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憫農的兒童故事

憫農的兒童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09 01:06:49

故事《憫農》的全文是怎樣的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其一原文如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白話文釋義: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而組詩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1)憫農的兒童故事擴展閱讀: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全詩風格簡樸厚重,語言通俗質朴,音節和諧明快,並運用了虛實結合與對比手法,增強了詩的表現力。

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憫農二首

Ⅱ 憫農這首古詩怎麼用故事講出來

唐詩《憫農》的故事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Ⅲ 把古詩《憫農》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從前 ,有一家農民,他們有五個孩子,全家只能靠種地來維持生活內,過著半飢半飽的日子容。
一個夏天的中午,爸爸看見和苗中間的雜草長高了,於是就去除草。可是這正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照著正在除草的爸爸,汗水很快就把衣服淋濕了,爸爸又累又餓,但他還是咬牙堅持。過了一會,爸爸把草除完了,他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他多麼想喝一口水,吃一碗飯呀。可是他家已經兩天沒糧食吃了,只能靠吃一些野菜過日。孩子們餓得直哭。想到這他為了秋天多打一些糧食,又爬起來幹活去了。
直到傍晚他才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路過大財主家,往院子里一看,只見院里花天酒地,財主一家正在吃晚飯,桌上地下全是米粒,一家人好像沒看見這些粒似的,仍說說笑笑。爸爸看到這里想起自己的孩子正在挨餓,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回到家裡,他把孩子們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知識豐富懂道理的人,不要像財主的家人一樣,不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小兒子聽了爸爸的話,開始天天去私塾那爬在窗戶上聽老師講課。他學到了很多知識,長大以後,他成了一個很有名的詩人。當他想到以前的生活和父親幹活時的情景,就寫下了著名的一首詩《憫農》。

Ⅳ 用《憫農》寫一個自己的故事

唐詩《憫農》的故事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Ⅳ 憫農的編寫故事

李紳從一位朋友家回來,他拿著傘遮在頭上,走了一會兒就氣喘吁吁,心怦怦跳個不停,汗水從臉上流下來,模糊了眼睛。他連忙從衣兜里掏出一條手帕,輕輕地擦了擦臉,又拿出水壺,仰起脖子,猛灌了幾口水,才稍稍精神了些,繼續朝前趕路。 

像他這樣的年齡,本應該在私塾里讀書、認字,可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早早輟學,來到田間地頭從事著和他年齡不相稱的重活。那地上的莊稼是那麼不起眼,一株株,像小小的豆芽菜,被太陽曬得有氣無力,奄奄一息。要讓這些莊稼長大、成熟,那得花多少工夫,付出多少努力,流多少汗水啊! 

回到家,李紳沒有來得及歇一口氣,就直奔書房,鋪開紙,拿起筆,蘸了一下墨水,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5)憫農的兒童故事擴展閱讀: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

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

Ⅵ 用憫農這首詩編一個小故事字數三百字

從前 ,有一來家農民,他們有源五個孩子,全家只能靠種地來維持生活,過著半飢半飽的日子。
一個夏天的中午,爸爸看見和苗中間的雜草長高了,於是就去除草。可是這正是中午,火辣辣的太陽照著正在除草的爸爸,汗水很快就把衣服淋濕了,爸爸又累又餓,但他還是咬牙堅持。過了一會,爸爸把草除完了,他累得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他多麼想喝一口水,吃一碗飯呀。可是他家已經兩天沒糧食吃了,只能靠吃一些野菜過日。孩子們餓得直哭。想到這他為了秋天多打一些糧食,又爬起來幹活去了。
直到傍晚他才回家,在回家的路上他路過大財主家,往院子里一看,只見院里花天酒地,財主一家正在吃晚飯,桌上地下全是米粒,一家人好像沒看見這些粒似的,仍說說笑笑。爸爸看到這里想起自己的孩子正在挨餓,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回到家裡,他把孩子們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個知識豐富懂道理的人,不要像財主的家人一樣,不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小兒子聽了爸爸的話,開始天天去私塾那爬在窗戶上聽老師講課。他學到了很多知識,長大以後,他成了一個很有名的詩人。當他想到以前的生活和父親幹活時的情景,就寫下了著名的一首詩《憫農》。

Ⅶ 用憫農編一個小故事

從前,在一抄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這時,忽然下起了蒙蒙細雨,爺爺連聲說:「好雨,好雨。」這場雨把埋在地下的種子都給發芽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Ⅷ 根據古詩《憫農》編一個故事

故事:

從前,在一座村莊里,住著一戶人家。

清晨,爸爸和爺爺趕著牛去田裡耕田。孩子拿著豎笛和小狗在田邊玩耍。媽媽在家裡做飯。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後面耕犁,爺爺在最後面鋤地。

到了中午,媽媽從家裡送飯來了。一家人圍在田邊的大樹下吃飯。孩子吃完飯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幾顆米粒還沒有吃干凈。爺爺立刻說:「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光。」孩子不理睬爺爺的話,丟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爺爺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給吃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爺爺在田裡鋤草。孩子說:「爺爺,我也要鋤草。」然後,爺爺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頭上。他們三個人一起鋤草。爺爺在鋤草的時候,汗滴從頭上不停地落了下來。

孩子看到了這個情景,終於明白了糧食是多麼來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糧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師教的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寫的多好啊,以後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飯粒!

