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任白的故事

任白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07 14:23:48

1. 哪些大姓有傳說故事

張姓來源主要有:
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由其母有嶠氏女附寶感電而生。「(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後人據此推演出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黃帝降生於天帝下凡之際,那時正是神農氏時代,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國(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境內)的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有嶠氏族互通婚姻。於是少典便娶有蟜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斗滿天,和晚上一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斗七星旋轉,剎那間,四野罩上了一層濃郁的青光。不一會,附寶只覺得腹部有什麼東西猛地一動,嚇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頭詢問時,她卻說沒有什麼。打那以後,附寶便懷孕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24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寶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生下一個男孩。由於出生在軒轅,所以便給這個孩子起名為軒轅。傳說軒轅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精靈。還在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築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築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地上不是更好嗎?」不久,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然。於是,黃帝便在地上蓋了一間房屋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後不久,便遷徙到山東曲阜的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間,天空出現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只見那閃電繞著北斗星中的樞星轉了幾圈,然後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這時,大吃一驚的附寶頓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覺。不一會,她才意識到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此後,經過24個月,於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壽丘生下黃帝。剛出生的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而且面部有龍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龍爪龍趾。更奇異的是,黃帝有四張臉,傳說這樣黃帝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了解一切情況,以更好地相機行事。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他十歲左右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遍訪名山大川。
黃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時代,當時中國大地的社會結構表現為氏族——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由若幹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戰爭,黃帝開始還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領,在長期的征戰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終完成了對其他各部落的統治,坐上了部落聯盟盟主的寶座。
對炎帝、蚩尤與刑天的戰爭是黃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個里程碑。據文獻記載,黃、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新書·益壤》說:「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當黃帝成為姬姓部落首領並開始興盛強大之時,炎帝部落已步入虛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間相互征討,暴虐百姓,而炎帝則無力平息戰亂,保護臣民,於是黃帝遂起而教民慣用干戈,以征殘暴。結果,各氏族都前來朝拜並歸服於黃帝。炎帝乃遷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說在山西運城),但仍然大行無道,史稱「並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逸周書史記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黃帝再次「振德修兵」,決定與炎帝在涿鹿進行決戰。據文獻記載,黃帝所率以熊、羆、狼、豹、軀、虎等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聯軍揮舞著用雕、鵑、鷹、鳶等羽毛製作的戰旗,向涿鹿猛烈進攻,炎帝則退到城東一里的阪泉。經過血戰,黃帝方「誅炎帝而兼其他」,於是「天下乃治」。戰敗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東方轉移,與長江流域的苗蠻集團犬牙交錯,漸趨融合。黃炎戰爭的勝利確立了黃帝對原屬炎帝勢力范圍的黃河中游地區的領導權,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聯盟盟主(有稱「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當黃炎之戰結束,黃帝剛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時,居住在黃河下游(即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就率眾西進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戰。九黎族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部族,他們英勇善戰,以蚩(一種毛蟲)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長蟲)為圖騰。到黃帝時代,該部族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人們就將其稱作蚩尤。蚩尤通曉天道,精明強干,長於戰事,史書中也把他描繪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說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鬢發如劍戟,頭上長角。不僅如此,他還有「兄弟八十一人,並銅頭、鐵額、食沙石」,武猛異常。憑著強大的武力,蚩尤不斷向四鄰擴張,大有與黃帝分庭抗禮之勢。其時黃河中游一個以榆罔為首領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擾後,遂向黃帝求援,於是就引發了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此次大戰對黃帝來說極為艱難,所謂「流血百里」,「九戰九不勝」,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
在經過炎帝、蚩尤之戰而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以後,黃帝把尋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訪天下賢明之士的基礎上。為此,他不辭艱辛,連續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經,越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人金谷而咨滑子,論導養而質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岐伯、雷公,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獸之辭。(《抱朴子》)足跡所及,「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
黃帝的巡遊,一方面擴大了黃帝族的聲威與影響,從而使黃帝的勢力范圍日益拓展,《軒轅黃帝傳》所說:「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東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黃帝游歷之處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們在黃帝仁義之德的感召下,紛紛前來向黃帝族朝貢,首先是諸北、儋耳之國來向黃帝族貢獻禮物,接著南夷族乘白鹿獻上美酒,後來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斷地前來朝貢。外人朝貢進一步加強了黃帝族與其他族的友好往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就為黃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巡遊天下,了解各地情況,獲得養民安邦之道之後,黃帝遂提出並開始實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黃帝一生娶有四個妻室,她們是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據《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路史·疏仡紀·黃帝》等文獻記載,嫘祖又作傫祖,西陵氏女,為黃帝正妃。她發明了養蠶繅絲之術,並教人以絲織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魚氏皆賢淑。嫫母相貌很醜,但賢而有德,因沒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為醜女。黃帝認為「屬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貌)雖惡何傷」(《呂氏春秋》),故娶為妻室,封號嫫母。
關於黃帝的子孫,文獻記載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國語·晉語》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陽與夷鼓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等書,與此大體一致。
與《國語》、《史記》等書所雲不同,《山海經》說:「黃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貌處東海,是為海神。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狄。」
黃帝一共有25子卻是歷來所公認的。25人雖是伺父之子,卻有不同的姓,僅就得姓的14人來說,又分為12姓,這說明他們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們所嫁的氏族的姓氏為姓氏。至於「同姓者二人」,是指他們同時嫁給一個氏族。
據《路史·國名記》記載,黃帝子孫所封之國有陳、昌、張、資、寇、酈、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國各地。這些黃帝子孫的進一步繁衍則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假若說他們並非黃帝子孫,或者說歷史文獻記載有所依附的話,那麼,他們也當是黃帝這一「中央天帝」統領下的各部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都自稱自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黃帝逝世後,葬於橋山。橋山隸屬的郡縣在何處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在今陝西黃陵縣。黃帝陵墓既是號稱「天下第一墓」的中華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們將要在下面介紹的張姓家族的血緣親祖之墓。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族譜、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春秋時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始祖張揮傳21世,歷數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張嵩,字仲山,任御駕將軍,後封為濟國公。他生有張亮、張奉、張文、張進四子。這些僅見於世系而不見於古文獻。
再傳30代至51世祖張仲,字忠嗣。他與尹吉甫共同輔佐周宣王中興周王朝。生有張象、張宜二子。據史籍記載,張仲生活在周王朝實行共和行政的前後。當時周厲王因大行無道而被國人推翻,逃出王宮,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職。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14年之後,周厲王病死於彘(今山西省霍縣),共和伯請太子姬靖即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國勢,征伐戎狄,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歷史上被稱作「宣王中興」。
張仲之後,張姓先民有很多人載人史籍。如《左傳》在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記有手和臂肘被箭穿連,仍奮力推車,沖向敵陣的張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有怒殺華多僚的宋國大臣張句。另外,還有張良的先祖張老、張趯、張骼、張抑朔等人,他們籽在下一節中進行介紹。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世卿升立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它標志著中國進入戰國時代。這個時期,張姓先民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如魏國人張儀西走秦國,合縱連橫,大展其才能。而楚國則有大臣張旄,曾出奇計讓楚王將充當秦國使臣的張儀趕走。齊國有張丐,說服魯國在齊楚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張姓先民主要還是以原晉國屬地為其建功立業之所。在趙國,張孟談策反韓、魏,反擊智伯,一舉解晉陽之圍。魏有張丑力諫,阻止張儀為秦國在魏國開展外交;張倚出使趙國,使趙國在秦魏交戰中傾向魏國。韓有張去疾、張譴及張良的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等。
