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有關范仲淹的故事

有關范仲淹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3 11:51:53

㈠ 范仲淹的故事有哪些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自小胸懷大志,苦學不輟。26歲(1015年)時舉進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龍圖閣學士」的官職出任陝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禦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後,和其摯友歐陽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賦、減徭役等十項改革建議內容的「慶歷變法」,遭到皇親國戚等為首的反對而被罷去相位,他請求自貶為鄧州知州。

1044年到任鄧州後,仍志存高遠,以天下為己任,勵精圖治,大興教育之風。在城東南隅相繼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風堂」、「覽秀亭」等建築。並應好友滕宗諒(南陽籍,見註解)之邀,寫下了千古流傳的不朽名作《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亦成為激勵後人的千古絕唱。南陽人民為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陽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他為官清正,愛民如子的思想基礎就在於佛法之中。現將《禪林珠璣居士篇》中介紹范仲淹修學佛法與高僧相處的情況,提供給大家,目的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是1000多年前北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一生為官清正,出將入相,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他留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著名格言像金子一樣的閃亮,是中國人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也是他一生經歷的寫照。 在胥口鎮姚舍村一帶傳頌很多范仲淹的故事,當地老百姓都尊稱他為「範文正公」。

一、他做官老百姓放心 從範文山下的「菏花池」跟著流入池的流往東走,就可以看見在山澗水中有一塊巨石取名「印石」據說這是範文正公的「官印」。在印石的左方有三間房子,這就是「咒缽庵」,就是範文正公從小讀書的地方,「斷齊劃粥「的故事就在這里發生的。
范仲淹二歲時,父親范墉病逝,只靠母親為人家縫補來勉強維持,常常一天只能吃兩頓粥,但是他很有志氣。有一次他跟母親到廟里燒香,他在神前禱告,問菩薩:「我將來能做宰相否?能做宰相就要做好宰相,不能做宰相就做個好醫生。」良相和良醫都能造福於人類。所以范仲淹從小讀書就非常認真、刻苦。
在咒缽庵里讀書,,因為貧困,每天只好燒一鍋粥。冬天將粥盛在盆里,等到凝凍後再劃成一塊塊,一頓兩塊,菜就一根農家常吃的雪裡蓊,這就是後來人稱的「斷齊 劃粥」的故事。後來他的娘也死了,他就在咒缽庵里守孝,由於失去了他生活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的生活更是難到了極點,但是他卻安身樂命,發憤苦讀。范仲淹有一個同窗好友叫石梅卿,父親是做官的,家裡很富裕,看到他安貧苦讀的情景,十分感動,一天石梅卿帶了好些酒肉和一些其他的好菜來說是要和他聚聚,實際上是有意周濟他,不料被范仲淹一口回絕了。范仲淹說:「你帶來這么好的酒菜,真是謝謝你,你的心意我領了,但是我苦日子過慣了,每天斷齊劃粥也不覺得苦,要是吃了你的就過不慣苦日子了,這倒反而害了我。」一席話說得石梅卿心裡熱騰騰的,更加佩服范仲淹了。
范仲淹在睢陽一隻廟里讀書的時候,有一天宋朝皇帝宋真宗路過那裡,聽到這個消息後,全校師生這方轟動,都認為普通老百姓能親睹「天顏「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蜂擁上前圍觀,只有范仲淹一人留下來繼續讀書,人家問他這么難得的機會,你為啥不去看看,范仲淹回答說:「將來再見他也不遲。」正是由於范仲淹的勤學好讀,所以學到了很多真才實學,成了國家的棟梁。
貧賤中范仲淹不為利慾所動,他年輕時曾在睢陽長山的醴泉寺里讀書,常常讀到天明才和衣而睡,有一次偶然發現自己的房中埋藏著一甏白銀,他一聲不響地仍把它掩蓋好。後來范仲淹做了大官,寺里僧人向他募捐,他寫了封信去,果真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白銀,僧眾紛紛蹺起大拇指贊揚范仲淹的品質可貴,說「他做官百姓放心了」。
他在蘇州做官時,曾買下南園一塊宅地,准備造屋居住,風水先生一看便賀道:「此乃寶地,在此興建住宅家中定會公卿輩出。」范仲淹笑說:「與其獨占寶地,不如讓出辦學豈不出更多的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創設學府,延讀名師講學,一時盛況空前各地紛紛仿效故有「蘇學天下為第一」之譽。
「學而優則仕」有人認為只要讀了書便可以做官了。所以一時學堂里人滿為患,姚舍村上的年輕人都去讀書了,一時甚至連田地都荒蕪了,秋天一過連糧食也沒有吃了。范仲淹看到這個情況後便去勸說,講清了「學而優則仕」和「民以食為天」的關系,很多人知難而退,仍舊高興地回到家鄉務農去了。家鄉父老無不感謝范仲淹對他們子女的教誨。
60多歲了,范仲淹在杭州做官,便主動退休,弟了們主張在洛陽造個花園享享福,他對弟子們說:「剩下的風貌不多了還修什麼花園有一天他又來到天平山下,看見一個風水先生為人家選墓地,只聽這個風水先生說:」這塊地是五虎盤羊之地(周圍有五座裸石山圍住中間一條土埂,舊說,石屬虎土屬羊所以稱之為五虎盤羊)冊上的石頭像亂穿心是塊絕地,而且要絕五代。「范仲淹一聽,心想我做了了世官,實在難做,不如讓我買下來做祖墳,讓小輩從此不再做官,要絕就絕我一家吧,不要讓他再害別人了,於是買下做了祖墳。老百姓都於心不忍,便對天埋怨道:「老天呀,老天,你睜開眼看看范大人這么好,你忍心讓他的小輩絕子絕孫,受苦受難嗎?老天要是你真有靈驗就幫幫我們老百姓的忙,讓范大人家多出幾個像他老人家一樣的人。就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晚上,說也奇怪,當時還是滿天星斗,一會兒卻便雷鳴電閃,接著便是狂風暴雨把白雲山本是萬箭穿心的巨石統統豎了起來,變成了」萬箭朝天「,使絕地變成了寶地。天平山因葬了范仲淹的祖先,為了紀念他,人們把天平山稱作范墳山了。

