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魯迅的故事有哪些

魯迅的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0-12-26 13:00:29

『壹』 關於魯迅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寬容的故事

魯迅家裡有兩個保姆,不知何故,發生了幾次口角。魯迅受不了整天的吵鬧,竟病倒了,晚上經常失眠。隔壁的俞芳小姑娘問道:「大先生,你為什麼不喝止她們?」

魯迅微笑著說:「她們鬧口角是因為彼此心裡都有氣,雖然可以暫時壓下去,但心裡那股「氣」是壓不下去的,恐怕也要失眠,與其三個人或兩個人失眠,那麼還不如讓我一個人失眠算了。

2、演講

名流免不了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

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過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做客

有一次,魯迅的侄女在魯迅家作客,吃晚飯時,她問道:「你和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那麼一點不像。「哪一點不像?」魯迅問道。「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你的鼻子又扁又平。」

侄女說。「你不知道,」魯迅笑了笑,「小時候,我鼻子跟你爸爸的是一樣的,只是後來才變扁變平了的。」「那是為什麼呢?」侄女不解地問。「那是到了後來,我住的環境比較黑暗,到處碰壁,所以把鼻子都碰矮了!」魯迅說。

4、風趣

廣州的一些進步青年創辦了南中國文學社,希望魯迅為創刊號撰稿。魯迅說:「文章還是你們自己先寫的好,我以後再寫,免得有人說魯迅來到廣州找青年來為自己捧場了。」「我們都是窮學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銷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文學社青年說。「要刊物銷路好很容易,」魯迅風趣而又嚴肅地說,「你們可以寫文章罵我,罵我的刊物也是銷路好的!」

5、辣椒驅寒

魯迅很喜歡吃糕餅糖果等甜食。有一回,人家送了柿餅給他,他喜歡得不行,藏起來自己偷偷享用,捨不得給別人吃!只有在女士來做客時,才「大方」地拿出來,因為女士們胃口小,只能吃個一兩片而已!

他還能吃辣椒。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有一次他期末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發給他一枚金質獎章,魯迅沒有把獎章作為自我炫耀的標牌,卻懂得實惠,跑到鼓樓街把它賣了,買一大串紅辣椒回來。

每讀書至夜深人靜、天寒人困之時,就摘下一隻辣椒來,分成幾截,放進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噓唏不已。只覺周身發暖,睡意頓消,於是捧書再讀。

『貳』 魯迅一生的故事有哪些,請列舉:

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個平凡的日子,卻誕生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物——魯迅。他的出生給紹興城(浙江省)東昌坊口的周家帶來一片歡騰。?
實際上魯迅的本名並不是這個,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給他取的。周福清是這個小康人家的大家長,這個小男孩出生的時候,他正在京城做官,當抱了孫子的喜訊傳到他耳朵里時,恰好有一位姓張的高官來訪,於是就給這小嬰兒取了個乳名叫阿張,學名是樟壽,字豫山。可是後來發現,「豫山」的發音和「雨傘」接近,容易引起笑話,也不太好聽,就又改為豫才。到了1898年的時候,他長大了,要去南京求學,又改名為周樹人。?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其時黃昏氣息濃郁。保守落後的古老中國,被外國列強侵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聳立在北京城裡的愛新覺羅皇室的金鑾寶殿,也已經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就要走到了盡頭,在中國大地上,正醞釀著新舊時代的大交替。?
魯迅所處的家庭正如同清朝的統治在一步一步走向衰敗,其輝煌已成為歷史,但是還沒有完全破落。周家原來住在湖南道州,本來都是種地的普通農民,後來不斷發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大地主,再後來遷居到紹興,到魯迅這一輩已經是第14代了。?
紹興是我國東部近海的一座城市,也是古代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之一。那裡河網縱橫交錯,土地肥沃,素來被稱為魚米之鄉。在城郊不遠處,有蘭亭、鑒湖、會稽山、大禹陵等古跡,是一個風光秀麗、山清水秀的旅遊勝地。紹興古代被稱為「報仇雪恥之鄉」。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曾在這里卧薪嘗膽,艱難地復國。後來這里又出了陸游、王思任這樣有民族氣節、頑強斗爭的著名人物。?
魯迅的家庭在當時的紹興來說,還算一個比較體面的家庭,還有水田幾十畝和一些房產,他的祖父在京城做官,是個豐衣足食的安康之家。他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的大宅院,一進大門,走過鋪著土板的天井,就是一個掛著「德壽堂」匾額的大廳,兩旁的柱子上,還寫著一副對聯:「品節澤明德行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從大廳進去,是一方塊天井,再往裡走。北面有幾間狹小的樓房,這是魯迅一家的住所。樓下兩邊的一間,是魯迅的祖母和保姆長媽媽居住的,東邊的那一間,用木板隔開,前半間是吃飯和會客的地方,後半間就是魯迅父母的卧室。?
這個家裡的頂樑柱是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進士出身,被皇上經過殿試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又被派到江西金溪縣做知事,在那裡當官的時候,因為與知府不和,終於被免職了。在這之後,不得不賣掉田產,到京城買了一個內閣中書的小小官職。?
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給魯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魯迅有一定的影響。保姆長媽媽和魯迅朝夕相處,她是一個勤勞、朴實、善良的農村婦女,但也有許多迷信觀念,滿肚子繁瑣禮節。她喜歡給小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長毛」(太平天國的軍隊)的傳說,說得繪聲繪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興致。使幼年魯迅對誣蔑太平天國的宣傳產生了懷疑。?
還有一次,魯迅從一個遠房叔祖玉田老人那裡聽說,有一部叫《山海經》的書,上面有許多稀奇而好看的圖畫,他很想得到。雖然長媽媽不識字,但對小魯迅念念不忘的東西還是記在心上了。大約10多天或者1個月後,她探親回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他,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魯迅高興得全身都顫抖了,趕緊接過來,打開一看,啊!多麼怪誕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獸,龍頭的蛇,獨角的牛,三腳的鳥,還有那掉了頭還「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拿著盾牌與斧頭狂舞的怪物「刑天」……魯迅不禁在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這勞動人民的深厚情誼感動了,使小魯迅深深地記住了勞苦人民的哺育。?
在魯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還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魯迅最早的師父。據說魯迅生於舊歷8月3日,和「灶司菩薩」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閏年,而且出生時的胎包質地薄,俗稱「蓑衣包」。老人們都認為,這樣的孩子很少,將來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難以養大。於是家裡人替他去向菩薩「記名」,就是說,報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僅如此,在不到1歲時,還把他抱到寺院,拜龍和尚為師,意思是舍給寺院了,但並非真的去當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認為將來能成佛,很高超,但讀書人卻認為他們不會做官,無家無室,是下賤之輩,所以孩子拜和尚為師,鬼怪也就不來攪擾了。由此得了一個法名「長庚」,也就是長壽的意思。龍師父對人和氣,不教魯迅念經,也不教佛門規矩。從龍師父那裡魯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啟示,所以直到晚年,還深情地懷念著他,並尊稱他為自己的第一個師父。?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是個很有才華的秀才,他對魯迅的管教是嚴厲的,同時也是深沉的。
