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揚州民間故事

揚州民間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08 09:26:50

『壹』 揚州風俗相關的故事

《揚州風俗》
曹永森
· 民間文藝家曹永森介紹
· 點擊欣賞全文
·《揚州風俗》後記
一、起居擷趣
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燒賣,還有乾菜包子。 ……乾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點兒糖和油, 燥濕恰到好處,細細地咬嚼,可以嚼出一 點橄欖般的回味來。這么著每樣吃點兒也 並不太多。要是有飯局,還盡可以從容地 去。但是要老資格的茶客才能這樣有分寸 ;偶爾上一回茶館的本地人外地人,卻總 忍不住狼吞虎咽,到了兒捧著肚子走出。
-------朱自清《說揚州》
(1) 橄欖一般的回味――飲食文化
飲食與揚州
四時食風
揚州人的吃茶
茶與社會生活
酒與社會生活
(2) 揚郡著衣尚新樣――服飾風采
市民傳統衣著
鄉村百姓衣著
民眾妝飾
(3) 嚴緊密栗處家宜――家居境意
老街小巷
傳統宅院
廳堂陳設
建房習俗
砌灶 進宅
(4) 水上畫船堤上馬――行路風情
陸路交通
水上交通
·二、人生尋蹤
三姑娘也是五月里分娩。先一個月前,秦老太已雇著成衣在家內動工,替小孩子忙催生的衣服,單的、夾的、棉的、皮的、鞋子、帽子、袍子、襖子,都從落地的時候尺寸做起,直做到十歲的時候尺寸為止,光彩奪目,錦綉輝煌。更配著金鎖、金圈。擇了一個好日子,奏著鼓樂,繞轉好幾條街,直向伍家送去。
――李涵秋《廣陵潮》第六回
(1) 雅稱金錢浴鳳雛――慈母情懷
祈子 催生
生養 誕生
洗三 滿月
百露 抓周
(2) 三媒六證迎花轎――婚姻俗尚
古俗"六禮"
說媒 相親
合婚 定親
請期 趕嫁
發奩 暖房
接親 成婚
當代婚俗
(3) 朱幛金屏環海屋――敬老禮儀
(4) 人生只合揚州死――送終儀規
喪 禮
喪 服
祭 祀

·三、歲時紀聞
今年春節大年初一立春,是「歲交春」,這是很難得的,語雲:「千年難逢龍華會,萬年難逢歲交春」,一萬年,當然是不需要的,但總是很少見。我今年72歲了,好像頭一回趕上。歲交春,是很吉利的,這一年會風調雨順,那敢情好。
――---- 汪曾祺《歲交春》
(1) 暖日春風散管弦――春日喜慶
立春 春節
元宵
二月二 花朝
寒食 清明
(2) 菖蒲香里看龍舟――夏令志趣
端 午
六月六
(3) 記得中秋踏月曾――秋月雅興
七 夕
七月半
中 秋
重 陽
(4) 來年事事須如意――冬時風習
冬 至
臘 八
送 灶
除 夕 ·四、娛玩采珍
廣陵城東二里許,有梅庄,敬齋先生之業也。先生性嗜梅,其家所植亦伙矣,又構別墅於郊外,老梅數十畝矣,曰「梅庄」,蓋其嗜也。梅之古者百餘年,其次七八十年,其次二三十年,虯枝鐵干,蠖屈龍盤。先生與梅最親切,撲者培之;卧者扶之;缺者補之;茸者削之;根之拔者,築土以培之;枝之遠者,梁木以荷之。梅亦發奮自喜,崢嶸碩茂,以慰主人之意。……或與客偕來,以廣其趣。歌詩贈答,篇章重疊,酒盞紛紜。……
――鄭板橋《梅庄記》
(1) 曾向無雙亭下醉――市民趣玩
種 花
養 鳥
玩 魚
戲 蟲
(2) 沙場鎮鼓沸如雷――鄉村社火
龍 燈
高 蹺
站 肩
跳 判
(3) 揚州薄技亦通微――傳統游戲
做詩鍾
打燈謎
踢毽子
放風箏
(4) 莫道童心還昨日――民間雜藝
揚州捏像
揚州木偶
揚州剪紙

『貳』 揚州有關春節的風俗和有關春節的故事

江蘇揚州有著「月亮城」的美譽,揚州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揚州的民俗文化也很豐富,特別是春節的習俗。「爬門頭」、「走大局」、要糖、隔年陳等風俗習慣傳至今日,十分有過年的氣息。

