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成語故事解釋

成語故事解釋

發布時間: 2020-12-23 22:11:22

① 50字四字成語故事原文翻譯和解釋

掩耳盜鈴
yǎněrdàolíng
[釋義] 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內己聽不見容;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
[語出]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聞之;悖也。」
[正音] 耳;不能讀作「ér」。
[辨形] 鈴;不能寫作「玲」。
[近義] 自欺欺人 弄巧成拙
[反義] 開誠布公
[用法] 含貶義。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了的事偏要設法掩蓋。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騙自己」的意思。但~專指「自己欺騙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騙自己」以外;還有「欺騙別人」的意思。
[例句] 個人主義嚴重的人;常常會干出~的蠢事;這又有什麼奇怪呢!
[英譯] playtheostrich

② 成語故事和解釋

疑鄰盜抄斧
疇前有個鄉間人,丟了一把襲斧子.他覺得是鄰人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留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感覺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本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忽略失蹤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人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樣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依據,對人、對事胡亂猜忌.

③ 急求20個成語故事,要有出處、釋義、和故事

詞 目: 後來居上
發 音: hòu lái jū shàng
近義詞: 青出於藍
反義詞: 一代不如一代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指後者勝前者
釋 義: 後來的超過先前的。有以稱贊後起之秀超過前輩。
出 處: 《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對漢武帝說:「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
示 例: 今老矣,樂不預少年文酒之會,~,又不知其為誰?(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四)

故事:
汲黯是西漢武帝時代人,以剛直正義、敢講真話而受人尊重。他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節,講求實效。雖然表面上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把一個郡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朝廷把他從東海太守調到朝廷當主爵都尉——一種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職。

有一次,漢武帝說要實行儒家的仁義之政,為老百姓辦好事了。沒等皇帝把話說完,汲黯就說:「陛下內心裡那麼貪婪多欲,表面上卻要裝得實行仁政,這是何苦呢?」一句話把皇帝噎了回去。漢武帝登時臉色大變,宣布罷朝,滿朝文武都為汲黯捏著一把汗,擔心他會因此招來大禍。武帝回到宮里以後,對身邊的人說,汲黯這個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
從此以後,汲黯的官職再也沒有提升。他當主爵都尉的時候,公孫弘、張湯都還是不起眼的小官,後來,他們一個勁兒住上升,公孫弘當上了丞相,張湯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還蹲在原地沒動窩。有一天,汲黯對武帝說,陛下使用群臣,跟碼劈柴一樣,是「後來者居上」啊!

詞 目: 畫餅充飢
發 音: huà bǐng chōng jī
近義詞: 望梅止渴、無濟於事
反義詞: 名副其實
用 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賓語;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釋 義: 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出 處: 《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示 例: 小生待~,小姐似望梅止渴。(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六齣)

故事:畫餅充飢

三國時期,有一個人叫盧毓,在魏國做官,由於他為魏文帝曹丕出了許多好主意,因此,受到朝廷器重,升為侍中、中書郎。

有一次,魏文帝對盧毓說:"國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關鍵就在你了。選拔人才,不要取那些有名聲的,名氣不過是在地上畫一個餅,不能吃的。"

盧毓回答說:"靠名聲是不可能衡量才能的人,但是,可以發現一般的人才。由於修養高,行為好,而有名的,是不應該厭惡他們。我以為主要的是對他們進行考核,看他們是否真有才學。現在廢除了考試法,全靠名譽提升或降職,所以真偽難辯,虛實混淆。"

魏文帝採納了盧毓的意見,下令制定考試法。

詞 目: 南柯一夢
發 音: nán kē yī mèng
近義詞: 黃粱美夢
反義詞: 夢想成真
用 法: 偏正式;作賓語;指虛幻的夢境
釋 義: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出 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示 例: 看榮華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夢。(元•鄭廷玉《金鳳釵》楔子)

故事:
南柯一夢

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於尊的人,家住在廣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婆,晚風習習,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貪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著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醉眼膝俄,不覺沉沉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詩文寫得十分順手,發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緊接著殿試,皇帝著浮於弊生得一表人才,舉止惆院,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一時成了京城的美談。

