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項羽的故事

項羽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6 14:05:22

Ⅰ 關於項羽的成語故事

取而代之、霸王別姬、破釜沉舟、作壁上觀、先發制人等。
1、取而代之
【解釋】: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譯文】:秦始皇巡遊會稽,渡過浙江,梁和書籍都看,阮籍說:「他們可以取代了。」
2、霸王別姬
【解釋】: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台。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譯文】:霸王項羽和劉邦奪取在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失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訣別。
3、破釜沉舟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譯文】:項羽便率兵渡過黃河,船都沉,破釜甑,燒毀房屋,攜帶三天的干糧,用以表示一定死,沒有一個還心。
4、作壁上觀
【解釋】: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後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譯文】:等到楚軍攻打秦國,諸將都在牆壁上看。
5、先發制人
【解釋】:發: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後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項籍傳》:「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譯文】: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Ⅱ 項羽的故事

一代戰神西楚霸王項羽,是如何在彭城之戰以少勝多擊敗漢軍的?據史料記載,項羽尊奉懷王為義帝,自己分封了天下十八路諸侯,劉邦被封為了漢王。但劉邦不甘心被困在巴、蜀、漢中,最終出關攻打項羽,楚漢戰爭正式拉開了序幕。劉邦在洛陽大會諸侯之後,又是拉攏又是嚇唬又是許諾又是許願,最後聚集了56萬大軍,兵分三路合擊彭城。爆發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

彭城之戰劉邦的56萬大軍被項羽的三萬大軍打得七零八落。劉邦跑到下邑,遇到呂雉的一個哥哥,他率領一小部人馬在這里駐扎,因此漢王算是保得一命。劉邦在下邑就收集殘兵,就想日後重新東山再起。彭城之戰實際上完全擊垮了漢軍的聯軍,項羽的政治環境也得到了重新改善,原先投向劉邦的那些諸侯此時紛紛背叛劉邦而重新回到項王的麾下。楚漢雙方也進入了相持階段。這次戰役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Ⅲ 關於項羽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1、鴻門宴

公元前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在咸陽。項羽率軍攻破函谷關,駐在鴻門准備襲擊劉邦。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結交項羽的叔父項伯從中給予調解。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庄舞劍,意圖刺殺劉邦。但項伯拔劍掩護住劉邦,而劉邦的部將樊噲帶劍執盾闖入,這才讓劉邦得以脫險。

2、霸王舉鼎

秦朝末年,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但桓楚趾高氣揚地讓項羽舉鼎,項羽先讓桓楚的4名健壯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握住鼎足,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3)項羽的故事擴展閱讀

項羽的相關詩詞:《題烏江亭》

一、出處

出自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二、原文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三、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先預料。有忍辱負重的胸襟氣度,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男兒。

當年的西楚霸王,如果能憑著胸懷壯志、才能出眾的江東子弟,重整旗鼓,卷土重來,有朝一日東山再起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四、賞析

《題烏江亭》這首詠史詩,杜牧把這種浪漫的想像和虛寫表達出來,盡管暗含著無奈的抑鬱和痛苦,更浸透著濃厚的現實憂患意識和報國願望,表現出深深的愛國之情。

在這首詩中,杜牧告訴後人一個重要的人生哲理:要想成就大業,絕不可剛愎自用,意氣用事,不可為一時失敗所挫。要以平常心看待勝敗,「包羞忍恥」,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把握好機遇,必能「卷土重來」。

Ⅳ 項羽的故事

項羽的故事,如下:
1、破釜沉舟
2、四面楚歌
3、霸王別姬
4、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5、還鄉定都,沐猴而冠

Ⅳ 史記霸王項羽的小故事

1、破釜沉舟

秦將章邯,引軍渡過黃河北上,圍攻趙國。趙國危急,趕緊向各國求救。然而各國的援軍看到秦軍氣勢那麼強,根本不敢援救趙國,義軍主將宋義,畏懼秦軍,貽誤戰機,項羽一怒之下,在營帳中把宋義斬了,親自帶兵渡河援趙。

