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7 11:06:00

❶ 關於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不為五斗米折腰
誰能告訴我陶淵明當年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急!!!!!!!!!
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08-9-11 20:57 | 提問者:yangyh02 | 檢舉
最佳答案 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生活的時代,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裡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了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從官場退隱後的陶淵明,在自己的家鄉開荒種田,過起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在田園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寫下了許多優美的田園詩歌。他寫農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他寫自己勞動的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也寫農人勞作的甘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陶淵明
在東晉的一個叫柴桑的地方,有一個出名的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在家鄉隱居。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裡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後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不活一家老少。親戚朋友勸他出去謀
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後代,又有文才,就推薦
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將軍互相傾軋,心裡
很厭煩,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在今江西省)當縣令。
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視察。縣里的小吏聽到這個消息,連忙向陶淵明報
告。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里捻著鬍子吟詩,一聽到來了督郵,十分掃興,只好勉強放下詩
卷,准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督郵來了,您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
見才好,怎麼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那些依官仗勢、作威作福的督郵,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行拜見
禮,更受不了這種屈辱。他嘆了口氣說:「我可不願為了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號小人打躬
作揖!」
說著,他也不去見督郵,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交給小吏,辭職不幹了。

http://www.ahdong.gov.cn/dzgj/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

❷ 有關於陶淵明的故事

義熙末年,有一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 稚子候版門圖
下,未足為高棲。一權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稟氣寡所諧。纖轡誠可學,違已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老農的勸告。
作為士大夫,能與老農田漢交流,賦詩相對,貼近田間地頭,是非常低的姿態來看待自己的生活,同樣又用很高的精神境界對待自己的志向。

❸ 陶淵明的故事 5個小故事

1,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2,無弦琴

陶淵明有一張不加裝飾的琴,這琴沒有琴弦,每逢飲酒聚會的時候,便撫弄一番,來表達其中意趣。

3,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4,量革履

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5,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3)陶淵明的故事擴展閱讀: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

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❹ 關於陶淵明的簡介和小故事(15個左右)

陶淵明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故事:

1、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去做了隱士,到了晚年,他生活的很貧困。

檀道濟時任江州刺史探望陶淵明,此時陶淵明已經又餓又病好多天,檀道濟勸他道:「賢者在世,天下無道則忍,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淵明答道:「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

陶淵明辭官回鄉22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固窮守節,老而益堅。

2、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3、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4、陶淵明平生好酒,最喜歡把別人拉到自己家裡喝酒,一旦自己先喝醉了,就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多了要睡覺去了,您請自便吧。

5、在做彭澤令時,他看不慣當時督郵的作派,很乾脆的來了一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之後憤然辭官歸隱,結束了仕途生活,再也沒有復出過。

6、相傳,陶淵明棄官後隱居於廬山下,每日自耕自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而食,鑿井而飲。過著悠閑的田園生活。

這個時候陶淵明新娶了夫人翟氏,翟氏種田是把好手,糧食年年豐收,因此陶淵明又有酒可喝了,每到閑暇時,他就和一幫朋友到兩里外的廬山南麓虎爪崖下飲酒作樂。

7、有一年重陽佳節,他(陶淵明)在家裡東邊的籬笆下正欣賞著菊花,彈琴唱歌時,突破間酒癮大發,但遺憾的是家裡沒有準備酒過節,只好慢慢地走在菊花叢中,並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籬笆旁惆悵。

突然間抬頭一看,看見一個身著白色衣服的人,帶了酒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送酒使者。原來朝廷屢次要徵召陶淵明作官,他都不答應,王弘想要結識他,曾多次給陶淵明送酒。

這次陶淵明見酒大喜,立即打開酒壇,在花叢中暢飲,酒醉詩興大發,吟出了《九月閑居》這一首名詩。

8、陶淵明二十歲時就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這十三年的仕途生涯中,他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官職。

東晉年間,權臣恆玄發動叛變戰爭,陶淵明身先士卒加入到平叛戰爭中去。在此次戰役中,巧妙的運用計謀平定了戰爭,為此立下了你大功。劉裕非常賞識他,給他加封官職。

此戰役勝利後,劉裕的私利望欲迅速膨脹,引起了陶淵明的不滿。為此陶淵明果斷的離開他另尋高就。

9、陶淵明沒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幫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請示他陶淵明腳的大小,陶淵明便坐下來伸出腳讓他們測量。

