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關於魏徵的故事

關於魏徵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10 04:11:17

❶ 關於魏徵的故事

1、有一天,李世民笑著對大臣們說:「那個山羊鼻子整天板著臉,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能夠讓他動心的東西?」李世民身邊的侍臣回答說,「魏徵喜歡吃醋芹」。

第二天,李世民賜宴,賞賜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見了,食指大動,飯還沒吃完,裝菜的餐具就見底了。李世民說,「你看你看,你說自己沒什麼愛好,我現在終於見識到了。」

被揭短的魏徵回答李世民說:「皇帝喜歡無為(而不是奢靡無度),臣子自然不敢有什麼偏好。我就好這一口(醋芹)罷了。」李世民因此感嘆好久。

2、李世民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在魏徵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

3、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隻特別好的鷂鷹,非常喜歡,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著它玩兒。正玩得高興的時候,遠遠望見魏徵走來,急忙把鷂鷹揣在懷里藏了起來。魏徵奏起事來,沒完沒了,說個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動。等魏徵告辭後,急從懷中掏出鷂鷹,結果早給憋死了。

(1)關於魏徵的故事擴展閱讀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大業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才,於是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不用。

大業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被李密擊敗,王世充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

魏徵卻對長史鄭頲說:「李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是兵將也死傷了不少,瓦崗又沒有府庫,將士們取得戰功得不到賞賜。還不如深溝高壘,占據險要,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而退時,率軍追擊,這才是取勝之道。洛陽沒有了糧食,王世充無計可施就會與我軍決戰,這時我們卻不跟他交戰。」

鄭頲對魏徵的話不以為然,說這是老生常談的。魏徵說了一句:「這是奇謀深策,怎麼是老生常談呢。」拂袖離去。

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而李密部將李勣尚且占據著李密原來管轄的領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據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從。魏徵毛遂自薦,請求安撫山東,到黎陽,魏徵作書與李勣,勸李勣投降。李勣於是派遣使者至長安,將獻城的功勞都歸給李密,然後押運糧草到李神通那裡。

同年九月,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擋不住,率軍轉駐黎陽,被竇建德擊敗。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虜。竇建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來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擊敗竇建德,並將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劉黑闥勾結突厥寇犯山東。魏徵見李建成雖然是嫡長子,但是功績不如李世民,於是建議李建成去請戰立功。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

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帶問道:「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❷ 魏徵斬龍的故事,要詳細的

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王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為了賭勝,胡亂施放雨水,犯了天條,玉帝要將他斬首,派魏徵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於前一天懇求李世民為他說情,李世民滿口答應。第二天,李世民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

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夢中靈魂出竅斬了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天天到宮里來搗亂,鬧得李世民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在前門鬧了。

可沒過幾天,那老龍又在宮殿後門來找李世民算帳,魏徵於是抱劍為李世民守後門,這樣老龍才再也不敢來鬧了。李世民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秦瓊、尉遲恭兩人之像貼在宮前門口,畫了魏徵畫像貼於後門,結果照樣管用。

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尉遲恭與魏徵便成了門神,雙門左右貼秦瓊和尉遲恭,單門貼魏徵。

拓展資料:

魏徵的故事

魏徵,是我國唐朝時候非常有名的人,他在為臣之道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也對政治的穩定也是一個定心丸,他的種種偉大事跡不僅在當時敲著重要的警鍾,促進著國家的繁榮昌盛,而且對現代的作用也是影響深遠,所以魏徵的故事震撼古今。

魏徵只要是自己覺得的可行的想法,就一定是冒死去說,從不在背後去討論,這是他非常值得人尊敬的一點。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找來長孫無忌問話,說每次魏徵給他提意見的時候,只要哪次沒有接受,魏徵便是不答應不罷休,非要李世民去答應他,問長孫無忌這是什麼原因。

當時魏徵也在一邊,然而還沒等長孫無忌回答,魏徵就開始說如果皇帝做事不對,我肯定要說真話,如果皇帝不願意聽我的話,豈不是違背了我當初要說真話的誓言了嗎?