皇帝立即下令,讓淳於尊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
淳於尊接到聖旨,不敢耽擱,立即統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塗地,手下兵馬被殺得丟盔解甲,東逃西散,淳於尊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於尊撤掉職務,遣送回家。淳於尊氣得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此時他才知道,所謂南河郡,不過是槐樹最南邊的一枝樹干而已。

詞 目: 雞鳴狗盜
發 音: jī míng gǒu dào
近義詞: 旁門左道
反義詞: 正人君子
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釋 義: 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出 處: 《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示 例: 報仇的這樁事,是樁光明磊落,見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須這等~,遮遮掩掩。(《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

故事: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其中有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准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詞 目: 高山流水
發 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近義詞: 知音難覓
用 法: 聯合式;作賓語;比喻樂曲高妙
釋 義: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 處: 《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示 例: 孔聖人尚學琴於師襄,一操便知其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

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在蓬萊島上,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詞 目: 負荊請罪
發 音: fù jīng qǐng zuì
近義詞: 引咎自責
反義詞: 興師問罪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賠禮道歉的場合
釋 義: 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 處: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 例: 我今特來尋賢弟,~。(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故事:
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詞 目: 指鹿為馬
發 音: zhǐ lù wéi mǎ
近義詞: 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用 法: 兼語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釋 義: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 處: 《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示 例: 東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鄰縱有責言,終難~。(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七)

故事: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詞 目: 鑿壁偷光
發 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近義詞: 囊蟲映雪、穿壁引光、廢寢忘食
反義詞: 不學無術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釋 義: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 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示 例: 一個說要用功,古時候曾有「囊螢照讀」「~」的志士。(魯迅《且介亭雜文•難行和不信》)

故事: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詞 目: 約法三章
發 音: yuè fǎ sān zhāng
用 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釋 義: 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後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
出 處: 《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漢書•刑法志》:「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
示 例: 我們很鄭重地和工頭~,什麼時候交稿,什麼時候看校,什麼時候拼版。(鄒韜奮《經歷•種種尷尬》)

故事: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 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 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 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 霸上。 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 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 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 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 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最後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詞 目: 羽毛未豐
發 音: yǔ máo wèi fēng
近義詞: 乳臭未乾、少不更事、涉世不深
反義詞: 羽毛豐滿、兵強馬壯、國富民強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
釋 義: 豐:豐滿。指小鳥沒長成,身上的毛還很稀疏。比喻年紀輕,經歷少,不成熟或力量還不夠強大。
出 處: 《戰國策•秦策一》:「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示 例: 但這好象「中日親善,同存共榮」之說,從~的無產者看來,是一種欺騙。(魯迅《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

故事:
戰國時洛陽人蘇秦,年青時曾師從智者鬼穀子學習辯術 謀略。學習結束後,周遊列國,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國謀略能獲得 君王們的接納。 秦是西方的大國。憑借有利的地理環境,發展農業,國力逐漸強 盛。但在當時,實國尚不能與其它大國抗衡。 蘇壽秦這次遠游秦國,是要說動秦王,與函谷關以東的—些國家 聯合,同其他的國家聯盟作較量。 但是秦惠王並沒有聽取他的建議,而是說:「我們秦國現在就像 一隻羽毛還沒長全的小鳥,要想展翅高飛那是不行的。先生你迢迢 千里來到這里開導我,我很感激。至於稱霸爭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後 的適當時機,再聆聽你的高見。」 在秦國耗費了所有資財,上書十多次,但仍未說動秦王。蘇泰無 奈,只得灰溜溜地離開秦國回家。這時的蘇秦,也就猶如羽毛未豐的 小鳥,無法振翅飛於那動盪的政治舞台。

詞 目: 有恃無恐
發 音: yǒu shì wú kǒng
近義詞: 仗勢欺人、狗仗人勢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釋 義: 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無顧忌。
出 處: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示 例: 我們實在還有一個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無恐。(聞一多《演講錄•民盟的性質與作風》)

