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兩彈元勛的故事

兩彈元勛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3 06:07:27

Ⅰ 有關兩彈元勛程開甲的故事簡介

1937 年,程開甲走入了浙江大學的校門,攻讀物理。這段大學校園的時光也是程開甲學術研究的發展期,他在學習期間就開展獨立研究工作。畢業後,程開甲擔任束星北、王淦昌的助教,進入學術研究領域。

1960 年,程開甲被調入了核武器研究所。在最初的兩年,他主要的研究工作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理論攻關,特別是主管的材料狀態方程和爆轟物理研究。

1965 年 5 月 14 日,這是眾所周知的一天,中國第一顆空投原子彈在羅布泊試驗成功。程開甲帶來的貢獻遠不止此,正是因為程開甲構建的模型,讓我國在 1966 年 12 月 28 日成功實現了首次氫彈原理試驗。也是繼美蘇英後,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1969 年,由於美蘇英三國聯手簽訂的《關於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試驗核武器》規定,程開甲將核爆試驗工作從地上轉移到了地底。

他在莫合爾山(天山東部)以西地區,規劃了一個魚鉤型的構造,將核試驗放在魚鉤末尾,因為動能在岩石中的傳播速度比空氣中要快,這樣在爆炸時,沖擊波還沒沖出坑道,岩石1984 年,程開甲離開了核武器試驗基地,擔任國防科工委(現總裝備部)科技常任委員。

除了常規的核試驗工作外,新的身份讓程開甲更注重國防科技戰略研究。在這段時間里,他開創了我國抗輻射加固技術,同時倡導高功率微波技術研究工作。就已經將通道封住,從而防止了放射性物質外泄。

2013 年,程開甲與吳文俊、袁隆平等人被評為 24 位中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Ⅱ 中國兩彈一星元勛的故事

