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鬥茶故事

鬥茶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5 01:45:38

A. 宋代茶文化 鬥茶故事

宋元時期,上至皇宮,下到民間,都普遍流行一種「鬥茶」,又稱「茗戰」的風習。

武夷山民間鬥茶有著很多的陳規禮儀,參加者要獻出所藏的精製茶葉,不光要比茶的品種,製作工夫,還要顯示所用的水,以及茶的出處,有關的典故和本人對茶的見解等等。宋元時期的鬥茶,實際上是對茶葉知識的一次大比試。鬥茶贏家所制之茶,可作為御茶獻給皇上,獻茶之人則可陞官晉級。一些豪門權貴為了博取朝廷帝王的歡心,使「斗」風習愈演愈烈。正如蘇軾與范仲淹所詠的「爭先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對民間鬥茶活動起推動作用的高層人物,就是一代天子宋徽宗了。《茶林趣錄》中一則關於宋徽宗鬥茶的故事,流傳於武夷山民間里坊。宋徽宗的嗜茶如命,天天在宮中鬥茶。有一次,一位飄須老者進宮要和他鬥茶,宋徽宗高興得手舞足蹈,宋徽宗隨即搬出宮中最佳名茶來斗,結果出乎意料,徽宗竟輸了。一問,原來那長者拿來比斗的是寺院珍藏300年之久的「甘露草」,一時徽宗輸得心口咸服,讓民間得以啟發,不管你身份多高,鬥茶只認茶品,不認身份。茶品第一,才是取勝的基礎。摘自華夏民俗文化網(致力於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不僅涵蓋了民俗禮儀、歲時節日、衣食住行等資訊類欄目,還為用戶提供了生肖配對、周公解夢等民俗類便民查詢小工具,方便用戶隨時查詢解惑。)

B. 《康熙微服私訪記》中每個小故事都有多少集

康熙微服私訪記第一部有四個故事分別是:

犁頭記:6集。

八寶粥記:9集。

銅鼎記:7集。

紫砂記:8集。

康熙微服私訪記第二部有三個故事分別是:

饅頭記:10集。

桂圓記:10集。

霞帳記:10集。

康熙微服私訪記第三部有三個故事分別是:

錦袍記:9集。

食盒記:9集。

鈴鐺記:8集。

康熙微服私訪記第四部有三個故事分別是:

金鏢記:8集。

綾羅記:9集。

茶葉記:10集。

康熙微服私訪記第五部有三個故事分別是:

鑄錢記:10集。

神童記:8集。

火箭記:11集。

(2)鬥茶故事擴展閱讀:

饅頭記:康熙五十年皇帝玄燁欲以私訪的形式看大好山河。未曾想反被地方豪強騙進金礦做苦工,康熙千方百計以一人之力除惡肅貪。

桂圓記:康熙五十一年,聖上染病,吃假葯幾乎喪命,愈後康熙出宮,扮牙記私訪探明假葯害人,惡官容假,深感切膚之痛。

霞帔記:康熙五十二年,宜妃族人,借一霞帔做保護傘,鬻官賣爵,無惡不做,不講情面。皇帝斷了國舅爺的裙帶關系,要了他的命。

錦袍記:康熙派三德子回老家查貪官,進宮後二十年沒回過家的大太監三德子回家中探親,沒想到其兄已為他娶了媳婦,還過繼了兒女,當地貪官為借三德子這把大傘,早把他的窮家搞得奢華無比。

食盒記:康熙偶去御膳房,發現了一隻噶禮送「燒尾」的大食盒,食盒裡到底有什麼秘密。噶禮是宜妃的親戚,此時已被康熙派到杭州任職,為了查清真相,康熙帶著宜妃一行來到杭州。

鈴鐺記:康熙厭倦了後宮爭寵,太子爭儲等煩事,獨自一人離宮出走,想結結實實地當一回老百姓。康熙年間的老百姓是那麼好當的嗎。靠著牆根,餓得頭暈眼花的康熙總算明白了:做皇上不容易,做百姓更難。

C. 茶道是起源於中國最早什麼年代有什麼起源的故事和特殊意義嗎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形成發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葯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 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
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系。在政治家那裡,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裡,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辟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 、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
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制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里,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D. 鐵齒銅牙紀曉嵐四中芊芊的故事在第幾集開始的

第24集開始的。

早朝之上,皇上寬恕了梅映雪,並且為梅海泉一家平反,當眾認錯。正當皇上預向梅映雪表達自己的真心之時,崔公子摘掉假牙,變成一個清秀書生。

原來崔公子名叫崔玉言,家父曾經是梅海泉手下大將,自己和梅映雪也是從小青梅竹馬,並且二人已經指腹為婚,紀曉嵐大喜勸皇上為二人賜婚,乾隆只好忍痛割愛,杜小月也在一旁嘆息不已。

