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張良的故事

張良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8 17:57:20

1. 張良勵志故事

張良勵志故事:

漢代名臣張良年輕時,一次在過石橋時見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丟進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張良去撿,張良出於對老人的尊敬撿回了草鞋,可誰料,當他剛把鞋遞與老人時,老人卻又順手將鞋丟進了河裡,並再次讓張良去撿,於是,張良不厭其煩地撿草鞋。

這樣,一連三次,最後張良終於將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腳上。老人會心一笑,通過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張良的道德操行,遂將聞名於世的《太公兵法》傳授給他。

此後,張良輔佐劉邦,為他出謀劃策,最終一統天下。

(1)張良的故事擴展閱讀:

張良的父親本是韓國的宰相,可是他父親在世的時分,韓國就被秦國滅國了。在韓國消亡之後,為了生計,張良也從頭找了一份工作,可是他的首要任務卻變成了復興韓國,也因此他走上了反秦的路途。

有一次,他打聽到秦始皇會東巡,所以他很早就派人打造了一個很大的鐵錘,並讓一個大力士來刺殺秦王,只是這次刺殺並沒有成功。

刺殺失利之後,張良也只好處處竄逃,在這期間他無意間遇到了一個老頭,這個老頭第一次看見他就讓他到水中為他撿鞋子。

後來很屢次和他相見,終究張良的誠心和他的人品感動了這個白叟,所以他通知了張良自己的實在身份,原來這個白叟就是聞名的黃石公,他送給張良一本書,而且通知他讀了這本書的人能夠協助君王奪得全國,所以在這之後張良便悉心修學終究協助劉邦取得了十分大的成果。

2. 張良的故事

秦始皇採用了很多措施壓制人民的反抗,但是他對人民太殘暴了,反抗是制止不住的。
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帶大隊人馬外出巡視,行進到博浪沙(河南原陽縣),車隊正在緩緩前進,突然飛來一個大鐵椎,只聽嘩啦一聲,秦始皇座車後面的副車被打得粉碎,把秦始皇嚇壞了,他真發火了,立刻下令,全國搜捕刺客,結果搜查了十天,也沒抓到,只得算了。
刺客是誰呢?原來他叫張良,是韓國人,他要為韓國報仇。他有一個朋友是個大力士,使用的兵器是一個大鐵椎,足有六十斤重。他們預先得知秦始皇要從博浪沙經過,就在路旁樹林隱蔽的地方埋伏好,只等車隊到來,哪知這一椎扔出去沒砸准,他們只得馬上躲起來。
張良躲過了搜查,就在下邳(江蘇睢寧西北)住下來,一面鑽研兵法,一面再等報仇的機會。
說起張良學兵法,這里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呢。
有一次,張良獨自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上,見一位穿土黃色大褂的老人,坐在橋頭上。他見張良走過來,故意將一隻腳向後一縮,一隻鞋掉到橋下去了。
老人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 
張良聽了有點不高興,可是一想,他是老人,不多計較,就到橋下,拾起鞋子,又走上來遞給老人。
誰知那老人不接鞋子,卻把腳一伸,說:「給我穿上。」
張良沒說什麼,就又順從地給老人穿上了鞋。
那老人這才微微一笑,站起身來走了。
張良覺得這位老人好奇怪,不是一般人,站著沒動,目送老人走遠 。
誰知老人走了很遠又返回來了,對張良說:「年輕人,不錯呀,我倒樂意教導教導你。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來見我。」
張良聽後忙跪下答應了。
第五天,張良一早來到橋上,誰知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約會,怎麼叫老人等你呢?」
張良急忙認錯,老人說:「走吧,再過五天早點兒來。」說完,一甩袖子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跑向大橋,還沒上橋,就看見老人了,老人瞪了他一眼,說:「過五天再來吧。」
到了第四天半夜,張良就來到橋上等。一會兒,看見老人一步步走來。這次老人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對張良說:「這才對了。」然後從袖子里掏出一部書交給張良,說:「回去好好讀,將來可為國家出點兒力呢。」
張良還想再問,老人不再說話,頭也不回,就走了。
這時天才亮,張良趁著晨光一看,這部書原來是一部珍貴的兵書--—周朝姜太公編的《兵法》。
從此,張良刻苦鑽研《兵法》,後來成了有名的軍事家,為滅秦和漢朝的建立出了力。 

