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對花槍故事

對花槍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1 07:43:00

㈠ 曹縣有哪些歷史名人故事~~~~~

鯀:夏禹的父親鯀為黃帝二十九世孫,封崇伯(今山東鄄城縣富春鄉)。帝堯時,洪水滔天。鯀由四岳群臣推舉,受命治水。他用築堤防水的方法治水,成效顯著。他娶有莘氏(今曹縣莘冢集一帶)女 商湯
為妻,生禹。後,洪水又泛濫不息,鯀懈怠治水,被舜流放到羽山。鯀死後,禹受舜命,繼承父業,與益、後稷一起率領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在塗山(今山東曹縣南),娶塗山女為妻。婚後四日,即動身外出治水。 商湯:商湯(公元前17~前16世紀)子姓,名履,始祖契。湯繼位商侯,為夏之方伯,得專一方征伐。湯有大志,自商北遷於蒙,建亳於塗山(今山東曹縣南)之南,娶有莘氏女為妃。 伊尹:伊尹(公元前17~前16世紀)名摯,生於伊水,幼隨其母避水逃至有莘。不久,其母又亡,他為有莘氏採桑女於空桑中拾得,由莘仲君庖人收養長大。其身雖為奴隸,卻聰明好學,樂堯舜之道,有顯才用世之志。 箕子:箕子(約公元前11世紀)名胥余,紂王諸父,官居太師。商紂王最初製作象牙箸時,箕子悲嘆道:「他現在製作象牙箸,將來就一定還要製作玉杯;製作玉杯,就一定想把遠方的稀世珍寶占為已有。車馬宮室的奢侈豪華也必將從此開始,看來國家肯定無法振興了。」 吳起:吳起(約前440~前381)戰國時期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韓集鎮)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改革家。起為吳國王族之後,曾祖為吳王夫差,祖為太子友,友為越人攻殺。 莊周:莊周(前369~前286)字子休,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曹縣南)人,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生活貧困,處窮閭厄巷,面黃身瘦,靠編草鞋為生。 氾勝之:氾水(今山東曹縣韓集鄉)人,著名農學家。漢成帝時為議郎,以輕車使者身份,在三輔地區(今陝西關中平原)指導農業生產,關中大穰。 黃巢:黃巢(?~884),漢族, 唐末農民起義首領。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 黃巢
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最終建立了農民起義的第一個政權即大齊,但是由於採用的流動作戰法,這樣使得反唐的勢力得到分散,致使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是對唐朝政權的統治給與了很大的打擊。同時黃巢也是個民間的詩人,曾經寫了有限的詩歌,下面就列舉其幾篇: 不第後賦菊(詠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賞析:這首詩是黃巢一生最鼎盛時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廣的一首詩。這不,張藝謀導演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為影片名。其實,他正率領幾十萬農民起義軍為困長安,詩興大發,借詠嘆菊花來形容勢不可擋的義軍力量,此詩妙就妙在,雖是詠菊,但全詩不見一個「菊」字,而且,透過那盛開的黃色菊花,彷彿讓人看到那威武雄壯的黃金鐵甲軍,即將攻破長安的磅礴氣勢。 這首《菊花》詩的境界比上首更雄偉、豪邁,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民起義軍的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 ◆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干看落暉。 賞析:與前兩首詩相比,這首詩的流傳程度就沒有那麼廣了。甚至有很多人懷疑,這首詩究竟是不是黃巢本人的作品?因為,據說黃巢本人後來戰死疆場了,但從這首詩來看,他不僅沒有戰死,後來還削發為僧了。但我寧願相信這首詩是黃巢本人寫的,在我看來,黃巢也好、李自成也好,這些叱吒風雲的農民領袖們還是不要簡單地戰死疆場為宜。他們若是遁入空門,其人生感觸一定非我們尋常人所能及。比如像這首詩的頭兩句,「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既表明了黃巢曾經歷過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馬倥傯歲月,又顯示了他後來靜如止水的僧侶生涯,其鮮明的對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橋上無人識」這一句,生動地描述了英雄遲暮那種無可奈何的蒼涼和悲哀,令人嘆息!