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中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0-12-29 07:48:40

⑴ 論語中出現的成語有哪些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論語·學而》(1·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論語·學而》(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2、【溫良恭儉讓】——原意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五種美德。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則。現也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斗爭性。《論語·學而》(1·10):「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論語·學而》(1·12):「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於事慎於言】——敏:奮勉,慎:小心。辦事勤勉,說話謹慎。《論語·學而》(1·1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1-15、【貧而樂道】家境貧窮,卻以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為樂事。《論語·學而》(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1-16、【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還求更好。《論語·學而》(1·15):「《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宋·朱熹註:「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17、【告往知來】——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論語·學而》(1·15):「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為政篇第二》
2-1、【眾星拱北】——拱:環繞,拱衛;北:指北極星。天上眾星拱衛北辰。舊指有德的國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擁戴。《論語·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2、【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論語·為政》(2·1):「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為政》(2·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4、【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後有所成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5、【而立之年】——人到三十歲可以自立的年齡。後為三十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6、【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為4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7、【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運的年齡。指50歲。《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8、【耳順之年】——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9、【從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樣便怎樣。《論語·為政》(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10、【犬馬之養】——供養父母的謙辭。《論語·為政》(2·7):「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11、【因材施教】——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論語·為政》「子游問孝」(2·7)、「子夏問孝」(2·8)。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於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2-12、【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論語·為政》(2·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3、【君子不器】——君子不應該成為像器皿一般只具有單一用途的人。《論語·為政》(2·12):「君子不器。」
2-14、【周而不比】——周:親和、調合;比:勾結。關系密切,但不勾結。指與眾相合,但不做壞事。《論語·為政》(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2-1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學習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論語·為政》(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6、【異端邪說】——指和正統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學說。《論語·為政》(2·16):「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論語·為政》(2·1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8、【多聞闕疑】——聞:聽;闕疑:有疑問的地方要保留。雖然見多識廣,有不懂之處,還應存有疑問。指謙虛謹慎的治學態度。《論語·為政》(2·18):「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2-19、【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論語·為政》(2·18):「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2-20、【舉直措枉】——舉:選拔,任用;枉:彎曲,比喻邪惡的人;錯:廢置,罷黜;直:筆直,比喻正直的人。選用賢者,罷黜姦邪。《論語·為政》(2·19):「舉枉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2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個人不講信用,真不知道怎麼能行。指人不講信用是不行的。《論語·為政》(2·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22、【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就勇敢地去做。《論語·為政》(2·24):「見義不為,無勇也。」

⑵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解釋及原文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2)論語中的成語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⑶ 論語中有哪些成語其對應的原文是什麼

見賢思齊;意思是,看見賢人,便應該想著向他看齊。《論語 里仁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述而不作:闡述而不創作。《論語 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誨人不倦:教導別人而不疲倦。《論語 述而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暴虎馮河:原意指赤手空拳與老虎搏鬥。今意指有勇無謀,魯莽冒險。《論語 述而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無不與也。」
欲罷不能:想停止學習都不能。《論語 子罕篇》:「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三人行必有我師:指要善於向他人學習。《論語 述而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克己復禮:抑制自己的私慾,使自己的言行都合乎於禮。《論語顏淵篇》:「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論語顏淵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欲速則不達:一味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論語子路篇》:「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和而不同:只和睦相處,不盲目苟同。《論語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譎而不正:狡詐而不正派。《論語憲問篇》:「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一言興邦:一句話興盛國家。《論語子路篇》:「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一言蔽之:用一句話來概括。《論語為政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以德報德:用恩惠報答恩惠。《論語憲問篇》:「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怨天尤人:怨恨天,責備人。《論語憲問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過猶不及:凡事做過了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謂做事須恰如其分。《論語先進篇》: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一以貫之:用一種道理貫穿於各類事物中。《論語衛靈公篇》:「非也,予一以貫之。」

志士仁人:有志氣節操和有仁愛思想的人。《論語衛靈公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想做好活,一定先要使工具精良。《論語衛靈公篇》:子貢問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論語 衛靈公篇》: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群而不黨:合群相處但不結黨營私。《論語衛靈公篇》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周而不比:團結而不勾結。《論語 為政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所不想做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給別人。《論語衛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巧言亂德:花言巧語足以敗壞道德。《論語衛靈公篇》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當仁不讓:擁有仁愛與真理不謙讓。《論語衛靈公篇》;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有教無類:只有教育而沒有門第貧富地域之分。《論語衛靈公篇》子曰:「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與謀:主張不同,不在一起相互商議。《論語衛靈公篇》子曰:「道不同,不相與謀」。

文質彬彬:原意是文采和朴實配合得當。現指人文雅而有禮貌。《論語雍也篇》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⑷ 論語中的所有成語

1-1、【學而時習之】——學過的內容要經常復習它。《論語·學而》(1·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1-2、【不亦樂乎】——不是很高興的嗎?《論語·學而》(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3、【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論語·學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論語·學而》(1·3):「巧言令色,鮮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論語·學而》(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檢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從三個方面檢查自己,後指多次自覺地檢查自己。《論語·學而》(1·4):「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1·6):「子曰:'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徙義而從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餘力】——做了事情以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和時間。《論語·學而》(1·6):「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9、【賢賢易色】——多指尊重賢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論語·學而》(1·7):「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

1-10、【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論語·學而》(1·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論語·學而》(1·9):「曾子曰:'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⑸ 論語中的成語 以及原文

