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李清照趙明誠的故事

李清照趙明誠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3 03:11:37

Ⅰ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愛情

一、二人愛情起緣於一次美好的邂逅。一日,趙明誠與李清照從兄李迥外出遊玩,在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相識。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已贊賞不已,此時一見,便產生了愛慕之意。趙明誠回去後,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
二、兩人婚後相敬如賓。婚後二人感情和諧,以收集金石字畫作趣。後因政治因素,趙氏親屬被迫隱居鄉里,趙明誠和李清照來到青州定居下來。趙家由顯貴變成了普通百姓,對他們而言,卻是因禍得福。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畫和古玩上。趙氏夫婦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勘校,整理題簽,得搭配書畫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同時,夫婦二人在飯後還時常坐在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拷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一次,趙明誠出外未歸,李清照曾作《醉花陰》一詞寄給丈夫告知自己的心情,趙明誠讀後,贊嘆不已。卻又想勝之,便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最後得與詞五十首,中夾雜李清照的詞。叫人評鑒,友人陸德夫品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陸德夫回答後,趙明誠不禁啞然。原來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由此更欽佩妻子的才學。
三、兩人感情起了裂痕。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匯報,當其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下屬自行布陣,在夜晚之時,成功擊敗王亦。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叛亂被定之後,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四、美滿姻緣落幕。1129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盪。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就吟誦出了《夏日絕句》。趙明誠站在她身後,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作而亡。同年,趙明誠病卒於建康(南京),一段將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Ⅱ 急求:李清照和她丈夫趙明誠的故事

賭書鬥茶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詞人。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右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結婚專。1106年趙挺之把青州私宅修葺一新,並屬根據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文,將主廳命名為「歸來堂」。趙明誠與李清照來此居住,李清照把自己的居室稱為「易安室」,自號「易安居士」。
他們當時的生活十分閑適,有時到青州街上去逛逛,遇到有價值的古器書畫,便買回家中,每獲一書共同校勘,考定版本。有時,他們晚飯後也常常猜書鬥茶。這種高雅的文化娛樂十分有趣。具體做法是,先煮上一壺茶,然後輪流由一人說出一句或一段古人的詩文,讓對方猜這句話出自哪本書、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以猜中與否分勝負。猜對了就優先喝一杯茶。由於李清照的記憶力特別強,幾乎是百猜百中,明誠不得不甘拜下風。可是往往清照端起茶杯,明誠一句笑話,引得兩人哈哈大笑,以至茶杯傾覆懷中,澆得一身濕漉漉的,卻沒喝上一口香茶。
1120年趙明誠出任萊州太守。次年9月清照離開青州赴萊州,結束了在青州的十幾年恬靜閑適的生活。

Ⅲ 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

李清照(公元1084年---約1151年),自號易安居士,宋朝濟南(在現在山東省濟南市)人,四十三歲以前,她的生活比較安定,後來飽嘗了國破家亡憂患,晚年生活非常清苦。她一生寫了許多詩詞,尤其是詞,感情真摯,思想清新,還有很多充滿愛國情調的佳作。李清照是我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女詞人。

童年趣事

李清照的童年,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故土度過的。濟南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古城。明鏡般的大明湖,雄偉的千佛山,還有七十二處噴珠吐玉似的泉水,把古城裝扮得分外嬌美。傳說,他家就在城西南著名的柳絮泉畔。平時,她除了和姐姐弟弟一起寫字作畫、吟詩填詞以外,最愛到柳絮泉邊遊玩。

有一年夏天,氣候非常炎熱。一天下午,李清照做完母親布置的功課,就向姐弟建議到外面去玩。

「姐姐,捉迷藏去!看我一下子就能把你抓住。」弟弟李hāng高興得大聲嚷嚷。

李清照聽後,笑著搖了搖頭。

「那就到後花園盪鞦韆去!比一比誰盪得又快又高。」姐姐知道李清照愛玩鞦韆,又出了這個主意。

李清照聽後,還是笑著搖了搖頭。

「那你說玩什麼好呢?」姐姐和弟弟同時眨巴著眼睛問道。

李清照並不立即回答,只見她隨手提起筆來。在紙上寫了「劃船游湖」四個字。姐弟一看,樂得拍手大叫:

「好主意!好主意!」

經過母親同意,姐弟三人像出籠的小鳥,手拉著手跑出屋去,登上了停靠在柳絮泉邊的遊船。

「開船嘍!」弟弟一聲吶喊,李清照立即奮力劃漿,船就沿著堤岸向前駛去。

這柳絮泉原是個天然池塘,和大明湖相連,周圍有著形狀不同的怪石,池水非常清澈明凈。李清照劃著劃著,不顧岸邊丫頭們的勸告,慢慢地把船劃進了水池中央。姐弟三人一面呼吸著清新芬芳的空氣,一面欣賞著四周美麗的景色。過了不一會兒,太陽落山了,整個湖面變得暗淡起來。姐姐正想催促李清照趕快回去,忽然發現妹妹正對著池邊的怪石出神,忙問道:

「喂,你怎麼啦!」

「姐姐,我在給它們起名字呢。」李清照說著,忽然興奮起來,「你們看,那塊怪石像不像天上的仙女?我看就叫它『怪女石』吧!」

「噯,那邊的一塊真像一隻大鍾,該給它取個什麼名字呢?」弟弟大聲問道。

「就叫它『金鍾石』好啦!」李清照隨口回答。

姐弟三人給岸邊怪石,逐個取著名字,什麼「老壽星」啦,「小駱駝」啦,真是看不完的怪石,取不盡的名字。忽然,姐姐大聲驚叫起來:

「不好,天黑啦,再不回去,我們可要分不清東南西北,回不了家啦!」

「哎呀,回不了家,我們怎麼辦哪!姐姐,快走吧!」弟弟帶著哭聲對李清照說道。

眼看天色越來越昏暗,李清照也著急起來,連忙用力劃動雙槳。誰知因為心慌意亂,小船竟闖進了荷花叢中,把躲在裡面的水鳥嚇得大聲驚叫,一齊「撲愣愣」地飛向夜空。姐姐和弟弟嚇得變了臉色,李清照卻樂得大笑起來。

後來,李清照還專門寫了一首《如夢令》小詞,記下了這次游湖趣事。

初露才華

李清照的父母都精通古代詩文,在他們的影響下,李清照從小就喜愛文學,閱讀了大量的文學書籍,尤其在寫詩填詞方面,基本功很扎實。到了十五六歲,她更是整天不離詩文書畫,把古今名家的詩詞,讀了一遍又一遍,抄了一本又一本。

有一年,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京城做官。為了教育女兒,他經常把李清照帶在身邊。一天,李格非和幾位朋友一起到匡山去游覽,回家以後拿出一首詩對李清照說:

「這是我的好朋友張文潛寫的詩,他是當今有名的詩人,大家都說這首詩寫得很好,你拿去好好讀讀。」

李清照接過詩稿,認真讀了起來,發現這首詩歌頌了唐朝的繁榮昌盛,寫得很有氣派,值得自己好好學習。但是,當她反復讀了幾遍以後,對它的內容卻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她以為不能光是歌頌唐朝的繁榮昌盛,也應該指出唐朝君臣腐敗的一面。於是,她按照詩的原來格式,接連寫了兩首和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不久,李格非在家裡和朋友聚會,大家邊喝酒邊談論詩文,氣氛十分熱烈。李清照也坐在一邊,抓緊時機向長輩們學習。這時候,一個賓客對李格非說道:

「格非兄是當今有名的才子,您的女兒一定也是位能詩善文的女才子,今天何不讓她顯露一下才華呀!」

李格非聽了,就吩咐女兒把她最近寫的詩文拿來,請客人們評閱。李清照猶豫了一會兒,拿出了那兩首和張文潛的詩。客人們爭著傳閱以後,都一致叫好。有的說:

「一個年輕姑娘,敢對當今大才子的詩,提出不同看法,說得很有道理,真令人敬佩!」

「詩里用詞造句都很精妙。不知底細的人,粗粗一看,一定以為是大才子寫的呢!」

聽著客人對女兒的贊揚,李格非也著實高興。從此以後,他更加重視對女兒的培養了。

一張畫

李清照十八歲那年,同丞相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結了婚。趙明誠不但詩文寫得好,還特別喜愛收藏文物。剛結婚的時候,他正在京城太學讀書,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就時常把自己的衣服換了錢,去買喜愛的碑文和字畫。李清照為了幫助丈夫收藏文物,也盡量節約家庭開支,吃穿都很儉朴。夫妻倆情趣相投,感情很好。

有一次,兩個人把三個月積蓄下來的一千五百錢,用來買了一張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跡。不久,又有一人拿了一幅古畫找上門來說:

「這是大畫家徐熙畫的《牡丹圖》,聽說你們很喜歡收藏名畫,是個行家,今天我特意送上門來。」

李清照和趙明誠展開古畫,共同仔細地辨認,斷定確實是徐熙親手畫的珍品。畫上的牡丹形態不一,花瓣艷麗逼真,莖葉嫩綠可愛。特別是花朵上的粒粒露珠,畫得晶瑩閃亮,像是在滾動似的,而空中的蝴蝶,也和真的一般。倆人越看越喜愛,忙把那人迎進客廳,問道:

「這畫確是真品,不知你要多大的價,才肯賣呢?」

「二十萬錢。」那人回答。

「這么多?少一些不行嗎?」

「不行。少一文也不賣。」

趙明誠和李清照對看了一下,就請那個人先在家裡住下。晚上,夫妻倆商議起來,李清照說:

「畫是好畫,只是錢太多了。」

「是啊,我們哪有這二十萬錢呢?」

「讓我來算一算。」李清照把家裡能賣的物品核算了一下,可仍然湊不起那筆錢,只得嘆了口氣。

「那就不要買了。」趙明誠泄氣地說。

第二天,他們把畫還給了那個人,讓他走了。兩個人為這件事惋惜了好幾天。

志同道合

李清照和趙明誠經常在一起討論學問,互相鼓勵和促進。每當飯後飲茶,他們愛做一種有助記憶的智力游戲,取名「賭茶」。就是由一方說出某件事,另一方要很快指出這件事記載在哪部書、哪一卷、哪一頁、哪一行,說對了,可以先喝一杯茶;說錯了,要承認自己讀書還不夠專心致志。李清照經常在「賭茶」中取勝。

趙明誠對妻子的學問很敬佩,但是有時候也並不完全服氣,總覺得自己的詩詞並不比她差。

有一年,趙明誠在青州(在現在山東省益都)做官,李清照沒有同去。不久,她寫了一首詞託人捎給丈夫,表達對他的思念。趙明誠接到這首詞後,很受感動,也寫了幾首詞回送給她。當他提筆寫的時候,忽然想起來:

「我是宰相的兒子,又是當了官的人,一定要比她寫得好才行。」

於是,他花了好幾天的時間,終於苦心寫成了五十首詞,還把李清照寫的也重抄了一遍,和自己的混在一起,想先請人評論一下,看哪一首寫得好。恰巧他的詩友陸德夫來了,趙明誠忙把這些詞全拿給陸德夫看。等陸德夫看完以後,趙明誠問:

「您看,我寫的這些詞哪一首最好?」

「很難分出高低,寫得都很見功力。」好友誇贊說。

「那總有幾句寫得最好的吧?」

「依我看其中三句寫得最好。」

「哪三句?」趙明誠忙問。

陸德夫隨口念道: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三句恰恰是李清照寫的。這么一來,趙明誠對妻子真是打心眼兒里佩服了。李清照的詞,用詞自然巧妙,感情細膩真切,確實高人一頭。

災禍臨頭

公元1126年,趙明誠在淄州(在現在山東省)做官,李清照已經有四十三歲了。在這以前,他們的生活比較安定,李清照寫了許多著名的詩詞,還幫助丈夫收藏了許多文物,編寫了一部有關古代歷史文物的著作——《金石錄》。不料,這時候北方的金王朝舉兵南侵,爆發了一場災難深重的民族戰爭,打破了李清照的寧靜生活。

一天,趙明誠從外面急匆匆趕回家來,李清照感到情況不妙,忙問:

「看你的神色,一定又得到了什麼壞消息了?」

「是呀,仗越打越糟。」趙明誠氣喘吁吁地說,「兩個皇帝都成了金兵俘虜,大宋王朝危急萬分!」

「怎麼無人抵抗?那些文官武將都是干什麼的?」李清照焦急地說。

趙明誠長長嘆了一口氣:

「事到如今,還有什麼好說的。聽說康王趙構早帶人往南逃走了。」

「那我們怎麼辦?」

「這里待不下去了,得趕快到南方去。」

「可這些國寶怎麼辦?」李清照指了指滿屋的珍貴文物,心情十分沉重。當時他們已經收藏了二十多間屋子的古代珍貴文物。

「只有一個辦法,趕快包裝起來,設法轉移!」趙明誠果斷地決定。

這一年,李清照是在惶恐不安中度過的。她和丈夫一起,天天整理文物,並且小心地一件件包裝起來。第二年,趙明誠得到母親病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動身到南京奔喪,李清照則回到青州,照看餘下的文物。沒多久,金兵攻克了青州,她帶著幾十車文物逃離了青州城,到了南京。剩下的文物全讓戰火燒毀了。

