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關於達爾文的故事

關於達爾文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8 17:47:48

❶ 關於達爾文的故事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於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國。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醫生,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825年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因為達爾文無意學醫,進到農學院後,他對自然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28年他被父親送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
在劍橋期間,達爾文結識了當時著名的植物學家J.亨斯洛和著名地質學家席基威克,並接受了植物學和地質學研究的科學訓練。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後,他的老師亨斯洛推薦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同年12月27日英國海軍「小獵犬號」艦環繞世界的科學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
這次航海改變了達爾文的生活。回到英格蘭後,他一直忙於研究,從中得到啟發,確定他自己正在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想法:世界並非在一周內創造出來的,地球的年紀遠比《聖經》所講的老得多,所有的動植物也都改變過,而且還在繼續變化之中,至於人類,可能是由某種原始的動物轉變而成的。達爾文領悟到生存斗爭在生物生活中意義,並意識到自然條件就是生物進化中所必須有的「選擇者」,具體的自然條件不同,選擇者就不同,選擇的結果也就不相同。
1842年,他開始撰寫一份大綱,後將它擴展至數篇文章。1858年,達爾文決定把華萊士的文章和他自己的一部分論稿呈交專業委員會。1859年,《物種起源》一書問世,初版1250冊當天即告售罄。以後達爾文費了二十年的時間搜集資料,以充實他的物種通過自然選擇進化的學說,並闡述其後果和意義。
達爾文還為科學家和心理學家寫了另外幾本書。《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報告了人類自較低的生命形式進化而來的證據,報告了動物和人類心理過程相似性的證據,還報告了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的證據。
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

❷ 有關達爾文的故事,了解達爾文是個什麼

1.達爾文(1809~1882)出生在英國抄,祖父和父親 都是有名的醫生。他從小就活潑好動,喜歡採集昆 蟲,特別熱衷於打獵和騎馬旅行。 2.16歲時,為了讓他將來繼承祖業,父親送他 到愛西堡大學學醫。但他對醫學並不感興趣, 常到海邊向人學習採集生物標本,對動物進行 解剖、分類和作觀察記錄。 3.19歲那年,達爾文又進入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在 這期間,他結識了一些朋友。從他們那裡,他學會 了如何發掘並鑒定地質礦物標本等,為他將來從事 自然科學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4.22歲那年,經朋友推薦,達爾文以博物學 者的身份登上了「貝格爾」號遠航考察船,隨 船進行為期5年的科學考察。那時候,達爾文

