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佛陀的故事

佛陀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9 13:31:49

A. 《佛本生故事》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佛本生故事》講述的是有關佛陀前生的故事。《佛本生故事》雖然講專的是佛陀的故事,但其屬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政治、經濟和文化諸多方面的內容。《佛本生故事》也反映了佛教徒對純朴世風的贊美和對丑惡社會現象的鞭撻。

赤陶匾上刻著史詩《羅摩衍那》的兩位英雄弓箭手——羅摩(左)和他的兄弟

B. 讀完佛陀的故事讓人明白了什麼道理

實在說,這個只有真正開悟的人才知道了。其他人的話,也只是從經典裡面看到,聽說這個境界的描述而已。

C. 佛陀的故事中文話

1、 佛祖釋迦牟尼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姓喬達摩,名悉達多。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逐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據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2、 夢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內諸國林立,其東北部恆河邊有個迦毗羅衛國,國王叫凈飯, 王後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際,夢見一頭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自己身體,她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後她就去見凈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

凈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後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後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聖人,定能光顯釋迦族」凈飯王聽後,不勝歡喜。

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後,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雜寶藏經·卷第二》、《大壯嚴論經·卷第十四》載,釋迦牟尼前生曾為六牙白象。〕

3、 七步蓮花

摩耶王後懷孕已滿10月,一日率眾宮女漫遊蘭毗尼花園。那時正是四月初旬,風和日麗,生機暢達。花園里芳草萋萋,百花爭妍,行樹聳翠,蓮蕖送香,充滿吉祥喜慶的氣氛。

游歷花園一周後,摩耶王後在一棵無尤樹的綠蔭下休息。她見這無尤樹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樹上花果鮮麗,芬芳可愛,便舉手攀摘花果,於是,王子就生了下來。

佛經上說,王子剛生下來就能說話,無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發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舉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現一朵蓮花。一時間,香風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贊頌。地上也自然湧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凈。

凈飯王得子後,喜悅非常,替他取名悉達多,就是說他生時即有許多奇異祥瑞的意思。

4、 姨母撫育

釋迦牟尼誕生剛七天,他母親摩 耶王後就因病去世了。凈飯王悲從中來,悼痛不已,回顧年幼的王子,更是愴惻。於是他把摩耶王後的妹妹摩訶波闍波提接進宮中,託付她撫養王子。
摩訶波闍波提賢淑仁慈,視王子悉達多為己出,十分鍾愛。凈飯王又令三十二名宮女協助撫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餵乳,八女帶領玩耍。後來摩訶波闍波提與凈飯王結婚,撫養王子更為盡心。
童年時代的悉達多王子,聰明伶俐,無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將護,寒暖得時,飲食得時,飲食有節,身體異常健康,發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樹,得種肥沃之土,正與日俱長。

5、 出遊感苦

青年時期的悉達多王子,性喜清凈。他對於宮庭中的聲色喧囂生活,甚感厭煩,常思出門游賞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寶輪車,從東門出遊,看見一老人,傴僂曲背,手扶竹杖,舉步艱難,有如蟻行。悉達多王子頓時有感於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從南門出遊,見一病人,面色痿黃,形容枯槁,氣喘呻吟,痛苦萬狀。悉達多王子憐憫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從西門出遊,見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積難聞,一家老小,號哭送之。悉達多王子又有感於心,惶恐苦悶。

又一日,悉達多王子出北門遊玩,看見一出家之人,圓頂緇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儀有度。那出家人告訴他修行解脫之道,王子聽後,決計棄絕富貴享樂,刻意修行,以求解脫「老」、「病」、「死」苦。

6、 夜別妻兒

悉達多王子請求父母允許出家修行,凈飯王和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許。他又向父母請求四願: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別。說若能滿四願,便不出家。凈飯王一聽,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無奈之下,凈飯王苦心孤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時都百花盛開的宮殿,增設諸般妙樂歌舞,以悅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護,不許稍離,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釋迦牟尼絲毫不為五欲的享樂所打動。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著熟睡的妻子耶輪陀羅和兒了羅睺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然後便出了房間。他看見宮女們和守衛之人都呼呼熟睡,猶如木石,又生感慨。