葉企孫(1898.7.16~1977.1.13)
上海人.原名鴻春,號企孫。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旋即赴美深造,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理學士學位,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後,歷任東南大學副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他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建人之一,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第一、二屆副會長,1936年任會長等.1948年評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葉企孫在物理學上重要研究成果有兩個.一是用X射線精確地測定普朗克常數h,得出當時用X射線測定h值的最高的精確度;二是開創性地研究了流體靜壓力對鐵磁性金屬的磁導率的影響,這是本世紀20年代在物質鐵磁性方面的一項重要研究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學界的重視.
回國後,葉企孫開展了建築聲學的研究,是我國在這個方面研究工作的先驅.他的重大貢獻還在於在科學教育和科學的組織管理方面.他建立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建設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磁學研究室,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他對本世紀上半葉中國物理學教育和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在30年代創建了頗負盛名的清華物理學系和理學院,聘請名教授來校,實行"理論與實驗並重,重質而不重量"的辦學方針,培養出一批高質量的人才,對我國科學事業發展和清華大學在短期內躋身於名大學之林作出重要貢獻。
晚年,葉企孫還作了許多科學史的研究.他的一些科學史研究論文迄今還是研究科學史的楷模.
葉企孫於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因病在天津滯留了一年.在此期間,他積極地組織他的學生在天津製造炸葯,裝配無線電收發報機,炸毀了日軍火車,並動員學生到抗日前線.後因此事不幸受到政治的復雜牽連,於1966~1976年的十年間,受盡凌辱,以至被捕入獄,並身患重病;1977年1月13日含冤而逝.1980年平反昭雪。
其中他一手培養並送到根據地的閻裕昌在1942年的戰斗中被日軍俘獲,這位不屈的清華人被日軍用鐵絲穿過鎖骨拖著遊街,依然破口大罵,惱羞成怒的日軍將他用亂刀劈死。
不過,葉先生自己的冤案,也正源於他的學生熊大縝(曾擔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1986年平反昭雪)被作為國民黨特務冤殺的事情,這卻是大家都始料不及的了。
葉企孫(一八九八年七月十六日至一九七七年一月十三日)
中國卓越的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從1925年到 1952年,長期在清華大學任教,擔任負責人、理學院院長。1952年院系 調整時調往北京大學。葉企孫參加過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二、 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葉企孫1967年6月被北大紅衛兵揪斗、關押,1968年4月到1969年11月,被中央軍委辦事組逮捕、關押,釋放後又被隔離審查到1975年 。據胡升華等人的調查,葉晚年被打入另冊,系受他心愛的學生熊大縝冤案的牽 連。1938年初,熊大縝往八路軍領導的冀中抗日根據地研製高效火葯、購置 無線電收發報設備和軍火,葉曾利用自己的影響幫助籌款和居間聯絡。但1939年4月,熊大縝被冀中軍區以「國民黨派遣特務」的罪名逮捕,並於4個月後 被處死。1986年10月,中共河北省委對「熊大縝特務案」平反,並說「葉 企孫……對冀中抗戰做出過貢獻」。
23位功勛科學家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 ,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二十三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 予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 、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 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 一星功勛獎章」。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召開大會,隆 重表彰研製「兩彈一星」的功臣, 23位科學家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熟 悉這些科學家經歷的人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了一個人,因為這23位科學家中有 9人是他的學生,有2人是他的學生的學生,還有2人的事業也與他有著密切的關 系。這個人就是葉企孫,中國科學界的元老之一,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的創 始人,清華大學長期的校領導核心人物之一。
葉企孫其人
葉企孫於1898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書香門第,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 校後去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物理系,並於1923年獲 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4年回國,應東南大學之聘任物理學副教授。 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他接受清華之聘就任物理學副教授,次年升教授 ,並創建清華物理系出任系主任。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葉企孫出 任院長,並被推選為決定學校大政的7位評議員(教授會議的最高議事機構)之 一。此後,葉企孫一直是清華大學的領導核心人物之一,並幾度以校務委員會主 席和代校長名義主持校務。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校輾轉至昆明 ,組成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葉在聯大任教。1941年9月至1943年8 月,他赴重慶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是當時中國科學界實際上的領導(名義 上,國民黨的朱家驊是院長)。葉企孫還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並幾度 出任理事長、副理事長。1945年,葉企孫出任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還曾主 持西南聯大的校務。
1948年春,北平解放,5月他出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9月,參 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中國科學 院成立時,葉企孫當選為學部委員(即今天的院士),並為中科院數理化學部常 委。
1952年月10月,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葉企孫隨清華物理系一起調 到北京大學,從此,他「淡出」中國科技、教育界的核心圈子,「文革」中更因 他的得意門生熊大縝的冤案而身陷囹圄,於1977年1月悲慘死去。
1993年,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在《紀念葉企孫先生》一文中, 這樣評價葉企孫的一生:葉企孫先生「是我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和我國物 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為我國物理學研究與理科教育、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 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葉企孫對國家「突出的貢獻」,尤其表現在「兩 彈一星」方面,讓我們從本文開初的議題說起。