3. 張良的故事

張良是如何在幫助劉邦稱帝後順利脫身的?張良字子房,是漢初三傑之一。在爭奪天下時,曾為劉邦立下過汗馬功勞。在鴻門宴上,項羽等人口蜜腹劍暗藏殺機,張良力勸劉邦隱忍,讓他保存實力,以免得罪項羽等人,遭來殺身之禍。與此同時,張良還想辦法疏通關系,讓劉邦可以順利脫身。楚漢爭霸期間,張良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幫他平定諸侯獲得整個天下。劉邦後來也曾評價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當然,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張良沒有被劉邦誅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張良手中沒有兵權,根本無法威脅到劉邦,所以他才會被留下來。如果張良當初接受齊國三萬戶封賞,他在劉邦心目中就會成為一個潛在威脅,他完全可利用齊國稅收四處招兵買馬,然後靠著自己的謀略四處攻城略地。張良不願意佔據那麼多財富,可能也是在劉邦表明,他不愛錢,也不愛權,只想著靜居行氣,研究黃老之學,不會對皇權產生任何威脅。

4. 誰講下張良三次幫黃石公拾鞋的故事

張良三次拾鞋的故事是出自於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史記·留侯世家》,收錄於《史記》中。

故事經過是這樣的:

張良年輕時有天在邳橋上散步,有一位身著粗布衣裳的老人走到張良呆的地方,故意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十分吃驚,真想揍他,但是看到老人如此大的年紀,就給他拾了鞋。老人接著又讓張良替他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老人看到鞋子穿上後,大笑離去。張良十分吃驚地目送老人離去。

老人走了近一里路,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里與我相會。」張良十分詫異,跪拜說:「好的。」五天之後,張良到了約定的地點,老人已經先到了,看到張良晚到,老人生氣地說道:「年輕人和老人約會,怎麼可以遲到呢?」於是再次離去並說道:「五日之後早點來。」

五天後雞剛叫的時候,張良便趕忙赴約,老人又先到了,他憤怒地說:「怎麼又遲到了?」說完老人又走了,說:「五天之後早點來。」五天之後,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就對了。」老人拿出一本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做帝王師了。今後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老人就走了,再也沒有出現。

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第二天張良看那捲書,原來是一本兵法。張良常常反復地誦讀它,日後果然成了智謀超群的漢代名臣。

(4)張良的故事擴展閱讀

張良(?-前189),字子房,漢初城父(今亳州譙城)人,漢初大臣,漢初三傑之一。祖先五代相韓,為韓貴族。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秦滅韓後,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

後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秦王令天下大索十日,他便更名改姓,逃往下邳藏身。途徑今渦陽縣石弓山時,在一石橋上碰到黃石公(又稱圮上老人)。於是就有了張良三次幫黃石公拾鞋的故事。

5. 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的故事來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

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

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

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5)張良的故事擴展閱讀: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庄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

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

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

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沒多少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6. 張良的故事

一次張良在一座橋上過,有一個老人對他說,我的鞋子掉了,幫我撿一下吧!張良內就去撿了,沒走幾容步,那個老人又叫他幫助撿鞋,這樣三次之後,張良都沒有生氣。原來那個老人是黃石公,傳授了張良兵法,使張良成為漢初三傑之一。

7. 張良有哪些故事典故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間封為「凌虛真人」。

5、黃石公授書張良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被全國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風聲,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閑逛,看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者。

那老者看見張良走來,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掉到橋下,張良拿著鞋來到橋上,老者又伸出腳來讓張良為他穿上:張良再次強壓怒火,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沒有道謝,站起來一笑而去,張良心裡萬分驚訝,獃獃地望著老者的背影。

沒想到老者已經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對張良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遲到,回去吧。五天以後早些來!」這樣又過了五天,到了約定的日子,雞一打鳴,張良就來到橋上,沒想到老者有先在橋上等他。

老者這次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麼又遲到?以後一定要早些來。五天後,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過了一會兒,他看見那位老者走過來了。這次,老者高興地說;「應苡如此!」然後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你熟讀這部書,就可以輔佐帝王,十年之後定會成功。十三年後你再來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黃石。

天亮以後,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廣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讀此書,俯察天下大事,後來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舉兵反秦。此後,各地起義武裝風起雲涌。

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了反秦大旗。後來因自感勢單力孤,難以立足,於是率眾准備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到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活動。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屢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會其義,並經常採納張良的建議。於是,張良改變了投靠景駒的打算,決定跟隨劉邦。

