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愛人民的故事

愛人民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8 00:05:56

⑴ 名人愛人民故事

陶行知是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版大事去。」他非權常重視國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因此,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這一大事中來。

1923年,他組織了平民教育促進會,編寫《平民千字課》,奔波於全國十幾個省市,致力於平民教育。他把《平民千字課》作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裡,勸家家戶戶都要識字讀書。他活動的經費多數都是自己寫書得的稿費。

一次,他得到了1萬多元稿費,拿回家鎖在櫃子里,承擔著所有家務的妹妹看見了,問他:「家裡有老有小,錢也不多,能不能留1/4給家裡用?」陶行知想了想,溫和地說:「我要去南京勞山腳下辦曉庄師范,這錢要作為辦學的經費。我們家雖窮,粗茶淡飯還能維持。中國34000萬農民非但沒有飯吃,更沒有文化。用這錢去辦學校,是為農民燒心香,是盡我們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你在家裡省著點用,算是幫我去辦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點了點頭。

⑵ 表現紅軍戰士愛人民的故事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在上海市解放後,不驚擾上海市民,不住民房,露宿街頭
1949年5月回12日,我人民解放答軍發起上海戰役。5月25日凌晨,張師長率部迅速穿插至外灘、南京路一線,圓滿完成攻佔市區的任務,師指揮所推進至南京東路。接著,他們領受了警備南京東路和外灘的任務,對該區域的重要機關、銀行、倉庫和外國駐滬機構實施保護。師黨委堅決執行毛主席關於「完整地保全上海」的指示,嚴令部隊不入民宅、秋毫無犯。夜間,從師長、政委到普通士兵,全部打開背包,睡在上海南京路街頭。這一歷史性的鏡頭被敏銳的記者抓住。

將軍回憶說:「那時,上海剛剛解放,群眾對我們黨還缺乏了解。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最先進入市區的軍隊,我們就是一面鏡子。我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黨的形象,關系我軍的聲譽。我們部隊夜宿街頭,從郊區送飯到市區,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佔用市民的房屋。這些看起來都是不起眼的小事情,然而,人民群眾正是通過這一件件、一樁樁平凡的小事情,認識我們的黨,認識我們的軍隊的。」

⑶ 毛澤東愛人民發生的故事

1947年,毛澤東東渡黃河後,乘吉普車去西柏坡。行進途中,他看到了路旁有一個生病的女孩和淚流滿面的婦女。他身子一陣震顫,急忙下車,毛澤東大步走到那女人和孩子身邊,摸摸孩子的手和額部:「孩子怎麼了?」 「病啦!」女人淚流滿面. 「什麼病?」

「請一個先生看過,說是傷風著涼,氣火上升。可吃了葯不管事兒,燒得說胡話,這會子只剩了一口氣……」女人嗚嗚地哭出聲。

聽到此,毛澤東眼圈泛紅,猛地扭回頭,朝車上看。是在找隨軍醫生。

「我在這里。」朱醫生在毛澤東身邊說。

「快給這孩子看病。」

朱醫生用聽診器聽,又量體溫,然後問那婦女孩子發病過程……

「有救嗎?」毛澤東聲音顫抖,提著一顆心。

「有救。可這葯…… 只剩一支了。」

「什麼葯?」

「盤尼西林。」

「那就快用。」

「這是進口葯,買不到,你病的時候我都沒捨得用,不到萬不得已不能用.」

「現在已經到了萬不得已,請你馬上給孩子注射!」

朱醫生將那支珍藏很久沒捨得用的盤尼西林用給了生病的孩子。那時,抗生素不象現在這么泛濫,所以很顯特效。朱醫生打過針,用水壺喂那孩子水。工夫不大,孩子忽然掀起眼皮,輕悠悠叫了一聲:「娘……」 那婦女獃獃地睜著大眼,淚水小河一樣嘩嘩往下流。忽然撲通一聲跪倒,哭叫著:「菩薩啊,救命的菩薩啊!」 毛澤東兩眼淚花迷離,轉身吩咐朱醫生:「你用後面那輛車送這母女回家吧。再觀察一下,孩子沒事了你再回來。」
後來,每當談到那個孩子和流淚的母親,毛澤東眼圈總要泛紅:「也不知那孩子現在怎麼樣了?把她帶來治療一段就好了……」他多次感慨:「農民缺醫少葯,鬧個病跑幾十里看不上醫生,要想個法子讓醫生到農村去。吃了農民種的糧就該為農民治病么!」

