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葯王孫思邈的故事

葯王孫思邈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4 00:06:37

1. 孫思邈的醫德小故事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後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卧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大臣徐茂功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

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

孫思邈一面叫來了皇後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

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後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後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後的脈。吩咐采采女將皇後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準穴位猛扎了一針,皇後疼痛,渾身一顫抖。

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他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葯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

於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不好強求挽留,御賜「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並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後病癒生下皇子。

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

(1)葯王孫思邈的故事擴展閱讀:

孫思邈的醫學成就:

孫思邈不僅精於內科,而且擅長婦科、兒科、外科、五官科。在中醫學上首次主張治療婦女兒童疾病要單獨設科,並在著作中首先論述婦、兒醫學,聲明是「崇本之義」。

他非常重視婦幼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於《千金要方》之首。在他的影響之下,後代醫學工作者普遍重視研究婦、兒科疾病的治療技術。

孫思邈非常重視預防疾病,講求預防為先的觀點,堅持辨證施治的方法,認為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

只要「良醫導之以葯石,救之以針劑」,「體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並提出「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強調「每日必須調氣、補瀉、按摩、導引為佳,勿以康健便為常然」。

他提倡講求個人衛生,重視運動保健,提出了食療、葯療、養生、養性、保健相結合的防病治病主張。

孫思邈很重視研究常見病和多發病。如山區人民由於食物中缺碘,易患甲狀腺腫大病(俗稱粗脖子),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山中的水質不潔凈引起的,所以就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動物的甲狀腺來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

他對腳氣病作了詳細的研究,首先提出用谷白皮煮粥常服可以預防,所選擇的治療腳氣病的葯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效果很好。在長期的實踐中,孫思邈還總結出治療痢疾、絛蟲、夜盲等病症的特效葯方。

在太白山中居住時,孫思邈親自採集葯材,研究葯物性能。他認為適時采葯極為重要,早則葯勢未成,晚則葯勢已竭,依據豐富的葯學經驗,確定出233種中葯材適當採集的時節。

孫思邈對針灸術也頗有研究,著有《明堂針灸圖》,以針灸術作為葯物的輔助療法。他認為「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積極主張對疾病實行綜合治療。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孫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用來發火煉丹,這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火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貪名、不奪利,心中自有坦盪天地。

在臨床實踐中,孫思邈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如「阿是穴」和「以痛為腧」的取穴法,用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用牛乳、豆類、穀皮等防治腳氣病。

對於孕婦,提出住處要清潔安靜,心情要保持舒暢,臨產時不要緊張;對於嬰兒,提出餵奶要定時定量,平時要多見風日,衣服不可穿得過多等等。這些主張,時至今日仍有現實意義。

孫思邈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中國醫葯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針灸穴位等都是前人未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思邈

2. 《「葯王」孫思邈》讀後感50字以內

看了這本書,我特別欽佩孫思邈高超的醫術以及他那救死扶傷的精神。專

其中一個「起死回生」屬的故事讓我記憶猶新。有一次,孫思邈看到鮮紅的鮮血從幾個人正要抬出杓的棺材縫中流出,憑著他多年行醫的經驗,覺得那個人還有救。果然,棺材中的孕婦的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最終孫思邈以他高超的醫術救了母子兩條命。他的這種不放棄一個生命的精神真是讓人敬佩不已。孫思邈高超的醫術不僅得力於他天生的機智,更是離不開他的艱苦探索、勤奮努力。

他從小就樹立大志,並且深入民間「拜郎中,謁葯人」。他虛心好學,不恥下問,向無數醫學人士請教拜訪,與高尚仁者談心論德。他四處雲游,問病認葯,搜尋民間各種單方、驗方,終成為了一位有名的「葯王」。

在這本書中我不僅認識了一位醫術高超的「葯王」,更結識了一位品德高尚、救死扶傷的仁者。我們青少年作為黨的接班人,更是應該學習這種助人為樂、勤奮刻苦的精神,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

3. 葯王孫思邈的故事 孫思邈千金方有何貢獻

葯王孫思邈的故事

在古代民間孫思邈的傳奇故事有很多,比如 龍宮方 就是講孫思邈用衣服與牧童交換救下了一條小蛇,然後醫治好蛇的創口後就將它放生了。結果一天一個白衣少年見到孫思邈後就下跪拜謝,並將孫思邈帶到了龍宮,少年時龍王的兒子,龍王設宴寬頻了孫思邈,並將龍宮葯方交給了孫思邈,孫思邈寫成了《海上方》。

還有一個故事是孫思邈是第一個發現夜盲症的人,因為古代的時候人們很窮,缺乏營養。許多山裡的百姓在百姓視力是正常的,但是到了晚上就看不清楚,孫思邈就讓這些來找他醫治的人吃動物的肝臟,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夜盲症患者的病症減輕了不少。同時也有家裡富貴的人找他看病,夫人很多都有腳氣病,孫思邈認為腳氣病是和飲食有關,所以經常讓那些人吃米糠麩子,不過這些富人的高血壓都治好了,後來他發現杏仁、茱萸可以治好腳氣病,這些富人的腳氣病也逐個被治好。

孫思邈千金方有何貢獻

孫思邈將自己的著作命名為千金方據說是因為他認為人的生命很寶貴,比千金還貴,而一個葯方就能一個人的生命,所以就叫它千金方,千金方裡面是一部傳統醫學與保健的融合,是一部研究價值頗高的著作。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人的行為會引起疾病,當然也會讓疾病復發,所以他倡導養生。