項羽帶領大軍渡過黃河後,面對滔滔的黃河水,領著八千江東子弟兵發誓:「不擊敗秦軍,決不收兵;不消滅章邯,我項羽誓不為人。蒼天為證,江水為憑,我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英雄豪傑不二言。」

說完話,項羽下令破釜沉舟,燒了帳篷,擊沉船隻,斷絕了士兵戰敗後還能渡河回去的念頭。並砸掉做飯用的鍋子,每人只給三天的乾糧,表現出必死的決心。楚兵一看已經沒有後路了,在項羽帶領下個個以一當十,拚死血戰,最後將強悍的秦軍打敗,項羽也從此威震天下,成了諸侯的霸主。

2、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3、霸王別姬

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戰爭。最後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4、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秦朝被推翻後,項羽在鴻門(今陝西臨潼附近)設宴招待漢高祖。在宴會上,項羽的謀士——亞父范增幾次示意項羽擊殺漢高祖,但項羽因不忍而不予理會。於是,范增便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想借機刺殺漢高祖。

漢高祖的謀臣張良看到形勢緊迫,就出外召樊噲說:「現在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常在沛公。」於是樊噲帶劍擁盾進入宴會廳,指斥項羽不守信義,項羽被樊噲的氣勢所折服,漢高祖借機脫離險境。

5、還鄉定都,沐猴而冠

滅秦之後,項羽引軍入咸陽,因對劉邦極為不滿,就以胡作非為來發泄心中的怨憤。到處沖撞殺戮,
又放火燒了秦宮,大火燒了幾個月,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即便這
樣,他還覺得不夠解氣,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然後准備率領眾人回到江東。

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他:咸陽處在關中要地,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而且地勢險要,不如就在這里建都,這樣有利於奠定霸業。而項羽以「人要是富貴了,就應該回到故鄉去,讓父老鄉親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樣子。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就好像是穿著漂亮的錦綉衣服在黑夜裡行走,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為借口加以拒絕。

勸他的人感嘆道: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樣,以前還不相信,和楚王談話之後,發現果真如此。項羽聽到這些話,非常生氣,立即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里活活烹死了。

Ⅵ 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

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

1、破釜沉舟

故事發生在巨鹿之戰,當時秦軍攻趙,楚懷王派版軍援助;項羽殺掉畏權縮不前的宋義,"破釜沉舟",與秦軍決戰,連敗秦軍。消滅了秦王朝賴以存在的軍隊,為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Ⅶ 關於項羽的故事

項羽的故事:
破釜沉舟
時,項羽率軍渡過漳水後,下令把船全部鑿沉,把做飯的器具全部毀壞,只帶著三日糧草與作戰,項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項羽軍因此戰鬥力得到大的提升,個個以一擋十,殺的諸侯軍人人膽寒,最終取得的勝利。[42]
鴻門宴
即勸項羽殺所擺的一場宴會,成語「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由此而來。
四面楚歌
項羽兵敗垓下後被軍四面圍定,軍在晚上高聲唱起了楚地的歌,項羽軍聽到歌後都非常的傷心,以為劉邦已經平定楚地,項羽軍的軍心也因此被瓦解。[43]
霸王別姬
項羽有一美人叫,常常陪伴項羽左右,但項羽要率領精騎准備突圍,不得已作歌與訣別,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與項羽淚別。[44]霸王別姬後又被改編為戲曲、影視、小說、歌曲等文藝作品。
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的強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項羽率領、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45]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錦衣夜行
項羽率軍破咸陽之後,看到秦朝宮室都被火燒得殘破不堪,又思念家鄉想回去,就說:「富貴不回故鄉,就像是穿著錦綉衣裳在黑夜中行走,有誰能知道呢?」[46-47]
沐猴而冠
項羽攻佔並燒毀咸陽之後,想要東歸彭城。韓生聽到後說:「人說楚國人像是獼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這樣。」項羽聽見這話,便把韓生扔進鍋里煮死了。
……

Ⅷ 項羽的故事

一、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

項羽和劉邦在中國歷史上,是楚漢相爭中的兩大主角,項羽是銳不可當的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項羽宰制天下, 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然而,歷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爭的歷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一再回顧的經典教訓?