雖然父親的愛是嚴酷的,但正是這種嚴酷的愛,和他在遠方的祖父的嚴格教誨,使魯迅在少年時代就已經博覽群書,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為他日後創造我們民族的文學藝術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7歲時,魯迅就被父親送進私塾。跟遠房的叔祖父周玉田學習《鑒略》,這位老人藏書很多,像繪圖本的《山海經》和《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這些印著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的書,最使魯迅神往。但是他的祖父認為孩子上學,應該先有一些歷史知識作為基礎,所以要魯迅讀的書,頭一本就是《鑒略》。他常說,這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
後來魯迅又去和另一個性情乖僻,也是本家遠房叔祖輩的周子京學習。這個人因為屢試不第,神經有一點不正常了,他曾經把「蟋蟀」解釋為「虱子」,被族裡的人笑話。因為這個奇特的解釋,魯迅就從那裡退學了。這兩個私塾都在周家合族而居的新台門里。?
12歲時,魯迅離開新台門,到紹興城裡最著名,也是最嚴厲的三味書屋學習,讀的是《四書》、《五經》一類。他的老師是有名的方正博學的老秀才壽鏡吾先生。?
先生對魯迅很好,有一次魯迅家裡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陳米來做葯引。魯迅正為此大費腦筋的時候,壽鏡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長衫,背了一袋陳米到魯迅家裡來,使魯迅深受感動。?
他對學生的要求嚴格,教育方法還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書、聽書、習字、對課,不讓學別的,甚至不讓看有圖畫的本子,但活潑的孩子們往往背地裡不聽那一套。那時魯迅愛畫畫兒,用一種叫「荊門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孔孟的書沒讀成,畫的成績卻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盪寇態》和《西遊記》的綉像。?
小魯迅用壓歲錢為自己買書。特別是他心愛的畫譜、畫冊。他最開始在皇甫庄見到《毛詩品物圖考》時,喜愛極了。後來他積攢了錢到書店去買到一部,愛不釋手,偶爾發現有點墨污或別的小毛病,就覺得不滿意,趕快拿到書店裡去換,換了好幾回。最後惹怒了書店的伙什,人家嘲弄地說:?
「這比姐姐的面孔還白呢,何必換掉?」?
這種刻薄的話曾使魯迅很生氣,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少年對書的痴迷程度。當他買不起書的時候,就自己動手抄,他從小就有抄書和描畫的習慣,三卷《茶經》、《五木經》他都親手抄過。?
那時他還在祖父的指點下,讀了《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及其他許多古典詩詞。祖父給魯迅兄弟規定了讀詩的次序:「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軾詩,筆力雄健,辭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在祖父的影響下,魯迅除讀了《詩經》外,還讀了《楚辭》及陶潛、李白、李賀、李商隱、溫庭筠、蘇軾、陸游、黃庭堅等人的詩。小魯迅聰明伶俐,很受長輩稱贊。有一年正月,那時他剛5歲,過年的時候大人們在廳里打牌,有一位長輩看他可愛,就逗他,問道:「你喜歡哪一個人打贏?」?
結果魯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說:「我喜歡大家都贏。」?
一句話引得大家都笑起來,連連稱贊他,叫他「胡平尾巴」。這是一句紹興話,意思是短小靈活,敏捷利落。?
魯迅不僅聰明,而且勤奮。在三味書屋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早晨要去給生病的父親買葯,上學遲到了。老師批評了他,他很後悔自己的遲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個「早」字,用來警誡自己,從此以後他就再也沒遲到過。一直到晚年,魯迅還清楚地記得這件事,並且在一次閑談中告訴自己的親人。這生動地表現了魯迅自幼嚴格要求自己和認真學習的精神。?
魯迅的課本上全都是紅圈圈,就是老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認為寫得好的。這是由於他思維敏捷,學習勤奮,讀書多的緣故。?
魯迅對什麼都充滿了極大的興趣,並且酷愛自然科學。他最喜歡的是一本上面帶有許多圖的《花鏡》書,這是他花了200多文錢買來的,裡面有許多寶貴的栽培經驗的知識,還強調通過人工培育可以改變植物的特性,宣傳「人力可以回天」的思想。?
可以這樣說,13歲以前魯迅的生活是無憂無慮幸福而快樂的,這如同百草園、三味書屋、安橋頭一樣美好。世界還未將黑暗和骯臟的一面展示給他,他還是個在溫暖與歡樂中過著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少爺。他不知道這個社會除了衣食無憂,開心快樂,還是一個黑暗的人間地獄,更不知道自己會為推翻這個世界而沖鋒陷陣。