7、 夜渡凡塵

悉達多王子別了妻兒,喚起馬夫車匿備馬。車匿高聲泣諫,想驚醒宮中之人,不料卻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備馬。

王子跨上白馬,取道北門逾牆而出,車匿也緊隨其後。佛經上說,馬初舉步,大地震動,四大天王捧承馬足,梵天帝釋執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際,發下誓願:「我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還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還見姨母妻兒。」

於是,悉達多王子與馬夫車匿,一騎一步,乘著茫茫夜色,橫渡清溪。到天明的時候,已達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彌河邊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8、 削發更衣

悉達多王子見這里山林繁茂,寂靜無嘩,心中歡喜,便命車匿牽馬回宮,車匿不肯,涕泣相勸道:「王子生長宮中,安享尊榮,今到山林,伴隨荊棘蟲獸,怎經得住這諸多苦患險難呢?」王子回答說:「你不必多言,須知我在宮中,雖能免有形的荊棘蟲獸,卻不能免無形的荊棘蟲獸,我現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實的安樂。」

說罷,悉達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須發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發,且發誓言:「我今剃除須發,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這時來了一個獵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華麗服飾相換,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牽馬拜辭,尋路回宮。

9、 面壁靜心

釋迦牟尼出家後,曾多方尋訪明師,以求大道。他見眾多修行之人,或以草為衣,或不食自餓,或翹一足,或卧塵土荊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為然,知其皆為外道。

後來,釋迦牟尼從師隱居山洞的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學習禪定。前者教他「追隨沉思默想步驟」,就能得到「空寂王國」;後者對他宣讀「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狀態」。

於是釋迦牟尼獨處一山洞之中,盤膝趺坐,面壁靜心,以求覺悟。春去秋來,終無所得,他明白了這不可能得到啟迪,於是改變主意,決定去體驗禁慾苦行,以求解脫。

10、 六年苦行

釋迦牟尼來到尼連禪河邊伽闍山苦行林中,獨自在樹下結跏趺坐。他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或限制呼吸,頭腦發怵,如針刺骨;或牙舌頂顎,強壓內心,汗如泉涌,據說,由於他凈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隻大雕在他頭一結巢哺雛,糞污其身也聽之由之。

釋迦牟尼獨修苦行轉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以至於不飲不食起來。終於,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趨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再參玄道。

11、 牧女獻糜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常趕牛在苦行林邊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凈,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他面前,禮拜奉獻。

釋迦牟尼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

自此,釋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

12、 樹下靜悟

釋迦牟尼放棄苦行生活後,來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畢波羅樹(又譯菩提樹,即無花果樹)下坐了下來。他發下誓願:「我如果不圓成正等正覺的佛果,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重新調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樹下結跏趺坐,靜思默想。他的思維追憶著過去的經歷,用大智慧觀照宇宙人生的緣起本心,經過長時間的思索,進入一種「明白」或「醒悟」狀態,達到「既不知道滿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況,似乎錯誤消失,智慧涌現,黑暗過去,光明到來。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升座之後即圓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躍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的就稱為菩薩。

13、 魔女炫媚

釋迦牟尼即將成佛,祥光上沖死亡與慾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他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欲)她們盛裝嚴飾,羅殺臨風,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釋迦牟尼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嬈之態,淫蝶之狀,釋迦牟尼訓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貯糞機,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丑狀鄙穢,魔女看後,意念一轉,羞恥慚愧,匍匐而遁。

14、 眾魔敗陣

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從三僧祗無央數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眾向前,釋迦牟尼身放凈光,魔眾盡皆跌撲。天帝又請菩薩相助,菩薩使法,洪水滔滔洶涌而出,惡魔怪獸盡淹其中,狼狽敗退。〔佛教認為,世界自成至壞叫一劫。〕