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在那裡也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張姓先民——張若。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大將司馬錯率兵攻佔四川,貶蜀王,派張若為蜀國守。上任伊始,他遷移秦民萬家人川,實行農墾,發展生產。又與張儀一起共同經營成都,按照秦國都城咸陽之制建有里閭、下倉、市肆、官舍、樓宇等。又設置錦官、鹽鐵官,發展官府手工業,為增強秦國國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285年,秦國廢除巴、蜀侯國封號,改設蜀郡治川。張若因功被任命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數民族賜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個出生在山後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將領,名叫伯顏帖木兒,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役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於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後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核心領導層。又如韃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1408年)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一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一個韃靼人奴兒,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年)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指揮使。
明代前朝,有一個女真族(滿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勇猛異常,其事跡傳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賜姓為張,改名志義。永樂八年(1410年)張志義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東大城子。四年之後,治所移至今跨吉林、遼寧兩省的渾江流域。
今岫岩縣前營鄉張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張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馬札爾台,他歷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營都統,陝甘、湖廣等省平章,並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書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書右丞相。元朝滅亡後,其後裔世居長白山麻加樂和忽密拉,大多從事畜牧業,也有人經商巴唐地區。到11世紀繼英授德時,正值愛新覺羅氏崛起於東北,於是棄牧從戎,成為努爾哈赤帳下的一員勇將,屬鑲黃旗。清兵人關,建立統一政權後,治良匡氏遷居盛京(沈陽)。13世祖名叫伯爾格,精通漢文,熟悉漢書,文武雙全。乾隆六年(1741年)調任岫岩防禦使。因為熱愛當地秀麗的山川,就奉侍母親佟氏,攜弟吾令吉定居下來。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孫都改姓張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於都英額、哈達、輝發、長白山、佛阿拉、伯都訥、憲顏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張氏。
扎庫塔氏分布在瓦爾喀(今蘇聯東海濱省南部)、扎庫塔、松花江、長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為張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爾喀、扎庫木、赫圖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為張。,愛義氏分布在愛湖流域一帶,在清代全部改為張氏。
明洪武元年(1368年),回族人張某任寶慶(湖南省邵陽)衛指揮。據《寶慶府志》卷33記載,指揮張氏的先人叫璞羅德,北平三河人。張氏任滿之後,即定居武岡車林鋪雞腳塘,依靠屯田百餘畝田產為生。今天邵陽市各地的回民,以馬、張、蘇、海、蔡姓為多,其中的張姓回族人或許就是璞羅德的後裔。
唐代初年,在雲南洱海地區近百個白蠻部落中,有一個相傳從隴西遷來的張姓部落。公元7世紀中期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這時正值烏蠻部的蒙舍龍和他的兒子龍獨羅(又作細奴羅、細諾羅)開始擴張勢力,建立南詔政權。7世紀70年代,細諾羅勢力推進到洱海地區。據文獻記載,張氏進求因抵擋不住南詔的攻勢,就將自己的部落政權「禪讓」給了細諾羅,而細諾羅為了酬謝張氏,就將自己的大兒子羅波海,改姓為張,改名叫張朝鳳(夏正寅《哀牢夷雄列傳》)。這支蠻人張氏,後來演進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各族人民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叫張興癸的彝族將領,史稱他是南詔王細諾羅之後,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張的烏蠻人羅波海(即張朝鳳)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動在秦漢、三國魏晉時代,內有19個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數幾個部才有資格成為最高統治者單於,是匈奴族中的貴族。東漢時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則歸附漢室。三國曹魏時期,在今山西汾陽地區設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歷史上把他們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張XX」「西河胡張XX」的記載,這些就是匈奴張氏。如《晉書·符堅載記》雲:「屠各張罔聚眾數千,自稱大卑子,堅遣鄧羌討平之。」《魏書·太宗紀》雲:「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張文興等率流民七千餘家內屬。」《魏書·太宗紀》:「天興元年三月,西河胡張賢等率營部內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個別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主要活動於我國魏晉時期,十六國時代,以石勒為主曾建立過後趙政權(319-351年)。羯族中張姓很多,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例如《晉書·石勒載記》雲:「胡部大張旬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於上黨,勒往從之。」《十六國·後趙錄》稱:「張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後趙國內張姓人特別多,石勒起兵時,十八騎中就有張噎仆、張越二騎。石勒自立為後趙王時,以張離、張良二人為門生主書,司典胡人出內。傳至石虎為後趙王時,離、良二人都官至尚書僕射,另外還有張群、張豺、張散、張茂、張斯、張屈支、張夷、張舉、張舂、張賀度、張沉等,都是後趙的達官顯貴。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編第八《羯族諸姓·張氏》中對上述張氏作了一番考證之後,得出了他們是羯族張氏的結論。他認為羯族張氏之張,是「羌渠」 (康居)諧聲轉讀而來。由此看來,羯族張氏是為後趙政權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包括前蘇聯、朝鮮一部分)的一個古老民族,遼金時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來的渤海族張氏。隋況已在前面作了介紹。在這之前的渤海國時期(720-962年),還有一支渤海族張氏。如大將張文林、大臣張仙壽等,共有達官顯宦二十餘人,他們活動於上層,是渤海國的貴族。但這支渤海張氏之姓張的緣由卻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個活動於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歷史文獻中常把它記作「奚人」、「奚回」。遼代末年,奚回離保曾在今東北地區稱帝,建立奚國,改元天復。唐代奚族張氏知名的有張孝忠,曾任義武節度使。另有張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宋將張鎖高收為「假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有的文獻將其原名誤作張寶臣。
戰國以後,不斷有漢人移居雲南,他們和當地的土人長期雜居、通婚,相互影響,到隋唐時期就形成白蠻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圍有數以百計的白蠻部落。白蠻的族源主要是漢族,因此在語言、文字、風俗等方面和漢族大體相同,他們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漢姓。當時,在洱海地區有趙、李、楊、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個張姓部落,相傳是從隴西輾轉遷來的。他們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其子孫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蠻張氏就分布到雲南太和縣洱西驛、雲南縣、浪穹縣十二關、阿迷州東山江、猛丁塞(今元陽縣老猛)、鎮南州英武關、楚雄縣、騰沖州、孟合驛、寧番(今北勝縣)等地,並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驛丞、巡檢、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階最高的是騰沖州土知州張銘。按照明代官制規定,土司官是世襲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張氏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在今湖南、廣西等省,有很多瑤族張氏的聚居點。如武岡縣上洞鄉的石界;資源縣河口鄉的蔥坪、猴背、高山;鹿寨縣沙寨的鄉興;那坡縣百合鄉的那樂、民興、平壇,下華鄉的上華、規六,那隆鄉的坡芽;凌雲縣加龍鄉的下傘、尖里;欽州市洞中鄉的洞中、那麗、板興,板八鄉的板溝、大坑、細坑、和平。那俊鄉的東山、那欽;上思縣有妙鄉的更辟、有生;江城縣瑤家鄉的象腳山、象庄、於龍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廄房、勐板山、溫箐、漫薄山、甘蔗園、依郎、高山寒;龍勝縣的馬堤鄉等,都有瑤族張氏分布。瑤族張氏的知名人士有廣西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張有雋。
壯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廣西,其由來不很清楚。在清代,廣西上林縣有一個很有名的壯族張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張鴻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舉人,著有《女訓》、《家訓》、《董訓》等。哥哥叫張鴻翮,康熙間任永寧州學正。鴻翮的兒子張友朱,曾任慶遠府學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鵬展,乾隆時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續抄》、《三難通解訓言述》。
黎族張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其由來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縣)洋琳洞黎人張紅須,道光九年(1829年)領導當地農民起義,後被鎮壓。
侗族張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並與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來的。其情況見本章第一節。其他支系的由來不很清楚。原來主要分布在湖南、貴州等區。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縣)有部分侗族張氏遷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豐等地。
高山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台灣。清代有張李成,1884年中法戰爭中,他曾率兵500人,在台灣淡水大敗法國侵略軍。
阿昌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由來不明。
納西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由來不明。
藏族張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區。由來也不明。
僳僳族張氏。主要分布在僳僳族聚居地。
蒙古族張氏。蒙古族張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來,具體情況見本章第一節。其他支派則不明由來。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張把腰,於成化年間領導農民起義於石城堡。
朝鮮族張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在清代初年,他們大多編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統正黃旗遼陽人張偏圖、都統正藍旗易州人張雅圖、甘肅巡撫鑲黃旗人張文興、山西巡撫正白旗遼陽人張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張良弼,他本是正白旗倉衣旗鼓人,世居沈陽。在攻克遼東時,因功由鼓人升為佐領。後圍攻錦州,擊敗明朝大將洪承疇,授予二等輕車都尉。其子張時薦,襲父職,後來加爵至三等男。
滿族張氏。滿族張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來。今岫岩縣哈達鄉張氏,絕大多數是滿族人,其先祖是長白山二道溝的鑲紅旗人。
回族張氏。回族張氏中有一支是在明代由璞羅德氏改姓而來的。其他支派的由來則不很清楚。張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陽回民中,以姓馬、張、蘇、海、蔡者為多。民和縣回族大姓依次排列為馬、冶、劉、楊、白、張、陳,他們是清光緒年間,陝甘總督左宗棠從甘肅水阜河十二庄遷來的。今拉薩市的回族張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從四川來的。
彝族張氏。彝族張姓人有一支是南詔王蒙氏之後,詳見本章第一節。在四川德昌縣麻泉公社有一支張姓,其先祖為會東土司張氏,是彝族人,但後來逐漸漢化,最終成為漢族人。
苗族張氏。苗族張氏有一支是宋代由江西遷居湘西的大章、小章兄弟二人後裔改姓並與苗人通婚而來的。
土家族張氏。土家族張氏有一支由宋代大章、小章兄弟後裔改姓而來。在今湖南龍山縣境有一個歷元、明、清三代的張姓土司世家。兄弟二人,大哥叫張金隆,是白岩洞長官,弟弟叫張義保,任上溪土知州。元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弟弟出繼才滿一歲的兒子張友諒給哥哥。明洪武九年(1376年)友諒襲任白岩洞長官司職事,而土溪知州一職因義保於洪武三年病故而一直空缺。這種情況下,經宣慰使彭添保出面,讓友諒歸宗,承襲知州,而伯父白岩洞長官之缺則請族人洞民總管張那律升補。這兩個土司家族世代相傳,直至清雍正五年改土歸流時止。子孫繁多,習俗漸異,漸漸分演成土家、漢、苗族。
烏丸族張氏。烏丸族是我國古代北方的古老民族。東漢末年,中山國(侯國)丞相張純與一個叫做共的烏丸族「大人」(首領)聯盟,反對漢王朝,自號天安定王,成為北方諸郡烏桓元帥。從此以後,張姓成為烏丸的貴族之姓,有好些烏丸人就改姓張氏。後來曹操平定烏丸,將其部落遷往內地。今南皮縣張氏,大都是這時遷來的.

