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積累
Ⅰ 成語積累大全
一本正經,二話不說,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六神無主,七嘴八舌,八仙過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
Ⅱ 100個成語積累及其解釋。
1、【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8、【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葯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10、【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1、【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12、【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3、【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5、【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出處】《詩經•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16、【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1、【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出處】《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2、【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出處】《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5、【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人。【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28、【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9、【以文會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30、【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31、【近悅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 【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32、【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行動要堅決。【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4、【言過其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37、【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備工作非常重要。【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0、【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41、【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42、【禍起蕭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出處】《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43、【血氣方剛】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處】《論語•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45、【道聽途說】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46、【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47、【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脫離勞動人民。【出處】《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48、【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 【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
49、【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50、【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51、【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52、【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3、【惠而不費 】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 【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54、【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里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5、【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處】《論語•里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6、【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57、【割雞焉用牛刀】也做「殺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58、【誨人不倦】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出處】《論語•述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59、【理屈詞窮】理:道理,理由;屈:短,虧;窮:盡。由於理虧而無話可說。【出處】《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宋•朱熹集註:「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60、【鳴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61、【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 【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出處】《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63、【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64、【匹夫不可奪志】雖是平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65、【輕裘肥馬】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 【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66、【 三復斯言】三復:多次反復;斯言:這句話。反復朗讀並體會這句話。形容對它極為重視。【出處】《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67、【殺身成仁】表示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或為了維護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68、【善賈而沽】賈:通「價」。善賈:好價錢;沽:出賣。等好價錢賣出。比喻懷才不遇,等有的賞識的人再出來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職。 【出處】《論語•子罕》:「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價)而沽諸?」
69、【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70、【駟不及舌】駟:古時由四匹馬拉的車;舌:指說的話。一句話說出口,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話說出來,再也無法收回。 【出處】《論語•顏淵》:「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71、【循序漸進】循:按照;序:次序;漸:逐漸。指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註:「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漸進耳。」
72、【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指善於引導別人進行學習。【出處】《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73、【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4、【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75、【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6、【慎終追遠】終:人死;遠:指祖先。舊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後也指謹慎從事,追念前賢。【出處】《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77、【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78、【富貴浮雲】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9、【從井救人】意謂跟著跳到井裡去救人。原用以比喻對別人並無好處而徒然危害自己的行為。後亦用以比喻冒極大危險去拯救別人。【出處】《論語•雍也》:「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從之也?」
80、【侃侃而談】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出處】《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樣子)如也,與與如也。」
81、【敬而遠之】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82、【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出處】《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3、【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後用為生活簡朴,安貧樂道的典故。【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84、【斗筲之器】比喻氣量狹窄的人。【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5、【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86、六尺之孤:《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做人應該達到這種地步,把年幼的孤兒託附給你,而你能使對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87、察言觀色:《論語。顏淵》洞悉對方的言談,並考察他的動機原由,才有深入的了解。
88、風行草偃:《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加諸於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
