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勤和儉的故事

勤和儉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14 22:43:51

1. 小故事里的誠、孝、儉、勤、和

西晉李密的《陳情表》表「孝」 劉義慶的《陳太丘與友期》表「誠」 司馬遷的回《史記•廉頗藺相答如列傳》表「和」 司馬遷的《史記•齊太公世家》表「容」 趙元任的《施氏食獅史》表「謙」 韓愈的《進學解》表「勤」 司馬光的《訓儉示康》表「儉」

2. 勤勞的古代故事和節儉的故事

1935年1月,蘇浙皖復根據蘇維埃政府主制席方誌敏在率領紅軍先遣隊北上抗日途中被捕。當時,抓住方誌敏的兩個敵人暗想:這么大個官口袋裡一定有很多錢,這下可發大財了。結果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支鋼筆和一塊舊懷表外,什麼都沒有。方誌敏雖然官高權大,但一生清貧。他認為,清貧、儉朴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3. 關於儉的故事

1、朱德

新中國成立後,朱德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依然保持著簡朴的作風。他僅有難得的兩身較好的外衣,也只在參加重要國家大事或者外出時才穿,只要一回到家裡,就換上原來的舊衣服。

那些舊衣服都已經洗得發白,領口和袖口都打了補丁。有的衣服實在太破,不能再補,朱德還捨不得扔掉,還要求給他兩件拼成一件。

2、雷鋒

雷鋒在生活中處處注意節約,他參軍後,每月領到的津貼費 ,除了交團費,買書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儲蓄所。他的襪子總是補了穿,穿了又補。變得面目全非了還捨不得買雙新的。

搪瓷臉盆和洗口杯有許多疤子,還不願意丟掉另買。他的內衣也補了許多補丁。但部隊發夏裝時,按規定每人可領兩套單軍裝,兩 件襯衣、兩雙鞋,而雷鋒卻只領一份,說是是「夠穿了」。

3、毛澤東

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

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4、蘇軾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

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

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5、周恩來

周恩來總理一貫倡導勤儉建國、艱苦奮斗,他勤儉節約的故事,婦孺皆知,成為美談。1962年夏,周總理到遼寧省視察工作,剛一住下,他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交給負責接待的同志,說:「上面寫的東西都不能做。」原來,這張單子開著20多種禁吃的菜名,雞鴨魚肉之類都包括在內。

4. 有關勤的故事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
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
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
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
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
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
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
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
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
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
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
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
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
一天比一天好。

5. 誰有關於勤與儉的名人事例

艱苦奮斗的傳統不能丟———周恩來總理艱苦樸素躬行節儉的生活故事

建國以後,周恩來總理在生活上始終保持戰爭年代那種艱苦樸素的作風。他常說:生活上不要那麼講究,穿得舊一點別人看著也沒關系,丟掉艱苦奮斗的傳統才難看呢。

「我要中國料子」

進北京後,周總理第一次做衣服,選中了「紅都」服裝店。工作人員介紹:「這是聞名全國的高級服裝店。」

周總理笑容滿面:「我就是慕名而來的。」

面對工作人員介紹的英國呢料、澳大利亞毛料等各色的外國布料,周總理搖搖頭,說:「我要中國料子,無論毛料布料都要國產的。」

這次他做了一套青色粗呢毛料中山服、一套藍卡其布夾衣和一套灰色平紋布中山裝。這幾件衣服一直穿到1963年,始終光滑整潔、挺挺括括。

衣服穿了10年仍然挺挺括括,其中當然有奧妙。周總理有兩只袖套,辦公時必定套在胳膊上,這樣就保護臂肘不會磨損得太快。然而,他一天工作長達十七八個小時,天長日久仍不免磨損磨破,於是,便送去「紅都」請裁縫織補,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衣服雖然舊了,會客時將衣服熨燙一遍,穿出來仍然挺挺括括,再加上他瀟灑大度的儀容舉止,絲毫無損大國總理的風度。

