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荀況的故事

荀況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13 19:33:29

Ⅰ 關於荀子的故事介紹 孔子與荀子是什麼關系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版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權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常識人物篇。

Ⅱ 關於荀子名言及故事的演講稿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
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 ,柔自取束。
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下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下臣事君以貨,所願不得遂毀之。組織里若有人送禮太大,必有所求,如所求未遂,則常反向攻擊。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照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
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
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
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
人有氣 有生 有知亦且有義 故最為天下貴也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辟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人知貴生樂安而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刎頸也。
禮,所以正身也;師,所以正禮也。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

Ⅲ 荀子的小故事

荀子從小就非常聰明,十歲已有神童美譽,學問很好。長大後曾北游燕國,但是專很可惜,沒被燕王賞屬識。到他五十歲時,由於齊襄王招納賢士,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Ⅳ 有關荀子思想的故事

荀子的思想偏向經驗以及人事方面,是從社會脈絡方面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的思想,重視人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為「仁」,孟子中心思想為「義」,荀子繼二人後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為的規范。以孔子為聖人,但反對孟子和子思為首的「思孟學派」哲學思想,認為子弓與自己才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本惡,須要由聖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中文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Ⅳ 關於荀子的歷史故事,不要生平介紹

荀子從小就非常聰明,十歲已有神童美譽,學問很好。長大後曾北游燕國,但是很可惜,沒被燕王賞識。到他五十歲時,由於齊襄王招納賢士,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待了幾年,很受齊王尊敬,被封為「列大夫」,當了齊國的顧問。因為他年紀比較大,學問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歲到七八十歲間,曾三度被眾人推選為「祭酒」。有些氣量狹小的人不免眼紅,到處說荀子的壞話。齊王聽信讒言後,漸漸和荀子疏遠。荀子決定離開齊國。這時,他已是81歲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兒去,心情沉重萬分。聽說楚春申君愛好賢士,決定到楚國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決定請他擔任「蘭陵令」。

沒想到運氣壞得很,春申君有位門客進讒言,春申君考慮之下,終於辭退荀子。他經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此時秦昭王正和范雎設計「遠交近攻」的陰謀攻伐天下,對荀子講的大道理提不起一點興趣,荀子只好回到趙國。

春申君趕走了荀子又後悔,派人到趙國三請四請荀子,並且再三賠不是,最後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國當蘭陵令。後來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歲了,就辭了官,寫了三十二篇文章,這就是傳留後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認為:一個人眼睛貪圖美色,耳朵喜歡好聽的音樂,舌頭愛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惡勞,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慾。這些天賦自然的本能並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順其發展,必然會引起爭奪暴虐,這個世界便成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荀子認為:禮是社會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則,每個人都得遵守,不能選擇,不許懷疑。在他擔任蘭陵令時,李斯、韓非都曾拜在門下,以後這兩個學生把荀子學說發揚光大,成為法家思想

Ⅵ 請告訴我關於荀子的一些故事.謝謝..快~

荀子 -- 先秦最後的儒者

荀子(約公元前325—約前235年)名況,字卿,又稱孫卿,趙國郇(今山西臨猗縣)人。

荀子的生平活動,《風俗通義。窮通》記載:「齊威宣王之時,聚天下賢士於稷下……孫卿有秀才,年十五始來游學。」在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鹽鐵論。論儒》談到齊閔王驕傲自大,「諸儒諫不從,各分散。」這時,荀卿向齊相進說:「處勝人之勢,會勝人之道」,指出:當今巨楚在我前面牽系著,大燕在我後邊威逼著,勁魏在我右邊鉤取著,……一國策謀,三國必然乘機進犯,這樣,齊國必然導致四分五裂,國家將有滅亡的危險。(《荀子。強國》,下引本書,只注篇名)意見未被採納,孫卿去楚國。在齊襄王在位時(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齊國,「荀卿最為老師。」他三次被推為祭酒(年高望重者)。(《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在范睢相秦期間(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國見過秦昭王。昭王問:「儒無益於人之國?」荀子回答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儒之為人下如是矣。」(《儒效》)「應侯(范睢)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荀子回答說:「形勝」「百姓朴」、「百吏肅然」、士大夫「明通而公」,朝廷「聽決百事不留」,「治之至」;然而「殆無儒」,是「秦之所短」。由於秦國實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國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齊人有人讒言荀子,於是荀子離開了齊,來到楚國。公元前255年被任為蘭陵令。但有人認為荀子對楚國來講是個危險。所以荀子又辭楚來到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後來楚國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於是春申君派人請回荀子,復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園殺害,荀子罷了官。不幾年就去世了。

