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北京小吃故事

北京小吃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6 02:40:58

⑴ 老舍寫過一篇關於北京小吃的文章叫什麼哩

《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

按照北京的老規矩,過農歷的新年(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裡最冷的時候。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在臘八那天,人家裡,寺觀里,都熬臘八粥。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它倒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自傲的表現——這種粥是用所有的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從臘八起,鋪戶中就加緊的上年貨,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這些趕年的攤子都教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復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時候,學童們到臘月十九日就不上學了,放年假一月。兒童們准備過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各種乾果(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與蜜餞攙合成的,普通的帶皮,高級的沒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帶皮的榛子,高級的用榛瓤兒。兒童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即使沒有餃子吃,也必須買雜拌兒。他們的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藝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兒。

兒童們忙亂,大人們也緊張。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們也必須給兒童趕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在舊社會里,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必須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還有,舊社會里的老媽媽論,講究在除夕把一切該切出來的東西都切出來,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動刀,動刀剪是不吉利的。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過它也表現了我們確是愛和平的人,在一歲之首連切菜刀都不願動一動。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裡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麼人睡覺,而都要守歲。

元旦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擠滿了人;元旦,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在午前就出動,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時,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開放,任人游覽,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北城外的大鍾寺、西城外的白雲觀,南城的火神廟(廠甸)是最有名的。可是,開廟最初的兩三天,並不十分熱鬧,因為人們還正忙著彼此賀年,無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廟會開始風光起來,小孩們特別熱心去逛,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雲觀外的廣場上有賽驕車賽馬的;在老年間,據說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並不爭取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騾馬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初六開張,又放鞭炮,從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與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鋪子,大家並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著去逛廟、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湯圓)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節(從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綵,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乾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製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做成一二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徠。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並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裡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結束了。臘月和正月,在農村社會里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而豬牛羊等也正長成,所以大家要殺豬宰羊,酬勞一年的辛苦。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幹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社會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在舊社會里,過年是與迷信分不開的。臘八粥,關東糖,除夕的餃子,都須先去供佛,而後人們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財神,吃元寶湯(餛飩),而且有的人要到財神廟去借紙元寶,搶燒頭股香。正月初八要給老人們順星、祈壽。因此那時候最大的一筆浪費是買香蠟紙馬的錢。現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這筆開銷,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別值得提到的是現在的兒童只快活的過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們只有快樂,而沒有恐懼——怕神怕鬼。也許,現在過年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了,可是多麼清醒健康呢。以前,人們過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現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當快樂的過年。

老舍

還有 《茶館》

在白鹿書院可看到全文,也可下載,版式非常不錯:
http://www.oklink.net/99/1219/cafes/0.htm

中文小說吧也能看http://cn.xs8.cn/ddmj/laoshe/cg/index.html

⑵ 北京小吃的歷史與詳細介紹

北京小吃的提法少說也有上百年歷史了。但由於北京獨特的歷史背景內、政治地位和經濟基礎,使容得京菜早已躍出了地方菜的局限,而集全國名菜之精華,而且更適合各方人士的口味。

各式的京味餐館源流不一,因久居於京自成一絕而成為京菜的組成部分。如砂鍋居的白肉菜系本是滿洲風味,全聚德烤鴨來自山東,東來順、鴻賓樓、烤肉季等則為自成體系的回族風味。此外,京菜的「重要成員」——官府菜,以譚家菜和厲家菜為主,則是一些頗講究飲食的南方漢族官僚或滿洲貴族由府邸家廚的手藝發展而來。京菜最上層的宮廷菜,則是經歷代御廚不斷完善的產物,它揉和滿漢,品種繁多,極為精緻鮮美。歷經百年的發展,現在「北京烤鴨、宮廷菜、譚家菜、烤肉、涮羊肉」被並稱為北京五大傳統名菜