2. 任白的個人評論

「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看一個故事 彷彿過了一生這一句 太動人。原來是任白的故事就此將這個故事復制下來以後細細品味我的一生是否也能遇見這樣一個人無論男女 無論年齡在有生之年 是否有這樣一個人那是要用光幾世運氣?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劉以鬯
【任白】唯願終此生所建立成就 全部是你相關戲份--
《風雨杳如年——任白》作者:程靈素
「那個時代已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劉以鬯一開始,只是舞台上最普通的一對生和旦。粉白的臉,濃彩誇張地勾勒出突出的五官艷麗的面容。且聽那廣東大戲的鑼鼓敲起來:撥動「邊造」,「錚錚」幾下;慢拍雲板,鏗鏘崢嶸;咿呀的二胡聲聲思念,音樂把情緒醞釀到飽滿。這才裊裊娜娜走出那鳳眼女子,鳳冠霞帔,紅顏如花。一個亮相,唱道:「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亡國的夜晚是帝女花的洞房花燭,她只憂慮著,把心事相問,怕身前這歷經磨難心上的人,不肯與她棄家殉國同臨泉壤。然後她的駙馬知道告訴她,夫妻們泉台上再建新房,地府陰司里再覓那平陽門巷。因為深情,它不同於任何一部戲劇。這是最喜歡的一出粵劇,《帝女花》。而面前這張稍有折角的照片,歲月日久,已經翻黃:做花旦的這一個,小小瓜子臉,燙發,頭發全部挽在後面,分明是初登台時跟在師傅薛覺先後面的那個啞口梅香。頭微微枕在旁邊那人肩上,我見猶憐。淺淺笑著,一臉的伶俐,眼波是活泛的,卻並不顯風情,所謂的正大仙容。而另一個,瘦削的臉,顴骨突出。穿西服倒真有種玉樹臨風的感覺,卻還是瘦,穿旗袍就真的像一個平常廣東人所謂的「師奶」。可是,怎麼說呢,一旦油彩塗上來,冠冕穿起來,她便變了那倜儻瀟灑的少年郎,那歷險經難牽掛著小玉妻的李公子,那夜半挑燈有心作窺妝的明朝駙馬。就是這兩個人,這兩張面孔,締造了香港舞台上的任白傳奇。——戲夢人生。任和白,指的是任劍輝和白雪仙。同樣的出身粵劇世家,一是花衫一是小生,相識在虎度門中。桃李春風一相逢,便是48年的相依相隨。從1937年澳門的新聲劇團結緣,一個正印小生,一個二幫花旦,演出那懷金悼玉的紅樓夢。到1956年,組建「仙鳳鳴」,一生一旦,把離合悲歡翻演.《紫釵記》中李益因拾得紫釵與霍小玉結下情緣,縱使分離亦痴情不改將愛妻喚回俗世中;《蝶影紅梨記》的才子趙汝洲與名妓謝素秋隔門傾訴情定一生。而《帝女花》及《李後主》更把愛情升華至家國情懷。再加上唐滌生,梁醒波,靚次伯,仙鳳鳴自此把香港的粵劇事業推至頂峰。即使不是粵劇迷,港人也莫有不知任白其人,任劍輝白雪仙,足以成為一個香港文化的象徵。而最可稱道的,還是任白情。娛樂圈組合無數,但合久必分差不多成定律,只有任白由「仙鳳鳴」時代至72年參加「六一八」水災義唱,皆是「出必一雙,入必一對」。舞台上任姐是「戲迷情人」,與仙姐演盡痴男怨女的故事,下猶如姐妹共同生活,如影隨影。直到1989年11月29日凌晨3點50分,因肺癌惡化,任劍輝於跑馬地逸廬寓所,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七歲。小說里寫,人最悲痛時,只覺得身體某一部分業已死亡。仙姐的悲傷,怕不止於此,是以會在輓聯上書「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如能代替你,我願死一百次」。任白自此,缺一成憾。而她去後這多年,她只一徑做著更多的事。彼時是陪著搭檔金盆洗手,這一刻,那一個人已經駕鶴西去,粵劇界多方邀請她重出江湖,但她一一回絕,她只平淡地回答:「沒有任劍輝,舞台沒有顏色」。1956年,她初擔正印,組織「仙鳳鳴」,票房慘淡。已是當紅小生的任姐不發一語,陪她一力苦撐,直到「紫釵記」大收旺場,「仙鳳鳴」方成為班中之霸。而此時,是回報知己的時候。帝女花已是絕響,長平和世顯都殉了大明朝,這長平只是世顯一人的長平,好比世顯也是長平一人的駙馬,白雪仙也守著一個任劍輝,是一生的忠貞。她只為她做更多實際的事:——為紀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於1990年重映兩人告別作《李後主》,瘋魔萬千戲迷。——1996年白雪仙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又捐款於香港大學興建工程大樓,並親筆提寫「任白樓」三字懸於外牆,成為一時佳話。而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終身對粵劇鞠躬盡瘁的任白中的白——「花旦王」白雪仙。仙姐致答謝辭時款款細表:「世事是很奇妙的,我今日領獎一半為自己,另一半是為另一個人,得到這個不遲又不早的終身成就獎,成就了另一個人的成就。」——「琴詩酒友皆拋我,雪月花時最憶君。」所有台前的「生旦」,都只是幻影,臨水照花,難以永恆。而幕後任白,卻終成為經典一雙。——「願作雙鶼鰈,情深永無懈」,說的是任白。——「一夕恩深記紫釵,赤繩長系足,那得再圖賴?」說的何嘗不是任白。——地老天荒,情鳳永配痴凰。這一生,是知音,是伴侶。——伯牙、子期和琴。互相推崇,視對方為理想人格,一生追隨的目標;把對方當作另一個自己,在彼此的凝視和廝守中求得靈魂的完滿。共同面對,互相扶持,在藝術上、性情上志同道合,生活里相伴相依。這本身,就已超越普通意義上的姐妹深情,男歡女愛。它包含著比同金堅的姐妹情誼,共進共退的兄弟情分,有貧賤夫妻的相濡以沫,也有江湖兒女的鐵肩道義,有疼惜之意,也有感恩之心。這伴侶二字,實是最高境界。任白的故事,能如此叫人懷想,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歲月黯淡往事,死亡使人分離。最輝煌的任白,是在六十年代。而那種牽綿纏繞的不解情愫,也深深地刻上了六十年代的烙印。六十年代的香港,浮華荼靡的城市與古典的情誼相得益彰,盛世的記憶,寂寞蒼涼淺淡。六十年代的香港,生活總是圍繞著情感優雅而緩慢地流轉。是以那時的感情,可以這么真摯淳樸堅定。老好60年代,一毛錢的輪渡,卡薩布蘭卡情調的吊扇在冰室中懸轉,日子在白蘭花的香氣里慢慢度送。中環銀行區、維多利亞灣、石板路同著茶餐廳。淺水灣的風,紅艷艷的影樹一蓬蓬地開,阿飛正傳的時代。七個寂寞日子,在鋼琴聲中悄悄逝去;銀相框里發黃的照片,教今人看見,只當是故意拿到攝影室里作的時新懷舊處理。那樣的時代,適合唱一出戲愛一個人,過一生。那樣的時代,方有底氣說「愛一個人,我便永遠都不會變」。「六代繁華三日散,一杯心血字七行」。正是那樣的時代,叫我們記住了任與白。故時光,老情懷,人不如舊,誓約常在這之後再沒有聽過這樣回腸盪氣的故事。或許是時代變了,也或許是人變了,總之,再不見如此深情。時光如河,這些涉水而過的男女,註定要被帶走所有的體溫。一個已隨波逐浪而去,另一個就痴立水中,上不得岸,因為,這河裡有對方的體溫。離開這河,就離開了這份體溫。正是: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
仙姐在送給阿梅的花圈上的致語:淚影凝艷 舞榭歌台外 風吹雨打 心湖醞芳 蓮邦凈土間 掛遠煩除

3. 孔羅蓀的生平經歷

他入小學不久又隨父母來到北京,在那裡繼續讀小學和中學。從初中時代起他就愛好文學。1927年其父親調到哈爾濱,仍在電報局任職。次年他也來到哈爾濱,為減輕家庭負擔而考入了郵局。錄取後被分配在道外五道街支局工作。其間,仍愛好和追求文學藝術。不久,結識了郵局同事陳紀瀅,他們志趣相近,都常常向當地的《國際協報》、《晨光報》投稿。他們同《國際協報》副刊編輯一起組織了蓓蕾社,為《國際協報》副刊《蓓蕾》。每周一期,兩年出了近百期。這一時期,他還進過法政大學夜校和俄文補習班;他多才多藝,《蓓蕾》刊頭、封面的圖案都是他設計的;還與《國際協報》記者王岐山等人舉辦「攝影會」,展出過作品,編輯出版過《五日畫報》;在任白鷗等人組織的小型音樂團體「白鷗弦組」里,他也是成員之一。稍後,「蓓蕾社」幾位成員和東省特別區女一中的周玉屏、王粟穎、沈玉賢等,一同組織了「寒光劇社」。他們曾在白宮飯店排練演出了田漢的《湖上的悲劇》,尤致平導演,他與周玉屏主演。「九一、八」事變後,他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亡宣傳活動。1932年2月,日軍侵佔哈爾濱,郵局也被日本人接管了。9月他與周玉屏結婚,四天後,他們以度密月的名義離開了哈爾濱去上海。繼續在上海郵電部門工作。以後在上海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他雖離開了哈爾濱,但永遠忘不了這座城市,1935年,他在《中華郵工》雜志上,疾筆發表《從封鎖到通郵》痛斥日本帝國主義對東北的侵略。1940年又寫了《哈爾濱城頭夢》、《二月五日》、《最後的旗幟》和《職業》,寄託他對英勇斗爭的先烈和哈爾濱人民的懷念。解放後,擔任《文藝報》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常務書記。1980年他又寫了《哈爾濱之憶》一文,回顧他在哈爾濱郵局從事文學活動的那些難忘的日月。1983年夏末的一天,他來到哈爾濱故地重遊,感慨萬分,激動的喊出:51年了,我終於回來了!1988年曾獲中國作家協會文學編輯榮譽獎。1928年開始發表作品。