據說孫思邈信佛,所以不曾用動物做過葯方。孫思邈的《千金方》裡麵包含了婦科、兒科、五官科、內科、外科、養生等方面的資料,而這本書又是中國最早的臨床資料,所以這本書是後代從醫者學習的教材。孫思邈是一個很有醫德的熱門,他認為作為醫生就要有兩個品質 精 與 誠 ,這是後人學習他的醫學精神的典範與座右銘。孫思邈的《千金方》不僅有以上的貢獻,而且他對早期的糖尿病也很有研究,所以他才被後世譽為 古代偉大的醫學人物 。

孫思邈不管是從醫術還是從醫德上看都是一流的名家,可能孫思邈本身對佛法、道義的領悟較深,所以在他的世界裡,他認為救人就是救自己,因而他是以醫與德並重的醫生。孫思邈因他自身的魅力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被千餘年後的人們一直瞻仰與紀念。

4. 孫思邈關於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孫思邈是古雍州華原人。七歲上學,每天能誦讀一千多字。二十歲左右時,他喜歡談論庄、老及百家學說,也喜歡佛經。洛陽的總管獨孤信,在見了他之後感嘆地說:「這是一個聖童,只怕他器大識小,很難被任用。」後周宣帝的時候,孫思邈以王室多變故的原因,隱居到太白山裡去了。隋文帝輔政的時候,讓他做國子博士。他稱病不起,沒有接受此職。他常常對周圍親近的人說:「再過五十年,應當有一個聖人出世,那時候我將助他濟世救人。」

五十年後,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感嘆他的容貌之年輕,對他說:「看見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實在應當受到尊重,羨門、廣成等神仙確實不是虛傳。」太宗要授給他爵位,他堅辭不受。唐顯慶四年,唐高宗召見他,請他做諫議大夫,他又堅辭不受。上元元年時,他託病請求還鄉,高宗特賜良馬給他,並把鄱陽公主的城邑賜給他居住。當時的名士,如宋之問、孟詵、盧照鄰等,都以師弟的禮節待他。

盧照鄰病了,住在孫思邈的住宅里,當時庭院前有一棵大梨樹,盧照鄰就為那梨樹作了一篇辭賦。他在賦的序言中寫道:「癸酉這年,我因病住在長安光德坊的官舍里,這里的老人說,這是鄱陽公主的城邑。從前鄱陽公主未嫁前就死了,所以她的城邑一直荒廢著。當時的一位處士叫孫思邈,他通曉古今,學盡各種數術。他深諳道家的理論,他的學問深入不二,就像當今的維摩詰;至於推算天文歷法,度量乾坤,則可以與洛下閎、安期先生相提並論。他自稱生於開皇辛酉年,已經九十三歲了。到鄉間去打聽他,人們都說他已經幾百歲了。另外,他和人們一起談論起周、齊的事來,清清楚楚,就像親眼見過一樣。以此為參照,就知他不止是一百歲的人了。然而他耳不聾,眼不花,神采奕奕。可以說是古代聰明博達長生不老之人。」

當時盧照鄰負有盛名,不幸得了重病,他嗟嘆每個人遭遇的不同,人的壽命竟如此的懸殊。於是他問孫思邈:「名醫治病,其道理何在呢?」孫思邈回答說:「我聽說善於論天的人,必定由這個人的本質而定;善於談論人的人,一定要以天的道理為依據。天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運轉,寒暑交替。它運轉時,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霓。這是天地的規律。人有四肢和五臟,一醒一睡,呼吸吐納,循環往復。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這是人體的規律。陽用其精,陰用其形,這是天和人相同的地方。等到失去這種正常現象,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疣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病情呈現在表面,病變卻在形體內。這種道理同樣可推及到天地,也是這樣的。所以五緯盈縮,星辰失度,日月錯行,彗孛流飛,這是天地的危病。寒暑不時,此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此天地之疣贅也。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雨澤不時,川源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良醫治病,用葯石疏導,救人時才用針劑;聖人用道德來調和,用政事來輔助。所以,故身體有可治癒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又說:「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經》上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說的是小心;『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說的是大膽;『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說的是行為的方正;『見機而作,不俟終日』,這是心智的圓融。」他的文學造詣,如此超拔出群;他的道術也不可勝紀。

當初魏徵等人受詔編修齊、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怕有遺漏,就曾多次向孫思邈請教。他用口傳授,像曾親眼目睹一樣。東台侍郎孫處約,曾經帶著五個兒子孫侹、孫儆、孫俊、孫侑、孫佺去拜見孫思邈。孫思邈說:「孫俊應當首先顯貴;孫侑應當顯達得較晚;孫佺的地位最高,災禍出在執掌兵權上。」後來都像他說的一樣應驗了。太子詹事盧齊卿,小時候向孫思邈請教人倫的事情,孫思邈說:「五十年後,你的官職可達一方諸侯之長,我的孫子會成為你的部下,你應當自己保重才是。」盧齊卿後來做了徐州刺史,孫思邈的孫子孫溥,果然是徐州蕭縣的縣令。孫思邈當初對盧齊卿說這話的時候,孫溥尚未出生,而他已預先知道了孫溥的事情。在孫思邈身上發生了許多這樣奇異的事情。永淳元年,孫思邈逝去,死前留下話要薄葬,不準在墓中放任何殉葬品,不準用活著的牛羊祭奠。一個多月過去了,他的顏貌不改。舉起他的屍體往棺材裡裝的時候,只剩下空空的衣服而已,他已屍解而去,當時的人都驚嘆不已。

他撰寫了《千金方》三十卷、《福祿論》三十卷、《攝生真籙》、《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開元年間,又有人發現他隱居在終南山。曾經有一個神仙從天而降,對孫思邈說:「你所著的《千金方》,濟人的功德也很廣了。而用動物做葯,殘害的生命也太多了。你會成為一個屍解的神仙,但不能白日升天成仙了。」此後孫思邈以草木代替虻蟲、水蛭做葯,他作《千金方翼》三十篇,每篇有龍宮仙方一首。