「兩彈一星」功臣中的13位 與葉企孫的師承譜系
在23位功勛科學家中,有9位是葉企孫的弟子。第一位就是王淦昌。他是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第一屆(1929年)畢業生,因而是葉企孫的大弟子。19 30年被葉企孫推薦到德國留學,在柏林大學師從邁特涅教授。這位女教授曾參 與發現鈾原子核裂變反應的實驗,後來又對此作出了正確的解釋。原子彈就是在 此基礎上得以研製成功的。王淦昌的科學生涯從一開始就與原子核物理有緣,他 後來就成了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擔任中國核物理學會理事長。由於他對 我國的核能事業的重大貢獻,歐美報刊曾稱譽他為「中國的奧本海默」(奧本海 默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
第二位是趙九章。他是清華物理系第五屆(1933年)畢業生。葉企孫在 送他出國留學時,考慮到國家的需要叫他改學氣象學。1935年,趙九章赴德 國留學攻讀氣象,1938年他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他成了我國大氣物理、 地球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 造地球衛星,他敏銳地覺察到一個人類探測太空的新時代即將到來,於1964 年寫信給周總理,正式建議開展我國的人造衛星研製和空間物理探索,並領導籌 建了中科院衛星設計院,為我國的衛星研製立下大功。因此,80年代中國科學 院向國家申報衛星研製的科技特等獎時,按成就大小的排名為趙九章、錢驥、錢 學森、王大珩、陳芳允等,趙九章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衛星第一功臣」。
這五人中,趙九章、王大珩、陳芳允三人均畢業於清華物理系。錢驥於19 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後在南京的中央氣象所工作,跟隨趙九章。新中國成立 後,1950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成立,趙九章任所長,錢驥為某研究室副室主 任。1966年衛星設計院成立時,趙九章任院長,錢驥為業務負責人之一。可 以這樣說,錢驥一直做趙九章最親近的助手。由於趙九章是葉企孫的入門弟子, 錢驥也可以說是跟葉企孫有了間接的師承關系了。
錢學森於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鐵道工程系,他怎麼會與火箭衛星打上 交道的呢?這也與葉企孫有點關系。清華改為大學後,於1933年恢復公費留 學生,並向全國公開招考,主持這項留學生(不僅是留美,還包括留歐)考試的 就是葉企孫。錢學森一畢業就參加了1934年的留學生考試,參加這一屆考試 的有清華物理系畢業的趙九章、王竹溪,歷史系畢業的夏鼐,土木系畢業的徐芝 綸,南開大學生物系畢業的殷宏章,交通大學土木系畢業的張光斗等共20人。 這些人出國留學學些什麼,到哪所大學,都由葉企孫會同各方面專家並結合留學 生本人要求仔細考慮,所以他們出去後都學業有成,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一流專 家。考慮到錢學森在國內學的是鐵路工程,出國留學卻是航空工程,兩者差異太 大,所以就叫他在清華大學補修航空專業一年。從這五位衛星功臣的經歷,可見 葉企孫對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貢獻之大。 第三位是1935年畢業的彭桓武,1938年他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 師從國際知名的理論物理學大師玻恩。彭桓武在名師指導下打下了深厚的理論物 理基礎,獲得了兩個博士學位,成為揚名海內外的科學奇才。1947年他回國 後即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理論權威。
第四、五位是1936年畢業的錢三強和王大珩。錢三強於1937年來到 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師從居里夫人的女兒、女婿約里奧一居里夫婦,專攻 原子核物理並做出了顯著成績。1948年,他決定回國時,約里奧—居里夫婦 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在自己的得意門生的鑒定書上這樣寫道:「我們可以毫不誇 大地說,近十年來在我們指導下的這一代科研人員中,錢三強是最優秀的!」
王大珩於1938年赴英國留學,攻讀應用光學專業。在談到他自己為什麼 從物理學改學光學時,他曾這樣回憶道:「在設置留學生的專業和名額上,葉先 生有深謀遠慮。在抗戰前中國的光學工業是零,而國防需要光學機械,為此他設 置了應用光學這個名額。」王大珩學成回國後,成為我國現代國防光學技術及光 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還與兩位清華校友王淦昌、陳芳允及畢業於交 通大學的楊嘉墀一起,倡議開展了我國發展高科技的「863計劃」。其愛國奉 獻的精神與恩師葉企孫一脈相承。
第六位陳芳允於1938年畢業於清華物理系,曾在清華大學的無線電研究 所任助教,該所是清華特種研究所下屬的五個研究所之一(另外四個研究所是理 科研究所、農業研究所、航空研究所、金屬研究所),而特種研究所委員會的主 席就是葉企孫。陳芳允於1945年被派往英國一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於解放 前夕回國。他後來成為中國衛星測控技術的奠基人。
周光召、鄧稼先、朱光亞三位與葉企孫是隔代的關系。周光召於1951年 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隨即考取彭桓武的研究生。1952年院系調整時隨葉 企孫一起調到北大,1954年畢業於北大研究生院。1957年赴蘇聯杜布納 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請戰回國參加了原子彈研製的理論工作。1 992年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鄧稼先、朱光亞都於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大物理系,當時,葉企孫是西 南聯大理學院的院長。1948年,鄧稼先赴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 0年獲物理學博士後即回國。他後來是研製核武器的第九研究院院長,被譽為 「 兩彈元勛」,1986年因患癌症不幸去世。
朱光亞大學畢業後留校任助教,1946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獲兩個留美名額 ,葉企孫與吳大猷商量決定派朱光亞和李政道去。朱光亞赴美國密執安大學留學 ,獲物理學博士後於1950年回國。1957年,在他的領導下跨出了我國自 行設計建造核反應堆的第一步,後來他又成為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中科學技術方 面的領導人。 於敏和程開甲兩位功臣不是清華畢業的,但他們卻是葉企孫學生的學生。於 敏畢業於北大物理系,1949年攻讀研究生,師從張宗燧和胡寧,這兩位分別 是清華物理系1934年和1938年的畢業生,是享譽國內外的理論物理學家 ,中科院院士。程開甲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他的畢業論文導師為 王淦昌,畢業留校後當了王淦昌的助教。
屠守鍔則是清華大學航空系1940年的畢業生,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 工學院航空系留學,獲碩士後於1945年回國在清華任教授。當時,葉企孫則 是包括航空研究所在內的清華特種研究所委員會主席。從1957年起,屠守鍔 成為我國導彈及航天事業的技術領導人之一。
葉企孫與華羅庚、楊振寧、李 政道、吳健雄等人
13位「兩彈一星」功臣與葉企孫的直接、間接的師生關系,只不過是葉企 孫為中國培養科技興國的棟梁之才的一個集中表現。其他方面的突出事例還有以 下幾件。第一,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時,第一批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院 士)中半數以上都來自葉企孫領導下的清華大學理學院的畢業生和教師,其中就 有鼎鼎大名的數字家華羅庚。眾所周知的華羅庚,出身貧寒,只有初中學歷,但 他刻苦鑽研數論,自學成才。1929年被清華數學系熊慶來教授識才,又經葉 企孫批准從小縣城調到清華數學系資料室當職員,邊工作邊旁聽大學課程。19 31年,葉企孫在日本數學刊物上看到華羅庚寫的數學論文,很欣賞他的才華。 在教授會上力排眾議說:「清華出了個華羅庚是好事,不要為資歷所限制。」最 後,作為理學院院長和校務委員的葉企孫,拍板決定,破格提升華為教員,並讓 他講授大學微積分課。從此,華羅庚脫穎而出。1936年,葉企孫又派華羅庚 去英國劍橋大學深造,華終成國際知名的數學家。
