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司馬遷的故事簡介

司馬遷的故事簡介

發布時間: 2021-01-06 09:41:01

1. 司馬遷的事例(主要內容)

遭受腐刑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武帝想讓李陵為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的貳師將軍李廣利護送輜重。李陵謝絕,並自請步兵五千涉單於庭以寡擊眾,武帝贊賞李陵的勇氣並答應了他。 然而,李陵行至浚稽山時卻遭遇匈奴單於之兵,路博德援兵不到,匈奴之兵卻越聚越多,糧盡矢絕之後,李陵最終降敵。

武帝憤怒,群臣皆聲討李陵的罪過,唯有司馬遷說:「李陵侍奉親人孝敬,與士人有信,一向懷著報國之心。他只領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力量,殺敵一萬多,雖然戰敗降敵,其功可以抵過,我看李陵並非真心降敵,他是活下來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

然而,隨著公孫敖迎李陵未功,謊報李陵為匈奴練兵以期反擊漢朝之後,武帝族了李陵家,而司馬遷也以「欲沮貳師,為陵游說」被定為誣罔罪名。誣罔之罪為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

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泄憤懣而作。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1)司馬遷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司馬遷繼承父親遺志遺業,完成「推古天變」之任務,並明確表述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其結論表述在《天官書》中,即據春秋242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見等星象,聯系點天子衰微、諸候力政、五伯代興及到戰國及秦漢之際的社會變亂動盪。

而總結出天運三十年一小變,一百年一中變,五百年一大變,三大變為一紀,三紀而大備的「大數」,最後才認為「天人之際續備」。這是司馬遷天文學之應用的最重要之範例,在整個星學歷史上佔有最高地位。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 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

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據《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遷有賦八篇,但大都不傳,只有《悲士不遇賦》保存在唐歐陽詢等編纂的《藝文類聚》卷三十之中。

(2)司馬遷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裡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3. 司馬遷的故事

司馬遷的祖上在一千年都是修史的官兒。

他的父親司馬談自然也是修史的官兒。

司馬遷出身在河南龍門,在黃河之北。在司馬遷稍微大一點後,他就是開始學習古文。他的古文根基是家學淵源,很是扎實和牢固。而到了二十歲上下的時候,司馬遷就不滿足家學傳統而到四處去游學了。他先後跟了當世的百家大師學習各門派的學說,又跟儒家大師董仲舒學習儒家的經典。在司馬遷年輕的心靈里留下了各種各樣的觀念的影子。他的視野開闊,觀點不局限一隅。

在游學中,他先後南遊江、淮地區,登會稽山,探察禹穴,觀覽九疑山,泛舟於沅水湘水之上;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討學問,考察孔子的遺風,在鄒縣、嶧山行鄉射之禮;困厄於鄱、薛、彭城,經過梁、楚之地回到家鄉。於是司馬遷出仕為郎中,奉命出使西征巴蜀以南,往南經略邛、笮、昆明,歸來向朝廷復命。

就在這一年,漢朝國勢大盛,皇帝決定要封禪泰山。而在皇帝的心目中,那些峨冠博帶的人才是漢朝的精英,他們才配和皇帝一道去祭祀天地。而史官就只是用來做擺設的人,沒有資格去祭祀天地。這使得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很是義憤和不滿。史官上掌天文,祭祀上天難道不需要史官嗎?

司馬談給兒子司馬遷說:

「時間一晃千年,做史官的就是要現在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和做出及時的評論,那就是千年以後,人們還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真相。而當今不注重史官,那千歲後的人又會如何看待當今的盛世呢?為父打算寫一本完整的史書,看來只是預備了一些資料,我是不成了,將來的事情就得看你的了。」

瘦小而矮小的司馬遷對他父親一躬到地,說:

「兒子雖然魯鈍,但是我也會鍥而不舍地把您的事業堅持下來,請父親放心。」

「我對你很放心的。我馬上就要辭職,在我辭職後,按照常規,你很快就會繼承我的位置做上太史令的,你可要認真記錄歷史,不要虛妄不實。」

「兒謹尊嚴命。」

在父子對話不久,司馬遷就真的做上漢朝的太史令。而這個時候,寫一本完整的反應華夏歷史的書籍的想法也漸漸地在司馬遷的內心醞釀了。他把他的這個想法給他的兩個朋友說了。這兩個朋友一個是任安、一個是大夫壺遂。關於即將要寫的那本書,司馬遷和壺遂有一番精彩的對話。

司馬遷說:「周公著述」易經「天下興盛,而五百年後孔子著述《春秋》而亂臣賊子不敢胡作非為。而現在,又是一個盛世,我就要做一本史書用來流傳後代。這樣事情,我們漢朝我一定得出頭來完成,可不敢認為自己年輕就不做了。」