爬門頭
大年三十晚上,吃過晚飯後,老揚州要點上香爐蠟燭守歲,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長輩們開始給晚輩發壓歲錢。這時候大人會關上大門,讓家中個子小的孩子抓著門後的門閂往上爬,因為老式的大門是木製的,門後面從上到下有幾根橫木,中間還有門閂開關,這一風俗就是爬門頭。老年人說小個子三十晚上爬門頭能長個頭,爬得快長得快,爬得高長得高。小孩多的人家孩子們還互相展開比賽,既鍛煉了身體,又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走大局
三十晚上,長輩們都要把雲片糕、蘋果、橘子等擺在每個人的床頭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吃,吃雲片糕取其寓意「高高爽爽」,吃蘋果取其寓意「平平安安」,這些風俗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但吃橘子卻有著揚州獨特的寓意。因為在揚州話里,運氣叫做「局氣」,走運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氣的「局」諧音,所以贈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運氣帶給他人的美好寓意,揚州人新年請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對方走大運,諸事順利。

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揚州民間有大人小孩出門到周圍鄰居家裡給長輩拜年的風俗,這時候最忙的是小孩,他們成群結隊挨家挨戶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戶去給長輩拜年。長輩們看著滿臉稚氣的孩子,聽著孩子們七嘴八舌喊著「大媽」「大大」「爹爹」「奶奶」,在一片「恭喜發財」「恭喜身體健康、精神力壯」祝福聲中,他們捧出事先准備好的果盒給前來拜年的小孩散發各色糖果、雲片糕、橘子、蘋果等,也順祝孩子們「上大學」「發財興旺」「早點娶馬馬」等。要糖這一風俗傳承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

揚州民間認為正月初七是火星菩薩的生日,這一天民間不作興動針,怕針戳到菩薩的眼睛。正月初八不能動剪子,初九不能動錐子,初十不能動鍬,否則下田栽秧勞動時蛇蟲等就會來夾人、咬人、蜇人。揚州民間也有初十是「人初」的說法,也就是初十這一天人人都過生日。

『叄』 揚州的神話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故事就發生在京口一水相隔的瓜洲古渡。

春風又綠江南岸之際。美艷的杜十娘從良,情願跟隨李甲回紹興度日。是夜,船泊瓜洲,孫富垂涎十娘美色,主動和李甲攀談。李甲雖有如花美眷,卻著實心神不安。原來,李甲迷戀十娘,花光了銀兩,而父親十分嚴厲,他不知如何稟告此事。孫富聞言願出千金接手十娘,以解李甲難題。李甲終究答應了。

這一夜,男人思前想後,欲說還休。聰明如水的十娘細細問來,李甲期期艾艾的說了。那一刻,杜十娘的心碎了。她沒想到,等待了一生的男人,竟然為了一千銀兩就出賣了她。

夜深無話,十娘的心隨著瓜洲古渡的江水搖盪。

次日天還沒亮,十娘就起了,她在燈下仔細地打扮著自己。

天亮後,孫富送來千兩白銀,十娘一一點清,交給李甲,然後抱著自己的奩箱走到了船頭。朝陽初起,江面光彩燦若雲霞。

船頭的十娘不動聲色地打開她的箱子,第一層,翠羽、金釵,值數百金,十娘看也不看,隨手投進了江中,激起雪白的浪花。周圍的人屏住呼吸。百寶箱的第二層,那是數千金的古玉、紫金、古玩,十娘笑了笑,纖纖玉手輕輕一翻,它們盡落入了江滔之中。

人群爆發出一陣哄然,有人流淚有人嘆息。第三層,是大把的祖母綠、貓兒眼諸般奇珍異寶,都投入了濤濤江水。李甲看悔了,上來抱定十娘慟哭。孫富看怕了,慌忙過來阻攔。

面對百態的人世,杜十娘笑了,她罵孫富小人行徑,她罵李甲負心薄倖。李甲要謝罪,十娘不再給他機會了,她抱定百寶箱,頭也不回地投了洶涌的江中。狂風大作,白衣的杜十娘轉眼就被江滔捲走。

古詞《長相思》有雲: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瓊花的神話故事

據傳說,漢代是,有一位道號為蕃嫠的道姑來揚,以白玉埋地,頃刻之間低地上長出一棵奇樹。樹上的花兒潔白入玉。道姑走後,人民建起道觀,又因為種玉如花,顧名為瓊花。隋朝是,隋帝下揚州看瓊花,其妹恨其無道,化作瓊花幫,怒打昏君。隋煬帝一氣之下,命人砍倒瓊花樹。暴君死後,瓊花又抽新芽,重新開放。南宋時,金兵到揚州,此花未開,後又移植他處,均未開花,人們視其為有情之花。

『肆』 民間故事還有哪些

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傳說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織女是王母的孫女,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下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條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回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伍』 與揚州方言有關的民間故事和詩詞

買賣不算賬,生意難興旺,不怕不賺錢,就怕貨不全,見人三分笑,客人跑不掉,坐商變行商,財源達三江,算盤打的精,馬褂改背心,不怕生意小,就怕客人少,繩捆三道緊,賬算三遍清,青貨無正價,買賣不同心,和氣客自來,冷語客不買,消息抓不準,肯定要虧本,問不煩,挑不厭,生意興隆客滿店,一樣貨,百樣賣,嘴甜似蜜賣得快,緊提酒,慢打油,賣菜賣瓜秤抬頭,貨暢其流,利無盡頭。本大利寬,薄利多銷,隨行就市,水漲船高,雞要賣叫,魚要賣跳……上錯花轎嫁對郎里關於揚州做買賣的台詞