痛悼明誠

李清照在南京住了一年以後,又跟著丈夫流亡到了池陽(在現在安徽省)。有一年,南宋高宗皇帝給趙明誠下了一道聖旨,封他做湖州(在現在浙江省)知府,還讓他立即趕到南京拜見皇帝。李清照只得暫時留在池陽,等待丈夫的消息。

一天,李清照正在給趙明誠寫信,她的丫頭喜氣洋洋進來報告說:

「夫人,老爺派人送信來啦!」

「快請他進來!」李清照說著,自己先迎了出去。見到南京來的人,第一句話就問:「老爺身體可好?」

「啟稟夫人,老爺身體欠安,特派我來送信給夫人。」

「啊!老爺得了什麼病?情況怎樣?」

「這是老爺的書信,情況都寫在上面。」

李清照拆開信一看,立即驚叫起來。原來趙明誠趕到南京,因為路途疲勞,很快就病倒了。李清照估計丈夫的病情一定很重,連夜乘船趕到南京。這時候,趙明誠已經骨瘦如柴,連話都講不清了,沒幾天終於離開了人世。李清照撫著丈夫的屍體,悲痛地大哭起來。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舉目無親,在床上一連躺了兩三天,哭一陣,停一陣,茶飯不進。以後的日子可怎麼過呀?她獨自守在窗前,感到彷彿丟失了什麼寶貝,到處尋找,也沒有下落。黃昏時候,天上又落下了一場瀟瀟秋雨。李清照更增添了對丈夫的思念。後來,她寫了一首《聲聲慢》的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這首詞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品,把當時國破家亡和離鄉背井的愁苦之情寫得多麼傳神啊!

慘涼的晚年

在國破家亡的處境中,李清照飽嘗了生活的艱難。後來,她跟著弟弟來到了南宋都城臨安居住。

由於長期的心情憂悶,李清照又患了好幾種病,連死後的棺材也准備好了。可是她仍然頑強地生活著,關心著國家的命運。當時的南宋朝廷採取逃跑和退讓政策,不敢和金國抗爭,李清照對此十分痛心。她寫的一首《夏日絕句》中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里借歌頌古代英雄項羽打了敗仗也不肯過江的精神,諷刺了貪生怕死的官員。多少年來,這首詩一直被人們傳誦著。

李清照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晚年,為了不給弟弟增加負擔,她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文人。可沒料到,張汝舟為人很不正派,不但沒有趙明誠那樣的學問,還經常行賄受賄,甚至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利用職權謊報軍情,貪污大筆軍餉。不但如此,他還經常打罵李清照。

李清照氣憤到了極點。她寧可孤身一人度過餘生,也不願和這種人共同生活。於是,她揭發了張汝舟的罪行,毅然和他脫離了關系。

從此,李清照開始了默默無聞的生活,一直到她離開人世間。

Ⅳ 李清照夫婦"賭書潑茶"的故事

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謂自己常與丈夫趙明誠比賽看誰的記性好,比記住某事載於版某書某卷某頁某行。經查原權書,勝者可飲茶以示慶賀,有時太過高興,不覺讓茶水潑濕衣裳。納蘭容若曾在《浣溪沙》一詞中用過此典,全詞曰: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Ⅳ 哪個成語故事是關於李清照和趙明誠的

1、青少年 冰雪聰明 ,豆蔻年華,婉約動人,文采飛揚,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於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旦粻測救爻嚼詫楔超盲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2、婚後 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兩情相悅,比翼齊飛,夫唱婦隨,志同道合,結發夫妻,情深意重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南渡後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棒打鴛鴦,黯然神傷,鶼蝶情深, 無依無靠,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Ⅵ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故事 100字左右

李清照18歲便與抄太學生襲丞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為連理。婚後,兩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詩詞文章,共同研砥鍾鼎碑石。
在趙明誠編纂《金石錄》的時候,李清照給予丈夫全力支持,
在愛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湧,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的詩詞創作進入成熟期,然而,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長期的離別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後半生一直生活在對丈夫的思念之中。

她用詞來寄託和表達自己對愛人的綿綿相思之情。在得到趙明誠卧病不起的消息時,當天就乘船東下,與相濡以沫的丈夫見了最後一面。此後,直至客死他鄉,李清照對愛人的追憶始終沒有消褪。

