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成語故事主要內容

成語故事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 2021-01-08 07:42:09

1. 成語故事的主要內容

成語故事的主要內容:

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成語故事》中的成語是從人們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語中精選出來的,這些故事的語言生動、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孩子了解歷史、學習知識,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破天荒】唐朝時期,荊州地區50多年沒有舉人到京城應考中過進士,因此被稱為「天荒」,直到唐宣宗時期,有一個荊州舉人劉蛻中了進士,破了天荒。荊州魏國公崔鉉特地獎勵他70萬錢。劉蛻不受並回信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眼中釘】五代時期,後唐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起兵反後唐庄宗,擁立明宗,被任命為義成軍節度使,他濫用職權,欺壓民眾,經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軍去攻打當時人們認為是眼中之釘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錢的「拔釘費」,違者處死。

【佼佼者】東漢初年,赤眉軍首領樊崇得知光武帝劉秀不殺降將的消息後,就率領傀儡皇帝劉盆子及丞相徐宣等30多萬人前來投降,劉秀寬待他們,賞給他們飯菜吃,問他們是否真心投降,徐宣等表示真心歸順,劉秀認為他們是鐵中之鋼、人中佼佼者。

【賤骨頭】賈璉私自娶了尤二姐,王熙鳳將她接回榮國府,正准備想辦法來算計尤二姐時,賈赦將身邊丫頭秋桐賞給賈璉為妾。這秋桐眼中容不下尤二姐,到賈母那裡告狀,賈母沒有核實就感慨說:「鳳丫頭倒好意待他,他倒這樣爭鋒吃醋的。可是個賤骨頭。」

【莫須有】南宋時期,岳飛率領岳家軍英勇抗擊金軍的侵略,所向披靡。金軍聞風喪膽,指使投誠的秦檜回南宋朝廷,離間岳飛君臣的關系。岳飛父子等被秦檜誣陷治罪,韓世忠心中不平,責問秦檜。秦檜說:「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

(1)成語故事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直言不諱:

公元383年,東晉軍在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軍,孝武帝命劉波坐鎮北方。劉波身患重病,估計不久就要離開人世,已經無能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諱地把自己的情況與治國建議講出來,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刻舟求劍: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並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船靠岸後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麼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麼找得到你的劍呢?」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後,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畫蛇添足:

古代楚國有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劃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畫蛇添足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准備飲酒,於是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還能夠為它畫腳呢!」他還沒有畫完蛇的腳,另一個人的蛇就畫好了,那個人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隨後喝完了那壺酒。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2. 成語故事的簡要內容

查看全部抄3個回答
我來襲答
我來答 查看全部3個回答

kid07z
LV.5 推薦於 2017-11-23

葉公好龍:講述了葉公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掉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亡羊補牢:羊因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補羊圈。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草木皆兵:東晉時,前秦一直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裡。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聲鳥聲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3. 成語故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典 故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官至右軍將軍,故又稱「王右軍」內.其書法容博採眾長,兼備諸體,千變萬化,且體勢自然流暢,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突出的特點是筆力雄健.相傳他寫過字的木板,後來需要把字颳去,工人在刮木板時發現,墨跡透入木中竟深達三分.
題 名:入木三分
所屬朝代:唐代
相關人物:王羲之
出 處
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解 釋
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4. 15篇成語故事並概括主要內容,寫出成語的意思

1、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2、請君入瓮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裡,內容竟是告發周興與人聯絡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裡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果,太後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麼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他准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裡。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周興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找一個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瓮里,你想想,還有什麼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瓮,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後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在就請老兄自己鑽進瓮里吧。」周興一聽,手裡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3、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4、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又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進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
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5、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6、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7、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8、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9、探驪得珠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住在黃河邊上,靠割蘆葦、編簾子簸箕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貧困。

