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遷的故事
『壹』 孟母三遷故事全文及出處
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烈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故事原文
西漢·劉向《烈女傳·卷一·母儀》:「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此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孟母三遷
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釋文)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這也說明了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貳』 "孟子三遷"的故事
孟子三遷即孟母三遷
孟家原在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墳瑩處處,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既不能老是把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關在家裡,唯一辦法就是變更居住環境。
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十里外的廟戶營村,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單日,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喧囂熱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
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遷居。孟母既不願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於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雖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帶著兒子還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來。
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與循規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庄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境!」她由衷地發出感嘆。
(2)孟子三遷的故事擴展閱讀
孟母教子的影響特別深遠,早在西漢時期韓嬰的《韓詩外傳》中,就用有關孟母的故事來解釋詩義,劉向的《列女傳》中,首次出現了「孟母」這個專用名詞。 東漢女史學家班昭曾作《孟母頌》,西晉女文學家左芬也作《孟母贊》。
南宋時的啟蒙課本《三字經》引證的第一個典故就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一普及於封建社會後期的啟蒙讀物,雖經明、清學者陸續修訂補充,而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的故事始終冠於篇首。
隨著孟母故事的廣泛流傳,封建統治者也竭力將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對其屢加封謚,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為「邾國端范宣獻夫人」。
『叄』 孟母三遷的詳細故事
一、典故其一
1、原文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
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2、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
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二、典故其二
1、原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ă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2、譯文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
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三、典故其三
1、原文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孟子乃嬉為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2、譯文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
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3)孟子三遷的故事擴展閱讀:
啟示:
我們今日同學的生活環境,即與誰在一起,是不是非常重要呢!這也是不是在告訴大家,我們同學,和誰在一起,的確非常重要?因為,正如老話所說,跟著好人學好樣,跟著巫師學鬼叫。道理就是如此!
這也就是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吧!在現實生活中,同學們都清楚:你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甚至能改變你的成長軌跡,決定你人生道路的成與敗。
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和什麼樣的同學在一起,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和勤奮的同學在一起,你就不會懶惰;和積極的同學在一起,你就不會消沉;與陽光向上的同學同行,你就會不同凡響;與志存高遠的同學為伍,你就能登上巔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母三遷
『肆』 《孟母三遷》的故事梗概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真正改變孟子學習歷程或者說學習態度的是孟子的母親當年剪斷自己即將織好的布的行為,當時孟母苦口婆心的以此為案例向孟子講述學習就是這樣不能夠中斷,即便你即將成功,可是一旦中斷的話,那麼就是前功盡棄。
沐沐的這番行為給了孟子非常大的一個教訓,讓孟子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行為上面的缺點,同時呢也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沒有孟母三遷,和孟母割斷自己即將織好的布的這樣的教誨,那麼孟子可能不是今後的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