故事:
春秋時,中原霸主齊桓公死後,他的兒子齊孝公繼承了王 位。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魯國遭到了嚴重的災荒, 齊孝公乘人之危,親率大軍,浩浩盪盪地向東進發,去討伐魯國。魯 僖公得知消息,知道魯軍無法和齊軍對抗,便派大夫展喜帶著牛羊、 酒食去稿勞齊軍。 展喜對齊孝公說; 「我們魯國的君王聽說大王親自到我國,特地派我前來慰勞貴 軍。」「你們魯國人感到害伯了嗎?」齊孝公傲慢他說。 展喜是個能言善辯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說: 「那些沒有見識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們魯國的國君和大臣 們卻一點也不害怕。」 』 齊孝公聽了,輕蔑他說: 「你們魯國國庫空虛,老百姓家中缺糧,地里沒有莊稼,連青草 也看不到,你們憑什麼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他說:「我們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遺命。 成王對他倆 十分感激,讓他倆立下盟誓,告誡後代的子子孫孫,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這都是有案可稽的:我們的祖先是這樣友好,大王您怎麼會貿然廢棄祖先盟約,進攻我們魯國呢?我們正是依仗著這一點,才 不害怕。」 齊孝公聽了,感到展喜的活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討伐的念頭,班師回國了。

詞 目: 之乎者也
發 音: zhī hū zhě yě
近義詞: 咬文嚼字、焉哉乎也
反義詞: 的了嗎呢
用 法: 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釋 義: 這四個字都是文言虛詞,諷刺人說話喜歡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話或文章。
出 處: 宋•文瑩《湘山野錄》:「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 例: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叫人半懂不懂的。

故事: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准備拓展外城。

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四個字,覺得別扭,就問身旁的大臣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 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麼事情啊!」
後來,在民間便流傳一句諺語:「之乎者也已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詞 目: 專心致志
發 音: zhuān xīn zhì zhì
近義詞: 聚精會神、專心一志、一心一意
反義詞: 心不在焉、心猿意馬、魂不守舍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釋 義: 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 處: 《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示 例: 不由我不~搞這一套。(葉聖陶《招魂》)

故事: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裡,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裡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詞 目: 自慚形穢
發 音: zì cán xíng huì
近義詞: 妄自菲薄、自暴自棄、自愧不如
反義詞: 妄自尊大、自高自大、目空一切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補語;含貶義
釋 義: 形穢:形態醜陋,引伸為缺點。因為自己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
出 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示 例: 她~般只呆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裡,不敢發一言。(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故事:
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 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 在城裡也頗有名聲。 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他對衛母說: 「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現在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難看了!」 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 幾乎哄動了全城。 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 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起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詞 目: 有志者事竟成
發 音: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用 法: 復句式;作狀語;含褒義
釋 義: 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終究會成功。
出 處: 《後漢書•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故事:

有一次,劉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據山東青州十二郡的豪強張 步。張班兵強馬壯,是耿合的一個勁敵。張步聽說耿合率兵來攻。就 派大將軍費邑等分兵把守歷下、祝阿、臨淄,准備迎擊。在戰斗中,耿 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斷箭桿,帶傷仍堅持戰斗。 劉秀聞訊。親自帶兵前來支援。在援兵還未到達的時候,部將陳俊認 為張步兵力強大,建議暫時休戰,等到援兵來後再發動進攻。可是耿 合卻認為不能把困難留給別人,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耿合終於把 張步打得大敗。幾天後,劉秀來到臨淄,慰勞軍隊。他在許多將官面 前誇獎耿合說: 「過去韓信破歷下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攻克祝阿,連戰連捷,兩 功相仿,從前你在南陽曾建議請求平定張步,我當時以為你口氣太 大,恐怕難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詞 目: 有名無實
發 音: yǒu míng wú shí
近義詞: 名不副實、名過其實
反義詞: 名不虛傳、名副其實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釋 義: 光有空名,實際上並不是那樣。
出 處: 《莊子•則陽》:「有名有實,是物之居;無名無實,在物之虛。」《國語•晉語八》:「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示 例: 多數政治,在將來或有做到的日子,但現在卻是~的。(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