第二件事是,1957年中國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名單 上:楊振寧,李政道(當時他們持的是中國護照,所以應該算作中國人)。這兩 位能到美國留學,也與葉企孫有關。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是清華大學數學系的教 授。1942年楊振寧從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後,隨即又考取了王竹溪教授的研 究生。王是清華物理系1933級畢業生,後去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是著名的理 論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1944年夏天,楊振寧考取了留美公費生(由於抗 戰時的交通不便直到1945年才成行)。李政道原先在浙江大學物理系讀書, 1944年轉到西南聯大。由於他年少聰敏,給葉企孫留下好印象,當1946 年聯大有兩個公費留學名額時,葉就想到了他並推薦成功。1998年,葉企孫 百歲誕辰時他中學的母校上海市敬業中學隆重舉行紀念大會,李政道專程趕來講 話,對葉企孫薦才留學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為楊、李兩人推翻宇稱守恆定律( 他們因此而得諾貝爾獎)作出實驗驗證的女物理學家吳健雄,也與葉企孫有間接 的師生關系。吳健雄畢業於中央大學物理系,系主任施士元是清華物理系首屆畢 業生。畢業後去法國留學,是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國學生。
第三件事是,在美國科學院和工程科學院中有二三十位華裔院士。最早當選 的兩位院士都是清華物理系的畢業生:畢業於1933年的林家翹當選為美國科 學院院士,也是畢業於1933年的戴振鐸當選為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另有一 件事也值得一提:1948年,美國編撰百年來科學大事記,入選的中國科學家 僅兩位:彭桓武,王淦昌。又是清華畢業生,又是葉企孫的弟子!真神了。葉企 孫的過人魅力 葉企孫為什麼能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內取得如此驕人的業績?概括地說, 一是他的人格高尚,二是他的方針正確。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限 於篇幅,我們只能簡要地介紹一下。
葉企孫的人格高尚是有口皆碑的。王大珩說:「葉先生不僅教我學知識,更 重要的、使我終身受益的是,我從這位老師身上學到愛國的、無私的人格。」僅 舉一例足以說明葉企孫的無私人格:1928年葉企孫請吳有訓到物理系任教時 ,把吳的工資定得比自己系主任的還高,以示尊重。後來他發現吳有訓的工作能 力很強,就於1934年推薦吳當物理系主任。1937年,葉又辭去理學院院 長之職,薦吳有訓接任。葉企孫的辭職,一不是自己不行,二不是眾人反對,三 不是已到退休年齡,相反,他辭職時年僅38歲。因此,他的辭職真正是一種禮 賢下士、舉賢自讓的行動,這樣的行動只能完全出於公心,也正是他無私人品的 體現。正是葉企孫的無私舉賢,使吳有訓脫穎而出,成為後來的中央大學校長, 解放後又成為中國科學院的第一副院長。
正是這種無私的品格,保證了葉企孫能按正確的做法辦好清華物理系。已故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有句名言:「 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 也是葉企孫的信條。他無論在當物理系系主任時,還是在做理學院院長時,始終 把聘任第一流學者到清華任教列為頭等大事。從1926年到1937年,他先 後聘來了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 等一批年輕有為的科學家到清華理學院任教。有了這批「名師」,「高徒」就不 斷從清華理學院涌現,以致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時,數理化學部半數以上 的院士均來自清華。
葉企孫能聘請這么多名師到清華來,主要是他沒有門戶之見,不搞近親繁殖 ,所以名師就凝聚在他周圍。清華物理系第二屆畢業生、原華南理工大學校長、 中科院院士馮秉銓,在畢業四十多年後還寫信給葉企孫,深情地說道:「四十多 年來,我可能犯過不少錯誤,但有一點可以告慰於您,那就是我從來不搞文人相 輕,從來不嫉妒比我強的人。」馮秉銓為什麼這樣說?因為1930年他畢業時 ,葉企孫對他們幾位畢業生說:「我教書不好,對不住你們。可是有一點對得住 你們的就是,我請來教你們的先生個個都比我強。」這是多麼偉大的胸懷!
葉企孫不僅尊重教師,而且熱愛學生,「尊師愛生」構成了他教育工作的主 旋律。王淦昌回憶道:「我和葉先生是同時進清華,他當先生,我當學生。葉先 生非常關心學生,我經濟困難沒錢回家,葉先生就給我錢讓我回家。」在清華如 此,到北大後他仍是視學生如子女。60年代初三年困難時期,國家為了照顧著 名學者,給他們「特供」一些牛奶,葉企孫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當他看到自己 所教班級的學生有人患浮腫時,就把自己的牛奶一定讓這學生喝下去,他說:「 我沒有什麼可以幫助你們的,這點牛奶你們一定要喝下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了向自己敬愛的老師葉企孫學習,他的老學生和老 同事185人於1992年5月捐贈了幾萬元,成立「葉企孫獎」基金,以獎勵 品學兼優的學生。在首屆授獎儀式上,基金會名譽主任、清華物理系第七屆畢業 生錢偉長深情地說:「葉先生一輩子大公無私,從不為個人考慮。他終身不娶, 視學生如兒女,對所有青年的關系都非常親切。他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以 身作則,以實際行動影響了大批科學工作者,團結大家,協力做好工作……我們 懷念他,他的朋友和學生們自願捐款設立這個獎。我們都不是有錢的人,這筆獎 金的錢很菲薄,但是,它代表一種心意,是一種很高尚的精神力量,可以鼓勵青 年學生奮發上進。我們要把葉先生那種偉大的人格、真正為國為民的品德繼承下 來。 」
唐朝大詩人韓愈說過:「事業功德,老而愈明,死而益光。」葉企孫先生雖 然與世長辭了,但是,他的英名永遠流傳在全世界億萬炎黃子孫中間。葉企孫先 生沒有子女,可是他為中國培養了千萬英才;葉企孫先生沒有遺產,可是他為民 族樹立了永恆的典範。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父親鄧以蟄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25年,母親帶他來到北京,與父親生活在一起。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
他從青少年時代就有了科技強國的夙願,將個人的事業與民族的興亡緊密相連。
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七·七」事變後,全家滯留北京,他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16歲的鄧稼先隨大姐去了大後方,在四川江津讀完高中,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在昆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京大學教職工聯合會主席。
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這位取得學位剛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祖國。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是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6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中國研製原子彈正值三年困難時期,尖端領域的科研人員雖有較高的糧食定量,卻因缺乏油水,仍經常飢腸響如鼓。鄧稼先從岳父那裡能多少得到一點糧票的支援,卻都用來買餅干之類,在工作緊張時與同事們分享。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日夜加班。「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准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道他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他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8年的單身漢生活,有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從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10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Ⅲ 獲兩彈元勛稱號的人的事跡