但筆鋒一轉,「獨倚欄干看落暉」一句,又悠然刻畫了一種「人生韶華短,江河日月長」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賞析:據說,這是黃巢8歲的時候搞出來的.他父親,在院中吟詩到第一句,8歲的黃巢,就接著他父親的頭,脫口而出,詩才敏捷,讓其父驚異不已。才那麼一點點大的年齡,就考慮到「他年我若為青帝」,應該怎樣安排花開的問題了。難怪他後來登高一呼,應著雲集,統帥幾十萬大軍了,真是天生的領袖人物。 燕肅:燕肅(961~1040)字穆之,祖籍青州益都,父燕俊遷曹州,肅六歲喪父,勤奮好學,曾經游學睢陽學舍(今河南商丘縣)。宋淳化年間,燕肅舉進士,補鳳翔府觀察推官,主管司法事務。。 劉齊濱:劉齊濱(1908-1942)原名劉府海,曹縣韓集鎮劉崗村人。 193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魯西南抗日救國總會會長、中共魯西南地委統戰部部長、曹縣縣長、魯西南專署專員等職。劉齊濱是魯西南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青年時期,就讀於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預修科和北京大學文學系。1935年他到曹縣東南黃崗集小學任高年級國文教師。 蘆溝橋事變爆發後,他回到家鄉劉崗一帶,創辦農民夜校,自編教材,教農民讀書識字,學習革命真理,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國活動。1938年秋,「魯西南抗日救國總會」成立,他被推選為總會長。是年冬,日軍侵佔了曹縣城,中共曹縣縣委轉移到曹西北活動。上級黨組織派出一批幹部到該地區工作,經常在他家吃住。他家中本不富裕,糧食很快就用光了。他就和父親商量,先賣掉了樹木和農具,又賣掉了幾畝田地。他常說:「有國才有家,只要保住國,傾家盪產也值得。」 1937年10月,反動會道門--紅槍會頭子安天國勾結日偽漢奸,趁八路軍主力轉移之機,在根據地內發動暴亂,殘殺共產黨人和抗日積極分子,放火燒了劉齊濱家的房子。他關心的是被害的抗日人員和群眾的損失,至於自己的房子,他只是風趣地說:「這一燒,使我丟掉了一個包袱,以後再沒有牽掛了。」 1940年8月,曹縣抗日縣政府成立,他任縣長。魯西南「固守三村」斗爭期間,肺病復發,在村外隱蔽治療。病床上,憂心如焚,時刻關心著「三村」的安危。 1941年5月1日,魯西南專署成立,他任專員。在發表就職演說時,講道:「我當專員好比給人民當長工,一定竭盡全力為父老鄉親辦事。」1942年4月15日,劉齊濱病情急劇惡化,在張子高村病故。 馬金鳳:著名豫劇大師,「豫劇功勛杯」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豫劇五大名旦之一。1922年出生在山東曹縣一個苦藝人家裡。原姓崔,小名金妮。其父崔合利是當時頗負盛名而又窮困潦倒的梆子藝人,6歲隨父學藝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學,聰慧過人,與父同台演出了《三義記》、《劉二姐趕會》、嶄露頭角,被譽為「七歲紅」。1930年乞討到河南開封拜豫劇名演員馬雙枝為師,改唱豫劇。9歲時曾被賣入開封盧殿元戲班,更名為盧金鳳。被贖出後隨繼父姓,改名為馬金鳳。1939年到密縣太乙新班演戲,曾向燕長庚、翟彥身學唱豫西調。14歲正式登台演出,其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羅煥跪樓》、《花打朝》、《對花槍》等。 崔蘭田 :崔蘭田(1926-2003)1926年出生於山東曹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五大名旦之一。戲曲教育家,「崔派」藝術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劇協副主席。她自幼家境貧寒。5歲隨父母逃荒至鄭州,11歲入太乙班學藝,師從周海水、賈鎖學須生,3個月後即能登台演出。1944年赴西安,先後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班領銜主演,活動於西安、寶雞、靈寶、陝州等地。在樊粹庭先生幫助下,得與常香玉及名小生常景獲、名須生曹子道等聯袂演出《桃花庵》、《販馬記》、《蝴蝶杯》、《賣苗郎》等劇。在西北劇壇享有盛譽,成為與陳素真、常香玉齊名的豫劇明星。1949年自組蘭光劇社,1951年回河南任安陽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6年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同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獲演員一等獎。 張建啟:山東曹縣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指揮部指揮長。 李振田,男,漢族,英文名:leon,曾任職於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協會,現任職於中國石油信息處。從事石油化工行業研究。

