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坎特伯雷故事電影

坎特伯雷故事電影

發布時間: 2020-12-29 06:17:05

Ⅰ 電影《愛再來一次》的男主角叫什麼他還主演過什麼電影

保羅·尼來科爾斯,他最近自出演的電視劇集有BBC改編與朱麗·沃特斯 合作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他在裡面飾演一個聲名狼藉的小偷。還有2004年BBC的迷你劇《A Thing Called Love》。他的電影作品包括《一戰》 World War I 和《戰壕》 The Trench (1999),還有Trevor Bentham的改編劇 《秘密結婚》The Clandestine Marriage (1999)Nick Love導演的《浪盪少年》 Goodbye Charlie Bright (2001), 《如果能在愛一次》 If Only (2004)和《BJ單身日記2》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 (2004).他第一個重要的舞台角色是在1998年倫敦的布希劇院上演的《說謊者比利》(Billy Liar)中飾演角色。

Ⅱ 電影七宗罪是說什麼的

內容:紐約警察局。重案組。經驗豐富的老警察沙摩賽還有七天就退休。接替他職位的是風度翩翩的年輕「小片警」米爾。早上七點,報案鈴響—貧民窟里,有人離奇死亡。大雨滂沱,老式公寓樓道內彌漫著陰森詭譎的氣息。死者是個大個子,坐在椅子上,一頭扎在麵食桶里,全身早已浮腫,手腳均被束縛,身上還被割去一磅肉。現場勘查後,米爾認為這是一起普通的兇案。沙摩賽並不以為然,當夜折返現場,在冰箱後面發現了一行神秘的文字Gluttony(暴食)。米爾向警長要求接手負責此案的偵破。沙摩賽並沒有甩手而去,而是在圖書館翻閱復印了《聖經》《神曲》和《坎特伯雷故事》等書中提到的有關Gluttony的內容。根據這些書上記載,人類天性具有七種罪孽,即暴食、貪婪、懶惰、妒嫉、淫慾、傲慢、暴怒。米爾對案情一籌莫展,天亮時分才昏昏睡去。米爾醒來已是上班時間,卻見桌上留著一疊復印材料。沙摩賽預測這將是一個連環兇殺案,要米爾作好心理准備。沙摩賽的判斷是正確的。星期二,人們發現一著名律師死在他的辦公室,現場留著鮮血抹寫的大字:Greed(貪婪)。沙摩賽在一幅畫後面發現了用指紋印下的文字:救我!警察局比對指紋,確定這是一個名叫維多的人的指紋。重案組和防暴警察直趨維多家,但他已處於半死不活狀態,左手被人割掉。據說維多是個十足的懶漢,躺在床上有五年之久。在維多床頭的牆上,赫然留著Sloth(懶惰)的字樣。米爾覺得一切都在被兇手牽著鼻子走。沙摩賽認為,罪犯是個狂熱的教徒,深諳《聖經》、《神曲》等典故,正在以「上帝的使者」的身份,行使「審判權」,以「救贖」自己的靈魂。他確定兇手一定在圖書館留下借閱的痕跡,便搞到了一張近兩年經常借閱有關書籍的讀者名單。經仔細排查,一個叫杜·約翰的疑點最大。為了表示自己的敬意,米爾通過妻子翠西邀請老警察上他家吃飯。又是陰雨天。米爾和沙摩賽來到一幢公寓樓內,敲響了杜·約翰的房門。就在這時,有人從電梯內出來,向他們射來一串子彈,然後逃之夭夭。米爾和沙摩賽一邊還擊,一邊分頭追捕。當米爾追到了一條小巷裡,有人突然從一輛垃圾車上躍下,狠狠將他踢倒在地,腦袋上還被抵上了冰冷的槍管。雨水迷濛中,他見到一身穿雨衣的男子,可還來不及作出反應,就被打昏在街頭積水裡。周五晚,某夜總會一妓女被殺。有人以為這是兩個男人為一個女人爭風吃醋而引起,只有米爾和沙摩賽心裡明白,現場留下的字跡「Lust(淫慾),表明罪犯在向他們挑戰。一連串的兇案引起了社會的恐慌,記者不著邊際的報道,讓警局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警長下令限時破案。米爾很不服氣,乾脆住在辦公室里不回家了。翠西發現自己有身孕,同時擔心丈夫的狀況,便打電話給沙摩賽吐露心事。沙摩賽告誡米爾,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回家陪翠西幾天,案子由他來負責偵破,功勞依然算在米爾頭上。米爾發誓:不破此案,決不回家!周六,意想不到的案件又發生了:一個模特兒被割鼻毀容,現場留下了「Pride(傲慢)」的字樣。就在米爾和沙摩賽通宵達旦疲於奔命之時,一個渾身血淋淋的男子一早前來投案自首。此人正是杜·約翰!杜·約翰果然是個狂熱的宗教分子,他承認自己一手製造了連環案,請求得到上帝的懲罰。米爾忿忿地說:法律將會給你嚴懲,你已無法完成你的七宗連環兇殺案了。杜·約翰神色迷離但非常肯定地回答:上帝會替我安排好的。他願意帶米爾指認另一案發現場。在直升機的空中保護下,米爾、沙摩賽荷槍實彈,押著杜·約翰長驅數十里,來到一個空曠的山谷。此時,天空的陰霾已一掃而光,晚霞燦爛輝煌。米爾問兇案現場在哪兒?杜·約翰低沉地說:神靈指示,傍晚七點會大白真相。七點快到,一輛快遞車急速而來。快遞員說這郵包是一個客戶早上發送,要求傍晚七點必須送到這里。沙摩賽小心地打開紙盒,不由倒吸一口涼氣,轉身連忙要求米爾收起手槍,押著杜·約翰快快離開。米爾執意要弄明白事情真相,掀開盒子,先見紙上的文字「Wrath(暴怒)」,繼而見到的,是愛妻翠西的頭顱!杜·約翰喃喃道:「路途漫長而艱難,地獄一出即光明。我Envy(疾妒)你有美麗的妻子和美滿的家庭。」而此時的米爾,狂怒得像一頭獅子,他舉槍向杜·約翰連連射擊。杜·約翰慢慢倒下時說:「瞧,上帝把一切都安排好了。」

Ⅲ 電影故事是在欄桿的兩邊兩個騎士手執長矛騎馬對沖的~!

◎中文 名 聖戰騎士/騎士傳奇/武士傳說
◎片 名 A Knights Tale
◎年 代 2001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動作/喜劇/冒險
◎導 演 布萊恩·海爾格蘭德 Brian Helgeland
◎主 演 海斯·雷吉 Heath Ledger .... Sir William Thatcher/Sir Ulrich Von Lichtenstein of Gelderland
盧夫斯·塞維爾 Rufus Sewell .... Count Adhemar of Anjou
莎妮·索薩蒙 Shannyn Sossamon .... Jocelyn
保羅·貝塔尼 Paul Bettany .... Geoffrey Chaucer
勞拉·弗蘭斯 Laura Fraser .... Kate the Farrier
馬克·艾迪 Mark Addy .... Roland
艾倫·圖代克 Alan Tudyk .... Wat Falhurst
貝勒尼絲·貝喬 Bérénice Bejo .... Christiana
Scott Handy .... Germaine
詹姆斯·普爾弗伊 James Purefoy .... Sir Thomas Colville/Edward, the Black Prince of Wales
Leagh Conwell .... Young William Thacher
Christopher Cazenove .... John Thatcher
斯蒂夫·奧東尼爾 Steve O'Donnell .... Simon The Summoner of Rouen
Jonathan Slinger .... Peter The Pardoner of Rouen
尼克·布琳堡 Nick Brimble .... Sir Ector

◎簡 介
年輕英俊的威廉出身於法國平民家庭,他從兒時起苦練劍術和馬術,一直夢想成為一名騎士。無奈當時社會等級森嚴,平民與貴族之間有著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成年的威廉只能給真正的貴族騎士當侍從。
但威廉卻得到一個難得的機會:在一次馬上長槍比武中,他的主人在場間休息時突然意外死去,於是威廉穿上主人的鎧甲,騎上他的坐騎,冒名頂替贏得了這場比賽。捧著勝利的獎杯,一個實現童年夢想的計劃出現在威廉的腦海中,他決定繼續冒充自己的主人參加在倫敦舉行的世界騎士錦標賽,通過贏得比賽使自己成為一名真正的騎士。
途中,威廉他們遇到了種種麻煩和危險,也結識了各種各樣的人。在這些人的通力合作下,威廉的貴族身份被偽裝得天衣無縫,他順利地進入了大賽。當然,取得比賽最後的勝利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威廉不僅要和眾多武藝高超的對手較量,還要時刻提防自己的假身份被心懷不軌的人拆穿。不過,這一切對我們年輕的英雄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呢?既然是英雄,就一定能贏得最終的勝利。而且他不但會打敗邪惡的對手,還贏得了一位美麗的貴族女子的芳心。

幕後及評論:
出身卑微,有一腔雄心壯志,通過奮斗實現夢想,還贏得心上人的愛情……這套經典的劇情是否讓你覺得似曾相識?好像是《洛奇》的古代浪漫版,又似乎是《灰姑娘》的男性篇,還有點兒像……反正《聖戰騎士》的片名雖然很唬人,可它的劇情實在是俗不可耐、缺乏新意,如果不是最近人氣飈升的澳洲陽光男孩希思·萊吉爾挑大樑主演本片的話,恐怕哥倫比亞公司是否會投資拍此片都很難說哩。

本片導演布萊恩 ·海格蘭德乍聽起來名不見經傳,但第一次拍費力不討好的古裝片就敢集編、導、製片於一身,他的勇氣和膽量著實讓人佩服,可能也有人在納悶他究竟是什麼來頭。作為導演的布萊恩算是初出茅廬,但作為編劇的他可是大大有名,參與編劇的片目包括《最後刺客》(Assassins)、《洛城機密》、《陰謀論》和凱文·科斯特納主演的《2013終極神差》(The Postman)。布萊恩的導演生涯開始得不太順利,他是影片《危險人物》(Payback)的第一任導演,為什麼是「第一位」呢?因為影片拍到一半,老闆梅爾·吉布森就把他炒魷魚了。看來這次小小的挫折對布萊恩來說根本算不上什麼,這不,他又挾《聖戰騎士》卷土重來了么?