89、非禮勿視:《論語•顏淵》對待沒有禮貌的人,應當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適應了非禮的事,便會漸漸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90、克己復禮:《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慾的誘惑,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
91、苗而不秀:《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後,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92、功虧一簣:《論語•子罕》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籠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93、先難後獲:《論語•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總比別人先嘗苦頭,而對於應得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這便是仁者的風度。
94、知者樂水:《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95、仁者樂山:《論語•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嶽的萬古堅貞,絕不因一時的利害和榮辱,而動搖自己的意志。
96、行不由徑:《論語•雍也》選擇捷徑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97、簞食瓢飲: 《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98、既往不咎:《論語•八佾》對於己經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說些悔不當初的話。
99、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遇到困惑難解的事情,恭敬地請教比自己年輕或地位比自己低賤的人,並不是不件可恥的事。
100、聞一知十:《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形容顏回十分地聰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Ⅲ 積累成語20個 帶解釋
1.匡衡鑿壁(匡衡鑿壁)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京雜記》卷二
【釋義】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勤學
【近義詞】鑿壁偷光
【押韻詞】舳艫相繼、捨身取義、安心樂意、英英玉立、河山帶礪、率性任意、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義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裡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成語舉例】因效匡衡鑿壁之義,於牆上穴一小孔,置燈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書房壁》
2.老淚縱橫(老淚縱橫)
【出處】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釋】縱橫:交錯。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
【用法】作謂語、定語;常與「泣不成聲」連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滿面淚痕、淚如雨下
【反義詞】笑逐顏開、眉開眼笑
【同韻詞】電照風行、心和氣平、兵無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橫行、事無二成、少年老誠、一氣呵成、便宜施行
【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並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
3.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出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
【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憑空捏造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造謠生事、信口雌黃、捕風捉影
【反義詞】確鑿無疑、鐵證如山、事出有因
【押韻詞】眠花卧柳、齊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靂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鮐背蒼耈、紅燈綠酒、一介不苟、引領翹首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於無形體的道
4.近水樓台(近水樓台)
【典故】範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雲:『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優先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押韻詞】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負才、助邊輸財、土木形骸、手到拈來、杞梓之才、朴斲之材、計斗負才、惠然肯來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同韻詞】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奪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圖報、著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驕戒躁、閎遠微妙、三星高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相反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同韻詞】冥漠之都、雨歇雲收、與羊謀羞、養尊處優、一壑一丘、歸正首丘、帷幕不修、黃干黑廋、皮裡春秋、無妄之憂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7.堅貞不屈(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屈,義也。 《荀子•法行》王公束修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為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眾,橫為讒佞所構毀。 《後漢書•王龔傳》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意志堅定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
【同韻詞】批吭搗虛、穴處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駒、乘隙搗虛、溫恭自虛、投刃皆虛、華屋丘墟、窮大失居、丟卒保車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8.盲人摸象
【出處】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盤經》三二
【釋義】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管中窺豹、坐井觀天
【相反詞】洞察一切、仰視觀察
【同韻詞】東游西逛、後來者居上、一瓶不響,半瓶晃盪、詳略得當、打翻身仗、層巒迭嶂、門戶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狂濤駭浪、大失所望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里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戰國策•齊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宋史•李顯忠傳》
【釋義】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時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熙熙攘攘、熙來攘往
【反義詞】地廣人稀
【同韻詞】霧興雲涌、堤潰蟻孔、血氣方勇、小怯大勇、恃強怙寵、成何體統、大智大勇、血氣之勇、貫魚成寵、北辰星拱、......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0.名正言順(名正言順)
【典故】《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說話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理直氣壯
【相反詞】理屈詞窮
【押韻詞】出內之吝、情至意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礪世摩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民保於信、言之過甚、高談弘論、黃中內潤、單傳心印、......
【燈謎】闖王登基改國號
【成語故事】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孔子說:「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11.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落選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一敗塗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同韻詞】先我著鞭、缺吃少穿、瀝膽披肝、春滿人間、陳舊不堪、鵬摶九天、窺見一斑、瓮盡杯乾、粲然可觀、瀝血披肝、......
【謎語】寫中文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12.孟母三遷(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同韻詞】學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計多端、沸反連天、陰凝冰堅、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間、伯仲之間、......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裡,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13.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釋義】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陷害人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同韻詞】擇善固執、安弱守雌、君仁臣直、史魚秉直、一資半職、一口不能著兩匙、詞正理直、船到橋門自會直、半文不值、設官分職、......
【年代】古代
【燈謎】往井下人滾石頭
【邂逅語】推人下井還要滾石頭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14.勵精圖治(勵精圖治)
【出處】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漢書•魏相傳》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宋史•神宗紀贊》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用於統治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同韻詞】朝三暮四、百金之士、枯槁之士、窮巷陋室、操戈同室、悠然自適、逆天行事、前塵影事、曠職僨事、少不經事、......
