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書法類故事

書法類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10 08:48:09

① 關於書法的名人故事

1、柳書之貴

唐代書家柳公權書法名氣很高。官至太子太師,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當時的公卿大臣都認為,碑刻或其墓誌的書法若不能請到柳公權來寫,就是子孫不孝。甚至外夷來向朝廷入貢,常另外出資購買柳公權的書法作品帶回去,可見他是如何的聲名遠播了。

2、王徽之「雪夜訪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黃門侍郎。性愛竹,嘗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晉書·王徽之傳》里記載著一則他「雪夜訪戴」故事,歷來為文人所稱道。

王徽之在山陰縣住的時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皚皚白雪心生感慨,馬上叫下人斟了酒來,一個人在屋裡躑躅彷徨,吟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戴逵(?~396年):字安道,東晉學者,著《釋疑論》反對佛家因果報應說,擅雕塑、書、畫、鼓琴。屢征不仕,《晉書》卷94有傳。戴逵當時在剡縣,離王徽之這里還有很遠的距離。王徽之根本就不管這些,他命令下人備船,深夜冒雪向剡縣前進。

經過一個晚上的水陸跋涉,第二天早晨來到剡縣。到了戴逵家門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訴下人,不和戴逵見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問他原故。王徽之說:「我本來是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根本就無所謂。」

王徽之的行徑,任性隨意,曠達通脫,顯示出魏晉時期,名士們任性適情的生活態度。不失清高和風雅,因而「雪夜清興」之事歷來很為後人稱道。

3、紅葉作書,鄭虔三絕

鄭虔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學者,書法家,學問很淵博。他青年時代就愛好寫字繪畫,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貧寒,窮得連紙張也買不起,用什麼來練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廟里存放有幾間屋。

的柿葉,他便搬到寺廟里住下,每天取紅色的柿葉當紙,刻苦學書。時間一長,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鄭虔終於艱難而玉成,他的書法、繪畫和詩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見了贊嘆不已,稱之為「鄭虔三絕」。

前人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鄭虔學書的故事中,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嗎?

4、張旭判狀得教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非常愛喝酒,經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並呼喊著奔跑,然後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時他還發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後,他反復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著狀紙來告狀。張旭了解案情後,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麼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

老人說:「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說:「我父親活著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

張旭請老人拿來作品觀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於是,他反復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5、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非常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說他曾經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說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非常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

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終於了解用筆的奧妙。

② 收集古人苦練書法小故事

1、王次仲弱冠創「八分書」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懷來縣東南)人,秦代書法家.他小時候聰明伶俐,志氣很高,博覽群書而又善於獨立思考.他十多歲時,學識已達到成熟的階段.當時,人們普遍使用結構修長,筆畫之間空距非常勻均的秦篆。

這種字體既繁復又難寫,不必說民間使用,單是官府書吏就為公文山積、批覆緩慢而嘆苦.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種鍾鼎器皿以及詔版文字廣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來

按文字相同、形體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後互相比較,反覆琢磨,度過了數百個不眠之夜,終於創制出一套筆帶波折,並向左右分分的"八分書".

王次仲將這些文字上奏朝廷.秦始皇見了後,認為"簡便,趕急疾之用",十分贊同.便徵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陽做官.書寫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詔書,因而觸怒了秦始皇.秦始皇認為他對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監車押送赴京.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難保,便乘獄吏不備,投河自盡.可是王次仲所創造的"八分書",卻蔚為風行,造福子孫。

2、程邈獄中制隸書

隸書又名佐書、史書,是秦代末年出現的一種能幫助書寫者達到篆書所難以達到的快速度的新書體.它字體方形,線條平直,粗細有致,打破了六書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標志著漢字演進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隸書的創造者相傳為秦代下杜(今陝西西安南)人程邈。

程邈,宇元岑,起初他在一個縣衙里當獄吏,後來因事得罪秦始皇,被幽禁於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獄中.那時候,由於中央政權集中,文書繁多,許多軍中急事往往因篆字難以速成而被延誤.程邈深知這是當務之急,

早年他就發誓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傾注於文字的改革,因而他雖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悉心鑽研大小篆的書法.每一字他都用不同字體寫上數百個,然後從中選取最滿意的一個.經過十年精思苦索,他終於簡化了大小篆,創制出三千多個美觀實用的隸書。

3、師宜官賣字換酒

漢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後共經歷426年,這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至漢末,我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

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到東漢,隸書進入了書體成熟,流派紛呈的階段,名家迭出.

