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貝多芬故事簡介

貝多芬故事簡介

發布時間: 2020-12-28 00:05:49

❶ 貝多芬的生平事跡簡介

貝多芬生平事跡:

貝多芬全名叫做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

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1)貝多芬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貝多芬從小就具有十分敏銳的樂感,他的父親發現這一點後,決心把他培養成另一個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好以此作為他的搖錢樹。

但貝多芬不具備莫扎特那樣的演奏天賦,他是在父親的棍棒下學會音樂的。當時年僅五歲的貝多芬經常被父親鎖在屋裡,從早到晚地彈奏鋼琴和拉小提琴。

小貝多芬經常強忍著痛苦和委屈在鋼琴上一遍遍地練習,如果不是貝多芬具有非凡的音樂天賦的話,他就可能就會永遠厭惡音樂了。


貝多芬的音樂成長道路異常艱苦,但他憑借自己的刻苦,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五歲開始學習鋼琴,八歲就公開舉行演奏會,十歲開始作曲。

他的第一位老師聶費對他的幫助極大,聶費拓展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並教會了他許多音樂技能,這為他後來的創作打下了深厚基礎。

❷ 貝多芬的著名故事(不要簡介)

jjhjh

❸ 簡述貝多芬的故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生於夫拉芒家族,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叫魯特維克,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一個女傭,一個廚子的女兒。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分,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關在家裡,或整天逼在羽管鍵琴旁邊練習。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公認的最像貝多芬Beethoven的畫像
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弗朗茨·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1732-1809)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Johann Albrechtsberger,1736-1809)和安東尼奧·薩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石膏面模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愴」、「月光」鋼琴奏鳴曲和「克羅采」小提琴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Pianoforte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聰;他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貝多芬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第三「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志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志著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著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即梅特涅的反動統治特別的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1813-1817)。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合唱」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時卻形成了群眾性的一個浪潮,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有兩萬群眾護送著他的棺樞,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1791-1872)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Desk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朴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斗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響曲>>、<<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鋼琴協奏曲>>、<<月光曲>>、<<悲愴鋼琴奏鳴曲>>、<<庄嚴彌撒曲>>等等,這些都是擺脫古典主義、展現自由、熱情奔放的美麗樂章。

❹ 貝多芬的故事(50字左右)

貝多芬故事一: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

貝多芬故事二: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

貝多芬故事三: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

貝多芬故事四: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

貝多芬故事五: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4)貝多芬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❺ 貝多芬的故事主要內容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國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德國的小城——波恩出生。他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世人尊稱其為「樂聖」。其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酗酒的宮廷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宮廷御廚的女兒。
貝多芬3歲時,祖父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在貝多芬4歲的時候,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管教十分嚴厲。8歲時,貝多芬第一次舉辦個人音樂會。同年,他開始嘗試作曲。11歲時,他對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已十分熟悉。同一年,他開始在劇院的樂隊里工作[1]。在這種嚴酷的童年生活的影響下,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獨立的以音樂謀生的道路,養成了堅毅剛強的性格。
1782年,貝多芬12歲,他創作的三首題獻給「仁慈的國王馬西米里安•弗列德里希」的鋼琴奏鳴曲出版了,這是他首次出版的作品。這表明,他已朝著偉大音樂家的目標邁出堅實的步伐。
1787年,17歲的貝多芬訪問維也納,莫扎特聽了他的即興演奏後預言:有一天貝多芬將轟動全世界。
1789年——1794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了貝多芬很多啟發,他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奠定了啟蒙思想。他追求正義和自由,用自己的音樂號召著人們為自由和幸福作斗爭。
1792年,正是奧地利作曲家海頓名聲大震之時。22歲的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開始跟海頓學習音樂。由於不適應他的教學方法,最終貝多芬離開了海頓。
貝多芬早年跟許多老師學習過,其中稱得上是音樂史中偉大人物的,當屬海頓和莫扎特。但是他並沒有走他們的道路,而是堅持朝著自己的個性和才華發展,為音樂創作道路開辟了全新的世界[2]。
貝多芬的生活道路非常坎坷。他的聽覺從1796年開始日漸衰弱,從那以後,不斷出現耳鳴的症狀;1799年出現第一次失聰的現象。1801年,他的耳疾已無法醫治,但他對藝術及生活的熱愛一直持續。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悲愴》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1827年3月26日下午5時45分,貝多芬在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❻ 貝多芬簡介(50字以內)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2.17-1827.3.26,男,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聖。

(6)貝多芬故事簡介擴展閱讀

1793年,貝多芬改向莫扎特摯友,作曲家與教師J·B·申克學習對位法及音樂理論 。

1794年,開始師從聖斯蒂芬大教堂阿爾布萊茲貝格學習對位法,向宮廷音樂總監安東尼奧·薩列里免費學習作曲;

