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關於司馬懿的故事

關於司馬懿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02 06:46:48

Ⅰ 司馬懿的所有故事情節

司馬懿在三國歷史中本來沒有什麼名氣,在曹丕時代和曹睿時代才因為自己過人的智力而得到重用。當時,諸葛亮正在率大軍北伐。為此,曹睿任命司馬懿來抵擋諸葛亮的攻勢。
諸葛亮知道司馬懿的厲害,所以在第一次北伐前先命人到魏國地盤中散布對司馬懿不利的流言,使曹睿撤掉了司馬懿大將軍的身份。在此之後,司馬懿就長期居住在幽州,再未過問朝政。
因為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雖最後撤軍,但魏國損失也很慘重,而曹睿最後也知道自己錯怪了司馬懿,所以在第二次北伐時,曹睿重新任命司馬懿為大將軍。第二次北伐時,司馬懿率兵攻擊街亭,蜀將馬謖率兵屯守街亭時,把營寨扎在山上。因此,司馬懿切斷水源,採取圍而不打的方法消耗蜀軍。最後,司馬懿率兵攻擊馬謖軍,馬謖軍全線崩潰。馬謖軍副將王平率領2000士兵屯在街亭附近,隨時准備接應馬謖。但此時,司馬懿軍的副將率領大軍殺散王平軍,司馬懿軍遂佔領街亭。後來,諸葛亮命大量弩手埋伏於木門道,准備在此擊殺司馬懿,但張合(沒那個字)卻先於司馬懿到達此處,結果就代替司馬懿成了替死鬼。
第三次北伐中,司馬懿率不下10萬人的大軍攻擊只有2500人的諸葛亮軍。諸葛亮自知不妙,便用「空城計」嚇走了司馬懿(實際上此事壓根沒發生過)。
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用「木牛流馬」來運送糧草,司馬懿見狀便偷了兩個來仿製。但諸葛亮早已知道這點,便命人截擊了司馬懿的木牛流馬,趁亂改變了它們的情況,使它們無法移動,把司馬懿氣的半死不活。後來,諸葛亮在上方谷埋了大量火種,准備在此燒死途經此地的司馬懿一家。司馬懿到此地後果然身陷於火海之中。但他命不該絕,一場大雨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再後來,司馬懿算到諸葛亮大限將到,便堅守不出,最終將諸葛亮磨死在五丈原。
北伐結束後,司馬懿在朝中狂攬職權,掌握了朝中的軍政大權,為晉朝的建立定下了基礎。

Ⅱ 關於司馬懿的故事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北,勢力減弱。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佔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後,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不願意屈節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

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卧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卧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2)關於司馬懿的故事擴展閱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陞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司馬懿在魏明帝大修宮室之際他也加以勸諫,魏明帝駕崩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

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堅實基礎。

Ⅲ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

諸葛亮「六齣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司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

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

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

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

這時魏軍將領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讓他率兵打頭陣去進攻,自己帶兵在後面支援。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六齣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像曹操一樣多疑,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多疑多慮,有時會貽誤戰機。

(3)關於司馬懿的故事擴展閱讀: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先生,琅邪郡陽都人。諸葛亮曾隱居在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後出山助劉備佔取荊、益兩州,最終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主管一切政務。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五次出兵北伐,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是許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國演義》或是京劇,他身著八卦衣,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氣定神閑,謀劃出空城計或草船借箭這樣膾炙人口的妙計。但真正的諸葛亮不似京戲裡面的倜儻,也沒有《三國演義》里的神機妙算。

《三國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願意為劉備肝腦塗地,而且他一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

這就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不一樣了。羅貫中在小說中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羅貫中所寫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戲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做「隆中對」的時候,已預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過魯肅也看出了這情勢。當時中原已經打了幾十年的內戰,而且劉備根本還沒進四川,連荊州都還沒拿到手,諸葛亮就可預見四川會屬於劉備,所以也有人懷疑「隆中對」的真實性。

此外,兩篇《出師表》,歷史學家已考證出《前出師表》才是諸葛亮所作的,《後出師表》則有點可疑。《前出師表》中輩出的人才,到了《後出師表》時期已所剩無幾了!

