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6 16:39:59

1.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在劉備死後,出現了魏、蜀兩國之間司馬懿與諸葛亮的長期對峙。諸葛亮為了完成隆中對策中北伐中原的戰略部署,六齣祁山,領兵伐魏,雙方鬥智斗勇,波瀾起伏,戰況之激烈,智慧之運用,超過了以往三國之間任何一次對峙。

諸葛亮與司馬懿真正的決戰只有一次,就是上方谷之戰。

這場戰役是諸葛亮精心部署的。目的就是殺死或捉住司馬懿,從根本上打垮魏國,完成北伐宏願。面對諸葛亮的布局,司馬懿疑慮重重,雖然極不情願,最終還是落入諸葛亮的圈套。當周圍大火燒起,一切都悔之晚矣,司馬懿下馬抱著兩個兒子放聲大哭,一切都結束了。

然而天不滅魏,突然天降大雨,司馬懿父子死裡逃生。諸葛亮在傾盆大雨中被真正擊垮了。

上方谷之戰是魏蜀交戰雙方的拐點。從此,司馬懿再也沒有勇氣面對諸葛亮,一味堅守不出。諸葛亮給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但仍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一個男人、一個軍隊的統帥懦弱到這種程度,可見被打服了。諸葛亮屯兵渭水河畔,雖然採取了「屯田法」,但曠日持久,燈油耗盡,竟一命歸天。他是帶著滿腔的無奈離開這個世界的。司馬懿早在上方谷就被嚇破了膽。最後「死諸葛走生仲達」,他的死期也不遠了。

這場對峙應該說沒有勝者。司馬懿屢戰屢敗,以敗仗換取時間和空間,最終拖垮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而單純從誰更厲害方面講,諸葛亮無疑高過司馬懿。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耕種。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2. 諸葛亮和司馬懿故事

1、二人故事
空城計
三國時期,魏蜀之戰,魏平西都督司馬懿奪取了要塞街亭。諸葛亮因馬謖大意失街亭正自責用人不當。此時司馬懿大軍逼近西城,不巧諸葛亮已將兵馬調遣在外,一時難以回來,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機之中,諸葛亮自坐城頭飲酒撫琴,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司馬懿兵臨城下,見城門大開,幾個老兵在掃地,耳聽諸葛亮琴聲鎮定不亂,心中疑惑,不敢貿然進城,自退二十里路觀察。及至探明實情返回時,趙雲率大軍已到,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之計。
2、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
3、人物簡介
①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②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3. 關於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 要故事!!!!!!!!!!!!!!!!!!!!!!!!!!!!!!!!!