壺遂問:「那孔子當年為什麼會做《春秋》呢?」

「我聽董生講:『周朝王道衰敗廢弛,孔子擔任魯國司寇,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撓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政治主張無法實行,便褒貶評定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是非,作為天下評判是非的標准,貶抑無道的天子,斥責為非的諸侯,聲討亂政的大夫,為使國家政事通達而已』。孔子說:『我與其載述空洞的說教,不如舉出在位者所做所為以見其是非美惡,這樣就更加深切顯明了。』……」

壺遂又說:「孔子的時候,上面沒有一個賢明的君主,所以天道淪喪,而現在不同了明君在上,次序井然,還需要你去寫什麼史書嗎?」

「此一時彼一時啊。孔子的時候需要立規矩判明好人歹人,而現在就需要我們這些做史官的人去記錄現在的盛事,若棄置天子聖明盛德而不予記載,埋沒功臣、世家、賢大夫的功業而不予載述,違背先父的臨終遺言,罪過就實在太大了。我所說的綴述舊事,整理有關人物的家世傳記,並非所謂著作呀,而您拿它與《春秋》相比,那就錯了。」

經過這次辯論,司馬遷更加堅定了寫一本完整史書的決心。寫史書可不比其它。他需要的資料是非常多的,而那個年月,很多資料在戰亂中毀掉了,而且在秦始皇的時候的焚書坑儒,又人為地損毀了許多的資料。於是,本來司馬談就打算動筆的史書,在司馬談的一生也沒有機會動筆,他用了一生的時間來整理和收集資料了。而到司馬遷的時候,收集資料也還是一件很要緊的工作。

於是,年輕的司馬遷就先後走訪了黃帝的故鄉、大禹出身地、秦國開國的基地、劉邦出生的沛縣、項羽大戰的巨鹿、垓下、烏江……整個漢朝的天下幾乎走了一個遍。在走訪是時候,司馬遷還不光是看各地的地方誌,還特別注重收集民間的傳說,他認為,在民間的傳說當中也包含了很多地方誌里遺漏了的重要的資料。

一年、一年、又一年……資料在緩慢地收集中……

這一年,將軍李陵被匈奴生擒。其實,在漢朝,叛逃的王爺和將軍不勝枚舉。而在這個時候,叛逃匈奴已經被認為是一項大罪了。滿朝的人,哪怕就是這個李陵的至親好友也鉗口不語。但是,這個時候,和李陵的關系和交情都很泛泛的司馬遷出來為李陵開脫和說情了。司馬遷是在皇帝下嚴召不準任何人給李陵求情的第二天為李陵求情的。皇帝大怒了。本來預備處死這個司馬遷的。但是,廷尉府按照漢律,只能給他要麼實施宮刑,就是切除性腺,另一個刑罰才是死刑。

在這樣的選擇面前,司馬遷想起他和他的父親幾十年來的辛苦的整理,辛苦的收集的資料,而現在,這些資料基本整理完備,就要開筆動手寫作了。他可不想自己的大好的生命死在還沒有半點功績的時候。雖然受宮刑生不如死,在一般人看來,死刑都更好受,而受刀斧之刑,而自己就從此不再齊全,連入祖墳的權利都不再享用了。就是這樣,司馬遷依舊選擇了接受宮刑而逃避了死亡。他認為死亡就是形神分裂,就再也不能形神再合了。他要利用自己唯一的一次生命去完成自己祖先交代下來的千年的期盼。

而在這個時候,他的另外一個朋友任安因為太子的事件被牽連被判處了死刑。在給這個朋友最後的一封書信中,司馬遷提到:

「古時候身雖富貴而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稱於世,那就是:西伯姬昌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聖賢發憤而寫作的。這些都是人們感情有壓抑鬱結不解之處,不能實現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跡,使將來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象左丘明沒有了視力,孫臏斷了雙腳,終於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書立說來抒發他們的怨憤,想留下沒有實行的文章來表露自己的本心。我私下裡也自不量力,近來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辭,收集天下散失的歷史傳聞,粗略地考訂其事實,綜述其事實的本末,推究其成敗盛衰的道理,上自黃帝,下至於當今,寫成表十篇,本紀十二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系,貫通古往今來變化的脈絡,成為一家之言。剛開始草創還沒有完畢,恰恰遭遇到這場災禍,我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殘酷的刑罰而不敢有怒色。我一定會把這部書寫完成、寫優秀的。你地下有知,就請一定勉勵我吧。」

司馬遷在遭受這樣的災禍後就正式開始動筆寫作他的史書了。他參考了春秋的一些寫法,但是又縱橫結合,在大的方面按照時間為線索,在局部又按照人物和類別,很綜合性地把他的全書精細地做一個系統安置。很好地解決了斷代史人物不清、傳記史時間不清的毛病,同時還採用了相互勾稽法的手法,使得內容既相互應征同時還行文簡練干凈。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司馬遷還採用了揣摩和換位想像的法子,以今推古、以己度人,使得他筆下的人物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好像我們在事隔兩千多年後還可以看見項羽的威猛和專情、劉邦的無賴和愛民。其實,司馬遷自己也沒有見過他們二位的,他們年長了司馬遷八九十歲的。但是,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誰又誰司馬遷對項羽、劉邦的記錄不真實呢?當然,在不少問題上,司馬遷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考古的麻煩的。他的史書依據的傳言和神話相當多,還有的因為他文學家的氣質和戰國的遺風使得他語焉不詳,留下了不少歷史的空白和漏洞。在細節上也使得我們很難去考證那些早已經塵封的事情了。