蜀漢之所以能在四川苦撐那麼久,與孫吳、曹魏三足鼎立,不是因為四川人才出眾,而是最初來自中原那批人的才幹。

Ⅳ 司馬懿有哪些經典的故事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回三國時期魏國傑答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Ⅳ 三國司馬懿的5個故事!!

當初蜀將孟達降魏時,魏朝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魏文帝死後,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泄露其事。孟達聞此泄露,准備馬上起兵。

正月,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從京師出發,經孤竹,越碣石,六月,進至遼水。公孫淵果然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

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在南線多張旗幟,佯攻圍塹,吸引敵軍主力,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逼進敵營。接著,不攻敵營,卻揮師直取公孫淵根據地襄平(遼東郡治所,今遼寧遼陽)。部將不解其意,說:「不攻賊而作圍,非所以示眾也。」司馬懿解釋說:「賊堅營高壘,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計,此王邑所以恥過昆陽也。古人曰,敵雖高壘,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賊大眾在此,則巢窟虛矣。我直指襄平,則人懷內懼,懼而求戰,破之必矣」(《晉書·宣帝紀》)。遂迫使敵軍放棄圍塹回軍救援襄平。司馬懿督軍回首山(今遼寧遼陽西南),迎戰敵援軍,並對諸將說:「所以不攻其營,正欲致此,不可失也」(《晉書·宣帝紀》)。魏軍迎擊,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黃門張當私自把內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給曹爽,曹爽、何晏乘機與張當勾結,謀危社稷。曹爽及其同黨也擔心是司馬懿裝病。同年冬,河南尹李勝要到荊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馬懿假裝病重,讓兩個侍婢扶持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穩,掉在地上,還指著嘴說渴。侍婢獻上粥來,他用口去接,湯流滿襟。李勝說:「眾情謂明公舊風發動,何意尊體乃爾!」司馬懿故意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當屈並州,並州近胡,善為之備。恐不復相見,以子師、昭兄弟為托。」李勝說:「當還忝本州(李勝是荊州人),非並州。」司馬懿故意錯亂其辭:「君方到並州。」李勝又說:「當忝荊州。」司馬懿說:「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還為本州,盛德壯烈,好建功勛!」李勝回來對曹爽說:「司馬公屍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過幾天,他又說:「太傅不可復濟,令人愴然」(《晉書·宣帝紀》)。曹爽等從此便不再防備司馬懿。

司馬懿表面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布置,准備消滅曹爽勢力。

Ⅵ 三國演義司馬懿的故事簡要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北,勢力減弱。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佔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

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達,於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發動叛亂,棄魏投蜀。孟達自認為宛城距離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勢險要,司馬懿一時無法趕到上庸。可是當孟達剛起事八天,司馬懿就親率大軍趕到上庸,兵臨城下。

孟達平素與魏興太守申儀不和,申儀風聞孟達與西蜀又有來往,立即報告了魏明帝。魏明帝命令司馬懿監視孟達的行動。司馬懿為了充分做好消滅孟達的准備工作,並盡量推遲孟達的起事時間,除了從軍事上做好征討的准備工作,他還設法麻痹迷惑孟達,使他猶豫不決,延緩起事的時間。

(6)關於司馬懿的故事擴展閱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陞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

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謚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Ⅶ 司馬懿有哪些經典的故事

司馬懿經典的故事有:《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祁山之勝,地位日隆》、《遼東大戰,巧奪襄平》、《兩虎相爭,奪取政權》。

1.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北,勢力減弱。孫權勢力達到交州地區,劉備也乘機佔有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皆在今湖南境內)的荊州江南部分。孫權和劉備的勢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已逐漸形成。

2.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

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達,於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發動叛亂,棄魏投蜀。孟達自認為宛城距離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勢險要,司馬懿一時無法趕到上庸。可是當孟達剛起事八天,司馬懿就親率大軍趕到上庸,兵臨城下。

司馬懿為什麼來得這么快呢?原因是孟達平素與魏興太守申儀不和,申儀風聞孟達與西蜀又有來往,立即報告了魏明帝。魏明帝命令司馬懿監視孟達的行動。司馬懿為了充分做好消滅孟達的准備工作,並盡量推遲孟達的起事時間,除了從軍事上做好征討的准備工作,他還設法麻痹迷惑孟達,使他猶豫不決,延緩起事的時間。