8. 張良與劉邦的故事,詳細一點

劉邦的傳奇事跡家喻戶曉,他從泗水亭長到開辟統霸天下的開國君王。張良則是劉邦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

劉邦聞東陽寧君與秦嘉立景駒為楚假王,在留(今沛縣東南),於是投奔景駒,欲借軍攻豐。在去投奔景駒的路上,遇見了也要投奔景駒的張良。張良與劉邦二人見面後,一交談,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於是張良放棄投奔景駒的念頭,直接投奔到劉邦這邊。劉邦以張良為廄將。

張良投靠了劉邦之後就開始勸說劉邦爭奪天下,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帶領著軍隊殺出了關中,這時的項羽還在齊國戰斗,劉邦趁機佔領了他的首都。項羽知道後立馬帶著三萬的兵馬日夜兼程奔了回去,然後很輕松的救擊敗了劉邦。

劉邦打了敗仗,連父親和老婆都被楚霸王俘虜走了,漢王一籌莫展。張良就給他分析形勢,出主意: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猛將,但與楚霸王有矛盾;猛將彭越在梁地反楚;漢王你自己的將帥中只有韓信可以獨擋一面,託付大事。如果你把關東的地方作賞地賞給這三個人,楚國就可以打敗了。

韓信在攻破齊國之後,給劉邦寄了一封信,想要代做齊王,劉邦看到這封信之後很生氣,因為他覺得韓信是在要挾他,也沒有注意身旁的使者就開始罵了起來。張良立馬偷偷的踩了劉邦的腳,劉邦立馬就改了話里的意思,就說,做也要做真正的齊王,不要做代理齊王,穩住了韓信。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立刻從戰略上由被動轉主動,劣勢變優勢。項羽打了一百個勝仗,頂不住張良一個主意,優勢變劣勢,只好求和。以「鴻溝」這條運河為界,想平分天下。劉邦想就此回兵,張良又出主意:不能退兵。放走楚軍這叫「養虎為患」。

劉邦又聽了他的話,追擊項羽,不給他喘息機會,垓下一仗把項羽消滅了。劉邦得天下後,封賞功臣,讓張良自己選擇三萬戶封地,張良推辭了。他說我跟皇上最初是在留縣相會,只把留縣封給我就足夠了。

張良隨漢高祖劉邦入函谷關後,劉邦當皇帝,張良就靜居行氣,不吃糧食,閉門不出,說:「我蒙皇帝信任,當軍師,不過出了點主意就封萬戶侯,這已經是最高的待遇了,足夠了。我只想脫離人間俗事,追隨仙人赤松子去神遊。」

(8)張良的故事擴展閱讀

張良僅僅要求封地留縣只為表明自己不貪,因為那時的縣,又經戰亂,大概不會超過一萬戶。同時張良是個明辨是非,通曉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虛幻。他這樣做正是他的聰明智慧所在。

因為在那樣的封建社會封建制度下,他明白,在功勛和名位之間,為人臣子是難於長久立足的。果然,打天下功勞最大的三個人,韓信被殺,蕭何被拘,只有張良把榮譽利祿拋於腦後作了「神仙」。

張良採取這種明哲保身的態度,是客觀形勢、環境等各種原因決定的。

9. 張良的故事

張良拾鞋
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遇到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橋下,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覺得很驚訝,心想:你算老幾呀?敢讓我幫你撿鞋子?張良甚至想拔出拳頭揍對方,但見他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氣,到橋下幫他撿回了鞋子。

誰知這位老人不僅不道謝,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穿上!張良心底大怒:嘿,這糟老頭子,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讓我幫你把鞋穿上,真是過分!

張良正想脫口大罵,但又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撿起來了,乾脆好人做到底。於是默不作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經過幾番考驗,這位老人終於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張良。

張良得到這本奇書,日夜誦讀研究,使之後來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名臣。張良克制自己的不快,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但這並不是軟弱的表現。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處處禮讓,這既表現為對老人的尊重,也表現為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志,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真正的強者總是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成熟的管理者應該掌握一種外圓內方,綿里藏針的管理、處事技巧。讓別人的攻擊因為沒有著力點而不能發揮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輕輕一擊就可以令競爭對手受到重創,這才是真正的經營、管理高手應該做的事情。

10. 有關張良的故事(譯文)

譯文如下,原文見史記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厘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閑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於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後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只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