Ⅶ 我想要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愛情故事如題 謝謝了

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恩愛纏綿、至死不渝的的愛情故事一直被後人傳為佳話,雖然他們的愛情總是遊走在聚散離合之間。 李清照18歲便與太學生丞相趙挺之子趙明誠結為連理。婚後,兩人感情融洽,志趣相投,互相切磋詩詞文章,共同研砥鍾鼎碑石。經常會有新奇感悟和發現。雖然當時夫妻兩人家境都較寬裕,但是為了搜集名人書畫和古董漆器,他們居然「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綉之具。」每逢初一和十五,夫妻兩人總要到都城開封的相國寺一帶的市場上去尋訪金石書畫,然後傾囊買回家裡。如此幾年,積少成多,他們的書齋「歸來堂」,單是鍾鼎碑碣之文書就有兩千卷之多。 在趙明誠編纂《金石錄》的時候,李清照給予丈夫全力支持,憑借廣博的見識,出眾的記憶力,每當丈夫對材料出處有所遺忘疑惑時,李清照總能很快說出出處。長此以往,夫妻之間就以誰說得准、說得快決勝負,確定飲茶先後,勝者往往舉杯大笑,致使茶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裡,他們相互鼓勵,樂在其中。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中秋佳節,趙明誠的好友陸德夫等人來訪。陸德夫向李清照施過禮後,轉身笑問趙明誠:「趙兄,近日又有幾首佳作,能否拿出與大家共享?」趙明誠將夾有李清照填好詞的十幾篇近作遞給好友們,大家傳換閱讀,吟詠品味。忽然,只聽陸德夫拍案叫道:「好一首《醉花陰》,真可謂千古絕唱。」眾人也都齊聲叫好,紛紛評論說:「《醉花陰》果然是上乘之作,特別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更是絕妙之極。」趙明誠又是高興,又是慚愧,只好承認這一闕實為夫人所作,並當著眾人的面拜夫人為師。 在愛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湧,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的詩詞創作進入成熟期,並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體物超妙,絕塵去俗的獨特風格。就這樣,他們在互相激勵與學習的日子裡,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然而,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美好的時光總是不能長久,長期的離別之苦使得李清照的後半生一直生活在對丈夫的思念之中。 隨著趙明誠離家日子的無限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於情緒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體漸漸消瘦下來,任何花開花落,秋風春雨,四季更迭的情境都會激發多愁善感的她的創作靈感,用詞來寄託和表達自己對愛人的綿綿相思之情成了李清照唯一排解苦悶的方式。 李清照在得到趙明誠卧病不起的消息時,當天就乘船東下,日夜兼程,與相濡以沫的丈夫見了最後一面。他們夫婦訣別的情景,在李清照所做的《金石錄後序》中有十分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此後,直至客死他鄉,李清照對愛人的追憶始終沒有消褪。 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以悲劇結尾的愛情故事往往更有攝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沒有人願意這樣的愛情悲劇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們感懷古人的愛情故事的同時,千萬別忘記疼惜我們身邊的親密愛人,畢竟,做到「我愛你」並不容易。 從精神羅網中掙身而出的過程,很可能貫穿人的一生。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未能全然掙脫,其中包括一些極其傑出的人物。這實在是有關生命本質的一系列悲劇故事。 我深知只有具體地體驗了這種故事才能真正領悟有關名譽的種種涵義,因此必須選一個這樣的人來舉例,選來選去選中了李清照——一個清純絕俗到似乎不應該有名譽問題的人。女詩人風華絕代又與世無爭,成天獨個兒仁立於西風黃花之中,又不招誰惹誰,會遇到一些什麼名譽問題呢?正是這種疑問,觸及了人生與名譽之間的險惡玄秘。 李清照是在與趙明誠結婚之後,開始目睹長輩們遭受的名譽災禍的。這種經歷像是一種試煉,讓她明白一個人在名譽問題上的乖謬無常。她的父親李格非與當時朝廷全力排斥的所謂「元祐黨人」有牽連,罷職遠徙。這種名譽上的打擊,自上而下,鋪天蓋地,轟傳一時,壓力極大,但年輕的李清照還能承受,因為這里還有另一種名譽——類似於「持不同政見者」的名譽,然而不幸的是,處理這個案件的恰恰是丈夫的父親趙挺之!這一下就把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妻推入到十分尷尬的境地:只要一方的父親能保持名譽,另一方的父親就必然失去名譽;而這種你死我活的格局壓在一個家族的頭頂,實際上連一半名譽也無法保持,只能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別人看笑話,兩敗俱傷。李清照身在其中立即體會到了這種尷尬,曾大膽寫詩給公公趙挺之,要他以「人間父子情」為慮,顧及兒子、兒媳和親家的臉面,不要做炙手可熱、讓人寒心的事。 一個新過門的兒媳婦能夠以如此強硬的口氣上書公公,可見做公公的趙挺之當時在親友家族乃至民間社會中是不太名譽的,但實際上他很可能是一個猶豫徘徊的角色,因此最終也遭到打擊,甚至在死後僅僅三天,家產被查封,親屬遭拷問,兒子趙明誠也被罷免官職。