『陸』 「揚州八怪」的歷史故事,他們的思想行為是怎樣的

所謂“揚州八怪”,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在揚州賣畫的一批“怪”畫家。“怪”,主要指他們的繪畫風格與當時的正統畫家有所不同,也指他們的思想行為與當時的習俗不大一樣。

當時,兩淮鹽利甲天下,揚州是兩淮轉運使的駐地,鹽業極盛,鹽商鱗集。漕運和鹽業,使揚州具有特殊的地位,成為東南一大都會。

全國各地的許多文藝人才,被揚州的繁華景象吸引而來。以繪畫來說,據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從清初到乾隆末,揚州本地的和從外地來的知名畫家,達一百數十人。各有擅長、風格不一的畫家們,聚集在揚州,爭奇斗勝,各顯其能,從而使揚州畫壇盛極一時,名聞中外。

既然揚州是一個商品經濟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城市,經濟生活中的進步和變革,反映到文藝生活方面,人們也不滿足於陳舊的一套,而要求變化,渴望創新。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揚州畫壇上出現了一股革新的潮流,石濤是先行者,“八怪”是主力軍。

當時,山水畫方面以婁東派、虞山派的勢力為最強,但揚州不是其主要陣地;花鳥畫方面以常州派的勢力為最大,揚州也不是其主要陣地。揚州畫壇的特點是百花齊放,千峰競秀。這也是“八怪”得以活躍的重要原因。

“八怪”之稱,始於何時?我們還沒有從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文獻中發現“揚州八怪”一詞,連喜歡記載故鄉遺聞軼事的阮元(1764—1849)的著述中也沒有提到它。直至清末,汪鋆(jūn)《揚州畫苑錄》中才有“怪以八名”的話,凌霞才正式寫了《揚州八怪歌》,載在《天隱堂集》。前者旨在批判,後者意含歌頌。這個變化很重要。“揚州八怪”的“怪”,從貶詞變為褒詞了。此後,畫學書籍中提到“揚州八怪”的漸多,而且褒多於貶。


金農“漆書四屏”

“揚州八怪”在繪畫實踐中,做到了以畫筆作為抨擊當時黑暗現實的武器。從繪畫美學來說,他們是進步的現實主義與積極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思想。他們的浪漫主義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八怪”不但畫“怪”,思想行為也有點兒“怪”。他們有的是布衣;有的做過小官,由於觸犯權貴,被罷免甚至下獄。經過不同的生活道路之後,共同走向賣畫的命運。受壓抑、遭迫害、坎坷不平的境遇,使他們憤懣,也使他們清醒。他們看到了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對現實產生不滿,對勞動人民寄予一定的同情。他們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性情倔強,不肯隨人俯仰。他們的“怪”,包含著進步的因素。

“八怪”無一人不為藝術付出艱辛的勞動。高翔、高鳳翰在右手殘廢之後,以左手寫字作畫。汪士慎一目失明之後,仍然作畫;雙目皆盲之後,還摸索著寫狂草大字。身殘心不殘,為藝術奮斗到死的拼搏精神,可歌可泣!

附記:建國以來,我陸續發表了十幾篇有關“揚州八怪”的專題研究的文章。這篇小文,就是在這些文章的基礎上寫出來的;同時吸收了學術界的一些研究成果,因為所見不廣,可能遺漏了不少好的見解,留待今後補充。

『柒』 揚州名人的故事

【鑒真】(687~763)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
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於,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歷史功績。
唐代高僧,醫家。俗姓淳於,廣陵江陽(今江蘇江都)人。十四歲時於大雲寺為沙彌,就高僧智滿禪師學佛,後又赴長安從弘景法師受具足戒,先後達三年,遂返揚州,學識淵博。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華學佛留學,並敦請鑒真赴日傳佛。鑒真欣然應允,並克服種種困難,先後六次始獲成功。他攜帶佛經、佛具及佛象,於天寶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此時鑒真雙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揚佛法,傳播中國文化並以其豐富之經驗,講授醫葯知識,特別是他所帶之香料葯物等,至今日本奈良招提寺及東大寺正倉院仍保存有其遺跡。嘗治癒光明皇太後及聖武天皇之病。日本曾授予「大僧都」、「大和上」封號,日本人民譽他為「過海大師」。其著作有《鑒上人秘方》,惜未見流傳。