荀子的著作,在漢代流傳的有三百多篇,經過劉向的編訂,刪去重復的,定著三十二篇。

周公 -- 中國儒學的先驅

Ⅶ 荀子的小故事

荀子從小就非常聰明,十歲已有神童美譽,學問很好。長大後曾北游燕國,但是很可惜,沒被燕王賞識。到他五十歲時,由於齊襄王招納賢士,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待了幾年,很受齊王尊敬,被封為「列大夫」,當了齊國的顧問。因為他年紀比較大,學問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歲到七八十歲間,曾三度被眾人推選為「祭酒」。

有些氣量狹小的人不免眼紅,到處說荀子的壞話。齊王聽信讒言後,漸漸和荀子疏遠。荀子決定離開齊國。這時,他已是81歲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兒去,心情沉重萬分。聽說楚春申君愛好賢士,決定到楚國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決定請他擔任「蘭陵令」。

沒想到運氣壞得很,春申君有位門客進讒言,春申君考慮之下,終於辭退荀子。他經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此時秦昭王正和范雎設計「遠交近攻」的陰謀攻伐天下,對荀子講的大道理提不起一點興趣,荀子只好回到趙國。

春申君趕走了荀子又後悔,派人到趙國三請四請荀子,並且再三賠不是,最後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國當蘭陵令。後來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歲了,就辭了官,寫了三十二篇文章,這就是傳留後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認為:一個人眼睛貪圖美色,耳朵喜歡好聽的音樂,舌頭愛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惡勞,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慾。這些天賦自然的本能並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順其發展,必然會引起爭奪暴虐,這個世界便成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7)荀況的故事擴展閱讀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Ⅷ 出自荀子的寓言故事

蒙鳩為巢抄

正南方有一種鳥,名襲叫蒙鴻。它用柔軟的發絲把羽毛編織起來,做成鳥巢,把它系在蘆葦穗上。大風吹來,蘆葦折斷了,鳥蛋摔碎了,雛鳥也死去了。鳥之所以遭此不幸,並不是鳥巢做得不好,而是因為它把巢建在了經不起風雨的地方呀!
【蒙鳩為巢寓言故事出處】:《荀子·勸學》
寓意
打好基礎的重要性。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要扎實。
學習基礎要扎實,不然學得再多也是徒勞無益的!

Ⅸ 有關荀子的故事

荀子從小就非常聰明,十歲已有神童美譽,學問很好。長大後曾北游燕國,但是很可惜,沒被燕王賞識。到他五十歲時,由於齊襄王招納賢士,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齊國。
荀子在齊國待了幾年,很受齊王尊敬,被封為「列大夫」,當了齊國的顧問。因為他年紀比較大,學問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歲到七八十歲間,曾三度被眾人推選為「祭酒」。有些氣量狹小的人不免眼紅,到處說荀子的壞話。齊王聽信讒言後,漸漸和荀子疏遠。荀子決定離開齊國。這時,他已是81歲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兒去,心情沉重萬分。聽說楚春申君愛好賢士,決定到楚國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決定請他擔任「蘭陵令」。
沒想到運氣壞得很,春申君有位門客進讒言,春申君考慮之下,終於辭退荀子。他經過秦國,拜見了秦昭王。此時秦昭王正和范雎設計「遠交近攻」的陰謀攻伐天下,對荀子講的大道理提不起一點興趣,荀子只好回到趙國。
春申君趕走了荀子又後悔,派人到趙國三請四請荀子,並且再三賠不是,最後拗不過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國當蘭陵令。後來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歲了,就辭了官,寫了三十二篇文章,這就是傳留後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認為:一個人眼睛貪圖美色,耳朵喜歡好聽的音樂,舌頭愛好美味。想吃、想玩、好逸惡勞,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慾。這些天賦自然的本能並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順其發展,必然會引起爭奪暴虐,這個世界便成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荀子認為:禮是社會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則,每個人都得遵守,不能選擇,不許懷疑。在他擔任蘭陵令時,李斯、韓非都曾拜在門下,以後這兩個學生把荀子學說發揚光大,成為法家思想。
從三代到春秋戰國,重德以重大德為主,所謂大德,以天下民生為重,荀子說:「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載舟,也可覆舟。」這句話被李世民引用過,不過李世民講的是寡家御民心得,當不可與荀子相提並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