❸ 有關達爾文的故事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的施魯斯伯里。祖父和父親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裡希望他將來繼承祖業,16歲時便被父親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
但達爾文從小就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進到醫學院後,他仍然經常到野外採集動植物標本。父親認為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一怒之下,於1828年又送他到劍橋大學,改學神學,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達爾文對神學院的神創論等謬說十分厭煩,他仍然把大部分時間用在聽自然科學講座,自學大量的自然科學書籍。熱心於收集甲蟲等動植物標本,對神秘的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1828年的一天,他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里,圍著一棵老樹轉悠。突然,他發現在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里邊蠕動,便急忙剝開樹皮,發現兩只奇特的甲蟲,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馬上左右開弓抓在手裡,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里又跳出一隻甲蟲,他措手不及,迅即把手裡的甲蟲藏到嘴裡,伸手又把第三隻甲蟲抓到。看著這些奇怪的甲蟲,他真有點愛不釋手,只顧得意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早把嘴裡的哪只給忘記了。嘴裡的那隻甲蟲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他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達爾文這才想起口中的甲蟲,張口把它吐到手裡。然後,不顧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他的學校劍橋大學走去。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首先發現的這種甲蟲,就把它命為「達爾文」。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牧師職業,依然熱衷於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這年12月,英國政府組織了「貝格爾號」軍艦的環球考察,達爾文經人推薦,以「博物學家」的身份,自費搭船,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苦的環球考察活動。
達爾文每到一地總要進行認真的考察研究,采訪當地的居民,有時請他們當向導,爬山涉水,採集礦物和動植物標本,挖掘生物化石,發現了許多沒有記載的新物種。他白天收集谷類岩石標本、動物化石,晚上又忙著記錄收集經過。1832年1月,「貝格爾」號停泊在大西洋中維德角群島的聖地亞哥島。水兵們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達爾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著地質錘,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標本。
在考察過程中,達爾文根據物種的變化,整日思考著一個問題:自然界的奇花異樹,人類萬物究意是怎麼產生的?他們為什麼會千變萬化?彼此之間有什麼聯系?這些問題在腦海里越來越深刻,逐漸使他對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產生了懷疑。
1832年2月底,「貝格爾」號到達巴西,達爾文上岸考察,向船長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當他們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時,達爾文意外地在山頂上發現了貝殼化石。達爾文非常吃驚,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貝殼怎麼會跑到高山上了呢?」經過反復思索,他終於明白了地殼升降的道理。達爾文腦海中一陣翻騰,對自己的猜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物種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條件的不同而相應變異!」
後來,達爾文又隨船橫渡太平洋,經過澳大利亞,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於1836年10 月回到英國。在歷時五年的環球考察中,達爾文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回國之後,他一面整理這些資料,一面又深入實踐,同時,查閱大量書籍,為他的生物進化理論尋找根據。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1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而寫成的科學巨著《物種起源》終於出版了。在這部書里,達爾文旗幟鮮明地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說明物種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
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物種起源》是達爾文進化論的代表作,標志著進化論的正式確立。
《物種起源》的出版,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引起轟動。它沉重地打擊了神權統治的根基,從反動教會到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們群起攻之,誣蔑達爾文的學說「褻瀆聖靈」,觸犯「君權神授天理,」有失人類尊嚴。
與此相反,以赫胥黎為代表的進步學者,積極宣傳和捍衛達爾文主義。指出:進化論轟開了人們的思想禁錮,啟發和教育人們從宗教迷信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緊接著,達爾文又開始他的第二部巨著《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的寫作,以不可爭辯的事實和嚴謹的科學論斷,進一步闡述他的進化論觀點,提出物種的變異和遺傳、生物的生存斗爭和自然選擇的重要論點,並很快出版這部巨著。晚年的達爾文,盡管體弱多病,但他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堅持進行科學研究和寫作,連續出版了《人類的由來》等很多著作。達爾文本人認為「他一生中主要的樂趣和唯一的事業」,是他的科學著作。還有一些在旅行中直接考察得到的最重要的科學成果,如:達爾文本人所寫的著名的《考察日記》和《貝格爾號地質學》、《貝格爾號的動物學》等。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特別重大歷史意義的是《物種起源》,表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和自然選擇理論的逐步發展過程。《物種起源》的出版是一件具有世界意義的大事,因為《物種起源》的出版標志著十九世紀絕大多數有學問的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物種起源》的出版,引起造化論者和具有目的論情緒的科學家們(而這些人卻是占絕大多數)對達爾文學說的猛烈攻擊,也引起維護達爾文主義的相應斗爭,積極參加這一斗爭的除達爾文本人外還有進步的博物學家;他們到處都成為達爾文學說的熱烈擁護者。
1882年4月1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

❹ 有關達爾文的小故事有哪些

關於達爾文的故事:

  1. 達爾文小的時候, 一次跟媽媽到花園里為小樹培土。

    媽媽說: "泥土是個寶, 小樹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別小看這泥土, 是它長出了青草, 喂肥了牛羊, 我們才有奶喝, 才有肉吃; 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 我們才有飯吃, 才有衣穿.泥土太寶貴了。」

    達爾文問: "媽媽, 那泥土能不能長出小狗來?"

    "不能呀! "媽媽笑著說, "小狗是狗媽媽生的, 不是泥土裡長出來的。"

    達爾文又問: "我是媽媽生的, 媽媽是姥姥生的, 對嗎?"

    "對呀! 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

    "是上帝! "

    "那上帝是誰生的呢?"

    媽媽答不上來了。她對達爾文說: "孩子, 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是個謎, 你像小樹一樣快快長大吧, 這些謎等待你們去解開呢! "

  2. 達爾文自幼喜歡花草樹木、鳥雀蟲魚。上學以後, 他仍然保持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他騎馬、打獵、釣魚、採集礦石、捕捉昆蟲、鑽進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對達爾文來說,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問號, 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常常邊觀察邊沉思, 甚至忘記了危險。有一次, 達爾文在一個古代城堡上散步, 像往常一樣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邁動著緩慢的腳步, 突然一腳踩空, 從城垛上跌了下來。這時候, 達爾文的神智非常清醒, 頭腦還在思考。他回憶說: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跌下來的一剎那間, 在我頭腦中閃過念頭的數目卻是驚人的多。這一切, 好像和生理學家們所提出的每個念頭需要可觀時間的說法, 是不相符的。"這場虛驚竟成了他一次難得的實驗了。