從以上提到的片子來看,這位海導寫東西的突出特點是篇幅非常、非常的長(《洛城機密》就挺典型的),連《聖戰騎士》這樣一部主題比較輕松的影片竟然也被他拍到了2小時12分鍾的長度。另外,以《聖》一片觀之,海導似乎還頗有「無厘頭」精神。他創作本片的劇本是受到了《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的啟發,於是乎心存感激的海導乾脆就把該書的作者安到了自己的故事裡(就是影片中的那個無名作家傑弗里·喬叟)來了個「現身說法」;

還有,在這部以14世紀歐洲為背景的電影里,海導竟然別出心裁地運用現代流行搖滾樂作為影片的配樂,可真是有夠創意。試想一下,在片中一個比武大賽的場景中,全場觀眾齊聲哼唱的是80年代「皇後」樂隊的經典歌曲《We Will Rock You》,那場面將是何其壯觀!

如果文章寫到這就戛然而止,那你肯定覺得《聖戰騎士》是部十足的爛片,除了老套的故事和亂七八糟的情節以外沒什麼可看的地方——這也不符合事實。公平地講,《聖》一片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比如說本片的外景地選在風景如畫的布拉格,片中大部分的鏡頭都是在室外實景拍攝的,有這些美景的映襯,再平庸的故事也會變得迷人、精彩;還有,片中的動作鏡頭幾乎沒有用特技和替身演員來應付,都是實打實的表演,這也使本片的可觀賞性上升了一級;最後,當然就是男主角希思·萊吉爾的表演嘍。雖然只在好萊塢演了三部影片,但萊吉爾迷人的氣質、嫻熟的演技和獨特的個性已征服了千千萬萬少女的心,對她們來說,萊吉爾在銀幕上的一個眼神、一次微笑就足以值回區區幾美元的票價,誰還會擔心影片沒人來看呢?說到這兒,筆者突然想起來,本片的片名原為《閃亮的鎧甲》(In Shining Armour),後又改成現在的《聖戰騎士》。其實,就希思·萊吉爾的氣質來說,前一個名字倒是更為合適嘛!

Ⅳ 介紹幾部電影,外國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

古代部分:希臘、羅馬、希伯來:
1、根據荷馬史詩拍攝的《奧德賽》,場景宏大,並包括了《伊利亞特》的一部分。自然老的《木馬屠城記》是《伊利亞特》的完全本。最新版本要數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大片《特洛伊》,《指環王》中的精靈弓箭手飾演其中"天下第一美男子"帕里斯,應該很好看。
2、 希臘悲劇在六七十年代曾經批量搬上銀幕,《美狄亞》是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主演的,還有風格怪異的《俄底浦斯王》。
3、關於羅馬的電影不少。老片《賓虛傳》,表現羅馬賽車場面,至今仍然是經典之作。而反映羅馬後期文化歷史的《角鬥士》也一定要看,裡面的反面人物是根據歷史人物康茂德塑造的,電腦特技復原了羅馬城原貌。可以參照較早的大片《羅馬帝國淪亡史》。另外一部風格獨具的電影是《提圖斯:聖詩復仇》,霍普金斯主演。至於根據安東尼奧尼小說改編的《斯巴達克思》也還不錯。
4、 希臘化托勒密王朝及羅馬的復雜糾葛:《埃及艷後》,有莎士比亞《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的影子。
5、 終於有人為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大帝拍部電影了:《亞歷山大》。
6、 勿忘東方,匈奴英雄、西方的"上帝之鞭",《阿提拉》。
7、聖經中的舊約部分有一些可以看到音像製品:大洪水的故事搬上銀幕,名字自然是《諾亞方舟》;《出埃及記》有兩個版本:史詩巨片《十誡》和卡通片《埃及王子》。以宏大場面震撼人的《所羅門》(上、下),其實"上"是所羅門的故事,(下)是耶利米的故事。
8、 著名導演奇斯洛斯基的精心之作:《十誡》,對《舊約》十誡的現代闡釋,非常好。
9、聖經中的新約部分焦點集中在耶穌身上。根據希臘存在主義作家卡贊扎基斯同名作品改編的《基督的最後誘惑》,對救世主進行了全新闡釋,80年代引起軒然大波,至今仍在天主教國家遭禁,一定要看。而根據福音書改編的耶穌生平《神之子:耶穌傳》,是《新約》的入門。不過現在有了兩部更值得一看的耶穌傳記,一是梅里爾·吉布森導演的大片《受難》
,一是2003最新版本的《約翰福音》,都很壯觀。
中世紀部分:

10 中世紀最著名的自然是亞瑟王傳奇,有電視連續劇,也有電影《阿法隆傳奇》。而亞瑟王故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第一騎士蘭斯洛德與王後圭尼維爾的故事,電影《風流劍俠》很好看。

11 同樣的騎士風俗和文化,可以看比較後現代的《聖戰騎士》。還有一部史詩性的《十字軍騎士》。

12 不過,最能體現中世紀夢幻與野蠻特色的,當屬神話傳說大聯合的《指環王》。

13 看看但丁想像中的天堂與地獄:《美夢成真》,電腦處理非常細膩而唯美。

14 中世紀最著名的英雄故事:《聖女貞德》,讓-呂克·貝松的名作,看之前最好多讀點中世紀歷史和神學。

15 班德拉斯主演的《十三勇士》:北方蠻族的世界,北歐獨特的傳說系統,神王奧丁、地下的龍和妖怪,等等,故事未必能自圓其說,但值得一看。

16 中世紀最著名的浪漫愛情:哲學家阿貝拉爾與他的學生愛洛伊絲,《天堂竊情》。

17 英國的民間謠曲,家喻戶曉的《俠盜王子羅賓漢》,科斯特納主演,主題曲《一切為你而做》比電影更有名。還有個老版本是肖恩·康納利和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羅賓漢與瑪麗安》。

18 義大利後現代作家艾柯以中世紀為背景的名作《玫瑰之名》,80年代末期被拍成電影《薔薇的記號》。
文藝復興部分:

19 《十日談》是西方的經典禁書,拍成電影後也一直是被禁的電影,頗多"自然主義"的表現方式。

20 與《十日談》齊名的,是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也有些少兒不宜。

21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最著名的宗教歷史事件是聖巴托羅繆慘案,以此為背景的《瑪戈王後》頗為精彩,大仲馬寫過的人物,由阿佳妮扮演,出神入化。

22 王室的故事,西班牙女王胡安娜的倒霉命運《狂野之愛》;英國歷史上最短命的女王簡《九日皇後》;自然還有鼎鼎大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伊麗莎白》,還可以和寫他父親--英王亨利八世生平的電影《亨利八世和他的六個情人》一起參照研究。

23 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24 文藝復興的巔峰人物--莎士比亞,關於他的生平野史有《莎翁情史》,可以從中看到當時劇院的環境和演出的模式。有許多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迪卡普里奧出演的"後現代激情版"頗得原作的青春叛逆神髓。名角匯粹的《仲夏夜之夢》,劇本嚴格按照原作,但把背景換到了近代,一樣好看。描寫命運和性格雙重悲劇的《麥克白》(《馬克白》)有好
幾個版本。《哈姆萊特》也有多個版本,比如馬克·達蒙主演的後現代版本,但以奧利弗爵士主演的老電影《王子復仇記》最為經典。莎翁的其他名作也有電影版本,比如根據《李爾王》改編的《一千英畝》,根據《奧塞羅》改編的《O》。中央電視台還播放過《第十二夜》等。根據舞台劇改編的《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無事生非》等等蔚為大觀。

25 文藝復興中的地理大發現非常激動人心,可以看史詩性電影:《哥倫布》。

26 維加的名劇《羊泉村》,電影叫《羊泉鎮》,索菲亞·羅蘭主演的老片。

27 《米開朗基羅》雖然是好萊塢老片,但有羅曼·羅蘭的同名傳記為基礎,充滿激情。
十七世紀部分:

28 譯名《路易十四的情婦》,真實名字應該是《瑪綺絲》,裡面有莫里哀、拉辛;有路易十四的宮廷和民間場景,還有蘇菲·瑪索的精彩表演,絕對值得一看。

29 要了解路易十四時代,還可以看《王者之舞》,有關路易十四與芭蕾舞。想領略當時貴族的盛宴情形,可以看《維特》。
十八世紀部分:

30 有一部不容易找的片子:《痛苦的抉擇》,寫法國大革命的,把人道主義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有一些雨果《九三年》的韻味,也是蘇菲·瑪索主演的。非常非常好。