東漢靈帝雖昏庸無能,卻喜愛書法,一次徵召天下擅長書法的人集會在鴻都門,大約有幾百人.漢靈帝仔細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後,發現這些人中,南陽人師宜官的書法如鵾鵬展翅,大開大闔,一派大家風范.而他的八分書法最為出色。

大的,一個字的直徑可以有一丈長;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簡上,可書寫一千個字.漢靈帝大喜,便差人召師宜官入宮. 此時的師宜官,並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裡喝酒。

喝足了,店家來要酒錢.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筆,在酒店的牆壁上揮書求售,招來許多人圍觀.師宜官的條件很簡單:若賣給他酒,就多出售給店家幾個字;否則,就鏟掉牆上的字.酒錢是付足了,但漢靈帝聽說以後,召他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

4、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

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後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呢。

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

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5、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在琅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獃獃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只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丑罷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餃子有什麼出奇?這是誰開的餃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進店內一瞧,見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鐵鍋,並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包好的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餃子店內的伙計,則忙前忙後地招呼著食客,每個伙計管一口鍋,各自報著數: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二號鍋斤半.」「三號鍋9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後坐下.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仔細觀看,這里的餃子果然與眾不同,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

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裡,真是飽餐之後,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心中暗想: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問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

店伙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後.」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發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一邊擀麵皮,一邊包餃子.填好餡,飛快捏上幾下,轉瞬成了一隻白天鵝,動作嫻熟。

更令他驚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後,白發老嫗隨手將餃子向屏風那邊甩去.天鵝餃子便一個接一個越屏而過,降落在鍋內.每兩5隻,按伙計報的數,每口鍋下多少,斤兩分毫不差.

白發老嫗的高超絕藝,使王羲之驚嘆不已.忙走上前施禮問道:「老人家,像你這樣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白發老嫗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40年,深練需一生。」

一聽這話,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細品嘗這番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它和這天鵝餃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白發老嫗生起氣來,只見她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請,只是不好請啊!就拿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來說吧,都讓人捧上天了!

說句實話,他寫字所下的那點功夫,真不如我扔餃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別學他,常言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當槳爭上游.一次劃前就驕傲,終久要落人後頭.」

白發老嫗一席話,說得王羲之面紅過耳,羞愧難當.他恭恭敬敬地給老嫗寫了一副對聯.從此以後,這家天鵝餃子店,就掛上了王羲之寫的對聯,生意越發興隆了。

此事也改變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終生與鵝結緣.更虛心刻苦地練字,博採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創出字勢雄強而多變化、妍美的新體,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

③ 書法家的故事50字左右

1、洗墨池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2、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十分的執著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鍾繇想向韋誕借閱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後了解用筆的奧妙。

3、侍郎行者

唐開元時,有一位名為徐安貞的人,作官時因怕事被牽累,逃隱到山裡。因病聲啞不能言語。數年之後,某佛寺要選擅長書法的人,為寺廟的樑柱書寫楹聯。徐安貞不留意跨過放置在地上的樑柱,犯了大忌。廟中住持很生氣,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趕緊用手在地上寫道:「我雖不能說話,但學過大字書法,期望能讓我試試看」。結果,姑且讓他一試之生,廟里的僧眾都心悅誠服,心甘情願地請他全部書寫,而不計較他的過錯。

4、筆冢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十分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里,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於是他自己作了銘文,並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5、鐵門限

