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積陰德故事

積陰德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6 09:03:56

A. 夏商西周歷史故事(5個)

1、夏:時日曷喪,予汝偕亡
夏桀是夏朝的最後一任天子,接班的時候,夏王朝已經山河日下,快不行了。但夏桀不甘心沉淪下去,打算重振輝煌,即位後馬上拿山東滕縣地區的「有施國」開刀。當時,很多諸侯已經不再服從夏王族的領導地位,開始面離心叛。其中有施國從前對夏桀挑鼻子豎眼,正好被夏桀抓為現行。為了殺一儆百,夏桀親自坐上戰車,調集了上萬軍隊集結在有施國幾百米長的小城之外,耀武揚威。有施國在大兵壓境面前失去勇氣,下城請罪,表示願意臣服納貢。夏桀不許投降,一定要滅掉他的封國,殺雞儆猴,給各家諸侯做個樣子。有施氏急了,只好選了一個美女「妹喜」進獻給夏桀。夏桀立刻魂魄全無,於是再也不說滅有施氏了,急不可待罷兵回朝。夏桀收了妹喜,放了有施國,不但沒有重建在諸侯中的聲威,反倒令諸侯更小看了他。
妹喜被接到夏都鞏義,看見夏桀的王宮已是多年陳舊。夏桀趕緊下令在附近的洛陽地區大興土木,建造了一座很漂亮的新宮殿,修得很高,從地面往上看,有將要傾倒的感覺,所以取名傾宮。在傾宮里又用美玉、石頭砌出瓊室、瑤台。修好了以後,夏桀就挽著妹喜跑來浪漫。當時政府規定,一人發五十畝地,十分之一糧食上交王族。但是夏桀不理睬這個標准,斂收無度,宮里糧食多得吃不了,就把它們都釀成美酒。夏桀挖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巨大的酒池裝酒,酒池裡面能夠行船,樂師和歌女站在船上,鼓手安置在岸邊。釀這一大池子的酒,剩下的酒糟堆積成丘,連綿十里,從丘頂可以遠望七里。一通鼓響,有三千人從殿外嘻嘻哈哈奔跑而入,你強我奪,蹲在池旁爭地方,象牛飲水一樣趴在池沿猛吸起來。好多人喝醉了以至於掉入酒池淹死。樂師和歌女則給大夥伴奏以靡靡之音。在一旁欣賞著這出鬧劇的妹喜嘻嘻而笑,引為樂事。
大臣「關龍逄」,看見夏桀這番胡鬧,實在忍不住了,就手捧著黃圖,上邊繪制著祖先們的豐功偉績,包括大禹治水的圖像,跑來給夏桀看。關龍逄說:「希望您看了以後,能效法先王,善待民眾,停止胡作非為。象大禹一樣節儉衣食、愛惜民力,才能得天下諸侯的擁戴,久享國運。若是繼續揮霍無度,任意殺人,亡國功日子就不遠了。」夏桀聽不進去,說:「我是太陽,我居天下之上,永遠存在。我這太陽滅了,天下就沒了,人們誰敢反我?」「您知道嗎,人們一聽見您的太陽學說就頭疼,天天指著太陽咒罵:『時日曷喪,予汝偕亡』——說您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滅亡啊,我們都盼著吶,寧可我們也不活了,願意與您同歸於盡!」夏桀大怒,下令將黃圖焚毀,對關龍逄說:「你最好少干預我的事,否則你會死得很難看。」關龍逄還是喋喋不休,站在朝堂上轟也不走,夏桀只好請他住進監獄。關龍逄在監獄里還是鬧哄,尋死覓活,不依不饒。夏桀被他氣壞了,只好將他斬首了事,然後警告朝臣們說:「今後有再象關龍逄這樣的人來散布妖言,禍亂人心,一律殺頭。」於是言路斷塞,賢臣絕跡。
2、商:盤庚遷殷
從商湯開始傳了二十個王,王位傳到盤庚手裡。盤庚是個能乾的君主。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 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一部分有勢力的貴族還煽動平民起來反對,鬧得很厲害。 盤庚面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並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我要你們搬遷,是為了想安定我們的國家。你們不但不諒解我的苦心,反而發生無謂的驚慌。你們想要改變我的主意,這是辦不到的。」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於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在那裡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3、周:周公定周禮
周人的軍隊,在鎬京和洛邑各有八個師和六個師,合計四萬多人的常備軍,這也是周王朝所有的國家常備軍。依靠這樣區區幾萬軍隊,對付分散盤踞在周控地區以外的上千個諸侯,當然顯得力不從心。於是周公費盡心思,創出了一種保家衛國的絕技,那就是「周禮」!周禮規定了人們起坐卧行、吃飯上朝、哭喪穿衣以及等級尊卑的秩序。