『叄』 魯迅的故事有哪些

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

『肆』 魯迅的事跡有哪些

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歷辛巳年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余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每每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葯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於本年開始寫日記。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奮力求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後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後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於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礦路學堂畢業。3月,公費赴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為日語學習速成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剪辮。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人性及國民性問題。[24-25]

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於弘文學院結業。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6月,將學籍列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夏秋間,被騙回國與朱安結婚。旋即復赴日本,7月,從仙台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後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章太炎先生學習,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

宣統元年(1909年),《域外小說集》二冊出版。

『伍』 魯迅的故事有哪些

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內歲在紹興城讀私塾容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陸』 魯迅一生中主要有哪些重要事跡

魯迅先生一生及事跡的評價
摘要:
魯迅作為中國一位著名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了解、研究魯迅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魯迅 生平 事跡 新文化運動 文學作品
l 生平介紹:
童年時期:
1881年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魯迅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城內東昌坊口(今屬紹興市越城區)的一個書香門第,名為周樟壽,他的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在北京任官員,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親名叫魯瑞,值得一提的是,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
1892年,11歲的魯迅就讀於家鄉紹興的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
1893年(光緒十九年),也就是魯迅13歲那年,他的祖父周福清因為科舉舞弊案而被革職下獄,於是,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難,此案子最終以周福清被判「斬監候」,入獄8年為結果,所以周家每年必須花費大筆禮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於是家道開始衰落,同時其父親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求學時期:
1898年,17歲的魯迅離開家鄉的三味書屋,進入金陵的新式學堂江南水師學堂,並改名為周樹人。
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鐵路學堂,與陳衡恪結交,1901年畢業,頗受進化論思想影響,愛讀新思想的書,尤其是翻譯的小說。
留學日本:
1902年2月,21歲的魯迅赴日本,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2年後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1912年改制東北大學醫學部)學習現代醫學,他不僅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而且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其中,在仙台學醫過程中,給魯迅影響最大的是解剖學老師藤野嚴九郎。
棄醫從文:
在日本求學期間,魯迅嘗到了作為中國人而處處被歧視的滋味,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魯迅在看一場電影中,對於那些 「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
1907年曾擬創辦雜志《新生》,因經費問題未能如願。
1908年師從章太炎,加入光復會,並和二弟周作人一起翻譯了一些東歐和俄國的短篇小說,就是著名的《域外小說集》,不過銷量只有數十冊。
回國任職:
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
1912年,31歲的魯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工作,但魯迅沉迷於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編謝承《後漢書》、《嵇康集》,後受錢玄同影響,重新投身新文化運動,並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和北京大學講師。
1918年,37歲的周樹人首次用「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短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
1921年12月,他還生動地塑造了阿Q形象,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
1924年,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等人創辦同人周刊《語絲》。
晚年時期: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政府通緝。
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數月後,46歲的魯迅離開廈門,18日抵達廣州,19日晨在孫伏園、許廣平的陪伴下,任中山大學的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並與自己29歲的學生許廣平同居。