當時唐太宗說可以私下說,這個時候魏徵又跳出來說如果私下說,那就是私下一套,就是欺騙人了,欺騙人的事情我不做,這是小人行為。魏徵就這么露骨的表達著他自己的觀點,著實讓人佩服。

魏徵主張取信於民,他認為不能朝令夕改,在政事上,他覺得兵不在多而在精,不能為了戰況就私下去招募那種年齡很小的人,他覺得這是對不起老百姓。唐太宗雖然覺得言辭刻薄,但是心中還是高興,於是便採納了他的想法,同時也表揚了魏徵。

魏徵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值得後人敬仰和學習。這樣的精神在整個國家的發展中也起著不能替代的作用。

❸ 魏徵直諫的故事

唐太宗與魏徵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沒有唐太宗的賢明大度,就不會有魏徵的忠直;而沒有魏徵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鏡鑒。二人相互襯托,相輔相成。

當初,魏徵是唐太宗對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愛材之心,才使魏徵有了發揮才乾的平台。他不僅幫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國方針,也時時刻刻修正著唐太宗的謬誤。他為唐太宗講解了「民可載舟,又可覆舟」、「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治國道理,也常常犯顏直諫。從貞觀初到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故為止,17年間魏徵諫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達200多項,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對外關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時竟讓唐太宗下不了台。

當然,皇帝也是人,有時唐太宗回宮後發火,聲言恨不得殺了這個鄉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賢明君主,火氣過後又為有這樣忠諫之臣感到欣慰,就一次次原諒魏徵的犯顏直諫。

以致在魏徵死後,唐太宗極為傷感地對眾臣說:「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詳細的:
86 86 長樂公主將要出嫁長孫仲,太宗以公主是皇後親生,特別疼愛,敕令有關部門所給陪送比皇姑永嘉長公主多一倍。魏徵勸諫說:「過去漢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說:『我的兒子怎麼能和先帝的兒子相比呢?』均令分給楚王、淮陽王封地的一半。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長公主多一倍,豈不是與漢明帝的意思相差太遠嗎?」
魏徵曾請假上墳,回來對皇上說:「人們說您打算到南山,出外的行裝都已准備完畢,竟沒有出發,是什麼緣故呢?」皇上笑著說:「當初實有這個意思,就是怕你嗔怪,所以中止了。」皇上得一隻好鷂鷹,親自架在手臂上,老遠看見魏徵來了,趕緊藏在懷里,魏徵奏稟公事,故意沒完沒了,結果鷂鷹死在皇上的懷中。

❹ 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謀反案後,唐太宗李世民懷疑魏徵就是侯君集私黨,一怒之下下旨推倒了魏徵的墓碑,此時魏徵剛剛去世一年。因為這件事,後人認為,其實李世民對魏徵的所謂喜愛,都是裝出來。

魏徵生前,被李世民誇得像朵花,死後讓他享盡了哀榮,這與推倒墓碑的做法反差太大。難道李世民真的不喜歡魏徵?

正是由於「道」的層面,讓魏徵與李世民之間的諫與被諫持續了一生,魏徵是「春蠶到死絲方盡」,李世民是「蠟炬成灰淚始干」。

錘煉:李世民與魏徵的人性碰撞

必須承認,上升到「道」的層面不容易,摩擦乃至激烈的碰撞不可避免,歷經風風雨雨的錘煉,才是道形成的必由之路。

葯的第一感官是苦,難以入口,是人就逃不脫對它這個感官的束縛。李世民也一樣,經常會因為受到魏徵的批評而怒火中燒,甚至出現過「早晚殺了這個鄉巴佬」的狠話。也有過一怒之下推倒魏徵墓碑的不理智行為。

但這些都不足以證明李世民心底,對魏徵的感情基礎,反而更加印證了君臣之間的感情,是實實在在歷經了風風雨雨才建立起來,更真實,不空殼化。

毫無疑問,這種真情的流露,才使得他們的關系更加緊密牢靠。打個最簡單的比喻,朋友關系的建立,肯定不是一兩句相互吹捧,一兩頓酒局就能建立的,真正的朋友,一定是歷經患難,在患難中相互碰撞,相互扶持才得以建立。

因而,李世民對魏徵的微詞,恰恰是他們建立牢固的君臣關系的粘合劑!是一次次的錘煉!