從此,孫思邈時隱時現。咸通末年,山下一家村民,有一個十幾歲的男孩,不食葷血,父母認為他喜歡善行,讓他到白水僧院做了童子。忽然有一位自稱孫處士的遊客,在院中遊了一周之後,從袖中取出一包湯葯末交給童子說:「為我像烹茶那樣煎這葯。」葯煎好之後,處士飲了一些,把餘下的湯汁給了童子。童子覺得湯汁味道極美,希望再給他一碗。處士說:「這湯就是為你而煎的!」就把方寸這樣大的一匙葯沫再給他煎著吃。他向同伴們說了此事後,出門一看,發現處士已離去了。童子也騰空飛了起來。眾人正在驚異之間,一看那煎湯的鍋子,已變成金了。這以後也時常有人見到孫思邈。

有一次在行路時,孫思邈看見一個牧童在殺一條小蛇,那蛇已經受傷出血了。孫思邈懇求牧童不要殺它,並脫下自己的衣服來送給牧童,贖救了小蛇。然後又用葯物把蛇封裹起來,把它放回到草叢中去。

一個多月後,孫思邈又外出行走,看見一個白衣少年,僕人和馬匹都很壯實,下馬來拜見他,並感謝他說:小弟承蒙道者救了一命。孫思邈聽後沒有介意。少年又再次拜他,並請他騎上另一匹馬。兩馬馳行如飛,到了一處城郭的地方。那裡花木繁盛,春景和媚,門庭燦然顯赫,人物繁雜,簡直就像是君王的住處。原來孫思邈救的小蛇是龍王的兒子,那裡就是龍宮的所在「涇陽水府」。

龍王為報孫思邈救子之恩,臨行時要送他許多金珠寶物,但都被孫思邈堅決的推辭了。龍王見他不愛富貴,便叫兒子取出龍宮葯方三十首來贈送給他,並告訴他說:「這是真方,可以濟世救人」。孫思邈回家後把每一個葯方都試用了,發現都有神效。後來孫思邈在撰寫自己的方書《千金方》三十卷時,便把龍宮葯方分散放在裡面。

迄今為止的後世方劑學家們,在研究《千金方》時都注意到一個事實:《千金方》中的有些方劑,無法用中醫已有的理論通過辯證論治的精神去衡量和理解。這一類「奇崛」的方劑中,有些是配伍方法奇怪,與方劑配伍的通常理論不吻合(比如「神丹」);有些則不僅配伍方法超常,而且用葯多而繁雜,一方之中寒熱溫涼氣血攻補兼備,簡直無法用醫理作方劑分析。其實,這些「奇崛」的方劑可能正是龍宮葯方,以及孫思邈根據自己對龍宮葯方的體悟而仿製的一些方劑。

有一天深夜,雷聲「隆隆」,暴雨隨之瓢潑似地「嘩嘩」而下。但孫思邈修築在高山懸崖下的茅屋木門竟此時被人「篤篤篤地敲響徹雲霄了。孫真人正疾書撰述,只得定住神緒思路,停下筆來,靜聽辨識一會兒。果然是有人在執意不斷地敲著門。

唉!如此暴雨,深更半夜,難道還有求醫之人不成?」孫思邈心裡說著話,急忙走過去打開門來。只見門口站口著一位白衣秀士,當時天空雷轟電閃,暴雨如注,奇怪的是這位秀士竟然衣服滴水未沾!便是他臉色一片赤紅,彷彿憋著一口悶氣已有許久。孫真人就說:『是你要找瞧病嗎?「這白衣秀士急忙點點頭。

孫真人即讓他進屋坐下切脈,這心中也犯開了嘀咕:「嗯,這脈不浮不沉,不虛不澀,非人類之脈啊?」他皺眉搖頭,百思不得其解。忽地天空中一首閃電照進屋來,那雨早就停了,孫真人的心靈也隨著這道閃電忽然明白。便沉心靜氣地地觀察一番,即說道:「你非人類吧?」

白衣秀士一愣,隨即鎮靜下來說:「何以見得?」

人類之肪,醫書脈典載得明白,吾一向行醫豈能不知?

這些就不必細說。但是你這脈象實在奇怪,起如騰雲駕霧,落如翻江倒海,這怎麼是人類之脈象呢?「孫真人雙眼緊盯著白衣秀士。

白衣秀士一點兒也不生氣問道:「那麼真人能斷定我的身份嗎?

孫思邈微微一笑:「你來則有電閃雷鳴、狂風暴雨相助,靜則風雷電全息。你的衣服在暴雨中絲毫不濕,加之你的脈象無不顯示特異屬性。如我猜得無誤,你定是水府之尊棗神龍吧?」

這白衣秀士聽了連連點頭,佩服得五體投地!連稱:「難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真是盛名之下,其實不虛!」說完急忙介紹自己的病症道:「數日之前, 我因一時餓得急了,飲食勿勿,不知什麼物件一下堵塞了我的食道。於是連日來苟延殘喘,只能喝些稀湯以維持生命。」

聽了化形白衣秀士的神龍如此訴說,孫思邈略微思索了一會兒,就說:「你的病我能治好,但你秘須聽我的話。俗話說『良葯苦口、醫人手狠『,不能由著你自己的性子。岐典之道,旨在利物救命,痛苦時要能忍耐。」隨即喚過童子,如此如此交待他去准備湯葯,又徑入內室將一切醫用之物攏入袖口之中。