3.祁山之勝,地位日隆

諸葛亮日夜規劃實現他的夙願,東聯孫吳,北伐曹魏,統一中原,但由於東吳偷襲荊州和章武二年(222年)的彝陵之戰,使雙方的關系十分緊張。雖然在劉備死前雙方互派使者,但東吳依舊是隸屬曹魏,對西蜀抱有敵對的態度。

蜀與吳的這種關系,對蜀國北伐曹魏不利,諸葛亮為了打破僵局,主動派遣鄧芝出使東吳。鄧芝對孫權詳細分析了恢復同盟關系的好處,孫權權衡了利弊,同意與西蜀恢復聯盟,斷絕與曹魏的臣屬關系,這樣吳、蜀又結成同盟,共同對抗曹魏政權。

4.遼東大戰,巧奪襄平

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病死,其子曹芳即位。魏明帝在臨死前委託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曹真子)輔佐朝政。曹爽與司馬懿的關系,開始時還融洽,但時間一長就產生了矛盾。曹爽極力培植私黨,排擠司馬懿。

司馬懿外表上不露聲色,暗中積聚力量。曹爽有五個心腹,即何晏、丁謐、鄧颺、李勝和畢軌,這五人在當時號為名士。魏明帝認為他們浮誇無能,一律不用。曹爽提拔何晏、鄧颺、丁謐為尚書,李勝任河南尹,畢軌當了司隸校尉。除這五人之外,大司農桓范也是曹爽的親信,人稱「智囊」。曹爽的私黨為他出謀劃策,削弱司馬懿的實權,任用私人,控制京城內外、朝野上下。

5.兩虎相爭,奪取政權

正始十年正月(249年),魏帝曹芳拜謁魏明帝高平陵。曹爽兄弟四人及心腹何晏、鄧颺、丁謐、畢范全部隨從。司馬懿看到時機成熟,立刻帶領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和三千武士,假傳皇太後的旨意,關閉城門,占據武器庫,派兵佔領城南洛水上的浮橋,封鎖曹爽等人回京的要道。同時派人占據中央各要害部門,命高柔行大將軍事,佔領曹爽的軍營,命王觀行中領軍事,控制軍權。

(7)關於司馬懿的故事擴展閱讀: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

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Ⅷ 《三國演義》中與司馬懿有關的故事內容

1、裝病拒曹

曹操當時剛打敗袁紹不久,急需人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幹,便徵聘他出來做官。司馬懿得知消息後,覺得曹操是宦官之後,不願意屈節侍奉他。但他又不敢公開拒絕曹操,便假說自己患有風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懷疑司馬懿是有意推諉,秘密派人在夜間查看。

司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靜更深時,那人潛入司馬懿卧室,然見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馬懿揮去。眼見利刀奪命,司馬懿只是睜大眼睛看著那人,身體依然堅卧不動。那人這才相信司馬懿果真得了風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稟報了曹操。

曹操當了丞相急於網羅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馬懿,決定再次徵聘他。他對使者說,如果司馬懿再不應召,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知道,曹操雖然愛才,但對恃才傲物、不肯親附自己的人,卻是不能容忍的。司馬懿害怕被殺,只得乖乖離家應召。

2、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

由西蜀投降曹魏的孟達,於魏明帝太和元年(227年),在上庸(今湖北竹山縣)發動叛亂,棄魏投蜀。孟達自認為宛城距離上庸一千二百里,地勢險要,司馬懿一時無法趕到上庸。可是當孟達剛起事八天,司馬懿就親率大軍趕到上庸,兵臨城下。

孟達平素與魏興太守申儀不和,申儀風聞孟達與西蜀又有來往,立即報告了魏明帝。魏明帝命令司馬懿監視孟達的行動。司馬懿為了充分做好消滅孟達的准備工作,並盡量推遲孟達的起事時間,除了從軍事上做好征討的准備工作,他還設法麻痹迷惑孟達,使他猶豫不決,延緩起事的時間。

3、司馬懿「裝傻」

當李勝見到司馬懿時,李勝看到的是「去冠散發,上床擁被而坐」的司馬懿,他躺在床上,一副病得快死的樣子,甚至連拿碗、喝粥的力氣都沒有。李勝對司馬懿說:「天子要我到荊州任刺史,特來向太傅辭行。」這時,司馬懿玩起了「諧音游戲」。