雖然如此,司馬遷和他的史書,他連個名字也沒有這個這本書留下就匆匆地走了,他到哪裡去了呢?無人知道。但是他的這本被後人尊為經典的號稱《史記》的書卻讓我們認識了兩千多年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國和中國曾經發生的事情。要是沒有司馬遷,我們中國的歷史就會更加地混沌,就像世無生孔子,萬古成暗夜一樣,司馬遷也是中國的聖人!他讓中國人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是何處人的後代,是如何走到一起來的。有了這些認識,我們才不會數典忘祖,才不會不知道自己的根

4. 概括司馬遷一生故事和精神

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版今陝西韓城西南)權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5. 司馬遷的故事的介紹

《司馬遷的故事》是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編者王艷娥。主要講述史學家司馬遷,繼承父志,擔任史官,後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發憤著述,寫就史學巨著《史記》的感人故事。

6. 關於司馬遷的故事

1、20歲後他漫遊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過長江,一路上采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跡,搜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大大地豐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識,培育了他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司馬遷漫遊回來後,當了一名小官。不久他父親病危,臨去世前,拉著司馬遷的手說:「我家世世代代都當史官,你將來也會接替這個職務。我早就想寫一部通史,但這個願望實現不了啦!你一定要繼承我的事業,千萬不要忘記啊!」

司馬遷堅定地回答說:「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但我一定實現您的願望!」

2、司馬遷當了史官,他如飢似渴地閱讀皇家圖書館里的藏書、檔案,整理和考證歷史資料。那時的文字都刻在木簡上或寫在絲絹上,有時一部書就要堆滿一間屋子,讀書是很不容易的,到41歲那年,他開始寫《史記》。

3、馬遷因直率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進監獄。他在獄中身體受到嚴重摧殘,曾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是他又覺得:「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如果就這樣輕易死去,《史記》由誰來完成呢?他決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

4、50歲那年,司馬遷被釋放出獄。他更加奮發,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寫《史記》中去。他用了14年的時間,終於寫成了這部50多萬字的著作。《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通史,一共寫了3千多年的歷史,其中有揭露帝王作惡的文章,也有歌頌奴隸起義故事。

5、司馬遷小的時候,是個愛靜不愛動的孩子,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著爸爸。白天,小朋
友們都在外邊玩兒,司馬遷卻搬個小板凳坐到爸爸身邊,聽他讀書,看他寫字、畫畫。「爸爸
的大筆可真神奇!」

小司馬遷心裡想。晚上,吃過飯,司馬遷蹦著跳著撲到爸爸懷里,「爸爸,
今天講什麼故事呀?」隨著司馬遷一天一天長大,他有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爸爸知道那麼多的事情,會講那麼
多的故事呢?」

原來爸爸都是從書上看到的,可司馬遷翻了翻,他一點兒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從那天開始,司馬遷跟著爸爸學認字了。

(6)司馬遷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司馬遷生平: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7. 司馬遷故事

出生於史官世家的司馬遷十歲起就開始讀古文,接受父親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對他後來的治學產生了深刻影響。
後來司馬遷跟隨父親前往長安,同孔安國和董仲舒學習了《春秋》和《古文尚書》。十九歲的司馬遷就成為了補博士子弟。二十歲的司馬遷開始游歷天下。司馬遷的足跡到過夏禹遺跡、會稽、姑蘇、五湖、淮陰、豐沛、大梁、孔孟之鄉、逐鹿、長城等,游歷的地方多是歷史名人的故事發生地和家鄉,在游歷中司馬遷更是開闊了眼界,為之後《史記》的撰寫積累了豐富知識。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司馬遷與唐都等人一同創立了《太初歷》,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
公元前99年,李陵因被匈奴擊敗而降敵,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而被漢武帝判以死刑。單位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自請宮刑而免除一死,在獄中司馬遷堅持撰寫著《史記》。司馬遷出獄後擔任中書令一職,繼續發奮寫書,最終得以完成這部著作。公元前87年漢武帝駕崩,司馬遷隨後離開了長安,不知所向。
司馬遷自小學習古文,在父親的親身教誨和董仲舒等文人的指導下,司馬遷學識更為淵博,他一生為完成《史記》創作而忍辱負重,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留給後世巨大的精神財富,而關於司馬遷的故事也必將流芳千古。

8. 司馬遷與史記的內容簡介

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8)司馬遷的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一、司馬遷名言

1、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

2、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3、貌言華也,聖言實也,苦言葯也,甘言疾也。

4、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5、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6、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7、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8、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

9、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

二、《史記》的史學影響:

1、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2、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范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後。

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里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3、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線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 。

其中,《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列入小學生語文實驗教科書第18課《將相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