㈡ 豫劇對花槍主要講述什麼事

對花槍主要有兩個版本:豫劇馬金鳳大師《對花槍》及京劇時尚老旦袁慧琴《對花槍》,劇情簡介如下,摘自[網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以上兩個版本均的戲曲節目女主角薑桂芝和羅藝均有武戲場面,最後在瓦崗眾兄弟解勸,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
豫劇版本薑桂芝對羅成有一番教育的言語,京劇版主要體現袁慧琴的24分鍾左右的敘事講述。說實話這個版本不僅適合老年人收看,年輕的朋友也可以看看提高對傳統藝術的欣賞。
隋朝末年,羅藝少年時,進京赴考,途中病在姜家集,被薑桂芝父親救回家中,並讓女兒薑桂芝向羅藝傳授姜家花槍。二人一同練習花槍,彼此愛慕,由姜父做主,結為夫妻。一年後,羅藝再次赴京應試時,薑桂芝已身懷有孕。離別後,音訊難通。薑桂芝父母亡故,攜子離開家鄉,流落在龍口村。隋朝戰亂四起,羅藝投奔瓦崗寨,又娶秦氏,生子羅成。四十年後,瓦崗寨史大奈、尤俊達到龍口村借糧,薑桂芝因而得知羅藝在瓦崗寨,遂帶子羅松,孫羅煥投瓦崗以求團聚。羅藝既怕見責於秦氏和兒子羅成,又怕在眾人面前有失自己長者尊嚴,因而矢口否認和薑桂芝的姻緣。薑桂芝見羅藝忘了前情,氣憤已極,披甲上馬,定要在瓦崗寨眾將面前和羅藝比武對花槍。羅藝無奈只好應戰,結果被薑桂芝打下馬來,羅藝羞愧萬分,乃認妻謝罪。薑桂芝在眾人勸解之下與羅藝重歸舊好,一對老夫妻又得團圓。

㈢ 請問評劇起源於哪個地方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流行很廣,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評劇的前身是蓮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關外有「奉天落子」的稱謂。蓮花落這種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流域甚廣,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有。
評劇產生於河北東部的灤縣農村,1910年左右,形成於河北唐山一帶。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正式使用評劇名稱。
蓮花落是窮人行乞時的演唱藝術。或說唱吉祥如意的話,或演唱故事。解放前,灤南縣境內的居民生活比較貧困,本縣地近京城,受京都影響,縣境乃「文學之邦,士大夫揖讓進退,皆彬彬有禮,重然諾,尚氣節,文字朴茂......」(《灤縣志.序》),風氣開化,民間文學發達。皮影、大鼓書、秧歌等傳統藝術形式豐富多彩,民歌、民謠、民諺、民間故事也繁茂優美。勤勞勇敢的灤南人,依歲時風俗,各村多有唱影、說書、扭秧歌、演大戲的。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使人們賞心悅目,養成了對藝術的愛好。蓮花落作為乞食的藝術,緊迫時尚,從民歌、民謠、民間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藝術形式中吸收了許多營養,經過單口對口蓮花落、拆出蓮花落、唐山落子等階段,逐步發展成評劇,成為我國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歡。

㈣ 「對花槍」是隋唐演義的故事,在歷史是有羅義這個人嗎有徐茂公嗎

羅藝(?-627),字子延,隋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唐朝初期將領,寓居京兆雲版陽(今陝西涇權陽)。隋末任虎賁郎將,駐守涿郡。619年歸唐後,賜其姓李,初封燕公,後晉封燕郡王,助唐擊敗劉黑闥,統領天節軍,鎮守涇州。唐太宗登基後,進封開府儀同三司,位比三公。貞觀元年,率軍反唐,進據豳州,後被擊敗,逃往甘肅烏氏,為其部下所殺。

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 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漢族,曹州離孤人 ,唐初名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㈤ 文學戲劇故事有哪些!