他在14歲時被智滿收為沙彌,配居大雲寺。神龍元年(705),依道岸律師受菩薩戒。景龍元年(707),出遊洛陽,繼至長安。次年在長安實際寺依恆景律師受具足戒。巡遊兩京,究學三藏。對於律藏,造詣尤深。為他授戒的道岸、恆景,都是律學的一時名德,又是南山宗開創人道宣律師的再傳弟子。他的律學,雖師承南山宗,但他並不持一家之見。唐代律學,除了獨占優勢的南山宗外,還有相州日光寺法礪的相部宗和西太原寺懷素的東塔宗,一時鼎足而三。其後,鑒真東渡日本攜帶的律學典籍則兼及後者兩宗。在傳授中又以法礪的《四分律疏》、定賓(屬相部宗)的《飾宗義記》與道宣的《行事鈔》三書為主,重點尤在法礪、定賓所著兩書。

在佛教建築、雕塑等方面,他也頗多建樹。據《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鑒真後歸淮南,教授戒律,每於「講授之間,造立寺舍,……造佛菩薩像,其數無量」。在醫葯學方面,博達多能,品鑒極精,曾主持過大雲寺的悲田院,為人治病,親自為病者煎調葯物,醫道甚高。

天寶元年(742),日本僧人榮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託,聘請他去日傳戒,鑒真欣然應允,從當年開始至天寶七載,先後五次率眾東渡,但均因天時、人事不利而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返途經過端州時,日本弟子榮睿病故,鑒真哀慟悲切,加上炎熱,突發眼疾,導致雙目失明。但他東渡弘法之志彌堅,從未動搖。天寶十二載第六次東渡,終於到達了日本九州,次年二月至平城京(今奈良)。

鑒真在日本受到朝野盛大的歡迎。旋為日本天皇、皇後、太子等人授菩薩戒;為沙彌證修等440餘人授或;為80們僧舍舊戒授新戒。自是日本始有正式的律學傳承。鑒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在營造、塑像、壁畫等方面,他與弟子採用唐代最先進的工藝,為日本天平時代藝術高潮的形成,增添了異彩。如唐招提寺建築群,即為鑒真及其弟子留下的傑作。整個結構和裝飾,都體現了唐代建築的特色,是日本現存天平時代最大最美的建築。鑒真去世前,弟子們還採用乾漆夾 這一最新技藝,為他製作了一座寫真坐像。日本奉為國寶。1980年2月,日中友好團體為了增進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下去的情誼,曾將坐像送回北京、揚州兩地供中國人民和佛教徒瞻禮。鑒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長書法,去日時攜帶王羲之、獻之父子真跡,影響所及,至今日本人民猶熱愛中國書法藝術不衰。當時日本佛典,多從朝鮮傳入,口授、手抄,錯誤在所難免。據《續日本紀》記載,天皇曾為此委託鑒真校正經疏錯誤。鑒真對日本人民最突出的貢獻,是醫葯學知識的傳授,被日本人民奉為醫葯始祖。日本豆腐業、飲食業、釀造業等也認為其行業技藝均為鑒真所授。

出生及受戒
唐武後垂拱四年(688年),鑒真出生於揚州,俗姓淳於。702年,鑒真入揚州大雲寺為沙彌,706年,受菩薩戒,709年,隨道岸禪師入長安,在實際寺受具足戒。在長安期間,鑒真勤學好問,不拘泥於門派之見,廣覽群書,遍訪高僧,除佛經之外,在建築、繪畫,尤其是醫學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詣。715年,他回到揚州大明寺修行,733年成為當地佛教領袖、大明寺方丈,受其傳戒者前後有四萬餘人。時人譽其「江淮之間,獨為化主」

日本宗師
鑒真到達日本後,受到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的隆重禮遇,754年2月1日,重臣藤原仲麻呂親自在河內府迎接,2月4日,鑒真一行抵達奈良,同另一位本土華嚴宗高僧「少僧都」良辨統領日本佛教事務,封號「傳燈大法師」。

根據聖武和孝謙的意願,鑒真作為律宗高僧,應該負起規范日本僧眾的責任,杜絕當時日本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託庇佛門,以逃避勞役賦稅的現象,因此,孝謙下旨:「自今以後,傳授戒律,一任和尚」。但是,這引起了日本本國「自誓受戒」派的反對,尤其是興化寺的賢璟等人,激烈反對。於是,鑒真決定與其在興福寺公開辯論,在辯論中,鑒真做出讓步,承認「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為正式認可的具足戒必須要有三師七證,結果賢璟等人皆被折服,舍棄舊戒。鑒真於是在東大寺中起壇,為聖武、光明皇太後以及孝謙之下皇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756年,鑒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規的戒律制度。

然而,758年,作為鑒真最主要支持者的孝謙天皇在宮廷斗爭中失勢,被迫傳位給淳仁天皇。相應的,鑒真也遭受到排擠。758年,淳仁天皇下旨,以"政事煩躁,不敢勞老"為名,解除了鑒真「大僧都」一職,並將在宮廷斗爭中敗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賜給鑒真。次年,鑒真弟子在該官邸草成一寺,淳仁賜名「唐招提寺」,鑒真從東大寺遷居至此。淳仁還下旨,令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須前往唐招提寺學習,使得唐招提寺成為當時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學府。763年5月6日,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入滅之前,其弟子為鑒真膜影,立夾漆像,傳世至今。