31 《費加羅的婚禮》膾炙人口,其作家的一生精彩絕倫,同名傳記:《博馬舍》。

32 菲爾丁的同名作品:《湯姆·瓊斯》。

33 007扮演魯賓遜,《魯濱遜漂流記》!央視還放映過根據笛福小說改編的《摩爾·弗蘭德斯》。

34 《格列佛游記》搬上銀幕叫《小人國歷險記》,被改得失去思想。

35 18世紀最另類的作家是薩德侯爵,描寫他的傳記電影叫《鵝毛筆》。至於西方歷史上最著名的花花公子卡薩諾瓦,也有了歐洲電影捧場:《情聖:卡薩諾瓦》。還有著名閹人歌手的故事:《絕代妖姬》。
十九世紀部分:

36 簡·奧斯丁在上個世紀90年代非常時髦,所以能看到多部改編自她的小說的電影,比如《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愛瑪》和《曼斯菲爾德庄園》,最後這部被翻譯成《心鎖》。除了傳統的古裝,也有後現代版,比如《一個單身女人(布里奇特)的日記》。

37 灰姑娘的故事經格林兄弟之手化腐朽為神奇,多次搬上銀幕,很經典的是《水晶鞋與玫瑰花》。

38 《紅與黑》有多個電影版本,新版很精緻,但要說忠實於原作,還要看錢拉·菲利普主演的老版本。
39 搬上銀幕的《包法利夫人》,簡直是對原作的糟蹋,不是因為拍得差,而是原作太好了。

40 同時能看到四個《悲慘世界》版本,有老的電視劇版,長、但忠於原作。有將背景搬到二戰時期的版本。有美國拍攝的、由《辛德勒的名單》男主演出演的新版本。還有由法國拍攝的、由德帕迪約主演的版本。

41 《巴黎聖母院》對於80年代的中國觀眾具有轟動的效應。但現在時髦的是看音樂劇版《鍾樓怪人》,非常震撼,強力推薦。

42 《雙城記》的電視劇版最好。狄更斯的《遠大前程》有新舊兩個版本,老版譯名是《孤星血淚》,新拍的後現代版本叫《玫瑰有刺》,德尼羅和帕爾特洛等主演。相比之下,還是老版好看。狄更斯的許多作品都為英國人所喜愛,現在還能看到《新大衛·科波菲爾》、《尼古拉斯.尼克爾貝》(又譯為《少爺還鄉》)和《聖誕鍾聲》。

43 《阿黛爾》表現雨果女兒阿黛爾著名的單戀。同樣由阿佳尼主演的《羅丹的情人》也好看

44 《簡·愛》,當然要看,不過好版本不容易找。可能還是司各特爵士主演的最好。

45 《呼嘯山莊》有多個版本,還是推薦由奧利弗爵士主演的老版。叫《魂歸離恨天》的版本不怎麼樣。倒是朱麗葉·比諾什主演的《新咆哮山莊》還行。

46 大導演波蘭斯基的《苔絲》,是非常成功的"名著電影",要看。而哈代的《無名的裘德》也在90年拍成了電影,女主角是溫斯萊特。

47 《戰爭與和平》版本眾多,有好萊塢的老電影版,數前蘇聯拍的最下功夫,現在有全套6盤面世。

48 由蘇菲·瑪索主演的《愛比戀更冷》十分好看,它其實就是《安娜·卡列尼娜》。

49 大仲馬最近又火了,新拍的《達達尼昂》動作感強烈,班德拉斯主演的《基度山伯爵》也還可以,《王後的項鏈》也被改編成了《項鏈事件》,其譯名是《復興與革命》。

50 老《茶花女》美侖美泱,而《紅磨坊》中也有原作的部分影子。
51 以改編大膽而出名的,是黛咪·摩爾主演的《紅色禁戀》,即《紅字》。

52 劉易斯主演了庫柏的名作:《最後一個莫希幹人》(《最後的摩根戰士》)。

53 王爾德的名劇《理想丈夫》。如果想看他的傳記片,新拍有電影《奧斯卡·王爾德的審判》

54 19世紀末同性戀很時髦,表現蘭波與魏爾倫的同志之愛的電影《月之全蝕》,因為迪卡普里奧的出色表演而值得一看。

55 兩個激情的作家富於激情的愛情,《戀戀紅塵》,喬治·桑與繆塞的故事。

56 《巴爾扎克激情的一生》是成功的傳記片,又是德帕迪約主演,應該看。

57 天才的科幻小說家威爾斯,開創了數個著名母題:隱身人、火星人入侵地球,最新改編的是他的名作《時間機器》。史蒂文森的科幻作品也很有名,可以看看朱莉亞·羅伯茨主演的《致命化身》(即《化身博士》)。

58 《古墓麗影》其實是用來詮釋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四句詩。

59 麗芙·泰勒主演的《遲來的情書》,原名是《葉甫蓋尼·奧涅金》。

二十世紀部分:

60 亨利·詹姆斯是那種特別細膩的作家,最受保守人士的青睞,是貴族品位的典範,他的名作基本都有電影版,如:《驛動的心》(即《鴿翼》)、《金碗》、《貴婦肖像》、《歐洲人》、《華盛頓廣場》(譯名是《華府艷聞》)、《黛絲·密勒》。

61 以19與20世紀之交為背景,很有一批精緻的作品,電影如《心外幽情》(《純真年代》)、《走出非洲》、《屋頂上的輕騎兵》、《告別有情天》等。

62 福斯特的作品一向受人青睞,如:《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霍華德庄園》、《印度之行》。

63 改編自《飄》的《亂世佳人》,不可不看。
64 電影《齊瓦格醫生》(即《日瓦格醫生》)如詩如畫,克萊德曼的鋼琴曲在裡面也並不媚俗,但就是無法和原著相比,帕斯捷爾納克在表現個人與時代、知識分子與革命方面非常有深度。

65 君特·格拉斯獲獎是近幾年的事,但他的《鐵皮鼓》早已改成電影了。

66 前蘇聯以二戰為背景的"衛國戰爭文學"有許多史詩性巨作,但更受中國喜愛的卻是意識流式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想要了解戰爭的慘烈,不妨看看《大敵當前》(也叫《兵臨城下》)。感人的可以看前蘇聯拍的《一個人的遭遇》。

67 反戰主題和人道主義是西方20世紀文學的主流之一,《西線無戰事》是此方面的經典,有空還可以看看《兄弟連》或者《雷霆救兵》(《拯救大兵瑞恩》)。

68 昆德拉在中國盛名不衰,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電影版是《布拉格之戀》。

69 大詩人艾略特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的故事,《湯姆與薇芙》。

70 根據女作家伍爾夫和她的作品改編的《時時刻刻》曾經名噪一時。

71 20世紀最具轟動效應的美國作家是海明威,褒曼主演的《戰地春夢》改編自《喪鍾為誰而鳴》,還算不錯,其他的作品搬上銀幕都不成功,比如兩個版本的《老人與海》。但前幾年拍的、反映他在一戰中的經歷的《海明威青年時代的愛情》還挺好,加入了一些《永別了,武器》的成分。

72 美國戲劇家田納西的名劇《慾望號街車》非常出色,費雯麗的表演出類拔萃,中文名字叫《慾海奇女子》。

73 另一位美國戲劇家阿瑟·米勒的《推銷員之死》,霍夫曼主演,很好。

74 反映越戰的《現代啟示錄》受到康拉德《黑暗的心靈》的影響。

75 《卡夫卡》是一部成功的電影,既有作家生平,又融會了其主要作品。

76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拍成電影的少,《巧克力情人》不錯。
77 著名的《第22條軍規》有同名電影。

78 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寫了一部戲擬式的作品:《洛麗塔》,拍成電影叫《一樹梨花壓海棠》

79 英國作家戈爾丁的諾貝爾獲獎作品、同名電影《蒼蠅王》。

80 法國女作家杜拉的《情人》,是電影改編的成功之作,應該看。

81 有越南情結的電影還有《天與地》和《印度支那》。

82 《阿甘正傳》的電影是勵志型的,感動了很多人,但遠不如原著好看,那本是黑色幽默小說,笑破肚皮。

83 英國作家福爾斯的兩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收藏家》。

84 根據傑出的自白派女詩人普拉斯生平改編的電影《希爾維亞》,剛剛新鮮出爐。

85 、好萊塢 2004 年史詩巨片之《特洛伊》,看布拉德·彼特演繹希臘英雄阿喀琉斯

86 、好萊塢 2004 年史詩巨片之《亞歷山大大帝》,掀開野心勃勃的馬其頓君王脆弱的內心,還有廣袤的阿拉伯沙漠和危險的印度叢林。

87 、好萊塢 2004 年史詩巨片之《亞瑟王》,凱拉·奈特莉的表演是一大看點。

88 、好萊塢 2004 年史詩巨片之《天國王朝》,再現十字軍東征盛況。

樓主這些夠了么?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

Ⅳ 坎特伯雷故事集 電影的下載

在線看可以么?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8&word=%BF%B2%CC%D8%B2%AE%C0%D7%B9%CA%CA%C2%BC%AF&fr=ala0
順帶一提,此頁面里的第一個優酷的視頻可以內下載,我試過了。容

