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喜歡聽故事的人

喜歡聽故事的人

發布時間: 2021-01-09 08:15:22

❶ 人為什麼喜歡聽故事

人為什麼喜歡聽故事?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沒有人沒有好奇心的。專
故事其實並不是單一的內容,包屬含很多,包括笑話,哲理,經歷等等,既然是故事,都是對人有用的東西。
人總喜歡知道之前所不知道的東西,其實並不完全可以說是好奇心,也可以理解為求知慾

❷ 人為什麼喜歡聽故事小說,電影…

因為無論來是故事或者是電影及小說,源有的寫出了自己的心聲,有的觸動了自己的靈魂,有的自己還未曾知道,所以嚮往!

聽別人的故事,感動而感動,悲傷而悲傷,快樂而快樂!
看別人的小說,能夠隨著作者的筆鋒,把自己帶入一種新的環境,樂在其中!
看電影最能觸動視覺,聽覺,從未有過的心靈釋放!

所以喜歡!

❸ 為什麼人們愛聽故事

這其實是一個心理學方面的問題,對此我下載了一片短文,希望能給出比較滿意的答案。全文如下:

為什麼我們愛聽故事

撰文 傑里米•徐(Jeremy Hsu)
翻譯 韓彥文
在2004 年的電影《特洛伊》(Troy)中,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對埃里克•巴納(Eric Bana)說:「獅子與人之間沒有約定。」他並不是在背誦出自某位好萊塢劇作家之手的精妙台詞,而是在用英語重復著2,000多年前荷馬(Homer)用希臘語寫下的《伊里亞特》(Iliad)中阿喀琉斯(Achiles)的名言。從最初的口耳相傳,到各種文字版本,再到最新的電影改編本,這個關於特洛伊戰爭的故事俘虜了一代又一代人。電影《特洛伊》在世界范圍內的巨大成功,證明這個超越了時間、語言和文化界限的故事至今魅力不減。

我們對聽故事的熱愛,揭示了大腦的工作原理
然而,那些流傳於世的故事並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最近,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對人類講故事的愛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什麼我們的大腦熱衷於享受故事?一個故事對情感和認知方面的作用,如何影響我們的信念以及在真實世界中的決定?
這些問題的答案,似乎根植於人類這種社會性動物的歷史之中。我們向一些人講述有關另一些人的故事,故事幫助我們洞察社會的每一步變化。安全、虛構的故事世界可作為一種訓練場所,我們可以練習與他人交流,熟悉社會習俗與規則。故事還具有獨特的說服力和激發他人的作用,因為它會調用我們的情感和移情能力。
一個好故事
好故事能夠引起讀者共鳴。讀者的認知和經歷,能夠使他們對故事情景、內容和角色產生心理真實感。