764年,孝謙天皇鎮壓了惠美押勝之亂,重新登基。鑒真的弟子思托、法進等人相繼成為「大僧都」,唐招提寺也得以擴建,成為日本建築史上的國寶。鑒真所開創的四戒壇,也成為最澄開創日本天台宗之前日本佛教僧侶正式受戒的唯一場所。鑒真也被尊為日本律宗初祖。

歷史評價

鑒真不僅為日本帶去了佛經,還促進了中國文化向日本的流傳。在佛教、醫葯、書法等方面,鑒真對於日本都有深遠的影響。

評價·佛教

鑒真在日本首次建立起了嚴格的戒律制度,使得日本佛教走上正軌,便利了政府對佛教的控制,杜絕了由於疏於管理而造成的種種弊端,促使佛教被確定成為日本的國家宗教。鑒真和其弟子所開創的日本律宗也成為南都六宗之一,流傳今日,尚有餘輝。

後世紀念

鑒真在中、日兩國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當其去世的消息傳回揚州的時候,揚州僧眾全體服喪三日,並在龍興寺行大法會,悼念鑒真。在日本,鑒真也享有國寶級人物的待遇。1963年是鑒真去世一千二百年,中國和日本佛教界都舉行了大型紀念活動,日本佛教界還將該年定為「鑒真大師顯彰年」。1980年,在鄧小平的斡旋之下,唐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順奉鑒真漆像「回鄉探親」,揚州大明寺因此得以重修,成為中日邦交史上一件大事。

五問鑒真東渡
唐代高僧鑒真十年東渡,赴日傳法,建唐招提寺,以「一衣帶水」比喻中日兩國,堪稱促進文化交流的巨匠。鑒真的生平介紹並不難找到,但是,其中對於鑒真東渡以後在日本的情況,記載並不很多。而中日文獻中,即便是鑒真的東渡,也頗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鑒真。在這位高僧的生涯中,似乎有五個話題,可以視作「謎」來解一解。

唐代赴日傳法名僧。日本常稱為「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於。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十四歲(一說十六歲)於揚州大雲寺出家。曾巡遊長安、洛陽。回揚州後,修崇福寺、奉法寺等大殿,造塔塑像,宣講律藏。四十餘年間,為俗人剃度,傳授戒律,先後達四萬餘人,江淮間尊為授戒大師。
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榮、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訪求十年,決定邀請鑒真。742年(唐天寶元年)鑒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由於地方官阻撓和海上風濤險惡,先後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漂流到海南島,榮病死,鑒真雙目失明,751年(唐天寶十載)又回到揚州。
鑒真請經墨跡經過十二年努力,鑒真終於在753年(唐天寶十二載)冬搭乘日本遣唐使團的船東渡,同行弟子中包括尼三人和胡人安如寶、昆侖人軍法力、占婆人善所。鑒真所乘船於754年1月17日(日本天平勝寶五年十二月二十)到達薩摩國川邊郡秋妻屋浦(今鹿兒島縣川邊郡秋目浦),一個多月後(754年3月2日)在盛大隆重的歡迎下進入首都奈良。
當年(日本天平勝寶六年),鑒真在奈良東大寺設立戒壇,日本僧人在稱為「三師七證」的十位和尚參加下出唐招提寺鑒真墓塔 日本奈良家受戒,此為日本正規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僧都,成為日本律宗始祖。759年(日本天平寶字三年)他建立的唐招提寺開基。鑒真攜帶不少佛經、佛像、佛具等到日本,雖已雙目失明,還能協助校訂寫本佛經的訛誤,用嗅覺鑒定草葯。同行弟子有的擅長雕塑、繪畫、建築等,傳播了唐朝文化。
763年(日本天平寶字七年、唐廣德元年)鑒真圓寂。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弟子為他所塑乾漆夾像,一千二百餘年來,始終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1980年,日本曾送這座塑像短期來華,成為中日友好關系史上的佳話。

【秦少游】(1049~1100)宋代詞人。名觀,字太虛、少游,號淮海居士。揚州高郵人。北宋元豐八年(1085)進士,授定海主簿,調蔡州教授。後經蘇軾、范純仁等舉薦,參加制科考試,授為宣德郎、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不久又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館編修官。此間,秦少游發表過許多切中時弊的言論,並望朝廷審時度勢,安都定策,區別朋黨,任用賢能,遂遭舊黨攻擊,屢遭貶謫。紹聖元年(1094)調任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劉拯讒他增損《實錄》,貶為處州監酒稅。復以他罪削職流放郴州,後又除去名籍,貶謫橫州。元符二年(1099),貶徙雷州。徽宗即位,大赦黨人,秦少游復為宣德郎,還放至衡州,途經藤州,游光化亭(一作華光亭),為友人吟誦夢中長短句《好事近》,索水欲飲,水至,笑視之而卒。秦少游長於議論,文麗詩深,兼有詩、詞、文賦與書法多方面才能,尤以北宋婉約派詞宗馳名於世。著作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又輯《揚州詩》、《高郵詩》。