Ⅵ 有誰能總結一下電影里有名的三部曲

李安的父親三部曲 :推手 飲食男女 喜宴

金基德的妓女三部曲:雛妓 壞小子 撒馬利亞女孩

基斯洛夫斯基的藍白紅三部曲 :紅 白 藍

彼得-傑克遜的魔戒三部曲

華丘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三部曲

安東尼奧尼的愛情三部曲:奇遇 夜 蝕

賈章柯故鄉三部曲:站台 小武 任逍遙

陳果的香港三部曲:香港製造 去年煙花特別多 細路祥

陳果的妓女三部曲:榴槤飄飄 香港有個好萊塢 第三部再籌劃中

帕尼奧爾的馬賽三部曲
1929 -《馬里烏斯》
1931 -《芬尼》
1935 -《凱撒》
費德里科 費里尼 / Federico Fellini / 義大利
~孤獨三部曲
1954 -《大路 / La Strada》
1955 -《騙子 / Ilbidone》
1956 -《她在黑暗中》

~ 背叛三部曲
1960 -《甜蜜的生活 / La Dolce Vita》
1963 -《八部半 / 8 1/2》
1965 -《朱麗葉與精靈 / Juliet of the Spirits》

英格瑪·伯格曼 / Ingmar Bergman / 瑞典
~ 沉默三部曲
1961 -《 穿過黑暗的玻璃 / 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62 -《冬日之光 / Winter Light》
1963 -《沉默》

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 生命三部曲
1970 -《十日談 / Decameron》
1971 -《坎特伯雷故事 / The Canterbury Tales》
1974 -《一千零一夜 / A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安哲羅普洛斯 / Theo Angelopoulos / 希臘
~ 希臘近代史三部曲
1972 -《三六年的歲月 / Days of 36 》
1974 -《流浪藝人 / The traveling players》
1977 -《獵人 / Hunters》

~ 漂泊三部曲 / 沉默三部曲
1984 -《塞瑟島之旅 / Voyage to Cythera / Taxidi Sta Kithiri》
1986 -《養蜂人 / The Beekeeper / O Melissomos》
1988 -《霧中風景 / Landscape in the Mist / Topio Stin Omichli》

法斯賓德 / 德國
~ 女性三部曲
1979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 / 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81 -《勞拉 / Lola 》
1982 -《維洛尼卡·福斯的慾望 / Veronika Voss》

朱塞佩 托納托雷 / Giuseppe Tornatore / 義大利
~ 回歸三部曲
1989 -《星光伴我心 / 天堂電影院 / Nuovo cinema Paradiso》
1998 -《聲光伴我飛 / 海上鋼琴師 / The Legend of 1900》
2000 -《真愛伴我行 / 西西里美麗傳說 / Malena》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 / Abbas Kirostami / 伊朗
~ 生命三部曲
1992 -《春風吹又生 / 生命在繼續 / And Life Goes On》
1994 -《橄欖樹下的情人 / Through the Olive Trees》
1997 -《何處是我朋友家 / A Taste of Cherry》

雅克·貝漢 / Jacques Perrin / 法國
~ 天地人生命三部曲
《遷徒的鳥》
1996 -《微觀世界 / 點點蟲 / Microcosmos》
1999 -《喜瑪拉雅 / Himalaya》

拉斯·馮·特里爾 / Lars Von Trier / 丹麥
~ 歐洲三部曲
1984 -《犯罪份子 / Element of Crime》
1987 -《瘟疫 / Epidemic》
1991 -《歐洲特快車 / Europa》

~ 良心三部曲
1996 -《 破浪而出 / Breaking the Waves 》
1996 -《白痴 / The Idiots 》
2000 -《 在黑暗中漫舞 / Dancer in the Dark 》

~ 美國三部曲
2003 -《狗鎮 / Dogville》
2005 -《曼德維爾 / Manderlay》
#### -《……》 (Washington?)

Ⅶ 義大利經典電影

唐吉訶德外傳 (2009) 格莫拉 (2008) 初冬的日子 (2008) 神秘旅行 (2008) 觀鳥人 (2008) 哈羅德和卡瑪再遇平靜的躁動 (2008) 大牌明星 (2008) 再見 (2008) 愛的男人 (2008) 喧鬧的根源 (2008) 瘋狂之血 (2008) 喬凡娜的宗教 (2008) 無頭的女人 (2008) 干擾70 (2007) 我哥哥是唯一的兒子 (2007) 再見巴法納 (2007) 閉室22 (2007) 布依奧在身邊 (2007) 異旅情絲 (2007) 蛋糕與痛苦 (2007) 雲雀農場 (2007) 大海的盡頭 (2007) 聽見天堂 (2007) 恐怖洋館 (2007) 夜曲巴士 (2007) 奧古斯都一世 (2007) 別碰斧子 (2007) 疑雲 (2007) 第三個媽媽 (2007) 惡靈之淚 (2007) 謊言成真 (2007) 美麗的暗殺者 (2007) 影子 (2007) 諾亞方舟 (2007) 2008新畢業生 (2007) 婚禮攝影師 (2006) 騎士蒂朗:少女陰謀 (2006) 金色大門 (2006) 靈石會議 (2006) 自由啟示錄 (2006) 戀愛魔鏡 (2006) 迷睡 (2006) 瑪麗 (2006) 隱秘 (2006) 我與拿破崙 (2006) 土生土長 (2006) 心之歸屬 (2006) 被竊聽的隱私 (2006) 凱門鱷 (2006) 與他們的相遇 (2006) 家庭朋友 (2006) 屋頂上的童年時光 (2006) 消逝的星星 (2006) 心中的野獸 (2005) 情獄 (2005) 所有被忽視的孩子們 (2005) Uomo perfetto, L' (2005) 好女人 (2005) 愛情手冊 (2005) 梅麗莎 (2005) 現在和永遠 (2005) (2005) (2005) (2005) (2005) (2005) 自你出生 (2005) 熱體 (2005) 航向幸福的旅程 (2005) 神聖的心 (2005) 犯罪小說 (2005) 霧都孤兒 (2005) 麥肯尼加省 (2005) 愛神 (2005) 愛你如詩美麗 (2005) 你喜歡希區柯克嗎? (2005) 超級火山:真正末日 (2005) 卡薩諾瓦 (2005) 航向真情海 (2005) 躲藏 (2005) 丈夫出租 (2004) 義大利羅曼史 (2004) 如像一般 (2004) 超越國境(第二部) (2004) 蒙多維諾 (2004) 盧安達飯店 (2004) 時空救援 (2004) ( 基因狂想曲 (2004)