【年代】古代
【燈謎】醫學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後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5.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於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濕
【歇後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於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於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16.萬壽無疆(萬壽無疆)
【出處】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詩經•小雅•天保》
【釋義】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於祝人長壽。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祝人長壽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壽比南山、極壽無疆
【同韻詞】規圓矩方、挖肉補瘡、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惹禍招殃、濟世經邦、灌米湯、銳不可當、瘞玉埋香、鼓旗相當、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謎語】最大的壽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描寫農奴的生活圖景,農奴們一年忙到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他們的主人們每天都是過著鶯歌燕舞的生活。他們每年都要搞年終宴會,殺豬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福「萬壽無疆」
17.萬死不辭(萬死不辭)
【典故】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
【釋義】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用法】作謂語;表示願意拚死效勞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視死如歸、出生入死、在所不辭
【反義詞】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韻詞】麤衣惡食、聰明正直、攬名責實、絆腳石、紇字不識、麤袍糲食、燕岱之石、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浣衣菲食、......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築宮殿,准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妓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於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後,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18.七情六慾
【典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禮記•禮運》
【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五情六欲
【反義詞】四大皆空
【同韻詞】群分類聚、穿文鑿句、拂衣而去、言來語去、井井有序、搓綿扯絮、春秋積序、一替一句、千條萬緒、設心積慮、......
【年代】近代
【成語故事】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慾望;佛教認為是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19.期期艾艾
【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史記•張丞相列傳》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口吃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支支吾吾
【相反詞】油嘴滑舌
【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結巴巴不知說什麼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20.兩袖清風(兩袖清風)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同韻詞】戰兢兢、一個蘿卜一個坑、虎口餘生、聲價倍增、一路風清、口口聲聲、遠來和尚好看經、濟弱扶傾、畫龍點睛、身微言輕、......
【燈謎】馬蹄服
【歇後語】胳膊彎里打涼扇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於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於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麼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21.空前絕後(空前絕後)
【出處】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於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於後,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 宋•趙佶《宣和畫譜》
【解釋】從前沒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誇張性地形容獨一無二。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極不尋常的盛況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絕無僅有、亘古未有、史無前例
【相反詞】比比皆是
【同韻詞】男女老幼、與天地同壽、黃干黑瘦、無出其右、積素累舊、異姓骨肉、一蹴而就、無疆之壽、循循善誘、東挪西湊、......
【謎語】木屐;無始無終
【邂逅語】馬蹬子釘掌;女同志穿涼鞋
【成語故事】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所畫人物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善於畫山水人物,傳說他畫龍點睛。唐朝畫家吳道子集繪畫與書法於一身,讓人叫絕。後人說顧愷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成就後人莫及,吳道子則是空前絕後
22.曲高和寡
【出處】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解釋】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諷刺意味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陽春白雪
【反義詞】下里巴人
【同韻詞】尻輪神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筆成雅、不變之法、束兵秣馬、半真半假、臨崖失馬、避世金馬、......
【年代】古代
【謎語】一鉤新月伴新主
【邂逅語】毛驢嗓門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麼那麼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怎麼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23.如雷貫耳(如雷貫耳)
【出處】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
【解釋】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客套話
【結構】動賓式
【相近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
【反義詞】無名小卒
【同韻詞】......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董卓利用實力把持朝政,圖謀篡位,司徒王允和養女貂禪商定要利用呂布殺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禪許給呂布,然後獻給董卓,呂布見貂禪被董卓霸佔,心裡十分氣憤與無奈,貂禪表示呂布名聲如雷貫耳,願意跟他共度一生
24.救死扶傷(救死扶傷)
【典故】與單於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釋義】扶:扶助,照料。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現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用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醫生的職責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治病救人
【相反詞】落井下石
【押韻詞】桂子飄香、死而不僵、鴻案相庄、綱挈目張、歧路他鄉、以柔制剛、剜肉成瘡、直接了當、捉賊捉臟、魚米之鄉、......