有一天,兒子在河邊割蘆葦,烈日當空,曬得他頭昏眼花,於是他就坐下來休息。他望著眼前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耀著粼粼波光,想起父親說過,在河的最深處有許多珍寶,可是誰也不敢去,因為那裡住著一條兇猛的黑龍叫驪龍,他想,要是潛到河底,找到珍寶,我們一家人就用不著像現在這樣一天干到晚,三頓還吃不飽,不如豁出去試一試。他把心一橫,三下兩下脫了衣服,一頭扎進冰冷的河裡。

開始他還看得見四周的小魚在游來游去,再往深處,光線變得越來越暗,水也越來越涼,最後,他什麼都看不見了,四周一團漆黑。他心裡有點害怕,不知該往哪兒游。就在這時,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物體在閃閃發光,定睛細看,啊,原來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氣游過去,雙手抱住明珠,使勁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懷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後撒腿就往家跑。

父親一見明珠,就問他是從哪兒得到的。他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向父親講述一遍。父親聽了說:「好險哪!這顆價值千金的明珠是長在黑龍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時候黑龍必定是睡著了。它要是醒著,你可就沒命了。」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
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10、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字與可。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每天總有不少人登門求畫。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裡呢?原來,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每當有新的感受就回到書房,鋪紙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目積月累,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筆,在畫紙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各種形態的竹子立刻浮現在眼前。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逼真傳神。

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有位青年想學畫竹,得知詩人晁補之對文同的畫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補之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11、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12、望洋興嘆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黃河裡有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何伯站在黃河岸上。望著滾滾的浪濤由西而來,又奔騰跳躍向東流去,興奮地說;「黃河真大呀,世上沒有哪條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訴他:「你的話不對,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說:「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過黃河嗎?」
那人說:「別說一條黃河,就是幾條黃河的水流進北海,也裝不滿它。」
河伯固執地說:「我沒見過北海,我不信。」
那人無可奈何,告訴他:「有機會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話了。」
秋天到了,連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黃河,黃河的河面更加寬闊了,隔河望去,對岸的牛馬都分不清。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為天下最壯觀的景色都在自己這里,他在自得之餘,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於是決定去那裡看看。
河伯順流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滿面地歡迎他的到來,河伯放眼望去,只見北海汪洋一片,無邊無涯,他獃獃地看了一會兒,深有感觸地對北海若說:「俗話說,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為誰都比不上自己,這話說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親眼見到這浩瀚無邊的北海,我還會以為黃河是天下無比的呢!那樣,豈不被有見識的人永遠笑主。」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13、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14、枕戈待旦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麼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麼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於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舞。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於祖。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一直到天明),立志報國,常擔心落在祖逖後邊,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頭了!……」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15、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裡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鍾。鍾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裡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鍾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鍾又大又重,怎麼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鍾敲碎,然後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拚命朝鍾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於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鍾嗎?他心裡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鍾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鍾聲,可鍾聲又怎麼捂得住呢!鍾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鍾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鍾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鍾聲了。於是就放手砸起鍾來,一下一下,鍾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鍾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5. 成語故事的主要內容

民間故事 蒲松齡赴宴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著」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於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說:」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裡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裡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

6. 捨本逐末成語故事主要內容

「捨本逐末」成語故事主要內容:

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後,以示友好。趙威後很熱情地接待來訪的使臣。使臣在獻上齊王准備的禮物後,又呈上一封齊王寫的信。趙威後收下了信,並馬上拆開來看。她請使臣坐下,親切地問道:「久未問候,貴國的莊稼長的好嗎?」

使臣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我是奉了敝國國君之名前來問候您的,可是您不先問候敝國國君,反倒先問起莊稼,這分明是先賤而後貴。難道說,一個治理萬民的君王,會比不上莊稼和百姓?」趙威後聽了並沒有生氣。

反倒笑著對使臣說:「這你就錯了!沒有莊稼,如何養活人民?這不是貴賤之分,而是本末之別啊!難道說要先舍根本,去問那些末節嗎?」齊國使臣對趙威後的這一番話非常佩服,並且為自己剛才無禮的態度感到慚愧。

現在,人們用「捨本逐末」來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

(6)成語故事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捨本逐末

【解釋】舍:舍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拋棄根本追求枝節,耕田的人不能很少,邪惡不能禁止,都是起源於錢。