中國人一定要記住的真相——兩彈元勛的故事
一個人要想在這樣一個清濁混雜的社會里乾乾凈凈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還能奉獻全身心於自己的事業,且能取得偉大的成果,則更難。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乾乾凈凈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他又是一個將整個身心奉獻於自己的事業的人,因此贏得人們的崇敬;他更是一個成就豐功偉績的人,因此使人們由衷地欽佩和敬仰。

揚振寧和鄧稼先是同鄉,初中同學,西南聯大同學,一起坐船去美國留學。後來兩人有著完全不通的價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揚振寧留在美國繁華世界,靠獲得諾貝兒獎,出盡風頭,晚年還不甘寂寞!鄧稼先當年毅然回國,為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惜的是由於當年的科研試驗條件有限,人身防護條件簡陋,鄧稼先由於核輻射過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實為國家民族之大殤!但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從歷史和國家角度來說,鄧稼先必將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遠的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戰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過多少年,所有炎黃子孫都將崇敬他!

鏡頭一:著學生裝的楊振寧和鄧稼先先後登上輪船來到美利堅留學。

鏡頭二:西裝革履的鄧稼先在威爾遜總統號輪船上(取得學位後的第九天)踏上歸國的旅途。

鏡頭三:西裝革履,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振寧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鏡頭四:茫茫戈壁灘上,穿著舊軍大衣的鄧稼先在風沙中勘測原子彈實驗場(數年後羅布泊蘑菇雲升起,整個世界震驚,紛紛猜測中國得到了蘇或美專家的幫助,數十年後考可死報告再次堅稱中國偷竊W88彈頭技術雲雲)。

鏡頭五:楊振寧訪問中國,問鄧稼先有沒有美國人參與了兩彈研製(尚不知鄧就是負責人),鄧稼先只是說了句:你先上飛機吧。

鏡頭六:楊振寧在上海的餞行宴會上(特寫:政要滿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鄧稼先的紙條(內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離席到廁所淚流滿面(第幾次痛哭?)

鏡頭七:大量楊振寧與李政道交惡的新聞報道(特寫:時間跨度達四十年)的鏡頭切換,其中數分鍾楊振寧對台灣某傳記作家細數當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自己如何將靈感告訴李政道雲雲。

鏡頭八:戈壁灘上,某次核彈點火後未爆炸,眾人面面相噓,鄧稼先說了句「我是總指揮」,然後隻身走進實驗場雙手捧出啞彈。

鏡頭九:幾年後,北京301醫院,鄧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數年,兩彈解密,中央始大張旗鼓宣傳,鄧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鏡頭十:楊振寧寫悼文追念鄧稼先,大家恍然:原來兩人是校友。

鏡頭十一:應母校多次邀請,楊振寧毅然決定回清華園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辦理中國綠卡,入住裝修一新的帶電梯的兩層別墅,開始教授本科物理。

鏡頭十三:楊振寧通過親友向媒體透露要和28歲的翁MM訂婚(讓我的老靈魂得到。。。)

*******************************************

在一次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就是這一次,伏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

鄧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與楊振寧合影,他是一種壯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許鹿希說,那時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幹,止也止不住了。高強射線導致的不治之症。這是在他手捧核彈頭走出放射區時,就心裡明白的。
鄧稼先有一次開會在西湖,他拉著同仁在「精忠報國」那四個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張相片。許鹿希說,鄧不愛照相,但這張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當初隨鄧稼先一起搞原子彈的科學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為「沒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團聚,不許親友通信。作為知識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樂趣、權益,是必須犧牲掉的了。

楊振寧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不忠:楊振寧先生在祖國最困難的時候毅然加入美國籍,父親勸說也無效,不肯歸國效力。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國籍,為此事楊的父親到死也沒有原諒他,是為不孝。

不仁:在祖國富強時,又在與某名牌大學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國頤養天年,自從回國以來,東走走、西逛逛,忙著走穴炒作,不願踏踏實實做工作.

不義:竊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諾貝爾獎,還倚老賣老的將名字寫在李政道的前邊,並出書醜化李政道;杜夫人剛剛過世,大一的基礎物理剛開課不到半個學期,就一心想著上帝的最後一個禮物...