1.崑曲

張繼青

張繼青,原名張憶青,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39年1月生,上海市人,漢族。1960年畢業於江蘇蘇州崑曲繼字輩科班。現任江蘇藝術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文聯副主席。1992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她1952年從藝,工閨門旦、初習蘇劇,曾得到崑曲前輩全福班老藝人尤彩雲、曾長生教授,在傳統技藝上打下良好基礎。1958年以後開始專工崑曲,又得到崑曲名家沈傳芷、姚傳薌、俞錫侯的傳授。歷任江蘇省蘇昆劇團、江蘇省昆劇院主要演員、名譽院長。她的戲路較寬,正旦、五旦、六旦演來均得心應手,表演風格含蓄蘊藉,唱腔剛柔相濟、韻味雋永,吐字歸音圓潤可賞。在四十餘年的舞台演藝生涯中,曾塑造多個舞台藝術形象,廣獲好評,有《朱買臣休妻》中崔氏、《牡丹亭》中杜麗娘、《漁家區》中鄔飛霞、《長生殿》中楊玉環、《白蛇傳》中白娘子、《竇娥冤》中竇娥、《關漢卿》中珠廉秀、《蝴蝶夢》中田氏以及《躍鯉記·蘆林》中龐氏、《西遊記·認子》中殷氏等,尤以「三夢」而著稱,即《痴夢》、《驚夢》、《尋夢》。1984年以全票而名列首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1993年獲江蘇戲劇紫金獎榮譽獎,同年獲日本安之紀念基金首屆基金獎,1994年獲第十屆全國戲曲電視劇加加杯評比演員特別獎,200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文化部授予長期潛心昆劇事業成績顯著的藝術家。曾多次應邀赴義大利、德國、日本、法國、西班牙、韓國、芬蘭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訪問、講學、演出,在國際文化界享有較高名望與盛譽。

2.汪世瑜

汪世瑜,浙江京昆藝術劇院院長,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第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之殊榮者。他十四歲人劇團學藝,師承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周傳瑛,工小生。他巾生、冠生、鞋皮生兼能,尤以巾生見長,經四十餘年舞台磨煉,蜚聲海內外,獲「崑曲巾生魁首」之盛譽。汪世瑜是浙江戲劇界的代表人物,對浙江京昆藝術的保存、繼承傳播和發展傾往了無數心血。同時還為浙江各戲曲劇種培養了一批著名演員。他著有《汪世瑜談藝錄》一書,還曾多次赴香港、台灣、美國、日本、泰國等地演出、講學,受到了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現為浙江省政協常委、浙江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浙江文聯委員、文化部崑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崑曲研究會常務理事。

3.京劇:
張火丁

程派青衣張火丁,1971年生於吉林白城,自幼酷愛京劇。15歲時棄評改京,獨闖京城求藝,啟蒙老師王蘭香。1986年考入天津戲曲學校京劇科,工青衣。1989年畢業後考人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1990年起向著名程派教師李文敏學習程派藝術,奠定了堅實基礎。1993年,張火丁正式拜師程派傳人趙榮深,成為關門弟子;得其真傳,她先後向趙榮琛學習了程派名劇《荒山淚》、《鎖麟囊》、《文姬歸漢》、《紅鬃烈馬》和《春閨夢》等戲,又系統學習了程腔的咬字、發音、行腔及表演上的要領,受益匪淺。
張火丁天賦極佳,學戲扎實,悟性好,深得程派藝術的精髓,藝術功力大長,台上頗有光彩,她主演的《鎖麟囊》,行腔低回婉轉,起伏跌宕,節奏鮮明,獨具程腔的魅力;其表演身段豐富多彩,處處傳神。受到內外行的一致贊賞。
1995年,張火丁調人中國京劇院,先後塑造了《北國紅菇娘》之楊貴珍人火醒神州》之珍妃,《絕路問蒼天》之祥林嫂等形象,受到好評。1996年被中國京劇基金會評為第二屆"中國京劇之星"。
1999年底,她舉辦個人專場演出,全面展現其藝術才能,獲得成功。年輕的張火丁唱、念、做、舞頗具大家鳳范,其表演突出了程派庄美、純正、深沉、凝重、幽遠的個性。張火丁是程派傳人中的佼佼者。