按照《周禮》要求,不同等級的人,見到不同等級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要有十數種不同的磕頭方式。不光磕頭有分教,連走路說話都有章法:你在尊貴者或長輩面前經過時要「趨」(急走、小跑),而不能平穩地邁著方步過去。在登上堂的時候,從東邊上的話先邁右腳,從西階上的話先邁左腳,每登一級都要稍停一下,讓兩足都在同一階之後再登。登堂以後,由於堂空間比較狹小,所以不必趨,而要「接武」,「武」指足跡,「接武」就是後一步要踩在前一步的足跡之半的地方。如果手裡拿著貴重的禮玉,那無論在堂上或是在堂下庭院,都不必趨,因為怕跌倒摔壞了玉。
好,我們把整套行走的動作連貫一下,請大聖人孔子給我們示範:進入魯國國君的宮院大門時,孔子作出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似的,到處躲躲閃閃。孔子經過的時候,不敢經過門的中央,走過門的時候,不踩門檻。孔子提起衣襟往堂上走的時候,十分恭敬謹慎,好像憋住氣不敢放一樣。走近魯君座位的時候,面色矜持莊重,腳步加快,言語拘謹,好像底氣不足一樣。這種拘謹的狀態直至拜見完畢(中間最難的是如何就座、如何磕頭我們待會再說)。孔子走出宮室降下台階,面色才開始放鬆。下完了台階,孔子再快快地向前急走幾步,猶如鳥兒展翅一般。但是,這也好不了多久,等到回到自己車上的時候,孔子便又擺出恭敬而內心不安的樣子了。這簡直就是演電影或者跳芭蕾舞那麼復雜。核心的指導思想就是盡量顯得自己渺小,在尊長(國君)面前不是人。
試想,一個精通了這些繁文縟節的人,整天規規矩矩、必恭必敬的人,還會想著跟人打架和造反嗎?禮儀這種東西的神奇之處就在這里,它可以通過約束行為模式而改變心性,最終維護大周朝所追求的等級秩序。
如果上千諸侯都習慣了周禮,就不敢對天子造次了。
《周禮》中無處不在體現天子、諸侯、大夫、臣民這些等級秩序。譬如坐席子——大周朝的人不是直接坐地上,屁股下面有席子——按照規定,天子坐的席子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之席兩重。席的花紋也有差別,顯示了等級差異,不可鋪錯了,即便是在家獨處。孔子有個大賢學生,死前發現躺的席子花紋超過了他自己的身價級別,就嚷嚷著爬起來要換,換成低級的,結果沒等抻完席子就把他折騰死了。席子在屋內的擺設位置也有尊卑的差別,離門的遠近,是東是西,都蘊涵著等級秩序。臣子不能和君主同坐一席,當然,男人和女人也得分開(當些禮當然都是對貴族士大夫們來的,老百姓可以免了,所謂禮不下庶人。那庶人用什麼呢,庶人用刑就行了。拿刑罰治他們。而刑又不上大夫。從某種意義上講,「禮」就是給大夫用的刑)。
入席的時候,應該從席的後面上去,誰從前邊邁上去誰是混蛋。坐下以後,必須跪姿,屁股壓在後腳跟上,膝蓋離席子前沿保留一尺間隙,以表示謙恭。若是在讀書和進食的時候,則又不要保留間隙,盡量往席子前沿坐,以免看不清書或將食物落在席上,那就不乖了。
跪坐的時候,當然也不能穿著鞋。只有資格最高的人才可以把鞋脫在屋裡,其他人必須脫在屋子外(就是堂下)。所以,如果看見戶外有兩雙鞋,則知堂上必有三人正在交談。你在那兒脫鞋的時候,注意不要踐踏別人的鞋。
知道怎麼脫鞋、跪坐之後,下面開始吃飯,也是滿有講究的。天子吃飯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則用三鼎。鼎中都盛放著不同的肉,吃時實行分餐制,還要搭配了調料,放入進餐者的在幾案上的餐具里去。天子的案上,擺著的餐具至少有二十六個(吃不過來啦!),其它級別遞減。米飯則放在青銅簋里,天子用八簋、諸侯用六簋、卿大夫用四簋、士二簋,也是落在地上的。上述差異表明,「名位不同,禮亦異數」。
至於屋子裡、院子里不同級別的人點幾根蠟燭,走上台階的時候,什麼級別的人從東,什麼人從西,誰給誰鋪席子,誰給誰撤席子,都有詳細要求,堪稱繁文縟節。中國號稱禮儀之邦也在於此。總之,禮儀對於天子、諸侯、人臣、士人的政治生活至關重要。通過演習運用這些禮儀,使得下級對上級的服從被固化在日常生活行動之中,以至於從骨子裡都習慣了尊重君長,從而忘記造反了。