15、 大悟成佛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16、 鹿苑傳教

釋迦牟尼成佛後,即從事說法傳教。他知道曾追隨伺侯過他的五名侍從,其時正在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釋迦牟尼向憍陳如等五人說法道;欲求大道應防止兩個極端,一分享樂縱欲的生活,這是墮落,一為禁慾的苦行生活,這是痛苦。避開這兩個極端,行於中道,能導致智慧覺悟,即可修「八正道」,脫出生死的苦海。五人聽後,頂禮拜服。他又向五人說了生滅四諦之法,憍陳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釋迦牟尼,同時被度為比丘,成為最早的信徒。

他們遵循釋迦牟尼倡導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羅漢果。〔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已了脫生死,不再來三界受生,故亦無滅。〕

D. 佛陀的故事

佛陀本指釋迦牟尼,後演為覺悟真理者之總稱。為佛教用語。印度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浮頭、沒馱、步他、馞陀、復豆、浮屠、浮圖。意為覺者、覺悟者。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

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阿含經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 另說由乳母撫養)。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不久後開悟成為「佛陀」。此時他35歲(或31歲)。據上座部所說,成道前,當他努力調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其「十魔軍」有:色慾;不樂梵行;飢渴;貪愛;

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著;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諸天無法戰勝「魔軍」,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戰勝「魔軍」。

關於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阿含經》中的說法竟有十五種之多,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說由四諦而悟;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為完整系統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為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說。

(4)佛陀的故事擴展閱讀:

思想評價:

揚棄時代思想的深見:佛陀打破婆羅門的第一因論和非婆羅門的共因論,立互為因果的緣起論,這接近辯證法;又承認業力,有反唯物傾向;以緣起為本,無神我為世界主宰,無神我為個人靈體,又傾向無神論;東方雖衍出反吠陀潮流,但頗嫌於神秘和苦行的極端。

釋尊以中道為解脫行;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於神秘,淡泊而薄苦行。以世間為無我的緣起,反侵略而唱無諍,辟四姓而道平等;崇善行以代祭祀萬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是對六師外道以及婆羅門的徹底揚棄。

超越思辨的如實修證:六師外道以及婆羅門都以本體論為依據,某青年曾請教了有關世界本質、身心關系、人死後續存與否等十四個問題(十四無記)。 是當時印度思想界各為執持的哲學命題,他們都自稱能真正解答現象的本質。

佛認為這些問題無法訴諸經驗而得到解答,是使人困惑痛苦的精神枷鎖;這些基於想像或思辨的理論,只是獨斷的教條主義;並且由於見解不同,而引發針鋒相對的沖突。佛陀對此一概避而不談,代之以實際的修證;以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態度來解決它們。

意義:佛教是釋尊本其獨特深見,應人類的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樹立。佛教蘊藏著許多新文化的萌芽,從而成為後來印度新思想的代表。

後起六派哲學的思想分化,宗教制度與社會秩序在東方崛興中動搖;佛教的傳布沖過恆河上流,到達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摩竭陀中心的大帝國達到非常的隆盛。佛教也進而為印度國教,弘通到印度以外。

E. 尋一個關於佛陀的故事

http://children.bfnn.org/cartoon/

下載《佛陀的一生》,看有一段,一個女的,想讓釋尊版救救她死去的孩權子,釋尊告訴她解救的辦法...是說生死普遍的..痛苦都是一個苦,這好像對你沒用,你再找找吧

呵呵 最好看看

匿名者不信便罷了 不要信口開河

到《百喻經》看看

F. 佛教是不是有一名記性很差的僧人我想知道他和佛陀的故事

應該說的是周利盤陀伽尊者
佛陀的弟子周利盤陀伽,他是彌陀經上十六尊者之一,這個人非常愚蠢,蠢到什麼樣子呢? 佛陀規定,出家人每天早上一起身,手要摸摸頭,口要誦四句偈:「守口攝意身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益苦行當遠離,如是行者得度世。」這是在提醒自己:三千煩惱絲都剃掉了,現在是出家人、覺悟之人,不再是在家的凡夫俗子了。