故事:
一天,晉國的大夫叔向去拜訪老朋友韓宣子。韓宣子是當 時晉國的六卿之一,職位很高。但他見了叔向,不住地唉聲嘆氣,說 自己很窮。不料叔向聽他這樣說,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賀。 韓宣子不解地問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沒有卿的實際,無法跟 大夫們相比。我正為此犯愁。你為什麼要祝賀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為你貧窮才來道賀的呀!窮,不一定是 壞事;你只要回憶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韓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 了這件事。最後他又說:「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樣貧困,就想到您已經 有了他那樣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賀。不然,我只會擔心,哪會再向 您表示祝賀呢?」 韓宣子聽了叔向的話,頓時愁雲消散,向叔向行禮說: 「多謝您對我的指教,要不我連自己將走向滅亡也不知道呢。」

詞 目: 以身試法
發 音: yǐ shēn shì fǎ
近義詞: 違法亂紀、作姦犯科
反義詞: 廉潔奉公、以身作則、以身許國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釋 義: 身:親身,親自;試:嘗試。試著親身去做觸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 處: 《漢書•王尊傳》:「明慎所職,毋以身試法。」
示 例: 我們每個公民都要奉公守法,不要~。

故事:
西漢時,高陽出了一位廉潔奉公的官員,叫王尊。王尊從小 死去父親,由他的伯父撫養長大。伯父家裡比較貧窮,王尊每天要趕 羊群到野外去放牧。 這孩子最愛讀書,放牧時總要帶些書閱讀。王尊當了幾年聽差,經常接觸到刑獄方面的事務,長進很快。一 次他隨獄長去太守府辦事,被太守看中,便把他留在府中做文書方 面的事。郡里有個屬官心狠手辣,搜刮大量民脂民膏,民憤極大,告示貼 出後不見改悔,於是王尊把他捉拿歸案。這貪官入獄後,沒幾天就一 病身亡。接著,王尊又懲辦了一批罪行嚴重而又沒有悔改的豪強。這 樣一來,安定郡開始太平起來。

詞 目: 以貌取人
發 音: yǐ mào qǔ rén
近義詞: 表裡如一
反義詞: 量才錄用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釋 義: 根據外貌來判別一個的的品質才能。
出 處: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示 例: 真是糟糕,他早又不說,但也只怪我們~,在事前沒有經過一道甄別了。(郭沫若《塗家埠》)

故事:
孔子弟子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 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後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字數有限也就只能列這些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④ 邯鄲學步成語故事解釋

邯鄲學步解釋: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原文:

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莊子·秋水》

譯文:

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式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結果,他不但沒有學到趙國人走路的姿勢,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也忘記了,最後只好爬著回去。

(4)成語故事解釋擴展閱讀:

一、邯鄲學步的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分句;含貶義

二、邯鄲學步的近義詞:步人後塵、壽陵失步、東施效顰

1、步人後塵:後塵:走路或行車時後面揚起的塵土。指跟在人家後面走。比喻追隨模仿,學人家的樣子,沒有創造性。

2、壽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喪失了固有技能。

3、東施效顰:效:仿效;顰:皺眉頭。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三、邯鄲學步的反義詞:擇善而從、獨辟蹊徑、標新立異

1、擇善而從,讀音zé shàn ér cóng,漢語成語,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2、獨辟蹊徑(dú pì xī jìng)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自己開辟一條路。比喻獨創一種新風格或者新方法,體裁。含褒義。

3、標新立異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iāo xīn lì yì ,意思是獨創新意,理論和別人不一樣。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張、見解或創造出新奇的樣式。

⑤ 解釋最簡短的成語故事

鷸蚌相爭
(又稱:蚌鷸相爭),「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版三者從中得利。 語出權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鷸蚌相爭》選自《戰國策·燕策》。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復雜的矛盾斗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⑥ 成語故事/典故,解釋/是什麼意思

【成語】來: 旁逸斜出
【拼音】:自 páng yì xié chū
【解釋】: 逸:引申為超出。指樹枝從樹干旁邊伸出。
【出處】: 茅盾《白楊禮贊》:「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象加過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不旁逸斜出。」