義大利電影簡介:
義大利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895年,義大利攝制了最早的新聞紀錄片。1904年,在都靈建立了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導演A.安勃羅西奧、攝影師R.奧梅尼亞等人開始拍攝影片。
早期電影 1905年,F.奧爾伯里尼和D.桑多尼在羅馬創辦了電影製片廠,從1906年始定名為西納斯公司。其後的兩、三年間,很多小電影公司在都靈、米蘭、羅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等地紛紛建立起來。1905年,西納斯公司攝制了第一部有群眾大場面的故事片《攻陷羅馬》(導演F.奧爾伯里尼),緊接著又攝制了一批歷史題材的影片。當時義大利的電影攝制者只注重拍攝場面宏大、布景豪華,對歷史事實則不重視。1909~1910年拍攝了影片《麥克佩斯》、《安尼塔•卡里巴爾迪》、《奧賽羅》、《貝亞特麗齊•琴奇》等。1913年是義大利無聲影片最興盛時期,年產量達497部。這個時期的主要導演有M.卡塞利尼、G.德•里加羅、E.格左尼、L.麥幾、B.尼格洛尼,G.帕斯特隆納。當時,義大利電影在國外也有很大市場,在國外最獲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處去?》(1912,導演E.格左尼)、《龐培城的末日》(1913,導演M.卡塞利尼)和《卡比利亞》(1914,導演G.帕斯特隆納)。影片《卡比利亞》取材於古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是當時電影藝術最重要的作品。義大利頹廢派作家G.鄧南遮參予了此片劇本的編寫工作。作曲家I.皮澤蒂也特地為影片寫了放映時樂隊演奏的樂曲。另一部重要影片《我的愛情不會死》(1913,導演M.卡塞利尼)是沙龍式情節影片的代表作。這部現代題材作品也獲得很大成功。這個時期,大規模的宣傳使一批義大利電影演員蜚聲國內外影壇。女明星成為保證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當時拍攝了很多喜劇影片,最受歡迎的喜劇演員主要是法國人,特別是由法國演員A.第特主演的喜劇風靡一時。當時大量影片內容脫離現實,但也有的導演致力於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這類影片大多是根據真實主義流派長篇小說拍攝而成的。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根據R.布拉喬的原作改編,導演N.馬爾托里奧),影片運用了對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顯貴和貧民生活的天壤之別。這類影片還有《黛萊絲•拉甘》(1915,根據E.佐拉的小說改編,導演N.馬爾托里奧)、《阿松塔•斯比納》(1915,導演G.塞倫納)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電影失去一部分國外市場,開始進入不景氣時期。這時,只有演員兼導演E.吉奧內的作品還保持著聲譽。他拍攝了浪漫主義的驚險樣式影片,其中最著名的是系列片《灰鼠》(1918)等。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局面,義大利電影企業家們把當時20幾家影片公司組成了一個托拉斯,即義大利電影聯合公司。但這未能恢復昔日的繁榮。1921年以後,義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國電影。
墨索里尼政府曾極力利用電影作為一種宣傳手段。1935年,義大利設電影業管理局,使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都置於國家控制之下。1937年在羅馬建成了一座歐洲最大的綜合電影製片廠:電影城(有十個攝影棚)。1935年在羅馬建立了電影實驗中心,負責培養電影專業人員。影片產量也逐年增加,1942年的影片產量高達119部。但是,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完完全全為它服務的導演為數不多,露骨地鼓吹法西斯、軍國主義思想的影片也不多,大部分導演主要拍攝古裝片、音樂片、情節片和喜劇片。這個時期有些人追求「紀錄片的客觀性」,拍攝了一些「紀錄派」影片。如《海底的人們》(1940,導演F.德•羅勃蒂斯)、《白色的船》(1941,導演羅西里尼,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一些電影導演對法西斯官方電影採取消極態度,在創作中只注重對作品的形式方面的探索,人們把這類影片稱之為「書法派」電影。為了拒拍庸俗的商業性影片和迴避拍攝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傳片,「書法派」主要致力於改編古典文學作品。他們最主要的影片有《以往的小世界》(1941,導演M.索爾達蒂)、《射擊》(1941,根據A.C.普希金的短篇小說改編,導演卡斯戴拉尼,R.)、《空想家賈柯莫》(1942,導演拉都達,A.)、《是,太太》(1942,導演F. 波喬里)和《嫉妒》(1943,導演波喬里)。
這個時期,一些青年電影工作者積極而自覺地反對法西斯的官方電影,他們當中很多人曾在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執教或學習。由於沒有通過實際拍片來實現自己想法的機會,他們在電影雜志 《白與黑》和《電影》上經常發表有關電影理論和美學方面的文章,闡述自己的主張。1939~1942年發表的這些文章為後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美學原則奠定了基礎。這些青年當中很多人後來成為著名導演,如維斯康蒂,L.、德•桑蒂斯,G.、G.普希尼、A.彼特朗吉里、利薩尼,C.、安東尼奧尼,M.;有些成為著名電影藝術理論研究家,如G.阿里斯泰戈、G.威亞齊等。
法西斯統治的末期,義大利電影工作者沖破種種阻力,攝制了幾部預示新現實主義誕生的影片:《雲中四步曲》(1942,導演勃拉塞蒂,A.)、《孩子們在注視我們》(1943,導演德•西卡,V.,編劇柴伐蒂尼,C.)和《沉淪》(1943,導演維斯康蒂,L.)。這幾部影片顯現出義大利電影復興的最初跡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義大利社會生活各方面陷於崩潰,在民主運動高漲形勢下,產生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出現是40~50年代世界藝術界的一個重要現象。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片的真實准確性,展示備受戰禍的義大利人民的苦難生活,表現人民對社會不公正和對資產階級冷酷的抗議,反映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1945年,導演羅西里尼,R.拍攝了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歌頌人民群眾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團結精神的影片成了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它使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國際上確立了地位。翌年,他又拍攝了同一主題思想的影片《游擊隊》,展示了戰爭年代義大利人民生活的廣闊情景。羅西里尼在攝制這部影片時,拒絕應用攝影棚、服裝、化妝和專業演員。這部影片創造的一種新穎的風格很快被其它國家效仿。導演利薩尼,C.、A.維加諾、勃拉塞蒂,A.也拍攝了反映游擊隊和地下工作者斗爭的影片。其後,新現實主義者們轉向描寫戰後生活中一些緊迫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批判性的社會剖析,例如德•桑蒂斯的《艱辛的米》(1949)、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等。 新現實主義的導演們盡管創作手法和風格各異,但他們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處:對現實生活做歷史的、具體的處理,對當時生活條件進行尖銳的批評,對普通人民的苦難表示真誠的同情。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語言精練、嚴謹;既拒絕法西斯統治時期那種粉飾、浮誇的程序,也擯棄好萊塢的那些陳腐的模式。影片通常採用自然實景,人物角色經常由非職業演員扮演。影片以某一真實事件為基本內容,往往取材於報紙上發表的新聞報導,決不採用虛構臆造的故事。
50年代前後,義大利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不斷發生變化,特別是反法西斯各政黨出現分裂之後,進步的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團結統一也開始解體,有些人通過作品強調自己忠實於新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並力求繼續發展這個傳統,如利薩尼,C.拍攝了《苦難情侶》(1954),德•西卡,V.拍攝了《屋頂》(1956),捷爾米,P.拍攝了《司機》(1956)。有一些人則開始放棄新現實主義。羅西里尼,R.拍攝的《上帝的流浪歌手弗蘭西斯科》(1950,又譯名《聖弗蘭西斯科》)、《斯特隆波里,上帝的土地》(1949)等影片,開始明確地表現出他的崇尚宗教信仰的主題;A.傑尼那按梵蒂岡的旨意拍攝的影片《沼澤地的上空》,只是形式上利用了許多新現實主義手法而已。費里尼,F.的闡述哲學、道德問題的影片《路》(1954)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它對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進行了反思。
這個時期,導演卡斯戴拉尼,R.的喜劇片《兩文錢的希望》(1952)、導演康曼西尼,L.的平庸的鬧劇片《麵包、愛情與幻想》(1953)被一些官方機構和右翼分子宣布為「樂觀片」,並大加吹捧,而另一些作品,如有重要意義的影片《溫別爾托•D》則被認定為「悲觀片」,由於政府對「樂觀片」給予資助,結果是產生了一個變種樣式的電影,人們把它譏諷為「玫瑰色新現實主義」。這種樣式的影片徒具新現實主義的某些表面特徵,社會批判的內容被閹割掉了。
50年代中期,新現實主義對法國、西班牙、日本、印度、拉丁美洲國家和其它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有力的影響,但在義大利,它卻陷入危機之中。但是,無論是教權主義的反動勢力,還是好萊塢的壟斷組織都沒能扼殺義大利電影藝術的發展。人民民主運動的高漲促使很多電影專家重新回到反法西斯的民主團結的立場上來。1959年導演羅西里尼,R.拍攝了《戴拉•羅維萊將軍》,導演M.莫尼塞利拍攝了《大戰》。1960年,羅西里尼,R.又攝制了充滿反法西斯精神的影片《羅馬的夜晚》。