「守口攝意身莫犯」,就是指嚴守三業,身不要造殺盜淫,口不要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要貪瞋痴;身口清凈,心裡也存好心。 三業一犯就是惱了有情,因為犯戒都是有對象的,沒有對象絕不會犯戒。

要守戒才使眾生平安,進一步還要修戒才能利益眾生。 守戒是攝律儀戒,無惡而不斷;修戒是攝善法戒,無善而不修。

「無益苦行當遠離」,佛陀在世時,有好多出家人是從外道來的,外道的那些習氣還是不能夠舍。 佛弟子修苦行是應該的,但要修佛法正當的苦行,不要修那些無益的苦行-持外道火戒、牛狗的戒,那是邪戒,不能感好果的。

周利盤陀伽出了家,這四句偈要讀要念啊! 可是念一百天了,他一句也沒念熟。 他有個哥哥先出家,他們兄弟倆都是在路邊生的,哥哥叫路邊,他叫繼道。 他哥哥說:「你這樣蠢還來出家,騙佛的飯吃,不要在這里,趕快回去!」

他愚蠢是愚蠢,還是有善根的,一聽到哥哥要把他趕回去,他就豪啕大哭,傷心得很! 當時是在只樹給孤獨園,佛陀聽到了,就出來問個究竟。 佛陀慈悲的對他說:「周利盤陀伽!來,我教你。」佛陀特別單獨教他修行之法。

佛陀隨手拿個掃把就問他:「這是什麼?」他說不出來這是掃把。 我們平常講掃把,其實應該叫做「笤帚」。 佛陀告訴他:「這叫做笤帚。」他就「笤-笤-笤,帚-帚-帚」。 教個笤字忘了帚字,教了帚字又忘了笤字,笤帚兩個字都念不好,你看這愚蠢到哪裡去了!

他為什麼這樣蠢呢? 原來他前生也是個大法師,可是慳法,人家請問他佛法,他很不樂意講。 有法而慳貪不說,這罪過真是不得了! 今生就招這樣的愚蠢之報。

佛陀交給他一把笤帚,叫他掃只樹給孤獨園,並教他一面掃一面念:「掃塵除垢」。 他就依著佛陀的教導去做,大概掃了三個多月就開悟證果了。 他還是有大善根的,如果沒有大善根,不要說掃三個多月,恐怕掃三年也不會證果。

他掃、掃、掃,掃到了一個時候業障消了,「哦!這個笤帚是要掃地的,為什麼要掃地?因為地上有塵、有樹葉,看起來污濁邋遢的,一掃就清凈了,人人看到都歡喜。」他心裡這么想著,漸漸就開智慧了。

他又想:「我們人為什麼這樣愚蠢?哦!曉得了,因為心裡有貪瞋痴。掃地將地面掃干凈了,內心裡頭的污濁邋遢也要掃清凈。」他就這樣子作觀,想、想、想,豁然開悟了,就證了羅漢果。 這就是周利盤陀伽出家開悟的因緣。

證了羅漢果,他所持的就是「守口攝意身莫犯」這四句偈。 佛陀的弟子都是要托缽,有時也有人請去應供,吃過了飯要向施主說法,最簡單的要說三皈五戒。 輪到了周利盤陀伽,他雖然開悟,可是華報還沒有受盡,只會說這四句偈。

阿羅漢有三明六通、十八變,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在空中行如同走平地一樣,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有這些種種的神通。 有好多人證了羅漢悲,他要是沒有慧解,就是顯神通來度人,但這不是正常的度人方法。

周利盤陀伽持這四句偈的意義,只要一演化開了,也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他在十六尊者中是「義持第一」。