千古美談:不倒的豐碑

魏徵與李世民這對君臣,之所以能留下千古美談,既有魏徵對臣子大義的恪守,又有李世民的聖君之道的堅守,二者缺一不可。

魏徵對此有著深刻的認知,他曾說過,皇帝能不能接受臣下的諫言,其實關鍵不在於臣子,而是皇帝有沒有雅量聽取。

李世民對此也有自己的清醒認知,他曾經說過,照鏡子可以正衣冠,正品行必須以錚臣為鏡,魏徵就是他的一面銅鏡。

看看,從一開始,君臣二人都對自己的定位,有著非常清晰的認知,這才能能有後來的君臣千古佳話。

綜上所說,李世民與魏徵的關系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步一步加深的,正是這種牢固的關系,使得李世民對魏徵的喜歡,是發自內心的,不能以一件過激的行為而否定。李世民與魏徵的君臣關系,就是中國封建史上,最耀眼的一對,他們的事跡,將成為永遠不倒的豐碑。

❺ 唐太宗與魏徵之間的故事

1、唐太宗得到了一隻鷂子,俊異絕倫。唐太宗喜歡的不得了,就把它架在自己的手臂上細細把玩。遠遠望見魏徵進來,趕緊把這只鷂子藏進了懷里。

魏徵明明看見了,卻假裝不知道,跟太宗聊起古代帝王喜歡打獵耽誤政事的教訓,旁徵博引,東拉西扯。

太宗擔心鷂子會被悶死,可是又素來敬畏魏徵,想聽他說完,結果,魏徵說了大半天,那隻鷂子果然就死在了太宗懷里。

2、有一次魏徵在朝廷上與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太宗想要發作,又怕失去虛心納諫的好名聲,強忍住沒有責處魏徵,但回到內宮見到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了鄉下佬兒魏徵。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去內室換了朝見的禮服,向唐太宗下拜。唐太宗很驚奇,長孫皇後卻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唐太宗聽了非常高興,頓時怒氣全消。

3、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李世民。

李世民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李世民板起臉問他:「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左右的大臣聽李世民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李世民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4、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

5、唐太宗召見大臣王硅在丹霄樓平台上飲酒,長孫無忌喝了幾杯酒,想起魏徵對皇帝的態度太過分的事,就借酒勁地說:「魏大人,王大人,我們原先不是仇敵嗎?誰想到今天會坐在一起喝酒呢?」這句諷刺話在座的沒有一個聽不出來。

唐太宗趕緊說:「無忌醉了。」便讓人把長孫無忌扶了下去。散席後,唐太宗留下魏徵和王硅喝茶,委婉地對魏徵說:「以後殿上議事,你不一定當場堅持,有些話事後再對我說不也行嗎?」魏徵回答說:「如果當場不堅持了,以後再改就麻煩了。如果臣當面推許陛下,之後再進諫,能說是對陛下忠心嗎?」

唐太宗聽後笑著對王硅說:「人們常說魏徵輕慢,可他卻是心口如一啊。」唐太宗曾這樣評價魏微:「我好比山中的一塊礦石,礦石在深山是一塊廢物,但經過匠人的鍛煉就成了寶貝,魏徵就是我的匠人。」