  3. 1828年的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里,一位大學生圍著一棵老樹轉悠。突然,他發現在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里邊蠕動,便急忙剝開樹皮,發現兩只奇特的甲蟲,正急速地向前爬去。這位大學生馬上左右開弓抓在手裡,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里又跳出一隻甲蟲,大學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裡的甲蟲藏到嘴裡,伸手又把第三隻甲蟲抓到。看著這些奇怪的甲蟲,大學生真有點愛不釋手,只顧得意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早把嘴裡的哪只給忘記了。嘴裡的那隻甲蟲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這大學生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他這才想起口中的甲蟲,張口把它吐到手裡。然後,不顧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內的劍橋大學走去。這個大學生就是查理·達爾文。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首先發現的這種甲蟲,就把它命為「達爾文」。

❺ 關於達爾文勤奮得故事

揭示物種進化奧秘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的成功來得太晚了。他一生辛勤研究至今仍一事無成。黑色的土地和它的神秘奧妙,數十年的研究,無窮無盡地一件又一件地篩選事實:但所有這一切對眼前又意味著什麼呢?自從達爾文開始他的偉大的探索真理的研究以來,已有23年時間了。他終於發現了真理。要是他已經設法完成了他正在寫作的那本書該多好!要是他不那麼煞費苦心地、不那麼焦急不安地對付每一個可能出現的瑕疵或反對意見該多好。但是現在一切已成過去。有一位競爭對手也獲得了同樣的真理:這位競爭對手,將把他的發現告訴世界。這位競爭對手曾經給予他友誼和幫助。達爾文彎腰曲背、臉色嚴峻,拖著沉重的步子在做午後散步。他知道他正面臨著他一生中最大的危機。夏天的氣息沁入鼻孔,甜蜜而令他陶醉。但是他毫不在意,他的注意力正在遠離英格蘭鄉村的某個地方,遠離1858年的那個歲月。達爾文將注意力集中在一片被太平洋的浪濤晝夜不停地沖刷的黑色海灘上。黑色的岩石燙得令人難以觸摸,巨大的黑色蜥蜴伸展著四肢,懶洋洋地爬著。奇形怪狀的大海龜緩緩爬行,大口地啃嚼著仙人掌。在仙人掌的葉刺上棲息的小鳥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所有這些都被一股刺鼻的、沉悶的氣味籠罩著,就像乾枯的灌木叢著了火。1835年,達爾文到達加拉帕戈斯群島。在西班牙語里,這些島嶼被稱之為「迷惑群島」。有人曾經說,那地方有點像地獄。拉帕戈斯群島的回憶從達爾文受盡折磨的腦海中漸漸消失了。代替它們的是其他的更新的回憶:幾小時前,達爾文興高采烈地打開一封來自東印度群島他的同行阿爾弗德·羅塞爾·華萊士的信,他的滿足感也隨之煙消雲散了。信中說遠在摩鹿加群島上的華萊士有兩件事令他十分高興。他曾染上了瘧疾,現在康復了。還有,他已研究出各種不同的生物或物種是如何創造出來的。華萊士認識到,所有的生物都面臨一場為生存而進行的生死斗爭。它們被人們捕獵;它們會得病;它們遭受飢餓。這些危險威脅著所有的物種。那麼,為什麼有的死亡了,有的生存下來了呢?答案在於有機體之間出現的小小變異。例如群體中跑得最快的動物能比它的敵人跑得更快,最機警的動物能以智取勝,而最強健的動物能擺脫疾病的侵襲,只有為生存而裝備得最好的生物體才有較多的生存機會。這些生存下來的生物體中的年輕一代也有更多的生存機會。它們也許繼承了它們父母的異乎尋常的速度、機警或力量。而它們的兒子、孫子……也將會繼承這種秉賦……慢慢地,新的動物變種出現了:新的種類,其中所有的動物都擁有幫助它們生存的某些特別的、優良的特性。這就是華萊士來信的內容,在一種狂熱的靈感沖動下寫成的洋洋4000字的信,充滿了解釋和論證。貓的爪子,老鷹強勁的大爪,以及長頸鹿的用於在高大的樹下覓食的長脖子……華萊士的理論可以對此包羅無遺。