他喘著粗氣說:「並州近朔方,好為之備。」人家李勝明明說的是荊州,他偏偏說並州,看來司馬老人的聽力嚴重下降了。李勝幫司馬懿糾正:「太傅聽錯了,我是去荊州,不是並州。」司馬懿將「聾」就「聾」:「你剛從並州回來?」

李勝在「聾子」司馬懿耳邊大聲說:「我是去荊州。」司馬懿總算有點搞清楚了,說:「我實在年紀老,耳朵聾,聽不清您的話。您做荊州刺史,這太好啦。」如此說了一番「繞口令」後,司馬懿以感人肺腑之語作結,大意是:我病得快要死了,兩個兒子不成器,以後還望大將軍多多提拔。

司馬懿連哄帶騙加忽悠,把李勝玩得團團轉。不過,司馬懿裝痴裝傻的終極目標則是通過李勝對自己的印象,干擾曹爽的政治判斷。李勝走後,「病得要死」的司馬懿馬上翻身下床,緊急召見兩個兒子,說:「李勝此去,曹爽肯定不會防備我,只等他們出城狩獵時,我們就可以一舉拿下。」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皇帝曹芳與大將軍曹爽等宗室到高平陵為魏明帝掃墓,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誅殺曹爽,逼死曹芳,把所有的軍政大權攬於手中——最終逼魏主「禪讓」,取而代之,「三國盡歸司馬氏」。

4、司馬懿智取帥印

司馬懿是曹操丞相府的長史。所謂長史即是總管的意思,官職並不小,但總管屬幕僚,沒有實權。他深有韜略,逐漸成了曹魏政權的重要參謀,後來三國分別稱帝建制,在曹丕、曹睿相繼稱帝時,他的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但他仍處於輔佐地位,實權依舊掌握在曹氏宗室手中。

這種情況使他難展宏圖。每次戰爭,功勞是他的,但是得益最大的都是曹氏親屬,他因為這種情況深為苦惱。劉備死後,蜀漢由諸葛亮主政,屢次兵出祁山,進伐中原。魏明帝在對蜀戰爭中的大將軍是曹真,而司馬懿只是擔任他的副手,其實司馬懿此時已成為諸葛亮的主要敵手。

諸葛亮初出祁山,占天山諸郡,收服姜維,取得大勝,後因馬謖失去重要戰略要地街亭才被迫回川。數年後,經過休養生息,諸葛亮重聚大軍兵出祁山,再伐中原。大軍一路前行,勢如破竹,並再次聯絡東吳,共伐曹魏。在這緊急關頭,大將軍曹真卻身染重病。

只得回洛陽養病,軍中無主,眼看曹魏形勢更加惡化,魏明帝一時有些六神無主。就在這時,司馬懿主動向魏明帝分析了形勢,他認為蜀漢與東吳的聯盟是貌和神離,東吳在呂蒙白衣過江奪取荊州和在夷陵之戰中大破蜀軍後,已與蜀漢結下了深仇,不可能真心實意地幫助蜀漢。

所以這一路兵馬不足為患,所憂的倒是隴西諸葛亮的一路軍馬。現軍中無主,得派得力之將前往主軍,等蜀軍糧草供應不濟,定可反敗為勝。曹睿見司馬懿分析得頭頭是道,鑒於曹真有病,就委派司馬懿為都督,總領隴西各路軍馬,抵禦蜀漢進攻。他還命人立即去曹真那裡取帥印交給司馬懿。

司馬懿卻說:「臣自去取帥印便可。」他來到曹真府上,先探病情,再告以前方軍情。曹真因在病中,家人怕他病情加重不敢告以實情,現聽說軍情如此緊急,不禁深感憂慮,便說:「現在國家如此危急,皇上為什麼不拜你為都督,以退蜀兵呢?」司馬懿明明己經受封,卻裝作毫不知情。

這時仍推辭說:「我才疏學淺,不堪重任。」曹真信以為真,忙叫人將帥印交給司馬懿。司馬懿仍是不住地推託:「帥印仍請大將軍掌管,我一如既往,竭力輔佐。」曹真忙說:「你不接帥印,我又不能理事,現在國家危險了。軍隊怎麼能沒有統帥呢?我要抱病去向皇上保舉你。」