4、周:姜太公釣魚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 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 里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區,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鈴。一般人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接著有 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 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 舉起釣竿,一邊自言自語道:「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 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 上釣魚,便對他說:「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 的!」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 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派一 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 自語道:「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 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 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番溪去聘請太 公。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 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5、周:周穆王與西王母
遠古時期道路不通,昆侖山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人煙罕至,後羿之後的千百年間,一直沒有凡人上山。突然有一天,一個白馬王子出現在了王母眼前,他就是周穆王,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自駕車旅行愛好者。周穆王風流瀟灑,見多識廣,愛江山更愛美人,聽說西王母是絕代美女,所以特來拜訪。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贈西王母以白圭玄璧,兩人同游瑤池,言談甚歡。周穆王還在山上立了塊碑,上刻「西王母之山」幾個字。上古之時,相當於人類的童年時期,人心純朴,喜歡直抒胸臆,從周穆王這塊碑上,我們彷彿看到了現代小屁孩在電線桿子上塗寫「xxx我愛你」的身影。分別之日,西王母和周穆王深情對唱。西王母唱道:「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由於漢語的演變,古代的通俗唱法在現代人眼裡成了拗口的文言文,但愛情這個東西,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用現代的情歌就可以很好地詮釋西王母的歌詞,那就是:「跑馬溜溜的山上,幾朵溜溜的雲呦;莫說青山多障礙,萬水千山總是情;今日離別後,何日君再來?「面對西王母的深情,周穆王唱道:「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意思是說,我的任務是團結諸夏部族,治理萬民,等這一切安排好了回來見你,大概要三年吧。這歌唱得冠冕堂皇,其實不過拿國家和人民當擋箭牌——誰不知道周穆王是有名的浪子,駕著馬車一年到頭到處自助游呢?換今天的歌詞,這段就象《大約在冬季》:「你問我何時歸故里,我也輕聲問自己。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誰知道是那年冬季?果然,周穆王玩弄了西王母的感情,到死也沒再來過昆侖山,給西王母的心靈留下了一個難以癒合的傷口。說到這里不能不提東王公,老婆婚外戀鬧成這樣了,他都沒露面,看來兩人的關系是徹底沒治了。
所謂光陰似箭,韶華易逝,這幾百年一過去,西王母對周穆王的思念估計也漸漸淡了,凡間另一位君主漢武帝進入了她的視野。《漢武帝內傳》中記載,西王母見漢武帝有志學仙,便下凡贈與武帝蟠桃數只,並教給他長生之道,看樣子是想和漢武帝一結良緣。戀愛中的女人是美麗的,所以漢武帝看到的西王母「天資掩靄、容顏絕世」;戀愛中的女人又是溫柔的,東方朔在漢武帝指使下幾次偷桃,卻都沒被王母懲罰(比較:孫悟空偷桃遭到殘酷鎮壓)。但是隨著交往的深入,王母發現漢武帝「形慢神穢,腦血淫漏不淳」,恐非仙才,只好忍痛和他斷絕了關系。
在西周穆王時代,各種傳浣溪沙奇層出不窮,如「撒豆成兵」,「點石成金」, 「浣鼠」等。
這個故事只是西周穆王時代的傳奇之一吧