巧施空城計

4. 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故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謚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的 故事
1、第一次對決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率軍攻魏,包圍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區的賈嗣、魏平部,並用木牛運輸糧草,以保障其後勤供給。
當時,曹魏的國家安全形勢比較嚴峻,東南方向要防備東吳,西北方向還要防備鮮卑。而恰恰在此時,主持對蜀漢作戰的大司馬曹真生病(歷史上真實的曹真絕不是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無能),於是魏明帝曹睿將司馬懿從荊州調來,讓其坐鎮長安,統一指揮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禦蜀軍。對於這次軍事行動,魏明帝對司馬懿給與了高度信任,稱「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接受重任後,即以主力救援祁山。鑒於當時的軍事態勢和蜀軍特點,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將此戰的戰略目標定位為: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逼退蜀軍就算完成任務。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進軍的消息後,留下一部繼續進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司馬懿。起初,司馬懿部將郭淮、費曜等抄襲諸葛亮,但被諸葛亮擊敗,蜀軍乘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隨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遭遇。
此時,司馬懿在初戰不利的形勢下,立即收兵據險防守,不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只得率軍退回。而司馬懿也尾隨諸葛亮到達鹵城。此時,老將張郃建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資治通鑒》)主張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諸葛亮的後路,不應該只尾隨而不敢追擊。
對於張郃的建議,司馬懿並不聽從,還是繼續尾隨諸葛亮,追上蜀軍後,司馬懿還是不與諸葛亮交戰,而是選擇在山上扎營,繼續據險不戰。司馬懿此舉令眾將極為不滿,甚至說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資治通鑒》)的話。
到了這年五月,司馬懿派張郃攻擊圍祁山的蜀軍,自己則親自率中路軍與諸葛亮正面對峙,在部將的紛紛要求下,司馬懿率軍與諸葛亮蜀軍正面交戰,不料魏軍大敗,被俘三千人。於是司馬懿隨即退軍保衛大營,繼續堅守不出。至當年六月,蜀軍後勤補給困難的致命問題再度凸顯,全軍糧盡,諸葛亮只得退軍。司馬懿令張郃追擊,但張郃在木門被諸葛亮設置的伏兵射殺。
縱觀兩人的第一次巔峰對決,司馬懿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利用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的弱點,將其逼退。不過司馬懿雖達到了戰略目的,但在戰術上卻沒有佔到半點便宜。而諸葛亮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還是沒有解決後勤補給這老大難問題,還是沒有達到戰略目標,被迫退軍。
2、第二次對決
諸葛亮退軍後,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計諸葛亮在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調運糧草,以備再戰。而司馬懿並不這么認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晉書·宣帝紀》)
果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的再次伐魏籌備了三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出斜谷口,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這次北代,諸葛亮准備充分,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並與孫權約定同時舉兵伐魏。面對吳、蜀兩國同時舉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軍抵禦東吳,一方面繼續以司馬懿主持西線防務,對陣諸葛亮。從曹魏的軍事部署來看,魏明帝顯然更在乎東吳的軍事行動,並要求司馬懿沿用上一次的御敵方針,「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掠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大軍進至渭河南岸。司馬懿也率軍渡過渭河,背水立營與蜀軍對峙。此時,司馬懿對將領們說:「亮若出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資治通鑒》)。不出司馬懿預料,諸葛亮果然駐軍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五丈原高四十餘丈,南北長有七里左右,東西寬約二里,南依秦嶺,北傍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扎營並在此處搞起了屯田,顯然意在持久作戰。
那麼,司馬懿為何害怕諸葛亮出武功呢?從地圖上看,武功是曹魏關中地區的交通要道,距離長安很近,諸葛亮若沿著渭河,取道武功,則可直接威脅長安。如果這樣,司馬懿就不得不與蜀軍主力展開決戰。這是與司馬懿的戰略初衷相背離的。而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為出武功要經過渭河與秦嶺之間的一條狹長的河谷地帶,而司馬懿大軍又近在咫尺,諸葛亮不願意冒這個險。這與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轍。從純軍事角度來說,不敢冒險,往往已失戰略先機。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時,還派兵進攻北原。北原位於渭河北岸,若蜀軍攻取北原,則將切斷長安與隴西的通道,威脅司馬懿的後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對司馬懿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司馬懿很重視這個建議,派郭淮駐防北原。郭淮的營壘還沒有築成,蜀軍已到,「淮逆擊卻之」。
這樣,司馬懿卡住了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後,堅決據險不戰,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這顯然是蜀軍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同年七月,東吳在東線作戰失利,魏軍進一步獲得戰略主動。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與諸葛亮在西線正相持不解,建議明帝西幸長安。但魏明帝則輕松地說:「權走,亮膽破,大軍足以制之,吾無憂矣。」此時,魏、蜀兩軍在五丈原已經相持了一百多天,盡管諸葛亮想盡辦法刺激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終不為所動。逼得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試圖激怒司馬懿。司馬懿為平息眾怒,乃上表請戰。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執持符節支持司馬懿堅守不戰的策略。諸葛亮得知此事後,無奈地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到了這年八月,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歿於軍中。從而結束了與司馬懿的第二次巔峰對決。
3、死後的對決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整軍後退。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為名撤退,從而留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對此,司馬懿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晉書·宣帝紀》)這其中有惺惺相惜的意味。