有好些調皮的施主就說:「哎呀!這位羅漢每一次都說這四句偈。」有的甚至講:「他這一次說法,要是又說這四句偈,我們就先把這四句念出來,看看他還能講什麼?」可是真正到了說法的時候,這施主想念卻念不出來。 因為羅漢有他的福報、功德,別人想愚弄他是沒辦法的。

聽了這則故事,我們就要有所警惕,自己有智慧也要希望大家有智慧;人家請問你,你千萬不要怕把智慧告訴人家,人家就同你平等了。 好像在學校里讀書,同學有不懂的地方請問你,你知道卻裝作不知道,恐怕講了他考試的分數趕上了你,有智慧而不布施,將來就得愚蠢報喔!

如果你有智慧、心量大,自己會也希望人家會,這樣智慧加智慧多麼好! 不要自己會卻不教人。 照說看到人家不懂,你知道的都要教人,要不請之友;何況人家有所問,更要知無不言。 諸佛菩薩、古祖大德並不是你請問了,他才教你;都是觀機說法,應以何法化度即說何法。

周利槃陀伽(版本二)

資料來源:《故道白雲》

從前因痴愚,常遭人斥詈;師兄攆我走,令我回家去。

我即被遙棄,走向寺門口;因戀我佛教,實不願離去。

佛陀及時來,以手撫我頭;領我回寺中,殷勤牽我手。

佛陀施慈悲,賜我布一方;教我因布潔,習禪修觀想。

我遵佛之教,於法用情深;為求羅漢果,登時入禪定。

——周利槃陀伽

掃地大師周利槃陀伽生於舍衛國一個婆羅門家庭。他的反應非常遲鈍,連他父親都無法教會他世襲的婆羅門宗教習俗。最流行的印度教聖典《吠陀經》,槃陀伽既不會讀也不會寫,甚至連一行都記不得。

槃陀伽的哥哥卻很聰明並且博學有禮,得到所有婆羅門教徒的喜愛。當他們的老父死後,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為比丘,槃陀伽則被認為太笨不適於出家,只好獨自齷齪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勵他去求阿難(佛陀的侍者)讓他出家。槃陀伽說:「像我這么低能的人,不敢奢望能成為殊勝的佛陀僧人啊!我甚至連最簡單的偈頌也記不住,每個人都知道我太笨了。」

哥哥很同情地鼓勵說:「弟弟,在佛陀慈悲為懷的教義下,社會地位和學習能力並不重要,高貴廣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樣也可以入門修道的,你自己去找佛陀吧!」

於是槃陀伽很恭敬地來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難面前,請求成為佛陀的弟子。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謙卑和純凈的心,就在給孤獨園,要阿難尊者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難教了槃陀伽這么一個偈頌:

諸惡莫做,使自己免予邪惡的思想,

眾善奉行,莫執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則能免於傷害、煩惱,

這就是諸佛教示。

3個月後,可憐的槃陀伽仍然記不得這么一個短短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眾早就把整章經典背熟了,就連當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好幾個這樣簡單的偈頌。

槃陀伽灰心喪氣地去見阿難尊者,懇請能給他其他的教法及指示。但是試了幾次之後,阿難發現自己還是沒法教會他,只好對他說:「如果一個人無法學習並記憶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麼呢?」

尊者搖搖頭,祝福他之後,就讓他走了。槃陀伽覺得很傷心,獨自一人坐在給孤獨園外,一直坐到隔天,佛陀發現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覺地了解所有發生的事情。槃陀伽稟告佛說:「世尊,我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個好比丘,這究竟錯在哪裡?我是有什麼惡業吧?」

佛陀告訴他:「因為你上一世是一個過度驕傲的婆羅門學者。他無情地詆毀其他學者的教義,只為了謀求自己的利益,並假稱擁有神通。所以這一世你要受缺乏智慧的痛苦。」

槃陀伽點點頭說:「是啊,打我從小時,老師們都罵我蠢笨,像我這樣笨的人要怎樣才能擺脫這種痛苦呢?」

佛陀以偈頌回答他:

寧為智者所輕,也不受幼童之贊,

自知己為幼童者,寧為智者;

自誇聰明者,實是幼稚笨者。

佛陀決定要親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要槃陀伽通過勤快地打掃寺院、幫其他比丘擦拭鞋子來清除業障,同時要邊掃邊念誦和思考兩句話:「拂塵」、「掃垢」。

「槃陀伽,你能掃寺院和擦鞋子嗎?」佛陀問他。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學習掃地和擦拭,但我實在記不得那兩句法語。」

佛陀要他跟著自己復誦那簡單的兩句:「拂塵」、「掃垢」,一遍又一遍地一起背誦。槃陀伽總算銘記在心了,於是佛陀為他祝福後離開了。

可是當槃陀伽開始掃寺院時,他發現自己又不知道剛才佛陀親自教他的那兩句簡單的話了,幸而阿難尊者還在庭院,槃陀伽就煩請尊者在他勤勞工作時,能提醒他應該要念誦的句子。在阿難的幫助下,最後,他終亐記熟了這簡單的偈子,而且能—邊掃地一邊思維了。

掃地的時候是沒有問題了,可是槃陀伽發現在擦鞋子的時候,他把剛才能背過的話又忘掉了。耐心的阿難再度教導他。槃陀伽看來的的確確是所有佛教僧人里最遲鈍的一個了。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奇的力量加持,使寺院和比丘們鞋上的灰塵無窮無盡,好讓槃陀伽不停地忙。用這個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長了槃陀伽的修行。只要還有事做,槃陀伽就會不斷地將佛陀的教誨記在心上。到後來「拂塵」、「掃垢」竟變成了他的真言。普通人嘲笑這個愚蠢的傢伙,卻也不得不感嘆他的信心與勤勉。不過有智慧的人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比丘,雖然有先天上的不是,卻仍然在認真地清除業障、尋求開悟。

槃陀伽很認真地工作,按照佛陀的交待,恭敬虔誠地掃地擦鞋。而且,他將佛陀教給他的幾個字背熟以後,彷彿壓抑不住地開始更深一步大探究它的意義。寺院的灰塵無窮無盡,他的覺觀卻在心靈深處綻放。

「佛陀說的塵、垢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塵垢呢,還是內在的塵垢?」他沉思,「什麼是外在的塵垢?什麼是內在的染污?我的業障在那兒?」以這種方法,這位最愚笨的掃廟僧不知不覺地在他日常雜務中進行禪修。

有一天,槃陀伽靜靜地在掃廟的同時自我觀照,他似乎依稀感覺到,佛陀所開示的一個偈頌很自然地在寧靜的內心中升起。實際上那些句子佛陀何時說過,他根本就不可能記得,更別說要背熟它:

塵是執著,而非泥塵,智者棄之;

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棄之;

塵垢是無明,此外無他;

智者清除此污垢與障礙,

即得解脫。

因為這瞬間浮現的偈頌,槃陀伽頓悟到,執著、嗔和痴這三毒是輪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和一切迷惑的根本。在場的人們驚訝地看到,愚笨的槃陀伽放聲呼叫:「看見了,我清楚地看見了!敬禮世尊!」他終於透視幻象而證得開悟。

精進禪修許多年後,槃陀伽成為十六羅漢之一,廣為弘揚佛陀的教法。每個人都很驚異,僧人中最笨的比丘竟能達到如此崇高的心靈成就。一次,槃陀伽阿羅漢教導12個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數不清的在家人,其中12000人當場證得了不同層次的開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醫生供養午餐。除了掃地僧槃陀伽外,全部的比丘都被邀請了。但佛陀卻不肯進食,而是在他身旁擺了一個座位。直到這位沒受過教育的阿羅漢槃陀伽被請來,坐到那個位子上以後,佛陀才開始吃飯。