雖然寫得非常匆忙,他的文章卻是一篇非常值得其他科學家研讀和評估的現成的論文。涼風習習,可達爾文意識到他正在流汗。華萊士的研究工作,著實令人欽佩。他理解這篇文章,每一個思想和論據中的每一個環節,他全都熟悉,他一直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自從達爾文考察了加拉帕戈斯群島以及島上稀奇古怪的生物之後,這些想法就以其朦朧模糊的形式一直縈繞在他腦海中。華萊士是在1858年才形成這個有關生存競爭的偉大思想的。而他早在19世紀30年代末期就已得出了這個相同的基本結論。達爾文在1842年就第一次粗略地提出了「物種理論」,從那時起他一直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並不斷地擴展、論證和完善這個理論。他的朋友們一直在催促他把他的思想公之於眾,即寫一本書。兩年以前,他已開始了這項工作。它需要把達爾文所搜集到的各種事實包含在內,以支持「自然選擇」的假設。這是達爾文的終身之作,他要使它盡善盡美。可現在……科學界的競爭就像自然界一樣,成功屬於那些以最快的速度接近目標的人。第一個公布這個發現的將是華萊士,而不是達爾文。更糟的是,華萊士現在又來請求達爾文幫助了。華萊士委託達爾文將論文轉交給另一位,頗具名望的地質學家查爾斯·賴爾爵士。他怎麼可以壓制他的這位同行呢?華萊士的手稿必須立即送交到查爾斯·賴爾爵士手中。但是,這樣做以後,他就無法公布他的觀點。他一生的辛勤工作就只能成為其他某個人已公布的思想的腳注說明。他無法相信他是否能經受得起這種打擊。突然,達爾文意識到,他腳下感覺到的是卵石而不是草地。他該回到屋子裡去了,於是他疲憊不堪地打開高大的玻璃門,走進屋內。達爾文始終未能完成他的那本「偉大的著作」。但是他也不可能放棄他終身從事的那項工作以及他應得的聲譽。在極度痛苦的良心的折磨下,他決定讓華萊士取得「物種理論」發現者的榮譽。但是賴爾和達爾文的其他幾位朋友及時地制止了他的自暴自棄。於是他們設法安排把達爾文早期的著作草稿與華萊士的論文一起提交給英國的最高級的科學家會議討論。他們都認識到現在已沒有多少時間可耽擱了。華萊士本人很快就會寫出一本書來。達爾文必須盡快根據他研究得出的「自然選擇」理論寫出著作。如果他不趕快寫,他的機會就永遠不會再來了。於是達爾文匆匆寫作。在夏季結束之前,他已經寫好了這部偉大著作的簡明扼要的版本。1859年11月24日,這本「書中之書」終於出版了。這本叫做《物種起源》的書,改變了世界。粗粗一讀,當代讀者也許會發現這本書難以理解。這本著作的內容廣博深奧,涉及生物學的許多方面。例如,該書的第一章考察了園藝作物和家禽家畜的生長和喂養,涉及玫瑰、草莓、母牛和鴿子。第三和第四章介紹了達爾文思想的核心概念:野生生物界為生存而進行的斗爭;裝備最佳的生物體得以生存,以及自然選擇的整個過程導致新物種的進化。而其他章節考察了動物的本能、地質學以及化石。今天,進化論的思想已家喻戶曉,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在科學界,很明顯,那個第一個提出某個新思想的人必然會引起一陣轟動。為什麼一本有關生物體進化方式的書竟會如此重要?答案在於當時的歐洲人看待生物體的思維方式。在19世紀,世界被西方的基督教國家所統治。大多數基督教徒非常虔誠地相信全世界的生命和植物是上帝的傑作。它們是由上帝這位萬能的設計師在他第一天創造出世界之後的6天內一次性地塑造出來的。許多基督教徒事實上也非常相信世界誕生的日期。像其他生物一樣,人類也是上帝的傑作。如《聖經》所記載的,人類是上帝「按其自身的形象」塑造的,不同於任何其他生物體,人類分享著上帝自己所具有的權力和榮耀。然而,達爾文的著作推翻了這些思想。它從《創世記》的圖景中抹去了仁慈的萬能的上帝。而認為生物體是一直在不斷進化,在血泊和痛苦中被自然界的各種不引人注意的力量重新塑造。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的另一種說法叫做:「最適者生存」,在這本著作的結尾處,甚至包括了這樣一個暗示,即人類像其他任何物種一樣,同樣服從自然選擇的法則。要使所有的基督教徒相信達爾文的偉大理論是不可能的。要是承認達爾文是正確的,那所有他們有關宇宙和人類地位的觀點便土崩瓦解了。當《物種起源》一書出版時,它自然引起了一陣憤怒的颶風,一陣可怕的抗議。但是科學家們很快就開始認識到達爾文是正確的,其他人也跟著承認了。甚至在達爾文逝世之前,那些一度看來非常危險的思想已成為19世紀人類共識的一部分。

