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傳說故事
1. 關於中國漢字的故事和傳說
倉頡造字的傳說:
傳說中倉頡[jié]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9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關羽、還有李煜。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
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以「羊馬蹄印」為源靈感。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
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1)漢字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漢字的知識: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數千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記事性圖畫和刻符,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甲骨文。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由最原始的石刻字元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2. 關於漢字筆畫的來歷傳說故事。
漢字筆畫的來歷:
1965年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和1988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規定了5 種基本筆畫:
五種筆畫分別代表橫類(包括所有形式的長橫、短橫、橫鉤、橫提)、豎類(包括所有形式的長豎、短豎、豎鉤)、撇類(包括所有形式的向左撇出去的點)、點類(包括捺和所有向右寫出去的點)、折類(包括所有的橫折、豎折、折鉤、折撇)。所有的漢字筆畫都歸為以上五類。
(2)漢字的傳說故事擴展閱讀:
現行漢字的結構單位有兩級:一是筆畫,二是部件。部件也是由筆畫構成的,所以筆畫是構成漢字的最小單位。[6]正確認識筆畫及筆順,對漢字的認識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筆畫主要運用於檢索辭書中的漢字或用於計算機或手機等電子設備輸入漢字的漢字輸入法。如:
1.左民安《細說漢字》中的筆畫檢字索引。
2.四角碼索引,早期主要用於出版業排版和字典檢字,四角碼的編碼原則是把漢字的基本筆畫(包括單筆畫和多筆畫)分為10種,分別用1、2、3、4、5、6、7、8、9、0十個數字代表,按順序取漢字的四個角的筆畫代碼作為漢字的編碼。把每個字分成四個角,每個角確定一個號碼,
再把所有的字按著四個號碼組成的四位數的大小順序排列。它把漢字筆形分為十類——頭、橫、垂、點、叉、插、方、角、八、小,再分別用數字0~9表示。每個字四個角的筆形按其位置左上、右上、左下、右下的順序取號。
查字時,按四位號碼大小查找該字,四角號碼取號歌訣是:橫一垂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點下有橫變零頭。後來有人按此方法編制了四角碼輸入法。
3.筆畫輸入法,一種用於計算機或手機等電子設備輸入漢字而採用的編碼方法。
3. 漢字起源的傳說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倉頡造字」在戰國時即已流行。《 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後稷作稼。」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更加盛行。許慎《說文解字·敘》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拓展資料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4. 漢字的傳說故事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幺?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