不一會兒,童子提著一桶湯葯放在白衣秀士座前。孫思邈即督促他盡快飲服,中間不可稍息,否則此病難治。

這老龍所化白衣秀士一聽急忙捧起桶來,仰首閉氣「咕咚,咕咚」像往深淵中地飲服起來。本來他那喉頭堵著,飲食都極困難但此進竟然毫無阻礙地一口氣就將那一桶湯葯給灌入了肚中。這肚中「咕嘟嘟……」一陣翻騰,那喉頭又覺忍耐不住,立即低下頭來,「哇」的一聲,就著那桶吐個不止。當那白衣秀士驚疑地看到在那吐出的穢物中竟有一條長蛇混雜混雜其中時,他由衷地贊到:「真人靈丹妙葯,確是手到病除!」

孫思邈「哈哈」一樂道:「什麼靈丹妙葯,只不過一桶醋拌蒜泥而已,酸辣交加,那蛇自然待不住了。」他頓一頓,接著說:「你病根雖除,元氣未服,我再為你紮上一針,即可一勞永逸。」那白衣秀士聽了連聲稱好。

孫思邈即走到白衣秀士的背後,取也一支尺余長的金針,對准他那頂心偏後的位置猛地紮下。那白衣秀士一聲吼叫,即化出原形棗真正一條銀光鱗鱗水桶粗細巨龍。軟癱盤結在地上動也不能動一下。那銀燈似的一對大眼,定定地瞅著孫思邈。

孫思邈說:「我金針拔下,你即騰身向屋內石壁猛竄。如能穿此山岩石壁,騰身雲中,你的元氣也就真正恢復了。」說著話就伸手拔下那龍身上的金針,喝道:「快穿石岩!」那白龍扭動身姿即向那石岩竄去。很快在那石壁上沒入身形。但是那石壁上從此也就留下了一座寬闊幽深的巨洞。

不一會兒,空中傳來白衣秀士的聲音:「真人德加異類,為神仙之榜樣。我即返還府,防澇救旱,永為人類(?)服務!」孫思邈打開門來,只見空中一道閃電,白龍身形在雲際中晃,好沒入那茫茫的雷天空之中。

唐代名醫孫思邈,京兆華原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很深的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一生救人無數,自己也壽逾百歲,被後人尊為葯王。人們為求安康,全國各地都有供奉葯王的廟宇。花山、青龍山一帶也曾建有葯王廟,塑有孫思邈的神像,香火旺盛。過去遊方郎中手持的銅環,名曰虎撐,就是孫思邈時留傳下來的。虎守杏林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可是孫思邈早年出道時,卻很不得地,為謀生計,不得不遠走他鄉。

孫思邈初次行醫,在大唐都城長安。時太宗在位,文韜武略,盛極一時。國都長安,乃天子腳下,萬國都會,十分繁華。真是樓台連阡陌,道路通九洲。商賈雲集,名流薈萃,凡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都想到長安發展。一則掙錢容易,二則有可能結交權貴,謀得一官半職。然而孫思邈初來乍到,沒有顯赫的名望,掛牌行醫,就醫者了了,真是門可羅雀。

忽一日,有鄰里李小二跑來,說:「孫先生,家母突然暈倒,請你快去看看。」孫思邈二話沒說,趕緊跟隨到小二家,一看,一家人整圍著一老太太呼叫,有的捶胸,有的捶背,一片慌亂。孫思邈讓人把老太太扶在床上,那老太太見孫思邈來了,微微睜了一下眼。孫思邈讓眾人讓開,把老太太放平,伸手為老太太號脈。號完脈後,拿起葯箱往外走,李小二追出,問:「怎麼樣,我媽她要緊不要緊?」孫思邈說:「准備後事吧,你媽已無葯可救了。」李小二不解地說:「不是剛才已經醒了嗎?怎麼就沒救了呢?」孫思邈說:「老夫人心脈本已微弱,被你們家人亂捶亂喊,擾得老夫人心脈已斷。剛才是迴光返照,所以沒葯可救了。」李小二一家見孫思邈不下葯就說沒救了,很不理解,懷疑孫思邈醫術不精。

又一日,孫思邈外出,有一家人在夯土築牆,遙見孫思邈跚跚走來,其中一小夥子說:「孫思邈來了,我裝病讓他看一看,試試他的醫道如何。」眾人只為博得一笑取樂,就高聲喊:「孫思邈快來呀,有人病了。」那小夥子便一頭栽倒裝病。孫思邈過來,把那小夥子放平,手按寸、關、尺,一號脈,遂站起來說:「准備後事吧,沒救了。」眾人大笑,一個個笑的前仰後合,把孫思邈笑得一頭霧水。內中有一人說:「他是裝病逗你的,其實根本沒有病。」孫思邈一本正經的說:「他已死了,怎麼沒病,他的膽已破了,心脈也亂了。」眾人大驚,只見那裝病的小夥子已臉色發紫,不一會兒,便氣息皆無。

找孫思邈看病,沒有一個被醫好的,孫思邈看誰誰死,消息象風一樣傳遍了長安城,人們背地裡都叫他「背時郎中」。時運不濟,空有滿腹學問,為了糊口,不得不背起行裝,作游醫度日。一日正在長安大街上行走,被一江湖術士攔住去路:「先生相貌大有來頭,絕非等閑之人。」便約他到茶館一敘,孫思邈說:「實不相瞞,初次行醫,醫誰誰死,坐堂行醫,無人上門,不得已,才想雲游天下,等待時運好轉,再作打算。」那術士說:「生死由命,所說被醫死之人,都是命中該死,並非你醫術不精,在你施救之前,早已死去,與你不相干,不過長安已不能留。」孫思邈說:「到何處方能發跡?還望先生指點迷津。」那術士將手入袖中,占卜一課,神秘的說:「先生的卦象很特殊,據此看來,利在東,必須東出潼關,若是遇到有一丈二尺高的茅草的地方,腳穿三十斤重的靴子時侯,就不要再走了,那就是先生發跡的地方。」