【年代】古代
【燈謎】醫生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打入大牢,被處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來信要他「慎於接物,推賢進士」。任安也因事下獄當斬,司馬遷給他寫信,敘述自己是怎樣忍受痛苦活下來。他當時為李陵辯護,說他英勇善戰,使敵人無暇救死扶傷
25.集思廣益(集思廣益)
【出處】國家所以設立衙署,蓋欲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視,難以挾私,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 清•昭槤《嘯亭雜錄•錢南園》
【解釋】指集中眾人智能,廣泛進行議論。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博採有益的意見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群策群力、廣開言路
【反義詞】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押韻詞】出何典記、小本經濟、指天畫地、寸長尺技、上氣不接下氣、春回大地、張筵設戲、啼天哭地、陽煦山立、難兄難弟、......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蜀國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並不居功自傲,經常注意聽取部下的意見。有部下反對他這樣做,他認為這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有益的建議
26.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 南朝宋•鮑照《苦熱行》
【釋義】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說話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含血噴人、指桑罵槐、惡語中傷
【相反詞】光明正大、直截了當
【押韻詞】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強將猛、稱錘落井、多快好省、大夢方醒、大煞風景、飄萍斷梗、忠心耿耿、返躬內省
【成語故事】古代傳說水中怪物蜮,形狀像鱉,只有三條腿,嘴裡有一條像弓的橫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經過時就噴射沙子,被噴之人就會生病,非常痛苦,嚴重的直到死亡。由於它很壞,人們一旦見了一般都是想辦法避開
27.畫蛇添足(畫蛇添足)
【典故】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戰國策•齊策二》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多餘的事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徒勞無功、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反義詞】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同韻詞】大簡車徒、懋遷有無、烏舅金奴、煙波釣徒、華冠麗服、社鼠城狐、修飾邊幅、一民同俗、雄飛雌伏、老牛舐犢
【成語故事】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28.後生可畏(後生可畏)
【出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論語•子罕》
【解釋】後生:年輕人,後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稱贊年輕人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少年老成
【反義詞】少不更事、乳臭未乾
【同韻詞】摧折惡類、好施小惠、虧於一簣、截轅杜轡、風通道會、不進則退、木朽形穢、楛耕傷稼,楛耘失歲、阿尊事貴、倚姣作媚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幾個小孩在遊玩,他問其中一個不玩的小孩,小孩說瘋玩會有傷害的。小孩築城擋住了孔子的車,孔子問為什麼不讓車,小孩說從來都是車避讓城堡沒有城堡讓車的,孔子聽後嘆息道:「真是後生可畏!」
29.禍起蕭牆(禍起蕭牆)
【典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論語•季氏》
【釋義】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指禍亂發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內亂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同室操戈、蕭牆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同韻詞】拘俗守常、龍飛鳳翔、紛紛洋洋、狐埋狐揚、龍戰玄黃、騎鶴上揚、愁多夜長、問道於盲、平平常常、動靜有常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說:「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30.害群之馬(害群之馬)