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傅王羲之的風范。他雖然在永興寺修行,但是書法的名氣卻愈來愈響亮。很多人都透過各種關系來索求他的書法作品,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門檻都被踩壞了,他只好將門檻用鐵皮包起來,人們就笑稱為「鐵門限」。

④ 書法家的小故事

1、掣筆不脫

王獻之是王羲之最小的兒子,排行第七,上有六哥一姐。

東晉永和七年,王羲之四十九歲,出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舉家離開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來到會稽山陰縣。這一年,王獻之七八歲,開始跟父親學習寫字。

一天,獻之正對著範本一筆一畫地習字,王羲之悄悄走到他身後,突然抓住筆管往上一抽,竟沒有抽掉獻之手中的毛筆。王羲之嘆道:「此兒的字,今後當有大名!」

後人解釋,獻之寫字用力,把筆牢,所以王羲之知獻之長大後書法必能名世。蘇東坡不同意這樣解釋,他認為書家握筆寫字並非用死力,而是自然書寫,不失法度,乃為得法。王羲之誇獎獻之,在於小兒寫字專心致志。不然的話,天下有力者豈非莫不能書!

⑤ 古代書法家練字的故事

1.懷素芭蕉練字

唐代書法家懷素十分勤奮刻苦。因為買不起紙張,他就在寺院附近種植了一萬多株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蕉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久而久之,老芭蕉葉被他用完了,他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在新鮮樹葉上練字。他堅持不懈地練字,終於成為了書法家。

2.柳公權謙虛學書

柳公權小時候字寫得不好,常常受到批評。他虛心聽取他們的教誨,經過一年的勤學苦練,他寫的字進步很大,受到老師的表揚。後來他就驕傲了,有一天,看到一位無臂老人用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用右腳夾住毛筆,龍飛鳳舞地寫對聯,寫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很是參考,此以後,他更加勤奮地練字。在書法領域不知滿足地刻苦鑽研,終於成為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3.歐陽通苦學父書

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徐氏教導他一定要學習繼承父親的書法。母親時常給些錢讓歐陽通去購買父親遺留下來的墨跡,歐陽通下決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親一樣有人購買收藏。經過很多年的刻苦學習,他果然繼承了父親的書法,人們稱他們父子二人的字為「大小歐陽體」。

4.蕭峰學寫鳳凰尾

他小時候生活在張氏房裡,喜愛書法,張氏卻沒有紙給他練字,他就在井的欄桿上練字。字寫滿了,他就用水沖洗干凈後再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起來了,不許人清除窗上的灰塵,而是在上面練習寫字。在他五歲的那一年,高帝派人教他練習「鳳凰尾諾」的字體,他一學就會。他後來更加刻苦練習,成為人們推崇的書法家。

5.歐陽詢流連觀碑

歐陽詢出使歸途,在亂草叢中發現西晉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一塊石碑,停馬觀賞了很久都捨不得離去。反復折返觀摩。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書的筆法融會貫通,瞭然於胸,才高興地離去。

⑥ 關於書法的故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一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紹興市西版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權,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志,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他為人寫一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裡面約有三分深。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⑦ 王羲之有哪些書法小故事

魏晉之世重視出身,不僅看家族門第,父祖的名聲、事功也很重要。王羲之雖然出身顯赫的琅琊王氏,但其父祖都沒當過太大的官,他這一枝在琅琊王氏的大家族裡是較弱的一枝。王羲之的祖父王正,在西晉僅任尚書郎。王羲之的父親王曠經歷則較為曲折艱難,曾任丹楊太守,遭陳敏之亂,逃歸故郡,為琅琊王司馬睿平東將軍府侍中,對推動司馬睿渡江起了一定作用,後又應東海王司馬越之召,任淮南內史,出兵北抗劉聰,兵敗,不知所終。


