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民族團結的故事

民族團結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2 19:24:20

⑴ 民族團結小故事

日本侵佔台灣50年-兩岸人民反對割台
腐敗無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國人民不會同意喪失專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屬割台凶訊傳出,全國震驚。痛恨賣國、反對割台,成為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也成為各界的行動。當時正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紛紛集會上書。在都察院前,排隊上書請願的隊伍長達一里多,他們強烈要求「嚴飭李鴻章訂正和款,勿割台灣」。更多的台灣同胞站在反對割台第一線,舉起武裝抗日義旗,「抗倭守土」。6年前的清朝進士丘逢甲在5月25日,與台灣軍務幫辦劉永福和俞明震、副將陳季同、撫墾局局長林朝棟等人一起,議決「義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領導機構。當時在台灣的清朝軍隊和各地團練義軍約有7萬人,但武器落後、簡陋,缺少有效的指揮、聯絡機制,戰斗實力有限,最終還是不敵日軍,被日本侵佔。

⑵ 有關民族團結的故事有哪些!

1、劉伯承元帥與彝族領袖小葉丹的結盟

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後,進入川西繼續北上,決定取道冕寧至安順場渡大渡河,而大涼山彝族聚居區則是必經之地,其中紅軍主力要通過的冕寧以北安寧河支流拖烏河到南埡河一線就是果基家(時稱沽雞)的地盤。

那個時候,當地的彝族人民還處於奴隸社會,由於當時的統治階級實施反動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得彝民對漢人十分疑忌甚至相當敵視。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員劉伯承、政委聶榮臻率領的紅軍先遣部隊進入彝族區時,便遭遇當地彝族武裝的襲擊。

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的劉伯承司令,真誠地把果基家首領果基約達(小葉丹)請來做客,兩人談得甚是投機。劉伯承重申了紅軍北上的宗旨和幫助彝族人民解除外來欺壓的承諾。心悅誠服的小葉丹提出要與劉伯承結拜兄弟之盟,劉伯承爽快地答應了。

5月22日,先遣部隊劉伯承司令與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相約彝海邊歃血為盟,結拜為生死兄弟。結盟後,小葉丹派出向導為紅軍帶路,護送紅軍順利通過了危機四伏的百里彝區,為紅軍取得強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的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從而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叫囂的「讓毛澤東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彝海結盟」是紅軍長征途中留下的一段歷史佳話,是紅軍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典範,是民族團結的頌歌。

2、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徒行八千里,結親百餘家

44歲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出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扎克鄉提堅村。近年來,他喜歡上了徒步運動,並且開始熱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時間,從烏魯木齊走到阿圖什市,引起轟動。後來,他又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從烏魯木齊走到北京,沿途宣傳大美新疆和民族團結一家親。

經過專業的體能訓練和精心准備,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滿滿地從烏魯木齊出發,踏上了徒步進京的夢想之旅。

8月15日下午,背著行囊、風塵僕僕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終於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面對鮮紅的國旗,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動情地說:「祖國很強大,人民很團結,中華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團結,祖國就會更強大!」

3、烏蘭浩特火車站:「興安民族團結第一窗」

蒙古族的奶茶和手把肉、回族的油香和饊子、漢族的炒菜和餃子、達斡爾族的柳蒿芽湯、鄂溫克族的奶干、滿族的沙琪瑪……錯落擺開的4張餐桌上,堆滿誘人的美食。

精緻的回族綉花帽、華麗的蒙古袍、莊重的鄂溫克袍、艷麗的達斡爾綉花坎肩……身著民族盛裝的40多口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飄盪在小院的上空。

這是內蒙古自治區陳巴爾虎旗巴彥庫仁鎮夏民山家的一次普通聚會。頭戴回族白色圓帽的夏民山驕傲地說:「我們家由回、漢、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滿共6個民族組成,45口人,三代同堂。」

多年來,這個大家庭的成員在噓寒問暖的日常交往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在柴米油鹽的尋常日子中,增進了彼此的感情;在大大小小的家庭事務中,促進了理解與包容……夏家民族團結的幸福生活,像草原上的莫日格勒河一樣潺湲長流。

「湖水平靜,鴻雁就平安。」生活在內蒙古的人們深知這句蒙古族諺語的道理。如果說中華民族大家庭是皎潔星空,那麼每一個小家庭就是閃爍其間的星辰。有了一個個像夏家一樣匯聚民族團結大愛的小家庭,中華民族大家庭才能如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如吸鐵石那樣牢牢吸在一處。

⑶ 歷史上有關民族團結的故事

1、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是一個歷史上的事件,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

2、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在通過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張,為革命勝利後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4、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5、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⑷ 有關民族團結的歷史小故事