【出處】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莊子•徐無鬼》
【解釋】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危害集體的人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城狐社鼠、殘渣餘孽
【相反詞】仁人志士、謙謙君子
【押韻詞】強不凌弱,眾不暴寡、舞文枉法、形孤影寡、添磚加瓦、雍容爾雅、熟羊胛、富商大賈、強不犯弱,眾不暴寡、片鱗碎甲、虛舟飄瓦
【成語故事】傳說黃帝軒轅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討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個牧馬的孩子,黃帝向他問路,孩子告訴大隗的住處。黃帝問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和放馬一樣,只要那去其害馬就可以了。」黃帝頓悟其中道理。
Ⅳ 成語積累100條
哀而不傷:哀,悲哀;傷,妨害。原來指悲傷不至於使人傷害身心。後形容詩歌、音樂優美雅緻,感情適度,也比喻做事情適中,沒有過與不及之處。
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流離失所的農民。比喻殘酷統治下到處都是呻吟呼號的農民。
安時處順:安於常分,順其自然,形容滿足於現狀。
安土重遷:重遷,把搬遷看得很重。在家鄉住慣了,不願輕易遷移。形容留戀故土。
愛屋及烏:因為愛那個人,而連帶愛護停留在他屋上的烏鴉。比喻因為喜愛一個人而連帶喜愛跟他有關的人或物。
安步當車:安,安詳,不慌不忙;步,行行;當,當作。古代貴族出外都要乘車,因此用安步當車稱人能安貧守賤。現在多用於表示不乘車而從容步行。
安貧樂道:安貧,安於貧困;樂道,以守道為樂。處於貧困境地,仍以守道為樂。這是儒家提倡的態度。
安身立命: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託
安之若素:安,心安;之,文言代詞,代人或事;素,平常。對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靜得跟往常一樣。現在也指對錯誤的言論和行為不聞不問,聽之任之。(遇到不順利情況或反常現象)像平常一樣對待,毫不在意。
按部就班:部、班,就是門類、秩序;就,歸於。原來指寫文章結構安排得當,造句、選詞合乎規范。現在指按照一定的條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做事。有時也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闖勁。
按圖索驥:索,尋找;驥,好馬。原來比喻辦事拘泥於教條,現在也指照線索去尋找事物。
暗渡陳倉:指稱作戰時在正面迷惑敵人,在側面突然襲擊的策略;還用以比喻暗中進行的活動(多指男女間不正常的行徑)
黯然銷魂:黯然,心情沮喪的樣子,銷魂,靈魂離開了軀殼。心情沮喪得好象失去了靈魂。形容極度的悲傷或愁苦。
嗷嗷待哺:嗷嗷,哀鳴聲;待,等待;哺,喂養。形容飢餓時急於求食的樣子,多用於形容天災人禍人民群眾受餓的慘狀。
百身何贖:百身,意為死一百次;何,怎麼;贖,抵罪。意思為自身死一百次也換不過來。比喻對死者極其沉痛的哀悼。
白駒過隙:白駒,原來指駿馬,後來指日影;隙,空隙。比喻時間過得飛快,像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一閃而過(見於《莊子•知北游》)。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風俗故事,後來稱小說為稗官;野史,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泛稱記載逸聞瑣事的作品為稗官野史。
百無聊賴:聊賴,依賴,精神上的依託。後來表示思想情感沒有依託,精神空虛無聊。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指馬陸這種蟲子被切斷致死後仍然蠕動的現象(《本草綱目•馬陸》:弘景曰:『此蟲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現用來比喻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勢力和影響依然存在(多含貶義)。
班荊道故:班,鋪開;荊,黃荊,一種灌木;道,談說;故,過去的事情。用黃荊鋪地,坐在上面談過去的事情。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話舊情。
抱殘守缺:抱,堅持不放。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肯放棄。原來比喻泥古守舊,現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抱薪救火:薪,柴。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