(1) 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未之有也.」(《學爾篇》)釋: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
(2)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鮮矣仁!」(《學爾篇》)釋:花言巧語,偽善的面貌,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3) 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學爾篇》)釋: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守信.
(4)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為政篇》)釋: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
(5) 知之為知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篇》)釋: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釋: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麼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釋:已經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盡善盡美:「盡善矣,又盡美也.」 (《八佾篇》)釋:美極了,而且好極了.
(9) 見賢思齊:「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釋:看見賢人,便應該想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
(10) 文質彬彬:「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雍也篇》)釋:文采和朴實,配合適當,這才是君子.
(11) 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雍也篇》)釋:嚴肅地對待鬼神,但並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說是聰明了.
(12) 舉一反三:「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釋:教給他東方,他卻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馮河:「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述而篇》)釋: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去渡河,這樣死了都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釋: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
(15) 樂在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釋: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臂做枕頭,也有著樂趣.
(16) 擇善而從:「多聞,擇善而從.」 (《述而篇》)釋: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 任重道遠、死而後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篇》)釋:讀書人不可以不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負擔沉重,路程遙遠.以實現仁德於天下為己任,不也沉重嗎?到死方休,不也遙遠嗎?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釋:有一個莊稼漢問我,我本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19) 循循善誘:「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篇》)釋: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有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20) 後生可畏:「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釋: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斷定他的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
(21) 升堂入室:「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先進篇》)釋:由么,學問已經不錯了,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22) 過猶不及:「子曰:『過猶不及.』」 (《先進篇》)釋:孔子道:「過分和趕不上都不好.」
(23) 四海之內皆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釋:天下之大,到處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著急沒有好兄弟呢?
(24)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顏淵篇》)釋: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25) 察言觀色:「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顏淵篇》)釋:怎樣才是達呢?品質正直,遇事講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顏色,從思想上願意對別人退讓.
(26) 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篇》)釋:言語一定要信實,行為一定要堅決.
(27)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憲問篇》)釋:不怨恨天,不責備人,學習一些平常的知識,卻透徹了解很高的道理.
(28) 一以貫之:「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篇》)釋:不是的,我有一個基本觀念來貫串它.
(29) 殺身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篇》)釋:志士仁人,不貪生怕死因而損害仁德,只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
(3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釋:孔子說:「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1) 言不及義:「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衛靈公篇》)釋: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說一句有道理的話,只喜歡買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32) 因人廢言:「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釋:君子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便提拔他,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的好話.
(33) 當仁不讓:「當仁,不讓於師.」 (《衛靈公篇》)釋: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34) 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篇》)釋:人性情本相近,因為習染不同,便相距懸遠.
(35) 殺雞焉用宰牛刀:「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陽貨篇》)釋:孔子微微笑著,說道:「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⑹ 論語中的成語85個

論語中目前仍然抄活躍在現代襲漢語中的成語: 1 不亦樂乎 《學而》 2 因材施教 《為政》 3 一日三省 《學而》 4 安貧樂道 《學而》 5 巧言令色 《學而》 6 言而有信 《學而》 7 而立之年 《為政》 8 見義勇為 《為政》 9 眾星捧月 《為政》 10 周而不比 《為政》 11 知命之年 《為政》 12 不咎既往 《八佾》 13 了如指掌 《八佾》 14 心有餘而力不足 《里仁》 15 流離顛沛 《里仁》

⑺ 5個在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中的成語
1、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示例:人民教師肩負著培養祖國建設接班人的重擔。
2、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示例:徐遲《牡丹》:「她果然成為一個——的教師了。」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近義詞:諄諄教導、誨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示例:清·李漁《閑情偶寄·聲容·習技》:「聽其翻閱,則書非書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師也。用法:連動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稱頌人近義詞:登峰造極、當行出色、爐火純青反義詞:淺嘗輒止、一竅不通、一無所知、初出茅廬。
4、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示例: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國共產黨——,協同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釋放蔣介石。」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近義詞:以直報怨、以禮相待、以德報德反義詞:忘恩負義、無情無義。

⑻ 論語中的所有的成語有哪些

論語中的所有的成語有:

不恥下問、不亦樂乎、家喻戶曉、理屈詞窮、以文會友

⑼ 論語中的所有的成語

有朋自遠方來來,不亦源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
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游
朽木不可雕
聽其言,觀其行
無欲則剛
不恥下問
三思而後行
愚不可及
輕裘肥馬
文質彬彬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舉一反三
臨事而懼
三月不知肉味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空空如也
循循善誘
欲罷不能
逝者如斯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過猶不及
克己復禮
非禮勿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四海之內皆兄弟
成人之美
察言觀色
以文會友
名正言順
一言興邦
欲速則不達
臨危授命(見危受命)
以德報怨
怨天尤人
仁人志士
殺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下不忍則亂大謀
當仁不讓
有教無類
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崩離析
血氣方剛
殺雞焉用牛刀
色厲內荏
道聽途說
患得患失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學而優則仕
天下歸心

⑽ 出自《論語》裡面的成語有哪些

言必有中、來者可追、不恥下問、舉一反三、空空如也、上智下愚、不知所措、言而有信、各不相謀
一、言必有中 [ yán bì yǒu zhòng ]
【解釋】: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夫子要麼就不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二、來者可追 [ lái zhě kě zhuī ]
【解釋】:可追:可以補救。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不能挽回彌補,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三、不恥下問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
四、既往不咎 [ jì wǎng bù jiù ]
【解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成功不高興,驅逐事件不勸諫,既往不咎
五、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六、空空如也 [ kōng kōng rú yě ]
【解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譯文】:有農夫問到我,一無所有的意思。
七、上智下愚 [ shàng zhì xià yú ]
【解釋】:智:聰明;愚:笨。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認為他們都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
【出自】:戰國 孔子《論語·陽貨》:「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只有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不能夠改變。
八、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
【譯文】:所以人民沒有心神慌亂
九、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譯文】: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十、各不相謀 [ gè bù xiāng móu ]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道不相同,不能相互商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