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簡短的成語故事

簡短的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2 21:55:03

『壹』 簡短的成語故事,十個。要簡短。急!!!

【刻舟求劍】古時候,一位公子在湖上泛舟,一不小心,寶劍掉進了河裡,他就在丟劍的地方做了一個記號,到岸邊,就順著記號找,卻怎麼也年找不到了.【智子疑鄰】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楚國人中有一個在鄭國賣珍珠的,做了一個木蘭的匣子,這匣子用肉桂山椒熏過,用珠子和寶玉點綴著,用紅色的美玉裝飾著,用綠色的翡翠環繞著。鄭國人買了他的匣子而還給他珍珠。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路上.天氣炎熱,周圍沒有水源,士兵精疲力盡.曹操著急萬分,怕貽誤戰機.於是慌稱前方有梅林.士兵們聽了,士氣高漲,很快在曹操的帶領下找到了水源.----有名的望梅止渴【揠苗助長】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

『貳』 20個成語故事簡短

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願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並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准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後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後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後,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裡的老百姓嗎?」於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天衣無縫【出處】徐視其衣並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
【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裡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叄』 成語故事60個(簡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肆』 60個簡短成語故事

很多啊比如:呆若木雞 老馬識途 三令五申 上下其手 不可救葯 我把故事找給你吧!

『伍』 簡短的成語故事10字

望梅止渴,自相矛盾,囫圇吞棗。夠嗎?

『陸』 十篇成語故事,簡短的,最多50個字,最簡單的!能多短就多短!

1、草船借箭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一個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到十萬余支箭,立下奇功。

2、杯弓蛇影。一天一個人請他的朋友來吃飯。她家的牆上有一張弓被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看成了一條小蛇。於是朋友回去就生了病,有一次他去看他。問明原因才知道他是朋友是因為他牆上的弓。於是他回去重新拿酒杯做了一次試驗。應給朋友看過,不了幾天朋友的病居然好了。

3、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4、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5、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6、疑鄰盜斧: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7、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8、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9、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10、【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柒』 成語故事大全短的50~100字

1、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4、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5、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7、千呼萬喚
形容再三催促。
白居易用詩歌為民請命,得罪了當時的權貴。因此被貶到江州做司馬。他來到潯陽江邊與即將離別的朋友送行,風吹著蘆葦傳來陣陣凄涼。他們上船喝起了酒來,江面上傳來一陣琵琶聲。他們驅船靠近,千呼萬喚才見到那位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
8、杯水車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
從前有一個樵夫在山上打柴,聽到救火聲就跑去救火。後來他的柴車也著了火,正好看到路邊有一個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邊去裝水來救火,但火勢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無濟於事,一整車柴全部被燒毀
9、栩栩如生
栩栩:活潑生動的樣子。指藝術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樣。
莊子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夢見自己變成一隻美麗麗的蝴蝶,比真的蝴蝶還美,活靈活現,在空中翩翩起舞。
10、三顧茅廬
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劉備和關羽、張飛親自到卧龍岡拜見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誠心請諸葛亮出山
11、以一當十
當:相當。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軍隊英勇善戰。
公元506年,孫武率三萬精兵攻打楚國,消滅20多萬楚軍,創造一個以一當十的戰例
12、道聽途說
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古時學者艾子的鄰居毛空是一個不務正業的人,經常把外邊聽到的事情加以誇大說給艾子聽。一次他說:「一隻鴨子一次下了100個蛋。」艾子不信,他又說天上掉下一塊二十丈長十丈寬的大肉,而且還信誓旦旦地說他親耳聽來的
13、一片冰心
冰心:清潔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詩人王昌齡官場屢屢失意,觸犯了權貴豪門,一再被貶,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純潔而自慰,決心不與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流露出這樣的情感:「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4、按圖索驥
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春秋時期相馬專家孫陽(伯樂)根據自己的相馬經驗寫了《相馬經》,他的兒子很想把相馬的絕技學到手,熟讀《相馬經》,根據經書上的標准選出的「千里馬」——一隻癩蛤蟆回家向其父報喜,伯樂看後哭笑不得
15、氣壯山河
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壯麗。
北宋時期,趙鼎21歲中進士受到宰相吳敏的賞識,調到都城開封任職。金兵南下,宋欽宗驚慌失措,趙鼎主張抗金到底,可是宋欽宗不予理睬。北宋滅亡後,趙鼎仍然堅持抗金,秦檜迫害他,他只好寫下:身騎箕,尾歸天上,氣壯山河壯本朝
16、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
春秋時期,實力弱小的息國從鄭國發動戰爭,結果被打敗。原因是不正確分析敵我雙方的力量,分不清敵人與朋友,不團結鄰國,結果沒過多久息國被楚國消滅
17、雞犬不寧
形容騷擾得厲害,連雞狗都不得安寧。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做司馬,他目睹了民間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慘局面,寫了一篇《捕蛇者說》。該散文描述一個捕蛇者寧願冒著生命危險捕蛇,也不願種地,因為貪官污吏們搞得當地雞犬不寧
18、力不從心
心裡想做,可是力量夠不上。
東漢時期,班超為平定匈奴作亂,70多歲還在西域作戰,他身體日漸衰弱,上書漢和帝要求回中原養老。他的妹妹班昭也上書奏請說班超老了,再有戰事就力不從心了,漢和帝看了二人的奏摺,不斷地點頭,於是下詔讓班超回京
19、自知之明
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齊威王當上國王後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喜歡聽別人彈琴。鄒忌攜琴前去拜見齊威王,就是光說不彈,並把不彈琴的道理與治國聯系起來,使齊威王明白治國的道理,齊威王任命鄒忌為相國。鄒忌以自身形象影響齊威王有自知之明
20、誨人不倦
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新鄭之病,他們不得不在當地住了幾月,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干農活。孔子心裡不高興,一反誨人不倦的習慣,承認不如老農。樊遲只好向當地農民請教,終於種出了葫蘆、扁豆等