4. 陳十四娘娘的傳說與信仰

作為溫州鼓詞的重頭戲,「娘娘詞」源於陳靖姑及其傳說。 陳靖姑,又名陳靜姑、陳進姑,俗名陳十四。福建古田縣臨水村人,生而聰穎,幼悟玄機,父名陳上元,諱陳昌。道教法師,官封諫議戶部郎中,母葛氏,兄陳二相,號法通,義兄陳海青,諱法青。兩兄承父業(法師) 。
相傳她在唐代生於福建省古田縣的臨水鄉,故稱臨 水 夫人。其他尊稱甚多,如大奶夫人、 陳 夫人、陳太後、順懿夫人、順天聖母、天仙聖母、南台助 國 夫人,碧霞聖母等。福建民間常以奶娘、娘奶代稱;浙南民間則稱「陳十四娘娘」為多;在台灣為三奶夫人之一,民間稱陳大奶。其傳說綜合簡述如下:
王母蟠桃會上,觀音與眾仙比試彈天柱,指破血滴井中,為福建古田臨水中村陳昌妻葛氏所食,於唐大歷元年( 766 年) 正月十五 日產一女,臨盆時異香滿室,取名靖姑。又因是十四日夜靜時生,故又名靜姑,俗名十四。觀音兩根白發誤失,落人間化為白蛇殘害生靈。陳昌家傳茅山法,鄉人央陳出山為民除害,陳因患背疽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三子法清降蛇,不料法通被蛇吞食,法清倖免逃歸。時靖姑年方十七,為了報仇,立誓上閭山學法。歸來時,路過溫州、平陽等地,沿途收妖捉怪,為民除害。後聞白蛇精在閩地危害良民。靖姑在白蛇洞前建法堂,布閭山正法,斬白蛇為三段,其蛇化作女子逃遁。某年大旱,禾苗枯萎,陳靖姑此時懷孕三月,便脫胎陳府,前往祈雨。果真天降甘霖,施澤萬民。此時白蛇喬裝靖姑回府,盜胎並食之。靖姑飛雲而歸,怒追之,白蛇逃入臨水洞(今古田縣),靖姑坐壓蛇頭,令其永不出洞。最終陳因疾坐蛇頭而死,終年 24 歲。 陳靖姑信仰,起於唐代。到明代,陳靖姑傳說進一步發展,有了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傳說觀音因凡間蛇妖害人,剪指甲化為金光投胎福州下渡陳家,生靖姑,其兄二相曾受異人傳授法術,於古田縣臨水村行法擒妖時,被蛇精所陷。時靖姑年方十七,獨自上閭山學法,後救出二相,把蛇妖斬為三段,但妖仍飛往各地繼續作惡,靖姑誓曰:「汝能布惡,吾能行香普敕。」後因救唐王皇後產難,被封為「都天鎮國顯應宗福大奶夫人。」以上傳說既保留了助產神的形象,又揭示了陳靖姑立志誅蛇除妖的內心世界。從靖姑出世、學法、滅妖,都圍繞著「滅蛇」為中心,為傳說的發展確定了基本框架,並在神格上使由助產神逐步向驅邪神過渡。
清代,是陳靖姑傳說發展的時期,通過民間口頭傳承,還豐富了「斗蛇」「斬蛇」情節,同時又描述了陳靖姑誅滅其它妖魔的許多故事,強調了她的驅邪功能。其中清人何求的《閩都別記》,可說是集陳靖姑傳說的大成。他將民間傳說加以綜合、渲染、豐富,成為我國第一部反映陳靖姑事跡的長篇章回傳奇小說。這一時期,經過民間口碑傳承,使陳靖姑的傳說情節更加曲折,內容更加豐富,陳靖姑的驅邪除妖形象越加突出。因而在福建民間有「媽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的說法。在浙南《夫人咒》中描述的陳靖姑形象,也是「脫了羅裙穿神裙,頭戴鐵盔身穿甲,手執神刀和神鈴,身騎鐵馬救良民。」此時,閩台浙各地建夫人廟甚多,並有各種賽會活動,到道光年間,各地臨 水 夫人廟香火甚旺,「八閩多祀之」。民間凡求子、祈雨、驅疫,均往禱告,「其應如響」。可見當時陳靖姑的職能與神格都較前寬泛了許多,已演變為多功能的女神。
民國後期,陳靖姑信仰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更加興盛。各地的民眾,紛紛到陳靖姑信仰的發源地——福州至古田一帶——祀拜或恭請香爐回去建廟。陳靖姑信仰的傳播路線有兩條:一是向南,即向閩南並越海至台灣和東南亞以及北美發展;二是向北,即先傳到閩北,再從閩北傳播到毗鄰的浙江南部各地。
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接壤,又是閩語方言區。陳靖姑信仰逐步南移,在浙南迅速蔓延、流傳,覆蓋面達十多個縣。據史載,宋元明時,溫州數次大海溢,特別是北宋二年的海溢,溫州沿海居民死亡甚多,至今浙南不少地方還講閩南話。陳靖姑信仰也隨之傳入浙南,如在清代,僅永嘉楠溪江人港,經上塘、中塘、下塘,沿途七十里水路皆有陳十四娘娘祠或廟,民間竹枝詞有「詞神到處奉娘娘」之諺。甌江流域遍布的大小地方神廟中,也以陳十四娘娘廟為最多,其名稱不一,在溫州城內就有太陰宮、娘娘宮、廣應宮、永瑞宮、坤元宮、鳳南宮、棲霞宮等。每年夏歷 正月十五 或 十月初十 ,未生育的婦女,往往結伴到宮中向陳十四娘求賜子息,還有婦女爭食米制粉桃之俗。在江邊有海聖宮,陳十四為配神。人們為紀念她,常在江邊請鼓詞藝人唱「娘娘詞」。 20 世紀 40 年代,僅瑞安一縣就有上百個專為祈奉陳靖姑的太陰宮。平陽有順懿廟,俗名太陰宮,又名臨水宮,一在凈明寺北,一在北門外,一在小橋,一在任白橋。平陽江南的都口、孫店、象岡有三個大廟,專祀陳十四,現廟尚在。麗水縣有順懿夫人廟,在縣城西太平坊鶴鳴井南,祀陳靖姑,原寺廟殿宇巍峨,香火極盛。舊時處州(今台州)在 正月十四 娘娘誕日,有許多婦女到此祀拜,有喝浴水求子之俗。在青田縣,各地都有陳十四廟,被作為海神崇拜。其他如泰順、蒼南、文成的畲族中,也有此信仰,俗稱陳十四為「奶娘」「仙姑」「大奶」。如福建鼎縣以及浮柳、瑞雲、才堡等畲村都有奶娘宮,有的畲民家堂上還寫著「奉祀陳、林、李三位太 後元 君神位」的紅紙,下擺香爐。舊時,逢求雨、治病、求子,都要請娘娘保佑。同時,在畲族中,還流行著《奶娘歌》和木偶戲《夫人戲》。到 20 世紀 80 年代,溫州市郊,改建或重修的娘娘宮就有 30 多所。 2001 年,筆者曾先後到洞頭縣和溫州茶山鎮,參加當地民眾祭祀陳十四娘娘的活動,並觀賞了由瑞安藝人演唱的《娘娘詞》。

5. 高分~~~~~~求唱詞賞析

多了去了
建議去擺渡貼吧
會有意外的收獲
附上我喜愛的帝女花

《帝女花》劇情(來自「帝女花」):

明崇禎十七年,朝綱不振,國祚衰微,有公主兩人,一名長平,一名昭仁。長平方十五,鍾情於太僕之子周世顯,才華蓋世,方冊立駙馬之際,皇城被攻,帝知不妙,又不欲明珠落在賊人手裏,乃將公主賜死,但長平半傷而不死,被周鍾救回,欲將之出賣,長平聞之,假作投江,化作尼姑,易名慧清。世顯四處找尋,後在庵堂相會,並相約後會之期,事為清帝所悉,著周鍾找世顯迎公主回宮,欲有所利用,經長平、世顯苦思後,先上表清廷,要求善葬其父,並釋其弟,清帝允之,公主與駙馬重回宮內,並在花燭之夜,連理樹下,雙雙仰葯自盡。

第八段 <香夭>唱詞(來自「仙鳳鳴」)

(周鍾,寶倫「著明裝」分邊上相對顧盼自豪介)

(周鍾台口詩白)彩鳳門前新面目。

(寶倫詩白)眾官齊集御酒房。

(周鍾寶倫白)有請皇上。

(御扇宮燈伴清帝上介中板下句)開基創業話興亡,北望煤山微有哭聲響。不悼崇禎悼海棠,安民未掛招賢榜,懷柔先借個一朵帝花香。(滾花)筵開百酌買人心,好待新官舊爵同觀看。(埋位介)

(眾白)萬歲萬萬歲。

(清帝白)平身。

(眾白)謝。

(清帝口古)周老卿家,何以不見宮主與駙馬還朝,有累百官在御階盼望。

(周鍾口古)皇上,駙馬持有宮主既親筆表章,候旨在午朝門外,至於長平宮主,而家仲住響紫玉山房。

(清帝不歡介口古)唏,我叫你去請鸞鳳還巢,並不是叫你去請宮主寫表,今日鸞鳳和鳴,重有什麼表章可上呢。

(寶倫口古)嘻嘻...皇上,我想宮主上表,無非系拜謝皇上再生之德,此乃先朝既沿例,宮主對宮規儀范都未敢稍忘。

(清帝轉怒為善介白)內侍臣,傳前朝駙馬周世顯上殿。

(內侍臣白)皇上有旨,傳前朝駙馬周世顯上殿。

(世顯「駙馬身」捧表章上白)來呀。(滾花下句唱)藺相如能保連城璧,周駙馬能保帝花香。拼教頸血濺龍庭,沖冠壯志凌霄漢。(入並不跪半揖白)前朝駙馬周世顯向皇上請安。

(清帝見世顯不跪怒介望群臣轉回笑容介白)平身。

帖子相關圖片:

作者: 61.190.26.* 2005-2-26 22:00 回復此發言

--------------------------------------------------------------------------------

2 [轉帖 作者:的灰]愛他所愛之一:任劍輝和白雪仙

(世顯白)謝。

(清帝口古)周駙馬,試問歷代興亡有幾多個新君能夠體恤前朝帝女呢,我好想知道如果你地宮主見到香車迎接既時候,相信佢一定喜從天降啦卦。

(世顯冷笑口古)皇上,歷史上雖無體恤前朝帝女之君,卻有假意賣弄慈悲之主,難怪宮主見香車驚喜交集。

(清帝起身問白)下,此話怎解。

(世顯續口古)無錯,宮主所喜者,乃是福從天降,所驚者,乃是驚皇上借帝女花沽名釣譽,騙取民安。

(周鍾寶倫大矛介)

(清帝冷笑口古)周駙馬,孤王有覆滅一朝之力,豈無安民之策,小小一個前朝帝女,重不過百,試問能有幾多力量。

(世顯口古)皇上,所謂取一杯之水,不能分潤天下萬民,借帝女之花,可以把全國遺民收服,宮主雖然弱質纖纖,年方十六,若果論佢權衡輕重,可以抵得十萬師干。

(清帝不能言介白)哎呀...

(周鍾插白)你說話要小心呀...

(清帝喝白)周駙馬。(開拉大滾花下句)你出言縱有千斤重,好在我有容人海量都未能量。你見否殿前百酌鳳凰筵,後有刀槍和斧杖。

(世顯大滾花下句)唏,你殺人不在金鸞殿,可以一張蘆席把屍藏。倘若殺身恰在鳳凰台,銀廓金棺難慰民怨暢。

(周鍾眾人白)皇上開恩...皇上仁慈...