1、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

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系。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於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贊。

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

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

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

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團結友好的象徵,她的功績也得到後世的尊重。

2、腐敗無能的清廷可以割台,但是中國人民不會同意喪失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割台凶訊傳出,全國震驚。痛恨賣國、反對割台,成為中國人民的強烈要求,也成為各界的行動。當時正在北京應試的各省舉人,紛紛集會上書。

在都察院前,排隊上書請願的隊伍長達一里多,他們強烈要求「嚴飭李鴻章訂正和款,勿割台灣」。更多的台灣同胞站在反對割台第一線,舉起武裝抗日義旗,「抗倭守土」。

6年前的清朝進士丘逢甲在5月25日,與台灣軍務幫辦劉永福和俞明震、副將陳季同、撫墾局局長林朝棟等人一起,議決「義不臣倭,自主保台」,成立抗日領導機構。

當時在台灣的清朝軍隊和各地團練義軍約有7萬人,但武器落後、簡陋,缺少有效的指揮、聯絡機制,戰斗實力有限,最終還是不敵日軍,被日本侵佔。

3、唐貞觀8年(634),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出使吐蕃。松贊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絕。

由於當時吐谷渾王諾曷缽入唐朝見,吐蕃特使回來後便告訴松贊干布,聲稱唐朝拒絕這個婚約是由於吐谷渾王從中作梗。

唐貞觀12年(638),松贊干布遂借口吐谷渾從中作梗,出兵擊敗吐谷渾、黨項、白蘭羌,直逼唐朝松州(今四川松潘),揚言若不和親,便率兵大舉入侵唐朝。

牛進達率領唐軍先鋒部隊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在唐將侯君集率領的唐軍主力到達前,退出吐谷渾、黨項、白蘭羌,遣使謝罪,再次請婚,派大論薛祿東贊攜黃金五千兩及相等數量的其他珍寶來正式下聘禮 。唐太宗將一宗室女封為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4、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後,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

細君死後,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於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5、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後,進入川西繼續北上,決定取道冕寧至安順場渡大渡河,而大涼山彝族聚居區則是必經之地,其中紅軍主力要通過的冕寧以北安寧河支流拖烏河到南埡河一線就是果基家(時稱沽雞)的地盤。

那個時候,當地的彝族人民還處於奴隸社會,由於當時的統治階級實施反動的民族壓迫政策,使得彝民對漢人十分疑忌甚至相當敵視。1935年5月20日,由司令員劉伯承、政委聶榮臻率領的紅軍先遣部隊進入彝族區時,便遭遇當地彝族武裝的襲擊。

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的劉伯承司令,真誠地把果基家首領果基約達(小葉丹)請來做客,兩人談得甚是投機。劉伯承重申了紅軍北上的宗旨和幫助彝族人民解除外來欺壓的承諾。心悅誠服的小葉丹提出要與劉伯承結拜兄弟之盟,劉伯承爽快地答應了。

5月22日,先遣部隊劉伯承司令與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相約彝海邊歃血為盟,結拜為生死兄弟。

結盟後,小葉丹派出向導為紅軍帶路,護送紅軍順利通過了危機四伏的百唬彝區,為紅軍取得強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的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從而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叫囂的「讓毛澤東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

⑸ 關於民族團結的小故事

1、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是一個歷史上的事件,班超在西域30年,對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東漢恢復對西域的統治,保衛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漢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脅迫西域各國出兵,寇掠東漢的河西等地。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直到永元十四年(102年),班超才從西域返回洛陽。

2、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在通過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張,為革命勝利後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4、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5、漢烏和親

元鼎二年(前115年)隨張騫至長安的烏孫使者回國,報告漢王朝的強盛後,增強了烏孫王昆莫對漢王朝的信任。

他再次派使者到長安,表示願得尚漢公主,為昆弟,請求與漢和親。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之女細君作為公主嫁給昆莫,並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侍御數百人。

細君死後,漢王朝又將楚王劉戊之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岑陬。這兩次和親,對於鞏固漢與烏孫的友好關系,使烏孫成為漢在西方牽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發展雙方經濟、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⑹ 民族團結的故事

1、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並向漢元帝自請為婿。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

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昭君也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並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昭君死後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並奉為神仙。

2、細君公主入烏孫

劉細君,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願與大漢通婚。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

劉細君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其不卑不亢的性格贏得烏孫國上下的敬重。劉細君作為和親公主嫁到烏孫國,她的付出換來漢朝邊疆數十年的穩定和安寧,同時也給當地的游牧民族帶來先進的中原文化。

3、瓦氏夫人抗倭

瓦氏夫人,本姓岑,1496年生,歸順直隸州人,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幗英雄。

她在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的危急關頭,不顧58歲的高齡,親率廣西6000俍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沖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明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