⑷ 愛國人民的故事

林則徐
一個英雄,也有普通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不同之處在於,英雄的眼界與胸襟較之常人寬闊,縱然身處逆境中,也不自暴自棄,自輕自賤,而是為其所能為者,憂國憂民常系於心,終不令其光陰虛度。
林則徐遣戊伊犁後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為文為詩,為人為臣,皆閃爍著這位抗英民族英雄的思想光輝,也流露出人之常情。
遣戍之途,迢迢千里。遠離京域,遺別故土,飽含讒言誹謗之冤,更懷國破家亡之憂,親人淚,故友情,紛紜繚繞;禁鴉片之熊熊烈焰,抗英賦之隆隆炮聲,恍似昨日之事。馬嘶車頓,戈壁蒼黃,夕陽西下,漠風悲涼。正當五十壯年,卻以帶罪之身發配流放伊犁。林則徐是懷著如此矛盾的心情來到伊犁的。
他一路上關心著時局的變化,一路上思念著家鄉的親人,攜帶二子,告別西路一座座城池,告別一個個迎送的新朋故舊,從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離開西安,十一月初九才抵達伊犁惠遠。行程四個月。
初冬的惠遠,彤雲密布,朔風呼號。曾與他並肩抗英,先期發配至此的前兩廣總督鄧廷楨,趕到城外數里迎接。昔日硝煙烽火,今日邊關蕭索,兩位老友在此時此刻重逢,心中多少感慨,盡在無言中……。
對林則徐這位愛國壯士,惠遠是多情多義的,雖是罪臣,從頭台到綏定,都有人前來迎接。
伊犁將軍布彥泰,字於謙,頗有風度,對林則徐敬仰而寬厚。在林則徐到來之前,即囑人在南街鼓樓前東邊寬巷內為其安排好新寓。第二天,又饋之以「米、面、羊、豕,雞、鴨等物」。
然而,畢竟是發配之臣.畢竟是身處逆境,畢竟是獨居天涯,那心境,那思念,那憂憤,那焦灼,亦當在情理之中。他盼家信,家信偏被拆封;他盼友書,友書姍姍婿來遲;他想家事,鄭夫人為寬其心不吐真相;他念國難,傳來的卻盡是不幸。
林則徐的思想感情豐富而又復雜。既有英雄的情操,也有常人的情懷;既有愛國的精神,也有忠君的思想。
在謫居惠遠的日子裡,他也賞花,他也讀書,他也觀園林,也以詩會友。但他畢竟不是長久閑居之人,一旦冰化雪消,春暖花開,他便外出踏勘。禁煙固是他的偉績,治水亦是他的專長。他在江南任職期間,治水業績名揚朝內外。在他被革去官職,發配伊犁後,還奉旨協助大學士王鼎治理過黃河。
布將軍對此自是悉知,也盼得其協助,治伊犁之水,以供屯田之需。林則徐在踏勘中,發現伊犁之水湃豐富,卻未曾好好利用。回民雖挖渠縱橫,卻各自成段,互不相連,且沼滔伊犁水白白流掉,僅靠山上積雪,總有雪消水竭之時,終不是長久之計。
林則徐向布彥泰獻策,修惶渠龍口的導源疏淤工程。布彥泰大喜。1844年,林公解囊捐資,親率錫伯營兵丁和民工數百人前往阿勒卜斯龍口工地,歷時四個月,用工十萬有零。當龍口竣工時,渠水奔騰,水流阡陌,兵民皆手舞足蹈。第二年,即開墾荒地20萬畝。如今湟渠(現改名為人民渠),從伊寧縣經伊寧市流至霍城、惠遠一帶綿綿數百里,沿途田野綠油一片。伊犁人民怎能忘記當年林公的膽識與作為。
布彥泰對林則徐此舉十分贊賞。他向朝廷呈上保奏林則徐的奏摺:「……臣見其賦性聰明而不浮。學問淵博而不泥,誠實明爽,歷練老成……臣平生所見之人,實無出其右者。」
後來,朝廷同意布彥泰之薦,下旨林則徐會同辦事大臣全慶經辦新疆開墾事宜。他先後到過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和田、庫爾勒、托克遜等地,負責開墾屯田,挖渠引水,並傳授種棉紡織技藝,在南疆各族人民中間撒下中原文化的種子。
「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馬看」。當林則徐1844年年底告別伊犁前往南疆時,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他對伊犁、惠遠充滿了眷念之情。在伊犁兩年多的日子使他不能忘懷,他也永遠留在了伊犁人民的心間。

