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朱淑真故事

朱淑真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08 05:38:37

1. 關於朱淑真的故事資料詩詞有哪些



斷腸詞集憶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彎彎曲,新年新月鉤寒玉。鉤寒玉,鳳鞋兒小,翠眉兒蹙。鬧蛾雪柳添妝束,燭龍火樹爭馳逐。爭馳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浣溪沙·清明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和煙暖燕巢成。小院湘簾閑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生查子寒食不多時,幾日東風惡。無緒倦尋芳,閑卻鞦韆索。玉減翠裙交,病怯羅衣薄。不忍卷簾看,寂寞梨花落。年年玉鏡台,梅蕊宮妝困。今歲未還家,怕見江南信。酒從別後疏,淚向愁中盡。遙想楚雲深,人遠天涯近。【注】此詞一作李清照作。謁金門·春半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江城子·賞春斜風細雨作春寒。對尊前,憶前歡,曾把梨花,寂寞淚闌干。芳草斷煙南浦路,和別淚,看青山。昨宵結得夢夤緣。水雲間,俏無言,爭奈醒來,愁恨又依然。展轉衾裯空懊惱,天易見,見伊難。減字木蘭花·春怨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卧。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雲鎖朱樓。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里,海棠亭畔,紅杏梢頭。鷓鴣天獨倚闌干晝日長,紛紛蜂蝶斗輕狂。一天飛絮東風惡,滿路桃花春水香。當此際,意偏長,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鍾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與海棠。清平樂·夏日游湖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台。清平樂風光緊急,三月俄三十。擬欲留連計無及,綠野煙愁露泣。倩誰寄語春宵,城頭畫鼓輕敲。繾綣臨歧囑付,來年早到梅梢。點絳唇黃鳥嚶嚶,曉來卻聽丁丁木。芳心已逐,淚眼傾珠斛。見自無心,更調離情曲。鴛帷獨。望休窮目,回首溪山綠。風勁雲濃,暮寒無奈侵羅幕。髻鬟斜掠,呵手梅妝薄。少飲清歡,銀燭花頻落。恁蕭索。春工已覺,點破香梅萼。蝶戀花·送春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菩薩蠻山亭水榭秋方半,鳳帷寂寞無人伴。愁悶一番新,雙蛾只舊顰。起來臨綉戶,時有疏螢度。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圓。濕雲不渡溪橋冷,娥寒初破東風影。溪下水聲長,一枝和月香。人憐花似舊,花不知人瘦。獨自倚闌干,夜深花正寒。菩薩蠻·秋秋聲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蕭索。欹枕背燈眠,月和殘夢圓。起來鉤翠箔,何處寒砧作。獨倚小闌干,逼人風露寒。菩薩蠻·木樨也無梅柳新標格,也無桃李妖嬈色。一味惱人香,群花爭敢當。情知天上種,飄落深岩洞。不管月宮寒,將枝比並看。【注】此詞一作朱秋娘作。鵲橋仙·七夕巧雲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念奴嬌·催雪冬晴無雪,是天心未肯,化工非拙。不放玉花飛墮地,留在廣寒宮闕。雲欲同時,霰將集處,紅日三竿揭。六花翦就,不知何處施設。應念隴首寒梅,花開無伴,對景真愁絕。待出和羹金鼎手,為把玉鹽飄撒。溝壑皆平,乾坤如畫,更吐冰輪潔。梁園燕客,夜明不怕燈滅。又鵝毛細翦,是瓊珠密灑,一時堆積。斜倚東風渾漫漫,頃刻也須盈尺。玉作樓台,鉛溶天地,不見遙岑碧。佳人作戲,碎揉些子拋擲。爭奈好景難留,風?#93;雨僽,打碎光凝色。總有十分輕妙態,誰似舊時憐惜。擔閣梁吟,寂寥楚舞,笑捏獅兒只。梅花依舊,歲寒松竹三益。卜運算元竹里一枝斜,映帶林逾靜。雨後清奇畫不成,淺水橫疏影。吹徹小單於,心事思重省。拂拂風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西江月·春半辦取舞裙歌扇,賞春只怕春寒。卷簾無語對南山,已覺綠肥紅淺。去去惜花心懶,踏青閑步江干。恰如飛鳥倦知還,澹盪梨花深院。月華清·梨花雪壓庭春,香浮花月,攬衣還怯單薄。欹枕裴回,又聽一聲干鵲。粉淚共、宿雨闌干,清夢與、寒雲寂寞。除卻,是江梅曾許,詩人吟作。長恨曉風漂泊,且莫遣香肌,瘦減如削。深杏夭桃,端的為誰零落。況天氣、妝點清明,對美景、不妨行樂。拌著,向花時取,一杯獨酌。斷腸迷下樓來,金錢卜落; 問蒼天,人在何方?恨王孫,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難留。 悔當初,吾錯失口;有上交,無下交; 皂白何須問?分開不用刀; 從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圈兒詞相思欲寄無從寄, 畫個圈兒替; 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里。 我密密加圈,你須密密知儂意: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 整圈兒是團圓,破圈兒是別離。 還有那說不盡的相思, 把一路圈兒圈到底。