二、他們共同特點是敢作敢為,化危機為轉機

他們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夢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評價的大膽行為、過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機為轉機的能力。但為什麼他們的際遇有如天壤之別?

項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強,做事積極......。

劉邦——我行我素,喜歡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項羽的失敗,正是過份依賴軍事的結果。他出生將門貴族,崛起於秦始皇大秦帝國動盪之際,他擁有用兵如神的軍事天賦,在短短三年內,率領五國聯軍直入秦都咸陽,終結了大秦帝國,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內;他憑著天賦的軍事才能和嚴格的軍事訓練,在他二十七歲起,就逐步立下驚人的戰功;他用兵別有洞見,敢於行險,善於以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強大實力。他本應成為秦始皇之後下一個掌控天下的人,然而,與年長一倍、出身草莽的劉邦對峙爭峰數年後,在「楚漢爭霸」中,卻讓他嘗到一敗塗地的四面楚歌滋味。他雖善戰,政治謀略卻不敵老謀深算的劉邦,滅秦之後一連串失策的擾民、焚宮、封王、殺義帝等舉動,引發了四起的民怨及諸王叛亂,終於讓長於收買人心的劉邦羽翼豐滿,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業曇花一現,功敗垂成。卻出現全盤皆輸的大逆轉...

劉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寬宏大量,寧願鬥智而不鬥力。這正是劉邦能夠從風起雲涌、詭譎多變的時代里脫穎而出的原因。

三、項羽失敗的原因

一、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

讀 司馬遷《史記》得知: 項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義,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於鴻門宴上放走了羅網中的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烏江亭長的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氣概何其豪邁。英雄項羽最終自刎死掉了......耳畔愴然響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險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險為易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

二、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1、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

細讀史書可知,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卻目光短淺;愛慕虛榮,不乏自滿自得的小農意識;凡事勇在先,智在後,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胸懷。他真正的失誤不在於殺沒殺劉邦,而是誤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於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後也一樣會敗於張邦、王邦、李邦。

2、殘忍有餘,仁善不足;缺乏從諫如流、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且看一下《史記》中的幾個小片斷:

新安。章邯率部歸降。項羽不是對降兵善加督導,化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

新豐鴻門。聞劉邦欲關中稱王,項羽大怒,欲以四十萬大軍擊壓劉邦十萬軍。劉邦恐,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卑曲稱臣,高頌項王。項羽顯然沾沾自喜,頗以為得意,遂聽從項伯言而"善遇"劉邦。這就有了鴻門宴上范增"數目項王"而"項王默然不應"的千古遺憾。

入關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令"秦人大失望"。

既滅秦。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此時卻心懷東歸意,說:"人富貴了不回歸故鄉,就如同穿著好衣服在夜裡行走一樣,誰能知道呢?"勸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不由意冷心灰,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

漢二年冬。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這樣的例子不必一一列舉下去。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他的致命傷。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不過是一名強悍的勇士而已。

四、劉邦取勝的原因:

一、以名人為榜樣,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的最重要原因。

1、工於心計,善於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請看劉邦。他天生狡黠、油滑,愛吹牛皮,頗象個混混兒。他的出身極其普通,其名子不為世人知這與項羽的名將後裔身份。在一貫重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目中,劉邦顯得黯淡,這使得二人在剛起兵的時候,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領導者的氣質,沛公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覺地模仿信陵君的處世、行為方式,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於心計的優秀的一面,這使得他的人生成為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鄉里人士的敬重。