⑸ 毛澤東愛人民發生的故事.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陝甘寧邊區政府小禮堂正在開征糧會議。忽然一聲雷響內,禮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斷容了,出席會議的延川縣長李彩雲同志不幸觸電而死。這件事傳出後,有的群眾說:為什麼雷沒有劈毛主席?這話傳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沒有叫人去追查罵自己的人,更沒有去抓什麼」反革命「,而是向幹部了解「罵」的原因。原來,邊區政府下達的征糧任務重,群眾有意見,便借劈雷一事發泄不滿。毛主席知道原委後,指示有關部門將徵收公糧任務從二十萬擔(每擔三百斤)減至十六萬擔。這件事的處理,使黨群關系更加親近,毛主席在群眾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⑹ 魯迅愛人民的小故事五十字左右

有一天,魯復迅穿著一製件破舊的衣服上理發院去理發。理發師見他穿著很隨便,而且看起來很骯臟,覺得他好像是個乞丐,就隨隨便便地給他剪了頭發。理了發後,魯迅從口袋裡胡亂抓了一把錢交給理發師,便頭也不回地走了。理發師仔細一數,發現他多給了好多錢,簡直樂開了懷。

一個多月後,魯迅又來理發了。理發師認出他就是上回多給了錢的顧客,因此對他十分客氣,很小心地給他理發,還一直問他的意見,直到魯迅感到滿意為止。誰知道付錢時,魯迅卻很認真地把錢數了又數,一個銅板也不多給。理發師覺得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魯迅笑著說:「先生,上回你胡亂地給我剪頭發,我就胡亂地付錢給你。這次你很認真地給我剪,所以我就很認真地付錢給你!」

⑺ 魯迅關愛人民的故事

1、
一個寒冷的黃昏,北風呼嘯,周建人一家三口去魯迅家串門。在離魯迅家不遠處,他們看到一個黃包車夫坐在地上呻吟。原來他光著腳拉車,不小心踩在了玻璃上,玻璃片插進了腳底,鮮血淋漓,傷痛難忍,無法回家。周建人問明情況,趕快跑到魯迅家裡,不一會,就同魯迅一起拿了葯和紗布出來。「他們把那個拉車的扶上車子,一個蹲著,一個半跪著,爸爸拿鑷子給那個拉車的夾出碎玻璃片,伯父拿來硼酸水給他洗干凈。他們又給他敷上葯,紮好綳帶。」魯迅還送給那個素不相識的車夫一些錢,囑咐他在家多休養幾天,並且把餘下的葯和綳帶給了他。
魯迅與車夫的這些事,對魯迅偉大的一生來說,只是平凡小事,但也足以反映出魯迅對下層民眾樸素而深沉的愛。

2、
對於青年,魯迅先生真正做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不少青年作家寄來函稿,要求魯迅為之修改文稿校小樣,或是選定作品編集,魯迅總是戴上老花鏡為之工作到深夜。還有許多相識與不識的青年,時時寫信來向他請教什麼,魯迅無不給以詳詳細細地回復。據許廣平先生說:「他每星期的光陰,用在寫回信大約有兩天。」更有甚者,有一個小魯迅十多歲的學生,後來因為工作關系,曾與魯迅一同前往陝西、廈門、廣州,而在出門的時候,他的鋪蓋常常是魯迅替他理好的。多少年後,他在回憶文章中寫到這些事時,深情地說:「耶穌常為門徒洗腳,我總要記起這個故事。」

3、
魯迅家裡有兩個保姆,不知何故,經常發生口角。他受不了整天的吵鬧,竟病倒了。隔壁一個小姑娘問道:「大先生,你為什麼不喝止她們?」魯迅微笑著說:「她們鬧口角是因為彼此心裡都有氣,即使暫時壓下去了,心裡那股氣也是壓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與其三個人或兩個人失眠,還不如讓我一個人失眠算了。」

4、
許廣平一次在魯迅家幫他抄書稿 魯迅對許說:"我會看手相'' 許以為他真的會看 就把手 給他 後來才知道魯迅 是怕許廣平 抄太多手疼 也是想拉她的手 許廣平心頭一熱 從此事看出魯迅很關心他人 而且很會浪漫 。