2. 元宵節的相關故事

元宵節的來歷

春節剛過,神州大地還到處彌漫著過年時歡樂的氣息,人們余興尚濃。到了正月十五夜,天邊明月升起,地上燈火輝煌,早春的夜晚雖然寒風料峭,而復甦回暖的大地已是一片溫馨的氣象。城鄉各地懸燈結綵,歌舞游樂,做湯圓,放煙火,到處洋溢著節日濃郁的氣氛。人們特別珍惜這時的良辰光陰,真可謂"春宵一刻值千金"。
元宵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新的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始於二千多年前的漢代。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篡權。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恆在周勃、陳平等人鏟除諸呂勢力後,登基做了皇帝。因為鏟平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這天晚上,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到街市上遊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於是,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稱作元宵,又稱元夜、元夕。此說是否確鑿還難定論,但將正月十五看作是一個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吉日,這倒是從漢朝開始的。
元宵節又被稱作"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元宵節又被稱作"燈節"。每逢上元,民間有張燈觀賞的風俗。那麼上元張燈之俗究竟起於何時呢?對此,歷來有起於道教和始於佛教兩種說法。前者認為,西漢武帝時道教有燃燈以祭祀"太一神"的風俗。太一神類似後人所說的"天帝"、"老天爺"。南宋朱弁《曲洧舊聞》稱:上元張燈,自唐時沿襲漢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但據《史記.樂書》,並未提到祭祀太一須大明燈火,而且西漢時期也沒有民間元宵燈的記載,所以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指出了這種說法不可靠。明郎瑛《七修類稿》又認為,上元張燈起於東漢的道教,說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所以元宵要張燈縱樂。然而事實上道教的教義和儀式均無張燈之說,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無下元水官越俎代庖大放華燈之理,可見張燈之俗起於東漢道教也屬牽強附會。始於佛教說認為,元宵張燈與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東土有關。東漢時,蔡暗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並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燃燈法會。東漢明帝為提倡佛教,便下令在元宵節,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以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自此以後,元宵張燈便蔚然成風。由此看來,元宵張燈之俗源於佛教,始於東漢之說較為符實。如此,元宵張燈,既是宗教禮儀,又成民間習俗。之後,燈節以其"火樹銀花"的熱鬧景觀,"金吾不禁"的自由氣氛,得到百姓喜愛,以是宗教的色彩漸漸淡化。自從人類學會用火之後,就有了燈。人們也常會因火的啟發而想到燈。元宵點燈的來歷,在民間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人,詼諧滑稽,足智多謀,常為漢武帝獻計逗樂,得到武帝的厚愛。有一年臘月大雪紛飛,東方朔見漢武帝無聊,便去御花園給武帝折梅,見一宮女淚流滿面,極其傷心,問其原由,得知宮女叫元宵,家住長安城外,家中有年邁雙親,自被選進宮來,每逢過年,思念親人而不得見,心如刀割。如今又近十五月圓,無法與家人團圓,怎不悲傷?東方朔便寬慰了她一番,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東方朔出宮後,到元宵家作了一番安排。然後回到長安銜,扮作巫師賣起卦來。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於是紛紛向他詢求解脫的辦法。東方朔便告訴他們:"正月十三,火神君將幻化成一個穿大紅襖的姑娘,騎著赤紅色的毛驢到長安城來察看地形,你們可到城北大道口攔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得救。"人們聽了東方朔的話都深信不疑,互相轉告,於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候,東方朔於時請了一位民女,扮作紅衣姑娘,騎著毛驢緩緩進城而來。眾老鄉親見果真有紅衣姑娘來臨,便攔路苦苦哀求,那紅衣姑娘對眾鄉親說:"我乃領了天帝之旨來焚燒長安的,今既承父老求情,此一偈帖就請你們轉呈天子吧。"說罷離去。父老們拿了紅帖,獻給漢武帝。只見帖上偈語寫道:"十五天火,焚劫帝闕。"武帝看罷,嚇得魂飛魄散,忙向東方朔求教。東方朔轉動心機,便說:"請聖上傳諭京城百姓,今起動手做燈。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掛上紅燈,滿城點放煙火爆竹,並讓城外百姓進城觀燈,天子、臣僚、貴妃、宮女,都去燈市玩賞,雜在庶民中消災避難。"武帝聽罷,傳旨就按此辦法去做。十五晚,整個長安城燈火照耀,煙花滿天。元宵的父母也來城裡觀燈,看到了"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撞見了元宵,驚喜萬分,一家人團聚,訴說衷腸。如此,鬧了一夜燈火,京城安然無恙。漢武帝大喜,敕令今後每逢這天都掛燈放焰火。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元宵節。這即是民間傳說的元宵節的來歷。關於燈節的民間傳說很多,較為可信的說法是元宵放燈起源於古時農家"照田蠶"的風俗。所謂照田蠶,是指元宵之夜,農家在長竹竿上掛一盞燈插在田間,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方鵬《崑山志》記載:元宵之燈火,火色偏紅預兆旱,火色偏白預兆澇。過後將點燈的蠟燭余燼收藏起來,置於床頭,則能給主人家的蠶桑生產帶來好處。隨著後來照田蠶的時候,人們紛紛爭奇斗艷,各種彩燈愈做愈精巧,照田蠶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思,演變成一種鬧花燈的娛樂活動。
據傳說,燈節的出現也與古人對火的崇拜有關。漢代,人們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蟲趕獸,從而演變成以後的火把節。因此從漢代的持炬驅疫到唐代熱鬧非凡的燈節,中間還有一個火把節的發展過程。這一節俗,直到今天還被祖國西南少數民族兄弟保存下來。他們在火把節這天,歌舞以樂神,表現了對火的崇拜。通過各種形式,驅邪逐鬼,熏田驅蟲,希望減輕蟲害,獲得好收成。時至今日,江蘇興化一帶,每至元宵節,百姓不燃燈、觀燈,而是點火把、舞火把,而城鎮鄉民當然是看火把了。他們有的用蘆柴,有的用樹枝等,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著火把在田頭、曬場翩翩起舞,十分壯觀。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到唐代,統治者更重視觀燈,並把燃燈時間作為制度固定下來。唐睿宗時曾在長安宮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燈輪",上面纏著彩色絲綢,裝飾金玉,懸掛五萬盞燈。皇親貴族們也製作大型"燈樹"。詩人崔液寫有"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的佳句。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以後歷代引以為例。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綉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游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清代,還在乾清宮設鰲山燈,元宵燈節依然盛況空前。

歷代詩詞中對元宵盛況多有描述,辛棄疾的《青玉案》詞: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人闌珊處。