1927年10月,魯迅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區的越界築路區域(所謂「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區北部魯迅公園一帶),那裡有特殊的政治環境保護他寫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
1930年起先後加入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魯迅與左聯領導有很多思想上的沖突,因而有人認為他是自由作家。
1927年到1936年間,魯迅創作了很多回憶性的散文與大量思想性的雜文,翻譯、介紹外國的進步文學作品。
自1931年起,魯迅還大力倡導木刻版畫,由此開始了中國創作版畫的歷史。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享年55歲,在上海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動並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
l 重要的事跡: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其運動的基本內容是:提倡民主,反對封建專制和倫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個性解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提倡科學,反對尊孔復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對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與科學判斷一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和文言文,開展文學革命和白話文運動。
而魯迅在這場運動中,雖說在大多數人的觀點中,他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之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正如魯迅自己所說的「我的寫作是奉前驅者的命令寫的」,而顯然魯迅不是那個前驅者,那麼魯迅的地位不過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而已,確切說是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重要作者,給這場運動提供了他自己的獨立的思想,提供了特定價值的思想,因此我們可以說,魯迅只是新文化傳統中的一個特別有價值的部分。
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最主要的貢獻是發表了一些批判專制的白話文小說,而在其他的方面表現的並不多,而是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人無論在學術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有作為,他們才是這場運動的主角,魯迅頂多是個重要的配角。
但是,魯迅有他的特別的價值,這點絕不能否定,因為新文化運動三個最主要的觀念,一個是啟蒙主義,一個是民主主義,一個是科學,魯迅的啟蒙主義的態度很清楚,他說「我的寫作基本上是啟蒙主義」,那麼也就是說,魯迅對啟蒙主義持充分的肯定的一個態度,但是在此同時,大家可能會注意到,當年錢玄同請魯迅參加五四新青年寫作的時候,魯迅提了兩個問題,他說「你們辦新青年,目的是要打破那個傳統的鐵屋子」,但魯迅也提出懷疑,「這鐵屋子是能夠打破的,或者能夠靠你們的文字筆墨所能夠打破的嗎?」還問了第二個問題,他說「你們搞啟蒙主義,是要喚醒沉睡中的青年,青年被你們喚醒以後你們又不能給他們指出出路,這不是害了青年嗎?」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對啟蒙主義的作用提出了懷疑,他擔心搞不好啟蒙主義還有副作用,使覺醒的青年為了革命流血甚至犧牲,因此,魯迅非常自責,他本來可以糊里糊塗過日子,但我把他喚醒了,把神經搞靈敏了,他就更加感受到痛苦,而我卻不能給他指出一條出路,我不是做了幫凶嗎?由此,可以看出他既支持啟蒙主義,肯定啟蒙主義的作用,但同時他又對啟蒙主義實際有什麼作用表示懷疑,雖然他不贊成誇大啟蒙主義的作用,但最後他所能做的也還是啟蒙主義,這是充滿了矛盾的。
魯迅對科學的態度,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初,魯迅在日本的一系列著作里就已經談到他對科學的復雜態度。一方面,他充分地肯定了科學,他當時有個預言,這個科學思潮傳播到中國,傳播到東方,將會使中國和東方的世界發生巨大的變化並且他特別強調科學精神的作用,但是於此同時,他又提出來,如果把科學,包括科學理性推到極端成為一種科學崇拜,那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會有很大的弊病,而對於物質的發展,魯迅充分肯定,但同時也提出來,如果物質發展到極端,以富裕為文明的標准,魯迅認為也會產生非常巨大的問題,所以他對科學,對物質這個東西也是既堅持又質疑的。
對民主也一樣,魯迅一方面充分地肯定了民主的作用,特別是法國大革命所帶來的這樣一個民主,他認為這樣一種民主傳統反對專制主義是極為重要的,但同時他說這個民主是講少數服從多數,但如果把民主絕對化,它就可能會形成多數對少數的壓迫,所以他強調僅僅有民主還不行,必須有自由,而且特別要強調個體的精神自由,如果民主不和自由相結合的話,他可能會形成多數人的暴政。
由此,我們看出魯迅的思維方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他不是簡單地二元對立,而是完全跳出了二元對立的簡單模式,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把科學、非科學,理性、非理性,物質、精神,多數、少數,民主、自由這樣一系列對立的概念在同時一起進行考察,在兩者之間不斷地進行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思想逐漸升華,而在質疑的過程中,他的思想充滿了矛盾和這種矛盾所帶來的巨大的痛苦。
所以,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中不是一個主將,但他卻發揮了自己獨特的作用,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為這場運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體現了自己的價值。
l 主要文學作品:
魯迅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靈活,風格鮮明獨特。在他55年的人生中創作的作品,體裁涉及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等,有《魯迅全集》二十卷1000餘萬字傳世,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多篇作品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對新中國的語言和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
小說:
魯迅以小說創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雜志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其後,魯迅連續發表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魯迅逐漸放棄了計劃中的長篇小說創作,轉向雜文寫作,但並未放棄小說的創作,也寫了一些小說,有名的有魯迅後期小說結集本《故事新編》。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名篇迭出,他前期的小說往往沒有離奇曲折的劇情,而是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能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主要表現出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正如魯迅說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後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映射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灑脫,與前期有明顯的區別,代表作有《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其中小說的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閏土等在大陸婦孺皆知,說明創作還是比較的成功的。
雜文:
魯迅首創了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的新文體——「雜文」,並將之發揚光大,他的雜文數量極多,題材廣泛,形象鮮明,論辯犀利,文風多變,毛澤東譽之為「匕首」和「投槍」,深入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他的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等。
散文:
魯迅散文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結集有《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憶兒時往事為主,平易曉暢,風趣生動,其中有名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野草》則以尼采式的散文詩形式,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當時虛無主義的悲觀心境,語言色彩艷麗而冷峻峭拔,意象獨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對日後中國白話散文詩的發展有著一定影響。
詩歌:
魯迅並不看重自己的詩歌創作,只是偶爾為之。其詩作傳世無多,主要以舊體詩為主,多有佳句,早期詩歌深受古詩影響,多吟詠離情感傷,如留學日本時作的《自題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真切動人,境界大開。《四一二事變》一詩,寫出亂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為之動容;1922年創作《彷徨·題辭》:「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描述文學創作路上嘔心瀝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而且相較同時代的其他詩人,魯迅的詩歌在當代被引用的頻率很高,如「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題三義塔》),是常被中共官員引用來表示對台和解的名句,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則常被引用以自況。
譯作:
魯迅也以譯作著名,在魯迅留下的1000多萬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譯文字,前期他主要翻譯歐美文學及日本文學作品,如尼采、凡爾納等,後期則主要翻譯東歐文學及蘇聯文學的革命文學作品。他的翻譯特點強調忠實原文,有時甚至連原句的結構也不加改動,以「硬譯」風格聞名,據統計,魯迅總共翻譯過14個國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種作品。
其它:
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此外還有《魯迅書信集》、《魯迅日記》等存世。
l 評價:
對於魯迅的評價以正面為主,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及海外的普遍率都很高。
正面評價:
在中國,魯迅是一位地位獨特的作家,而且大多數人承認他是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
大多數人認為他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也是一個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他的小說使用富有創造力的形式對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社會的弊端予以深刻的闡釋;散文詩集《野草》被認為是當時少有的展現現代主義特質的作品;其雜文,由於特殊的發表環境,在嬉笑怒罵的文字背後蘊含著堅定的政治立場,這一政治立場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是魯迅思想中最為復雜的地方之一。
中國共產黨是典型因政治需要而高度贊揚魯迅的,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魯迅評價為「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並且將中共在延安創辦的文學院取名為魯迅文學院,後改為魯迅藝術文學院,共產黨掌權後,魯迅的文學地位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高度肯定,而且他的眾多文章被選為大陸中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現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魯迅研究機構和專門的魯迅研究雜志。
負面評價:
也有不少人認為他是個淺薄的激進主義者,主要是認為他睚眥必報,喜好爭論。
批評尤為激烈是蘇雪林,魯迅去世時,蘇雪林寫信阻止蔡元培擔任魯迅治喪委員會成員,稱之為「玷辱士林之衣冠敗類,廿四史文學傳所無之奸惡小人」,「盤踞上海文壇時,密布爪牙,巧設網羅」,「文網之密,勝於周來之獄,誅鋤之酷,不啻瓜蔓之抄」,引發與左派作家之間的筆戰。
1979年錢鍾書在美國表示:「魯迅的短篇小說寫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適宜寫 『短氣』(Short-winded)的篇章,不適宜寫『長氣』(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顯得太長了,應當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李敖認為魯迅在中國大陸被過分高估:「魯迅像寫《阿Q正傳》和《中國小說史略》,都是非常好的書,但是魯迅寫的雜文其實不好。第一個,他的雜文是受日本語法影響,顯得不夠成熟;第二個,他雜文裡面情緒表達太多,真正的資料部分並不多,顯得蒼白無力。
結束語:
總之,魯迅作為中國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仍然對中國的文學、文化發展都作出了自己不可磨沒的貢獻,雖然也有人對其有負面的評價,但功大於過,我們都應該保持一份理性的評判。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