【示例】寫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內容,那是捨本逐末。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貪小失大、掘地尋天、舍本求末、舍近求遠、尋流逐末、輕重倒置、事倍功半、買櫝還珠、本末倒置、南轅北轍、損本逐末、秦伯嫁女、本末顛倒、因小失大、勞民傷財、離本趣末

【反義詞】逐本舍末、大處落墨、追根尋源、追本求源

7. 成語故事概括

破釜沉舟
項羽是楚國人,少年習武,能將百斤鼎高舉過頭。長大後跟隨叔
父參版加推翻秦朝的起義。
有一次,秦軍權攻下了趙國,趙土逃到巨庇,急忙派人向楚國求援。
楚王派項羽帶領二十萬楚軍前去救趙。項羽先派英、蒲兩位大將率兩萬人做先鋒,然後,自己率主力渡河。渡過了河,項羽命令將士,
每人帶三天的干糧,把軍隊里的飯鍋全砸了,把渡河的船隻全鑿沉了。
他對將上說:「我們『破釜沉舟』,有進無退,三天之內,一定耍打退
秦軍!否則只有餓死在這里!」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I: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個個I:氣振奮,一個人抵1個,1個人抵百個,越戰越勇,終於把秦軍打得大
敗而逃。
經過這次戰役,項羽名聲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統帥。

8. 成語故事加成語故事的主要內容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裡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荊柯刺殺秦王

百發百中

一次,魏文侯召見外臣李克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文侯對李克道:「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魏國尚不夠強大,想要設置國相幫我治理國家,用魏成子或翟璜,此二人你看如何?」李克答:「只要考察一下他們過去的舉止表現就可以確定了。看其平時喜歡親近哪些人;富裕時能給予別人什麼;顯貴時能舉薦什麼人;處於逆境時干什麼事;貧困時不要什麼。從這五個方面進行審察,心中就有數了。」魏文侯聽後高興地說:「聽了你的話,選誰為國相之事,可以確定了。」 李克告別文侯後,來到翟璜家裡,翟璜問:「聽說國君召見先生去選薦國相,最後選定誰做國相?」李克答:「魏成子。」翟璜憤然變色說:「我有哪一點不如魏成子?西河太守,為我所推薦;君王為鄴城之事憂愁,我又薦舉了西門豹前往治理;國君要討伐中山國,是我舉薦了樂羊子而取勝;攻克中山之後,無人守衛,是我舉薦了先生您去任職;世子缺少老師,也是我推薦了屈侯鮒。你說,哪一點我不如魏成子?」李克聽後義正辭嚴地反問:「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你難道不是為結黨營私以求做大官嗎?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雖享有俸祿千種,但9/10用於為國招賢,1/10用於個人生活。他從東方招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屬天下奇才,君尊為師,向他們學習治國之道;而你所推薦的五個人,君王只是當臣來用。由此可見,你怎能與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聽了李克一席話,猛然醒悟,他恭敬地向李克行了兩個跪拜大禮說:「翟璜實在是無知,剛才說了不少錯話,願向您學習。」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 但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而宋義仍舊飲酒自顧,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黃河之後他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正是這樣已無退路的大軍到了巨鹿外圍,並包圍了秦軍和截斷秦軍外聯的通道。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卧薪嘗膽」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典故。說的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但是,卧薪嘗膽的典故始於何時?據有關吳越史料的書籍,戰國時期的《左傳》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踐和昊王夫差的詳細記載,而沒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記錄。另一戰國時的著作《國語》中,也無勾踐卧薪嘗膽之說。 至東漢期間,《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踐歸國外傳」中,有勾踐「懸膽於戶,出人嘗之,不絕於口」之句,而無「卧薪」之說。 「卧薪嘗膽」作為成語,最早見於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游戲性的書信體裁文中,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經「卧薪嘗膽」,但這與勾踐毫無關系。到了南宋,呂祖謙在《左氏傳記》書中,曾有吳王夫差「坐薪嘗膽」,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踐」。到了明代,張博在《春秋列國論》書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嘗膽」,雖有「卧薪嘗膽」,但亦是指夫差。後來,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黃震的《古今記要》、《黃氏日抄》兩書中,才開始有勾踐「卧薪嘗膽」之說。明末,梁辰魚所著《浣沙記》劇本中,將勾踐「卧薪嘗膽」作為傳奇,加以渲染。馮夢龍也在《東周列國志》中多次講到勾踐「卧薪嘗膽」之事。清初,吳乘權編的《綱鑒易知錄》,亦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卧薪嘗膽」之句。從此,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之故事,就愈傳愈廣,成為我國的成語典故了。