60年代,義大利電影呈現出新的繁榮景象。1959~1961年幾乎同時攝制了幾部舉世矚目的故事片:維斯康蒂,L.的《羅科和他的兄弟們》、費里尼,F.的《甜蜜的生活》、安東尼奧尼,M.的 《奇遇》和《夜》。當時義大利正處於資本主義暫時穩定和表面繁榮時期,這幾部影片的作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場反映了義大利社會發展的這一新階段。《甜蜜的生活》是費里尼的反映社會問題的一部影片,揭示了羅馬資產階級生活的腐化及其精神上的空虛。這些影片在揭露和諷刺的同時,也表現出令人壓抑的孤獨寂寞。類似情況也存在於費里尼以前幾部作品裡,如影片《路》(1954)、《詐騙》(1955)、《卡比利亞之夜》(1957)以及他那部吐露內心隱秘的自傳體影片《》(1963)里。但是,資產階級家庭危險和婦女地位的主題在他的影片《朱麗葉和靈魂》(1965)里卻得到了發展。導演安東尼奧尼,M.致力於探討資產階級社會里人的異化問題,拍攝了整整一組影片:《吶喊》(1957)、《奇遇》(1960)、《夜》(1961)、《蝕》(1962)和《紅色的沙漠》(1964)。這位導演雖然對表現的內容進行了深刻的社會剖析,但有時把離群索居的悲劇做了絕對化和美化的描述。
德•西卡,V.在這一段時間里拍攝了反法西斯的影片《喬恰拉》(1960,根據作家A.莫拉維亞的小說改編)和《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62,根據法國存在主義作家J.P.薩特的劇本改編)。
60年代,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第二個浪潮期間,義大利拍攝了許多比較好的影片:《1943年的長夜》(1960,導演F.凡奇尼)、《都回家去》(1960,導演康曼西尼,L.)、《那不勒斯的四天》(1962,導演N.洛依),《他們走向東方》(1964,導演德•桑蒂斯,G.)、《要嫁給軍人的姑娘們》(1965,導演V.朱爾里尼)和《未婚妻布貝》(1963,導演康曼西尼,L.)等等。維斯康蒂,L.導演了一部關於納粹分子如何攫取政權的影片《群神的滅亡》(1969)。德•西卡,V.拍攝了根據G.巴薩尼反法西斯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芬齊-孔蒂尼家的花園》(1970)和反戰的情節片《向日葵》(1969)。
60年代裡,表現工人的題材仍然為義大利電影藝術家所關注。導演M.莫尼塞利以喜劇樣式拍攝了有關義大利工人第一次罷工的影片《同志們》(1963),導演U.格列戈萊蒂拍攝了嘲笑資本主義剝削方法的科學幻想式諷刺喜劇片《奧米克倫》(1963)。塔維亞尼兄弟和V.奧爾西尼執導了影片《一個將被燒死的人》(1962)。電影藝術家們對揭露黑手黨罪行的題材也頗感興趣,如V.德•塞塔的《奧爾戈索洛的匪徒》(1961)、拉都達,A.的《黑手黨人》(1962)、佩特里,E.的《各取應得》(1967)。這時義大利也出現了政論性電影。導演羅西,F.採用紀錄手法攝制了剖析黑手黨問題的尖銳的社會批判影片《薩爾瓦托雷•裘連諾》(1961)和雜文式影片《掠奪城市的手》(或譯《伸向城市的手》,1963)。很多導演致力於把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如維斯康蒂,L.的《金錢豹》(1963)和《在威尼斯之死》(1971)、V.朱爾里尼的《家庭記事》(1962)、F.馬塞利的《冷漠的人們》(1963)等。
這個時期一些新導演嶄露頭角。在義大利電影佔有特殊位置的導演兼作家帕索里尼,P.P.於1961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乞丐》,翌年拍攝了《羅馬媽媽》。他的影片雖然存在著過多的自然主義描寫,但是准確地反映了羅馬城郊流氓無產者的可怕的生活。在影片《馬太福音書》(1965)里,P.帕索里尼表達了試圖使共產主義和基督教理想相調和的意圖。其後,他又轉向專門拍攝改編世界古典名著的影片。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1967)、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1969)、G.薄伽丘的《十日談》(1971)、G.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及《一千零一夜》(1974)。他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薩洛,或者薩托姆的 120天》(1975),揭露了法西斯統治的罪惡,但同時渲染了病態的色情和暴虐狂。
這個年代裡,社會喜劇片中較受歡迎的是義大利式喜劇片,這種樣式影片將喜劇和悲劇兩種成分相結合,力求表現現代的重大問題。很多著名導演拍攝的「義大利式喜劇片」受到觀眾的好評。如德•西卡,V.的《昨天,今天,明天》(1963)、《義大利式的結婚》(1964),捷爾米,P.的《義大利式的離婚》(1961)、《被誘騙被遺棄的女人》(1964)、《女士們和先生們》(1966)、《不道德的人》(1967)、《六翼天使》(1968);D.利齊的《艱難的生活》(1961)、《爭先恐後》(1962)和《進軍羅馬》(1962)、《「聖一月」行動計劃》(1966);L.藏巴的《大街上的調度員》(1960)、《保險局醫生》(1968)等。
60年代中期,導演S.萊翁內拍攝的「義大利西部片」獲得了聲譽。如影片《為了多餘的幾塊錢》(1964)、《好人,粗暴漢和無賴》(1966)、《從前在西部某地》(1968)等。
60年代下半期,義大利出現了一批稱之為「叛逆電影」的影片。青年導演M.貝洛契奧的影片《怒不可遏》是代表作品,它以離奇的形式表現了青年對資產階級生活習俗、家庭倫理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反抗。屬於「叛逆電影」的還應提到塔維亞尼兄弟執導的幾部影片:《打倒者們》(1967)、《在天蠍坐標記下》(1969)。在西班牙培養成長的導演費雷里,M.的作品也有一定影響。他的《蜂後》(1963)、《猿猴女人》(1964)、《迪林傑死了》(1969)、《接見》(1971)等影片運用諷刺和怪誕手法表現了反教權主義的社會批判的內容,嘲諷了資產階級家庭關系和虛情假義。
70年代,在義大利電影中,出現一個被稱之為政治電影的派別,它們在反法西斯主義,社會批判的激情和在藝術原則方面接近新現實主義。在義大利國內外贏得了評論界的注意和觀眾的贊許。如F.凡奇尼的影片《馬梯奧蒂謀殺案》(1973),貝爾托盧奇,B.的影片《蜘蛛的戰略》(1970,電視片)、《國教教徒》(1971)和《二十世紀》(1976),C.利滋尼的《聖巴比倫廣場,下午8點鍾,無法理解的謀殺案》(1976),G.蒙塔爾多的《阿妮絲和死》(1976)等都是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喜劇樣式的政治影片有M.莫尼塞利的《我們要上校》(1973)、斯科拉,E.的《我們曾如此相愛》(1975)和心理描寫片《不平常的一天》(1977)。這個時期的一些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國際主義意義的影片有《代號「惡魔」行動計劃》(1979,義大利與西班牙合拍,導演G.蓬戴科爾沃)、《右邊坐著的人》(1968,導演V.朱爾里尼)、《薩柯和萬塞蒂》(1971,導演G.蒙塔爾多)。這一時期表現工人題材的影片也有新的提高,如《工人階級上天堂》(1971,導演佩特里,E.);揭露國家機關貪污受賄,揭露法官、警察、檢察機關與黑手黨互相勾結的電影也佔有重要位置,其中,一些新的政治偵探片在國內外獲得成功,如導演達米阿尼,D.的《警察局長的自白》(1971)、《我害怕》(1977)、《跪著的人》(1979),佩特里,E.的《對一個絕對無可懷疑的公民的調查》(1967)和《托多•莫多》(1976),羅西,F.的《馬台依事件》(1973)和《尊貴的屍體》(1976),L.藏巴的《尊敬的人們》(1975)等。
此外,反映義大利農村生活中尖銳社會問題的影片有《一家之主的父親》(1977,導演塔維亞尼兄弟)、《木屐樹》(1978,導演E.奧爾密)、根據作家C.萊維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79,導演羅西,F.)等。著名的義大利導演們也拍攝了一些「政治電影」,如維斯康蒂,L.攝制了《室內裝飾的全家像》(1974),影片強烈地譴責了法西斯陰謀者,同時也激烈地指責了左翼極端分子。德•西卡,V.與柴伐蒂尼,C.聯合拍攝了兩部剖析社會問題的影片《我們叫他安德烈》(1972)和《暫短的休假》(1973);費里尼,F.拍攝了《羅馬》(1972)和《阿馬爾柯德》(1973),這位藝術家在這兩部影片里第一次鮮明地表現了反教權主義和反法西斯的主題思想。安東尼奧尼,M.的創作也發生了急劇的轉變。他在英國拍攝了有關青年問題的影片《放大》(1966)之後,在國內導演了《職業:記者》(1975),這部影片里既有他經常表現的主題和題材,也反映了反殖民主義的思想。導演V.朱爾里尼拍攝了《塔爾塔爾沙漠》(1976,根據D.布恰蒂的原作改編),影片的反軍國主義傾向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政治電影」在發展中,嚴肅成分和娛樂成分互相滲透的傾向,使電影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引起尖銳爭論的電影作品。如費雷里,M.的《饕餮》(1973),L.卡瓦尼的《夜間守門人》(1974)。這些電影雖然表現了反資產階級和反法西斯的意向,但同時卻也存在著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隨著各種不同樣式互相滲透和新的樣式的出現,60年代電影創作中的許多現象、流派和樣式,也逐漸在義大利電影中消失。
從70年代中期開始,義大利在政治、思想和經濟各方面出現的普遍不穩定,使電影工作者中的一些人對社會、人的信仰喪失了信心,這反映在他們創作的一些影片里,如費雷里,M.導演的《最後一個女人》(1976)和《再見,色慾之徒》(1978),費里尼,F.的《樂隊在排練》(1978),康曼西尼,L.的《堵塞》(197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生產的影片中屬於這類的影片有斯科拉,E.的《露台》(1979),貝爾托盧奇,B.的《一個可笑的人的悲劇》(1981),費里尼,F.的《女人城》(1980)和《船行駛了》(1983),羅西,F.的《三兄弟》(1981),塔維亞尼兄弟的《聖洛倫索之夜》(1981),安東尼奧尼,M.的《一個女人的辨認》(1982)。 當代電影狀況 義大利電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景氣,原因很多,諸如國產電影得不到國家支持、美國資本越來越多地滲入義大利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系統、電視的競爭等等。此外,很多主要導演,如維斯康蒂、羅西里尼,德•西卡、捷爾米、帕索里尼等人相繼逝世。1978~1979年,製片生產規模壓縮了,影院數也減少了。觀眾1975年為5.1億多人次,1978年減少到3.1億多人次。外國影片佔全國發行量的70%,其中主要是美國電影。義大利影片的水平也在普遍下降。一些製片人和墨守成規的導演為了尋找出路重新拾起老一套辦法:拍攝喜劇片、偵探片和音樂片,期望以此滿足觀眾。
義大利的電影生產一直很分散,1976年全國大約有150家電影公司。它的中心是羅馬、都靈、米蘭、威尼斯、比薩等城市也都有一些製片廠。很多義大利影片是靠好萊塢壟斷組織的資金拍攝的。影片發行機構也很分散,而且這些機構與美國資本有著密切聯系。天主教會和梵蒂岡對電影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他們通過自己的出版物控制每一部影片在信徒中間的推薦或觀看。
義大利電影的主要創作人員由羅馬的電影實驗中心培養,該中心創建於1935年。電影專業刊物有:《白與黑》(1940創刊)、《新電影》(1952)、《電影——1960》(1960)等。 在義大利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佛羅倫薩國際獨立製片人電影節、聖萬桑國際體育片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