描寫了京都華苑元宵佳節.繁華熙攘.滿城花燈,滿街遊人,鼓樂雜耍,通宵歌舞的熱鬧景象,元宵燈節,因傾城出動,這也給有情的戀人們提供了理想的相會良機。在唐宋,閨中女子,一向禁止外游,可在元宵節前後,開戒弛禁,青年男女盼此良辰,乘機相約幽會,結伴出來觀燈。在燈火稀疏之處,郊外名勝之地,都有深閨婦女的芳蹤。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這首纏綿悱惻的元夕詞正是描寫當時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
元宵張燈之俗自形成以後,在朝野一直備受重視。不但民間一般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地充街塞巷,連司馬光夫人也要到市上去看燈賞景。司馬光說:"家中有燈,何必到市上去看。"夫人說:"我還要看遊人。"司馬光笑著說:"難道我是鬼嗎?"可見那爭奇斗艷、輝煌絢麗的燈海,和如雲的仕女,鼎沸的笙簧,是如何地引誘人心!正像南宋女詩人朱淑真《元夜》詩中所描寫的:"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無怪像司馬夫人這樣的相府貴婦也要出外湊熱鬧了。

燈彩

燈彩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一直沿襲下來。我國各地的燈彩花色眾多,格調各異,工巧優美,光彩熠熠。元宵佳節,不少地方都要舉行彩燈展、花燈會。元宵的燈,有掛花燈、滾龍燈、迎轎燈、走馬燈、放水燈、展冰燈……。像北京的宮燈,天津的寶蓮燈,上海的金龍戲珠燈,蘇杭的琉璃花燈,廣州的鴛鴦戲蓮燈,東北的冰燈,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元宵之夜,小孩們紛紛提著燈籠,四處遊走玩耍。伴隨著花燈夜市,歷來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節目: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等,華燈照夜,萬戶生輝,人們上街踏月觀燈,游戲雜耍,盡情玩樂。鬧社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由來已久。春秋時代、就有孔子觀社火的記載。從廣義說,社火節目有七十餘種,耍龍燈,舞獅子,旱船,高蹺,竹馬,大頭娃娃,啞老背妻等,都屬社火范圍,形式豐富多彩。從狹義上說,就專指蕊子,蕊子發展到現在,有車蕊子,馬蕊子,高台蕊子,演起來玄妙離奇,給人以驚險優美之感。流傳於各地的民間社火表演,耍法不盡相同,但技藝風格卻各有特色。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於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冀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主要有龍燈、布龍等。龍燈也稱"火龍",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這種龍由篾竹紮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麵糊紙,再畫上色彩。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每節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桐油、棉紗或燈草做成的"油捻"。這種油捻燃燒力很持久,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始終不會熄滅。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靈活奇巧,善於變幻,舞龍手身著可開可合的鯉魚皮,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可隨著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魚兒成龍,然後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象徵"鯉魚跳龍門"之意。布龍也稱"彩龍",主要在白天表演,節中不燃蠟燭,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氣勢非凡雄偉,別有一功。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復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匯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在海外,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著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

舞獅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綉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須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須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我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蹺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蹺皆屬木製,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於腿部。表演者腳踩高蹺,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京演出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取觀眾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丑皆有。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猜燈謎

猜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拚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乾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第二年元宵,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所以就叫"燈謎"。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紅樓夢》里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制猜燈謎的情景。燈謎活動,一直傳至今天。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煉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古代,元宵夜還有"元宵照井"的習俗,古諺語說:"照井水,面皎美。"俗傳元宵夜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當空、皎潔玲瓏之際,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貌來。元宵節除了保留著許多有趣的游戲習俗外,還流傳著許多軼聞趣事。"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成語,其趣事就是出於元宵。相傳,宋朝有一個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為了避"官諱",他驕橫跋扈,不許百姓言"登",因"登"和"燈"同音,也就不許百姓說"燈","點燈"只能叫"點火"。這個州官在元宵節時,貼出告示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於他平日胡作非為,人們便針對他的布告,譏諷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吃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說明了吃元宵象徵團國之意。開始元宵稱為"湯圓",因它飄在碗里,像是一輪明月掛在天際。天上月圓,碗里湯圓,家人團圓,正如台灣民歌《賣湯圓》中唱的:"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以象徵團圓吉利之意。因湯圓最初只專在元宵節上市供應,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為元宵了。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 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3. 誰有荼靡花的傳說故事