魯迅正值生病期間,咳嗽的十分厲害,可他還堅持每天熬夜寫作,可魯迅對自己的病情一點都不在乎,倒天天關心女傭阿三,不讓她乾重活,由此可見魯迅的心地是多麼善良。

5、
魯迅與蕭紅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個二十三歲的東北姑娘,突然闖進魯迅先生的生活里,她立即引起魯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親人,又視她如調皮的女兒,她就是蕭紅。
一個陌生的東北姑娘,從遙遠的關外來到舉目無親的上海。原來一顆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心,被幾年的流浪生活打擊得已經冰冷了。然而,當她找到魯迅先生以後,她的希望產生了,心裡的冰塊開始融化了。
在這以前,這世界上已經有了一個寂寞的蕭紅,一個在生活中掙扎搏鬥的東北姑娘。蕭紅呢,從小得不到父愛,沒有家庭的溫暖,她把魯迅當作老師和父親。原來的一雙對人間有些懷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來;一個孤立無援的貧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魯迅先生的一家同這個東北姑娘一見如故。魯迅先生喜歡她,關懷她;許廣平同情她,愛她,處處照應她。甚至連小海嬰(周海嬰,魯迅先生的獨生兒子)也不願意離開這位年輕的、梳著兩條小辮子的東北阿姨。蕭紅成了魯迅先生家中的常客,親密得宛如一家人。
蕭紅,正是由於魯迅先生的幫助闖進了上海文壇。從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風便吹進了文藝界,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有才華的青年女作家誕生了。
蕭紅在文壇上健步地奔跑。人們看到她前進的腳印下,也流著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這位老人正是偉大的魯迅。

⑻ 有關愛國人民的故事。

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分析: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話題:「命運」「責任」「精神衛士」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製成旗後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錡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並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於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己率領輕裝騎兵駐扎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是,後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准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後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於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分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岳飛的忠勇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當外侮當前,人們總是以岳飛為榜樣,堅決抵抗。

話題:「國難見忠心」「國家與個人」「忠君與愛國」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准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分析:「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國分憂,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

話題:「責任」「愛國」

宋慶齡的執著

宋慶齡自1913年開始追隨孫中山,致力於中國革命事業,謀求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里,經過護法運動(1917年)、國民大革命(1924—1927年)、國共對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解放戰爭(1945—1949年),她始終忠貞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的美滿幸福而殫精竭慮,英勇奮斗,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宋慶齡因此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沒有一顆熱忱的愛國之心,宋慶齡能七十年如一日為祖國的解放和富強而殫精竭慮嗎?

話題:「忠貞」「持之以恆」

張伯苓的理想

南開中學的創辦者張伯苓16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畢業後,他參加了「甲午海戰」,但軍艦一出海就被擊沉,這對他觸動很大。1899年英國強租我國威海衛軍港,張伯苓親眼看見,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國旗第二天就降下來了。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軍,回到天津籌辦學校。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於在1907年辦起了南開學校。張伯苓一生全力辦教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國的富強,個人才有尊嚴。為此,張伯苓不余遺力地創辦學校,希望能以教育培養振興中華的人才,其愛國熱情讓人感動。

話題:「教育與愛國」「人生的目標」

於右任的臨終詩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臨終前有詩《望大陸》雲:「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詩作於1964年公開發表,立刻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分析:祖國的統一和強盛是華夏兒女永恆的願望。於右任的臨終詩之所以能打動無數人的心,還在於他表達了這樣的願望,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話題:「故鄉情」「月是故鄉明」「殷殷愛國情」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台灣託管」和「台灣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中國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李宗仁沖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干擾,擺脫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暗殺,毅然返回祖國,他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並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他還希望留在台灣的國民黨人,凜於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為完成國家最後統一做出貢獻。分析: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李宗仁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著為統一大業而奮斗的人們。

話題:「心中的豐碑」「祖國的呼喚」

肖邦的遺願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肖邦輾轉於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通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

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願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分析:葉落歸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祖國的眷念,是每一個愛國者的共同期望。

話題:「遺願」「愛國——永恆的話題」

華羅庚立志回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早年在美國很受學術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簽訂合同,把他留在美國,給予優厚的待遇,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立即決定回國。途經香港時,他發表了一封給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滿懷熱情地呼籲他們:「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分析:「富貴不能淫」,物質再豐厚也不能阻擋愛國者回歸祖國的腳步。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⑼ 魯迅關愛人民的小故事

救護車夫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