5.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

諸葛亮「六齣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司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
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
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這時魏軍將領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讓他率兵打頭陣去進攻,自己帶兵在後面支援。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六齣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像曹操一樣多疑,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多疑多慮,有時會貽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空城計」這一戰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的「空城計」是一個很高的絕招。有人認為是司馬懿的失誤,因為司馬懿多疑,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以致貽誤了戰機,使蜀軍得以安全脫險。不管怎樣評價,「空城計」的結果是保證了蜀軍的安全脫險。蜀軍在大敗的情況下,以「空城計」的計策安全脫險,這是很不容易的。
京劇《空城計》把司馬懿大大地調侃了一番。劇中,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搖著鵝毛扇,坐在城頭唱道:「我正在城頭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當時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卻如此地閑雅自在,足見他是何等地聰明、自信!
司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裡彷徨,生怕城裡有埋伏,膽戰心驚,估算半天到底還是不主張攻城。最後得知原來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後,他自我解嘲地說:「司馬呀司馬,你的膽子也太小了;諸葛呀諸葛,你的膽子也太大了!」他覺得諸葛亮從來沒有這么大膽,怎麼這次這么大膽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如果諸葛亮趕上的是張飛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們沒准就不管有沒有埋伏,先沖進城去再說,反正輸就輸了,輸了也先打個痛快,那就真把諸葛亮給活捉了。
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高和膽大,也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和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

6.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

諸葛亮「六齣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

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司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

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

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

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

這時魏軍將領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讓他率兵打頭陣去進攻,自己帶兵在後面支援。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六齣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像曹操一樣多疑,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多疑多慮,有時會貽誤戰機。

(6)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故事擴展閱讀: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先生,琅邪郡陽都人。諸葛亮曾隱居在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後出山助劉備佔取荊、益兩州,最終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主管一切政務。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五次出兵北伐,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是許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看《三國演義》或是京劇,他身著八卦衣,頭戴綸巾,手持羽扇,氣定神閑,謀劃出空城計或草船借箭這樣膾炙人口的妙計。但真正的諸葛亮不似京戲裡面的倜儻,也沒有《三國演義》里的神機妙算。

《三國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願意為劉備肝腦塗地,而且他一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

這就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不一樣了。羅貫中在小說中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羅貫中所寫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戲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做「隆中對」的時候,已預見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過魯肅也看出了這情勢。當時中原已經打了幾十年的內戰,而且劉備根本還沒進四川,連荊州都還沒拿到手,諸葛亮就可預見四川會屬於劉備,所以也有人懷疑「隆中對」的真實性。

此外,兩篇《出師表》,歷史學家已考證出《前出師表》才是諸葛亮所作的,《後出師表》則有點可疑。《前出師表》中輩出的人才,到了《後出師表》時期已所剩無幾了!

蜀漢之所以能在四川苦撐那麼久,與孫吳、曹魏三足鼎立,不是因為四川人才出眾,而是最初來自中原那批人的才幹。

7. 關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故事

去看新三國,諸葛亮六齣祁山,開始魏國方面是曹真,然後替換司馬懿,兩人打架打出感情的

8.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物之間發生的故事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帝使衛尉辛毗仗節為軍師以制之。護軍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譯文:
司馬懿和諸葛亮兩軍對峙一百多天,諸葛亮幾次挑戰,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女人的服飾,司馬懿大怒,上書請求交戰,皇帝派衛尉辛毗手持使節擔任軍師來制約司馬懿。
護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持使節到了,敵人肯定不會出戰了。」諸葛亮說:「司馬懿本來就沒有出戰的意思,所以堅持請求出戰,是為了向部下示威(激勵士氣)。將軍在部隊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夠戰勝我,何必要不遠千里去請示呢?」

這個故事,雖然簡短,但是可以看出諸葛和司馬皆是人中龍鳳,用意頗深,相互了解之甚。

諸葛亮與司馬懿最大的交鋒要數祁山之戰。
諸葛亮六次出師祁山,司馬懿都只防守而不敢抵抗與反攻。
諸葛亮之所以出師祁山是因為當年劉備的知遇知恩。
而司馬懿之所以防守也是基於對日後政權的考慮。
諸葛亮有空城計,司馬懿也有運兵窯。
他們沒有誰聰明,他們其實都是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

首先,空城計是子虛烏有,若順勢分析的話,經濟、政治、軍事、教育才能,各方面比較,司馬懿還是明顯強於諸葛亮。(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司馬懿為什麼不進空城,讓諸葛亮的空城計得逞,其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司馬懿多疑,不敢貿然進兵,而是因為,他不能一下子就把諸葛亮殲滅,當時他在魏國集團受到許多人的嫉妒和排擠,人人都想把他轟下台,因為他的權勢太高。