Ⅸ 一個人背憫農

【名稱】憫農
【年代】唐代
【作者】李紳
【體裁】五言古詩
原文

《憫農》--鋤禾實景圖(5張)
《憫農》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1]
注釋

《憫農》---鋤禾相關作品(3張)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3.誰知盤中餐,在台灣,香港等地寫為誰知盤中飧(sūn), 國內採用簡化字後,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為餐了。餐飧:晝飯為餐,晚飯為飧。
譯文
農民在中午的時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誰能知道這飯菜的來歷,每一粒都是那麼的辛苦。
簡析

《憫農》--鋤禾兒童讀物圖片(6張)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告訴人們應該節約食物,不浪費。
2《憫農》二編輯
原文

憫農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
春 種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萬 顆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無 閑 田 ,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農 夫 猶 餓 死 。
注釋
1.憫:憐憫、同情。 [2]
2.粟:(sù)穀子,脫殼以後北方叫小米。[2]
3. 猶:仍然[2]。
4:四海:泛指全國各地
5.閑田:無用,不耕種的田。
譯文
春天,農民把一粒粒穀子種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糧食。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

賞析

《憫農》相關圖片(5張)
詩的第一首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憫農》三
【原文】
憫農
壟 上 扶犁兒 ,
手 種 腹長 飢 。
窗 下 織 梭 女 ,
手 織 身 無 衣 。
我 願 燕 趙 姝 ,
化 為 嫫 女 姿 。
一 笑 不 值 錢 ,
自 然 家 國 肥 。
【作品簡析】前四句說,在田地里扶犁耕種的男兒,理應有飯吃,吃得飽,但是實際上卻挨餓;在窗牖下投梭織布的婦女,理應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實際上卻在受凍。情理本應如此,而實際卻正相反,情理與實際形成強烈的對比;
後四句說,我希望燕地趙地的美女,都變成面目醜陋而德行賢惠的嫫母;那麼,她們的笑,就不可能再那樣值錢,也就再不至於有一笑千金的揮霍現象了。這樣於國於家都有利,都會好起來。古時傳說燕、趙(在今河北省)出美人,這里以美人之錦衣玉食,一笑千金,典型地表現出上層生活的糜費;詩人對此現象十分不滿,因而浪漫地提出這樣的假設:但願有朝一日,燕、趙所出美人,轉化為黃帝的妃子嫫母:貌美轉化為貌丑,無德轉化為有德,笑值千金轉化為笑不值錢。到那個時候,社會上富者窮奢極侈、貧者衣食無著的現象,也許可望有所改變吧!
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漢族,唐朝亳州譙縣(今亳州人),字公垂[3]。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佚。著有《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存其詩四卷。
詩歌故事
關於李紳憫農詩的故事
唐朝時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詩人,名叫李紳。李紳自幼好學,二十歲中了進士,皇帝見他學識淵搏,才學出眾,招官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恰遇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經亳州,二人是同榜進士,又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自然要盤桓一日。這天,李紳和李逢吉攜手登上城東觀稼台。二人遙望遠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餘,吟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遷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陞官能象登台這樣快就好了。李紳此時卻被另一種景象感動了。他看到田野里的農夫,在火熱的陽光下鋤地,不禁感慨,隨口吟道: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聽了,連說:「好,好!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飯得來都不易呀!」
李紳仰天長嘆了一口氣,接著又吟道: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李逢吉一聽,天呀,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這小子好大膽,回到書房,李逢吉對李紳說:「老兄能否將剛才吟的兩首詩抄下來贈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場。」李紳沉吟一下說:「小詩不過三四十字,為兄聽過,自然記得,何必抄錄?若一定落筆,不如另寫一首相贈。」李逢吉只得說:「也好,也好。」於是,李紳又提筆寫下一首:
壟上扶犁兒,
手種腹長飢。
窗下織梭女,
手織身無衣。
我願燕趙姝,
化為嫫女姿。
一笑不值錢,
自然家國肥。
寫好,遞與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覺得這首詩在指責朝廷方面,比上兩首更為具體。第二天,李逢吉便辭別李紳,離亳進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對李紳很好,可內心裡卻想拿他作墊腳石,再高升一級。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進讒說:「啟稟萬歲,今有翰林院學士李紳,寫反詩發泄私憤。」武宗皇帝大吃一驚,忙問:「何以見得?」李逢吉連忙將李紳詩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紳上金殿,拿出那首詩來,李紳看看,說道:「這是微臣回鄉後,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寫下的,望陛下體察!」武宗說:「久居高堂,忘卻民情,朕之過也,虧卿提醒。今朕封你尚書右僕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國安民。」李紳叩頭道:「謝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虧李逢吉舉薦。」李紳則對李逢吉感激不盡。而李逢吉呢,聽說李紳反而升了官,又驚又怕,正膽顫心驚,李紳卻登門向他表示謝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裡,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調任為雲南觀察使,降了官。這時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雞不著蝕把米。李紳的三首憫農詩,千百年來人們只見到前兩首。這第三首《憫農詩》被傳到皇宮,後來哪裡去了呢?只到近代,人們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詩卷中發現。 求採納

Ⅹ 古詩《憫農》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第一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農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的現實問題;第二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組詩選取了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集中地刻畫了當時社會的矛盾。

原文:

《憫農》

李紳(唐代)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10)憫農的兒童故事擴展閱讀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

「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

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