在電影《杯酒人生》(Sideways)中,保羅•吉亞瑪提(Paul Giamatti)飾演的角色對墨爾樂紅酒表示不屑,此後,該酒的銷量顯著下降。
講故事是人類共有的少數特性之一,這種特性真切地跨越人類文明,貫穿所有已知歷史。人類學家發現民間故事遍布古代文明的各個角落:梵語的、拉丁語的、希臘語的、漢語的、古埃及語的、蘇美爾語的。從原始部落的說書人,到成百上千萬殫精竭慮落字成書及電視、電影劇本的作家,所有類型的社會人都在編織著故事。當一種特有行為在多種社會中屢次出現時,研究者就會提高警惕:這種行為的根源可能關乎我們的進化歷程。
為了探尋講故事的奧秘,科學家必須首先定義是什麼構成了一個故事。這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故事有太多不同的體裁,學者經常通過解釋「它不是什麼」來對故事(所謂的敘事體)構成進行定義。相比於敘事體,對說明體的解釋更加簡單直接,如一個事實列表或一個網路全書條目;另一種標准方法,是將敘事定義為一系列隨時間展開的、因果相連的事件;第三種方法則是由典型的敘事主題來定義,即擁有不同動機的有意識主體(人物角色)間的交流。
不管如何定義,我們接觸到故事的時候就會知道它是故事。無論是小說還是紀實文學,一段敘述總會通過心理真實感(可認知的情緒和角色間可信的互動)引起讀者的共鳴。「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心理真實感的探測器,」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雷蒙德•A•馬爾(Raymond A. Mar)說,「我們能夠分辨出那些聽起來不真實的事情。」
最優秀的故事(那些世代傳誦且譯成多種文字的故事)絕不僅僅是「可信」的。這些故事將聽眾的情感牢牢牽系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上,從而且俘虜了他們。這種沉浸狀態被心理學家稱作「敘事轉移」(narrative transport)。
研究者剛剛才開始釐清引發敘事轉移的各類可變因素間的關系。在2004 年的一項研究中,現就職於美國北卡羅來納范德比爾特大學查佩希爾分校的心理學家梅拉妮•C•格林(Melanie C. Green)指出,先前的知識和生活經歷會影響沉浸體驗。自願者閱讀了一篇有關一名男同性戀者參加大學兄弟會重聚的小故事,那些有朋友或家庭成員是同性戀的自願者報告說,他們產生了更為強烈的敘事轉移,並感到故事中的事件、情節設置和人物角色更加真實;有過兄弟會或婦女聯誼會經歷的參與者也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敘事轉移。「熟悉情境有助於產生敘事轉移,對角色的認同也有助於轉移產生,」格林解釋道。
在另外一項研究中,格林發現,那些在移情測試中表現更好,或察覺他人情緒能力更強的人,對任何故事都更容易發生轉移。「看起來存在數量合理的可變因素,使人們能夠被Hallmark(一個品牌)廣告所吸引。」格林說道。
設身處地
人類具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這種能力使人們樂於為周圍世界編織故事。
人類具有將自己置於他人處境的能力,移情能力是這種強大能力的一部分——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另一實體的精神狀態(意識、意圖)。這種名為心理推理的能力,對人際交往和公共生活至關重要,對理解故事同樣重要。
在四五歲時,孩子開始發展心理推理能力。2007 年的一項研究中,加拿大安大略滑鐵盧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奧尼爾(Daniela O'Neill) 和麗貝卡• 舒爾蒂斯(Rebecca Shultis)發現,五歲的孩子能夠追隨一個虛構角色的想法,三歲的孩子卻做不到。孩子們在畜棚和原野上都看到了母牛模型,接下來研究者告訴他們:一位坐在畜棚里的農夫正想著要給原野上的那頭母牛擠奶,而後要求孩子們指出農夫想要為哪頭母牛擠奶。三歲的孩子指向了畜棚里的那頭——他們難以理解農夫對原野母牛的想法,五歲的孩子卻指向了原野上的那頭牛,論證了心理推理能力。
或許是因為心理推理對社會生活至關重要,一旦我們擁有了這種能力,便企圖四處推想他人心理,為每樣東西編織故事。在1944 年的一項經典研究中,當時任職於美國史密斯女子學院的弗里茨• 海德(Fritz Heider)和瑪麗-安•西梅爾(Mary-Ann Simmel)巧妙地證實了這一傾向。他們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動畫短片,內容為一對三角和一個圓在一個方塊周圍移動,並詢問發生了什麼事。受試者對此情境的描述,就好像這些幾何圖形是有目的和動機的——例如:「圓正在追趕三角」。此後的眾多研究確認了人類的這種偏好,即為周圍所看到的任何事物賦予角色和編織故事。
人類極易幻想的進化優勢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認為自然選擇已經摒棄了人們進入虛幻世界的傾向,而只能參與真實世界的活動,」 在2007 年4 月號的《哲學與文學》(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中,美國哈佛大學進化心理學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反駁了這一主張。他認定故事是社會群體中,個體學習建立和發展人際關系的一種重要工具。絕大多數科學家開始贊同這一觀點:既然故事對人們有如此強烈而又普遍的吸引力,那麼講故事和欣賞故事的神經基礎,就很可能與社會認知的關鍵部分緊密相關。
我們可以進一步假設:隨著我們的祖先進化出群居的生活方式,人們必須弄清楚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生活,需要時刻洞悉群體中都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些什麼。有什麼方法比講故事更利於傳播這樣的信息呢?
「如果你正接受飛行員訓練,你就會花時間研究飛行模擬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認知心理學教授基斯•奧特利(Keith Oatley)說。奧特利和馬爾的初步研究表明,故事可以擔當社會生活的「飛行模擬器」。2006 年的一項研究,暗示了享受故事和良好社交能力之間的聯系。研究者憑借自我報告和評估測試確定了94 名學生的社交能力和移情能力,並調查了這些學生對敘述體小說作者和非敘述體紀實文學作者名字的熟悉情況。他們發現,更喜歡小說的學生在社交能力和移情測試上往往表現更好。盡管結果令人興奮,但研究者提醒:此項研究並沒有探清兩者間的因果關系——可能正如研究者猜想的那樣,對故事的喜愛鍛煉了社交技能,但也有可能恰恰相反,鍾愛社交的個體更喜歡讀小說。
腦成像研究顯示,觀看真人與觀看動畫人物時產生的興奮模式相似,這一研究支持了故事可作為真實生活練習場這一觀點。2007 年,馬爾以2001 年上映的電影《夢醒人生》(Waking Life)為材料進行了一項研究。電影中真人演員的鏡頭被描摹成動畫形象。馬爾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對自願者的大腦進行掃描,對比他們觀看真人鏡頭和相應的動畫鏡頭的大腦成像。在觀看真人鏡頭時,與處理生物運動有關的上顳葉回和顳葉頂葉結合部強烈興奮;在觀看動畫鏡頭時,相同的區域興奮,只是程度較弱。「這一區別可能就是我們區分虛幻與真實的基礎,」馬爾說道
心理學家研究我們的愛情故事,藉以尋找與人類進化歷史有關的線索。與此同時,另外一些研究者已開始考察所有文化中的故事主題和角色類型。他們的工作揭示出了一種普遍的相似性,反映的可能是一種進化後人類所共有的心智。