⑶ 北京的名小吃是什麼

著名的北京小吃 ·麵食類: 艾窩窩、炸醬面、褡褳火燒、驢打滾、豌豆黃、回燒麥 、麻豆腐、炒疙答瘩等 ·火鍋類: 豆汁、炒肝、爆肚、鹵煮火燒 等 ·油煎類: 油條、炸糕、灌腸、焦圈 、薑汁排叉、糖耳朵等 ·飲品類: 酸梅湯、蓮子粥 北京特色小吃 1.爆肚馮的爆肚 2.小腸陳的鹵煮火燒 3.天興居的炒肝 4.錦馨的豆汁/焦圈 5.白魁老號的白水羊頭 6.不老泉的冰糖葫蘆/蒸餃 7.都一處的燒賣 8.全聚德的烤鴨 9.東來順的涮羊肉 10.天福號的醬肉 11 炸醬面 12.隆福寺的灌腸

⑷ 北京小吃都有什麼典故

建議你去一次九門小吃,在後海,很多小吃的典故。

⑸ 老北京小吃有哪些

1、炸醬面是中國傳統特色麵食。最初起源北京,屬山東魯菜。不過在傳遍大江南北之後便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

⑹ 北京小吃爆肚滿 一家三代故事

北京小吃爆肚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小吃。

⑺ 老北京小吃的起源。。。

北京小吃特點很獨特,與其它地區小吃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來自民間以外,另有部分取自民間,後又被皇家選中,作為宮廷小吃,然後,又從宮廷散落到民間, 這個過程很獨特。

下面從幾個方面說說:

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顯的民族特性

北京有長達3000多年的都城歷史,長期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稱贊北京是13世紀「最富庶的都市」,「城內人戶繁多……皆有華屋巨室……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不息」。還說:「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中國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別是元明清成為都城之後,各族人民紛紛聚集於此,他們帶來了自己民族的風味食品。特別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滿族,人主中原後,他們將民族風味食品也帶人北京。元帝國是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長於騎射,作戰行動迅速,金戈鐵馬的軍旅中,不宜精烹細作。士兵將頭盔倒過來盛水置於火上,放人現宰的羊肉涮後簡單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終於演變為風靡京城的涮羊肉。還帶來以乳酪為原料製作成的奶茶、以油麵奶皮為茶的麵茶。《燕京民間食貨資料》中記載,嘉慶癸酉年(1813),碩亭撰寫的竹枝詞有:「奶茶有鋪獨京華,乳酪如冰浸齒牙。名喚喀拉顏色黑,一文錢買一杯茶。」原註:「奶茶鋪所賣惟乳酪可食,其餘以奶為茶,曰奶茶,以油麵奶皮為茶,曰麵茶。熬茶曰喀拉茶,喀拉為蒙古語也。」還有一種用湯煮糙米為飯的茶叫孩兒茶,「其法始自蒙古,而士人仿為之」。明永樂年間,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祖籍在長江兩岸的御林軍退役後定居北京,還有隨著遷都進京的農民、商人,帶來了南方稻米種植技藝和製作年糕的烹調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為原料的小吃製品。後來為回族所借鑒,移植於清真回民小吃,成為特有清真食品。清兵入關,特別是定都北京之後,滿族小吃也隨之進京,典型品種如薩其馬,其製作要經切、碼兩工序,「切」滿語為薩其非,「碼」為碼拉木壁,因此取其頭兩個詞音薩其馬。有人說北京小吃是北京歷史畫冊中的一幅畫圖,色彩紛呈,如今北京流傳下來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復興所說:「大多是旗人之濫觴」,認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宮廷御膳。據考證,焦圈、豌豆黃、肉末燒餅、小窩頭等,確實是從清宮御膳房流入民間的。