希望解決問題!

Ⅷ 幫我列一個藝術電影清單

給你一個某雜志列出的世界電影「書單」,相對來說屬於藝術的,咱們能看到的基本都是劇情電影,不過是某些劇情電影拍的比較個人比較文藝,並不是藝術片,要看藝術片,得去專業的電影學院內部看。
阿爾弗雷德森:《頭腦簡單的殺人犯》
愛森斯坦:《罷工》、《戰艦波將金號》、《十月》
安東尼奧尼:《放大》、《紅色沙漠》、《扎布里斯基角》、《中國》
巴拉斯:《卡利古拉》、《納粹荒淫史》
貝科夫:《醜八怪》(稻草人)
貝克:《再見列寧》
貝奈克斯:《37.2℃》
波蘭斯基:《唐人街》、《不道德的審判》
伯格曼:《野草莓》、《第七封印》、《秋天奏鳴曲》、《呼喊與細語》
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的狗》、《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大衛里恩:日瓦戈醫生
法斯賓德:《莉莉瑪蓮》、《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
費里尼:《卡比里亞之夜》、《琴吉與弗雷德》(舞國)、《8 1/2》(八部半)
戈達爾:《筋疲力盡》、《卡賓槍手》
基斯洛夫斯基:《盲打誤撞》、《十誡》、《三色》、《薇洛妮卡的雙重生活》
凱文妮:《午夜守門人》
考夫曼:《布拉格之戀》
科波拉:《現代啟示錄》
克里斯托:《楚門的世界》
庫布里克:《洛麗塔》、《發條橙》
庫斯圖里卡:《地下》
拉摩里斯:《紅氣球》
雷乃:《去年在馬里安巴》
里芬斯塔爾:《意志的勝利》
羅西里尼:《德意志元年》
邁克爾雷德福:1984
曼徹夫斯基:《暴雨將至》
米哈爾科夫:《毒太陽》
帕克:《迷牆》、《艾維塔》(貝隆夫人)
帕索里尼:《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馬太福音》、《俄狄浦斯》、《薩羅》
施隆多夫:《鐵皮鼓》
斯皮爾伯格:《辛德勒的名單》
塔可夫斯基:《安德烈-盧布廖夫》、《伊萬的童年》、《鄉愁》、《犧牲》
塔倫蒂諾:《落水狗》
特呂弗:《槍擊鋼琴師》
提克威:《羅拉快跑》
威爾斯:《公民凱恩》
韋爾:《死亡詩社》

亞洲部分:

黑澤明:《七武士》、《羅生門》、《影子武士》、《亂》
今村昌平:《楢山節考》、《鰻魚》
北野武:《壞孩子的天空》、《花火》
大島渚:《感官王國》
小津安二郎:《秋刀魚的味道》
宮崎駿:《千與千尋》
阿巴斯:《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櫻桃的滋味》
賈法爾帕努希:《誰能帶我回家》、《生命的圓圈》(七女性)
馬吉德馬吉迪:《小鞋子》
莎米拉馬克馬巴夫:《黑板》
楊延晉:《小街》
吳貽弓:《巴山夜雨》
黃建新:《黑炮事件》
張藝謀:《紅高粱》
陳凱歌:《黃土地》、《孩子王》、《霸王別姬》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
賈樟柯:《小武》、《三峽好人》
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婁燁:《頤和園》
王家衛:《重慶森林》、《花樣年華》、《2046》
劉鎮偉:《大話西遊》
陳果:《香港有個荷里活》
候孝賢:《悲情城市》
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Ⅸ 西歐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有哪些


理智與情感》強烈推薦,改編完美。《窗外有情天》(推薦)、《簡愛》、《哈姆內雷特》(注意版本)容、《李爾王》等等,一般莎劇改編很多。
法國《包法利夫人》、《輪舞》、《戀人們》、《茶花女》等等。
不知道到底想要哪幾個國家,說實在的,西班牙和愛爾蘭沒什麼文學大作