9.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故事。

諸葛亮「六齣祁山」,表面上看似乎算無遺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最後他也沒有消滅司馬懿率領的曹魏軍隊。在魏蜀兩國長期對峙中,司馬懿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了諸葛亮恢復中原的雄心大志,從而成為諸葛亮戰略上和戰術上的真正對手。諸葛亮一直打勝仗,很熱鬧,但最終司馬懿還是保存著實力,還是沒有被打敗。
司馬懿採取的戰略決策是:戰略上防守,戰役中固守。他相信自己最後會贏,所以從不擔心在戰爭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地輸。
諸葛亮三出祁山與司馬懿交戰時,司馬懿堅持守寨不出,持續了半個月,一直不跟諸葛亮交兵。司馬懿熬得住,諸葛亮可熬不住,因為他糧草不足,他恨不得速戰速決。於是諸葛亮使了一個計謀,佯裝拔寨退兵,以此引誘魏軍。
第一次蜀軍退出三十里下寨,張郃等將領提出追趕上去。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退兵,絕對是誘兵之計,切不可上當。他說:「孔明必有大謀也,不可輕動。」十天以後,諸葛亮見魏兵按兵不動,又退出三十里下寨。這時候司馬懿仍然不主張追擊,他親自到前線察看諸葛亮退軍勢頭,斷定說:「此乃孔明之計也。」結果又過了十天,諸葛亮第三次退了三十里下寨。這時魏軍將領們認為諸葛亮是使詐謀,用「緩兵之計,漸退入漢中」,因怕被別人恥笑,急於交戰,張郃堅持要率兵追擊,司馬懿讓他率兵打頭陣去進攻,自己帶兵在後面支援。
於是張郃等率兵追擊諸葛亮,結果正中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敗。退兵後,司馬懿下了死命令,說:「今後切不許妄動!再有不遵,決正軍法!」他堅持自己這套軟磨硬抗的戰術,毫不動搖。
「六齣祁山」形成一種僵持的局面。在這個僵持階段里,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司馬懿屢戰屢敗,但又屢敗屢戰。司馬懿總是不會敗到一敗塗地,總是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繼續跟諸葛亮抗爭,打持久戰。
司馬懿的性格雖然沒有什麼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點很明顯,就是他像曹操一樣多疑,正因為他多疑猜忌,所以辦事非常謹慎。尤其是碰上諸葛亮這樣的對手的時候,他更是極其小心謹慎,多疑多慮,有時會貽誤戰機。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計」一戰。「空城計」這一戰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諸葛亮神機妙算,他的「空城計」是一個很高的絕招。有人認為是司馬懿的失誤,因為司馬懿多疑,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以致貽誤了戰機,使蜀軍得以安全脫險。不管怎樣評價,「空城計」的結果是保證了蜀軍的安全脫險。蜀軍在大敗的情況下,以「空城計」的計策安全脫險,這是很不容易的。
京劇《空城計》把司馬懿大大地調侃了一番。劇中,諸葛亮從容不迫地搖著鵝毛扇,坐在城頭唱道:「我正在城頭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當時司馬懿已經兵臨城下,諸葛亮卻如此地閑雅自在,足見他是何等地聰明、自信!
司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裡彷徨,生怕城裡有埋伏,膽戰心驚,估算半天到底還是不主張攻城。最後得知原來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後,他自我解嘲地說:「司馬呀司馬,你的膽子也太小了;諸葛呀諸葛,你的膽子也太大了!」他覺得諸葛亮從來沒有這么大膽,怎麼這次這么大膽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諸葛亮是個聰明人,他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聰明人,所以諸葛亮算定司馬懿不敢貿然破城。如果諸葛亮趕上的是張飛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們沒准就不管有沒有埋伏,先沖進城去再說,反正輸就輸了,輸了也先打個痛快,那就真把諸葛亮給活捉了。
所以,「空城計」的故事,不僅表現出諸葛亮的智高和膽大,也表現出司馬懿的多疑與謹慎和戰略決策,他決不輕舉妄動,不輕易涉險,一門心思為了保存實力以便跟諸葛亮軟磨硬抗到底。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