『捌』 揚州的故事

有一天夜裡,隋煬帝做了一個夢 ,夢見一種非常漂亮的花,但是不知道這花內叫什麼名字,產在什麼地方容,醒來以後,就命令人把他夢中的花畫成圖形,張皇榜尋找認識者。

正好當時在揚州見過瓊花的王世充恰好在京城,看到這張皇榜,便揭榜進宮,對隋煬帝說,圖上所畫之花叫做瓊花生在揚州,隋煬帝聽後,很想見一見,便開運河,造龍舟,與皇後和嬪妃下揚州看瓊花。

待隋煬帝來到揚州,滿樹瓊花皆落,隋煬帝始終沒有看到瓊花的芳姿。接著爆發了各地的農民起義。還有人傳說,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其妹恨其無道,化作瓊花棒打昏君,楊廣盛怒之下砍倒瓊花樹,在楊廣死後瓊花又重新開放。

(8)揚州民間故事擴展閱讀: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揚州境內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里。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揚州境內現有10處遺址、6段河道被列入世界遺產,在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中數量最多、種類最全

『玖』 揚州的歷史故事

揚州市的地標建築,文昌閣在正市中心,兩條主幹道南北交叉於此,南北方向為汶河路,東西方向為文昌路。

汶河路本是一條河,而文昌閣本是建在橋上的一座閣樓。驚悚不驚悚,意外不意外。

揚州曾是著名的水上都會。隋唐時期,河道縱橫,在城區內,除了小秦淮河、頭道河、二道河外,還有一條南北向的河,從南水關一直到北水關。當時還沒有正式的名字。但由於它河道較寬,漕運的船隻都從這里經過,民間把它叫做市河或官河。

「二十四橋空寂寂,綠楊摧折舊官河」,這是唐人歌吹揚州的古詩詞,可見歷史上揚州的「官河」曾經十分輝煌。南宋的時候,這條河逐漸變得狹窄,其航運功能逐漸消退,最終演變為城內的一條小河。這條市河到明朝時被叫做文河。

明弘治九年,揚州府同知葉元為了進一步溝通市河兩岸,以便讓河東的人直達河西的府學,在市河上興建了文津橋。明萬曆十三年,經兩淮鹽御史蔡時鼎發起,在文津橋上增建了文昌閣,以祀奉文昌帝君,以資「昌明聖學」。不料其後毀於一場大火。萬曆24年,江都知縣張寧在原址重新修建了文昌閣,它高三層,三層重檐呈圓形。閣身八角形,底層外砌磚牆,四面開拱門。二、三層四周設窗欄扇,均可輸轉開關。頂為圓形攢尖式,上蓋筒瓦。閣形酷似北京天壇的祈年殿。但更樸素俊秀。舊時,其上曾懸有「邗上文樞」匾額。此時,這條市河逐漸被人們稱作「汶河」。遊船原先可穿過文津橋,盪入瘦西湖。

『拾』 想知道關於揚州八怪的故事,越詳細越好嘍

鄭燮、羅聘、黃慎、李方膺、高翔、金農、李鱔、汪士慎:

鄭燮(-1765),清代書畫家藝術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省興化人。早年家貧,先世三代都是讀書人,曾祖鄭新萬,庠生;祖父鄭清之,儒官;父親鄭立本,字立庵,廩生。鄭燮在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城東門古板橋。4歲母汪夫人去世;5歲父繼娶郝夫人。14歲繼母郝夫人卒。少時讀書真州毛家橋,20歲從興化前輩陸種園先生寫詞。23歲與周邑人徐氏成婚,24歲應科舉為康熙秀才,26歲開始教館。30歲父鄭立庵卒,31歲賣畫揚州,陸續10年時間。39歲辛亥年(1731年)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歲秋赴南京參加鄉試中舉人,作《得南闈捷音》。43歲二月,揚州北郊與饒五姑娘定情,題《西江月》一闕。44歲兩辰年(1736年)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應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進士,45歲乳母費氏卒,復得程羽宸資助,納饒氏。50歲壬戌年(1742年)乾隆七年春任山東范縣縣令,兼署朝城縣。52歲妾饒氏生子。54歲由范縣改任濰縣知縣,連任七年,60歲時以助農民勝訟及辦賑濟,得罪豪坤而罷官。作官前後均居揚州賣畫。特別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50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渭、石濤(原濟)、朱耷(八大山人)等人,而自成家法。以草書中豎撇法運筆,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墨色淋漓,豪氣縱橫。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隸非楷,筆走龍蛇,不苟同俗,自稱為「六分半書」。為「楊州八怪」之一。鄭燮三是公正廉明,才華橫溢的正人君子,卻以「揚州八怪」的「首怪」傳名後世,究其原因,不外是「不合時宜」。他剛直不阿,不畏權貴,與人為善,好抱不平。因此,與那些貪贓枉法,仗勢欺人,嫌貧愛富,虛偽逢迎種種丑惡世俗格不入。他對人對事,寫字作文都有自己的見解,決不同流合污,隨聲附和,故在一般人看來,他的一言一行無不為「怪」。他工詩詞,直攄血性,格高思遠,描寫民間疾苦頗為深切。鄭板橋對待任何事物,都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決不人雲亦雲,隨聲附和。因而被稱為「怪」。他見人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於鑽營名利,斤斤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因此他大書「難得糊塗」。人們都贊揚他過目成誦,他卻說:「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他主張反復鑽研,去偽存真,靈活運用,不能滿足於照本宣科,速記背誦。他對文藝創作的見解異常精闢,所寫《家書》、《道情》,自然坦率,無論詩、文、書、畫、印皆富創造之精神,其文宏博雄麗,開心明理,為世稱道。乙酉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城內升仙盪畔擁綠園中,葬於城東之管庄(今大垛鎮管阮村)。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傳世。

