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禮儀小故事

禮儀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8 15:46:44

① 文明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如下:

1、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2、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3、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5、買水果

有一位教授帶著他的小兒子去市場買水果,再選水果的時候小販很不耐煩的說這些很貴你到底買不買,教授很有禮貌的說要買要買並將水果遞給了他,之後付了錢。

在回家的路上小兒子一路沉默,快到家時實在忍不住了,便問:「爸爸,你是專家,教授學者,在我心中一直是最尊近的人,為什麼讓一個小販如此吆喝?」,教授笑著說:」待人有禮謙遜是我的水平,粗俗無理是小販的水平,我不能因為他而破壞自己的水平。「

(1)禮儀小故事擴展閱讀

見面禮儀

1、握手禮

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與他人握手時,目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在正常情況下,握手的時間不宜超過3秒,必須站立握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禮貌。

握手也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來之後,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應。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那麼有禮貌的順序是:先上級後下級,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

2、鞠躬禮

鞠躬,意即彎身行禮,是對他人敬佩的一種禮節方式。鞠躬時必須立正、脫帽、行禮,或是邊鞠躬邊說好聽的話。鞠躬前視對方,以表尊重的誠意。

3、致意

致意是一種不出聲的問候禮節,常用於相識的人從各種場合打招呼。在社交場合里,人們往往採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脫帽致意等形式來表達友善之意。

② 文明禮儀小故事

1、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 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 ,精要奧妙的理論, 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2、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 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

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

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3、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 ,想給它洗個澡 。不料, 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

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

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 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4、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 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 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

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 ,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 。 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

5、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庄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

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③ 禮儀小故事

列寧讓路
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准備自己退回去。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列寧毫無疑問是一位偉人,但他卻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貴而無禮,這更顯出了他偉大的品質。
「忍氣吞聲」的林肯
有一次,美國總統林肯和兒子羅伯特驅車上街,遇到一列在街上通過。林肯隨口問一位路人:「這是什麼?」林肯原想問是哪個州的兵團,但沒有說清楚。那人以為他不認識,便粗魯地回「這是聯邦,你真是個他媽的大笨蛋。」林肯面對著一個普通路人對自己的斥責,只說了聲「」,毫無怒容。
程門立雪
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求教。楊時、游酢二人,原是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經四十歲,而且已考上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學習。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書院拜見程頤,但正遇上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外面開始下雪,楊時、游酢求學心切,侍立一旁,不言不動等了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二人在外站立,吃了一驚:「啊,兩位還沒走?」這時外面的雪已經有一尺多厚了。

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孔子第二代子孫,泰山督尉孔寅的小兒子。孔融七歲時,恰逢祖父六十歲壽辰,賓客滿門。一盤酥梨,放在桌上,母親讓孔融去分。孔融按照長幼順序分,每個人都得到了屬於自己的梨,唯有他的是最小的。父親感到很奇怪,問:「其他人得到的梨都是大的,你的卻是最小的,為什麼?」孔融從容地回答道:「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的道理啊。」

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亞期間,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內與一位老人就養老金問題發生爭執。霍克一時沖動,罵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傢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舉行記者招待會,就自己不文明的語言,公開向這位老者道歉。他說:「那天我非常煩惱,但這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如果我確實傷害了他的話,我願意就此向這位先生道歉,誠請寬容我的不遜。」

④ 有關禮儀的重要性的小故事

每年的「六一」兒童節,長春文廟都會舉行大型公益兒童啟蒙禮儀式。啟蒙禮,古時候也稱為「開筆禮」,屬於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舉行啟蒙禮,是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是標志少兒進入人生學習階段的一項非常隆重的紀念儀式。

長春文廟的大成殿和泮橋的漢白玉欄桿上系著紅彤彤的綢子團花,參禮場地鋪上了紅色的地毯,鮮花綠植點綴。儀式通過正衣凈手、開筆習書、硃砂啟智等環節,讓孩子們明白讀書學習的意義和做人做事的准則。

(4)禮儀小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當代價值:


1、促進理想人格的形成。傳統禮儀文化通過約之以禮、行之以禮以及重禮貴和,促進理想人格的形成。約之以禮強調以禮治國、以禮立身,重在為社會個體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行之以禮則強調人們相處時要用禮和守禮,重在培養人們尊崇禮、安於禮、行依禮;重禮貴和重在強調以禮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糾紛,從而達到修己安人的目的。


2、宣揚人類共同價值追求。西方國家向世界宣傳的「普世價值」與我國宣揚的傳統禮儀文化相似。傳統禮儀文化中的誠信、尊重、和諧等都有效地向世界宣揚了中國人崇尚禮儀文明的精神追求,同時,其也對西方國家「普世價值」的傳播形成了一定的推動力,進而使人類達成共同價值追求。


3、弘揚孝文化。在全球人口老齡化以及我國日趨嚴重的社會養老形勢下,傳統禮儀文化弘揚的「孝道」逐漸延伸出「關愛老人就是關愛自己」等尊老養老的道德理念,傳播孝道和養老已成為政府、社會、家庭的共有責任,孝文化也因此形成。

⑤ 古代關於禮儀的小故事(要簡短的)

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禮儀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有著極為深厚而豐富的底蘊背景。有關禮儀的故事,可謂斗量車載。

由此可見,重視禮儀,無論對於個人或者國家,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⑥ 關於禮儀的小故事

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為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講同學之間禮儀故事
與同學交往時,要謙虛有禮,把好處和方便讓給同學,不和同學爭吵打架。同學們能做得到嗎?
讓我們一起來做個謙虛有禮的合格小公民吧。
文明禮儀三字經:進校門,守秩序,單行行,不擁擠。見師長,先問好,要熱情,懂禮讓。課堂上,要動腦,寫作業,要仔細。課間操,認真做 ,三百首,要記牢。十分鍾,備學具,不喧嘩,不追跑。放學時,路隊齊,出校門,守交規。新世紀,好兒童,懂文明,有禮貌。
文明禮儀歌謠:你拍一我拍一,校園文明懂禮儀。你拍二我拍二,同學互助好夥伴。你拍三我拍三,自己事情自己干。你拍四我拍四,做事不能自顧自。你拍五我排五,禮貌誠信好相處。你拍六我拍六,行為規范要遵守。你拍七我拍七,互助友愛要牢記。你拍八我拍八,尊敬師長人人誇。你拍九我怕九,文明用語不離口。你拍十我拍十,文明禮貌要堅持。

⑦ 關於禮儀的小故事!

· 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後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禮儀故事: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⑧ 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一、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時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爹爹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二、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然覺得心驚預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三、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曾子「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四、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五、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⑨ 文明禮儀小故事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⑩ 禮儀小故事50字

一: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項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故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二: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三: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四: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 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 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五: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故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 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