荼蘼花的傳說故事:
1.蜀公(范鎮)居許下……前有荼蘼架,高廣可容數十客,每春季,花繁盛時,燕(宴)客於其下。約曰:「有飛花墮酒中者,為余浮一大白。」或語笑喧嘩之際,微風過之,則滿座無遺者。當時號為「飛英會」,傳之四遠,無不以為美談也。(《曲洧舊聞》)
2.可以容幾十個人坐於其下圍案歡聚的龐大花架;世上最獨特的酒令,落花掉在誰的酒杯里,誰就把杯中酒喝乾;微風,片片落瓣像雪一樣灑滿杯中、案上、座中人的衣襟……「飛英會」的主人范鎮是司馬光的知己好友,圍繞著變法與否而個個大義凜然的政治風雲中的主角們,在政治之外,卻是這般清雅到極點的風流。
宋時,有一種製作荼蘼酒的方法,是先把一種叫做「木香」的香料研磨成細末,投入酒瓶中,然後將酒瓶加以密封。到了飲酒的時候,開瓶取酒,酒液已經芳香四溢,這時再臨時在酒面上灑滿荼蘼花瓣,酒香聞來正如荼蘼花香,幾乎難以分辨二者的區別。這一做法,是受了「飛英會」的影響。於是,浮著片片荼蘼花瓣的酒杯,便成就了宋人在暮春里的一
場場歡會。(《禮志》)
荼靡花 花語:
荼蘼的花語是「末路之美」,雖不能與百花比美,但可一支獨秀。如此高傲,又如此清秀。
荼蘼花開,表示感情的終結
愛到荼靡,意蘊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
或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
繁盛之後留下的也許是一片頹敗
又或許是歸於平淡
最後的美麗總是動人心魄
荼靡的寂寞,是所有花中
最持久、最深厚、也是最獨特的
佛家語,荼蘼是花季最後盛開的花
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荼蘼花總是開在夏季其它花兒都快凋零的時候開,所以等到荼蘼開盡了,整個花季也都過去了,也就有了現在常說的「開到荼蘼花事了」。
然後彼岸花.佛家語.荼靡是花季最後盛開的花.開到荼靡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有人說:花兒的翅膀要到死亡才懂得飛翔.無愛無恨的土壤才會再萌芽開花.也就是說開到荼靡是佛家語,有信佛教的人也這么說過。
荼靡花有關詩句
1《詩經·豳(bīn)風·鴟鶚(chīxiāo)》:「予手拮據,予所捋荼。」「荼」指的是荻,是類似蘆葦的植物開的花。
2《花鏡》"荼蘼花有三種,大朵千瓣,色白而香,每一穎著三葉如品字。青跗紅萼,及大放,則純白。有蜜色者,不及黃薔薇,枝梗多刺而香。又有紅者,俗呼番荼蘼,亦不香。"
3陸游:「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一路摘香來。」
4楊萬里:「以酒為名卻謗他,冰為肌骨月為家。」
5吳淑姬詞:「謝了荼蘼春事休。無多花片子,綴枝頭。庭槐影碎被風揉,鶯雖老,聲尚帶嬌羞。獨自倚妝樓。一川煙草浪,襯雲福不如歸去下簾鉤。心兒小,難著許多愁。」
6朱淑真《鷓鴣天》:「獨倚闌干晝日長,紛紛蜂蝶斗輕狂。一天飛絮東風惡,滿路桃花春水香。當此際,意偏長,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鍾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與海棠。」
7《客中思家》:「微風過處有清香,知是荼蘼隔短牆。相得故園成索寞,詩盟誰復為平章。」
8《荼蘼》:「山徑陰陰雨未乾,春風已暖卻成寒。不緣天氣渾無准,要護荼蘼繼牡丹。」
9《和荼蘼》:「緣霜和雪揉為裁,消得玻瓈紫玉杯。擾擾開時違賞玩,匆匆落去謾遲回。顛迷蝶夢留蝸國,荏苒龍珠入蚌胎。急作招魂傾桂酒,尚余半面在蒼苔。
10《清異錄》:「荼蘼曰白蔓郎,以開白花也
11 毛滂《南歌子·席上和衢守李師文》雲:「綠暗藏城市,清香撲酒尊,淡煙疏雨冷黃昏。零落荼蘑花片損春痕。潤入笙簫膩,春余笑語溫。更深不鎖醉鄉門。先遣歌聲留住欲歸雲。」
《紅樓》
12袁中郎《花祟》,有「酴醿宜沉水」句,注釋曰:酴醿,也作荼蘼、荼糜等,薔薇科落葉小灌木,確於暮春時開花,有香氣。
13《紅樓夢》「花氣襲人知晝曖」。書的後面時有一句「開到荼靡花事了」。《紅樓》評詩「一物珍藏見至情」末句「雲自飄飄月自明」,
14 宋代詩人王琪的《春暮游小園》:
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
15蘇東坡謫居湖北黃州,有詩:「酴醿不爭春,寂寞開最晚。……不妝艷已絕,無風香自遠。」任拙齋詩說:「一年春事到荼蘼」。
16「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李清照
佛經曰: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4. 為什麼很多古代浪漫的愛情故事都發生在上元燈節

相約元宵節

如果我是一個男子,我會在煙花異彩的元宵節,牽著所愛的女人,陪著她看花燈。會給她買精緻的紅燈籠,映紅她孩子氣開心的笑臉。然後給她買冰糖葫蘆,看著她吃到酸的冰糖葫蘆那種瞬息萬變的表情,我會心疼的擁她入懷。

我這樣笑意盈盈地在想像中渴望,自己也感覺出自己又在耍小女人的脾氣。老公雖不至於如此溫柔體貼,關鍵時刻,還是很解風情的。這樣的話一說出口,必定引起別人的嘲笑。笑就笑罷。經歷生活艱辛與不易,終於明白人的一生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讀過辛棄疾的詩,每年的元宵節必定想起:「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是一種涌動千年的暗想情節,是心中暗涌長久的隱痛。這樣的隱痛是幸福的,是喜悅的,我們每個人都在此詩中尋找自己的影子,可是有幾人可以演繹這詩的真諦呢?童話之所以是美麗的,就因為永遠是童話。

今生今世,也會有男人對自己這樣「眾里尋他千網路」嗎?這樣的情節永遠在一種虛幻里,因為不能得到才更美麗。等有一天得到了,擁有了,這樣浪漫的心情也會被現實的瑣碎所淹沒。

江北的冬天是空曠遼遠的,沒有山的阻攔,冬天在這里有點放盪不羈。雖是粗狂、豪邁,也有他自己優雅的一面,比如有了白雪飄飛。那種淡遠的意境,也一樣讓人沉迷。今天元宵節之夜,五彩繽紛的大紅燈籠高高掛起,一片片雪花,飄落在紅燈籠上時,被燈光映紅江北大地的臉,也自有他的另一種意味。

《生查子•元夕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樣一首小詩,生動了多少年,讀到今天,男人們仍是拍膝感嘆。女人呢,手托香腮在窗前凝眸時,詩的憂傷就像心底開花,蔓延的眉梢。這樣的詩,就是讓人進入一個想入非非的境界。無論是北宋歐陽修所寫,還是南宋朱淑真所為,他們也是在詩里追尋一種逃離現實的慰籍,更是在追求一種觸動靈魂的美麗愛情吧。

想著在古代那樣封建的社會,女人是來不得半點浪漫的。沒有女人的浪漫,對於多情的文人墨客來說,就像沒有源泉的水,是一潭死水。所以,男人在詩詞中,在文字中描寫閨情,刻畫充滿人性的渴望。若是現實中真有如此浪漫的人,必定是紅樓里的妓女。古代男人能接受妓女的放盪,卻無法容忍良家女子對真正愛情的追求。那是怎樣一個畸形的時代啊。

古代女人很少有拋頭露面的機會。而每年的去元燈節看花燈,就成了最開心、最銷魂的時刻。心有靈犀的一對情人,積攢了多少刻骨銘心的思念,終於可以在這個時刻有機會傾訴。柔和的燈光,像一層通明的薄紗,使整個世界都變得朦朧。害羞的女子,纖細的手指揉搓著綉著鴛鴦的手帕。含情脈脈地望著心上人慾言又止,或羞澀的扭過頭去。所有的語言在這里都是多餘的,只要這樣靜靜地看上一眼。一生的守候,就這樣註定了。