㈡ 范仲淹關於學習的故事

自幼孤貧 勤學苦讀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范仲淹在徐州降生。他的父親范墉,當時做寧武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范墉先娶陳氏,繼娶謝氏.仲淹是他第三個兒子。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今山東鄒平縣附近)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虀畫粥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這樣過了差不多三年,長白山鄉的書籍已漸漸不能滿足他的需要。 一個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隱秘。他驚諤地發現,自己原是蘇州范家之子,這些年來,一直靠繼父的關照度日。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動,愧憤交集之下,他決心脫離朱家,自樹門戶,待將來卓然立業,再接母歸養。於是他匆匆收拾了幾樣簡單的衣物,佩上琴劍,不顧朱家和母親的阻攔,流著眼淚,毅然辭別母親,離開長山,徒步求學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睢陽區)。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敷千卷。更主要的是這里聚集了許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師生。到這樣的學院讀書,既有名師可以請教,又有許多同學互相切磋,還有大量的書籍可供閱覽,況且學院免費就學,更是經濟拮據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應天府後來改名南京,應天府書院所以又叫南都學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嶄新的學習環境,晝夜不息地攻讀。范仲淹的一個同學、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長官)的兒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嘗,聽任佳餚發霉。直到人家怪罪起來,他才長揖致謝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艱澀的生活,有點像孔子的賢徒顏回;一碗飯、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連天,顏回卻不改其樂.
范仲淹的連歲苦讀,也是從春至夏,經秋歷冬;凌晨舞一通劍,夜半和衣而眠。別人看花賞月,他只在六經中尋樂.偶然興起,也吟詩抒懷; 「白雲無顙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鷦鷯.瓢思顏於心還樂,琴遇懂君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數年之後,范仲淹對儒家經典——諸如《詩經》、《尚書》、《易經》、《三禮》、《樂經》、《春秋》等書主旨,已然堪稱大通:吟詩作文,也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領百官到亳州(今安 徽亳縣)去朝拜太清宮。浩浩盪盪的車馬路過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 個城市轟動了,人們爭先恐後地看皇帝,惟獨有一個學生閉門不出,仍然埋頭 讀書。有個要好的同學特地跑來勸他:「快去看,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千萬不要錯過!」但這個學生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抬 地繼續讀他的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進士,見到了皇帝。這位學生就是 日後的北宋偉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他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 二月的汴京(今開封市),春花滿目.進士們坐跨駿馬,在鼓樂聲中遊街:「長白一寒儒,名登二紀余」。他吟著這樣的詩句,想到自己已經二十七歲。比起旁邊的滕宗諒等人,年紀顯得大了許多。
不久,他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廣德軍位置在今安徽廣德縣一帶,司理參軍是掌管訟獄、審理案件的官員,從九品)。接著,又調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集慶軍轄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帶,節度推官是幕職官,從八品)。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從此開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㈢ 關於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一生薄以待已。他為廣德軍司理參軍任滿離職時,「貧止一馬,鬻版馬徒步而歸」。晚年,子弟要為他權建住宅作為致仕後養老之用。他極為反對,說:「人苟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居室乎!」平時,「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身居高位,而始終自奉儉約,以「施貧活族」為終身之志。錢公輔曾作《義田記》,贊揚范仲淹「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者、疏而賢者咸施之」。