孫思邈遵照術士指點的方向,東出潼關,一路跋山涉水,展轉江北數省。經亳洲,入小沛,尋訪神醫華佗、扁鵲遺跡,收集古方、驗方,考察許多葯材產地,醫術大有長進。於貞觀八年秋,沿運河北上,經濟南,進長山,本想經臨淄到登州。時值深秋天氣,又逢秋雨連綿,連日不開,正走到前面一大山,山雖不甚高,但也氣勢雄偉,但綿延數十里,中間一條大道。

沿大道來到山中,兩傍陡峭如刀削,上面古松倒掛,枯藤纏繞,殷紅色的粘土,又粘又滑,雨水沿山道匯成溪流,顏色暗紅如血。此處前不見村,後不靠店,秋雨霏霏,寒風嗖嗖。更添幾分陰森氣氛,孫思邈又冷又累,看見路邊有一棵大樹,實在走不動了,就來到樹下休息。這棵大樹,粗細足有三人合抱,樹干早已枯空了,上面有一個樹洞,長出一蓬茅草。由於年深日久,或是風雨吹打,或是鳥兒啄來的草籽,在樹洞中發芽,長出茅草。孫思邈抬頭看見茅草,估摸離地有一丈二尺多高,心想一丈二尺高的茅草找到了。低頭看著自己的雙腳,靴子上粘滿了粘粘的紅泥,抬腳一拈量,足有30斤重。想起術士言語,看來只好至此為止,不能往前走了。此處不靠村、不靠店,漫山坡里何處安身?此時孫思邈渾身濕透了,身上寒冷,腹中飢餓,筋疲力盡,寸步難行。猛然見山下樹林中,露出一角青瓦,半壁白牆,原來是一道觀。過去巫醫一家,道家多有行醫者,醫家見了道家如同見了同行。孫思邈如見救星,拖著疲憊的身子奔向道觀。

到山門下叩門,一道士出迎,孫思邈說明來意,道士帶去見了觀主,觀主見孫思邈相貌清奇,舉止文雅,頗有好感,便問孫思邈來歷,孫思邈說:「本是京兆人,累世行醫,至在下已歷三世,先祖曾有數代為將者,至吾祖始從文行醫。」孫思邈問起此處山川地名,觀主答道:「此處青龍山,所來古道,乃馬陵道也。」孫思邈說:「莫非此處是孫臏滅龐涓處也?」觀主答曰:「正是此處。相傳孫臏、龐涓同出於梓橦山鬼穀子先生門下,龐涓在魏國為將,因嫉孫臏之才,設計害孫臏至殘,後由齊將田單救歸,拜為軍師,孫臏用增兵減灶之計,誘魏軍追至馬陵道,全殲魏軍,馬陵道,又稱紅線溝,此處土色殷紅,皆魏將士鮮血所染,因當年殺伐太重,至今馬陵道陰氣森森,單身客人不敢通過。」孫思邈聽後,毛骨悚然。孫思邈長途跋涉又經風寒,竟然病倒。只得在觀中暫住。第二天孫思邈口授葯方求觀主幫助在山上采來草葯,兩劑湯葯後,孫思邈寒熱即退。那些道士平時都是喜歡裝神弄鬼,愚弄老百姓的。那觀主見孫思邈醫術如此高明,遂心生機巧,在觀中三清像後,設一布幔,讓孫思邈藏在後面,自己在前面擊罄念咒,謊稱祖師顯靈,為人看病。只要病人在三清像前跪著說明病情,就天降靈方,病人照神仙所賜葯方抓葯,百治百愈,葯到病除。這樣醫好很多病人,觀主坐收酬金和香火錢。道觀中有神仙顯靈,給人看病的消息象長了翅膀,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長山郡。

郡守裴緒,聞聽本郡地方有神仙顯靈,為人看病,心中感到奇怪。畢竟郡守太爺裴緒是頗有見識之人,料定是道士弄鬼,就招了個曾去看過病的人來仔細盤問,覺得其中有詐。一日帶自己的夫人前去求神,夫人跪在神像前,訴說病情,裴緒卻在一旁觀看動靜。當看到神像後拋出的葯方,揀起來一看,上面墨跡未乾,斷定布幔後有人剛剛寫完。再看字跡,真是字字珠璣,行行錦綉,心想此人絕非凡夫俗子。於是高聲說:「何方高人,請出來相見,裴緒這廂有禮了。」孫思邈本是至誠君子,早已厭煩了這樣胡弄百姓的勾當,見郡守老爺來了,知瞞不過去,於是走出幃幔與郡守行禮。裴緒見孫思邈一表非俗,就請到衙內敘話。孫思邈同裴緒到府衙,便把自己由於時運不濟,才流落到此,為了生活寄居道觀,任觀主擺布,走此下策,實出無奈。裴緒說:「觀先生之才,絕非平庸之輩。沒有發跡,只是時運未到。正所謂大鵬未會風雲,蜇龍未聞驚雷。若先生時來運轉,我這里的小小長山城是容不下您的了。若不嫌棄,可在衙前為先生設館,供先生暫住,一應費用,由裴某墊支。如若虧損,由裴某承擔。」在裴緒的支持下,孫思邈安頓下來行醫。