佛陀親口說,在他眾多弟子中,最擅於轉化他人心念的,就是善良的阿羅漢槃陀伽——掃地大師。時至今天,據說那些無法記憶和了解佛陀教法的人,只要是全心全意地向槃陀伽祈請,都能開展他們的心智能力。槃陀伽印證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於內心的開發,真誠的心靈修持遠比智能知識更為重要。

「周梨盤陀迦」,譯中文為「繼道」。古印度之風俗,母生子當回娘家。故其母孕時還家,於路途中誕子,因繼續行走於道路之中,故名「繼道」(釋迦佛亦出生於道路之中,但佛是右脅誕生,故是聖人;周利盤陀伽是產道出生,故現凡夫相)。

「周梨盤陀迦」又名「朱利盤特」。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一》載:其兄先入佛道,已證聖果,兄與弟「周利盤陀伽」曰:「若不能持戒者,還作白衣」,是時周利盤陀伽聞此語已,便詣祗桓huan2精舍門外,立而墮淚。世尊見之,教誨周利盤陀伽執持「掃帚zhou3」二字。是時,周利盤陀伽誦此「掃」字忘記「帚」字;誦得「帚」字忘記「掃」字。乃經數日,終於能誦「掃帚」二字。周利盤陀伽復作是念:世尊何故以此教誨我,我今當思維此義。於是,終因思維此義(類似於禪宗之參禪)而證阿羅漢果。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既證阿羅漢果,詣世尊所,頭面頂禮,在一面坐,白世尊曰:「今已有智,今已有慧,今已解『掃帚』」。故《要解》雲:「繼道尊者,因根鈍,僅持一偈,辯才無盡,義持第一」。夫周利盤陀伽雖根鈍,但證阿羅漢果後,得大辯才,故稱「義持第一」。義持者,「義」指義理、了義(直接顯了法義)。此字從理上言。「持」指修持、行持。此字從事上說。

在凈土法會中,周利盤陀伽尊者表:鈍根念佛,亦能了脫。良以凈土一門,三根普度,利鈍兼收。不怕根愚鈍,只怕不肯修。但肯執持名號,老實念佛,則下愚可得上智,凡夫因此了脫。尊者但誦「掃帚」二字,尚能證阿羅漢果;如若念佛,必定成佛無疑矣!

所以,若要梅花香飄溢,還他徹骨一番寒,修行之人,宜動心忍性,增益其所最初之發心。念佛之人,亦復如是。最初發心修凈土,莫改初衷乃為上

G. 蘇軾與佛印的故事

是蘇東坡與佛印的故事

蘇東坡在黃州時,有一天,詩興來了,做了一首贊佛的詩:

內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容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詩,不是對佛法有相當的造詣,絕對寫不出這樣的好詩。蘇東坡寫好了這首詩,自己反覆吟哦,覺得非常滿意!這時,他想起了好朋友佛印禪師來,他想禪師如果看到這首詩,一定會大大的贊賞一番,甚至會拍案叫絕。於是,他立刻把那首詩抄在詩箋上,用信封封好,叫傭人送去長江南岸的歸宗寺,給佛印禪師看。

黃州在長江北岸,要到對岸的歸宗寺,必須渡江。現在,我們趁蘇東坡的傭人搭船過江的時候,來研究一下這首詩的內容:

「稽首」,是頂禮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說,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稱為「天中之天」。

H. 佛教中流傳著三千諸佛的故事,這些佛陀都從何而來

一提到佛祖和佛教這些文化,應該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關於佛祖已經在中國有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的歷史了,一直都很受人們的尊崇和愛戴。但有個問題一直讓人們想不變,為什麼佛祖一直都被稱之為是佛祖呢,這是本來的名字,還是有什麼含義呢。在佛教中一直“都流傳著三千諸佛的事情,那麼這些佛陀的故事都是從何而來呢?”