黃慎(1687年-1770年),字恭壽,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少年時期,黃慎飽嘗人世辛酸,父親為養家而客死他鄉。念其母親辛苦勞作,他16歲就外出學畫謀生,十八九歲時寄身廟寺,白天學畫,晚間在佛光下苦讀。從這時起,他的人物、花鳥、山水、蟲魚技藝大進。

羅聘 (1733—1799) 中國清代畫家。字遯夫,號兩峰,別號花之寺僧等。安徽歙縣人。遷居揚州。幼喪父,家貧,隨金農學畫,曾游歷南北,以賣畫為生。擅人物、肖像、山水、花卉,曾作《賣牛歌圖》,表示對農民疾苦的同情。又畫《鬼趣圖》,寓意深刻。其畫筆法凝重,超逸不群。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冬心先生蕉蔭午睡圖》、《葯根和尚像》、《墨梅圖》等傳世。著《香葉草堂詩
集》。妻方婉儀、子羅允紹、羅允纘亦擅畫梅,有羅家梅派之稱。

李方膺(1679-1755後)字虯仲,號晴江,又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江蘇通州(南通)諸生。先後任山東蘭山、安徽潛山、合肥知縣,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以資衣食,為「揚州八怪」之一。傲岸不羈,不拘繩墨。善畫松、竹、梅、蘭和草蟲。老筆紛披,畫梅尤精。間作山水、人物,豪放蒼勁,水墨淋漓。尤長大幅,頗富士氣。有印章二十九方。其寫梅所用印章為「梅花手段」。乾隆二十年(1755)作《墨梅卷》,袁子才、金冬心、鄭板橋題之。時年六十一(按諸書多記李晴江座年六十一(1754),《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載,李於(1755)尚在作畫,僅說時年六十一,並非卒年。今從此說,待考。

高翔(1688-1752),字鳳岡,號西塘,揚州人。曾隨程邃、石濤學畫。其詩書畫印都受世人重視,在八怪中以畫山水著稱。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用筆洗煉,構圖新穎,風格清秀簡靜,兼善畫梅,與金農、汪士慎、羅聘並稱為「畫梅聖手」。存世作品較少,有揚州博物館藏《彈指閣圖》軸等。

金農(1687-1764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書畫家原名司農,字壽門,又字吉金,號冬心先生別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龍祾仙客、百二硯田富翁、心出家庵粥飯僧、三朝老民、荊蠻民、金二十六郎、之江釣師等。乾隆元年(1736)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就而返,客揚州最久,賣畫自給,居三祝庵,至衰老窮困而死。金農博學多才,善詩詞,精鑒古,喜收藏,工書畫。收藏金石文字,達數千卷。書法工隸、楷,隸以樸厚見長,楷多隸意,自創一格,號稱「漆書」。50歲後始作畫。自題仿作,實具新意。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等,筆墨拙厚淳樸,布局構圖,別出心裁。居當時畫壇首席,為「揚州八怪」之一。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雜畫題記》、《冬心齋硯銘》。傳世書跡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贊》,絹本漆書。凡9行,共89字。南京博物院藏。金農的書法融合了《國山碑》、《天發神懺碑》等書法作品。創出了以稚拙樸厚為妍、楷書中雜有隸意、個性極強的書體,自稱「漆書」。他寫漆書用墨,橫粗豎細,直筆多,曲筆少,形同漆匠以扁刷刷抹出來的筆畫。觀金農此作品,其撇畫很有鄭(懺書的意味,毫端尖銳細長,使之避免方筆極易造成的那種沉悶板滯的匠氣。金農酪愛金石文字,所見古碑、拓本較多,故此作品用筆多澀進力遒,濃墨書寫如漆,字中帶有較濃厚的金石味,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玉壺春色圖》簡介 金農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31厘米 橫42.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圖中取梅樹老乾一截,通貫畫幅中,頂天立地,布局奇絕,又以大筆鋪枝,小筆勾瓣,繁枝密萼,穿插左右,枝幹以包含水分的淡墨揮寫,濃墨點苔,更顯出老梅凌寒的性格。「花光迷離,恍如曉雪之方開」。右側上端有作者自題,乃知為追思五十年前,觀元至大辛少府貢粉矮梅卷情事,凝思而作,款暑:「薦舉博學宏詞杭郡金農畫記,時年七十又五。」此為金農老年精心之作。