說到北京小吃不能不提到清真回民小吃。據居住在北京牛街、對清真飲食文化頗有研究的馬靜女士稱,唐永徽二年(651),以第一個阿拉伯使者到唐都長安會見唐高宗為標記,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大批商人到中國做生意,經營珠寶葯材,還帶來飲食調料中的香料,如豆蔻、胡椒、茴香、肉桂等,促進飲食調味品的豐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的內涵。北京的伊斯蘭信徒隨著元代成吉思汗大舉西征的結果,數十萬阿拉伯人、波斯人被迫東遷,在中國入戶,北京牛街就是其落戶地點之一。伊斯蘭清真食品也隨之傳到北京,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收編了大量的回民食品,就是證明。回族同胞勤勞智慧,充滿創造力。在形成自己民族飲食文化的同時,善於吸收兄弟民族烹飪文化的精華,創造出有別於其它民族的清真飲食文化,小吃就是其中的瑰寶。清朝廷實行對回民的歧視政策,形成牛街回民貧窮和缺少文化的落後現象,為了糊口,也形成了回族「兩把刀、八根繩」的職業特點。但為了生計,手藝越來越精巧,經營也越來越精明,出現標新立異、爭奇斗艷的優特小吃品種。由於世代相傳,也出現了以品種名在前姓氏在後的北京小吃特有現象,如「羊頭馬」、「豆汁張」、「爆肚石」、「切糕楊」等。回民小吃極大地豐富了北京小吃,並形成了北京風味小吃以回民小吃為主的格局。當然北京小吃中也有其它民族小吃的精品。如漢族小吃中的炒肝、鹵煮小腸、豬油年糕等,也很有特色。還有些小吃品種與北京成為科舉會考地點有關,例如湯羊肉,是咸豐年間進京會考的一位紹興客,因不弟孝廉,就以家傳秘方泡製的湯羊肉,在前門外深溝南口外路北開設珍珠齋,供應湯羊肉。類似湯羊肉進京的漢族食品,還有王致和臭豆腐。這種北京特有現象是其它城市沒有的。改革開放以來,八方風味聚京華已成為趨勢。例如傣族的風情飲食,藏族的高原風味食品,西域新疆的烤全羊、烤羊肉串、手抓肉,朝鮮族古老的燒烤食品,都已出現在北京的街頭小巷,成為北京風味小吃的組成部分。北京小吃各族風味食品薈萃,與其說是烹飪本身的發展,需要社會交流的頻繁活動來促成,不如說出現在北京街頭的各民族風味食品,是各民族向心力的團結的表現,56個民族情系北京,是北京民族小吃發展的內在原因。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顯的地方習俗文化性

北京歷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豐富多彩。老北京人的習俗風情文化,幾乎都能與小吃品種發生聯系,從而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濃厚的地方性色彩。中國從過年到守歲,各種傳統節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過什麼節吃什麼食品,都有講究,並提到「禮」的高度來認識。如大年初一要吃「扁食」,就是水餃。立春要用熱水燙面加香油烙成雙合餅,吃時兩片平鋪,放入餅菜,捲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餅菜很有講究,要用碧綠的剛出尖的羊角蔥和甜面醬,加熟肉切成的絲捲入餅;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乾粉絲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針菜、木耳等炒和的菜。碧綠的青菜,意欲留住大好春光,寓寄吉祥,故吃春餅稱「咬春」。正月吃年糕,以討得「年年高」的吉祥如意,明代劉若愚的《明宮史》中也說:「二月初二,各家採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薰蟲』。三月十八東岳廟進香之日,吃燒筍雞,吃涼糕,糯米面蒸,加糖、碎芝麻,即糍巴也。」明代史玄的《舊京遺事》中記載:「京朝官端午賜食粽,重陽賜食糕。」同治三年(1864),甲子伴花齋所刻《都門雜詠》載王嘉誠詠月餅和花糕詞曰:「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京城。」「中秋才過近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面夾雙層多棗栗,當筵題句傲劉郎。」還有書記載說:「臘月初八前,捶紅棗破皮泡湯,至初八加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為『臘八粥』。」上述資料提供了北京什麼節日吃什麼小吃的情景,應了孔子在《論語•鄉黨篇》中有關飲食「不時不食」的論述。這種「不時不食」的習俗甚至在一天中也有表現,據張江載先生的《燕京民間食貨史料》中記載:「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賣之杏仁茶、豆腐漿、茶湯、切糕、豆腐腦,下午所叫賣之豆渣兒糕、蒸雲豆、豆汁粥、老豆腐,夜間叫賣之硬面餑餑、茶雞子、炒豆腐之類,其製法新奇,亦惟此土所獨有耳。」其實「惟此土所獨有」的品種還有不少,例如涮羊肉鍋,也是此種。光緒十八年(1892),曾在北京居住過的浙江桐鄉人嚴辰緇寫的《憶京都詞》中,就將涮羊肉與南方進行對比:「憶京都冬窗不透風,圍爐聚飲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間風滿屋,熱炭又嫌櫻火毒。」他在這里把親朋團聚在密封小屋內吃火鍋的情趣寫了出來。涮羊肉火鍋發展到現在,其原料品種已不限羊肉,也不限於只有冬天才吃了。火鍋也有很大改進,在涮的基礎上,增加了集涮烤於一體的噴泉火鍋,並風靡京城,說明烹飪炊具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向前發展,推動了小吃烹飪文化的進步。涮火鍋受青睞,也成為北京地方的一大特色。