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壯族人瓦氏夫人堪稱「巾幗英雄第一人」。她的抗倭愛國精神,永遠值得中國人民緬懷和紀念。

4、土爾扈特部東歸

土爾扈特是中國蒙古族中一個古老的部落(四衛拉特之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阿玉奇汗之曾孫)為擺脫沙俄壓迫,率領部眾沖破沙俄重重截擊,歷經千辛萬苦,勝利返回祖國。土爾扈特部的回歸為鞏固中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5、劉永福台灣抗日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列島割讓日本。消息傳出,舉國激憤,台灣人民更是義憤填膺,堅決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

五月二十九日, 日陸軍中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日軍近衛師團在台灣北部三貂角附近登陸,基隆、台北、淡水先後被日軍侵佔。台灣北部淪陷後,台灣人民在徐驤領導下,組成義軍,並公推幫辦台灣軍務劉永福領導抗戰。

⑺ 民族團結小故事

民族團結小故事:周總理牽掛西藏

在籌備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的過程中,有一件鮮為人知的事,在當時只有少數領導同志和辦事人員知道。這就是西藏自治區成立時,中央代表團由哪位領導帶團的事。當時中央統戰部給黨中央寫了一份報告,請中央決定代表團團長的人選。據說周總理看到這份報告後,立即表示他要去西藏。他說,我曾經答應過西藏的同志,自治區成立時去看望他們。現在自治區成立了,我還沒有到過西藏,我要去看看。當時中央沒有同意讓周總理帶團。據說是因為中央考慮到當時國際形勢不穩定,印巴正在鬧邊境沖突,周總理若去西藏公開活動,可能會引起一些影響,再加上醫生認為周總理的身體不宜去高原。周總理就說:「不同意我帶團,我到那裡轉一轉,看一看總可以吧!現在可以不做正式決定,也不公開宣傳報道,到時我只在拉薩上空去轉一圈!」

1965年中央代表團的進藏路線是從北京到成都,然後從成都坐飛機到西藏。總理專機的機組人員對這條航線和機場的情況不熟悉,就讓他們先試飛。如果沒有問題,總理便打算9月1日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那天,坐著飛機在拉薩上空轉一圈。當時西藏的領導層有少數人知道這個消息,總理不讓他們傳播,為避免萬一去不了,會讓西藏人民失望。後來,事有不巧,飛機試飛時出了問題。因為當雄機場跑道比較短,飛機在降落時沖出了跑道,有一個輪子陷入地里,飛機的翅膀傾斜了,碰在地上,弄壞了。怎麼處理這架飛機成了難題,運回去吧,太大,整個飛機要肢解。就地修理吧,西藏沒有設備。後來還是決定就地修理。在西藏的許多同志當時都曾看到當雄機場跑道的一端有一座很大的建築,那就是為了修理飛機而臨時搭建的工棚,它把飛機整個包起來了。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周總理生前一直為未能進藏而感到遺憾。這件往事也反映了他對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誼,反映了中央對西藏的關心。(口述/任仁 整理/扎西)

西藏民族團結小故事:一次難忘的經歷

1951年5月24日,毛澤東在勤政殿接見了阿沛·阿旺晉美等五位西藏和談代表,阿沛向毛澤東獻了哈達和西藏產的沙金一小包。接見後,毛澤東將阿沛·阿旺晉美等五位代表請到殿內的休息室談話。阿沛·阿旺晉美匯報了和平談判的經過和自己的認識。

毛澤東聽後高興地說:「好啊!你們完成了一件大事。根據《協議》,去西藏的人民解放軍和工作人員是要嚴格遵守執行《協議》以及中央政府規定的各項民族政策,幫助你們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事業,絕不能像清朝、國民黨、北洋軍閥政府那樣去壓迫剝削你們,是不是這樣,你們可以看一看。」然後主席扳著指頭說,一年兩年不行,十年八年總是可以看清楚的。

⑻ 民族團結的故事

1、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3、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⑼ 促進民族團結有哪些歷史故事

1、張騫出使西域。

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2、文成公主和親。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後。

3、王昭君出塞。

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於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於,並改元為竟寧。單於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

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於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

4、金城公主和親。

景龍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驍衛大將軍楊矩護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贊普赤德祖贊。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對唐蕃交往有所貢獻,鞏固了文成公主進藏後的唐蕃「舅甥之盟」。

5、彝海結盟。

「彝海結盟」是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在實踐中的第一次體現和重大勝利,給奇跡般的萬里長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筆。

在通過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設立彝人政府,彝族管理彝族」等主張,為革命勝利後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