❹ 人為什麼喜歡聽故事

人都是抄有好奇心的,沒有人沒有好奇心的。

故事其實並不是單一的內容,包含很多,包括笑話,哲理,經歷等等,既然是故事,都是對人有用的東西。

人總喜歡知道之前所不知道的東西,其實並不完全可以說是好奇心,也可以理解為求知慾

❺ 一般喜歡聽故事的人的性格是什麼樣呢

善於學習。不只是工作技能,知識,還包括學習做人,學習生活,學習享受,學習愛……

❻ 聊一聊人為什麼喜歡聽故事,什麼樣的故事才有吸引力

人有很多種,有人喜歡簡單扼要,有些人喜歡啰嗦沒完,這要因人而異。

❼ 為什麼孩子都喜歡聽故事

所有的童話故事都是虛構的,但是兒童都很痴迷。因為它是幻想與現實巧妙而合理的結合。 一個故事總是包含起始、故事情節和結尾。作者創造出的每一個幻想中的人物(例如人、動物、機器、神仙、魔法師等),都離不開生活中的原型。這些人物在一個假想的條件下出現,在虛構的環境中進行活動,最後實現人們所希望的意義。編者邏輯自然,聽者合情入理。一個好聽的故事就把那個「很久很久以前」或者說「將來」的世界,與兒童「現實」的世界在這個自然展開的過程中得以連接。因為兒童喜歡以自身生活作類比,甚至他會因為過於投入而認為那個主人公就是自己。一旦故事等同現實,他們就不只是用耳朵在聽,而是用全身心在感受和體驗,他們就會自覺地調動所有的思維與情感。成人對故事的結局只會停留在某一瞬間,他們很快便會回落到真實的生活。而兒童則會比較長時間的耽於故事情節中。譬如說,大多數兒童在聽我講了《舒克和貝塔的故事》後,都會說「我是飛行員舒克,我來幫你啦。」;平時無意間也會學《神奇的豆豆》(自編的)中的主人公豆豆的樣子高舉雙手,大聲叫喚「神力顯現」……與其說這是一種角色扮演,不如說他們已經「變」成舒克貝塔、「變」成豆豆了。這些孩子喜歡的故事,其實就是運用了幻想與現實巧妙而合理的結合。 2、故事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兒童都樂於聽故事,這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故事常常是高於現實的。故事裡的生活總是比現實生活更加精彩,引人入勝。即使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也總是有一個完滿的結局,讓人回味無窮。而聽一個故事就可以體驗一種生活,並且這種生活允許加入幻想。幻想使生活更加優雅和浪漫。在童話故事裡,有感動和溫暖,也有智慧和幽默。人們需要幻想,兒童更需要幻想,短短幾年的生活經歷使他們的心靈為幻想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靈敏的觸角。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未完待續」的結尾,每一個主人公都可以保持在他特定的年齡。「小紅帽」永遠是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而她的外婆雖然從一開始就是一位老太太,但是幾百年過去了,她還活在那個故事裡。我們每個人,除非到了將死之時,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故事是沒有結局的。但是每一個童話故事,不管這個故事有多長,都有一個結局。聽過故事的人都知道,只要聽下去,他一定會得到結果。這就給人一種愉悅感。兒童每一次聽故事,從理性和情感上,就能一次次地達到這種從開頭到結尾的圓滿。其實故事的趣味不在結尾,而是在曲折的過程中,兒童需要聽故事實際上就是在體驗享受這種奇妙的心理。所以,故事比現實多了很多的魔力。這魔力就來自於故事裡的生活高於現實。孩子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能表現出世界上各種不同的風貌。它表達了意義,反映了美醜、善惡和智慧。當孩子聽到好的故事,他在心中就留下了許多畫面,如森林中的城堡、美麗的公主、善良的精靈、邪惡的魔鬼。盡管他沒有親眼見過這些事物,但他能用他內在的眼睛看見,這個內在的眼睛就是想像力。想像力越是豐富的兒童,它就越喜歡聽別人講故事。