想想學位畢業7天,不顧美國阻撓毅然回國的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核工業嘔心瀝血,年僅52雖因放射性影響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國,從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在中國發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後來成為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北京譜儀和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骨幹;1982年當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他幫助我國選擇了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的BEPC方案,並成為當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區唯一的高亮度電子對撞機,並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結果。

想想剛剛過世的陳省身先生,生活儉朴、出錢出力、培養弟子、嘔心瀝血,一心祖國科學事業,真泰山北斗。身為科學家,應當規范言行,樹學人之楷模;

從一些以往的傳記回憶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楊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數解放初回國的科學家。理由:從年齡上看,李比楊年輕而同時獲獎,可以推知李更有創造力,而楊此後卻經常糾纏於論文署名的事情,從中國社會傳統可以知道,大概楊年長處於領導地位,而具體的事情大部分由李來完成(很難想像李不幹什麼事卻去搶年長又干許多事的楊的功勞),奧本海默也調和不了。楊在得獎後首先訪問了台灣,李同情紅色中國,兩人漸行漸遠。此後中美解凍楊回國見到老同學鄧稼先竟然鼓動他到美國,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那時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鄧稼祥說過,我不會在楊面前透露在干什麼,因為楊何等聰明,只要我一說,他就可以推斷中國原子彈研究進展程度),周總理熱情的請楊回來為祖國效力,竟被他以國內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絕。而李、丁肇中訪問大陸後積極為國內引進先進設備,親自安排人才培訓,造出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受到楊的反對好像認為太浪費錢)、加速器、阿爾法磁譜儀等世界領先科技,李還積極幫助建立兩岸骨髓庫;即使李遠哲這個現在認為是親獨分子,78年到大陸訪問安排他參觀景點,他卻說時間緊張先看科研單位,80年代不辭辛苦為大連物理化學所引進了當時國內還沒有的部分先進的分析儀器。而楊呢,只看到他在到處演講,唯恐人們不知道他除了第一個華人諾將外還有一顆赤子之心,到處與各地官員會面(好像與現今搞「學術政治」的科學家有某種相似),也沒聽說捐助什麼項目,不管是物理的還是人道的,倒是很會節約他自己的錢財,80年代經楊推薦到美國學習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個居然人格分裂殺了好幾個同學,真是「慧眼識英才」。50年代沒回來現在回來定居,領取「上帝最後的恩賜」,名利雙收,果然是學到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鄧稼先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

1986年,國內公開報道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名字,當年大漠上騰起蘑菇雲的謎底終於揭開。當人們以感激的心情來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卻平靜地辭世而去。黨和國家授予他的「五一」勞動獎章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卻永遠閃耀著光芒。

■21歲便在學生運動中擔任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26歲在美國成為「娃娃博士」;取得學位後第九天便毅然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

■1958年以後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創造出世界上研製氫彈的最快速度。

■臨終前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中國人,就會有人記得岳飛文天祥,就會有人記得??鄧稼先!!

Ⅳ 關於「兩彈一星」中國科學家的故事!

中國人一定要記住的真相——兩彈元勛的故事
一個人要想在這樣一個清濁混雜的社會里乾乾凈凈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還能奉獻全身心於自己的事業,且能取得偉大的成果,則更難。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乾乾凈凈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他又是一個將整個身心奉獻於自己的事業的人,因此贏得人們的崇敬;他更是一個成就豐功偉績的人,因此使人們由衷地欽佩和敬仰。

揚振寧和鄧稼先是同鄉,初中同學,西南聯大同學,一起坐船去美國留學。後來兩人有著完全不通的價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揚振寧留在美國繁華世界,靠獲得諾貝兒獎,出盡風頭,晚年還不甘寂寞!鄧稼先當年毅然回國,為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惜的是由於當年的科研試驗條件有限,人身防護條件簡陋,鄧稼先由於核輻射過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實為國家民族之大殤!但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從歷史和國家角度來說,鄧稼先必將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遠的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戰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過多少年,所有炎黃子孫都將崇敬他!

鏡頭一:著學生裝的楊振寧和鄧稼先先後登上輪船來到美利堅留學。

鏡頭二:西裝革履的鄧稼先在威爾遜總統號輪船上(取得學位後的第九天)踏上歸國的旅途。

鏡頭三:西裝革履,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振寧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鏡頭四:茫茫戈壁灘上,穿著舊軍大衣的鄧稼先在風沙中勘測原子彈實驗場(數年後羅布泊蘑菇雲升起,整個世界震驚,紛紛猜測中國得到了蘇或美專家的幫助,數十年後考可死報告再次堅稱中國偷竊W88彈頭技術雲雲)。

鏡頭五:楊振寧訪問中國,問鄧稼先有沒有美國人參與了兩彈研製(尚不知鄧就是負責人),鄧稼先只是說了句:你先上飛機吧。

鏡頭六:楊振寧在上海的餞行宴會上(特寫:政要滿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鄧稼先的紙條(內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離席到廁所淚流滿面(第幾次痛哭?)