(清帝不敢發作埋位口古)周駙馬,你既然持有長平宮主既表章,內侍臣,你快些要他速呈龍書案。

(太監上前跪向世顯欲接表章介)

(世顯捧住表章退後一步口古)且慢,皇上,我想宮主表章究竟都是女兒文墨,恐怕有污龍目,佢再三囑咐,要我遞表之時,為佢朗誦於朝房。

(清帝怒介口古)嘿,我雖身為清帝,未懂漢例,唯是翻開漢史,又幾曾聽聞過表章用口朗誦得咁怪狀。

(世顯口古)皇上,你睇你朝中既大臣,多半是宮主舊臣,皇上以仁慈取天下,佢所寫者,不過都系感恩之語唧,皇上既無虧德處,那怕遺臣誦表章。

(內場起暗涌聲)

(清帝怒至手震震指住世顯白)周駙馬...你...你...你一字一字你要謹慎的念來。

(世顯白)好呀...

(周鍾一路震長滾花下句)一字系安危,禍福憑汝降,勸君莫惹下泉台浪,莫向陰司叫無常,我一心欲把紅鸞傍,哎呀誰知傍錯你個少年亡。

(寶倫長滾花)一字重千斤,人命輕三兩,縱使你有心毀碎齊眉案,須防寶殿有刀藏,一命難銷故國讎,恐怕累到三百遺臣同落網。

(世顯冷笑詩白)六代繁華三日散,一杯心血字七行。(反線中板念表章下句唱)臣不可占君先,父不能居女後,此乃倫理綱常。既念帝女花,何不念先帝遺骸,尚寄在茶庵,未入皇陵葬。帝女縱堪憐,太子是前朝骨肉,問清帝何以重女薄兒郎。我欲受皇恩,哭君父流浪泉台,憎見舊宮廷,掛上鴛鴦榜。我欲謝隆情,痛骨肉仍歸臣虜,羞牽鸞鳳帶,怕對合歡床。(催快)新帝慈悲人間罕,劈開金鎖放弟郎。(滾花)佢話先安泉台父,後釋在囚人,然後百拜入朝共舉齊眉案。

(清帝震怒介)

(周鍾寶倫級低紗帽一味震介)

(清帝開位搶表章欲撕介「內場食住暗涌」連聲收埋表章滾花下句)孤都未作捕蛇人,點知雙蛇蟠棍上,休說女兒筆墨無斤兩,內有千軍萬馬藏,鳳未來儀先作浪,帝女機謀還比我強。強顏騙取鳳還巢,重新再露慈悲相,哈哈...

(周鍾白)皇上仁慈...

(清帝奸悲白)孤有主意。周駙馬,好啦,孤皇惟有準宮主所奏,佢縱使要取天邊月,為皇都替她摘下來,我從宮主所求就是。

(世顯口古)皇上,你何不速頒下詔書,先把先帝安葬皇陵,再把太子在宮主婚前釋放。

(清帝口古)唏,你請宮主先入朝,再行下詔,庶民都尚可以一言九鼎,何況我是一國既君王呢。

(白)駙馬,你代傳口諭,快傳宮主上殿。

(世顯白)領命。(台口傳旨)呔,皇上有旨,長平宮主衣冠朝見。

(長平「鳳冠霞佩」上介台口引白)珠冠猶似殮時妝,萬春亭畔病海棠,怕到乾清尋血跡,風雨經年尚帶黃。(拉腔入拜白)前朝帝女長平宮主向皇上請安。

作者: 61.190.26.* 2005-2-26 22:00 回復此發言

--------------------------------------------------------------------------------

3 [轉帖 作者:的灰]愛他所愛之一:任劍輝和白雪仙

(清帝重一才仄才關目白)平身。

(長平白)謝。(用目一掃前朝舊臣,舊臣俱俯首自愧介)(長平放寬面口突然露齒一笑介)

(清帝覺奇介口古)宮主,駙馬入朝之時,面帶愁容,眼中有淚,何以宮主入朝,反會一笑嫣然,未有些微既悲創。

(長平口古)皇上,我在未入朝之前,曾與駙馬相約,我話若不能先安泉台父,釋放在囚人,帝女今生都永無還朝之日,適才聞駙馬代傳口諭,可見皇上你都有憐惜之心,帝女亦寧無感激之意呢,想今日在五百群臣之中,屬於哀家舊臣,都總在三百以上,如果佢地見到哀家笑,就會對皇上你心悅誠服,但如果見到哀家喊呢,就會對皇上心懷怨對,想長平一生善解人意,寧敢不以笑面報君王。(向群臣露齒而笑介)(舊臣俱強笑介)

(清帝暗驚長平之詞令奸笑介口古)宮主,你聰明即是聰明,你與呢個憨駙馬都大有天淵之別,難怪崇禎在生對你痛愛。好啦,孤王願替崇禎將你終身撫養。

(長平強笑白)謝皇上。(故意關目口古)噯,皇上,我都經已拜上金階,何以未見你頒下詔書,更未見你劈開金鎖呢,哎呀皇上,我而家不禁悲從中起,我的眼淚都忍唔住咯,我一喊親,怕只怕會震朝房。(欲哭介)

(清帝愕然略驚向長平搖手介)

(周鍾口古)皇上,系呀...系呀...我地宮主真系笑緊都可以喊架,你何不頒下詔書,以慰的遺臣所望呢。

(寶倫口古)系羅,皇上,想太子年方十二,縱使潛龍出海,亦未必會騰達飛翔。

(清帝快滾花下句)今朝莫說前朝事,只求撮合鳳諧凰。

(世顯大滾花下句)先皇未葬弟霸囚,宮主呀你何妨悲聲放。

(長平哭白)罷了先王,君父,母後呀。(快中板分邊向群臣哭著下句唱)哀聲放,帝女哭朝房,血淚如潮腮邊降,且向乾清再悼亡,憶舊讎翻血賬,遺臣三百聽端詳,當日賜紅羅擲在金階上,母後與袁妃痛懸梁,劍橫揮,血濺黃金帳,殺得個昭仁宮主怨父王。(滾花)你地莫戀新朝棄舊朝,我再哭鳳台聲響亮。(執世顯哭叫白)罷了先王,母後,駙馬。(當長平唱時,內場有沉痛反應暗涌介)

(世顯白)宮主...

(清帝向向周鍾寶茅介白)拉開佢地...(周鍾寶倫分邊拉開長平世顯介)

(清帝白)好啦。(滾花下句)我忙忙寫下安陵詔。(交太監,太監即下)我怕你哭聲向外揚,宮主一哭撼帝城,我忙把前朝世子放。

(太監帶上太子上介長平世顯分邊跪擁太子,太子亦居中跪下快哭相思)

(長平痛哭滾花下句)弟郎你投懷莫聚倫常愛,且去杭州會福王,自有香魂一縷暗追隨,你在離懷莫向宮庭望。

(清帝白)沈卿家,你帶前朝世子去上駟院吩咐兵部派人馬,護送此子杭州便了。

(昌齡攜太子什邊下,太子下時一路哭叫王姊)

(清帝口古)嘻嘻...長平宮主,你所要求既事我都同你做完叻,你應該與駙馬立刻成婚,免負兩旁既儀杖。

(長平口古)唉,長平仲焉敢再逆皇上諭旨呢,難得你答允我,將花燭筵設在月華宮外,個處雖是花無並蒂,但系樹有含樟。

(清帝點頭答應白)孤皇自當准奏,吩咐動樂。

(世顯長平分端拈綵球跪拜天地後,雙雙步出月華宮外,宮娥分邊侍立,長平對景不勝感慨詩白)倚殿陰森奇樹雙。

(世顯詩白)明珠萬顆映花黃。

(長平悲咽詩白)如此斷腸花燭夜。

(世顯詩白)不須侍女伴身旁。(白)下去。

(宮女白)知道。(分邊退下)

(長平燒香一炷起小曲妝台秋思唱)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帝女花帶淚上香,願喪生回謝爹娘,偷偷看,偷偷望,佢帶淚帶淚暗悲傷,我半帶驚惶,怕駙馬惜鸞鳳配,不甘殉愛伴我臨泉壤。

(世顯接唱)寸心盼望能同合葬,鴛鴦侶相偎傍,泉台上再設新房,地府陰司里再覓那平陽門巷。

(長平接唱)唉惜花者甘殉葬,花燭夜難為駙馬飲砒霜。

(世顯接唱)江山悲災劫,感先帝恩千丈,與妻雙雙叩問帝安。

(長平接唱)唉盼得花燭共諧白發,誰個願看花燭翻血浪,唉我誤君累你同埋孽網,好應盡禮揖花燭深深拜,再合巹交杯墓穴作新房,待千秋歌贊注駙馬在靈牌上。

(與世顯重新交拜花燭後以柳蔭當做牙床,長平自己蓋上面紗介)

(世顯接唱)將柳蔭當做芙蓉帳,明朝駙馬看新娘。(挑巾介)夜半挑燈有心作窺妝。

(長平接唱)地老天荒情鳳永配痴凰,願與夫婿共拜相交杯舉案。

(世顯接唱)遞過金杯慢咽輕嘗,將砒霜帶淚放落葡萄上。

(長平接唱)合歡與君醉夢鄉。(碰杯介)

(世顯接唱)碰杯共到夜台上。

(長平接唱)唉百花冠替代殮妝。(一飲而盡介)

(世顯接唱)駙馬珈墳墓收藏。

(長平接唱)相擁抱。

(世顯接唱)相偎傍。

(世顯長平合唱)雙枝有樹透露帝女香。

(世顯接唱)帝女花。

(長平接唱)長伴有心郎。

(世顯長平合唱)夫妻死去樹也同模樣。

(兩太監拈宮伴清帝、周鍾、寶倫上介)

(清帝口古)唉,長平宮主,你地何必響處雙雙擁抱呢,你地既然交拜過花燭,應該同駙馬去寧壽宮,共渡紅綃帳。

(長平白)皇上,我地就人間拜過花燭夜,我...我再向陰司拜父皇...(與世顯同死介)

(周鍾、寶倫同哭相思介)