事雖如此,他原先缺失於民間士林的名譽並沒有恢復,反而增加了一層陰影,人們只把他看成三翻四覆的小人。古往今來,很多勉強進人不同身份而又良知未泯的知識分子官吏,大多會在自身名譽上遭此厄運而百口莫辯。這時,李清照跟隨著落魄的丈夫趙明誠返回故里青州居住,對世間名譽的品嘗已經是澀然不知何味了。 我想,被後世文人一再稱道的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倆在青州十餘年的購書、猜句、罰茶的風雅生活,正是在暫離升沉榮辱旋渦後的一灣寧靜。他們此時此地所達到的境界,好像已經看破紅塵,永遠不為是非所動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名譽上的事情沒有止境,你參破到什麼程度,緊接著就有超過這一高度的騷擾讓你神亂性迷,失去方寸。就像是催逼,又像是驅趕,非把你從安寧自足的景況中驅趕出來不可。 似乎是上天的故意,李清照後來遇到的名譽問題也越來越大,越來越關及個人,越來越無法躲避。例如那個無中生有的「玉壺事件」就很典型。事情的起因發生於趙明誠重病期間,曾有一位探望者攜帶一把石壺給這位病榻上的文物鑒賞家看過,沒想到趙明誠死後即有謠傳興起,說他直到臨死還將一把珍貴的玉壺託人獻給金國。當時宋、金之間正在激烈交戰,這種謠傳關涉到中國文人最重視的氣節問題,李清照再清高也按捺不住了。但她又不知道應該如何洗刷,想來想去選了一個最笨的辦法:帶上夫妻倆多年來艱辛收藏的全部古董器物,跟隨被金兵追得走投無路的宋高宗趙構一起逃難,目的是希望有機會把這些古董全部獻給朝廷。她的思路是,謠傳不是說我的丈夫將一把玉壺獻給了金國嗎?現在金國愈加兇猛而宋廷愈加萎弱,我卻願意把全部古董獻給宋廷,這是一切稍有勢利之心的人做得出來的嗎?已故的丈 夫與我完全同心,怎麼可能叛宋悅金呢? 這實在是只有世界上最老實的文化人才想得出來的表白方式,她顯然過高地估計了造謠者的邏輯感應能力,他們只顧捕風捉影罷了,哪裡會留心前後的因果關系?她也過高地估計了周圍民眾的內心公正,他們大多樂於聽點別人的麻煩事罷了,哪裡會感同身受地為別人辯誣?她更是過高地估計了喪魂落魄中的朝廷,他們只顧達命罷了,哪裡會注意在跟隨者的隊伍里有一個疲憊女子,居然想以家庭的全部遺藏來為丈夫洗刷名聲? 宋高宗在東南沿海一帶逃竄時一度曾慌張地在海上舟居,李清照也從海路追蹤。這一荒誕的旅程最後在一位遠房親戚的疏通和勸說下終於結束,但在顛沛流離中,所攜文物已損失絕大部分。 付出如此代價,名譽追回來沒有?這真是天知道了。 至此李清照已經年近五十,孤孤單單一個人,我想她一定累極了。在國破家亡的大背景下,她頹然回想,父親的名譽、公公的名譽、丈夫的名譽,已經摧肝裂膽地折騰了大半輩子,究竟有多大實質性的意義呢?她深深喘一口氣,開始渴望過幾年實實在在的日子,她已受不住在寒秋的暮色里回憶那早已遠逝的親情抱肩而泣的凄楚,她想暫別往昔,她想尋找俚俗,於是,她在思慮再三之後接受了一個叫張汝舟的軍隊財務人員的熱烈求婚,又有了一個家。 她當然知道,在儒家倫理的重壓下,一個出身官宦之家的上層女子,與亡夫的感情彌深彌篤,而且又年近半百,居然公開再嫁,這會受到上上下下多少人的指責?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當時很有見識的文人學者在自己著作里對李清照再嫁的惡評:「傳者無不笑之」、「晚節流盪無依」……對此,我們的女詩人似乎有一種破釜沉舟般的勇敢。 如果事情僅僅到此為止,倒也罷了,李清照面對鼎沸的輿論可以閉目塞聽,關起門來與張汝舟過最平凡的日子。然而萬萬沒有想到,這個張汝舟竟然是不良之徒。他以一個奸商的目光,看上了李清照在離亂中已經所剩無幾的文物,所謂結婚只是詐騙的一個手段,等到文物到手,他立即對李清照拳腳相加,百般虐待。可憐的李清照,只要還有一點可容忍的餘地,是絕不會再破門而出公開家醜的,她知道一切剛剛嘲笑過她的正人君子們得知內情後會笑得更響,但她畢竟更知道生命的珍貴,知道良善高雅不應該在凶惡橫蠻前自甘滅亡,因此不顧一切地在結婚三個月後向官府提出上訴,要求解除他們的婚姻關系。 李清照知道宋朝法律,妻子上告丈夫,即便丈夫真的有罪,妻子也要被判兩年徒刑。但她寧肯被官府關押,寧肯審案時在大庭廣眾之下與無賴張汝舟對質,丟盡臉面,也要離婚。 沒有任何文字資料記載李清照出庭時的神態,以及她與張汝舟的言詞交鋒內容,但是可以想像那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和聽到的。為了達到離婚的目的她必須訴苦,但只要訴苦就把自己放置到了博取人們同情的低下地位上,這是她最不肯做的,更何況即便訴苦成功,所有旁觀者的心中都會泛起「自作自受」四個字,這些她全能料到。如此景況,加在一起,出庭場面一定不忍卒睹。讓這一切都從歷史上隱去吧,我們只知道,這次上訴的結果,張汝舟被問罪,李清照也被關押,但離婚是成功了。李清照沒有被關押太久,由於一位朝中親戚的營救,她在九天後出獄。出獄後立即給營救她的那位親戚寫信,除了感激,還是在擔心自己的名譽:「清照敢不省過知慚,們心識愧。責全責智,已難逃萬世之譏;敗德敗名,何以見中朝之士」;「雖南山之竹,豈能窮多口之談?惟智者之言,可以止無根之謗」。 女詩人就是在如此沉重的名譽負荷下,悄悄地進入了老年。由此我們可以更深人地懂得她寫於晚年的代表作如《聲聲慢》了,那就不妨再讀一遍: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許多寫李清照的影、視、劇作品要故意諱避她如此劇烈的心理掙扎,可能也是擔心一涉及名譽就怎麼也表述不清。名譽,實在是一種足以籠罩千年的陰雲。 結果,千千萬萬不知李清照命運悲劇的讀者,卻在心中一直供奉著一個無限優雅的李清照。這是一種虛假嗎?不是,這是一種比表層真實更深的真實。掙扎於身邊名譽間的李清照雖然擁有幾十年的真實反倒並不重要,而在煩悶時寫下一些詩詞的李清照卻因創造了一種東方高雅女性的人格美而光耀千秋。為此,真希望飽學之士不要嘲笑後代讀者對李清照命運悲劇的無知,這種無知正體現了一種歷史的過濾和選擇。那些連李清照本人也擔心「難逃萬世之譏」的惡名並未長久延續,真正延續萬世的名譽,在當時卻被大家忽視了,包括李清照自己。