他的詞作保留下來的很少,如《漁家傲》,把邊塞詩的內容帶進詞的領域,抒發了作者萬里戌邊、禦寇保民的壯烈懷抱,具有較多的社會內容和開闊豪放的風格,在北宋詞中較為罕見。著有《範文正公集》。

仲淹善書。宋黃庭堅《山谷題跋》中雲:「範文正公書落筆痛快沉著,極近晉宋人書。往時蘇才翁筆法妙天下,不肯許一世人,惟稱文正公與《樂毅論》同法,……蓋文正鉤指回腕,皆優於古人法度。」又雲:「範文正公書《伯夷頌》極得前人筆意,蓋正書易俗,而小楷難於清勁有精神。朱長文《續書斷》謂仲淹晚年學王羲之《樂毅論》,亦一代之墨寶也。明唐錦《龍江夢余錄》評范仲淹書極端勁秀麗,無毫鋩縱逸之態。」清高士奇亦雲文正書法挺勁秀特,肖其為人。

㈣ 有關范仲淹的故事80字左右

1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他片讀不懈的精神,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半盂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劃粥割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2 范仲淹自幼多病,近年又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在附近做縣令的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他,並告訴他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作烏鴉不祥的叫聲,昔日願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3 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閑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置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准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4 范仲淹擔任邠州地方官時,有一天閑暇無事,帶同僚屬下登上高樓,設置酒宴,還沒有舉杯飲酒,看到有幾個披麻戴孝的人在營造下葬的器具,並沒有十分氣憤,而是急忙派人去詢問他們。原來是一個客居在邠州的讀書人死了,准備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還沒有著落。范仲淹聽後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並給喪家一筆可觀的錢,讓他們辦完喪事。參加宴會的客人中間有的為此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㈤ 范仲淹負責任的故事

1、故事:

1028年,范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閣設在京師宮城的崇文殿中.秘閣校理之職,實際上屬於皇上的文學侍從。 三年之後,任右司諫.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書言事更無所畏懼了。

1033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又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仁宗不予理會,他便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仁宗驚然慚悟,就讓范仲淹前去販災。他歸來時,還帶回幾把災民充飢的野草,送給了仁宗。

范仲淹看到宰相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根據調查,繪制了一張「百官圖」,呈給仁宗。他指著圖中開列的眾官調升情況,對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銳的批評。

范仲淹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犯言直諫,乃至多次被讒受貶,卻至死不悔,「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2、故事的主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黎民百姓負責,主動擔起責任前去賑災;對宮中的不平之事提出批評。他心繫天下,無淪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

(5)有關范仲淹的故事擴展閱讀:

范仲淹評價: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千載迄今,各地有關范仲淹的遺跡始終受到人們的保護和紀念。

㈥ 關於范仲淹的故事

1、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進士,得到真宗趙恆的接見,還榮赴了御賜的宴席。在此後的幾十年間,范仲淹政績斐然,如安撫江淮的蝗災、修建「范公堤」等。

但由於喜歡給高層「挑刺」,仕途就像乘電梯般,上上下下,幾起幾落。章獻太後劉娥當政時,他一會兒指責仁宗趙禎不該率領百官給太後祝壽。

一會兒要求太後還政,被貶到蘇州;待得趙禎親政後,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要求改革,結果得罪宰相呂夷簡,再貶饒州。

2、范仲淹多次在朝為官之時寧折不彎,與惡勢力做斗爭,數次遭貶。在被貶謫到饒州之時,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饒州。

在附近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靈烏賦》給他,說朝中之人將其數次直言當做是不祥的叫聲。勸誡他日後閉緊嘴巴,只做一隻翱翔高飛的鳥兒。