「我們領導更要帶頭」

周總理吃飯很簡單,經常是兩菜一湯,主食吃普通麵粉,不吃富強粉,吃普通大米,不吃小站稻,而且每周至少一頓粗糧。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周總理不吃肉,不吃魚,不吃蛋,和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在中南海,他常常親自排隊買飯。有一次,他買了一碗玉米飯和一碗湯,最後碗里剩下的湯,周總理就用窩窩頭蘸著吃完,一點也不浪費。同志們見到這種情景,都非常感動,勸他說:總理,你肩上的擔子重,一定要保重身體。現在雖然困難,但我們這么大的國家總能讓您吃好一點。周總理卻親切地對大家說:「現在全國人民度荒年,我們領導更要帶頭。」

「樓外樓」上三付餐費

1973年9月,周總理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杭州。這天下午,周總理請隨行工作人員到杭州有名的酒家「樓外樓」吃飯。這是總理第9次上「樓外樓」,酒家職工們非常高興,除了准備西湖醋魚等高檔名菜外,還端上了總理喜歡吃的紹興霉乾菜、豆芽菜等家常菜。飯後結賬時,省里的同志說由地方報銷,總理不肯,堅持要自己付錢。店裡的同志知道,不收錢,總理會生氣的,就收了10元。誰知周總理不肯,說:「10元錢怎麼夠,要收足。」店員們商量了一下,加收了5元。不料周總理又說:「不夠的,要同一般顧客一樣收。」沒辦法,店裡只好又收了5元。這樣收了20元。沒想到一個小時後,杭州機場來了電話,說總理上飛機前留下10元錢補交中午的飯費。於是店員把當天的午餐費按照牌價表仔細算了一遍,餐費是19元多一點。

「不能有以後,

一講以後就止不住了」

周總理住的是舊房子,地面的方磚高低不平,泛潮泛鹼,天花板和四周牆壁都已灰黑,門窗縫是用紙糊的。雖然這樣,但他一直不讓修繕。1959年,趁他外出,管理人員替他翻修了房子,裝上地板,換了地毯、窗簾、洗澡盆。沒想到,周總理外出回來,卻少有地發了脾氣,把有關同志嚴厲批評了一頓,並且憤然離去,不肯回家。有關同志多次認錯檢查,又請陳毅等老同志出面,周總理仍然不肯回家,並且主動在國務院做檢查,要大家吸取教訓,還專門召開會議做自我批評,要大家引以為戒。一些老同志勸說:「已經這樣了,以後注意就行了。」周總理卻說:「不能有以後,一講以後就止不住了。」結果,除了地板之類無法取走的東西之外,凡能取下來的東西都退回了公家。

6. 求關於「溫、良、信、恭、儉、讓、忠、孝、義、愛、仁、和、勤、韌、恆、智、謹、賢」小故事



故事一 : 紀元1645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迅速佔領了徐州、亳州、盱眙,並乘勢下淮安,奪泗州,渡淮河。四月十九日,明將許定國引多鐸師至揚州,揚州被清國水陸各路重圍。守將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弧城,同時,向弘光小皇帝求援,弘光不應,揚城告急,四月二十一日,明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岐鳳拔營出降,形勢更為危急。史可法等堅守至四月二十五日,終因彈盡糧絕,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刎不果而被俘。在多鐸百般的誘降時,史可法斬釘截鐵地說道:「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不可屈!」結果被慘遭殺害。史可法的部下在這種情形下,仍率余部繼續鏖戰,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清軍佔領揚州後,縱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稱「揚州十日」。
故事二: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並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渠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於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立即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並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願意怎麼樣?」文天祥回答:「但願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於是下令立即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什麼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於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後在他的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殺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氣萬古流芳。


故事一:據記載,在一六一四年,即明代萬曆甲寅年的一天晚上,年僅十五歲的少年郭金科,家中失火,郭金科自己逃出來後,發現母親仍在屋內,又縱身跳進火里去救母親,當時街坊鄰居都阻止他入火救母,但終沒有阻擋住。第二天早上,大家發現母子雙雙遇難,緊緊抱在一起,分也分不開。此事不僅感動了當時的杭州市民,官方也作出了反應,「御史聞之,命葬之孤山,表曰郭孝童墓。」

故事二:董永,漢代千乘董家莊(今屬博興縣陳戶鎮)人。家貧,自幼喪母,靠自己種地勞動養活父親。董永每去田間勞作,則以小車推著父親,放到樹蔭下,並備有水罐,為父解渴,過著父子相依為命的生活。父死,無錢治喪,永便自賣其身以葬父。後人傳為佳話,擁永為孝子楷模,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7. 勤和儉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人要養成勤奮和節約的習慣