B. 怎樣講了凡四訓的故事

袁了凡先生訪高僧雲谷禪師於棲霞山中,並對坐一室.了凡先生與雲谷禪師回對坐三晝三夜心中末動一念答.雲谷禪師異之,問了凡先生何以如是的因由.了凡先生對曰:我的命運已被孔先生算定,而且事事皆準,無出其右者,故此,在人生中,再也不起心動念有所欲求.雲谷禪師笑曰,本以為你是一個聖人,其實也是個標准凡夫啊.
後來禪師與了凡先生在討論數可逃不可逃,命運是否天已註定這個問題上,雲谷禪師給了袁了凡先生一個精到而且是改變其一生的答案:
雲谷禪師說:「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
雲谷禪師讓袁了凡明白了一件事情,只要努力做大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由此命可改變.
事實上,從袁了凡先生自佛前發弘願後,發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開始,直到他七十四歲於家中仙逝,他的人生道路完全擺脫了孔先生原來的預測.
正所謂: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便能違天之孽,享其所作之福.
精通邵雍《皇極數》的孔先生,雖然算準了袁了凡的一生,但也忽略了雲谷禪師所說的立命之說,於心中廣種福田,求福則福自來.

C. 成語故事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成語故事是很多成語愛好者都想知道的一個成語故事,今天生育網成語小組特意整理了"五子登科成語故事",希望能給你學習,研究[五子登科]這個成語起到一點幫助.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稱竇燕山。 竇燕山出身於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為人心術不正,專用大斗進,小稱賣,費盡心機坑蒙拐騙,以勢壓人。貧民百姓痛恨他的為富不仁,卻沒有力量主持公道。竇燕山昧良心、滅天理的行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歲了還膝下無子。 在一個夜晚,他做夢。夢到他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品行不端,惡名已經被天帝知道。以後你命中無子,並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於勞苦大眾,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竇燕山醒來,歷歷在目,於是決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竇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 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竇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 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 這里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並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有個僕人偷了他很多錢,就自己寫了賣女契約,系在幼女背上,說:「永賣此女,以償還所偷的錢。」然後就逃跑了。竇公可憐他,燒了契約,養育這個女孩,養大後還為她擇婿出嫁。 他家鄉有不少窮人,娶不起媳婦,女兒因為沒有錢買嫁妝而嫁不出去,竇燕山就把自己的銀兩送給他們幫助他們。親戚當中有不能辦喪事的,他就出錢幫助辦喪事;有無錢嫁女兒的,他就出錢幫助嫁女兒。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開支,全部用來救濟別人。 同時,竇燕山還在家鄉設立學堂,收集上千卷書,請有學問的老師來教課。把附近因貧窮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自己家裡則節儉樸素,沒有金玉飾品,也沒有華麗衣服。竇燕山如此周濟貧寒,克己禮人,因此隨之積了大陰德。 此後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夢見自己的父親。老人告訴他:「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以後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能金榜題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歲。」當他醒來,發現也是一個夢。但從此更加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 後來,他果然有五個兒子。由於自己重禮儀、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竇家終於發達了。他的長子名儀,在後晉時 中進士,入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後太祖趙匡胤曾悲傷地感嘆:「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次子名儼,也是後晉進士,歷仕漢、周, 宋初任禮部侍郎。三子名侃,為後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竇偁為後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竇僖是後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當時人們美稱他們為 「竇氏五龍」。當五個兒子均金榜題名時,侍郎馮道贈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最 後,竇禹鈞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三字經》中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並形成了「五子登科」的成語,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聯袂獲取功名、擁有大富大貴錦綉前程的理想。

看了五子登科成語故事,你是否對【五子登科】這個成語有了較好的認知,如果你對五子登科的意思,五子登科的故事,五子登科的典故以及五子登科的近義詞、反義詞等相關內容有疑問,歡迎你聯系我們生育網編輯部成語小組。

D. 絕品愛神系統後面說的故事是啥小說

罪已書——萬惡之源 很抱歉我沒有你要的小說,不過我希望你不要向我一樣 被**小說控內制住身體 把父容母給的精,氣,神 耗得太多 弄的一身是病 **太多 福報就會越少 希望可以讓你遠離這類書籍,別到老像我一樣後悔 多為父母及子孫後代 多積陰德 如果這不是你需要的答案 想到父母18年的養育之恩而我的殘軀卻無法報答 希望可以 幫助到其他的人 別走上我的道路 句句肺腑之言 手淫折福折壽《戒為良葯》

E. 家風家訓的故事

1、無瑕之玉,可以來為國器;孝悌自之子,可以為國瑞。
2、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我做起代代相傳。
3、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
4、我今僅守讀書業,汝勿輕捐少壯時。
5、家,心靈的守護地;家,溫暖的港灣處;唯天下間最美麗的地方!
6、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7、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
8、陰陽和,萬物生長,父母安,家庭興旺。
9、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
10、要多行善事,廣積陰德,保一家興旺。

F. 佛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這類故事,佛教大藏經里多了去了,我有本《佛教故事大全》,你覺得內很神奇,其實事情容就是那樣的,佛教非常偉大!

還有乾隆大藏經,我看過一點點,非常不可思議!