⑦ 含有成語故事的成語,解釋也要

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
戰國時期,有一個哲學家,名叫楊朱,又稱楊子。另有一個內思想家,容名叫墨翟(dí),又稱墨子。他們兩人的思想正好相反。楊朱主張「貴生」、「重己」,也就是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別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侵奪別人的東西。墨子則主張「兼愛」,提倡愛世上所有的人,主張愛不分親疏、貴賤,而且反對戰爭,譴責貴族過分奢侈的生活。
孟子對楊朱的觀點,明確地表示了否定態度。他在《孟子·盡心上》里寫道:「楊子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意思是說,楊朱這個人主張一切為自己,連拔下自己的一根汗毛而造福天下,他都不願意;而墨子提倡愛世界上所有的人,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他什麼事情都願意去做,哪怕是磨禿頭頂、走破腳跟,也心甘情願,這兩人是多麼不同呀!
人們根據「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這句話,引申出成語「一毛不拔」,形容極其吝嗇自私。
--------------------------------------------------------------------------------

⑧ 成語故事的全文,以及成語現在的解釋

畫蛇添足:故事如下
楚國有個祭祀的人,賞給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大家一起版喝這權壺酒不夠,一個人喝
它才差不多。請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的人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把蛇畫好了,拿起酒壺准備飲酒,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畫蛇,說:「我能夠為它畫腳。」他還沒有(把腳)畫完,另一個人的蛇畫好了,搶過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能為它畫腳呢?」話剛說完,就把那壺酒喝完了。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解釋:
畫蛇添足: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⑨ 無可奈何的成語故事及解釋

無可奈何
【漢語注音】:wú kě nài hé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范睢既相,王稽謂范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宮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宮車一日晏駕,君雖恨於臣,無可奈何。君卒然捐館舍,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溝壑,君雖恨於臣,亦無可奈何。』」
【成語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中性成語;可以用於自已,也可用於別人,表示對別人沒有辦法,沒有被逼的意思。
【無可奈何的意思】:奈何:怎麼辦。指沒有一點兒辦法,只能聽之任之。
【無可奈何的近義詞】:無計可施、百般無奈、迫不得已、萬般無奈、不知所措;
【無可奈何的反義詞】:無所不能、神通廣大、江郎才盡、黔驢技窮;
【無可奈何的故事】
戰國時期,魏國的范雎被大臣須賈抓住打得很慘,秦國的王稽幫助他逃到秦國,後來他經過努力出人頭地當上了秦國的宰相。當時王稽正好受秦昭王的託付在魏國網羅人才,范雎被人推薦介紹給了王稽,王稽叫范雎跟自已一起坐車去秦國。當他們的車爬山越嶺來到秦國湖縣時,王稽遠遠的看到秦相國穰侯的馬車往這邊馳過來。范雎知道穰侯始終不同意秦昭王在國外找人才,他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便讓王稽把他藏起來。果然兩車碰頭後穰侯開始盤問王稽:「這趟魏國之行你伯樂相馬有收獲嗎?魏國的那些人以秦國是不會帶來好處的。」王稽恭恭敬敬地回答穰侯說道:「您的看法是對的,我也沒有找到什麼才高八斗或者學富五車的人。」就這樣范雎來到了咸陽城見到了秦昭王。後來范雎當宰相以後,王稽曾經對他說:「對我來說人生在世最不能預見的有三件事:一是君主不知道什麼時侯突然駕崩了、二是你不知道什麼時侯一命嗚呼了、三是我不知道哪天就一病不起了。也有三件我覺得無可奈何的事:皇帝駕崩了即便他恨我們也無可奈何、你死了我若恨你也無可奈何、我死了你若恨我也無可奈何…」王稽這一通莫名其妙的話讓范雎明白了王稽心裡是有些不舒服的,於是他上奏秦昭王,王稽薦人有功希望秦昭王派王稽擔任河東郡守的官職,范雎通過這種方式將這個人情債了卻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