由於海頓忙於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創作準備,師生兩人性格不同又有音樂思想上的分歧,貝多芬向海頓的學習終於1794年中止

1796年8月,在《維也納雜志》上發表了貝多芬贈送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Op.2);同年開始出現耳聾現象

1796至1797年創作完成《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15),並於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1799年,霍夫敏斯托於年底將貝多芬的《c小調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Op.13)予以出版

1800年4月,《第一交響曲》(Op.21)、《降E大調七重奏》(Op.20)在維也納皇家宮廷音樂會首演

1801年,創作完成《升c小調第十四(月光)鋼琴奏鳴曲》(Op.27 no.2),題獻給朱麗塔·吉米爾茨伯爵夫人;同年還完成了《弦樂五重奏》(Op.29)、《弦樂四重奏》(Op.18)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貝多芬已完全聽不見聲音,同年10月初給自己的兄弟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完成《第二交響曲》,並重返維也納。

❼ 關於貝多芬的事跡和故事

如果說到最有個性的音樂家,那恐怕是非貝多芬莫屬了。貝多芬張揚個性的性格和他的音樂成就一樣舉世矚目。融入忘我之境。貝多芬17歲的時候,曾經在維也納拜見了莫扎特,並即興演奏了一支高難度的曲子。莫扎特聽完,贊不絕口地說,他將來會是一個驚動全世界的人。

貝多芬的音樂如同他的個性,永遠燃燒著火焰,明亮,熱烈,永遠向上,令人炫目,令人振奮。貝多芬曾說:「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在他的音樂中,人們可以非常明確地體會到這種如火如荼的感覺。貝多芬終身未婚,但是他曾經很熱烈地追求過愛情。他曾為自己愛戀的匈牙利姑娘朱麗葉塔寫下《月光奏鳴曲》

有一次,貝多芬和歌德散步,遇到了奧地利皇後和太子一行。民眾紛紛閃避。歌德也脫掉帽子,站在路邊,彬彬有禮地行禮。貝多芬卻迎了上去。貝多芬有一句名言最能體現他的性格:太子會有很多,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❽ 重現貝多芬的故事梗概

本片於2006年上映,它講述了音樂大師貝多芬在喪失聽力之後仍不懈與命運抗爭的夕陽故事,回旨在揭答露《第九交響曲》背後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貝多芬在喪失聽力之後,在音樂創作上受到重創,多年沒有好作品問世。因而變得脾氣暴躁,難以相處。安娜·霍茲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懷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大師的崇敬,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公演前夕,來到貝多芬身邊為他抄曲譜。兩人之間雖然摩擦不斷,但都秉承著對音樂的無限熱忱,最終令《第九交響曲》成功演出,貝多芬也拾回了自己在音樂上的自信。

❾ 關於貝多芬的故事

1、貝多芬的家世背景

他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

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貝多芬的感情生活

貝多芬始終沒有找到終生伴侶,終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經歷是相當豐富的。1800年,貝多芬被16歲的貴族小姐琪麗愛泰迷住。由於出身的天壤之別,最終使他們勞燕分飛,使得當時深受耳疾擾的貝多芬差點為她自殺,並為她創作了《C小調月光奏鳴曲》。

1804年貝多芬與寡婦約瑟芬產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終因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失之交臂。

3、貝多芬的童年

貝多芬自小家庭環境不好,他的母親和父親是二婚,父親只是個歌手,平時就給些貴族表演取樂,賺錢不多,又經常酗酒,酒喝多了就耍酒瘋,打罵他們母子二人。

所以貝多芬不僅有個貧窮的童年,還是個不幸的童年。貝多芬的父親為了讓他出去賺錢,就虛報他的年齡,年僅六歲就被父親帶著到處表演。

4、貝多芬交友

1787年春天,貝多芬第一次訪問維也納,見到31歲的莫扎特,其彈奏技術受到莫扎特的贊賞;同年結識比自己大9歲的華爾斯坦伯爵,他是貝多芬在藝術事業與經濟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5、貝多芬的死亡

貝多芬身邊一直沒什麼親人,只有他弟弟卡爾給他留下一個侄兒。他把希望寄託在小卡爾身上,他想把小卡爾領上高等教育之路,並給侄子籌劃了無數美妙的前程。可小卡爾卻辜負了伯父的希望,他去經商,結果負債累累。

迫於債務,他朝自己頭上打了一槍,但並沒有死掉,然而貝多芬卻受到了巨大的創傷,幾乎喪命。兩天後才重新想起。等到醫生來了,貝多芬病情惡化,雖經三次手術,但醫治無效,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❿ 貝多芬熱愛生命的故事簡介

網路首頁 | 網路知道 | 登錄

誠邀科學技術達人
天文、化學、歷史……選擇你最熟悉的學科,幫助大家解決難題!
查看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網路 文庫
幫助 設置

網路知道 > 娛樂休閑 > 明星 > 歐美明星分享到i貼吧 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貝多芬簡介
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06-4-8 19:54
最好詳細點!