范仲淹當即回答了一首《靈烏賦》,稟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3、曾有人在一座靈祠中聽到范仲淹的禱問: " 我將來能當宰相嗎? " 神說不能。又問: " 我不能當宰相,做個良醫如何? " 或當宰相,或當良醫,工作性質雖然不相同,但為民造福卻是相同的。

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醫的思想,確實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思想的精華。 " 毅然出走 " 是說范仲淹在二十歲時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離家出走,到南部 " 應天府書院 " 讀書學習。

4、范仲淹在南京國子監讀書的時候,真宗皇帝路過應天府,人們爭先恐後的前去看望真龍天子,就連書院里的師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還穩坐不動,只一心讀他的聖賢書。

與他交好的同窗對他說,快去看啊,面見天子,這是一個多麼難得的機會啊。但是范仲淹只隨口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讀書。

第二年他果然高中進士,參加殿試之時,有了面見天子的機會。不僅如此,後來還參加了皇帝舉辦的御宴。

5、范仲淹被貶到浙江當官時,一名小吏孫居中死在任上,家貧子幼,缺路費,不能回鄉。范仲淹贈錢數百緡,(緡,成串的錢,一千文為一緡)雇了一條船,把靈柩和一家老小送歸家鄉。

他派一位老衙吏護送。為避免途中為關卡阻滯,交給一首詩,並囑咐道,「過關過卡,把這個拿出來就行了。」詩雲:「十口相攜泛巨川,來時暖熱去凄然。關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6)有關范仲淹的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

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

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

㈦ 范仲淹的小故事

1.范仲淹不是博山人,而是蘇州吳縣人,博山是范仲淹的母親謝氏的娘家,也就是說他的外祖母家在博山。范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故了,那時他的母親還很年輕,便沖破世俗的束縛,帶他改嫁到了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一帶)的朱氏家中,少年時代的范仲淹,在朱家經常受到虐待,他的母親感到非常傷心,便把他護送到博山的荊山寺讀書學習,後人敬佩他的政績和節操,便在他少年讀書學習的地方建祠紀念。

2.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長山的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晨夕之間.便就讀諷誦,給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腌菜,調拌於醋汁,吃完繼續讀書。後世便有了斷粥劃齏的美譽,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

3.范仲淹早年貧困,住在一姓朱的人家內,經常和一個術士往來.術士病危請人找來范仲淹說,:"我有將水銀煉為白金的方法,但是我兒子還小,不能將這些給我兒子 就託付給你了!".然後就把他的方法和一斤白金封好放在了范仲淹的懷中,范仲淹剛剛推辭他就死了!.後幾年中范仲淹做了諫官,而那個術士的兒子也長大了,便找到了告訴他說:"你父親有冶金的辦法,過去他死的時候你還小,所以拜託我收藏,現在你長大了!應該還給你!".然後那出秘方和金子給他,就和當年封存的一樣。

4.范仲淹鎮守邠州時,閑暇帶領部屬登上城樓准備酒宴,還沒有開始舉杯飲時,看見數十個帶孝的人正在准備裝殮之物.他馬上派人去詢問,原來是客居此處的讀書人死在了邠州,准備出殯葬在近郊,可是棺槨等物尚未齊備.范仲淹很傷感,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濟了他們,讓他們能完成裝殮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嘆甚至有感動的流下眼淚的。

5.范仲淹被貶到浙江當官時,一名小吏孫居中死在任上,家貧子幼,缺路費,不能回鄉。范仲淹贈錢數百緡,(緡,成串的錢,一千文為一緡)雇了一條船,把靈柩和一家老小送歸家鄉。他派一位老衙吏護送。為避免途中為關卡阻滯,交給一首詩,並囑咐道,「過關過卡,把這個拿出來就行了。」詩雲:「十口相攜泛巨川,來時暖熱去凄然。關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兒寡婦船。」

(7)有關范仲淹的故事擴展閱讀

范仲淹「文武兼備」、「智謀過人」,無論在朝主政、出帥戍邊,均系國之安危、時之重望於一身。他對某些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期;他領導的慶歷革新運動,雖只推行一年,卻開北宋改革風氣之先,成為王安石「熙寧變法」的前奏;即使在擔任地方官時,他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作為宋學開山、士林領袖,他開風氣之先,文章論議,必本儒宗仁義;並以其人格魅力言傳身教,一生孜孜於傳道授業,悉心培養和薦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園未立」,居無定所,臨終《遺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導的「先憂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為儒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是中華文明史上閃灼異彩的精神財富。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