但關鍵是你要去證明一點,然後才能正信。

比如說,現在的佛教的舍利子,科學都無法解釋的,你可以網路查一下,所以,對於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們不能隨便懷疑!隨便什麼都信,固然愚蠢,而如果什麼都不相信,應該更不可理喻了。

又如,假如100年前,有人跟你講現在的Ipad, 互聯網,電腦等等,你會相信嗎?你多半以為那個人神經病而已了。

如果你真有探索精神,建議你看《地藏經》《凈土聖賢錄》《集福消災之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靈感事跡1000例》《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好好看,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另有《四十二章經》,及宣化上人開示系列,如《宣化上人開示錄》《金剛棒喝》,印光大師開示系列,如《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甚至是《印光大師全集》,非常震撼!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願菩薩保佑你~

G. 誰有三字經故事的具體內容

三字經:夕孟母,則伶楚。子不學,斷機楚。斗宴山,有義方。教五子,名懼揚。
這是一個小故事。裡面說了一位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到知識,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編織東西來掙錢讓孩子讀書。但是,有一天,孩子說不再讀書,母親聽了,馬上把編織機拿剪刀把繩子都剪斷了,說孩子不學習,自己那麼辛苦也沒用。孩子沒有辦法,只好繼續學習。後來,母親聽鄰居說:在宴斗山上有一位隱居的老學者。他才華出眾,教孩子很有一套。曾經教了五個孩子,到最後個個都成了朝廷命官。只要把孩子送到去老學者那裡教,將來必成大器。有時母親把孩子送到了老學者那裡,孩子真的一天天聰明起來,母親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學習了。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名禹鈞,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屬於燕國,燕國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稱他為竇燕山,就像詩聖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稱為杜少陵一樣。
竇燕山是五代後晉時的人,年輕的時候不學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兩、昧心行事,雖然賺了錢,但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有一天夜裡,他死去的父親給他托夢,說:「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不但無子而且無壽。你要趕快改過遷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還有可能挽回。」
竇禹鈞醒來以後,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決心改邪歸正。從前之惡不敢再犯並且廣行善事,在家裡興辦義學、積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裡又夢到他父親對他說:「爾今陰功浩大,善名張注天曹,後有五子齊登科甲,爾壽至八十九歲」。他醒來以後,行善更為積極,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儀、儼、侃、爾、僖。
竇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禮都按照古禮進行,家中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耕女織,和睦孝順,所以才有五子聯科。其中大兒子做到禮部尚書,二兒子做到禮部侍郎,其餘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舉的兩個例子說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於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恆。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黃香是東漢江夏人,即三國時期東吳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冬天睡覺前用自己的身體給父母暖被窩,夏天睡覺前用一把小扇子給父母扇枕頭。他對父母能盡孝道,是為人子者的好榜樣。執是執持、不鬆手的意思,嚴持孝道,永不放棄,叫做「孝於親,所當執」。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將歷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編輯了一本書,就是《二十四孝》,「黃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讓梨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孫,魯國人,生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時任北海太守。孔融性情寬容好士,經常說:「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焉」。