8. 舉例幾個中國古代耳熟能詳的勤儉節約故事

1、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飢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

後來,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穀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裡就沒有一點余糧。

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後,也把「儉」字當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雲外。他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幾口節衣縮食、省吃儉用,

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

「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以後,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2、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他一生儉朴,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裡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

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日子啊。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對那人嚴肅地說:我也希望把家裡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糧馬,這哪裡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只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後,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裡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

3、公元1080年,他被貶官來到黃州時,生活窘迫。為了渡過困境,他訂出了一套特殊的計劃開支辦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

然後又將每份分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把每月分好的每小份錢掛在屋樑上,每日清晨挑下一包來用,准余不準超。剩餘的錢,他另用竹筒保存,以備意外開支之需。

後來,他又在朝廷中做了高官,但仍注重節儉,從不講究奢華。他自訂每餐只能一飯一菜,有客也只能增加兩個菜,不許鋪排,否則就拒絕用餐。一次,蘇東坡的一個老友與他重逢,請他吃飯,他囑咐朋友千萬不可大操大辦。

可是,當蘇東坡應約去老友家赴宴時,見酒席准備得相當奢華,他婉言拒絕入席,告辭而走。蘇東坡走後,他的朋友感慨地說:「當年東坡遭難時,生活很節儉。沒想到他如今身居高位後,還這樣節儉。」

4、東晉有個大官叫吳隱之,他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跟母親艱難度日,養成了勤儉樸素的習慣。做官後,他依然厭惡奢華,不肯搬進朝廷給他准備的官府,多年來全家只住在幾間茅草房裡。之後,他的女兒出嫁,人們想他必須會好好操辦一下,誰知大喜這天,吳家仍然冷冷清清。

謝石將軍的管家前來賀喜,看到一個僕人牽著一條狗走出來。管家問道:「你家小姐這天出嫁,怎樣一點籌辦的樣貌都沒有?」僕人皺著眉說:「別提了,我家主人太過分節儉了,小姐這天出嫁,主人昨日晚上才吩咐准備。

我原以為這回主人該破費一下了,誰知主人竟叫我這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這條狗賣掉,用賣狗的錢再去置辦東西。你說,一條狗能賣多少錢,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兒也比我家主人氣派啊!」管家感嘆道:「人人都說吳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來真是名不虛傳。」

5、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好處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

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9. 勤與儉的故事兄弟倆為什麼生氣

每個人的人生觀不一樣,一個著重於勤勞。一個著重於秦簡。兩個人價值觀不一樣。其實。只有兩個人互相結合才說最美好的生活。

10. 關於勤儉節約的小故事

1、毛澤東

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也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2、雷鋒的節約精神

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在生活中處處注意節約,他參軍後,每月領到的津貼費 ,除了交團費,買書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儲蓄所。他的襪子總是補了 穿,穿了又補。變得面目全非了還捨不得買雙新的。

搪瓷臉盆和洗口杯有許多疤子,還不願 意丟掉另買。他的內衣也補了許多補丁。但部隊發夏裝時,按規定每人可領兩套單軍裝,兩 件襯衣、兩雙鞋,而雷鋒卻只領一份,說是是「夠穿了」。

3、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好處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

4、吳明華的故事

吳明華的領導阮德俊說:「老吳十分注重節約,時刻懷著主人翁的心態,愛惜支隊、大隊財產,大到電子警察設備,小到護欄上的一顆螺絲釘,『只要能修的,決不能去換新的』,這是他生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5、華僑領袖陳嘉庚儉朴過日子

陳嘉庚重勤儉、重公益的良好家風對集美區的族人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陳新傑,是集美區的一個退休小學教師。上個世紀80年代,全家人僅靠他每月20多元收入養活,經常是「買5分錢的油菜,一家人分成兩頓吃」。

即便如此,1984年,陳新傑匿名向廈門市少年兒童基金會一筆就捐出了20元,差不多是他一個月的工資。自此,陳新傑生活中克勤克儉卻慷慨捐資公益事業的行為,持續到現在已經30多年。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