提問者: 狂奔的野狼 - 一級最佳答案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祖籍佛蘭德的德國作曲家.生於波恩,祖父及父親均供職於科隆選帝侯.酗酒之父強逼他長時間地練習鍵盤樂器,望子成為莫扎特式的神童.十一歲輟學.十三歲任宮廷樂隊(指揮為內費)羽管鍵琴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樂隊的中提琴演奏員.1790年,海頓在從維也納至倫敦的途中,宴邀貝多芬及其他宮廷音樂家.事後貝多芬獲准於1792年去維也納從海頓學習,此後終生定居維也納.在此之前,貝多芬曾去維也納從莫扎特學習,1787年因其母病危而中斷.隨海頓學習的時間亦不長,且師生不能合作,後貝多芬師從阿爾布雷希茨貝格、薩列里、申克.1795年於維也納首次以作曲家及鋼琴家身份登台,演奏《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op.9.他雖與許多貴族,如華爾斯坦伯爵、魯道夫大公爵友情甚篤,並樂意接受個人的援助,但他反對18世紀把音樂家束縛於一個僱主手中的庇護人制度.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重聽日益加劇,1802年,當他意識到耳聾已無法醫治時,寫了哀感動人的"海利根斯塔特遺囑",打算自殺;奇怪的是這正是他創作最明朗的交響作品《D大調第二交響曲》之時.隨後幾年中,他對自己沒有希望成為大演奏家有了自知之明,因而主要投身於創作.他同疾苦的斗爭,反映在《英雄交響曲》(1804)(到那時為止是篇幅最大、感染力最強的交響曲)中.

他沒有結過婚(雖然他不斷地與一些富有的女生相愛),孤獨感日益加重,作為他的無能的侄子卡爾的監護人,為孩子操心並沒有使他的脾氣好轉.他舉止極其粗暴,與出版商之間的關系趨於劍拔弩張.到1819年,他完全失聰.在一生的最後階段,他創作了一些最偉大、最富於思想性的作品:最後五首弦樂四重奏,最後五首鋼琴奏鳴曲,第九交響曲和《庄嚴彌撒曲》.在這些作品中他超脫個人生活的痛苦而進入藝術的未來境界.雖然它們對於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當時這些作品卻並不被人理解.第九交響曲是瓦格納的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弦樂四重奏影響了巴托克;邁克爾·蒂皮特宣稱他得益自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其它作品.1826年,其侄自殺未遂後,貝多芬的健康日益嚴重惡化.翌年卧床不起,倫敦愛樂樂團匯來一百鎊的支票,促使他提起精神寫作第十交響曲,但他已不不可能再有所進展; 醫生診斷致他於死命的是浮腫病.

貝多芬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他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滿意為止.他對當時的自由思想的同情表現在《愛格蒙特》、《菲岱里奧》及《第九交響曲》等作品中;法國大革命前不可設想一位作曲家會有這樣的人生觀.就這方面而言,貝多芬是第一位偉大的"主觀"作曲家:寫於1800年的《C小調鋼琴協奏曲》標志著一個新世紀的黎明,顯示出與古典時期的客觀性截然不同的音樂態度.所作唯一歌劇《菲岱里奧》消耗精力比其它作品為多.他不是天生的歌劇作曲家(總的說來,他拒絕為維也納每年寫一部歌劇的邀請,是明智的),但他創作了歌劇的最大傑作之一.《菲岱里奧》提出了貝多芬最珍視的種種信念.一位忠貞而有膽識的妻子從西班牙壓迫者手中解救自己的丈夫免於被處死;這一題材由於在德國歌唱劇的樸素背景上展開,更為激動人心.《菲岱里奧》與《魔笛》(據說這是貝多芬唯一真正欣賞的歌劇)一起成為德國歌劇劇目的基石,但其主題的普遍性超越了音樂的民族性,因此在世界各地,《菲岱里奧》增被公認為是愛情與自由的象徵.

貝多芬的許多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如《熱情奏鳴曲》)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往往也反映出他對現狀的不滿足.他反對保守,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深刻的誠摯和鄉土味的純朴.思想的奔放不羈,使他不能容忍技巧上的限制,在作品中他可以對人聲和樂器毫不憐惜,如弦樂四重奏《天賦格曲》、第九交響曲的終樂章和《庄嚴彌撒曲》.從另一方面來說,他的某些慢樂章有德國人稱之為真摯親切的靜謐之感,揭示出作曲家的另外一面.這類音樂的最佳範例也許是《第九交響曲》和《A小調弦樂四重奏》,op.132中的慢樂章,後者是貝多芬的最偉大的、感人肺腑的感恩頌歌,是在大病初癒後寫成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