劉邦從信陵君那裡學到了很多優良品,例如,他學到了用籠絡手段壯大力量的方法。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善於根據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系,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後,項羽聞訊,欲擊之。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並"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項伯遂感於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並於鴻門宴上拔劍與項庄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寬容、仁慈、有大膽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後,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三、遇事冷靜,喜用智不鬥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鬥力。"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於現

四、為實現大謀,堅忍克己。

劉邦入關後,從樊噲、張良諫, 封秦重財物於府庫,不取分文。並當眾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同時派人到各縣鄉村廣而告之。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變得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後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為了做成大事,劉邦常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楚漢滎陽對峙時,項羽欲烹劉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劉邦竟說:我們已約為兄弟,我父親即你父親,如果要烹你父親,"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驚怒,要脅計劃因之破產。

總結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准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秀品質,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值得深悟之。

人生在世,誰無理想?誰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誰不渴望自己成功。我們不妨以項羽為鑒,學一學劉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Ⅸ 有關於項羽的歷史故事

1、霸王舉鼎

秦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涌,24歲的項羽和叔父項梁也在江南起兵。為了擴大力量,項梁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

桓楚趾高氣揚地說:「你能敵萬人,我們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把它舉起來」。

項羽先讓桓楚手下4名健壯的大漢一起舉鼎,然而大鼎卻像生了根似的絲毫未動。然後,他自己撩起衣襟,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運起力氣大喝一聲「起」。

生根似的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於是,桓楚滿口答應,合兵從羽起義。

2、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京劇的一個經典劇,故事來源於在垓下被漢軍包圍的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的生死離別的愛情故事。

當是百萬漢軍團團包圍了垓下,而項羽身邊只有八百名壯士了,項羽感嘆自己空有一身頂天立地的力氣,卻不能打敗敵軍,發出了一聲「虞姬虞姬,為之奈何」的悲嘆。

虞姬為了不託累夫君,希望他能夠殺出重圍,所以刎頸自殺。項羽與八百壯士在虞姬後,勇敢的殺出了百萬大軍的包圍,但項羽在最後准備渡過烏江時,卻選擇了放棄。

最終被漢軍所殺。許多人認為,項羽心中最終沒有放下死去的虞姬,願意與她一起赴死。

項羽與虞姬的愛情悲劇,影響了後世無數人們,千百年來,為之嗟嘆。

3、作壁上觀

由章邯帶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圍攻趙國於巨鹿時,趙王派人向各地諸侯求救,雖然各地諸侯都有引兵前來,但是都懼怕秦軍的強大,而躲在自軍修築的壁壘里不敢出來,與秦軍長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圍。

項羽率領英布、蒲將軍等幾萬楚軍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時,諸侯還是只敢躲在壁壘里觀看,直到項羽殺敗秦軍之後,諸侯才敢從壁壘里出來。作壁上觀現指讓自己置身事外,不協助任何一方。

4、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劉邦先入關滅秦,進駐在咸陽,並派兵把守函谷關,以對抗項羽西進。項羽率領40萬大軍到達後,攻破函谷關,進駐在鴻門(今陝西臨潼東北),准備襲擊劉邦。

劉邦知道勢力懸殊,採納了張良的建議,結交了項羽的叔父項伯,希望從中給予調解,以作緩兵之計,並且親自到鴻門和項羽見面。

宴會上,項羽的謀士范增讓項庄舞劍,意圖刺殺劉邦。項伯已被收買,於是連忙拔劍起舞,用自己掩護住劉邦。而劉邦的部將樊噲帶劍執盾闖入,這才讓劉邦得以脫險。

這次宴會史稱鴻門宴。

5、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起義連連,秦國人馬包圍了趙國的巨鹿。楚王派兵解救,項羽在行軍途中殺了自私的將軍宋義,自己帶著部隊去救趙國。

渡過漳河後,項目讓士兵帶上夠吃三天的糧食,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破釜沉舟的來歷),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楚軍士兵抱著必死之心,在項羽親自指揮下,經過連續九次沖鋒,大敗秦軍,解了巨鹿之圍,項羽經此役名動天下,成為真正的將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