李鱔(1682一?) 中國清代畫家。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以畫供奉內廷,但遭忌離職,後又被選任滕縣知縣。為政清簡,頗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罷官,後居揚州,以畫為生。工詩文書畫。曾隨蔣廷錫、高其佩學畫。後又受石濤影響,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畫風工細嚴謹,頗有法度。中年始轉入粗筆寫意,大膽潑辣,揮灑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氣勢。為揚州八怪之一,其作品曾遭到保守者的反對,認為有霸悍之氣。有《土牆花蝶圖》、《城南春色圖》、《蕉竹圖》、《五松圖》等傳世。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晚春老人等,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說;〖畫梅之妙,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繁枝,高西唐畫疏枝〗。(《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並非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風雪山林之趣。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工妙騰於示瞽時〗,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款〖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

「揚州八怪」產生的背景

揚州自隋唐以來,即以經濟繁榮而著稱,雖經歷代兵禍破壞,但由於地處要沖,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戰亂之後,總是很快又恢復繁榮。進入清代,雖慘遭十日屠城破壞,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發展,又呈繁榮景象,成為我國東南沿海一大都會和全國的重要貿易中心。富商大賈,四方雲集,尤其以鹽業興盛,富甲東南。
經濟的繁榮,也促進文化藝術事業的興盛。各地文人名流,匯集揚州。在當地官員倡導下,經常舉辦詩文酒會。詩文創作,載譽全國。有些鹽商,堪稱豪富,本身亦附庸風雅,對四方名士來揚州者,多延攬接待。揚州因而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許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詩人、作家、藝術家。所以,當時的揚州,不僅是東南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藝術的中心。
富商大賈為了滿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對物質和精神上的產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藝品、珍寶珠玉、鮮衣美食,在書畫方面更是著力搜求。流風所及,中產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書畫懸之室中,以示風雅,民諺有「家中無字畫,不是舊人家」之說。對字畫的大量需求,吸引和產生了大量的畫家。據《揚州畫舫錄》記載,本地畫家及各地來揚畫家稍具名氣者就有一百數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當時的名家,「揚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聲名顯著者。
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的作品,無論是取材立意,還是構圖用筆,都有鮮明的個性。這種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當時畫壇上的創新潮流和人們審美趣味的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國繪畫至明末清初受到保守思想的籠囿,以臨摹抄照為主流,畫壇缺乏生氣。這一萎糜之風激起有識之士和英才畫家的不滿,在揚州便出現了力主創新的大畫家石濤。石濤提出「筆墨當隨時代」、「無法而法」的口號,宛如空谷足音,震動畫壇。石濤的理論和實踐「開揚州一派」,稍後,終於孕育出了「揚州八怪」等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群體。

「揚州八怪」怪在哪裡?

「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裡,說法也不一。有人認為他們為人怪,從實際看,並不如此。八怪本身,經歷坎坷,他們有著不平之氣,有無限激憤,對貧民階層深表同情。他們憑著知識分子的敏銳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對丑惡的事物和人,加以抨擊,或著於詩文,或表諸書畫。這類事在中國歷史上雖不少見,但也不是多見,人們以「怪」來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們的日常行為,都沒有超出當時禮教的范圍,並沒有晉代文人那樣放縱--裝痴作怪、哭笑無常。他們和官員名士交流,參加詩文酒會,表現都是一些正常人的人。所以,從他們生活行為中來認定他們的「怪」是沒有道理的。現在只有到他們的作品中,來加以研究。
「八怪」不願走別人已開創的道路,而是要另闢蹊徑。他們要創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驚雷雨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來自立門戶,就是要不同於古人,不追隨時俗,風格獨創。他們的作品有違人們欣賞習慣,人們覺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怪」了。正如鄭燮自己所說:「下筆別自成一家,書畫不願常人誇。頹唐偃仰各有態,常人笑我板橋怪。」當時人們對他們褒貶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偏離了「正宗」,這就說明了它所以被稱之為「怪」的主要原由。揚州八怪畫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縛,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重在自己創造與發揮,窮其一生,為創造新的畫風而努力。無疑,他們對中國畫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們的創作思想和眾多的作品,都是我們學習繼承的寶貴遺產。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