孔融四歲就知道長幼有序,吃梨的時候,自己年紀小就吃小的。所謂「三歲看老」,四歲的孩子謙遜之禮如此,方知其後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講到「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兄弟之道是五倫中的一倫,為悌道。兄弟之間要相互關心友愛,彼此氣息相通,因為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悌道屬於五常中的「禮」德,其原則就是「兄友弟恭」。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長。兄弟之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睦友愛。如果將利益放在第一位親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錯特錯了。不但有違兄弟之道,也有違孝道,因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這里說的是孔子勤學的故事。孔子說過,「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學而知之者,有學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還是要學習,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聰明,但是不認真求學問,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為,就把自己給毀了。孔子是聖人,也還是活到老學到老,他曾向七歲的項橐請教問題,給後人做了好榜樣。
項橐是春秋時期的神童,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問題,所以被後世尊為「聖公」。相傳,孔子有一次與弟子們東游。待車馬行至齊地紀障城的時候,大道邊上有幾個戲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於路中不動。子路見狀,停車呵斥道:「小孩子怎麼不讓車呢?碰到你怎麼辦?」
童子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通過?」孔子探身道:「城在何處?」童子說:「築於足下。」孔子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瓦片擺成的「城」中。童子問:「是城讓車馬,還是車馬讓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年齡?」
小兒答道:「我叫項橐,年方七歲。請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魯國孔丘」。
項橐驚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麼我請教您三個問題,答的出來我就讓城讓路,答不出來就請繞城而過」。
孔子覺得項橐小孩很有意思,於是笑道:「一言為定」!
項橐說:「天地人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搖頭說:「我還真的不知道」。項橐得意道:「我來告訴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
項橐再問:「請教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魚;柴草燈燭,是火就有煙;沒有葉不成樹,沒有枝又哪裡有花呢?」項橐聽後晃著腦袋說:「不對,是井水沒魚,螢火沒煙,枯樹沒葉,雪花沒枝。」
項橐又問:「什麼山上無石?什麼車子無輪?什麼牛無犢?什麼馬無駒?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還是不知道。」項橐又道:「土山無石,轎車無輪,泥牛無犢兒,木馬無駒兒,神仙無妻,仙女無夫」。
孔子心中實在是敬佩這個七歲的孩子,於是向項橐行禮,繞城而過。這就是後世傳說的「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
歷史上確有孔子向項橐請教有關音樂問題的記述,「三難」則純屬傳說故事。山東紀城碑廓鎮東北八公里處有一山,名叫躲子山,傳說項橐就是在此山避難時遇害的。
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盛傳之後,各國諸侯都派人打探項橐的住處,以便為我所用。為避禍項橐就藏到山裡,但被吳國、齊國的武士發現了。兩國武士為爭奪項橐打鬥起來,吳人看劫持不成就將項橐刺死了,其時項橐年僅十二歲。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趙中令是宋朝的中書令(宰相)趙普,這段話講的是趙普半部《倫語》治天下的故事。趙普與趙匡胤是小時候的同學兼朋友,他出身比較艱苦,少年時期沒有好好讀過書,
以後跟隨趙匡胤打天下。宋朝開國後,趙普歷任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匡義兩朝的宰相,自稱半部《論語》幫助趙匡胤打天下,另外半部《論語》幫助趙匡義治理天下。
趙普白天忙於處理國家政務夜晚則讀《魯論》,所謂「魯論」就是魯國通行的《論語》二十篇。據說每當遇到重大問題,趙普總是說:「明天再做決策。」晚上回家以後,他從箱子裡面拿出一本書仔細地讀,第二天准能夠提出一個很高明的見解。
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覺得趙普家裡一定藏有什麼秘籍寶典,於是買通他的家人打探這個秘密。有一天,家人趁他不在家把書拿出來一看,原來是《論語》。可是誰也不相信,怎麼可能是人人皆知的《論語》呢?
趙匡胤得知此事,親自到他家來探問,趙普就把那本《魯論》拿了出來。趙匡胤說:「此為朕幼年所習,如今卿家還在讀嗎」?趙普回答說:「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盡在其中」。宋太宗繼位以後仍然想用趙普為宰相,有人說趙普的壞話,說他只能讀《論語》。太宗如實以告,趙普說:「臣實不知書,只能讀《論語》。我輔助太祖定天下只用了半部《論語》,尚有半部可以輔助陛下致太平」。故此「半部《論語》治天下」就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句美談。

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西漢時候有個人叫路溫舒,字長君,山西潞州人,小時候給人放羊,家貧沒有錢買書。中國在漢以前,非世家沒有藏書,非自己下功夫抄錄,就無書傳學。那時候還沒有紙張,非絹帛皮簡無以為書,所以家貧就自然沒有書可讀了。
路溫舒放羊時經常路過一片池塘,他注意到池塘邊上長的蒲草很茂盛,就背回家一大捆,截成與竹簡一樣尺寸,並將其編聯在一起,然後借來《尚書》工工整整地抄到上面。有了蒲編書,他就一邊放羊一邊讀書。因為他精通漢書、熟悉法律,以後做了獄吏,最後官至臨淮太守,成為西漢著名的法律專家。