慢慢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走著,想像別人的故事,心中有一點凄涼。「今年元夜時,花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我極力想擺脫這首詩的糾纏,傷感已經毫無阻攔地涌在我的眼角。我看到束發飄逸的歐陽修老先生,在靜靜地看著我,我心中的思念在這首詩里被剝離的淋漓盡致。任何語言都是多餘的,所有的心情都升華在這區區幾十個字中。無言地看著面前的轉動花燈,覺得自己也是一個欲言而止悲傷的古代女子,在喧嘩的人群里,對著虛無中的愛人,傾訴著自己的思念。

比起古代女子,我還是幸運的罷,我這樣孤獨地在人流中行走的時候,心中想著從前和老公相處在一起的日子,也是一種甜蜜。此時此刻呢,老公打來了電話,問我在干什麼,是不是在看花燈。老公說:「外面冷,別凍著,早點回家。」然後問我還有事嗎?我頓了一會說:「我想吃你給我買的冰糖葫蘆,你說過每年元宵節都給我買冰糖葫蘆吃。」我覺得漸漸有點嗚咽,不敢再多說。然後用很開心的聲調告訴他,我忽然想起那年你答應我的這件事,我逗你玩呢。我聽到老公輕輕的嘆了口氣說,老婆,我快回家了,我們以後不再分開了。下次的元宵節,我一定陪著你賞花燈。

五彩繽紛的煙火像天女散花一樣在天空徐徐開放,在迷漫的火葯味里,我感受到一種心情的喜悅,在細細地延伸。這個時候,我看到月亮像玉盤一樣掛在天空,我一下子站住了。什麼時候雪停了,什麼時候月亮出來了,我都不知道。看著月亮,我只是想著,不知道要有多少人約黃昏後的浪漫故事在今晚發生呢

5. 關於古代才女的優秀品質,優良習慣,感人故事

1、卓文君:司馬相如之妻。

代表作數字詩: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2、蔡琰:即蔡文姬,蔡邕之女。

代表作:《胡笳十八拍》(太長,略)

3、謝道韞:謝安侄女,「詠絮才」典出於斯人。

代表作:《登山》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復非匠,雲構成自然。氣象爾何然?遂令我屢遷。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4、上官婉兒:上官儀孫女,號稱巾幗首相第一人。

代表作:不詳。

5、李清照:宋詞大家。

代表作:太多,不贅述。

6、朱淑真:宋代著名女詞人。

代表作:不少,略。

7、薛濤:唐代女詩人,人稱女校書。

代表作:吟梧桐詩(八歲時作) 庭除一古桐,聳干入雲中;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8、蘇惠:竇滔之妻。