天入寒冬,朝上突然有人狀告和珅,說和珅用投資茶社的方法欺詐錢財,皇上讓紀曉嵐評理,沒想到紀曉嵐卻為和珅解圍,和珅感到意外。

京城門口來了兩個參加鬥茶大會的人任草木和芊芊,二人在城門口因為亂收稅的事和城門官大打出手,結果二人的武功了得,城門官只能望而卻步。

(4)鬥茶故事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乾隆為了分散紀曉嵐、和珅的勢力,仿古效今,把二人的職位對調,並把二人居住的府邸也對調。這期間二人鬧出了不少的笑話。

來京城參加鬥茶大會的芊芊是紀曉嵐的鐵桿粉絲,但弄反了紀曉嵐與和珅的身份,天真可愛的芊芊讓乾隆、紀曉嵐、和珅不忍心告訴她真相。

在和府的紀曉嵐認識了和珅的十三夫人——荔枝,紀曉嵐想方設法讓蒙在鼓裡的荔枝知道了和珅的為人。

荔枝最後決定離開和府與芊芊的叔叔任草木廝守終生。惱羞成怒的和珅暗中派劉全在荔枝的茶中下毒,沒想到毒茶卻被芊芊喝掉。

和珅後悔不已,痛罵劉全,但為時已晚,最後芊芊在參加了鬥茶大會贏得茶狀元後之後,認和珅、紀曉嵐、乾隆三人為爹,含笑而終。

人物介紹:

姓名:芊芊,家鄉:泉州,母親:宮女晴嵐,父親:茶師山風,其他親人:任草木、荔枝,特長:武藝(連杜小月也不能及,十個大內高手圍攻能全身而退,帶傷)、茶道(可謂天下絕倫)

容貌:不算是大美女,卻也是天真可愛,嬌俏無比的小女生,敬仰之人:紀曉嵐(酷愛紀曉嵐寫的鬼故事,曾為了能深入紀府,裝鬼嚇唬府中人)。

痛恨之人:和珅,結局:誤食落雁沙,為參加鬥茶大會,心甘情願服一日解葯,之後聽著和珅講紀曉嵐寫的鬼故事,含笑離世。

E. 為啥說妙玉是紅樓中的一個茶具控

當下賈母等吃過了茶,又帶了劉老老至櫳翠庵來,說是「把你的好茶拿來,我們吃一杯就去了。」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給賈母專用的成窯五彩小蓋盅,給眾人用的一色官窯脫胎填的蓋碗。




不知讀者諸君是否也如品茶一樣品出一點「異曲同工」的韻味呢!

F. 有關於學喝茶的典故或者故事嗎

不會喝茶復?那就先學喝制茶

唐未五代時期,群雄逐鹿,硝煙四起,當時的閩王名叫王審知。他為了收容人心,祈求江山永固,也為了懺悔濫殺無辜的惡業,開始篤信佛教。他曾創下剃度兩萬人的壯舉,並先後拜請雪峰義存、鼓山神晏、武夷扣冰諸大禪師出任國師,為其開示佛法,指點迷津。

公元928年的一天,閩王在福州西湖拜見扣冰古佛,叩請治國方略。無論閩王怎樣好語討巧,扣冰古佛一直保持沉默,只顧喝茶。盡管閩王不愛喝茶,扣冰古佛仍然不時往閩王的杯子里加茶。眼看著閩王的杯子茶水溢出,扣冰古佛仍然不時往閩王的杯子里加茶。閩王看見茶水流滿桌面,一臉訝異,便問:「師父,杯子已經滿了,為什麼還要加茶呢?扣冰古佛依然沉默,繼續為他倒茶。

閩王似有所悟,便把杯子里的茶一口喝乾。扣冰古佛還是把閩王的茶杯滿面上,問:「你會喝茶嗎?」閩王回答說:「不會。」扣冰古佛說:「那就先學喝茶吧。」閩王納悶地回答:「喝茶還要學嗎?」扣冰古佛說:「你的心就像這個杯子一樣,已經都裝得滿滿當當的了,不把茶喝掉,不把杯子倒空,如何裝得下別的東西呢?