「削竹簡」的是西漢的公孫弘。他出身貧賤,二十多歲時曾經當過縣監獄的小官,後因過錯被免了職。公孫弘本來就不甘心平庸,因為家境貧寒只好替別人放豬。他五十多歲的時候,經常跑到竹林里把竹子削成竹簡,把借來的《春秋》和各家的註解,抄在竹簡上面。漢武帝時期,公孫弘官至左內史、丞相,封為平津侯。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頭懸梁」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後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後入學。他曾采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發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發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孫敬憑借其獨特的「頭懸梁」的苦讀精神,終能通今博古、滿腹經綸,成為晉時知名的大儒。後人對孫敬的苦讀精神極為敬仰,並將此與戰國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刺其股」的故事並談,用以教育孩童。

戰國時候的洛陽人蘇秦,游說秦惠王,上書十次而游說不成。黑貂皮衣穿破了,百斤黃金用光了,回到家裡「妻不下飪,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家裡人都不理睬他。蘇秦下了狠心,日夜苦讀姜太公的《陰符經》,研究其中的奇謀策略。至更深夜半,頭迷眼閉,但一想到自己所受的奇恥大辱,就拿一把錐子自刺其股,在大腿上扎一下,醒了以後再讀。如此苦讀,一年以後出山,說服六國聯合抗秦,完成了合縱大計,自己也腰掛六國相印,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縱橫家/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
「囊熒」的典故說的是晉朝的車胤,「映雪」講的是晉朝人孫康的故事。他們雖然家境貧寒生活艱苦,卻能立志苦讀,沒有因為讀書的條件差就停止學習。唐朝李渤有詩說:「次兄一生能苦節,夏聚流螢冬映雪」。說的就是此二人的典故。曾國藩也說過:「讀書乃寒士本業,切不可有官家風味。吾於書箱及文房器具,但求為寒士所能各者,不求珍異也」。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市)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志苦讀,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他就捉些螢火蟲放在紗布縫制的袋子裡面,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苦讀。
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熒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晉秘書監孫盛的曾孫、長沙太守孫放之孫。孫康幼時酷愛讀書,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地攻讀,可此時家道中落,沒錢買油點燈。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了。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躺在床上默誦。
一天夜裡,他一覺醒來忽然發現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大地閃閃發光使他眼花繚亂。孫康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裡,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昏黃的油燈要亮得多!
整個冬天,孫康都夜以繼日地苦讀,從沒有中斷過。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成晉時很有名望的學者,南朝宋景平年間官至尚書左丞相,封德陽縣侯。

http://bbs.xxyw.com/dispbbs.asp?boardid=55&id=85186 還有好多 在這個網站上看

H. 老師讓我參加穿越時間講故事的活動,三字經里的故事講哪個好呢,寫出故事必採納

三字經:夕孟母,則伶楚。子不學,斷機楚。斗宴山,有義方。教五子,名懼揚。 
這是一個小故事。裡面說了一位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到知識,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編織東西來掙錢讓孩子讀書。但是,有一天,孩子說不再讀書,母親聽了,馬上把編織機拿剪刀把繩子都剪斷了,說孩子不學習,自己那麼辛苦也沒用。孩子沒有辦法,只好繼續學習。後來,母親聽鄰居說:在宴斗山上有一位隱居的老學者。他才華出眾,教孩子很有一套。曾經教了五個孩子,到最後個個都成了朝廷命官。只要把孩子送到去老學者那裡教,將來必成大器。有時母親把孩子送到了老學者那裡,孩子真的一天天聰明起來,母親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學習了。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名禹鈞,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屬於燕國,燕國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稱他為竇燕山,就像詩聖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稱為杜少陵一樣。 
竇燕山是五代後晉時的人,年輕的時候不學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兩、昧心行事,雖然賺了錢,但直到三十歲還沒有子嗣。有一天夜裡,他死去的父親給他托夢,說:「你心術不正、心德不端,惡名張注天曹,不但無子而且無壽。你要趕快改過遷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還有可能挽回。」 
竇禹鈞醒來以後,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決心改邪歸正。從前之惡不敢再犯並且廣行善事,在家裡興辦義學、積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裡又夢到他父親對他說:「爾今陰功浩大,善名張注天曹,後有五子齊登科甲,爾壽至八十九歲」。他醒來以後,行善更為積極,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儀、儼、侃、爾、僖。 
竇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禮都按照古禮進行,家中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耕女織,和睦孝順,所以才有五子聯科。其中大兒子做到禮部尚書,二兒子做到禮部侍郎,其餘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馮道贈詩曰: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以上舉的兩個例子說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於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