、取法乎上、見德思齊
【反義詞】: 見利忘義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指追求進步
【英文】: study from him when he is virtaous
【成語】: 孟母三遷
【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釋】: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出處】: 漢·趙歧《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舉例造句】: 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誡》從頭學,不要得孟母三遷把氣淘。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齣
【拼音代碼】: mmsq
【近義詞】: 三遷之教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故事】: 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❹ 孔孟的故事孔子,孟子各有什麼經典的小故事

孔子
第1個故事:當初在春秋時代,魯國有一條規定,即是凡是到外國旅遊時,看見有魯國人在外國被賣為奴隸的,能夠花錢將其他贖出,回到魯國後,到國庫報賬,國庫依價歸還。而孔子有一名學生,在國外時真的看到有魯國人被賣為奴隸,因此他將他贖出。但贖出來後,他並未去國庫報帳,百姓都在議論這人品格高尚。而當孔子知道了後,大罵了這名學生一頓,說學生做了錯事。別人很奇怪,做了好事,又將人救出,還不去報帳,這不是做了件好事嗎?但孔子說看問題不可以這樣看,因此這種做法,會妨礙了許多奴隸被贖出。因此這人回來後並沒去報帳,將來別人看見做奴隸的魯國人,本來是想去贖他出來的,可是一想,我贖了後,若去報帳,別人肯定要議論:以往某人不報帳,你去報帳,你的品格不好。而在這種情況下,這人就可能會裝作沒有看見,不去贖人了。因此,此做法就阻礙了許多魯國奴隸被人贖出,是錯誤做法。
還有1個故事:有1個人不慎落水,孔子的一名學生跳下水去,將人救起,家屬非常感激他,就送了他一頭牛,他收了。人們議論了:下水救人還要收禮?但孔子知道後,卻表揚了這名學生,
孟母三遷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❺ 孔孟故事名稱

仁者樂山——孔子故事
孔子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弟子子張希望進一步弄明白,於是問道:「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
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
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系?」
孔子答道:「就在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長著,鳥獸繁殖著,財富和人們所用的東西也由此生產著.」
子張說:「每個人不都是也在做事嗎?做事也是有益於他人的啊.」
孔子說:「為了得到報酬而做事,與從本心出發去做事不一樣.高山,生產了財物卻並不認為是私有的,四面八方的人們都可以來採用;風雲從山中飄出,通達於天地之間,使陰陽協調,成為雨露來滋潤萬物,使萬物獲得成功,使百姓得以享用.這才是仁者喜歡山的根本原因.」
————————————————————————————
孟子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為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❻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1、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

《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

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1]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3、斷織喻學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4、殺豚不欺子

孟子小時候,看見鄰家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子的母親說:"想給你吃。"馬上母親就後悔說錯了話,自己對自己說:"我懷這個孩子的時候,坐席擺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這是胎教。現在孩子正好有知識我就欺騙他,是在教他不誠實!"孟子的母親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來吃,證明她沒有欺騙孟子。

5、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6)與孔孟有關的故事名稱擴展閱讀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❼ 關於孔孟或其弟子有關的故事名稱

  • 1、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 2、孔子相師

《史記》記載一日孔子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 3、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故事梗概】: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❽ 與孔、孟或者其弟子有關的故事名稱

1、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2、孔子相師

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對項橐和藹地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

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矣。要不恥下問。」經孔子這一褒獎,項橐便名揚九州,震動朝野。

3、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

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

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4、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5、實驗欹器

《荀子·宥坐》記載「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日:『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樣,勸說、勉勵的意思,坐同座。古時候的人沒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幾。常用的物品放在右邊,所以,座位右邊是經常關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銘。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個特點:空虛時只能歪斜地放著,即「虛則欹」;當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擺放,就是「中則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滿,水太多了,它又會自動側翻倒,把水都倒了出來,這就是「滿則覆」。欹器是對它的俗稱,當人們利用它的特性賦予了文化內涵後,又送它一個雅號叫宥坐。

❾ 請你寫出兩個與孔孟有關的故事名稱

孟子--五十步笑百步
孔子--韋編三絕
春秋時期孔子十分好學,晚年還堅持研究《易經》,他反復鑽研該書,把該書的捆竹簡的牛皮帶都磨斷了三次,終於把研究的心得寫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後人把《十翼》與《易經》附在一起,作為《易經》的補充部分.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幼年時家境貧困,難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學,常拜他人為師,哪怕是向年僅7歲的小孩項橐求教.他曾經「問禮於老蚺」、「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孔子的故事「學官制於郯子」……一次,魯國附庸國的國君郯子來魯國朝見魯昭公.郯子雖是小國之君,可自稱是少皞氏的後代.在魯昭公舉行的宴會上,叔孫昭子問少皞氏干嗎以鳥名為官名,郯子便大談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來,還乘機誇耀「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孔子聽過了,覺得郯子雖然舉止有些可笑,但對古代官制倒確實有點研究,便「見於郯子而學之」.

❿ 關於孔孟的故事有哪些

聰明來自勤奮——孔子少年的故事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史書言,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准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孟母三遷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曰:「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