❻ 魏徵斬蛇的故事

貞觀年間,唐都長安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黎民百姓天天逐魃求雨,就是盼不到一星半點雨水。有一個叫鬼穀子仙師的人算定第二天午時三刻有雨,城內三點,城外七點。掌雨的金角老龍不信,與鬼穀子仙師打賭,他回府打開風雨薄查看,次日果真有雨,簿上寫得清清楚楚:辰時布雲,巳時行雷,午時下雨,未時雨停。雨點與鬼穀子仙師所說一點不差。於是私自篡改雨薄,把城內三點改為七點,城外七點改為三點。結果,城內普降暴雨,淹死許多黎民百姓,城外卻只落三點,田地依然乾旱,禾苗枯死,莊稼顆粒無收。有一個忠臣把這件事奏聞玉帝,玉帝大怒,降旨將金角老龍斬首示眾。金角老龍情知不妙!極為恐俱,立即進宮乞求唐皇李世民保命,李世民念其是開國元勛,恩准免去死罪。第二天李世民設計請執行監斬的魏徵丞相進宮下棋,行刑時刻已到,魏徵無計脫身,末了,伏案酣睡,夢斬金角老龍。頃刻,血淋淋的龍頭滾人皇宮。
關於唐相魏徵(魏玄成)夢中斬龍王的典故,無論民俗傳奇、小說、戲劇表現的大概相同;隨之就不得不提到與之相關的一個話題:門神成了秦叔寶、尉遲恭的原因。
古典名著《西遊記》與傳說中的魏徵斬龍故事大致相同。貞觀時期,涇河龍王化作一秀士與一卜卦者打賭,為了贏得此賭,在接受玉帝聖旨之後,故意把下雨的時機和雨點數改變了,結果卻被發現。後龍王得卜卦者指點,必須不讓「武曲星」魏徵斬龍。便求得李世民幫助。李世民與魏徵同下一盤棋,想穩住魏玄成,豈料魏徵打瞌睡,在夢中還是揮劍斬了龍王。後來鬼魂經常去找唐太宗哭冤。於是貼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的畫像在宮門外,鬼魂就不去滋擾了。
我聽過斬龍,沒聽過斬蛇。。。不過蛇也可以化龍,如果生拉硬拽的話!!!

❼ 有關魏徵的小故事有哪些

直諫復敢言,貞觀二年(628),魏徵被授制秘書監,並參掌朝政。不久,長孫皇後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

