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風爭的故事

風爭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01 01:59:11

❶ 風箏歷史來源的故事

風箏的起源與傳說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風箏」一詞始見於五代,明代陳沂《詢芻錄》記載:「初,五代漢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俗名呼風箏。」據史料記載,風箏的發明人是漢朝的韓信。傳說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即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中國早期的風箏多與軍事、通訊和氣象有關。大約唐、五代時風箏進入民間,成為人們娛樂游戲的玩具,同時它還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唐代詩人元稹曾有詩雲:「有鳥有鳥群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生動地描寫了兒童放風箏的情景。清代鄭板橋《懷濰縣》中的詩句「紙花如雪滿天飛」,則真實地記錄了當時放風箏的盛況。明清時期,清明放風箏已成為一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春回大地之時,人們放飛風箏,也放飛夢想。

大約500多年前的明代,風箏就已傳到朝鮮,後又陸續傳到日本、東南亞、歐洲和美洲。而中國的東南西北,到處都有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它們世代傳承,風格各異,有粗獷豪放,有活潑精巧,有色彩絢麗,也有清淡素雅。北京、天津、山東濰坊、江蘇南通等著名風箏產地,都有重要流派的傳世佳作。(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張東偉)

風箏的起源

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這些說明,中國風箏的歷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中國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中國到了宋朝,風箏已有很大發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如「武林;日事」中記有/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大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現在故宮里還藏著三隻傅儀玩過的大風箏。

中國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中國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裡向著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後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中國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來源:中國濰坊網)

風箏的起源的三種傳說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三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於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風箏的故事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致,造型新穎,構圖合理。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系結,系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九屆風箏 會,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❷ 關於風箏的寓言故事是牟

春光明媚的日子裡,一個孩子在草地上放風箏。
春風徐徐,風箏越飛越高回。高過了樹梢,答高過了房頂。
風箏得意地想:假如沒有那根線拴著我,我一定會飛得更高、更高。於是風箏對小主人說:「你放掉線吧,我一定會飛得更高的!」
「不,放掉線,你會掉下來的。」孩子果斷地說。
「胡說,都是那根討厭的線,束縛著我,否則,我早就飛上天了。」風箏生氣地說。
孩子緊緊地拉著風箏的線,一邊跑一邊說:「別狂妄了,好自為之吧!」
風箏見小主人毫無改變主意的意思,於是開始拚命地掙扎。

一陣大風來了,風箏終於掙斷了束縛他的那根線。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隨著風兒速度的減少,風箏掉進了草地旁邊的池塘里,再也飛不起來了。
這時,風箏終於醒悟:無論是誰,都是需要有所制約的。

❸ 風箏歷史來源的故事

據史料記載,風箏的發明人是漢朝的韓信。傳說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版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權央宮下面地道的距離。

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即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3)風爭的故事擴展閱讀: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

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

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❹ 有關風箏的故事(短)

1.漢語詞語
編輯本義項
風箏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風箏
風箏

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傳《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也是一位風箏製作大師。

目錄

簡介
歷史
起源
構造
做法
風箏文化
技藝概況
具體分類

風箏與軍事
風箏與娛樂
風箏運動
相關傳說
放風箏時間
相關新聞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風箏特寫(10張)
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長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有著重要的作用。

❺ 追風箏的人講的是什麼故事

一、故事內容:
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米爾受別人欺負的時候總是哈桑站出來保護他,盡管哈桑比他還要瘦弱。天性懦弱的阿米爾無法成為父親心目中那樣錚錚鐵骨的男子漢而被父親所輕視,但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卻不認為阿米爾一無是處,在他的指引下,阿米爾愈加顯露出他所具有的寫作天才,並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終成了一個很好的小說家。除了寫作之外,阿米爾斗風箏也是個行家裡手。同樣,哈桑在這方面也毫不遜色於阿米爾,並且哈桑還能向雷達一樣准確的追到被斗敗的風箏然後按當地的規矩將「戰利品」占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風箏大會上,阿米爾和哈桑一路過關斬將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兩個少年都十分開心。哈桑也興奮的朝最後一個「戰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卻被一夥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躪強暴,尾隨哈桑的阿米爾目睹了發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卻沒有勇氣站出來保護哈桑而眼睜睜的看著哈桑被他們強暴。阿米爾卻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再也無法面對哈桑的他為了永遠躲開那熟悉的目光,在一天借口陷害哈桑父子倆偷東西,把他們趕出了自家的大門。
隨著戰爭的爆發,阿米爾跟父親去了美國。在那裡他和父親一道辛勤的工作學習,從一無所有逐漸建立了他們的家業。阿米爾在美國也找到了自己終身的伴侶。許多年就這樣過去,過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塵封。然而,拉辛汗從阿富汗打來的一個電話卻打破了所有的平靜。
阿米爾意識到過去的從來都未曾過去。他始終無法擺脫對哈桑的歉疚。而自己到了該為哈桑作些什麼的時候了。為了贖罪,為了哈桑,他再次踏上睽違二十多年的故土。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然而此行卻讓他發現了一個驚天的謊言。哈桑其實不是管家的親生兒子,哈桑是自己的父親和管家老婆所生,即兒時的夥伴其實是自己的兄弟,被從恤孤院買到阿塞夫手中的哈桑的兒子是自己的侄子。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最終他歷盡艱辛,救出了侄子,並將他帶回了美國的家。
二、作者簡介: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於喀布爾,後隨父親逃往美國。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醫學系,現居加州執業。《追風箏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出版後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已由夢工廠改拍成電影。
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問世後大獲成功,成為近年來國際文壇最大黑馬,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熱銷600萬冊,創下出版奇跡。胡賽尼本人更因小說的巨大影響力,於2006年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促進難民救援工作。

❻ 風箏的起源故事由來

  1. 風箏是由復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制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

  2. 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3. 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

  4.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5.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

  6. 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

  7. 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❼ 風箏的起源和關於風箏的故事.風箏的歷史

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風箏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

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靈感作用。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7)風爭的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風箏的節日還有一個風箏節:

風箏節起源於中國的唐朝,中國的很多城市也依舊有風箏節,而其他東南亞各國也幾乎都有風箏節。不過可能是歷經千年的變遷吧,這些國家的風箏節都已經不在同一個季節了。這些國家的風箏節加起來的話,節日的期限幾乎延續全年。

風箏,中國北方稱「紙鳶」,南方稱「鷂子」。「風箏」這個名字,大約始於五代(公元907——960年)據明代郎瑛《詢匈錄》記載,五代有位叫李鄴的,在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在紙鳶頭上系竹哨,放飛時,風入竹哨,發出像「箏」一樣的聲音,故名之為「風箏」。

❽ 「風箏」的故事有哪些

1、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2、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3、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