(各人恍惚聽聞眾仙童仙女迎接唱妝台秋思)謫仙再返到上蒼,拜揖共舞瑞雲上,奏鈞天震動四方,玉女金童返霄漢。天燈照,雙星傍,朗月引路到仙鄉,鳥爭鳴,妙舞飛翔,雙雙仙侶共泛銀河浪。

(周鍾哭介跪下口古)皇上,老臣對此已萬念皆灰,願乞賜我再度歸田,不願把榮華再享。

(寶倫亦跪下口古)皇上,宮主駙馬亦能雙雙殉國,遺臣者寧忍再食新朝之祿呢,望將我放逐還鄉。

(清帝點頭滾花下句)帝女前生為玉女,金童卻是駙馬郎。

名稱:帝女花(任劍輝/白雪仙)
歌手:粵劇
語言:粵語
發行:娛樂唱片
日期:1960年5月13日

專輯介紹:

粵劇《帝女花》為戲曲大師唐滌生50年代末所撰,唐用詞優雅感人,加上他大量採用古典,重視樂曲的配合,令到他的劇本更覺典雅。

故事講述明末思宗長女長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選婿,下嫁太僕之子周世顯,無奈闖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皇城遂破,崇禎手刃眾皇女後自縊。長平公主未至氣絕,被周鍾救返藏於家中。後來清軍滅了闖軍,於北京立國。長平公主知悉周鍾欲向清朝投降,幸得周鍾之女瑞蘭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世顯偶至,遇上扮作女尼的長平公主,大為驚愕,幾番試探下,長平重認世顯。然而此事為清帝知悉,勒令周鍾威迫利誘他們一同返宮。夫妻二人為求清帝善葬崇禎,釋放皇弟,遂佯裝返宮,並在干清宮前連理樹下交拜,然後雙雙自殺殉國。

一直以來,中國人並不懂得怎樣紀錄電影或音樂文化,但是娛樂唱片公司的主理人劉東能早在1960年已有先見之明,不惜耗費鉅資,洽購該劇的錄音版權,聘回「仙鳳鳴劇團」原班台柱任劍輝,白雪仙,靚次伯,梁醒波,林家聲,任冰兒等,配合一流樂師拍和,注重音效以先進的身歷聲 (stereo) 灌片,以致此曲風行數十年,當年的黑膠至今已被音響界捧為天碟錄音,所以雖經黑膠,盒帶,CD等不同年代,然而到今天的SACD技術下,它的錄音亦毫不遜色,竟可配合時代,令筆者不得不佩服。

全劇於當年堅尼地道山頂纜車橋下的仁教堂錄音,形成有天然環境的REVERB音效,SACD高低音層次分明,音場遼闊,立體感強,更能忠實表現當年現場的錄音實況。特別此單張選段是香港第一批早期的SACD (時為2002年) ,由美國壓片,音色比其後日本壓片的紫釵記及再世紅梅記優勝。隨碟附送的港製DSD CD,亦有不俗的表現。

此單張SACD選段為:庵遇,相認及香夭。

任劍輝 (1912-1989)

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人,香港歷來最受歡迎的粵劇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反串扮相瀟□不凡,深受女戲迷喜愛,有「戲迷情人」的美譽。曾與多位正印花旦合作,計有:紅線女、芳艷芬、余麗珍、鄧碧雲、羅艷卿、吳君麗等等,不過最教人印象深刻的仍是白雪仙。兩位在「仙鳳鳴劇團」所演的名劇,例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等等,傳誦數十年不衰,堪稱香港文化瑰寶。

任劍輝主演的粵語戲曲片不計其數,著名的有:《洛神》(1957)、《火網梵宮十四年》(1958)、《紫釵記》(1959)、《帝女花》(1959)、《九天玄女》(1959)、《大紅袍》(1965)、《李後主》(1968)等等。即使不是粵劇迷,香港人莫有不知任劍輝其人,堪稱「一代藝人」,足以成為一個香港文化的象徵。

任劍輝退出藝壇後與白雪仙專心扶助弟子龍劍笙及梅雪詩等人組成的「雛鳳鳴劇團」,直至八十年代移居加拿大。1989年11月29日病逝香港,舉殯之日,弔唁、圍觀之戲迷成千上萬,將北角香港殯儀館附近之街道擠得水□不通,蔚為奇觀。

為紀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於1990年重映兩人的告別作《李後主》,瘋魔萬千戲迷,同時年輕的電影愛好者也可趁機一睹兩位巨星的豐采。

白雪仙 (1926-)

白雪仙,原名陳淑良,廣東順德人,一九二六年農歷四月初一日在廣州出生。曾在香港「嶺南中學」和「聖保祿英文中學」就讀,自幼喜愛粵劇。

十二歲時,拜粵劇名伶薛覺先為師,改藝名為白雪仙。曾在「覺先聲粵劇團」演出,繼後她又師事音樂家冼干持學習唱工。香港淪陷期間,為了生計而曾在歌壇演唱,期間她又參與過「新東亞粵劇團」演出。

從一九四二年起,白雪仙先後加入「錦添花粵劇團」、「新聲劇劇團」、「五福粵劇團」、「鴻運粵劇團」,曾參與主演的名劇有《小愛神》、《紅樓夢》、《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等。

一九四七年她開始拍電影,直至六八年間,她主演和參演過大約二百部電影,多是改編自她主演的著名粵劇,如《晨妻暮嫂》、《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紫釵記》、《帝女花》等。

一九六七年,她組織了「仙鳳鳴影片公司」,在參與了粵語片最大型製作的劇曲片《李後主》後便退出影壇。

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

一開始,只是舞台上最普通的一對生和旦。

粉白的臉,濃彩誇張地勾勒出突出的五官艷麗的面容。

且聽那廣東大戲的鑼鼓敲起來:撥動「邊造」,「錚錚」幾下;慢拍雲板,鏗鏘崢嶸;咿呀的二胡聲聲思念,音樂把情緒醞釀到飽滿。

這才裊裊娜娜走出那鳳眼女子,鳳冠霞帔,紅顏如花。一個亮相,唱道:「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亡國的夜晚是帝女花的洞房花燭,她只憂慮著,把心事相問,怕身前這歷經磨難心上的人,不肯與她棄家殉國同臨泉壤。

然後她的駙馬知道告訴她,夫妻們泉台上再建新房,地府陰司里再覓那平陽門巷。

因為深情,它不同於任何一部戲劇。

這是最喜歡的一出粵劇,《帝女花》。

而面前這張稍有折角的照片,歲月日久,已經翻黃:做花旦的這一個,小小瓜子臉,燙發,頭發全部挽在後面,分明是初登台時跟在師傅薛覺先後面的那個啞口梅香。頭微微枕在旁邊那人肩上,我見猶憐。淺淺笑著,一臉的伶俐,眼波是活泛的,卻並不顯風情,所謂的正大仙容。

而另一個,瘦削的臉,顴骨突出。穿西服倒真有種玉樹臨風的感覺,卻還是瘦,穿旗袍就真的像一個平常廣東人所謂的「師奶」。可是,怎麼說呢,一旦油彩塗上來,冠冕穿起來,她便變了那倜儻瀟灑的少年郎,那歷險經難牽掛著小玉妻的李公子,那夜半挑燈有心作窺妝的明朝駙馬。

就是這兩個人,這兩張面孔,締造了香港舞台上的任白傳奇。

——戲夢人生。

任和白,指的是任劍輝和白雪仙。

同樣的出身粵劇世家,一是花衫一是小生,相識在虎度門中。桃李春風一相逢,便是48年的相依相隨。

從1937年澳門的新聲劇團結緣,一個正印小生,一個二幫花旦,演出那懷金悼玉的紅樓夢。

到1956年,組建「仙鳳鳴」,一生一旦,把離合悲歡翻演.

《紫釵記》中李益因拾得紫釵與霍小玉結下情緣,縱使分離亦痴情不改將愛妻喚回俗世中;《蝶影紅梨記》的才子趙汝洲與名妓謝素秋隔門傾訴情定一生。而《帝女花》及《李後主》更把愛情升華至家國情懷。

再加上唐滌生,梁醒波,靚次伯,仙鳳鳴自此把香港的粵劇事業推至頂峰。

即使不是粵劇迷,港人也莫有不知任白其人,任劍輝白雪仙,足以成為一個香港文化的象徵。

而最可稱道的,還是任白情。

娛樂圈組合無數,但合久必分差不多成定律,只有任白由「仙鳳鳴」時代至72年參加「六一八」水災義唱,皆是「出必一雙,入必一對」。舞台上任姐是「戲迷情人」,與仙姐演盡痴男怨女的故事,下猶如姐妹共同生活,如影隨影。

直到1989年11月29日凌晨3點50分,因肺癌惡化,任劍輝於跑馬地逸廬寓所,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七歲。

小說里寫,人最悲痛時,只覺得身體某一部分業已死亡。仙姐的悲傷,怕不止於此,是以會在輓聯上書「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如能代替你,我願死一百次」。

任白自此,缺一成憾。

而她去後這多年,她只一徑做著更多的事。

彼時是陪著搭檔金盆洗手,這一刻,那一個人已經駕鶴西去,粵劇界多方邀請她重出江湖,但她一一回絕,她只平淡地回答:「沒有任劍輝,舞台沒有顏色」。

1956年,她初擔正印,組織「仙鳳鳴」,票房慘淡。已是當紅小生的任姐不發一語,陪她一力苦撐,直到「紫釵記」大收旺場,「仙鳳鳴」方成為班中之霸。

而此時,是回報知己的時候。

帝女花已是絕響,長平和世顯都殉了大明朝,這長平只是世顯一人的長平,好比世顯也是長平一人的駙馬,白雪仙也守著一個任劍輝,是一生的忠貞。

她只為她做更多實際的事:

——為紀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於1990年重映兩人告別作《李後主》,瘋魔萬千戲迷。
——1996年白雪仙獲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院士,又捐款於香港大學興建工程大樓,並親筆提寫「任白樓」三字懸於外牆,成為一時佳話。
而今年,第二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終身對粵劇鞠躬盡瘁的任白中的白——「花旦王」白雪仙。
仙姐致答謝辭時款款細表:「世事是很奇妙的,我今日領獎一半為自己,另一半是為另一個人,得到這個不遲又不早的終身成就獎,成就了另一個人的成就。」
——「琴詩酒友皆拋我,雪月花時最憶君。」