衛夫人

輕視和冷眼,遂形成其特立獨行的性情。王羲之與王述交惡,筆者猜測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小時候王述經常嘲笑王羲之的父親,否則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族人何其多,王羲之為何偏偏與王述一人不共戴天,在因受到王述欺凌被迫辭官時要跑到父母墓前起誓?可見王曠的失敗給王羲之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給王羲之留下了終身的陰影。另,明人陶宗儀《書史會要》載:「(王)曠與衛氏,世為中表,故得蔡邕書法於衛夫人。羲之年十二,見前代筆論於曠枕中,竊而讀之。

曠即語以大綱,後羲之字功日進。」如前所述,王曠兵敗於永嘉三年(309年)七月,王羲之時年約七歲,不可能在十二歲時仍能與父親學書。而且,永嘉元年(307年)七月後王曠跟隨司馬越在洛陽(也有可能在淮南),因此王羲之五歲之後基本沒有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如果說王羲之早年的書法技藝是家族中的長輩傳授,那最有可能的人應該是他的親伯父、王曠之兄——王廙。唐代張懷瓘《書斷》稱王廙「工於草、隸、飛白,祖述張、衛。」看來王廙也是一代書法名家,王羲之成長於這樣的書法世家,其成就可謂有所自矣。

⑧ 關於著名書法家的故事的小故事

「草聖」張旭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國發出了一道罕見的詔書: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詔書一到洛陽城,頓時轟動了那些飽學之士。他們紛紛向張旭道喜,慶賀他以卓絕的努力奪得了最高獎譽。張旭作揖一一致謝,並設宴款待洛陽名流。席上,有人提議張旭談談草書到「絕」的秘訣,張旭推辭不過,謙虛的說:「各位見笑了,我自知淺陋,皇上獎掖,收之有愧。說到秘訣,無非在『用心』兩字。」
張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便說:「少陵曾對公孫大娘的劍器舞寫過一首詩,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諸位是知道的。在鄴縣,我有幸見過公孫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時,都引起我的聯想:她將左手揮過去,我就立即觸到這次姿態像個什麼字;他跳躍起來旋轉,我想草書中的『使轉』筆鋒的馳騁應如此罷!他那整個起舞的姿態音容,給我一個全面的草書結構的啟發。」
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閑時間里,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著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著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說:「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麼不說話?」魏徵連忙說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說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嘆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必須痛下苦功。
入木三分
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例如什麼「廣源記」啦,「茂源記」啦,「康泰記」啦,等等,名目繁多。單說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面,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可別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吶。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湊巧,有人給找來了一塊曾經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開始,人們並不在意,商店老闆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內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一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一看,立即驚嘆得叫起來。看著他一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戒珠」
王羲之的書法怎麼這樣深刻有力呢?這與他平常堅持不懈的鍛煉有關。有一個「戒珠」的故事可以從側面說明這一點。
據說王羲之有一顆心愛的明珠。這顆明珠不光是好玩,用來觀賞的,王羲之還經常雙手摩挲它,用來增強書寫的腕力。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見了,找呀找,怎麼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惱,是誰偷去了呢?經常在他身邊的,除了一個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沒有別的外人了……因此,他對這位和尚冷淡起來。這位和尚發現主人對他有懷疑,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後來,家人在宰殺白鵝時,發現明珠在大白鵝的肚子里。原來,是大白鵝把珠子吞下去了。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錯怪了和尚,後悔不已,十分悲痛。為了紀念這位清白的和尚,他將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為教訓,對朋友應以赤誠相待,不能輕易懷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作為一個書法家,王羲之不僅自己注意鍛煉腕力,增強書寫時的筆力,也嚴格要求後人。他的兒子王獻之,很小就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書法。有一次為了檢查獻之的筆力,王羲之悄悄地站在背後,趁獻之集中精力寫字時,他猛地用手指夾住兒子手中的毛筆往上拉,誰知獻之握筆很緊,毛筆沒有被奪下來。王羲之對此很滿意,他高興地說;「這孩子將來能成為書法家。」並當場寫了一幅字贈給獻之。這件事說明,書法家的筆力是下苦功夫練出來的 ,henkekude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