累,敲這么多字,希望幫到您了

Ⅹ 義大利電影的戰後發展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產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義大利社會生活各方面陷於崩潰,在民主運動高漲形勢下,產生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出現是40~50年代世界藝術界的一個重要現象。新現實主義追求紀錄片的真實准確性,展示備受戰禍的義大利人民的苦難生活,表現人民對社會不公正和對資產階級冷酷的抗議,反映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1945年,導演羅西里尼,R.拍攝了影片《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這部歌頌人民群眾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團結精神的影片成了新現實主義的宣言書。它使新現實主義電影在國際上確立了地位。翌年,他又拍攝了同一主題思想的影片《游擊隊》,展示了戰爭年代義大利人民生活的廣闊情景。羅西里尼在攝制這部影片時,拒絕應用攝影棚、服裝、化妝和專業演員。這部影片創造的一種新穎的風格很快被其它國家效仿。導演利薩尼,C.、A.維加諾、勃拉塞蒂,A.也拍攝了反映游擊隊和地下工作者斗爭的影片。其後,新現實主義者們轉向描寫戰後生活中一些緊迫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批判性的社會剖析,例如德·桑蒂斯的《艱辛的米》(1949)、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1948)等。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共同之處
新現實主義的導演們盡管創作手法和風格各異,但他們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處:對現實生活做歷史的、具體的處理,對當時生活條件進行尖銳的批評,對普通人民的苦難表示真誠的同情。新現實主義的電影語言精練、嚴謹;既拒絕法西斯統治時期那種粉飾、浮誇的程序,也擯棄好萊塢的那些陳腐的模式。影片通常採用自然實景,人物角色經常由非職業演員扮演。影片以某一真實事件為基本內容,往往取材於報紙上發表的新聞報導,決不採用虛構臆造的故事。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發展
50年代前後,義大利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不斷發生變化,特別是反法西斯各政黨出現分裂之後,進步的義大利電影工作者的團結統一也開始解體,有些人通過作品強調自己忠實於新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並力求繼續發展這個傳統,如利薩尼,C.拍攝了《苦難情侶》(1954),德·西卡,V.拍攝了《屋頂》(1956),捷爾米,P.拍攝了《司機》(1956)。有一些人則開始放棄新現實主義。羅西里尼,R.拍攝的《上帝的流浪歌手弗蘭西斯科》(1950,又譯名《聖弗蘭西斯科》)、《斯特隆波里,上帝的土地》(1949)等影片,開始明確地表現出他的崇尚宗教信仰的主題;A.傑尼那按梵蒂岡的旨意拍攝的影片《沼澤地的上空》,只是形式上利用了許多新現實主義手法而已。費里尼,F.的闡述哲學、道德問題的影片《路》(1954)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它對新現實主義創作原則進行了反思。
「玫瑰色新現實主義」
這個時期,導演卡斯戴拉尼,R.的喜劇片《兩文錢的希望》(1952)、導演康曼西尼,L.的平庸的鬧劇片《麵包、愛情與幻想》(1953)被一些官方機構和右翼分子宣布為「樂觀片」,並大加吹捧,而另一些作品,如有重要意義的影片《溫別爾托·D》則被認定為「悲觀片」,由於政府對「樂觀片」給予資助,結果是產生了一個變種樣式的電影,人們把它譏諷為「玫瑰色新現實主義」。這種樣式的影片徒具新現實主義的某些表面特徵,社會批判的內容被閹割掉了。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衰敗
50年代中期,新現實主義對法國、西班牙、日本、印度、拉丁美洲國家和其它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有力的影響,但在義大利,它卻陷入危機之中。但是,無論是教權主義的反動勢力,還是好萊塢的壟斷組織都沒能扼殺義大利電影藝術的發展。人民民主運動的高漲促使很多電影專家重新回到反法西斯的民主團結的立場上來。1959年導演羅西里尼,R.拍攝了《戴拉·羅維萊將軍》,導演M.莫尼塞利拍攝了《大戰》。1960年,羅西里尼,R.又攝制了充滿反法西斯精神的影片《羅馬的夜晚》。 義大利電影呈現出新的繁榮景象
1959~1961年幾乎同時攝制了幾部舉世矚目的故事片:維斯康蒂,L.的《羅科和他的兄弟們》、費里尼,F.的《甜蜜的生活》、安東尼奧尼,M.的 《奇遇》和《夜》。當時義大利正處於資本主義暫時穩定和表面繁榮時期,這幾部影片的作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場反映了義大利社會發展的這一新階段。《甜蜜的生活》是費里尼的反映社會問題的一部影片,揭示了羅馬資產階級生活的腐化及其精神上的空虛。這些影片在揭露和諷刺的同時,也表現出令人壓抑的孤獨寂寞。類似情況也存在於費里尼以前幾部作品裡,如影片《路》(1954)、《詐騙》(1955)、《卡比利亞之夜》(1957)以及他那部吐露內心隱秘的自傳體影片《八部半》(1963)里。但是,資產階級家庭危險和婦女地位的主題在他的影片《朱麗葉和靈魂》(1965)里卻得到了發展。導演安東尼奧尼,M.致力於探討資產階級社會里人的異化問題,拍攝了整整一組影片:《吶喊》(1957)、《奇遇》(1960)、《夜》(1961)、《蝕》(1962)和《紅色的沙漠》(1964)。這位導演雖然對表現的內容進行了深刻的社會剖析,但有時把離群索居的悲劇做了絕對化和美化的描述。
德·西卡,V.在這一段時間里拍攝了反法西斯的影片《喬恰拉》(1960,根據作家A.莫拉維亞的小說改編)和《阿爾托納的幽禁者》(1962,根據法國存在主義作家J.P.薩特的劇本改編)。
60年代,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第二個浪潮期間,義大利拍攝了許多比較好的影片:《1943年的長夜》(1960,導演F.凡奇尼)、《都回家去》(1960,導演康曼西尼,L.)、《那不勒斯的四天》(1962,導演N.洛依),《他們走向東方》(1964,導演德·桑蒂斯,G.)、《要嫁給軍人的姑娘們》(1965,導演V.朱爾里尼)和《未婚妻布貝》(1963,導演康曼西尼,L.)等等。維斯康蒂,L.導演了一部關於納粹分子如何攫取政權的影片《群神的滅亡》(1969)。德·西卡,V.拍攝了根據G.巴薩尼反法西斯的長篇小說改編的影片《芬齊-孔蒂尼家的花園》(1970)和反戰的情節片《向日葵》(1969)。
工人的題材仍受關注
60年代裡,表現工人的題材仍然為義大利電影藝術家所關注。導演M.莫尼塞利以喜劇樣式拍攝了有關義大利工人第一次罷工的影片《同志們》(1963),導演U.格列戈萊蒂拍攝了嘲笑資本主義剝削方法的科學幻想式諷刺喜劇片《奧米克倫》(1963)。塔維亞尼兄弟和V.奧爾西尼執導了影片《一個將被燒死的人》(1962)。電影藝術家們對揭露黑手黨罪行的題材也頗感興趣,如V.德·塞塔的《奧爾戈索洛的匪徒》(1961)、拉都達,A.的《黑手黨人》(1962)、佩特里,E.的《各取應得》(1967)。這時義大利也出現了政論性電影。導演羅西,F.採用紀錄手法攝制了剖析黑手黨問題的尖銳的社會批判影片《薩爾瓦托雷·裘連諾》(1961)和雜文式影片《掠奪城市的手》(或譯《伸向城市的手》,1963)。很多導演致力於把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如維斯康蒂,L.的《金錢豹》(1963)和《在威尼斯之死》(1971)、V.朱爾里尼的《家庭記事》(1962)、F.馬塞利的《冷漠的人們》(1963)等。
新導演嶄露頭角
這個時期一些新導演嶄露頭角。在義大利電影佔有特殊位置的導演兼作家帕索里尼,P.P.於1961年拍攝了他的處女作《乞丐》,翌年拍攝了《羅馬媽媽》。他的影片雖然存在著過多的自然主義描寫,但是准確地反映了羅馬城郊流氓無產者的可怕的生活。在影片《馬太福音書》(1965)里,P.帕索里尼表達了試圖使共產主義和基督教理想相調和的意圖。其後,他又轉向專門拍攝改編世界古典名著的影片。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1967)、歐里庇得斯的《美狄亞》(1969)、G.薄伽丘的《十日談》(1971)、G.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72)及《一千零一夜》(1974)。他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薩洛,或者薩托姆的 120天》(1975),揭露了法西斯統治的罪惡,但同時渲染了病態的色情和暴虐狂。
義大利式喜劇片迅速發展
這個年代裡,社會喜劇片中較受歡迎的是義大利式喜劇片,這種樣式影片將喜劇和悲劇兩種成分相結合,力求表現現代的重大問題。很多著名導演拍攝的「義大利式喜劇片」受到觀眾的好評。如德·西卡,V.的《昨天,今天,明天》(1963)、《義大利式的結婚》(1964),捷爾米,P.的《義大利式的離婚》(1961)、《被誘騙被遺棄的女人》(1964)、《女士們和先生們》(1966)、《不道德的人》(1967)、《六翼天使》(1968);D.利齊的《艱難的生活》(1961)、《爭先恐後》(1962)和《進軍羅馬》(1962)、《「聖一月」行動計劃》(1966);L.藏巴的《大街上的調度員》(1960)、《保險局醫生》(1968)等。
60年代中期,導演S.萊翁內拍攝的「義大利西部片」獲得了聲譽。如影片《為了多餘的幾塊錢》(1964)、《好人,粗暴漢和無賴》(1966)、《從前在西部某地》(1968)等。
「叛逆電影」的出現
60年代下半期,義大利出現了一批稱之為「叛逆電影」的影片。青年導演M.貝洛契奧的影片《怒不可遏》是代表作品,它以離奇的形式表現了青年對資產階級生活習俗、家庭倫理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反抗。屬於「叛逆電影」的還應提到塔維亞尼兄弟執導的幾部影片:《打倒者們》(1967)、《在天蠍坐標記下》(1969)。在西班牙培養成長的導演費雷里,M.的作品也有一定影響。他的《蜂後》(1963)、《猿猴女人》(1964)、《迪林傑死了》(1969)、《接見》(1971)等影片運用諷刺和怪誕手法表現了反教權主義的社會批判的內容,嘲諷了資產階級家庭關系和虛情假義。 「政治電影」的產生
在義大利電影中,出現一個被稱之為政治電影的派別,它們在反法西斯主義,社會批判的激情和在藝術原則方面接近新現實主義。在義大利國內外贏得了評論界的注意和觀眾的贊許。如F.凡奇尼的影片《馬梯奧蒂謀殺案》(1973),貝爾托盧奇,B.的影片《蜘蛛的戰略》(1970,電視片)、《國教教徒》(1971)和《二十世紀》(1976),C.利滋尼的《聖巴比倫廣場,下午8點鍾,無法理解的謀殺案》(1976),G.蒙塔爾多的《阿妮絲和死》(1976)等都是以反法西斯為主題的。喜劇樣式的政治影片有M.莫尼塞利的《我們要上校》(1973)、斯科拉,E.的《我們曾如此相愛》(1975)和心理描寫片《不平常的一天》(1977)。這個時期的一些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國際主義意義的影片有《代號「惡魔」行動計劃》(1979,義大利與西班牙合拍,導演G.蓬戴科爾沃)、《右邊坐著的人》(1968,導演V.朱爾里尼)、《薩柯和萬塞蒂》(1971,導演G.蒙塔爾多)。這一時期表現工人題材的影片也有新的提高,如《工人階級上天堂》(1971,導演佩特里,E.);揭露國家機關貪污受賄,揭露法官、警察、檢察機關與黑手黨互相勾結的電影也佔有重要位置,其中,一些新的政治偵探片在國內外獲得成功,如導演達米阿尼,D.的《警察局長的自白》(1971)、《我害怕》(1977)、《跪著的人》(1979),佩特里,E.的《對一個絕對無可懷疑的公民的調查》(1967)和《托多·莫多》(1976),羅西,F.的《馬台依事件》(1973)和《尊貴的屍體》(1976),L.藏巴的《尊敬的人們》(1975)等。
反映社會問題的影片有所發展
此外,反映義大利農村生活中尖銳社會問題的影片有《一家之主的父親》(1977,導演塔維亞尼兄弟)、《木屐樹》(1978,導演E.奧爾密)、根據作家C.萊維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基督停留在埃博利》(1979,導演羅西,F.)等。著名的義大利導演們也拍攝了一些「政治電影」,如維斯康蒂,L.攝制了《室內裝飾的全家像》(1974),影片強烈地譴責了法西斯陰謀者,同時也激烈地指責了左翼極端分子。德·西卡,V.與柴伐蒂尼,C.聯合拍攝了兩部剖析社會問題的影片《我們叫他安德烈》(1972)和《暫短的休假》(1973);費里尼,F.拍攝了《羅馬》(1972)和《阿馬爾柯德》(1973),這位藝術家在這兩部影片里第一次鮮明地表現了反教權主義和反法西斯的主題思想。安東尼奧尼,M.的創作也發生了急劇的轉變。他在英國拍攝了有關青年問題的影片《放大》(1966)之後,在國內導演了《職業:記者》(1975),這部影片里既有他經常表現的主題和題材,也反映了反殖民主義的思想。導演V.朱爾里尼拍攝了《塔爾塔爾沙漠》(1976,根據D.布恰蒂的原作改編),影片的反軍國主義傾向吸引了人們的注意。
「政治電影」發展水平提高
「政治電影」在發展中,嚴肅成分和娛樂成分互相滲透的傾向,使電影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引起尖銳爭論的電影作品。如費雷里,M.的《饕餮》(1973),L.卡瓦尼的《夜間守門人》(1974)。這些電影雖然表現了反資產階級和反法西斯的意向,但同時卻也存在著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隨著各種不同樣式互相滲透和新的樣式的出現,60年代電影創作中的許多現象、流派和樣式,也逐漸在義大利電影中消失。
從70年代中期開始,義大利在政治、思想和經濟各方面出現的普遍不穩定,使電影工作者中的一些人對社會、人的信仰喪失了信心,這反映在他們創作的一些影片里,如費雷里,M.導演的《最後一個女人》(1976)和《再見,色慾之徒》(1978),費里尼,F.的《樂隊在排練》(1978),康曼西尼,L.的《堵塞》(1979)。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生產的影片中屬於這類的影片有斯科拉,E.的《露台》(1979),貝爾托盧奇,B.的《一個可笑的人的悲劇》(1981),費里尼,F.的《女人城》(1980)和《船行駛了》(1983),羅西,F.的《三兄弟》(1981),塔維亞尼兄弟的《聖洛倫索之夜》(1981),安東尼奧尼,M.的《一個女人的辨認》(1982)。 當代電影狀況 義大利電影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景氣,原因很多,諸如國產電影得不到國家支持、美國資本越來越多地滲入義大利電影生產和影片發行系統、電視的競爭等等。此外,很多主要導演,如維斯康蒂、羅西里尼,德·西卡、捷爾米、帕索里尼等人相繼逝世。1978~1979年,製片生產規模壓縮了,影院數也減少了。觀眾1975年為5.1億多人次,1978年減少到3.1億多人次。外國影片佔全國發行量的70%,其中主要是美國電影。義大利影片的水平也在普遍下降。一些製片人和墨守成規的導演為了尋找出路重新拾起老一套辦法:拍攝喜劇片、偵探片和音樂片,期望以此滿足觀眾。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