『捌』 簡短的成語故事20字

1、自相矛盾
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堅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怎樣?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
2、樂不思蜀
劉備 建立蜀國。後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3、卧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後他每天睡在乾柴上,天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卧薪嘗膽
4、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討張綉時軍隊飢渴難耐,這時曹操登上高山觀望聲稱前邊有梅林,度過軍隊嘩變的危機,後人稱這次事件為望梅止渴
5、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
6、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7、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形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陟、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同意聯劉抗曹

『玖』 短小成語故事

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來形容有些人安於現狀,樂而忘返。還形容有些人樂而忘本。
南柯一夢
這個成語來源於公元九世紀中國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說《南柯太守傳》。
有一個叫淳於棼的人,平時喜歡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風習習,樹影婆娑,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於棼過生日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夜晚,親友們都回去了,淳於棼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夢中,淳於棼被兩個使臣邀去,進入一個樹洞。洞內晴天麗日,別有世界,號稱大槐國。正趕上京城舉行選拔官員考試,他也報名。考了三場,文章寫得十分順手。等到公布考試結果時,他名列第一名。緊接著皇帝進行面試。皇帝見淳於棼長得很帥,又很有才氣,非常喜愛,就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嫁給他為妻。狀元郎成了駙馬郎,一時京城傳為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不久,淳於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於棼勤政愛民,經常到屬地內調查研究,檢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潔有效,當地百姓大為稱贊。三十年過去了,淳於棼的政績已是全國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個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幾次想把淳於棼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後,都紛紛湧上街頭,擋住太守的馬車,強行挽留他在南柯繼任。淳於棼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他的政績,就賞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擅蘿國派兵侵犯大槐國,大槐國的將軍們奉命迎敵,不料幾次都被敵兵打得大敗。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們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人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時養尊處優,享盡榮華,一旦國家有事,卻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要你們有什麼用?」
這時宰相想起了政績突出的南柯太守淳於棼,於是向皇帝推薦。皇帝立刻下令,調淳於棼統率全國的精銳兵力與敵軍作戰。
淳於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統兵出征。可是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軍剛一交戰,就被打得一敗塗地,手下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於棼的一切職務,貶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於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羞憤難當,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群螞蟻正居住在那裡。
「南柯一夢」有時也指人生如夢,富貴權勢虛無縹緲。
卧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了一場戰爭! 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 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誓消滅越國。三年後,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後,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於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後與范蠡入吳為奴。為奴三年後,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隻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於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 勾踐創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志,發憤強國,創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卧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典中的經典,勾踐的超人意志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綉,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哀鴻遍野
解釋:比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游離失所的災民。哀鴻:哀鳴的大雁.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題為《鴻雁》的詩。其中有兩句是:「鴻雁於飛,哀嗚嗷嗷。」
它的意思是說:鴻雁找不到安棲的地方,沒有目的地飛著,悲哀地叫著。形容流離失所的難民呻吟呼救的凄慘景象。
由於這兩句詩,後來人們就把不得安居的難民叫作「哀鴻」;形容受難的人民極多,幾乎到處都有,就說是「哀鴻遍野」或「遍地哀鴻」。
原詩中「哀嗚嗷嗷」的「嗷嗷」兩字,後來還常常用來形容啼飢叫餓的嘈雜之聲,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給點吃的)」。
愛屋及烏
解釋:比喻愛一個人而連帶關心到跟他有關系的人或物。
傳說,殷商末代的商紂王是個窮奢極欲、殘暴無道的昏君(參看《助紂為虐》)。「西伯」(西部諸侯之長)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因為反對紂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辦法才得以出獄。當時,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陝西省岐山縣),周文王回到岐山後,下決心要推翻商朝的統治。他首先聘得軍事家姜尚(即姜太公)為軍師,積極練兵備戰,又兼並了鄰近的幾個諸侯小國,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接著,又將都城東遷至豐邑(今陝西省戶縣附近),准備向東進軍。可是,遷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兒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繼續擔任軍師。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異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兩個得力助手。同時,武王還得到了其他幾個諸侯的擁護。於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紂。大軍在孟津(今河南孟縣之南的一個黃河渡口)渡過黃河,向東北挺進,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因為商紂王已失盡人心,軍隊也多不願為他送命,於是逃的逃、降的降,起義的起義,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紂王自殺,商朝就此滅亡。以後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稱為周朝。
當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對於怎樣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不能使局面穩定下來,武王心裡還沒有譜,因此有些擔憂。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議。漢朝人劉向編撰的《說苑·貴法》里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愛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餘胥。咸劉厥敵,使靡有餘,何如?』」 大意是說:周武王打敗了殷商,召見姜太公,問道:「該怎樣對待他們的人員呢?」太公答道:「我聽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帶喜愛他屋上的烏鴉;如果憎恨那個人,就連帶奪來他的仆從家吏。全部殺盡敵對分子,讓他們一個也不留,您看怎樣?」
原文中所謂「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隸主貴族的管家之類。(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漢朝人伏勝編撰的《尚書大傳·大戰》里也有類似的記載: 「紂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
這段記載,與《說苑》所載內容相仿。不過「余胥」一詞寫作「胥余」,兩者的含意也不一樣。「胥余」已不屬胥史等級,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隸或刑徒了。例如商紂王時的「太師」箕子,因對紂王不滿,被囚禁而裝瘋,甘當奴隸,所以《莊子》稱他為「胥余」。
此外,《韓詩外傳》、《六韜逸文》也都有關於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談話的記載,內容基本相同。由於這個傳說,就產生了「愛屋及烏」這句成語。