代表作:迴文詩。

9、花蕊夫人:先為孟昶愛妃,後被趙匡胤招入宮中。

代表作:《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10、唐琬:陸游表妹兼妻子。

代表作:《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意緘心事,獨語斜難。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詢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6. 宋代才女朱淑真的人生和情感經歷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婦女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禁錮在狹小的天地。宋代理學盛行,對女性的壓制越來越嚴重。程頤和程顥特別看重婦女貞節,極力反對女子在丈夫死後再婚,「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認為女人寧可死,也不能失節。他們的理論在朱熹那裡得到進一步發展,他提出「忠臣節婦」,「蓋聞人之大倫,夫婦居一,三綱之首,禮不可廢。」宋代刑法對男女判決也是不平等的。「夫有出妻之理,妻無棄夫之條。」所謂「七出」之條,而妻妾如任意離開丈夫則受到刑罰制裁。
理學的盛行,宋代貞節觀念極強,婚姻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若不聽父母命,自由戀愛,會被看作是醜事。宋代有一位才女,因大膽追求自由自主的愛情,不為封建禮法所容,抑鬱抱恨而死後,「不能葬骨於地下」。她,就是性格剛烈、大膽反抗封建勢力的一代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是宋代傑出的女作家。生卒年不詳,自號幽棲居士,錢塘人。她生於仕宦家庭,自幼聰慧,喜歡讀書,善繪畫,通音律。她的婚姻極為不幸,她敢於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將對愛情的感受寫進詩詞,被迫害致死,死後詩稿被焚。今存《斷腸集》,是明以前作品最多的女作家。
朱淑真從小生活在富貴家庭中,有機會識字,受到良好教育。童年時代,她以一顆無憂、敏感的心感知著這個世界,花開花謝,春去春回,她的詩才大進。父親教她讀詩詞、與她一道把酒研討,沒有受到過多的壓制,在這樣和睦、相對自由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她無憂無慮,天真浪漫,也塑造了她那任性、倔強的性格。
對於封建禮教所宣講的「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朱淑真極為不滿,在作品中表現了她的憤慨與對衛道士們的諷刺。如《自責》中所雲,「女子弄文誠可罪,那堪詠月更吟風。磨穿鐵硯成何事,綉折金針卻有功。」她不願屈服,逆來順受,她看透了這些宣傳背後隱藏的真正意義,用詩文發出自己的「反抗」之音,「婦人雖軟眼,淚不等閑流。」
作為封建社會的閨中女子,沒有男子的仕宦之途與廣泛社交的自由,她們被陷於封閉狹小的深閨之中,愛情成為她們生活的重心,頗具浪漫情懷的朱淑真心中也勾畫著自己的愛情。但她無法擺脫封建禮教的魔爪,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年代,年輕女子沒有選擇的權利。無奈之下,她服從父母命令,所嫁非偶。個人不幸的婚姻,一腔幽怨,唯有在詩詞創作中得以排遣。「一生抑鬱不得志,故詩中多有憂愁怨恨之語」。
她的詩作中,有許多是以春為題材的,春本是明亮、溫暖的,充滿生機與希望。但淑真卻看到了春的短暫,春的易逝,如同青春年華。
《蝶戀花 送春》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春前飄柳絮,隨風且看歸何處?綠滿山川聞杜宇,便作無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這首詩構思巧妙,將自然景物與惜春、送春的感情交融,名為送春,實為惜春,留春,不忍她離去。將春擬人,在空洞寂寞的生活中,沒有之音,亦無知己,春是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溫柔撫人,朝夕陪伴在她左右。而如今面對離別,作者忽發奇想,那千萬縷的垂柳似乎可以將春系住,但春只作短暫停留,又匆匆離去。她還是不願放棄,又寄希望於柳絮,盼望著輕柔的柳絮可隨風飄舞,跟隨春的腳步,將她的音訊告訴作者,聊以自慰。下片用杜鵑的哀鳴寄託送春之情,結尾以酒送春,春不語,待到黃昏時刻,瀟瀟暮雨,彷彿是春在作答,亦或是作者寂寞的淚水。
這首詞寄託了作者美好的情感,淡淡的憂思,對美好事物不常在的感慨。全詞自然與情感水乳交融,渾然一體,質朴清新的語言,讀之,深遠纏綿,回味無窮。
朱淑真是孤獨的,是抑鬱的,她拿起筆,抒寫自己真實的感受,發出自己的聲音,又如《減字木蘭花》——
獨行獨坐,獨唱獨愁還獨卧。佇立傷神,無奈清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 剔進寒燈夢不成。
開頭5個獨字,重復出現,將凄苦、幽怨如瀑布般一泄而出,絕望、孤寂包裹了她,久久的佇立,思索著過往人生,不禁心寒,再加輕寒觸體,欲言難言,腸回心倒。下片寫她憔悴淚容,愁病相仍。春的不常在,婚姻的不如意,愛情的不確定,時時侵擾著她,困惑著她,無法入睡。
她對婚姻的不滿,也寫進了作品中。如《愁懷》:「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她對自身命運、自我生存境況有清晰省察,表現了企圖實現自我潛力的生命意識,展現了深層的孤獨感,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淑真對婚姻的不滿,不是物質生活上的,而是,作為有才情、有思想的女性,渴望與自己的丈夫吟詩作詞,與之「江上共詩裁」。可他與淑真是完全不同的人,熱衷功名,她倆貌合神離,志趣迥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卻無法對話,於淑真而言是莫大的痛楚:「帆高風順疾如飛,天闊波平遠又低。山色水光隨地改,共誰裁剪入新詩?」(《舟行即事》)
雖然無法選擇自己的婚姻,她沒有放棄對愛情的追求。她任性、倔強剛毅的性格,在面對禮教的重壓下,義無反顧。她肯定自我慾望,敢於宣揚一種女性主動的愛情哲學。她的詞,深層里表達了自我獨特的生命體驗,她對命運進行過抗爭與挑戰,在《清平樂 夏日游湖》中,勇敢描述與情人的歡會,沖破禮教的束縛,追求愛情,在古代婦女中是絕無僅有的。
清平樂夏日游湖
惱煙撩露,留我須臾住。攜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黃梅細雨。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最是分攜時候,歸來懶傍妝台。
宋代禮法極嚴,貞節觀念濃厚,不允許女子自己談情說愛,更不能在文章中表達。而淑真在這首詞中卻描繪得毫無顧忌,大膽書寫愛情想望,直抒胸臆,率真、爽朗、坦盪地表達對愛情的追求。與情人在西湖恣意享受愛情的歡樂,攜手漫步,和衣倒懷,旁若無人。這對一個閨中少婦而言,是極為大膽的舉動。這樣的大膽吟詠,在情感上、行動上都是對封建禮教的公然挑戰,反映了作者對情愛的追求、渴望與勇敢的反抗精神,不妥協的剛烈性格。這首詞將女性面對愛情的細微心理也描寫得淋漓盡致,與情人相守時,盡情享受,不矯揉造作。分手回到家中,仍想著剛才想聚時的點點滴滴,「懶傍妝台」,心緒萬千,無心整妝與卸妝,沉浸在濃濃的愛意之中。她是一位大膽的叛逆者,她訴說出廣大女性不敢言說的真實話語、真實心聲,具有強烈鮮明的反封建的進步意義。
《落花》也是一首對封建禮教控訴的詩歌。「連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雨便相催。願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台。」表面惋惜落花,實則借催落花的無情風雨象徵催殘愛情的封建惡勢力,表達了爭取愛情、婚姻自由,反封建的願望。
在封建勢力強大的社會,她大膽、赤裸的反抗行為必然遭受到眾多人的誹謗。有人稱她「失婦德」,《古今詞統》卷四說她「太縱」!她的一首《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描寫了主人公對愛情的追憶,對今昔非比的感慨,詞藝水平很高,三四兩句已成為名句。有人藉此攻擊她失節,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是歐陽修所做。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人們認為是歐陽修所作,認為合情合理,毫無指摘,大加贊賞。而朱淑真作此詞卻是「失婦德」。封建社會中男子享受種種特權,可以三妻四妾,絲毫不會受到社會的譴責;而女子則不容半點越軌行為,受到嚴酷的壓榨。
朱淑真不像李清照那樣,有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她很少與外界接觸,生活在深閨之中,她的詩作多寫自然風光、戀情相思,但她也並沒有局限於自身的生活,一些作品關注農事,關心農民的疾苦,跳躍出自己生活的圈子。如《苦熱聞田負語有感》:
日輪推火燒長空,正是六月三伏中。
早雲萬疊赤不雨,地裂河枯塵起風。
農憂田畝死禾黍,車水救田無暫處。
日長飢渴喉嚨焦,汗血勤勞誰與語?
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無成熟。
雲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頭向天哭。
寄予豪家輕薄兒,綸巾羽扇將何為!
田中青稻半黃槁,安坐高堂知不知?
酷夏來臨,天氣炎熱,遭遇旱災,地裂河枯,禾黍將死,農民奮力搶救,「飢渴喉嚨焦」。同時,他們又搶插晚稻以救飢荒,但收成無望,農民們絕望得只能「向天哭」。朱淑真生動形象地記錄了農民生活的疾苦,感受到他們的苦難,與他們悲喜與共,並將之歸咎於高高在上的統治者,高聲質問當朝者「安坐高堂知不知?」朱淑真的目光已不僅局限於「小我」,而開始關注廣大的勞動人民,代表了他們的心聲。
在男女兩性關系極為不平等的古代社會,在將 「女子無才便是德」信奉為道德標准,在絕大多數的女性被視為「牛馬」「玩物」、封閉在家庭、閨閣之中,忍受婚姻的不幸、人生不得志的時候,朱淑真——如同一道閃電,閃亮在漫漫黑夜,釋放出奪目異彩的光輝。