孫思邈本來就醫術高明, 又得郡守支持,醫館很快紅火起來,不但衣食不愁,且贏余越來越多,一時聲名鵲起。一日孫思邈在館中閑坐,聞聽大街上人聲擾嚷,伴有哀哀哭聲。循聲望去,見一行人抬著棺木,後面有人哭泣。棺木下面,鮮血點滴落下。孫思邈出門看到此景,高聲叫抬棺人住下,說:「人尚未死,怎麼就可出殯。」出殯的隊伍停下後,孫思邈說:「人尚未死,一定能救。」出殯的是一位產婦,其丈夫說:「難產已半天了,早已沒有了氣息。」孫思邈說:「開棺看看再說。」死者半路開棺是不吉利的,產婦的丈夫不同意。孫思邈說:「我以性命擔保,趕快開棺!晚了就真沒救了。」產婦家屬只好開棺讓孫思邈看。開棺後,見產婦面色清白,毫無氣息,孫思邈號了脈後,取出葯包,抽出一支銀針,對著產婦的肚子扎了下去,只聽產婦呻吟了一聲,漸漸緩過氣來。隨後,棺中傳出嬰兒啼哭,一家人大喜,一齊跪倒給孫思邈叩頭。齊聲說:「感謝神醫,起死回生,一針救了母子兩條人命。」孫思邈連說:「諸位請起,救助苦難,本是醫家份內事,不必客氣,趕快回家照顧病人吧。」事後,裴緒聞訊趕來,一是祝賀孫先生又做了一件感天動地的善事,二來感謝救了本郡平民的性命。兩人寒喧之後,在醫館品茶,裴緒問:「先生怎知那產婦沒死,又怎麼能一針救了兩條人命?」孫思邈說:「我在館內閑坐,聽外面哭聲甚哀。當即出去觀看,見棺內有血水滴出,血色鮮紅。只有健康的活人流出的血,才這樣鮮紅不凝結。若棺內是死人,即便有血水流出,也是有腐臭味,血色暗紫帶血塊。一問是產婦,所以我斷定此人仍活著,一定能救。」裴緒問:「怎麼你一針刺下,就使產婦蘇醒,嬰兒降生?」孫思邈詼諧地說:「那孩兒不願出生,一手抓住他母親的心繫子,把他母親痛暈了,自己也降生不了。我一針下去,正好刺中那孩子的手心,那孩兒手疼,自然就鬆了手。他母親也就醒了,那孩子也就降生了。那孩子不願來到人間受苦,所以一生下來便啼哭。」裴緒大笑。孫思邈本就精於針灸,對產婦如何進行針灸、刺激哪些穴位,自然是有科學道理的,只是講故事的人不明白罷了。

自此,孫思邈名聲大振,求醫者絡繹不絕。二年後,裴緒奉旨進京,孫思邈隨入長安。孫思邈又請裴緒出面,在長安郊外,買一片地,凡經他醫好的患者,可自願來山坡上種杏樹一株。日久山坡上萬杏成林,才引出了虎守杏林的故事。

由於孫思邈總結了唐以前的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為後人留下了《千金葯方》、《千金翼方》等,豐富了祖國的醫學寶庫,對祖國的醫葯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後人尊為葯王,青龍山下,至今有葯王廟,每年三月十六日是葯王廟廟會日,附近群眾都趕會,祈求葯王保佑一年家人健康平安。

5. 孫思邈的歷史典故

1、一針兩命

一次,孫思邈路遇一隊送葬之人,隊伍過後,地上的幾滴異樣鮮血引起了他的注意,連忙追上,尋問所以,原來棺內裝著一位少婦,因難產而剛剛去世。

孫思邈又一次俯身去嗅聞血跡,斷定此人或可一救,遂說服喪者的親人,同意打開棺槨,只見他找准穴位,一針下去,片刻,少婦全身抽動,慢慢蘇醒,順利生下一名男嬰。

2、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典故已有1300多年歷史,精研醫學並兼通佛典,被譽為「葯王」的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晚年曾雲游於邱縣。

觀其景物優美,民風淳樸,遂留連忘返客寓郊寺,懸壺行醫無欲求,施醫無類,師承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錢,不受謝,惟望患者病癒後在寺旁植杏樹三株,經年植杏樹百畝,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賑貧。

此間,有虎伏跪求醫,孫思邈首創「虎撐」治癒金簪卡喉之疾,虎有靈性,不復危害人畜,感恩為其守護杏林並充當葯王坐騎。葯王佩逝,虎繞寺哀嘯三日,不知去向。



(5)葯王孫思邈的故事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孫思邈對針灸術也頗有研究,著有《明堂針灸圖》,以針灸術作為葯物的輔助療法。他認為「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針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積極主張對疾病實行綜合治療。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孫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用來發火煉丹,這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火葯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

孫思邈還對良醫的診病方法做了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氣質;「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小心謹慎;「智圓」是指遇事圓活機變,不得拘泥,須有制敵機先的能力。


6. 孫思邈的故事

孫思邈 (58l—682)陝西華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村人)。他自幼聰明過人,七歲開始讀書,有日誦千餘言,過目成誦的天才。因為少時患疾,改學醫道。

當時,正是隋朝的繁盛時期、隋文帝重新統一了全國,在農業上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齡由十八歲推遲到二十一歲。還規定五十歲以上的農民,可以交納一定數量的絹,代替徭役。這樣,農民就可以有較多的時間從事生產。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有了提高。手工業生產有了新的發展,商業也呈現出一派發達繁榮的景象。這一安定的局面,是孫思邈學好醫術的外部客觀條件。

孫思邈的家鄉,盛產葯材。他一面學習醫書,一面不畏艱險,手執小鎬,身背葯簍,穿山越嶺,攀登陡崖,進山采葯。他走遍家鄉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還經常到五台山采葯。他采葯回來,親自將葯進行晾曬、加工,有時還親自試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那種滋味 ?寒熱斂瀉,究竟對人體發生何等作用?他都要親自品嘗。

孫思邈二十歲時(601),醫道學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醫術為窮苦百姓服務。凡是沒有錢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診費、葯錢,還騰出房子給遠道來的病人住,並親自熬葯給病人喝。不論三更半夜,還是狂風暴雨,只要有人請他看病,他從不推辭,一定立刻趕去救治。