北京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祭祀活動和婚喪嫁娶過程中,吃食習俗也不相同。如蒙族祭祖供品,要用牛油炒黃米,用樺木淺碗盛儲,叫「拉拉兒」;滿族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還要用黃米面和江米粉分別做成黃、白「頂針餑餑」;回族婚喪接待要吃用面炸出的油香,婚用油香是甜的,個兒要小一點,喪用油香個兒大,是加鹽油炸的。總之北京小吃以民情習俗應運而生,體現了它特有的地方性。

北京小吃的地方性還表現在食用形式上,如入秋以後,講補秋膘,要吃涮羊肉、炙子烤牛肉。老北京人吃烤牛肉在鐵炙子下架松柴,自烤自吃,吃時一隻腳立地,一隻腳蹬在長凳上,表現出特有的豪爽和剽悍。《都門雜詠》記載:「嚴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圍一遭。火炙最宜牛嗜嫩,雪天爭得醉燒刀。」(「燒刀」為酒名。)據金受申先生稱,大酒缸以前賣碗酒,用的是黑皮子馬蹄碗,頗有詩意古味。《故都食物百詠》中,把吃烤肉的情景寫得十分生動:「濃煙熏得涕潸潸,柴火光中照醉顏。盤滿生膻憑一炙,如斯嗜尚近夷蠻。」真可謂形容盡致,語無虛設了。

北京小吃的叫賣文化也與北京小吃文化一樣,富有北京地方性。做小吃買賣的人,為趕快把自己製作的小吃賣出去,不少品種都一邊製作一邊吆喝,韻腔很美。如深夜出售硬面餑餑的沿街叫賣,透過冬夜的寒風,送到居民院內。有人形容它的叫賣聲是:「餑餑沿街運巧腔,餘音嘹亮透燈窗,居然硬面傳清夜,驚破鴛鴦夢一雙。」北京街頭小巷,賣包子的小吃攤店甚多,他們一邊揭著籠蓋,一邊吆喝著:「剛出鍋——熱的吃——」透過熱氣騰騰的煙霧,把剛出鍋的信息傳入過路人的耳中,吸引顧客購買,也有人把此情景寫入詩中:「包兒種類最繁多,新屜聲聲現出鍋。葷素甜咸別回漢,嘗來幾個味如何?」北京小吃的叫賣聲運腔自如,韻調優美,勾起很多人兒時的回憶和對故土特有的思念,激發人們對北京的熱愛,但因時代的不同、銷售方式的改變,叫賣吆喝聲已成為稀有的歷史了。