我國自古流傳一種迷信習俗,以為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國最古的一部詩歌集《詩經》的《小雅》部分,題為《正月》的一首詩里,就有「瞻烏爰止,於誰之家」。可見古人多厭惡烏鴉,而絕少有人愛它的。所謂「愛屋及烏」,是說:由於愛那個人,因而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不以為不祥,不覺得討厭了。這句成語,一向被人們用作推愛的比喻。因為深愛某人,從而連帶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或其他東西,就叫做「愛屋及烏」,或稱這樣的推愛為「屋烏之愛」。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贈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詩中,開頭兩句是:「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宋朝人周敦頤的《濂溪詩》中有:「怒移水中蟹,愛及屋上烏」。宋朝人陳師道的《簡李伯益》詩中也有「時清視我門前雀,人好看君屋上烏。」都是用的「愛屋及烏」這個成語典故。
安步當車
出處《戰國策·齊策四》
曰:「蜀願得歸,晚食為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 正以自虞。」
釋義 表示慢慢地走,當作坐車
故事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顏蜀。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進宮來。顏蜀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 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 「顏蜀,走過來!」 不料顏蜀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 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蜀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 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 怎麼行呢?」 顏蜀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 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 玉禮賢下士的好。」 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蜀不假思索他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 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 顏蜀神色自若他說:「當然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 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 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 他為萬戶侯,賞金干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 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 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大臣們忙來解圍:「顏蜀,過來! 顏蜀,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本)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大 卑鄙了!」 顏蜀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 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 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宣王聽到這里,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 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 就住在我這里,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 個個會衣著華麗。」 顏蜀卻辭謝說:「玉,原來產於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 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 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 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 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 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 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蜀。」 顏蜀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安居樂業
出處《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釋義 表示生活美滿、安定。
故事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據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小老頭兒; 所以人們稱他「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為他耳朵長得特別大,所以名「耳」。其實,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 稱。 老於對當時的現實不滿,並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頭路。他懷戀著遠古的原始社會,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 發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現「小國寡 民」的理想社會。 老於是這樣描繪他所設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的: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許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們。不要讓人民用生命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 只,也無人去乘坐它們,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它們。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 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安然無羔
解釋:平安無事,沒有遭受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趙威後是一個比較賢明而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剛剛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加劇了對趙國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捨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你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怎麼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麼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則「無恙」的典故,後來演化出成語,「安然無恙」。
安如泰山
解釋:
安穩的像泰山一樣。形容十分穩固,不可動搖。
這個成語來源於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徵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拾』 成語故事簡短的

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准,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一發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後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後,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後,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發,系著一千斤重的東西。現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窪以微滅。」之句。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
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
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
山」。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
做監察御史;因為他的名放盪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
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
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高髻雲鬢新樣■,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
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
名稱,相等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
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錯用,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
西方沒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有些事情發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會聽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夾往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看,但很多時候,常會發生意外,不是
輾傷了人,便是碰傷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字便恰當了。