4.梅派:
李勝素

梅派再傳弟子當中,河北籍演員李勝素的扮相秀麗動人、音色圓潤優美、行腔舒展自然,頗得梅派神韻,擅演劇目有《廉錦楓》、《白蛇傳》、《孟麗君》、《貴妃醉酒》、《鳳還巢》等。不僅在內地菊壇叫響,在香港、台灣等地區也受到歡迎。李勝素13歲開始學戲,在河北省藝校教師齊蘭秋的教導下,悉心學習青衣、花旦,畢業後分配到河北省邯鄲市京劇團,由於她唱腔優美,擅長表現個性色彩,懂得用「心」演戲,贏得家鄉觀眾的好評。1987年,李勝素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劉秀榮為師,在表演上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從學戲就崇拜梅派戲大方和深厚內涵的李勝素,於1988年正式入梅派,隨梅葆玖老師學戲,《醉酒》、《宇宙鋒》、《鳳還巢》都是梅老師一遍一遍親自教,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中,李勝素漸漸把握了梅派內在的神韻與內涵,經常隨老師參加國內外梅派大匯演更奠定了李勝素扎實的表演功力。1991年李勝素調到山西省京劇院成為主演,任山西省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團長,曾在全國中青年京劇電視大獎賽獲得最佳表演獎,榮獲第1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在繼承傳統戲的同時,李勝素和老師一起大膽進行創新,將旦角的各種表演技藝融為一體,加入自己對人物的理解,給老戲注入新的活力。除了在藝術上嚴格要求,李勝素還不倦求學,在中國戲曲學院「首屆全國京劇優秀演員研究生班」的三年學習,她系統掌握了戲曲表演的專業理論。除了在新戲《彈劍記》、《滿江紅》中任主角,李勝素還在火爆京城的京劇版《宰相劉羅鍋》中扮演三格格。剛剛正式調入中國京劇院二團的李勝素演出很多,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戲迷很喜歡梅派藝術,《紅線盜盒》、《霸王別姬》《宇宙鋒》、《貴妃醉酒》都是很叫好的戲。

5.評劇:
筱白玉霜

京劇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譚派。代表人物譚鑫培,專演老生。

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3、劉派。代表人物劉鴻聲,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楊派。代表人物楊小樓,演武生,講究「武戲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蘭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馬旦各種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硯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據自己嗓音的特點,創造出一種幽怨婉轉、若繼若續的唱腔。

7、蓋派。代表人物蓋叫天,以短打武生為主,武戲文唱。

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臉。

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藝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雲,「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馬派。代表人物馬連良,三十年代同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合稱「四大須生」。

主要地方劇種及其代表人物

京劇:全國流行最廣的劇種,有近二百年歷史。

昆劇:也叫崑山腔、崑曲、崑腔。編演《十五貫》、《牆頭馬上》、《李慧娘》等劇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員有俞振飛、華文漪、李淑君、張繼青等。

越劇:流行於浙江、上海等地,約有五、六十年歷史。《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等劇目流傳很廣。著名演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徐天紅、金采鳳等。

河北梆子:流行於河北省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清代乾隆年間由山西梆子傳入河北逐漸演變而成。著名演員有韓俊卿、銀達子、金寶環、張淑敏、裴艷玲、張惠雲、趙鳴岐、周春山、齊花坦等。

評劇:流行於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和華北、東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喜彩蓮、新鳳霞、魏榮元、席寶昆、李憶蘭、馬泰等。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河北、山東、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常香玉、陳素貞、崔蘭田、馬金鳳、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於西北各省。著名演員有劉毓中、劉箴俗。

晉劇:也叫中路梆子,流行於山西中部。主要演員有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冀美蓮等。

川劇:流行於四川全省及雲南、貴州的部分地區。著名演員有張德成、賈培之、周慕蓮、陽友鶴、陳書航等。

粵劇:流行於廣東全省、廣西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區。歷代著名演員有李文茂、鄺新華、馬師曾、紅線女等。

漢劇:也稱漢調,流行於湖北及河南、陝西、湖南、廣東、福建等省。著名演員有陳伯華、吳天保等。

黃梅戲: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著名女演員嚴鳳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創造。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