9. 成語故事 大概概括一下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後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裡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寫好後,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後,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於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徵去找,最後發現有一隻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徵,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於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後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並且派他擔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於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後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於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於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裡,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於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一離開槐安國,淳於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於棼發現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太守的南柯郡。
淳於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於是,他最後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班門弄斧

採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裡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裡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裡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裡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牆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裡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10. 中華成語故事內容簡介

全書共四卷,收集中華幾千年成語故事,通過精煉的文字、精美的圖片、精準的詮釋、精彩的論點,進行有機結合,將精彩絕倫的成語故事再現給讀者。

以准確為基礎,努力將與成語故事有關的風格多樣的書法繪畫、歷史圖片、背景資料、文物古跡融入其中,充滿時空場景感。

以文帶圖,根據文字用成語所反映的歷史特點和意義,展示圖片的豐富、系統性,使讀者通過全面、簡練的文字,多角度、全方位真實感受中華成語故事的巨大魅力。

(10)成語故事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中華成語故事》中的成語列表:

1、愛屋及烏;

2、按圖索驥;

3、八斗才;

4、八仙過海;

5、百步穿楊;

6、杯弓蛇影;

7、不材之木;

8、不越雷池;

9、滄海桑田;

10、滄海一粟;

11、豺狼當道;

12、草木皆兵;

13、長風破浪;

14、唱籌量沙;

15、車水馬龍;

16、沉魚落雁;

17、大義滅親;

18、呆若木雞;

19、東窗事發;

20、得隴望蜀;

21、多多益善;

22、對牛彈琴;

23、二桃殺三士;

24、房謀杜斷;

25、風馬牛不相及;

26、風聲鶴唳;

27、鳳毛麟角;

28、覆水難收;

29、孤注一擲;

30、刮目相待;

31、邯鄲學步;

32、狐假虎威;

33、畫餅充飢;

34、畫龍點睛;

35、畫蛇添足;

36、諱疾忌醫;

37、禍起蕭牆;

38、雞鳴狗盜;

39、雞犬升天;

40、借箸代籌;

41、金貂換酒;

42、金屋藏嬌;

43、驚弓之鳥;

44、精衛填海;

45、鞠躬盡瘁;

46、刻舟求劍;

47、口蜜腹劍;

48、誇父逐日;

49、濫竽充數;

50、老驥伏櫪;

61、老馬識途;

62、老牛舐犢;

63、煉石補天;

64、龍盤虎踞;

65、廬山真面;

66、馬首是瞻;

67、買櫝還珠;

68、盲人摸象;

69、毛遂自薦;

70、門可羅雀;

71、名落孫山;

72、目不窺園;

73、目無全牛;

74、南轅北轍;

75、囊螢映雪;

76、嚙雪吞氈;

77、嘔心瀝血;

78、攀轅卧轍;

79、破鏡重圓;

80、七步成詩;

81、七擒七縱;

82、奇貨可居;

83、杞人憂天;

84、前倨後恭;

85、黔驢技窮;

86、傾國傾城;

87、人面桃花;

88、日下無雙;

89、如椽大筆;

90、如魚得水;

91、塞翁失馬;

92、三人成虎;

93、喪家之狗;

94、首鼠兩端;

95、甚囂塵上;

96、數典忘祖;

97、樹倒猢猻散;

98、司空見慣;

99、四面楚歌;

100、彈冠相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