❽ 關於魏徵的故事及傳說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漢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縣人,又說河北晉州市或河北館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魏徵備經喪亂,仕途坎坷,閱歷豐富,因而也造就了他的經國治世之才,他對社
極言直諫
會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而且為人耿直不阿,遇事無所屈撓,深為精勤於治的唐太宗所器重。太宗屢次引魏徵進入卧室,「訪以得失」,魏徵也「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對於朝政得失,頻頻上諫。唐太宗曾褒獎他說:「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不久,遷任尚書左丞。貞觀三年(629年)即以秘書監參知國政,進封鄭國公。魏徵的直言極諫是著名的,當時以「識鑒精通」而聞名的宰相王珪曾高度評價他說:「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魏徵。」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向太宗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太宗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魏徵的諫諍涉及面很廣,朝廷軍國大事的失誤自然是他上諫的主要內容。為了醫治隋末戰亂的創傷,他規諫太宗要與民休養生息,一改隋煬帝奢靡之風,反對營造宮室台榭和對外窮兵黷武;為了社會的安定,他規諫太宗要廢除隋的嚴刑峻法,代之以寬平的刑律;為了政治清明,他規諫太宗用人要「才行俱兼」,對官吏中的貪贓枉法之徒要嚴懲不貸。在刑賞問題上,他認為刑賞之本在於勸善懲惡,在王法面前,「貴賤親疏」一律對待;在君主的思想作風上,他規諫太宗要兼聽廣納,認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以防止貴臣壅蔽,下情不得上達。他規諫太宗要以「亡隋為戒」,接受歷史教訓,居安思危,力戒驕奢淫逸。對這些有關國家治亂、社稷存亡的大問題,魏徵在上諫時一向是堅持原則,據理力爭,對唐太宗的失誤批評也是尖銳的。
他提倡上書言辭激切,無所顧忌。貞觀八年(634),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說:「修洛陽宮,勞人;收地租,厚斂。」太宗看後大怒,要給他定以訕謗之罪。魏徵馬上勸諫說,昔日賈誼給漢文帝上疏說:「可為痛哭者三,可為太息者五。」自古上書,都是言辭激切,不這樣就不能引起皇帝的警覺,激切並不是訕謗。太宗聽後有所悔悟說:「朕初責此人,若責之,則誰敢言之。」魏徵對唐太宗常常是面折廷諍,有時弄得他面紅耳赤,甚至下不了台。一次罷朝後,太宗曾余怒未息地說:「會須殺此田舍翁。」又說魏徵「每廷辱我」。不難看出,魏徵的犯顏直諫,往往是一針見血,甚至到了太宗難以忍受的程度。
除了軍國大事外,魏徵對太宗其他一些不合義理的做法也提出善意的批評。貞觀六年(632)八月,長樂公主下嫁,太宗以公主是長孫皇後所生,敕令資妝要倍於永嘉長公主。魏徵上諫,以為長公主尊於公主,公主之禮不應超過長公主。長孫皇後聽到此事後,十分欽佩魏徵的剛直敢諫,頗有感觸地對太宗說:「嘗聞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實乃能以義制主之情,可謂正直社稷之臣矣。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婦,曲蒙禮待,情義深重,每言必候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況在臣下,情疏禮隔,故韓非為之《說難》,東方稱其不易,良有以也。」之後,便親自去魏徵家,賜帛五百匹。魏徵的直言極諫,甚至說出了連長孫皇後也不敢輕易說出的話。
盡管太宗對魏徵的尖銳批評一時難以接受,但他畢竟認識到魏徵是忠心奉國,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對他的犯顏直諫曾感嘆說:「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適為此耳。」當然,唐太宗的開明政治是魏徵屢次極言直諫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回答說:「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這一番話也並不只是謙遜之辭。
魏徵對朝政失誤的批評,對貞觀政治糾謬補缺,多所裨益。太宗已感到自己不可一日離開他。太宗曾把魏徵比作良匠,自己比作金子,金子原在礦石里,它之所以稱貴,是由「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史家高度評價魏徵說:「臣嘗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十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

❾ 魏徵進諫的故事

1、魏徵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面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後議論。

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徵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徵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

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徵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贊賞魏徵的意見。

2、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尤其是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魏徵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

一天,他問魏徵:「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徵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像聲音立刻就有迴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

尚書僕射封德彝嘲笑魏徵的看法,魏徵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像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聽從了魏徵的意見,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只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

3、對於唐太宗的品德修養,魏徵也很重視。他直言不諱的對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還引用荀子的話告誡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一直牢記在心。一次,太宗問魏徵怎樣做一個明君而不要做一個暗君,魏徵就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由此魏徵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即「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4、魏徵主張取信於民,不要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唐朝原定18歲的男子才能參加徵兵服役。一次,為了多徵兵鞏固邊境,唐太宗要求16歲以上男子全部應征,魏徵堅決不同意。他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為了充數把不夠年齡的人也弄來呢?況且這也是失信於民。」

唐太宗問自己是否有失信於民的事,魏徵舉了三個例子。太宗雖然覺得言詞尖刻,難聽刺耳,但心中仍很高興,認為魏徵忠於朝廷,是以精誠之心輔佐自己以信義治國。於是便下令停止執行徵召中男入伍。同時獎賞魏徵金瓮一口,以資鼓勵。

5、在個人享樂方面,魏徵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去洛陽,因為當地供應的東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氣。

魏徵對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制的追求享樂而滅亡的。現在因為供應不好就發脾氣,以後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拚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滿意。供應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慾望是無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劇又該重演了。」太宗聽了這番話肅然心驚,以後很注意節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