Ⅷ 求李清照和趙明誠的故事,簡短一點

清照和趙明誠的故事: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

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

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

後兩年,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趙家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盡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更不惜脫衣市易。然而,他們的力量畢竟有限。一次,有人拿了一幅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求售,索錢20萬文。

他們留在家中玩賞了兩夜,愛不釋手。但是,計無所出,只好戀戀不舍地歸還了人家。為此,夫婦相向惋悵者數日。新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安靜和諧,高雅有趣,充滿著幸福與歡樂。

(8)李清照趙明誠的故事擴展閱讀: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

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後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

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範,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Ⅸ 求李清照與趙明成的故事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濟南歷下人,進士出身,蘇軾的學生,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藏書甚富,善屬文,工於詞章。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寫有:「提點刑獄、歷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冢下。」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很有文學修養。由於家庭的影響,特別是父親李格非的影響,她少年時代便工詩善詞。
李清照的成長,與她所處的自然環境也是分不開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風景如畫,人文薈萃的家鄉歷城渡過的。大約在她五六歲時,因父親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隨父母遷居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她是在東京長大的。那時候,北宋統治階級享樂成風,東京表面上仍極繁榮。李清照作為一個士大夫階層的大家閨秀,由於封建禮教的禁錮,不可能像男子一樣走出家門。接觸整個社會。但她畢竟出身於城市,不像鄉村地主家裡的女子那樣閉塞。她不僅可以劃著小船,嬉戲於藕花深處,而且可以跟著家人到東京街頭,觀賞奇巧的花燈和繁華的街景、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豐富了她的精神生活。李清照愛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說明了她曾經受過故鄉山東的涵育。而她在愛情描寫上的"毫無顧藉",顯示了都市社會風氣和文學氣氛對她的熏染。
一日,趙明誠與李清照從兄李迥外出遊玩,在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與李清照相識。趙明誠早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本已贊賞不已,此時一見,便產生了愛慕之意。趙明誠回去後,便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談及此事。趙挺之恍然大悟,便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