7. 在歷史中你都知道哪些女人是禍水的故事

中國古代的美女雖然沒有被現代影像技術留下她們的容貌,後世無法親眼所見她們的美貌,但卻被歷史所見證,前人可以用極盡形象生動的華麗辭藻形容美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顧盼生姿,撩人心懷。「等等,我們可以想像古代女子的容貌會有多麼的驚艷。根據流傳的歷史記載,現代人總是能脫口而出幾個公認的古代美女,比如四大美女,還有紅顏禍水等。

在古代的男權社會中,美貌女子總是會被冠以「紅顏禍水」的罪名,一旦女子涉及到國家大事中,歷史對於她們的評價總是會非常嚴苛的。比如西施,她的美貌可以「沉魚」,天生麗質難自棄,是四大美女之首,之於吳國,西施是紅顏禍水,至於越國,她則是功臣,越王勾踐用「美人計」,派出西施迷惑吳王夫差,果然西施用自己的美貌很快就俘獲了越王,最終導致吳國滅亡。但在越王論功行賞之時,西施卻不知蹤影了,她雖立下大功,但曾經是吳王的女人,她無法光明正大地生活在越國。

古代深宮里鎖住怨婦,也鎖住美人,比如隋煬帝宮中的侯夫人,年方十八,卻因始終無寵,悲憤至極,上吊身亡,留下詩詞——「不及閑花草,翻承雨露多」。隋煬帝聽說有美人投繯,忙趕來看,只見侯夫人眼睛還未曾閉上,容貌嬌艷無比,遂抱著她的屍身大哭道:「死後猶如此美貌,生前不知如何美貌。」可見侯夫人的美貌也是美到極致的。

女子的美,不僅僅是漂亮,更是由內而外的修養、氣度所呈現出的一種特別的韻味,能夠稱得上美人的女子,除了漂亮,還有其他的東西,否則怎能夠長長久久地吸引人呢?就說趙飛燕,雖然俗氣些,但畢竟舞蹈是一流的,沒有才藝傍身,又不肯提高自己的學識和修養,即使再漂亮,估計也很難「以色侍君」吧!

8. 各國歷史上的美人

納芙蒂蒂
是埃及史上最重要的王後之一,傳說她不但擁有令人驚艷的絕世美貌,也是古埃及歷史中最有權力與地位的女性。1912年,一位考古學家發現了納芙蒂蒂的七彩半身像,她也隨即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封面女郎,並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瑪麗·安托瓦內特

(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原奧地利帝國公主,生於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索瓦一世與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第十五個孩子(最小的女兒,她還有一個弟弟)。1755年11月2日出生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她被取名為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芬·約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 瑪麗亞是以紀念聖母瑪麗亞, 安托瓦內特是紀念帕多瓦的聖安東尼, 約瑟芬是紀念她的哥哥約瑟夫大公,約翰娜是紀念傳教士聖約翰。 一位大臣是這樣描述這個新生兒的:「一個嬌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

Mary I of Scotland,Mary Stuart或Stewart,Mary, Queen of Scots (1542年12月8日—1587年2月8日)是蘇格蘭的統治者(在位時間1542年12月14日—1567年7月14日)以及法國王後(1559年7月10日至1560年12月5日)。她的一生充滿了電影中的瑪麗悲劇色彩,恐怕也因此成為蘇格蘭君主中最有名的一位。

亞歷山德拉·費奧多蘿芙娜

最為人所知的是她是俄羅斯最後一位皇後,她也是著名的血友病基因攜帶者。同時她也支持以專制手段來控制國家。她與俄國神秘主義者拉斯普京的關系也是她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茜茜公主
(Elisabeth Sissi, 1837.12.24-1898.9.10),全名伊麗莎白·阿瑪莉亞·歐葉妮·馮·維特巴赫(Elisabeth Amalia Eugenia von Wittelsbach),奧地利皇後與匈牙利王後。其生平被搬上大銀幕多次,1992年還被改編為音樂劇。

9. 東君和青帝誰是司春之神

東君就是青帝,是東方的司春之神,青帝,名為東華青木。

1.「東君」一詞,古有三種解釋:一為太陽神,如屈原《九歌》中之東君;二為東王公,如《宋書•樂志》上載《陌上桑》:「濟天漢,至昆侖,見西王母,謁東君。」一為司春之神,如《全唐詩》載成彥雄《柳枝詞》:「東君愛惜與先春,草澤無人處也新。」

《蕙風詞話》載胡與可之題畫梅詞:「非共雪月交光,者般造化,豈費東君力。」從郭沫若這副對聯的組合來看,既然「問東君」之前有「國勢已變更,冉冉春回」的話,那「東君」無疑是指司春之神。

整個上聯的意思是:清王朝已被推翻,奏慢慢地回來了,請問司春之神還稱皇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不會再稱皇了。

2.青帝:我國古代神話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於東方的司春之神,又稱 蒼帝 、 木帝 。

《史記·封禪書》:「 秦宣公 作 密畤 於 渭 南,祭 青帝 。」 唐 黃巢 《題菊花》詩:「他年我若為 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清 秋瑾 《憤時迭前韻》之二:「一線光明放異芽,欲同 青帝 鬭春華。」

(9)朱淑真故事擴展閱讀:

青帝,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五帝之一,掌管天下的東方,亦是古代帝王及宗廟所祭祀的主要對象之一,亦稱「蒼帝」、「木帝」。五行中對應木,季節中對應春天,五色中則對應青色。

道教尊奉為神。傳說青帝主萬物發生,位屬東方,故祀於泰山。岱頂有青帝宮,岱麓舊有青帝觀。

隋開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東巡時,在青帝觀設壇祭拜。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登泰山時,加封青帝為廣生帝君,並撰刻碑記,贊頌青帝「節彼岱宗,奠茲東土,生育之地,靈仙之府」。

相關詩詞:

落花 朱淑真

邊理枝頭花正開,妒花風雨便相催。

願教青帝常為主,莫遣紛紛點翠台。

譯文:

連理枝頭的花兒,正在開放,

妒火中燒的風雨,毀花不讓。

司春的青帝你要常為花作主,

莫讓花兒散落青苔消逝芬芳。

明代兒童文學啟蒙讀物《幼學瓊林》卷一 歲時:

東方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於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於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西方之神曰蓐收,當兌而司秋,庚辛屬金,金則旺於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北方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屬水,水則旺於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中央戊己屬土,其色黃,故中央帝曰黃帝。

10. 詩人是怎麼寫出古詩的跟據什麽故事寫的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日長雄鳥雀,春遠獨柴荊
前兩句形容花色紅,柳絮素。後兩句謂日色漸長.春色淡遠,唯聽鳥雀調嗽,無人來往,獨有柴門而已,
唐 杜甫《春運》

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
遲遲:緩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樣子。倉庚:鶯。喈喈:鳥鳴聲眾而和。蘩:白蒿。祁祁:眾多。
《詩經·小雅·出車》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天街:京城裡的街道。草色遙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點細芽,遠看一片新綠,近看卻似不見。絕勝;遠遠勝過。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夏半陰氣始,淅然雲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歷五月半後。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過折射,把遠景顯現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弇《孟夏》

岩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一片雲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涼意。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台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雲《別詩》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六齣: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齣」稱雪花。瓊枝:竹枝因雪覆蓋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駢《對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玉龍:形容飛雪。敗鱗殘甲:形容雪片亂舞如鱗甲之片紛紛墜落。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詩話》載張元作《雪》詩

旋撲珠簾過粉牆,輕於柳絮重於霜
兩句寫雪花紛飛的景象。
唐·李商隱《對雪二首》

1、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
2、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 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4、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5、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6、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7、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
8、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游園不值》)
9、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0、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市《泊船瓜洲》)

1、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
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小池》)
3、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
4、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同上)
5、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約客》)
6、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白居易《觀刈麥》)

1、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志遠《天凈沙-秋思》)
2、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牧《山行》)
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4、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5、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6、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7、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8、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李商隱《夜雨寄北》)

1、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同上)
3、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同上)
4、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同上)
5、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6、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陳毅)
7、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沁園春-雪》)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東方虯《春雪》:「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宋·蘇舜欽《淮中晚泊犢頭》:「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詩句


1、早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
2、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春曉》
3、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杜甫《登樓》
4、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5、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6、早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7、早春: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8、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9、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10、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1、春風雙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舟》
1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1、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西江月》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3、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辛棄疾《西江月》
4、綠樹濃陰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高駢《山亭夏日》
5、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
——蘇軾《浣溪沙》
6、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如夢令》
7、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王昌齡《采蓮曲》
8、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虞世南《蟬》
9、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庄》
2、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
3、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甫《山行》
4、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
6、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李煜《相見歡》
7、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曹操《觀滄海》
8、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曹操《觀滄海》
9、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范仲淹《漁家傲》
10、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1、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李白《子夜吳歌》
12、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孟浩然《秋登萬山寄王五》
1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1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15、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
——柳永《小聲甘州》



1、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沁園春·雪》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李白《北風行》
4、瀚海瀾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6、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東方虯《春雪》
7、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
——陸暢《驚雪》
8、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王安石《梅花》
9、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祖詠《終南望余雪》
10、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11、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落雪紛紛。
——高適《別董大》
12、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
——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描寫春天的古詩和描寫春天的名句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變鳴禽:鳴叫的鳥換了種類。兩句寫冬去春來,鳥兒已經替換了。
南朝宋 謝靈運《登池上樓》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覆春洲:落滿了春天的沙洲。雜英;各種各樣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
洛城:洛陽城。風日:春光風物。道:說。
唐 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過江來,江南一片春色。淑氣:春天的和暖氣息。轉綠蘋浪:使水中蘋草轉綠。四句意謂: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
唐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 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漢陽》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
唐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憶山中》
描寫夏天的古詩和描寫夏天的名句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小雅·四月》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餘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
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夏半陰氣始,淅然雲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歷五月半後。淅:風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過折射,把遠景顯現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弇《孟夏》
岩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一片雲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涼意。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台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牆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唐·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麥氣:麥收時的氣息。花時:花開之時。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嘉樹:樹的美稱。意謂雛鶯在和風中長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陰。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
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
沈李浮瓜:瓜果浸於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困人天氣日初長
宋·朱淑真《即景》:「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清風破暑連三日
元·王揮《過沙溝店》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
紅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陝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雲《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合:長滿。意謂雨後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後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緻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宮中的台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雲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
唐·劉得仁《池上宿》
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
唐·戎昱《戲題秋月》(又作: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天涯靜寂寥)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
飛霜使荷葉破碎,秋雨落在破葉上再也無法形成水珠了。
唐·來鵠《偶題二首》
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不覺;不睡。
唐·竇鞏《秋夕》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菡萏:荷花的別稱。
南唐·李璟《浣溪沙》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宋·范仲淹《蘇幕遮》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橙黃橘綠時:指秋冬之交的時節。
宋·蘇軾《贈劉景文》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明日黃花:指重陽過後菊花逐漸枯萎。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無處尋花,故曰「愁」。
宋·蘇軾《九日次韻王鞏》
描寫冬天的古詩和描寫冬天的名句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樣子;一說猶「飄飄」。晛;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凄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
軒轅台: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
唐·李白《北風行》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回風:迴旋的風。
唐·杜甫《對雪》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雲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無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
唐·杜甫《公安縣懷古》

斜陽疏竹上,殘雪亂山中
唐·韓翃《褚主簿宅會畢庶子錢員外郎使君》(一作張繼詩)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唐·韓愈《李花二首》:「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旋撲珠簾過粉牆,輕於柳絮重於霜
兩句寫雪花紛飛的景象。
唐·李商隱《對雪二首》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凍而流動不暢,因以嗚咽來形容。吟:歌吟。
唐·劉駕《苦寒吟》:「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玉龍:形容飛雪。敗鱗殘甲:形容雪片亂舞如鱗甲之片紛紛墜落。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詩話》載張元作《雪》詩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
玉:喻白雪。
元·黃庚《雪》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