此時,司馬懿才說出實話:「皇上已有恩命,只是我不敢領受罷了。」曹真一聽,高興地說:「有你掛帥,蜀兵可退了。」於是,司馬懿假意推辭不過,拜謝再三,接過了帥印。既然皇上有命,司馬懿何必還要裝腔作勢。自取帥印,好像是多此一舉。其實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他處心積慮地分析過,知道明帝命他掛帥是在緊急狀況下做出的決定,一旦擊退蜀軍,帥印仍會回到曹真手中。再說曹真正在病中,被人取去帥印,心中必會不快,甚至要疑心司馬懿從中作怪。現在司馬懿親往取帥印,而且再三拜辭,既可釋除曹真的疑慮,也可長保帥印。

5、三馬同槽

司馬懿還在做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里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為是馬超一家便殺了馬超的父親。司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

曹操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來,對他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將來必定會干預我們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後來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後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馬氏父子三人相繼專嬗曹魏朝政。

Ⅸ 關於司馬懿的故事,3個,20字的,幫幫忙行嗎

1、三國時期,魏蜀之戰,魏平西都督司馬懿奪取了要塞街亭。諸葛亮因馬謖大意失街亭正自責用人不當。此時司馬懿大軍逼近西城,不巧諸葛亮已將兵馬調遣在外,一時難以回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機之中,諸葛亮自坐城頭飲酒撫琴,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司馬懿兵臨城下,見城門大開,幾個老兵在掃地,耳聽諸葛亮琴聲鎮定不亂,心中疑惑,不敢貿然進城,自退二十里路觀察。及至探明實情返回時,趙雲率大軍已到,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之計。

2、司馬懿是曹操身邊的重臣,但曹操卻總提防著他。而司馬懿也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在敏感時期,司馬懿為了躲避迫害,不得已裝成生病。曹操派人以探病為由去看看司馬懿是否真的病了。內侍來到司馬府中,司馬懿正在後院中休息,內侍問候了司馬懿,司馬懿特別虛弱的表達了感激之情,隨後侍女端來葯湯為司馬懿喝,司馬懿在喝的時候嗆了好幾下,而且還撒了一身。內侍回去把情況如實的向曹操稟報了,曹操深信不疑,因此司馬懿躲過了曹操的猜忌迫害。

3、傳說,諸葛亮算就:在他死後,司馬懿要挖他的墓找他算賬,就造了一百座墳台,還找了一塊磁石碑,刻上字,囑軍士立在第一百座墓前。

司馬懿和諸葛亮打了一輩子仗,總沒討到便宜,連空城計都未能識破。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果真想把他挖出來,鞭屍以解心頭之恨。司馬懿指揮軍士一連挖了九十九座墳台,也沒有找到諸葛亮的遺骨,自愧不如諸葛亮神機妙算。於是在諸葛亮的第一百座墳台前長吁短嘆,慢慢向著墳前的大墓碑走去。剛到墓前,司馬懿不由自主,象有人拉著一樣,「咚」的一聲,跪在墓前,動彈不得。他哪裡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穿著鐵鎧甲,受磁碑吸引的緣故,還以為是諸葛亮的陰魂拉住了他,又驚又怕,連忙磕頭,直喊「孔明饒命!」喊了一會,不見迴音,抬頭一看,碑上赫然一行大字:「吾逝,司馬懿必跪降!」只氣得司馬懿七竅生煙,咯血而死

Ⅹ 司馬懿的故事

徒有虛名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

原文: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回報曰:「乃馬良答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 ——《失街亭》節選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屍居余氣:像死屍般的躺著,尚存留一口氣。指人行將死亡。亦形容人暮氣沉沉,庸庸碌碌而無所作為。 《晉書·宣帝紀》:「 司馬公(懿)屍居余氣,形神已離,不足慮。

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三國演義》第100回敘述:孔明與司馬懿在渭濱斗陣,懿先擺陣被孔明識破。孔明也擺"八卦陣"。懿即指揮打陣,結果大敗,將官被擒,懿又親自引將入陣沖殺,仍大敗。兵員殺傷過半,只得退臨渭濱下寨,堅守不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