所有台前的「生旦」,都只是幻影,臨水照花,難以永恆。
而幕後任白,卻終成為經典一雙。
——「願作雙鶼鰈,情深永無懈」,說的是任白。
——「一夕恩深記紫釵,赤繩長系足,那得再圖賴?」說的何嘗不是任白。
——地老天荒,情鳳永配痴凰。這一生,是知音,是伴侶。
——伯牙、子期和琴。

互相推崇,視對方為理想人格,一生追隨的目標;把對方當作另一個自己,在彼此的凝視和廝守中求得靈魂的完滿。共同面對,互相扶持,在藝術上、性情上志同道合,生活里相伴相依。

這本身,就已超越普通意義上的姐妹深情,男歡女愛。

它包含著比同金堅的姐妹情誼,共進共退的兄弟情分,有貧賤夫妻的相濡以沫,也有江湖兒女的鐵肩道義,有疼惜之意,也有感恩之心。

這伴侶二字,實是最高境界。

任白的故事,能如此叫人懷想,或許就是因為這樣。

歲月黯淡往事,死亡使人分離。
最輝煌的任白,是在六十年代。

而那種牽綿纏繞的不解情愫,也深深地刻上了六十年代的烙印。

六十年代的香港,浮華荼靡的城市與古典的情誼相得益彰,盛世的記憶,寂寞蒼涼淺淡。

六十年代的香港,生活總是圍繞著情感優雅而緩慢地流轉。是以那時的感情,可以這么真摯淳樸堅定。

老好60年代,一毛錢的輪渡,卡薩布蘭卡情調的吊扇在冰室中懸轉,日子在白蘭花的香氣里慢慢度送。

中環銀行區、維多利亞灣、石板路同著茶餐廳。

淺水灣的風,紅艷艷的影樹一蓬蓬地開,阿飛正傳的時代。

七個寂寞日子,在鋼琴聲中悄悄逝去;銀相框里發黃的照片,教今人看見,只當是故意拿到攝影室里作的時新懷舊處理。

那樣的時代,適合唱一出戲愛一個人,過一生。
那樣的時代,方有底氣說「愛一個人,我便永遠都不會變」。
「六代繁華三日散,一杯心血字七行」。
正是那樣的時代,叫我們記住了任與白。
故時光,老情懷,人不如舊,誓約常在
這之後再沒有聽過這樣回腸盪氣的故事。

或許是時代變了,也或許是人變了,總之,再不見如此深情。
時光如河,這些涉水而過的男女,註定要被帶走所有的體溫。

一個已隨波逐浪而去,另一個就痴立水中,上不得岸,因為,這河裡有對方的體溫。

離開這河,就離開了這份體溫。

正是:佳期不可再,風雨杳如年。

6. 粵劇帝女花說的是怎樣一個故事啊>

粵劇《帝女花》相關資料匯總
時間: 2006-04-21
粵劇《帝女花》為戲曲大師唐滌生50年代末所撰,唐用詞優雅感人,加上他大量採用古典,重視樂曲的配合,令到他的劇本更覺典雅。
故事講述明末思宗長女長平公主年方十五,因奉帝命選婿,下嫁太傅之子周世顯,無奈闖王李自成攻入京城,皇城遂破,崇禎手刃眾皇女後自縊。長平公主未至氣絕,被周鍾救返藏於家中。後來清軍滅了闖軍,於北京立國。長平公主知悉周鍾欲向清朝投降,幸得周鍾之女瑞蘭及老尼姑之助,冒替已故女尼慧清,避居庵中。世顯偶至,遇上扮作女尼的長平公主,大為驚愕,幾番試探下,長平重認世顯。然而此事為清帝知悉,勒令周鍾威迫利誘他們一同返宮。夫妻二人為求清帝善葬崇禎,釋放皇弟,遂佯裝返宮,並在乾清宮前連理樹下交拜,然後雙雙自殺殉國。
一直以來,中國人並不懂得怎樣記錄電影或音樂文化,但是娛樂唱片公司的主理人劉東能早在1960年已有先見之明,不惜耗費巨資,洽購該劇的錄音版權,聘回「仙鳳鳴劇團」原班台柱任劍輝、白雪仙、靚次伯、梁醒波、林家聲、任冰兒等,配合一流樂師拍和,注重音效以先進的身歷聲(stereo)灌片,以致此曲風行數十年,當年的黑膠至今已被音響界捧為天碟錄音,所以雖經黑膠,盒帶,CD等不同年代,然而到今天的SACD技術下,它的錄音亦毫不遜色,竟可配合時代,令筆者不得不佩服。
全劇於當年堅尼地道山頂纜車橋下的仁教堂錄音,形成有天然環境的REVERB音效,SACD高低音層次分明,音場遼闊,立體感強,更能忠實表現當年現場的錄音實況。特別此單張選段是香港第一批早期的SACD(時為2002年),由美國壓片,音色比其後日本壓片的《紫釵記》及《再世紅梅記》優勝。隨碟附送的港製DSD CD,亦有不俗的表現。(文/佚名)

唐滌生簡介
唐滌生 著名粵劇編劇家(1917.6.18-1959.9.16)。廣東省中山人,於中山紀念中學畢業,後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又曾在滬江大學修讀中文。抗日戰爭爆發,他到香港投身薛覺先領團的覺先聲劇團,跟隨名編劇家南海十三郎學習撰曲編劇,後為馮志芬(原覺先聲劇團編劇,《胡不歸》的作者)的得力助手,並受馮志芬影響較深,他的編劇風格,初期跟隨俗流,後期闖出新路,爾後又受文明戲影響,詞句相當俚俗。到了成熟期的唐滌生,力求劇本詞曲的優美,注重文學性,因而吸引了不少知識界人士和青年人觀賞粵劇,為粵劇爭取了新的知音。
唐滌生在短短一生編寫了一百多部作品,以《白楊紅淚》一劇奠定了他的編劇地位,他編寫《帝女花》時,接受了著名音樂家王粵生的建議,把廣東音樂大調《秋江別》與《妝台秋思》分別譜入該劇《庵遇》與《香夭》兩場戲中,這兩首曲調旋律典雅,填詞流暢,不僅為海內外廣大聽眾喜聞樂見,還傳遍了兩廣的流行歌廳,青年人也能接受,收到雅俗共賞的效果。唐滌生的作品重視情節,緊湊有戲,以情感人。他的許多作品大都取材於古典戲曲,如把湯顯祖的《紫釵記》和《牡丹亭》改編成粵劇,改編得相當成功,為粵劇傳統劇目增添了新的瑰寶。唐滌生的作品又善於「因人設戲」和適應觀眾追求,他於四九年八月為陳錦棠領銜的錦添花劇團開新戲《金瓶梅》,也獲過不少編劇獎。唐滌生還為新馬師曾領銜的新世界劇團,編過《新小青弔影》與《新客途秋恨》,由於冠上「新」字,他便可以增添情節,不受原來故事的約束。當時有些行家稱贊他為「能新」的劇作家。
唐滌生成名於五十年代,幫助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有他的妻子,京劇名伶兼舞蹈家鄭孟霞,另一位則是粵劇名伶白雪仙。五四年開始與任白合作是他事業的巔峰期,最早的作品有《唐伯虎點秋香》《畫里天仙》,五六年任白組「仙鳳鳴」劇團,他亦自此專注為她們編劇,一共改、編了十多部名劇,《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之驚夢》等即是其中的經典,至今仍在舞台傳演,歷久不衰。五九年任白在「利舞台」戲院首演他的新作《再世紅梅記》時他在座位上忽然昏倒,翌日溘然辭世,享年四十三歲。如此天縱英才不幸早夭,豈不令人扼腕惋惜。他生前的不少作品,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牡丹亭》等,至今仍廣泛流傳。為了紀念他對粵劇事業的貢獻,香港於1989年和99年的5月至12月間,舉辦「唐滌生作品回顧」,反響熱烈。
唐氏作品才華炫目,這與他曾在上海接受大都會式的文化思想有很大關系,他對事物的認識遠比他的前輩、同輩更為深刻,亦由此奠定了他在創作構思上的大膽取捨。此外他更鑽研古典文學,故他的作品遣詞典雅,富有華采,最突出的地方是他深諳戲曲之道,高低急緩錯落有致,更不會因曲害詞,因詞害意,他在粵劇劇本史上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而1942年他與京劇名伶兼舞蹈家鄭孟霞成婚,這使到他能廣泛吸取京劇和舞蹈中的藝術元素轉注入粵劇中,唐滌生作品特點是不拘泥於舊戲曲的模式,對傳統粵劇作出不少研究和敢於改革,如使用立體布景,勇於編排舞蹈,著重燈光效果,善用古曲入樂,刻劃人物傳神,做到雅俗共賞。
時至今日任白唐的魅力依然不改,反映唐滌生與任白故事也被編成舞台劇《劍雪浮生》,大受戲迷歡迎,詳情可見劍雪浮生的有關報道。同時,秋盈這位因喜歡文學而認知唐氏作品又從這些作品中對粵劇粵曲有了新的認識和好感。(文/秋盈)

任劍輝 (1912-1989)
任劍輝 原名任麗初,又名任婉儀,廣東南海人,香港歷來最受歡迎的粵劇女文武生(能文能武的第一男主角),反串扮相瀟□不凡,深受女戲迷喜愛,有「戲迷情人」的美譽。曾與多位正印花旦合作,計有:紅線女、芳艷芬、余麗珍、鄧碧雲、羅艷卿、吳君麗等等,不過最教人印象深刻的仍是白雪仙。兩位在「仙鳳鳴劇團」所演的名劇,例如:《帝女花》、《紫釵記》、《蝶影紅梨記》、《再世紅梅記》等等,傳誦數十年不衰,堪稱香港文化瑰寶。
任劍輝主演的粵語戲曲片不計其數,著名的有:《洛神》(1957)、《火網梵宮十四年》(1958)、《紫釵記》(1959)、《帝女花》(1959)、《九天玄女》(1959)、《大紅袍》(1965)、《李後主》(1968)等等。即使不是粵劇迷,香港人莫有不知任劍輝其人,堪稱「一代藝人」,足以成為一個香港文化的象徵。
任劍輝退出藝壇後與白雪仙專心扶助弟子龍劍笙及梅雪詩等人組成的「雛鳳鳴劇團」,直至八十年代移居加拿大。1989年11月29日病逝香港,舉殯之日,弔唁、圍觀之戲迷成千上萬,將北角香港殯儀館附近之街道擠得水泄不通,蔚為奇觀。
為紀念已故好友,白雪仙成立「任白慈善基金」,於1990年重映兩人的告別作《李後主》,瘋魔萬千戲迷,同時年輕的電影愛好者也可趁機一睹兩位巨星的豐采。