暴虎馮河:暴虎,徒手搏虎;馮河,徒步過河。比喻有勇無謀,冒險行事。
暴戾恣睢:暴戾,兇狠殘暴;恣睢,放縱,任意干壞事。(注意讀音)
暴殄天物:暴,損害糟蹋;殄,滅絕;天物,指草木、鳥獸等。原來指滅絕各種自然生物,後來泛指任意損害、糟蹋物品。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百尺竿頭,百尺高的竿子,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養到極高的境界。後來泛用以鼓勵人們不要滿足於取得的成就,還要繼續努力,不斷前進。
坂上走丸:坂,斜坡;走,快跑,指很快的滾動;丸,彈丸。形容形勢發展很快,就象斜坡上滾彈丸一樣。
鞭辟入裡:鞭辟,鞭策,激勵;里,最里層。意思是要學得切實。現在多用於形容言辭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徹。辟,讀bi(四聲)
陳言務去:陳言,陳舊的言辭;務,務必,一定。陳舊的言辭一定要去掉,多指寫作時排除陳舊的東西,努力創新。
畢其功於一役:畢,盡,完成。一次戰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幾項任務都完成了。
閉門造車:原來是按同意規格,關起門來造車子,用起來自然合轍。後人反其意用之,比喻不問客觀實際,不進行調查研究,單憑主觀想像處理問題。
敝帚千金:敝,破舊。自家的一把破掃帚,卻把它看得價值千金。比喻東西雖然不好,自己卻非常珍視。注意「敝」的寫法。
篳路藍縷:篳路,柴車;藍縷,破衣服。駕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後來形容創業的艱辛。
別出機杼:機杼,織布機,這里比喻作文的命意構思。比喻寫作不因襲前人,開辟新路。
表裡山河:內有高山,外有大河。比喻地勢險要。
不逞之徒:不逞,不如意,慾望沒能滿足。以後就稱犯法或搗亂鬧事的人為不逞之徒。
不齒於人類:齒,並列。
不經之談:經,通常的道理;不經,不合道理。形容荒唐無根據的話。
不孚眾望:孚,信服。沒有使群眾(眾望)信服。
不刊之論:刊,消除,刪改。形容不可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不速之客:速,邀請。沒有經過邀請而突然到來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不肖子孫:不肖,不像,不賢。指不能繼承祖、父事業或違背祖、父遺志的子孫。Xiao4
不一而足:足,充足,足夠。意思是不能因其一件事而滿足。後來指同類的事物或情況很多,不止一件或不止出現一次。
不虞之事:虞,預料。沒有料想到的事。
不容置喙:置,安放;喙,嘴。不許插嘴。(Hui4)
不脛而走:脛,小腿;走,快跑。沒有腿而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的傳播、流行。
不修邊幅:邊幅,本指布帛的邊緣,比喻儀表、衣著、生活作風。原來形容為人不拘小節,後來也形容不注意衣著、容貌的整潔。
不易之論:易,更改。完全正確,不可更改的言論。
不足為訓:訓,法則。不值得作為遵循或效法的法則。
步人後塵:後塵,走路時後面揚起的塵土。跟在別人後面走。比喻追隨、模仿別人,走上別人走過的老路。
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稂莠都是同穀子很相似的野草。比喻不成材或沒有出息。稂Lang 莠 you
慘淡經營:慘淡,費盡心思;經營,謀劃並從事某項事情。形容費盡心思於謀劃和從事某項事情。
滄海橫流:滄海,指大海;橫流,指水向四方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盪不安。
滄海桑田:大海變作桑田,桑田變作大海。比喻世界變化很大。
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得跟野草一樣。指反動統治階級輕視人命,任意殺戮。
城下之盟:因敵人兵臨城下,而被迫簽定的屈辱性的條約。
嘗鼎一臠:品嘗鼎鍋中的一塊肉就可以推知整鍋的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據部分可以推知全體。
出類拔萃:出,超過;類,同類;拔,超出,萃,草叢生的樣子。形容品德、才能超出一般的人。
從善如登:表示做好事很不容易。
Ⅳ 成語積累(各5個)
一、
神話:
1.精衛抄填海襲
2.開天闢地
3.八仙過海
4.火眼金睛
5.女媧補天
寓言:
1.狐假虎威
2.守株待兔
3.老馬識途
4.葉公好龍
5.驚弓之鳥
歷史:
1.三顧茅廬
2.卧薪嘗膽
3.負荊請罪
4.完璧歸趙
5.一鳴驚人
二、
春:
1.鳥語花香
2.百花爭艷
3.春回大地
4.春暖花開
5.大地回春
夏:
1.烈日當空
2.赤日炎炎
3.驕陽似火
4.冬溫夏清
5.寒來暑往
秋:
1.秋色宜人
2.秋風送爽
3.碩果累累
4.燕過留聲
5.百花凋謝
冬:
1.冰天雪地
2.白雪皚皚
3.寒冬臘月
4.天寒地凍
5.數九寒冬
三、
1.兩袖清風
2.舍己為人
3.助人為樂
4.樂於助人
5.拾金不昧
四、
1.千里挑一
2.技高一籌
3.技藝卓絕
4.卓爾不群
5.出類拔萃
五、
1.氣吞山河
2.大筆如椽
3.大象無形
4.氣勢磅礴
5.鵝毛大雪
可以嗎?