孫思邈對醫術精益求精,而且在醫療實踐中不斷創新,發現了一些新的疾病,創造出一些新的治療方法。世界上第一個眼科疾病夜盲症的發現者是孫思邈,找到治療方法的還是孫思邈。這在世界醫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發現和突破。那時,山區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視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麼也看不見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孫思邈診治。孫思邈經調查發現,患這種病的都是窮苦人家,他看到窮苦百姓勞苦終日,得不到溫飽,更缺乏營養食品。他想到醫書中有「肝開竅於目」的說法,又想到五台山區的飛禽和野羊、野豬很多,便讓夜盲症病人吃捕獲動物的肝臟。病人吃上一段時間,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轉了。同時,在當地有幾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發腫,肌肉疼痛,渾身沒勁,孫思邈診斷為腳氣病。他想:「為啥窮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腳氣病呢?這很可能也和飲食有關系。」他比較了窮人和富人的飲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魚蝦蛋肉,而窮人多吃五穀雜糧,他仔細一分析,粗糧內夾雜著不少米糠麩子,精米白面把這類東西全去掉了。他估計:腳氣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麩子這些物質引起的。於是他試著用米糠和麥麩來治療腳氣病,果然很是靈驗,不到半年,周圍幾家富人的腳氣病都陸續治好了。後來,他還發現用杏仁、吳茱萸等幾味中葯也能治好腳氣病。

孫思邈又是世界上導尿術的發明者。據記載:有一個病人得了尿瀦留病,撒不出尿來。孫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難受的樣子,他想:「吃葯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用根管子插進尿道,尿或許會流出來。」他看見鄰居的孩子拿一根蔥管在吹著玩兒,蔥管尖尖的,又細又軟,孫思邈決定用蔥管來試一試,於是他挑選出一根適宜的蔥管,在火上輕輕燒了燒,切去尖的一頭,然後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會兒尿果然順著蔥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癟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後來,孫思邈肩挎葯包,翻山越嶺到長安一帶行醫,進行途中,突然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墓地走。他看見有些顏色鮮紅的血液從棺材縫隙里滴出來,他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一動,趕忙追上去詢問跟在棺材後面哭得很傷心的老媽媽。老媽媽告訴他說,她的女兒因為生孩子難產,死有大半天了。孫思邈聽了這段話,又仔細察看了棺材縫里流出來的血水。他斷定這個產婦是由於難產窒息而假死。他想:如果這個產婦真正死了,又經過半天多的時間,就不可能再流出鮮紅的血液來,於是他判斷產婦沒有真死,忙叫開棺搶救。老媽媽一聽,半信半疑地讓人把棺材蓋打開了。棺材打開,孫思邈連忙上前察看。只見那婦女臉色蠟黃,嘴唇蒼白,沒有一絲血色。孫思邈仔細摸脈,發覺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就趕緊選好穴位,紮下一根金針,又把身邊帶的葯拿出來,向附近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產婦完全蘇醒過來了,並生下一個胖娃娃。大家見孫思邈把行將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贊頌他是「起死回生的神醫」。

7. 孫思邈著名故事概括起來

葯王孫思邈,隋唐時人。有《千金方》傳世。民間流傳的關於他的神奇故事不勝枚舉。

有一天,孫思邈到遠處去出診,當他經過一個村口時,正巧見幾個人抬著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後邊還跟著幾個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涼。孫思邈見棺材抬過來,便站立在路旁觀看,當棺材從他身前過去時,他看到棺縫里還在向外滴血,血的顏色鮮紅鮮紅的。

孫思邈清楚地看到這種血色後,不由地思考起來,他想:人死了,血為什麼還這樣的鮮紅呢?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判斷,這個人可能還沒有死。

救人之心驅使著他,不能再作猶豫,他便立刻趕上前去大聲問道:「棺材裡裝的是什麼人,死了多長時間啦?」棺材後邊一位送葬的青年農民,忽然看見有人來問,便說:「這是我的妻子,半夜裡生孩子,頭一胎遇到難產,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沒生下來,還問這幹啥!」

孫思邈說:「我從棺材縫里流出的血色來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讓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況,或許還能夠把人搶救過來呢!」

人已經死了,怎麼還能夠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仍然抬著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後來在孫思邈的再三說服下,青年農民才讓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邊。

打開棺蓋一看,那位青年婦女的臉色像黃裱一般,沒有一點血色,樣子顯得十分可怕。孫思邈伸出手來,摸摸她的脈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婦女的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著。孫思邈很快選好了穴位,給她扎了幾針,又從葯包里取出一點葯,給她灌進了口裡。

這時,大家都用懷疑的眼光看著,等待著……

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鍋煙的工夫,青年婦女就生下了一個胖娃娃。在嬰兒的哭聲中,產婦也慢慢睜開了眼睛,蘇醒過來了。

大家看到孫思邈根據對血色的判斷,救活了兩條性命,都感到十分驚奇,說他是神醫下凡,非常佩服他。產婦的丈夫看見妻子活了,又安全地生了孩子,於是由悲變喜,緊緊拉著孫思邈的手,半天才說道:「我一家三口人,怎麼報答你的恩情呀!」