10、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11、陶淵明當了彭澤縣令後,就命令手下人在縣里的公田全部種粘稻,以便用來釀酒。他說:「這下我就可以常常因酒而醉。」可是他妻子一定要種粳稻,後來就只好種一百五十畝粘稻,五十畝粳稻。

12、陶淵明迷上了菊花,在東園辟了個花圃,專門用來栽培菊花。凡經過淵明親手蒔弄過的菊花,株株壯健,枝枝挺撥,花色艷麗。

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長,秋季開花,而淵明的菊圃之中,幾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開,一茬接著一茬,可以說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

每當秋風一起,東園中的菊花競相開放,花朵黃白相間,青紅錯雜,引得滿園蜂蝶紛飛。一些傾慕者又給淵明加了一個雅號,尊稱他為「菊仙」,也有人暗地裡稱他為「菊痴」。

13、。淵明從小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穩,遇事不慌,雙親視為掌上明珠,親自對他加以指導,在八、九歲時,就已能誦讀詩書,通曉《論語》。

晉廢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淵明6歲時,父親陶敏被征西大將軍桓溫辟為掾屬,他和妹妹就跟隨父母來到桓溫征西府駐地姑孰(今安徽省當塗),後來又遷往父親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讀書習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14、陶淵明在少年時代就「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強不息,終於建立功勛,成為國家棟梁的事例來勉勵自己,暗自發奮,努力學習。

每日清晨,雞鳴即起,習武練劍,晚上則常常秉燭夜讀,直到夜半之時。到了十七八歲,已是文韜武略,多所通曉。

15、陶淵明年輕的時候,曾經在自己住的房子前邊栽了五棵柳樹。他經常在柳蔭下讀書,讀到高興的地方,連飯也忘了吃。遇到使人憂愁的事,他就借酒澆愁。

家裡窮,沒錢買酒,那也不要緊,自有好友相送。於是,只管痛痛快快地喝,喝醉了,睡一覺,醒來,散散步,圍著院子轉圈兒。他的院子是什麼樣的啊?殘牆斷壁,處處長滿了野草,綠生生的一片,草地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

微風習習,掀起了他那破舊的衣衫。肚子餓了,看看碗,碗是空的;看看鍋,鍋裡面也是空的。雖然莊院殘破,並且經常挨餓,可他的心情是愉快的。

❺ 陶淵明的小故事有哪些

陶淵明辭官還鄉——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早年沒有做官,二十九歲時,因其親人衰老、家境貧困的緣故,他出仕做祭酒。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陶侃像沒過幾天就辭職不幹了。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也是「辭不就」,自此在柴桑過起了自給自足的隱居生活。七年之後,陶淵明又出任桓玄鎮軍的參軍。母親去世後,他辭官奔喪,守制兩年。

有一次,他對朋友說:「我想過恬淡的生活,現在我出去做官,是為了隱居積攢一些衣食之資,不知可以嗎?」當權者聽說後,馬上派他去做了彭澤縣令。縣里撥給他的幾畝公田,他全部用來種植了釀酒用的秫谷,說:「能讓我每天有酒喝就足夠了!」妻子不同意,於是他便拿出一半的土地種植粳稻米,另外一半則種植秫谷。

陶淵明當上彭澤縣令之後沒多長時間,有一天,潯陽郡郡守派一個督郵到縣里視察,縣吏告訴他:「您應該穿好衣服,束好衣帶前去拜見。」陶淵明聽後,嘆了口氣說:「我豈能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鄉里小兒卑躬屈膝?」當天就辭去了彭澤縣令這個官職,返回故里。

陶淵明只當了八十五天的彭澤縣令,從此就沒有再做過官,從此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隱居生活。

❻ 陶淵明的小故事。。越簡短越好

1、葛巾漉酒

陶淵明正在釀酒。郡將前來探望。適值酒熟,陶淵明順手取下頭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後,仍將葛巾罩在頭上,然後接待他。