❽ 會講故事的人,永遠比喜歡聽故事的人,活的要滋潤。 會演戲的人,永

因為,會講故事的人肯定經歷過許多,所以有故事可以講,所以比聽故事的人要成熟點。 會演戲的人也肯定看到或自己體驗過這世間的許許多多,所以比看戲的人實踐的多。望採納。

❾ 喜歡聽故事的人才會喜歡講故事

相信這位好爸爸很努力講故事了,但事實上他是把念故事和講故事混淆了,講故事可是有學問的。
先會念故事再學講故事
念故事,就是父母逐字逐句給孩子念書上的故事。比如一些父母自認為不善表演、講故事水平不夠好,但態度很好,能先從不需技巧的念讀方式開始,為孩子講故事。當然,有時由於念的方式較呆板,常常不能讓孩子滿意。所以,就不能呆「念」,選來念讀的故事,一定要語句流暢的,否則不僅孩子聽得不耐煩,也無形中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例如選些經典的故事來念。念段時間後,再「升級」成講故事,講時除了要表達故事內容外,還可以邊講邊進行角色模仿和表演。
選擇最好的時間講故事
一些家長總認為爸爸媽媽給孩子講故事的最佳時間是在臨睡前,其實不一定,可能在早餐後,也可能在晚飯前,只要選擇最適合自己家的開講時間並能讓自己同孩子感到放鬆和愉快的任何時候就好。另外,給孩子講故事不妨聽從孩子的指揮,因為父母又不是廣播電台,所以講什麼、講多長、講幾遍不該是父母說了算,也得聽聽孩子的想法。比如,常請孩子選書,哪怕那個故事他們已經連續聽了3天。而且,允許他們在父母講述的時候打斷話題,提問題或發表評論。因為父母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在聽故事時獲得快樂。
起好頭和創造不同的結局
現在可是講究個性的年代,象「從前……」「今天,我給你講個關於……的故事」不能吸引幼兒了。父母應該開始研究新鮮有創意的開頭,吸引他們注意力,比如用提問式開頭、猜謎式開頭、一首詼諧兒歌也是講故事的好開始;和開頭相對,一些老掉牙的結局,孩子也不會滿意的,如「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妖怪終於被打敗了……」要想成為講故事高手,故事書只是個基礎,父母要和孩子可在此基礎上進行創造,隨心所欲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比如將小矮人描述成中國式的、日本式的、太空式的,情節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如有可能還可以為孩子創造個屬於他們個人色彩的白雪公主,7個小矮人分別擁有不同的顏色等等......於是,故事的情節、結局也就變成了好多種,會令孩子百聽不厭。
戲劇化一些,孩子很喜歡
講故事的方法比故事本身更重要,因此,給孩子講故事時,父母有時候要把「尊嚴」和「個人形象」拋到腦後。比如想方設法給故事裡的每個角色安排不同的音色,有時,單憑聲音和語氣實在沒法區別,可以捏著鼻孔、把食指塞進嘴裡來產生特技效果,講故事的關鍵是把快樂傳達給孩子。因此,廣大父母應放下長輩的身份,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夥伴,講到開心處,和孩子一起盡情地笑;講到緊張的地方,也要握緊拳頭,怵怵發抖,這樣才能和孩子取得共鳴,孩子一定也更愛聽你講故事。
不要忽略講故事時的提問
給孩子講故事要從容,不要像趕火車那樣著急,目不斜視、照本宣科。一般是在需要的時候停下來,可沿著故事的情節線索,問孩子一些有趣的問題來強化故事的效果,比如問孩子們:「你可以看出大灰狼化裝成的外婆和真外婆有什麼不一樣嗎?」「青蛙自己想不想變成王子」「你猜農夫會再向金魚要什麼禮物」等,引導孩子感受和理解。提問很重要,能鍛煉孩子的觀察力、想像力和推理能力,同時也使他聽故事時特別專心。但是,給孩子講故事並不是在上課,如果問題無趣又讓孩子無從回答,比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就很不妥。可以將提問當作游戲,當孩子們回答不出時,可以做出出輔助性引導,以拓展他的思路。
童年時光,父母講故事是每個家庭的固定節目,故事時間也會成為童年回憶的重要內容。在此,可以給廣大父母一些小提示,讓您的故事時間更完美。3歲前,孩子更喜歡艷麗的顏色、可愛的插圖,他們會陶醉於父母講述故事的聲音,以及坐躺在媽媽懷里的那種溫暖感覺。3歲後,孩子開始關注故事的本身,他們留心故事的主要脈絡,並能記住故事裡的每個角色,他們甚至能夠提煉出某個場景發生的主要情節,這時,孩子已經在通過故事認識整個世界了。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