如是,閩王終於明白此中禪意,恍然大悟,從此開始研習茶道,並從喝茶中悟得治國之道。

G. 宋代盛行鬥茶嗎

宋代飲茶之風盛行,又因飲茶而產生了一種鬥茶的風尚。所謂鬥茶,就是人們聚在一起評審茶葉質量和比試茶藝高低的一種茶事活動。這種活動是在唐代「煎茶」飲法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它一經產生便成為士大夫階層中一種比較文雅的社交活動。
據文獻記載,鬥茶最初流行於建州(今福建建陽),此後才逐漸向全國各地擴展,並從民間流入宮廷之中。鬥茶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三嗅」,即在鬥茶前先對茶品進行嗅香、嘗味、鑒色,觀看其色香味形。這一活動大多在清晨進行,因為宋人認為那時人的嗅覺、味覺最靈敏。
鬥茶使用的茶品,自然是各自挑選的優質品種,而鬥茶時所選用的水,也很有講究。宋人江鄰幾所撰寫的《江鄰幾雜志》記載了這樣一個鬥茶故事:蘇軾和蔡君謨 (蔡襄)鬥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蘇茶劣,改用竹瀝水煎,遂能取勝。在鬥茶活動中,也涌現出許多名家高手,宋徽宗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宋徽宗還專門作了一本《茶論》,因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故該書又被稱之為 《大觀茶論》。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茶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即使在當代,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仍可以說是有關茶的知識入門之作。
據蔡京 《延福宮曲宴記》載:「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召宰執親王等曲宴於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傾,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曰:『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由此可見,宋徽宗的鬥茶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宋代文人對當時社會盛行的鬥茶風尚有許多的詩文描述,其中,范仲淹的一首《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長詩堪稱是傳頌千古的名作。該詩和唐代盧仝的名作《七碗茶歌》可謂是茶類詩作中的雙璧。

H. 唐朝梅妃的故事是怎麼樣的啊

江采萍(公元710年-公元756年),號梅妃,閩地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唐玄宗寵妃之專一。在今莆田屬亦稱江東妃。帝王後妃八大才女之一.
江采萍自幼陪穎,父親極賞識,自小就教她讀書識字、吟誦詩文。九歲時,就能背誦《詩經》中記載周文王後妃事跡的《周南》和《召南》兩部分詩。十四歲,善吟詩作賦,自比晉朝才女謝道韞,不僅長於詩賦,還精通樂器,善歌舞,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開元中,唐玄宗遣高力士出使閩越,江采萍被選入宮。唐玄宗愛如至寶,大加寵幸賜東宮正一品皇妃,封為梅妃 。
梅妃喜梅,氣節若梅。後被楊貴妃貶入冷宮上陽東宮。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安祿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落逃沒帶冷宮中的梅妃,梅妃白綾裹身丶投井自盡.

I. 請問,普洱茶有什麼歷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間傳說:
普洱茶的得來是一個美麗的錯誤......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制茶售茶為業。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為貢品,於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干,就急急忙忙壓餅、裝馱。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後,小心地打開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為霉變而變色了。兩人本來打算自殺謝罪,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於是一行人斗膽把霉變後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鑒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制茶。他還有一個特製的銀斗,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著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為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後來,濮少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於是普洱茶的制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發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J. 陸游與茶之間,有著怎樣的故事

年少不知飲茶意,再飲已是茶中人。人們經常說,喜歡喝茶的人,品的不僅僅是茶本身的味道,也在品這飲茶人一生的味道,苦盡甘來,甘苦一念,得失並存。人生就像一壺茶,品茶人不同,年齡經歷不同,心境不同,都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其中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享用一壺靜水煮沸的新茶,茶水回繞在飲茶人的唇齒之間,有人覺得淡如清風,有人覺得苦若人生,也有人則覺得甘之如飴。

而且茶能讓人心情沉澱,能讓人思緒平復,並且有醒腦提神,驅除睡意的功效。一杯香茗在手,散發出淡淡的茶味清香,翠綠色的茶葉一片片浮於水面,淺酌一口,不但心清氣爽,而且不論是創作還是浸淫書海,思緒都可以順暢許多。

不少的詩人作家與茶相伴,許多的作品伴茶而作,很多的詩人作家愛茶嗜茶,一生與茶相伴,作愛茶的詩詞歌賦,成為「茶中人」。

說到愛茶嗜茶,不得不說一說南宋的著名詩人陸游,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跟茶也是淵源極深。他的一生也由茶相伴,許多的詩作為茶而作,更甚至,茶也是他對妻子一往情深表達思念、體會懷念的寄託。


結語:

陸游一世愛茶成痴,從青年品到中年,從中年再品到老年,茶香回味似有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也有其恬靜淡然。品茶,也是在品味人生,茶味回甘唇齒留香;人生回首,酸甜苦辣,百味盡含,也不枉人間走一遭,陸游雖然青年情路坎坷,卻也晚年兒孫繞膝,鬥茶分茶盡享天倫;雖報國未能成功,卻也盡力為之。清茶香茗伴他一生,鑽研茶藝茶文化,求仁得仁,以茶為友,融茶入詩,才能在詩中展現他飲茶似神仙的怡然自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