2、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時候,重陽節這天,陶淵明沒有酒喝,就在東籬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東籬旁邊。過了一會,陶淵明望見一個穿白衣的人過來了,原來是刺史王弘給他送酒來了。淵明當即小酌一番,大醉而歸。

3、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論貴賤,只要有人拜訪陶淵明,只要他有酒,就會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淵明若先於客人醉了,就會對客人說:「我醉了想睡了,你離開吧。」淵明的率真就在此處。

(6)陶淵明的故事擴展閱讀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里顯得特別可貴。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頓狀況的,可使讀者間接地了解到當時農民階級的悲慘生活。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朴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

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

❼ 陶淵明的小故事

一、童年陶淵明
公元365年,東晉大司馬的陶侃的孫子陶逸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了,算命的瞎子王三看過說,此子根骨不凡,當成大器。陶逸給兒子起名陶淵明。
童年的陶淵明同學在這樣一個家庭里度過,錦衣玉食自不待言。良好的幼教、家教,先祖的豐功偉績,激勵著童年的陶淵明。他自視極高,這是他後來去做官以求兼濟天下,同時也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主要心理來由。
可惜到了陶淵明同學九歲的時候,老爹死了,一家人的頂樑柱沒了,最主要是銀子來源沒了,家裡只剩下老娘和妹妹。一家人坐吃山空,就窮下來了。(想了半天也沒有明白,老爺爺是國家政治局的常委,爺爺是市委書記,老爹也是市委書記,應該是標准富好幾代啊,國內外的房產、存款、名車、股票什麼的稍稍變賣一下,怎麼就能窮下來了呢?真讓人納罕。)愛信不信,反正就窮下來了,只好與母妹三人一起,寄養在外祖父孟嘉家裡(讓我想起了林妹妹,莫哭)。
魯迅老師說過:「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曹雪芹先生也曾如是,陶淵明同學今也如是,更何況是從大康到困頓呢,這段經歷,對陶淵明同學心理成長歷程起到重要作用,一個眸子里隱了淡淡哀愁的沉默少年一天天長大了。(掉一個心理書包:童年的印記對人一生的影響巨大。)
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早已經過世,據說是「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旁若無人」,但不妨礙這個老先生成了陶淵明同學後來學習的榜樣。陶淵明在這里的生活也算幸福,至少衣食無憂,祖父家裡藏書極多,陶淵明同學學習很努力,讀了一肚子書,為後來成為真正偉大的田園師祖陶淵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望採納 謝謝

❽ 陶淵明的故事

陶淵明辭去彭澤令退居田園後過著自耕自種,飲酒賦詩的恬淡的生活.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❾ 求關於陶淵明的三個故事

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的陶淵明再次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督郵來檢查公務。督郵劉雲兇狠貪婪,向轄縣索要賄賂,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說:「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俸祿,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完,掛冠而去,辭職歸鄉。此後,他一面讀書,一面躬耕隴畝。
出處:《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釋義 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陶淵明與菊花: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可以說是和菊花有不解之緣。陶淵明寫了很多詠菊詩,最有名的像他的《飲酒》詩里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菊花對於陶淵明,是一種人格的化身。詩人將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與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聯系在一起,以致後人將菊花視為君子之節、逸士之操的象徵。
陋室銘:「陶淵明獨愛菊。」
桃花源記: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紛的環境里,中年以後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深刻的了解,對人民的願望有切身的體會,於是構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陶淵明虛構這個故事表現了對田園美好社會的嚮往。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後說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也僅僅是意願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後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❿ 關於陶淵明的故事

相傳,一天,有個少年前來向他求教,說:」陶先生,我十分敬佩你淵博的學識,很想知道你少年時讀書的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聽後,大笑道:」天下哪有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靠下苦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懂他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種的稻田旁,指著一根苗說:」你蹲在這兒,仔細看看,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那少年尊囑注視了很久,仍不見禾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到:」真的沒見長嗎?那麼,矮小的禾苗是怎樣變得這么高的呢?」

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其實,它時刻都在生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察到,但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接著,陶淵明又指著溪邊的一塊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何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那是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為這樣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會有所虧欠啊」

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個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去求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時時刻刻記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命筆,寫道:」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