佛教在中國已經有許多年的歷史,一直都受到人們的喜愛。佛教所傳輸的這些教誨,也正是中國幾千年來所提倡的。

I. 佛經中魔王與佛陀的故事

佛法學習,點我名字,點空間,點他的空間,三慧禪房的鏈接。

J. 找一個關於佛陀的故事。

佛說五百年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有個年輕美麗的女孩,出身豪門,家產豐厚,又多才多藝, 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門檻給踩爛了,但她一直不想結婚,因為她覺得還沒見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個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個廟會散心,於萬千擁擠的人群中,看見了一個年輕的男人,不用多說什麼,反正女孩覺得那個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結果了。可惜,廟會太擠了,她無法走到那個男人的身邊,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那個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後來的兩年裡,女孩四處去尋找那個男人,但這人就像蒸發了一樣,無影無蹤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禱,希望能再見到那個男人。
她的誠心打動了佛祖,佛祖顯靈了。
佛祖說:「你想再看到那個男人嗎?」
女孩說:「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棄你現在的一切,包括愛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棄!」
佛祖:「你還必須修煉五百年道行,才能見他一面。你不後悔么?」
女孩:「我不後悔!」
女孩變成成了一塊大石頭,躺在荒郊野外。

四百多年的風吹日曬,苦不堪言,
但女孩都覺得沒什麼,難受的是這四百多年都沒看到一個人,
看不見一點點希望,這讓她都快崩潰了。
最後一年,一個採石隊來了,
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鑿成一塊巨大的條石,
運進了城裡,他們正在建一座石橋,
於是,女孩變成了石橋的護欄。!

就在石橋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見了,那個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麼急事,
很快地從石橋的正中走過了,當然,他不會發覺有一塊石頭正目不轉睛地望著。男人又一次消失了,再次出現的是佛祖。!
佛祖:「你滿意了嗎?」
女孩:「不!為什麼?為什麼我只是橋的護欄?如果我被鋪在橋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還得修煉五百年!」
女孩:「我願意!」
佛祖:「你吃了這么多苦,不後悔?」
女孩:「不後悔!」。

女孩變成了一棵大樹,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官道上,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經過,女孩每天都在近處觀望,但這更難受,因為無數次滿懷希望的看見一個人走來,又無數次希望破滅。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煉,相信女孩早就崩潰了!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女孩的心逐漸平靜了,
她知道,不到最後一天,他是不會出現的。
又是一個五百年啊!最後一天,
女孩知道他會來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動。
來了!他來了!他還是穿著他最喜歡的白色長衫,臉還是那麼俊美,
女孩痴痴地望著他。

這一次,他沒有急匆匆的走過,
因為,天太熱了。
他注意到路邊有一棵大樹,那濃密的樹蔭很誘人,
休息一下吧,他這樣想。
他走到大樹腳下,靠著樹根,微微的閉上了雙眼,他睡著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邊!
但是,她無法告訴他,這千年的相思。
她只有盡力把樹蔭聚集起來,為他擋住毒辣的陽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為他還有事要辦,
他站起身來,拍拍長衫上的灰塵,在動身的前一刻,
他抬頭看了看這棵大樹,又微微地撫摸了一下樹干,
大概是為了感謝大樹為他帶來清涼吧。
然後,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視線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現。
佛祖:「你是不是還想做他的妻子?那你還得修煉……」
女孩平靜地打斷了佛祖的話:「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這樣已經很好了,愛他,並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現在的妻子也像我這樣受過苦嗎?」
佛祖微微地點點頭。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這一刻,女孩發現佛祖微微地嘆了一口氣,或者是說,佛祖輕輕地鬆了一口氣。
女孩有幾分詫異,「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臉上綻開了一個笑容:「因為這樣很好,有個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為了能夠看你一眼,已經修煉了兩千年。」
佛曰: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那麼,我的前世是積攢了多少次的回眸啊,才換得與你相識相知?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