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

發布時間: 2021-01-03 20:35:21

A. 翻譯: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這句話的意思抄是,如果憑著一統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原文如下: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1)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擴展閱讀:

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

《六國論》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B. 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而」的意思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而」應該翻譯成「卻」,表轉折。
因為整句話是回「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答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意思是「如果憑著這么大的國家,卻跟從(古代)六國破敗滅亡的舊事,這又在六國的下面」,表明了蘇轍在六國論的結尾當中借六國向秦國割地一事,給北宋統治者敲響警鍾,告訴他們不要向遼和西夏割地求和,以免重蹈覆轍。

C.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是什麼意思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是指舊事
故就是曾經的意思,故事就是曾經發生的事情。

D.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是什麼意思

故:這里作「往」的意思。

E.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是什麼意思

意思: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出自:宋 蘇洵《六國論》

原文選段: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釋義: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於:比。可以:可以憑借。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以,憑著。下:指在六國之後。從:跟隨。故事:舊事,先例。

(5)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不限制兼並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佔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

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

本段是作者繼續發表意猶未盡的感慨,不同於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針對的是歷史,本段的感慨針對的是現實。蘇洵決不是為評論歷史而評論歷史,蘇洵的文章的全部鋒芒幾乎無不處處對准現實。是想以古代社會治亂、國家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作為處理當前國家的重大問題的借鑒。

文章只寫到前一段,顯然是不夠的,必須有這一段從古代歷史引渡到現實政治,才見出它的主題深刻意義。

蘇洵精於物理而善識權變。在他的論說文中,論點精深,說理透徹。他所發的議論,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駕馭語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簡切的語言表達出來,把道理說得清晰明了。

蘇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語言犀利,言必中時之過,對北宋社會的陰暗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撻;但同時在剖析問題嚴重性的過程中蘇洵又會巧妙地折轉筆鋒,淡化筆勢,改變文章節奏,緩和文章語氣,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與委婉,多體現於針砭時弊的文章中。

F.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翻譯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憑著一統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版就權又在六國之下了!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原文如下: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6)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擴展閱讀:

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

《六國論》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G.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此句出自蘇洵《六國論》,全文如下: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 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 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 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 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的解釋:假如我們憑仗著這樣大的國家,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老路,這就是又在六國之下了!

H.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翻譯

(1)假如以(現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列於六國專的下等了。 (2)憂慮辛勞屬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3)你們平日說:「沒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了你們,你們打算做些什麽呢?

I.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中「下」字的解釋。

課內古文句翻譯: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假如以(現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列於六國的下等了。
第二個「下」意為「屈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