❻ 關於達爾文的故事

歷史選擇了達爾文做為生物科學的創始人,似乎純屬偶然。1809年月12日出生於富裕的醫生家庭的查爾斯·達爾文,在青少年時代是個游手好閑的紈絝子弟,而不象是肩負歷史使命的天才。他的父親有一次指責他說:「你除了打獵、玩狗、抓老鼠,別的什麼都不管,你將會是你自己和整個家庭的恥辱。」固然,這時候他很熱衷於收集礦石和昆蟲標本,但這是在男孩子當中很普遍的一種愛好,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雖然我們現在可以認為他未來的科學研究乃是兒時興趣的延續。1825年秋,老達爾文准備讓兒子繼承自己的衣缽,把他送進了愛丁堡醫學院。可惜,小達爾文對醫學毫無興趣,更要命的是,他天性脆弱,不敢面對手術台上的淋漓鮮血。兩年之後,只好從醫學院退學了。醫生是當不成了,當牧師也是個體面的職業,達爾文聽從父命,進了劍橋學神學。雖然他對神學也沒有什麼興趣,花在打獵和收集甲蟲標本上的時間恐怕比花在學業上的要多得多,卻也終於在1831年畢業,准備當個鄉間牧師了此殘生。

達爾文在晚年回顧他的一生時,認為他的所有這些所謂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種浪費。他覺得正式的課程枯燥無味,也沒能從課堂上學到什麼。但是在這些年,他在課余結識了一批優秀的博物學家,從他們那裡接受了科學訓練。他在博物學上的天賦也得到了這些博物學家的賞識。1831年,當植物學家亨斯樓(J. S. Henslow)被要求推薦一名年輕的博物學家參加貝格爾號的環球航行時,他推薦了忘年交達爾文。達爾文的父親竭力反對兒子參加航行,認為這會推遲兒子在神學職業上的發展。在達爾文的一再懇求下,老達爾文終於作出讓步,表示他若能找到一個可敬的人支持他去,他就可以去。達爾文找到了舅舅、他未來的丈人來說服父親,並僥幸通過了以苛刻著稱的費茲洛伊(R. Fitzroy)船長的面試,於1831年底隨貝格爾號揚帆起航,途經大西洋、南美洲和太平洋,沿途考察地質、植物和動物。一路上達爾文做了大量的觀察筆記,採集了無數的標本運回英國,為他以後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五年之後,貝格爾號繞地球一圈回到了英國。

當達爾文踏上貝格爾號的時候,他是個言必稱《聖經》的神學畢業生、正統的基督教徒,他的虔誠常常被海員們取笑。但是當他返回英格蘭時,在他看來《舊約》不過是一部「很顯然是虛假的世界史」,其可靠性並不比印度教的聖書高。他完全拋棄了基督教信仰,並逐漸成為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懷疑論者或理性主義者,而其出發點,就是對「一切生物都是由上帝創造」的信條的懷疑。

在環球航行時,有三組事實使得達爾文無法接受神創論的說教:第一,生物種類的連續性。他在南美洲挖到了一些已滅絕的犰狳的化石,與當地仍存活的犰狳的骨架幾乎一樣,但是要大得多。在他看來,這可以認為現今的犰狳就是由這種已滅絕的大犰狳進化來的。第二,地方特有物種的存在。當他穿越南美大草原時,他注意到某種鴕鳥逐漸被另一種不同的、然而很相似的鴕鳥所取代。每個地區有著既不同又相似的特有物種,與其說這是上帝分別創造的結果,不如說是相同的祖先在處於地理隔絕狀態分別進化的結果。第三,是來自海洋島嶼的證據。他比較了非洲維德角群島和南美加拉帕格斯群島上的生物類群。這兩個群島的地理環境相似,如果生物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在相似的地理環境下應該創造出相似的生物類群才是合理的,但是這兩個群島的生物類群卻差別很大。事實上,維德角群島的生物類群更接近它附近的非洲大陸,顯然,應該認為島上的生物來自非洲大陸並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進化過程在加拉帕格斯群島上更加明顯。達爾文發現,組成這個群島的各個小島雖然環境相似,卻各有自己獨特的海龜、蜥蜴和雀類。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上帝故意在一個小島上創造這些獨特的物種,更合理地,應該認為這些特有物種都是同一祖先在地理隔絕條件下進化形成的。