白雪仙 (1926- )
白雪仙 白雪仙,原名陳淑良,廣東順德人,一九二六年農歷四月初一日在廣州出生。曾在香港「嶺南中學」和「聖保祿英文中學」就讀,自幼喜愛粵劇。
十二歲時,拜粵劇名伶薛覺先為師,改藝名為白雪仙。曾在「覺先聲粵劇團」演出,繼後她又師事音樂家冼干持學習唱工。香港淪陷期間,為了生計而曾在歌壇演唱,期間她又參與過「新東亞粵劇團」演出。
從一九四二年起,白雪仙先後加入「錦添花粵劇團」、「新聲劇劇團」、「五福粵劇團」、「鴻運粵劇團」,曾參與主演的名劇有《小愛神》、《紅樓夢》、《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等。
一九四七年她開始拍電影,直至六八年間,她主演和參演過大約二百部電影,多是改編自她主演的著名粵劇,如《晨妻暮嫂》、《紅白牡丹花》、《富士山之戀》、《紫釵記》、《帝女花》等。
一九六七年,她組織了「仙鳳鳴影片公司」,在參與了粵語片最大型製作的劇曲片《李後主》後便退出影壇。

1959年版《帝女花》演員表
任劍輝飾………周世顯
白雪仙飾………長平宮主
粱醒波飾………周 鍾
靚次伯先飾……崇禎帝
靚次伯後飾……清 帝
林家聲飾………周寶倫
任冰兒飾………周瑞蘭
馮玉玲飾………昭仁宮主
李艷冰飾………周 後
盧麗卿飾………袁 妃
袁立祥飾………王承恩
朱少坡飾………張 千

7. 浮生散盡故事 浮生散盡講的什麼故事

浮生盡,女主救了男主,男主卻認錯了人,後來女主嫁給了男主卻被辜負,很內悲的

遠方容 乍亮 天光
刺破一室凄涼
掩去半晌荒唐
纏綿 交頸 鴛鴦
血色染錦帛綉裳
此恨誰來償
回首 蒼鹿 塞上
風沙洶涌何妨
為他輾轉離鄉
紛飛 任白雪織情網
紅絲線系明月光
定下浮生蒼茫
卸去銀槍 輕點上梨花妝
鏡中紅顏 可還是當年模樣
冷笑不問 愛與恨又何妨 眺望
問何方 何方是家鄉
何方 何方是蒼茫雪山上
何方是你 依偎相許諾鴛盟償
何方馳騁疆場 揮我紫徽槍
何方 美夢 一場
遠方 乍亮 天光
人間暖陽初上
誰咿呀喚阿娘

8. 柳倩的人物經歷

1911年1月10日生於四川榮縣。早年就讀於國立成都大學,1933年參加左聯。1932年與穆木天、薄風等人發起成立中國詩歌會,創辦《新詩歌》雜志。1933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與郭沫若、阿英、任白戈、鄭伯奇、田漢、周揚、夏衍等一起,積極從事進步文藝活動。1936年初,在中共組織的領導下,
柳倩書作
於上海成立了具有統戰性質的歌曲作者協會,會員包括在上海的著名詩人、作家和作曲家,柳倩即為該組織成員。協會廣泛團結各階層人士,在各地進一步開展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經郭沫若介紹參加南方局領導下的文化工作委員會,是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員,並參加第八集團軍戰地服務隊。後任浙東行署文教處負責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後,在上海軍管會文藝處和華東文化部工作,曾任上海詩歌工作者協會副主席。1953年調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1979年以後,柳倩積極從事書法美術方面的社會活動,先後倡導創建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詩書畫研究會、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中國書畫函授大學、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中央書畫院等,並在其中擔任要職。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名譽教授、中國詩詞學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等職。2001年獲中國書協「中國書法藝術特別貢獻獎」。

9. 粵曲——唐滌生作品表

大段大段的不貼了,想必也不是你想要的
推薦一個粵劇的網站,裡面東西很全面
還有阿,這種專業的東西到專門的網站去比較好
搜索引擎的結果可能會流於空泛
http://www.009y.com/Index.asp
當然,如果你是對電影南海市三郎有興趣的話,不妨在網路上找一下,資料很多的,呵呵
希望我的回答令你滿意!

10. 趙宗楷的革命故事

1926年的冬天,時任重慶團委宣傳部長的任白戈同志,為了工作方便住就在機關里。一天晚上,任白戈等幾人在楊闇公家開會。眾人討論著當前政治形勢,不覺已到深夜。窗外寒風凜冽,屋子裡的革命情緒卻異常高漲。這時,趙宗楷端著滿滿兩大盤食物來給大家吃。這是趙宗楷將銅鍋燜出來的那層厚鍋巴用油炸脆了再加辣椒、花椒等製作而成的,叫做椒鹽鍋巴,又香又脆。
眾人一邊吃一邊熱烈討論著。任白戈是窮苦人家出來的,從來沒吃過這么美味的鍋巴,不禁多吃了幾塊。一邊吃一邊想,要是家裡人也能嘗嘗這椒鹽鍋巴,那該多好。
趙宗楷是個細心人,會議結束大家離開時,她見任白戈連看了幾眼沒吃完的椒鹽鍋巴,醒悟過來。趙宗楷知道任白戈近日經濟上一定遇到了困難,為了省錢寄回家裡去,一日三餐可能有些問題了,於是將吃剩下的椒鹽鍋巴一包,塞進任白戈懷里。
任白戈一見,有些尷尬,說:「趙宗楷同志,你這是……」,趙宗楷笑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你可別餓著肚子來工作。哦,對了,我廚房裡還有點雞湯,你拿回去用雞湯煮一下,營養營養。」「我——這怎麼好意思呢?」楊闇公也說:「任白戈同志,別不好意思啦。都是革命同志,有困難大家幫嘛。」
任白戈家境貧寒,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也就不再推辭。回到家裡,躺在床上,任白戈還在想,這包鍋巴能讓他對付幾頓了,真可以又省點錢寄回家去了。
不料就是這天晚上,一個小偷摸進了任白戈的宿舍里。當時,任白戈因為連日勞累,天又冷,就睡得很沉,一點也沒有察覺有小偷。小偷翻箱倒櫃找了半天,沒找著一件值錢的東西。大家都知道盜竊這行道有一個規矩,就是不能空手而歸,偷不到東西,灶坑裡的灰都要抓一把帶走。因此,小偷一看沒有值錢的東西,就把任白戈脫在床邊的棉衣、棉褲給偷走了。同時,還將那碗冷雞湯喝了個精光,並拿走了那包椒鹽鍋巴。
第二天早上,任白戈起床了,到處找不到衣服,頓時就傻了。任白戈就只有那一身衣裳,身上穿著睡覺的內衣和褲衩,既不能外出見人,也抵禦不了這嚴寒呀。任白戈急得不得了,卻無計可施。眼看著上班時間到了,這下可怎麼辦啊?
楊闇公來上班,見任白戈沒到,還以為他昨晚睡晚了,可能會晚點到。可是,快中午了還沒有看到任白戈,楊闇公這才向機關里的人打聽。大家都說不知道任白戈的情況。楊闇公讓人去宿舍找任白戈。派去的人回來說,任白戈在宿舍里,說是病了,不能參加會議了。
聽說任白戈病了,楊闇公急忙來到他宿舍。門從裡面閂著。楊闇公叫任白戈開門,任白戈不肯開,只說是小病。楊闇公道:「小病能下不了床?小病的話你會耽誤工作?快點開門,我送你去醫院。」
任白戈只得把門打開。一看任白戈的樣子,楊闇公急著就要背他去醫院。任白戈這才紅著臉說了真相。楊闇公哭笑不得。
楊闇公知道任白戈確實只有那一套棉衣棉褲,其他同志也沒有多餘的衣服拿出來給他穿,於是回家找夫人商量。趙宗楷聽後,急忙在箱子里找錢,要給任白戈去買新衣服。可是當時他們夫婦也不是很寬裕,更沒有多少現錢。
突然,趙宗楷捧出一個小包,從裡面拿出兩件陪嫁首飾。楊闇公明白妻子的意思,說:「這可是你心愛的東西,當掉了,以後咱們恐怕贖不回來。」趙宗楷笑了笑道:「我再喜歡它們,它們也只是個死物。任白戈同志沒有衣服穿,身體會凍壞不說,那工作怎麼辦?贖不回來就贖不回來,權當爹娘沒有陪嫁給我。」
楊闇公知道妻子本來是個愛美的人,又出身望族,穿著打扮是很講究的。但是妻子從嫁給他開始,就一直勤儉持家,樸素穿著。只有一年多點,這個趙家小姐,就已經成了地道的革命者了。楊闇公從妻子手上接過首飾,立刻讓人拿到當鋪,很快購買了一套嶄新的棉衣、棉褲,給任白戈送去。隨後,又給任白戈做了一套單的,一套棉的。任白戈穿上新衣服第一次見趙宗楷時,既十分難為情,又特別感動,握著趙宗楷的手,不知道說什麼才好。趙宗楷卻爽朗地笑道:「那該死的小偷把鍋巴都偷了,害得你……好了好了,我用雞湯煮一次椒鹽鍋巴給你吃。」
趙宗楷像這樣花錢救濟革命同志的事跡,在川中地區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半個世紀過去了,解放後曾任重慶市第一任市委書記的任白戈同志還經常回憶起這件事情,表露出他對趙宗楷的感激之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