鏡頭七:大量楊振寧與李政道交惡的新聞報道(特寫:時間跨度達四十年)的鏡頭切換,其中數分鍾楊振寧對台灣某傳記作家細數當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時自己如何將靈感告訴李政道雲雲。

鏡頭八:戈壁灘上,某次核彈點火後未爆炸,眾人面面相噓,鄧稼先說了句「我是總指揮」,然後隻身走進實驗場雙手捧出啞彈。

鏡頭九:幾年後,北京301醫院,鄧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數年,兩彈解密,中央始大張旗鼓宣傳,鄧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鏡頭十:楊振寧寫悼文追念鄧稼先,大家恍然:原來兩人是校友。

鏡頭十一:應母校多次邀請,楊振寧毅然決定回清華園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辦理中國綠卡,入住裝修一新的帶電梯的兩層別墅,開始教授本科物理。

鏡頭十三:楊振寧通過親友向媒體透露要和28歲的翁MM訂婚(讓我的老靈魂得到。。。)

*******************************************

在一次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就是這一次,伏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

鄧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與楊振寧合影,他是一種壯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許鹿希說,那時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幹,止也止不住了。高強射線導致的不治之症。這是在他手捧核彈頭走出放射區時,就心裡明白的。
鄧稼先有一次開會在西湖,他拉著同仁在「精忠報國」那四個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張相片。許鹿希說,鄧不愛照相,但這張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當初隨鄧稼先一起搞原子彈的科學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為「沒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團聚,不許親友通信。作為知識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樂趣、權益,是必須犧牲掉的了。

楊振寧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不忠:楊振寧先生在祖國最困難的時候毅然加入美國籍,父親勸說也無效,不肯歸國效力。拿到諾獎的志得意滿的楊因為買不到長島的房子耿耿於懷(最後還是屈居在教授區買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國籍,為此事楊的父親到死也沒有原諒他,是為不孝。

不仁:在祖國富強時,又在與某名牌大學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國頤養天年,自從回國以來,東走走、西逛逛,忙著走穴炒作,不願踏踏實實做工作.

不義:竊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諾貝爾獎,還倚老賣老的將名字寫在李政道的前邊,並出書醜化李政道;杜夫人剛剛過世,大一的基礎物理剛開課不到半個學期,就一心想著上帝的最後一個禮物...

想想學位畢業7天,不顧美國阻撓毅然回國的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核工業嘔心瀝血,年僅52雖因放射性影響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國,從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在中國發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後來成為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北京譜儀和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骨幹;1982年當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舉棋不定的關鍵時刻,他幫助我國選擇了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的BEPC方案,並成為當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區唯一的高亮度電子對撞機,並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結果。

想想剛剛過世的陳省身先生,生活儉朴、出錢出力、培養弟子、嘔心瀝血,一心祖國科學事業,真泰山北斗。身為科學家,應當規范言行,樹學人之楷模;

從一些以往的傳記回憶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楊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數解放初回國的科學家。理由:從年齡上看,李比楊年輕而同時獲獎,可以推知李更有創造力,而楊此後卻經常糾纏於論文署名的事情,從中國社會傳統可以知道,大概楊年長處於領導地位,而具體的事情大部分由李來完成(很難想像李不幹什麼事卻去搶年長又干許多事的楊的功勞),奧本海默也調和不了。楊在得獎後首先訪問了台灣,李同情紅色中國,兩人漸行漸遠。此後中美解凍楊回國見到老同學鄧稼先竟然鼓動他到美國,稍有頭腦的人都知道那時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鄧稼祥說過,我不會在楊面前透露在干什麼,因為楊何等聰明,只要我一說,他就可以推斷中國原子彈研究進展程度),周總理熱情的請楊回來為祖國效力,竟被他以國內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絕。而李、丁肇中訪問大陸後積極為國內引進先進設備,親自安排人才培訓,造出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受到楊的反對好像認為太浪費錢)、加速器、阿爾法磁譜儀等世界領先科技,李還積極幫助建立兩岸骨髓庫;即使李遠哲這個現在認為是親獨分子,78年到大陸訪問安排他參觀景點,他卻說時間緊張先看科研單位,80年代不辭辛苦為大連物理化學所引進了當時國內還沒有的部分先進的分析儀器。而楊呢,只看到他在到處演講,唯恐人們不知道他除了第一個華人諾將外還有一顆赤子之心,到處與各地官員會面(好像與現今搞「學術政治」的科學家有某種相似),也沒聽說捐助什麼項目,不管是物理的還是人道的,倒是很會節約他自己的錢財,80年代經楊推薦到美國學習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個居然人格分裂殺了好幾個同學,真是「慧眼識英才」。50年代沒回來現在回來定居,領取「上帝最後的恩賜」,名利雙收,果然是學到了中華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鄧稼先冒著酷暑嚴寒,在試驗場度過了整整10年的單身漢生活,15次在現場領導核試驗,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險要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

1986年,國內公開報道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名字,當年大漠上騰起蘑菇雲的謎底終於揭開。當人們以感激的心情來頌揚這位功臣時,他卻平靜地辭世而去。黨和國家授予他的「五一」勞動獎章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卻永遠閃耀著光芒。

■21歲便在學生運動中擔任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26歲在美國成為「娃娃博士」;取得學位後第九天便毅然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

■1958年以後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創造出世界上研製氫彈的最快速度。

■臨終前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只要這世界上還有中國人,就會有人記得岳飛文天祥,就會有人記得??鄧稼先!!

