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知音之交故事

知音之交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9 18:54:42

『壹』 歷史上關於知己、知音的典故

1、伯牙絕弦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

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2、知我者鮑子也

管夷吾字仲,是穎上人。年輕時常常和鮑子交往,鮑子知道他很能幹。管仲很貧困,常常欺騙鮑子,鮑子始終好好地對待他,不當一回事。

不久,鮑子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登上諸侯王的位置,成為齊桓公時,公子糾死了,管仲也被囚禁了。

鮑子就進薦了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後,在齊國掌管政事,齊桓公因此稱霸聯合各方諸侯,匡正了天下,這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我起初窮困時,曾經和鮑子一起做生意,分紅利時,大多給自己,鮑子不認為我貪婪,知道我是貧窮的緣故。

我曾經替鮑子做事,卻使境況更困苦了,鮑子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做事常會遇上不利的時機。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驅逐,鮑子不認為我不能幹,知道我沒有遇上好時機。

我曾經多次作戰多次逃跑,鮑子不認為我膽怯,知道我有老母親要贍養。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他而死,我被關押、受辱卻不自殺,鮑子不認為我不知廉恥,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恥、而以聲名不能顯揚於天下為羞恥。生養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子啊。

鮑子進薦了管仲後,把自己置身於管仲之下。他的子孫在齊國世世代代享受俸祿,有封地的子孫有十幾代,子孫常常成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贊美管仲的能幹,卻贊美鮑子能夠了解人。

3、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

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

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4、如魚得水

三國時期前,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於親戚劉表的軍隊陣容,並且駐守新野這地方。

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並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諸葛亮。

為了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廬(今襄陽古隆中,)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非常誠懇,最後才同意與劉備見面。

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佔據荊州,這樣才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諸葛亮的輔助,就好像魚得了水一樣。」

5、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

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

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刎頸之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知我者鮑子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伯牙絕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如魚得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桃園三結義

『貳』 知音的故事

1、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

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

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

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2、雞黍之交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年時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讀書後,同歸鄉里。範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後回來,那時我將要去府上拜見尊親,再看看令郎令嬡。」

與此同時兩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日期。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間約定的日期將至。張劭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請母親准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

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這么長的時間,你與他又相隔千里,你怎麼能那麼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呀?」張劭說:「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會違背。」

母親說:「要是果真如此,我要為你們釀酒。」到了約定的這一天,範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飲,盡歡才散。

3、不平則鳴,感慨悲歌

孟郊一生窮困潦倒,早年曾經在嵩山游學,學成後游歷京城為韓愈所賞識。孟郊四十歲後進入仕途,到江蘇任職,韓愈作詩相送,寫下了「物不平則鳴」的詩句

在孟郊的孩子不幸夭折的時候,韓愈寫詩安慰他,充分表達了對孟郊的理解和關心,孟郊有許多詩都表示對韓愈知遇之情的感激與敬意。孟郊亡故後,韓愈為他撰寫了墓誌銘。

4、天造地設,金石奇緣

李清照和趙明誠,一個是吏部員外郎的女兒,一個是吏部侍郎的兒子,稱得上天造地設的一對。夫妻倆也「志趣相投」,都好讀書,詩詞唱和。

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題簽,趙明誠編著的《金石錄》,便是由兩人長期共同搜集整理古籍器皿精心考證而完成的。

5、桃園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

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叄』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的典故出自哪裡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望採納,謝謝。

『肆』 八大之交的故事

1、知音之交( 伯牙子期)

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8、忘年之交( 孔融和禰衡)

禰衡十五歲的時候拜孔融為師,當時孔融雖然已經年近四十歲了,不過卻與禰衡相處得十分融洽,因此兩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故此人們稱他們為忘年之交,意思是沒有年齡差距的友情。

『伍』 中國古代有哪些知音的故事~

1.伯牙子期。

古時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

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伯牙絕弦,到底是因為懂他的人不在了,還是因為鍾子期不在了。

可是那個時候,鍾子期就是懂他的人。

2.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李世民娶了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忌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在李唐王朝統一中國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兩人關系十分好。

3.「桃園結義」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4.「管鮑之交」

「管鮑」,是指公元前7世紀中國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他們倆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

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5.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

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

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麼,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陸』 知音之交的介紹

出自《列子·湯問》,講述了俞伯牙認定鍾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後,在鍾子期死後為鍾子期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此後破琴絕弦,再也不彈琴了。

古時有伯牙摔琴以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出此曲的感情和意義,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

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這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6)知音之交故事擴展閱讀:

故事: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

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

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

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人物介紹:

鍾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鍾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

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柒』 關於知音的故事

當然最經典的是俞伯牙好鍾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還有
刎頸之交--廉頗相如
膠膝之交--陳重雷義
雞黍之交--元伯巨卿
捨命之交--角哀伯桃
生死之交--劉備、張飛和關羽
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
管鮑之交:
管仲夷吾①者,潁上②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③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④,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⑤,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又名夷吾,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賢才。管仲家境貧困,常常欺騙鮑叔,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聲張出去。後來鮑叔服事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後,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參考文獻:http://blog.sina.com.cn/u/3e92

『捌』 知音之交的故事

知音之交的故事:伯牙子期的故事。古時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8)知音之交故事擴展閱讀

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交往的其他稱謂

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謂「布衣之交」;有錢人與沒錢人交朋友謂「車笠之交」;在逆境中結交的朋友稱「患難之交」;吃喝玩樂結交的朋友稱「酒肉之交」;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稱「忘年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稱「竹馬之交」。

交情深厚的朋友謂「肺腑之交」;親密無間的朋友謂「膠漆之交」;生死與共的朋友謂「生死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稱「莫逆之交」;哪怕砍頭也不改變友誼的朋友稱「刎頸之交」;無意中相遇而結成的朋友稱「邂逅之交」;在道義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稱「君子之交」。

『玖』 古代關於知音的故事有哪些

1、《三國志》與《晉書》上記載的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吳、晉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葯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竟傾壺飲之。

拓展資料:

「知音」一詞來源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相傳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每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後伯牙再不彈琴因為再沒有知音的人。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直至今天,人們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