1837年,在貝格爾號之行結束一年後,達爾文開始秘密地研究進化論。他的第一堆筆記,是家養和自然環境下動植物的變異。他研究了所有可能到手的資料:個人觀察和實驗、別人的論文、與國內外生物學家的通訊、與園丁和飼養員的對話等等,很快得出結論,家養動植物的變異是人工精心選擇造成的。但是自然環境下的變異又是怎麼來的呢?他仍然不清楚。一年之後,他在休閑時讀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馬爾薩斯認為人口的增長必然快於生活資料的增長,因此必然導致貧困和對生活資料的爭奪。達爾文突然意識到,馬爾薩斯的理論也可以應用於生物界。所有的生物的繁殖速度都是以指數增長的,後代數目相當驚人,但是一個生物群的數目卻相對穩定,這說明生物的後代只有少數能夠存活,必然存在著爭奪資源的生存競爭。達爾文進一步推導:任何物種的個體都各不相同,都存在著變異,這些變異可能是中性的,也可能會影響生存能力,導致個體的生存能力有強有弱。在生存競爭中,生存能力強的個體能產生較多的後代,種族得以繁衍,其遺傳性狀在數量上逐漸取得了優勢,而生存能力弱的個體則逐漸被淘汰,即所謂「適者生存」,其結果,是使生物物種因適應環境而逐漸發生了變化。達爾文把這個過程稱為自然選擇。

因此,在達爾文看來,長頸鹿的由來,並不是用進廢退的結果,而是因為長頸鹿的祖先當中本來就有長脖子的變異,在環境發生變化、食物稀少時,脖子長的因為能夠吃到樹高處的葉子而有了生存優勢,一代又一代選擇的結果,使得長脖子的性狀在群體中擴散開來,進而產生了長頸鹿這個新的物種。

雖然達爾文在讀了《人口論》之後就有了靈感,馬上就有了自然選擇的想法,但是要過了四年,在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之後,他才開始把這個理論記錄下來,並把手稿送給一些朋友徵求意見。他太清楚一旦自己的理論發表將會對社會產生怎樣的震撼了,而做為一個天性平和的人,這是他想要盡力避免的,因此他留下了一份遺囑,他有關進化論的手稿只能在他死後發表。

但是在1858年夏天,達爾文收到了華萊士的信,迫使他不得不在生前發表自然選擇理論。華萊士是一個年輕的生物地理學家,當時正在馬來群島考察。跟達爾文一樣,他所觀察到的生物的地理分布特點也促使他思考生物進化的問題。那一年的二月,他生了一場間歇熱,在病中突然想到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並且也因此獨立地發現了自然選擇理論。他出身貧寒,又極其反對基督教,沒有達爾文做為上層社會人士的種種顧慮,因此以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用三個晚上就寫成了一篇論證自然選擇的論文,寄給達爾文徵求意見。他並不知道達爾文此時已研究了二十年的進化論,之所以會找上達爾文,完全是由於達爾文在生物地理學學界的崇高地位;而這個地位,在達爾文完成貝格爾號之航後就確立了。

當達爾文讀了華萊士的論文,見到他自己的理論出現在別人的筆下時,其震驚和沮喪可想而知。他的第一個念頭,是壓下自己的成果,而讓華萊士獨享殊榮。但是他的朋友、地理學家賴爾和植物學家虎克都早就讀過他有關自然選擇的手稿,在他們的建議下,達爾文把自己的手稿壓縮成一篇論文,和華萊士的論文同時發表在1859年林耐學會的學報上。這兩篇論文並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也是在賴爾和虎克的催促下,達爾文在同一年發表了《物種起源》(篇幅只是他准備多年的手稿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才掀起了軒然大波,並征服了科學界。

由於《物種起源》的成功,也可能是被達爾文的人格和智慧所折服,雖然華萊士與達爾文同享發現自然選擇理論的殊榮,他卻總是把榮耀歸功於達爾文一人,並把自然選擇理論稱為「達爾文主義」--這個稱呼沿用至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