三、北京小吃的獨到技藝性

北京小吃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還表現在製作小吃的技藝性,如北京小吃的芝麻燒餅是大眾化食品,香脆可口,多少年來深得群眾喜愛。它的製作要求很高,例如面與麻醬的比例要合適,麻醬多了發苦,少了不香;面坯擀制的厚度及根據不同季節酵面發到什麼程度都有講究。符合要求的燒餅外表整齊,色澤黃爽,口感香脆,切開後內中要有二十幾層,才算合格。因此無技藝和經驗是做不好的,燒餅製作技藝是長期積累經驗的過程,也是烹飪文化沉積的過程。再如北京的白水羊頭,選料十分講究,當年出售羊頭肉的「羊頭馬」,每天僅出售20個。他親自到屠宰場選出必須是白毛的羊頭,羊齡要求嚴格,在一歲半左右。回來後,里外洗滌,要把羊舌抻出來,用刷子刷過,根據老嫩程度下鍋。椒鹽配製要用丁香、花椒、大鹽等精製,炒黃後,碾成細末,裝入不易受潮跑味的用牛角製成的容器內。出售時,用一把大彎片刀削羊頭肉,每片肉都要帶皮。出售羊頭肉時,圍觀者甚眾,競看他用片刀片肉和操作的技藝。羊頭肉口味極佳,贏得百姓和文化名人的贊賞。《燕京小食品雜詠》中記載:「十月燕京冷朔風,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灑得如雪飛,薄薄切成與紙同。」這要求極高的技藝,據小吃行家,北京翔達飲食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陳連生(原南來順經理)講,此技藝目前已無人能繼承,是很可惜的。無獨有偶,北京漢民中的豬頭肉是經煮後熏烤而成的小吃,但在北京不稱豬頭肉,而稱熏魚。其切片技藝也十分高超,有詩為證:「豬頭不叫叫熏魚,巧手切來片如紙。夾得火燒堪大嚼,夕陽紅櫃走街衢。」因賣此小吃的製作人每天夕陽時,身負紅櫃,嘴喊熏魚,走街串巷,故有「夕陽紅櫃走街衢」之說。《故都食物百詠》中有一首寫餡餅的詩:「居處長安未足憂,平民食物盡堪求。至今煤市街前過,猶有當年餡餅周。」說的是製作餡餅出名的前門外煤市街上開設的同聚館,掌櫃周小亭,因餡餅出色,被人尊稱為「餡餅周」。原來「餡餅周」的餡餅的投料要求極嚴格,要用鮮牛肉的鮮嫩部分,和純蔥白切末,肉要用刀剁成茸,製作的面和得稀,抓在手裡往下溜。用這樣稀的面團包出直徑在2寸、高1寸許的圓形餡餅,上鐺煎出,呈金黃色。薄皮大餡的餡餅,皮不破,餡不漏,咬一口,汁鮮肉香,外皮焦酥,確實不可多得,故成為一絕,享譽北京。漢族中也有不少精品,清代楊靜亭在《都門雜詠》中,曾寫過致美齋的餛飩、福興居的雞面、小有餘芳的蟹肉燒麥,稱贊說:「包得餛飩味勝常,……咽後方知滋味長。」雞面是「面白如銀細若絲,煮來雞汁味偏滋」;寫燒麥是「玉盤擎出堆如雪,皮薄還應蟹透紅」。把這幾個品種的味形都寫得令人垂涎了。若無高超烹飪製作技藝是不可能的。這種製作技藝體現了中國烹飪的色、香、味、形、滋(質地)、養(養生)和以味為核心的特色。它不單是個人製作技藝的表現,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對飲食烹飪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北京小吃以它經濟實惠、方便快捷和雅俗共賞的特點,成了人們聯系感情的紐帶和橋梁,充分地反映了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有世界性這一真理。

⑻ 北京小吃有哪些

1,艾復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制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2,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葯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葯鮮品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傳統的用葯。

3,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 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4,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

5,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