婚後二人感情和諧,以收集金石字畫作趣。後因政治因素,趙氏親屬被迫隱居鄉里,趙明誠和李清照來到青州定居下來。趙家由顯貴變成了普通百姓,對他們而言,卻是因禍得福。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金石、字畫和古玩上。趙氏夫婦每得一本奇書,便共同勘校,整理題簽,的搭配書畫器物,便仔細把玩,互相給予評價。同時,夫婦二人在飯後還時常坐在歸來堂中烹茶。兩人指著滿屋的書籍互相拷問對方,猜中的人先飲茶。以此為樂。趙、李二人還互比文采。李清照曾作《醉花陰》一詞,由其以「人比黃花瘦」一句最為經典。趙明誠讀後,贊嘆不已。卻又想勝之,便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最後得詞五十首,叫人評鑒,友人品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友人回答後,趙明誠不禁啞然。原來是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由此更欽佩妻子的才學。

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因奔母喪先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這時李清照已返回青州,整理歸來堂中的金石文物,准備與南下的趙明誠會和。最後經挑選裝車15車,其他沒帶走的東西便鎖在10餘間屋子裡。但時局變亂,她離開沒多久,青州就發生了兵變,她家毀於兵禍,令人痛心。

趙明誠只做了一年的江寧知府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建炎三年(1129)二月,御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匯報,當其並沒有把它放在心上,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下屬自行布陣,在夜晚之十,成功擊敗王亦。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

不久,趙明誠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趙、李分別時,局勢更糟。李清照也知道,夫妻分別,隨時都可能遭遇兵禍。而丈夫在兵變中的懦弱也在她心中留下了陰影。於是她更擔心自己保護不了如此多的物件,於是便問趙明誠,若真發生不測,那該如何是好?當時趙明誠說,若逢不測,先丟輜重,再拋棄衣物,然後依次是書冊、卷軸和古器,而夫婦二人所收藏的最為珍貴的《趙氏神妙帖》不能失去,若非萬不得以,只能與李清照共存亡。

1129年,趙明誠死於湖州,一段將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十八歲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婦擅朋友之勝」。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據說熱愛金石和文物收藏的夫婦倆常在飯後喝茶時做這樣的游戲:即一個人說出古書上的一件事另一個則要答出這件事記載在哪一部書的哪一卷、哪一頁、哪一行說對了就算勝利可以先喝茶說錯了就算失敗就得為對方奉茶。問答到熱烈時常常會茶也倒了滿懷兩人笑鬧不已。
趙父是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後,她把整個身心都放在文學藝術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趙明誠互相砥礪,進行詞的創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陽節,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陰》,寄給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秋閨的寂寞與閨人的惆悵躍然紙上。據《嫏環記》載,趙明誠接到後,嘆賞不已,又不甘下風,就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日三夜,寫出五十闕詞。他把李清照的這首詞也雜入其間,請友人陸德夫品評。陸德夫把玩再三,說:「只三句絕佳。」趙問是哪三句,陸答:「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欽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隨難民流落江南。飄流異地,多年搜集來的金石字畫喪失殆盡,給她帶來沉痛的打擊和極大的痛苦。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趙明誠胸懷滿腔熱血,可卻出師未捷身先死。第二年趙明誠病死於建康(今南京),更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在李清照孤寂之時,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當時無依無靠,便頂世俗之風嫁給張汝州。婚後,二人發現自己都受到了欺騙,張汝州發現李清照並沒有自己預想中的家財萬貫,而李清照也發現了張汝州的虛情假意,甚至到後來的拳腳相加。之後,李清照發現張汝州的官職來源於行賄,便狀告張汝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妻子告發丈夫,即使印證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獄之苦。李清照入獄後,由於家人收買了獄卒,入獄九天便被釋放,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結束。

目睹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橫行肆虐激起她強烈的愛國情感,她積極主張北伐收復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無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為幻影。李清照在南渡初期,還寫過一首雄渾奔放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借項羽的寧死不屈反諷徽宗父子的喪權辱國,意思表達得痛快淋漓,表達對宋王朝的憤恨。

多年的背井離鄉,她那顆已經殘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問題遭到士大夫階層的污詬渲染,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她無依無靠,呼告無門,貧困憂苦,流徙飄泊,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