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輝煌的名字:

兩彈一星元勛: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院士

兩彈一星元勛:中國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核物理學家錢三強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冶金學家吳自良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泰斗錢學森院士

兩彈一星功勛:物理學家彭桓武

同時讓我們也記住一個名字,美國人楊振寧,他為自己的國家(美國)又增加了一個諾貝爾獎.

兩彈元勛——鄧稼先

Ⅳ 兩彈元勛的相關事跡

兩彈元勛的故事

一個人要想在這樣一個清濁混雜的社會里乾乾凈凈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還能奉獻全身心於自己的事業,且能取得偉大的成果,則更難。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乾乾凈凈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他又是一個將整個身心奉獻於自己的事業的人,因此贏得人們的崇敬;他更是一個成就豐功偉績的人,因此使人們由衷地欽佩和敬仰。

揚振寧和鄧稼先是同鄉,初中同學,西南聯大同學,一起坐船去美國留學。後來兩人有著完全不通的價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揚振寧留在美國繁華世界,靠獲得諾貝兒獎,出盡風頭,晚年還不甘寂寞!鄧稼先當年毅然回國,為中華民族的兩彈一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可惜的是由於當年的科研試驗條件有限,人身防護條件簡陋,鄧稼先由於核輻射過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實為國家民族之大殤!但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從歷史和國家角度來說,鄧稼先必將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遠的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戰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過多少年,所有炎黃子孫都將崇敬他!

在一次爆炸失敗後,幾個單位在推卸責任。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須有人到那顆原子彈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鄧稼先說:「誰也別去,我進去吧。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地區,那片意味著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彈頭,用手捧著,走了出來。最後證明是降落傘的問題。就是這一次,伏下了他死於射線之下的死因。

(5)兩彈元勛的故事擴展閱讀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Ⅵ 鄧稼先製造「兩彈一星的故事

故事如下: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

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

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6)兩彈元勛的故事擴展閱讀:

鄧稼先不僅注重科技實驗,還格外注重對科學理論的及時梳理和總結。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而且還是培養科研人員入門的教科書。

鄧稼先對高溫高壓狀態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培養年輕的科研人員,他還寫了電動力學、等離子體物理、球面聚心爆轟波理論等許多講義,即使在擔任院長重任以後,他還在工作之餘著手編寫「量子場論」和「群論」。

Ⅶ 兩彈一星科學家的感人事跡

在參與中國核武器研發的科學家當中,鄧稼先是最為人熟知的一位。

鄧稼先擁有美國的核物理博士學位,回國之後很快便成為中國原子彈研發的關鍵人物。在接到參加原子彈研發的命令之後,因為項目本身要求高度保密的特點,他將無法和家人通信,家人也無法知道他將去何方,幾乎等同於 「失蹤」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告別了妻子,進入這個需要常年與世隔絕的科研團隊。

1979年,在一次核試驗中,綁在原子彈上的降落傘發生了故障。鄧稼先要求別人站到安全距離以外,自己走上前去檢視這枚被摔壞的原子彈,因此受到了強烈的核輻射,導致肝臟和骨髓受損。在此後的幾次核試驗中,輻射逐漸損害了鄧稼先的身體,令他在1985年夏天患上嚴重的直腸癌。1986年7月17日,鄧稼先在301醫院的病床上獲得了人生中的最後一枚獎章,由時任副總理李鵬親自頒發的全國勞模獎章。12天後,鄧稼先因癌症導致的大出血不幸離世,年僅62歲。

拓展資料: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參考資料:網路–鄧稼先

Ⅷ 兩彈一星的故事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
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是極不尋常的時期,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抵制帝國主義的武力威脅和核訛詐,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高瞻遠矚,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傑出成就的科學家,以身許國,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他們和參與「兩彈一星」研製工作的廣大幹部、工人、解放軍指戰員一起,在當時國家經濟、技術基礎薄弱和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的情況下,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者們,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隊伍。他們在茫茫無際的戈壁荒原,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峽谷,風餐露宿,不辭辛勞,克服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經受住了生命極限的考驗。他們運用有限的科研和試驗手段,依靠科學,頑強拼搏,發憤圖強,銳意創新,突破了一個個技術難關。他們所具有的驚人毅力和勇氣,顯示了中華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決心和能力。
「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是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為了在新形勢下大力弘揚研製「兩彈一星」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這23位科技專家,是人民共和國的功臣,是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傑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業者的光輝榜樣。讓所有中國人記住他們!
「兩彈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氣的史詩,「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為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躍,創造了寶貴的經驗。「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不僅使我國的國防實力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廣泛帶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關、能創新、能協作的科技隊伍,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開拓前進、奮發圖強的信心和力量。「兩彈一星」的偉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Ⅸ 兩彈元勛鄧稼先的故事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內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容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Ⅹ 關於「兩彈一星」的故事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回,毅然決定答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在北京外事部門的招待會上,有人問他帶了什麼回來。他說:「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於原子核的知識。」
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