三顧茅廬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州長社人,為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洲陽翟人,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嚕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尉給城裡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地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當「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擇別人吧!」
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例如一個商人因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推銷劣貨,但消費者卻不去上當,於是這個商人貨物積滯,周轉不靈,而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又如一個球隊,因為球員間合作得不緊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腳亂,以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大公無私

春秋時,晉平公有一次問祁黃羊說:
「南陽縣缺個縣長,你看,應該派誰去當比較合適呢?」
祁黃羊毫不遲疑地回答說:
「叫解狐去,最合適了。他一定能夠勝任的!」
平公驚奇地又問他: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麼還要推薦他呢!」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什麼人能夠勝任,誰最合適;你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於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後。替那裡的人辦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稱頌他。
過了一些日子,平公又問祁黃羊說:
「現在朝廷里缺少一個法官。你看,誰能勝任這個職位呢?」
祁黃羊說:「祁午能夠勝任的。」
平公又奇怪起來了,問道: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怎麼推薦你的兒子,不怕別人講閑話嗎?」
祁黃羊說:
「你只問我誰可以勝任,所以我推薦了他;你並沒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當上了法官,替人們辦了許多好事,很受人們的歡迎與愛戴。
孔子聽到這兩件事,十分稱贊祁黃羊。孔子說:
「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標准,不因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見,便不推薦他;也不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便不推薦。像黃祁羊這樣的人,才夠得上說「大公無私」啦!」

一發千鈞

韓愈,字退之,唐朝鄧州南陽人,是當時的大文豪,主張文以載道之說,以復古為革命,用散文代替駢文,影響當時及後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勞,他很反對佛教,唐憲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諫阻,得罪了皇帝,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的官,他在潮州結識了一個老和尚,這位和尚聰明達理,和韓愈很談得來,而韓愈在潮州又很少朋友,所以和這位和尚往來比較密切,因而外間的人都傳說韓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幾道),當時做著尚書,是最信奉佛教的。也為了得罪憲宗皇帝被貶謫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後,他也聽到人們的傳說,說韓愈已經信起佛來,他有點疑惑,因為他知道韓愈是反對信仰最力的人,為此,他特地寫了一封信去問韓愈。
韓愈接到孟幾道的信後,知道他與和尚往來,才引起別人發生了誤會,馬上回信向孟幾道加以解釋。而且,韓愈對當時在朝的一班大臣們,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來蠱惑皇帝,大大加以評擊。他對皇帝疏遠賢人,使儒道墜落,頗為憤慨。信中有這樣的話:「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共危如一發引千鈞……」
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極危險的地步,好像一根頭發,系著一千斤重的東西。現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險的事情,往往就拿這句話來形容。
這則成語見韓愈給孟尚書書,有:「共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窪以微滅。」之句。

火樹銀花

睿宗是唐代君主中最會享樂的一位皇帝,雖然他只當了三年的皇帝,但不管什麼佳節,
他總要用很多的物力人力去鋪張一番,供他的遊玩。他每年逢正月元宵的夜晚,一定紮起二
十丈高的燈樹,點起五萬多盞燈,號為火樹。後來詩人蘇味道就拿這個做題目,寫了一首
詩,描繪它的情形。他的元夕詩約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
來。游妓皆■季,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這首詩把當時熱鬧的情況,毫
無隱瞞的描寫出來,好像活躍在我們讀者的眼前。
這句成語是形容燈火盛的地方,望上去好像是火樹銀花的樣子。所以現在凡是繁盛的都
市,或有盛大的集會在夜間舉行,燈光燦爛,都用這句話去形容它。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
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
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後,卻沈迷於酒色,
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
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
亡的邊緣。
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人都很擔心,但是,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趕出來勸
諫。
其實齊威王室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雖然他不喜歡聽
別人的勸告,但如果勸告得法的話,他還是會接受的。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
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陳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其
國有汁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經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發生名叫,
只是毫無目的的蜷夫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亦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向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
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而他時再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沈吟了一會兒之後
便毅然的決定要改過,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是,因此他對淳於髡說:
「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
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而開始整頓國正。首先他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
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
充滿蓬勃的朝氣。
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
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齊威王的這一番作為,真可謂是「一鳴驚人」呀!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
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
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
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
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
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
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
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
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
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
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
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
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名落孫山

在我國宋朝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於說笑話,所
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
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第一名,但能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
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裡,同鄉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森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
隱瞞,於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
「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解元,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
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
「舉人榜上的最後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後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這個故事,把投考學校或參加各種考試,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
山」。

司空見慣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
做監察御史;因為他的名放盪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
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聞名,邀請他飲酒,
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
「高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