孫思邈說:「不必謝我了,趕快把人送回去好好調養。」說罷,便大步向前走去,給遠村病人看病去了。

人們看著遠去的神醫的背影,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8. 葯王爺的故事

相傳,老君山有塊叫玉召塊的大石崖,玉召塊上長著一棵紫檀香樹。紫檀香樹餐風飲露骨,長了八萬八千年,得了仙氣,發出一股馥郁清幽的異香,似蘭非蘭,似麝非麝,遠飄千里。雪山太子在天河裡洗澡,聞到幽香,啡著香氣來到玉召塊,把樹砍倒,運回玉龍雪山。一年發大水,樹根沖到金場院河的沙灘上,被放豬放羊的娃娃拿來點火。紫檀香根燒了九天九夜,香氣飄進了南天門,玉皇大帝帶著各種神仙下凡來聞香氣。到了南天門,拔開雲頭往下一看,見一群脫得精光的娃娃有的烤肚皮,有的烤屁股,有的往樹根上撒尿,把一股幽香變成了厭天污地的穢氣沖上南天門。玉帝大怒,叫瘟神隆下三年小兒溫疫,弄得十家娃娃九家病,白王得知疫情,派皇太醫院的太醫到劍川來冶病。太醫們費了三個月,用了一百匹馬馱的葯,也沒能控制住疫情。

    白王召集大臣們商議。國師公公說:「該因百姓有難,此事只有設壇做七七十四九天道場,請大慈大悲的佛祖保佑。」使由婆婆說:「這是病鬼作祟,只有咬犁頭跳神驅鬼,才能保百姓平安。」白王聽了,無所適從。忽然,宮外來了一個山民打扮的老人,背上挎一隻扁籃,籃子里裝著一個銅葫蘆和一把鶴嘴鋤,手裡牽著一隻似犬非犬,似虎非虎的怪蓋。白王把老人召進宮,問清情由,才知那是能辨葯味葯性的琉璃獸。它現有三萬八千歲,到四萬二千歲後,全身毫毛脫盡,透明透亮,吃下葯後就能從外看清葯走筋脈肺腑的情形。白王問別有什麼法子,老人說用白王的一片肝,王後的幾滴膽汁,製成龍肝鳳膽,讓琉璃獸吃了,蛻光毫毛,全身透明,帶它到山上采一百味葯,製成百寶靈丹,就可平息瘟疫。以後也不會有瘟疫了。老人見白王面有難色,說:「常聞白王愛民如子。如今看來,空有其名,小民告辭了。」白王見老人要走,想出個辦法,對老人說:「老者請留步。孤封你為葯王,賜你龍袍龍褂,半副鸞駕。你就成龍王爺了,龍肝之事,就請你代孤受點苦,怎麼樣?」老人回到金鸞殿,說既蒙大王封贈,當為黎明百姓除災,隨即吞下一顆葯丸,讓官人拿出刀盤,剖腹取肝,給王後也吞下一顆葯丸,取了王後的幾滴膽汁,製成了龍肝鳳膽。琉璃獸吃了龍肝鳳膽,毫毛脫盡,周身透明得能看清五臟六腑。葯王帶上琉璃獸,到老君山采了九十九味良葯,再找一味平火掃毒葯,就可製成百寶靈丹。瘟神得知葯王快製成晨寶靈丹,除絕瘟疫,栽了一棵斷腸草,毒死了琉璃獸。琉璃獸死後,葯王背上九十九味葯,到古柏庵熬制了葯丸,用三個月功夫,平息了瘟疫。白王派人送葯王龍袍龍褂和半副金鸞,請葯王來宮共坐金鸞寶殿,但葯王想琉璃獸已死,未製成百寶靈丹,沒實現永遠根除溫疫的諾言,何況自己也不願與白王共坐金鸞寶殿,結果只結受葯王的封號,回到古柏庵。

    葯王死後,人們在他熬葯的窩棚蓋了一座廟,朔了他的金身和琉璃獸像,尊他為葯王爺,每到四時八節,人們都要用三牲酒禮去祭奠他。

    作品中的「國師公公」,指佛教密宗的首領。「使由婆婆」,指白族巫教的女巫師。其中有佛教、道教和巫教的因素,從中可窺視白族地區宗教的特點。

9. 孫思邈的故事濟世救人的故事

懸絲診脈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後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每日愁鎖眉頭,坐卧不寧。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後,留大臣徐茂功問道:「皇後身患重病,經太醫不斷診治,百葯全無效果。卿可知哪裡有名醫?請來為她繼續治療才是!」徐茂功聞言,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說道:「臣早聽說華原縣(今耀縣)有位民間醫生孫思邈,常到各地采葯為群眾治病,對婦兒科尤其擅長。疑難之症一經他手,都能夠妙手回春,葯到病除。以臣之見,還是將他召進宮來,為皇後治療才好!」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後,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唐太宗見孫思邈已經來到,便立即召見了他,說道:「孫先生醫術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後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請先生前來治療,若能好轉,寡人定有重賞。」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後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於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後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後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後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後房外開始 「引線診脈」了。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後的脈。原來,孫思邈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群眾稱為神醫的原因。「萬歲!民醫已對病症經過了查問診脈,診斷其為胎位不順,民間叫做小兒扳心,故而難產十多個月不生,致使皇後身患重病。」孫思邈診斷完畢,向太宗稟告了病因。唐太宗聽完以後,問道:「孫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樣治療?」孫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將皇後的手扶近竹簾,民醫在其中指紮上一針即見效果。」於是采女將皇後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準穴位猛扎了一針,皇後疼痛,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緊接著采女急急忙忙跑出來說道:「啟稟萬歲,皇後被孫醫師扎過一針後,產下了皇子,人也蘇醒了!」唐太宗聞言大喜,對孫思邈說道:「孫先生果真醫理精深,妙手回春,確實是當代名醫!今日醫好中宮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執掌太醫院,不知你意下如何?」孫思邈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葯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於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聽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並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後病癒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唐太宗深為孫思邈的高尚品德和為人處事的精神風貌所感動,同文武百官將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採集葯材,為黎民百姓救死扶傷,任何人不得阻攔。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後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台山去拜訪孫思邈,並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葯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