Ⅵ 成語積累
1心曠神怡
心平氣和抄
目不轉睛
呆若木雞
眉開眼笑
2剛正不阿
冰清玉潔
克己奉公
嚴於律己
兩袖清風
3學無止境
學而不厭
學而不倦
自強不息
孜孜不倦
4虛懷若谷
小心翼翼
不恥下問
不驕不躁
不矜不伐
5班門弄斧
孤芳自賞
居功自傲
目中無人
妄自尊大
6忐忑不安
心驚肉跳
心神不定
心猿意馬
心慌意亂
7侃侃而談
滔滔不絕
喋喋不休
嘮嘮叨叨
振振有辭
8閉月羞花
沉魚落雁
出水芙蓉
明眸皓齒
美如冠玉
9興高采烈
喜出望外
喜形於色
喜上眉梢
喜不自勝
10百感交集
悲喜交集
人之常情
人非木石
喜怒哀樂
Ⅶ 成語積累。
1.口耳來相傳:口頭傳授。
2.耳自熟能詳:聽的次數多了,熟悉的能詳細的說出來。
3.暮氣沉沉:傍晚的雲霧。
4.水漲船高:比喻事物隨著它所憑借的基礎的提高而提高。
5.未雨綢繆:趁著沒下雨,先修繕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備。
6.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應手,怎樣進行都很順利,比喻做事圓滑。
7.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不退讓。
8.匠心獨運:在文學、藝術等方面創造性的運用巧妙的心思。
9.不足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現象很平常。
10.不足為訓:不能當做典範或法則。
11.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
12.因噎廢食:因為吃飯噎住,索性連飯也不吃了。比喻因為怕出問題索性不幹。
13.聳人聽聞:故意說誇大或驚奇的話使人震驚。
14.無所作為:不去努力做出成績,或沒有做出什麼成績。
15.對症下葯:比喻正對具體情況決定解決問題的方式。
16.無米之炊:比喻缺少必要條件,再能乾的人也很難做成事。
Ⅷ 表示積累的成語
寸積銖累 銖:古計量單位,20銖為一兩。點點滴滴地積累
積少成多 只要不斷積累,就會從小變多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種情況的形成,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醞釀的。
鴻毳沉舟 毳:鳥獸的細毛。鴻雁細毛雖輕,堆積過多也能使船沉沒。比喻小問題不解決,積累多了就要出大問題。
積厚流光 積累的功業越深厚,則流傳給後人的恩德越廣。
積善余慶 積:積累;善:善事;余慶:指先代的遺澤。積德行善之家,恩澤及於子孫。
積德累功 積累仁德與功業。
積微成著 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積德累仁 積累功德與仁義。
積羽沉舟 羽毛雖小,積多了也能把船壓沉。比喻小小的壞事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積銖累寸 形容一點一滴地積累。
跬步千里 走一千里路,是半步半步積累起來的。比喻學習應該有恆,不要半途而廢。
日積月累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斷積累。指長時間不斷地積累。
土穰細流 土壤:泥土;細流:小河。比喻細小的事物。也指事物雖甚細微,但不斷積累,即能發揮巨大作用。
銖積寸累 銖:我國古代極小的重量單位,漢代以一百黍的重量為一銖。形容一點一滴地積累。也形容事物完成的不容易。
飽經世故 指閱歷多,積累了豐富的處世經驗。
積微成著 微:細微;著:顯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就會變得顯著。
積小成大 積累少量的東西,能成為巨大的數量。
聚少成多 聚:集合,會合。一點一滴的積累,就會由少變多。
積德累善 〖解釋〗積累德行與善事。
積德裕後 〖解釋〗指積累德行,則後世昌盛。
曠日累時 〖解釋〗累:積累。耗費時日,拖延很久。
累土聚沙 〖解釋〗比喻積累收聚。
累足成步 〖解釋〗比喻不斷積累,便能成功。
眾少成多 〖解釋〗猶積少成多。指只要不斷積累,就會從少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