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1 00:51:11

❶ 清明節關於介子推的小故事短一點60到70個字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餓,再也無內力站起來。臣介容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清明節)。

❷ 清明節源於介子推的傳說,介子推有什麼故事嗎

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

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

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掃墓源自商朝,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到唐朝才開始盛行,並相傳至今。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儀式,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

(2)介子推的故事擴展閱讀

掃墓祭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春祭的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先秦時代北方中原一帶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上古四時祭儀中春季祭祀宗廟的大禮稱為春礿(後為春祠)之禮。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整個社會。

從《禮經》的記載看,古代北方中原並沒有清明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朝時清明上墓祭掃已成風氣,從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以便於歸鄉掃墓。據宋《夢粱錄》記載:每到清明節,「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墓,以盡思時之敬。」清明前後的掃墓活動常成為社會全體親身參與的事,數日內郊野間人群往來不絕,規模極盛。在宋元時期,清明節已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節日習俗,並相傳至今。

    ❸ 關於重耳、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重耳很是感慨,表示將來即位後一定重加封賞介子推。後來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

    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全國禁火,吃干糧冷飯,以祭奠介子推,並勉勵自己勤政清明,以紀念介子推,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寒食節的來歷。

    (3)介子推的故事擴展閱讀:

    寒食節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隋唐時期多在清明節前第二天,宋代則在清明前第三天。一般的說法是在冬至後105天過寒食節,所以也稱「百五節」。流傳至今,山西各地亦有清明節前一、二、三天過寒食節的不同說法。

    禁火並非寒食的習俗,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周代。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當時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周禮》中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❹ 關於介子推的孝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大家萬分著急,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太子,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他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賞了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去討賞,可是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尋找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了,悲痛不已。之後,從樹洞里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春秋時期,晉太子被迫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大家萬分著急,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太子,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他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感激地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賞了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去討賞,可是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尋找兩個人談何容易,於是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了,悲痛不已。之後,從樹洞里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這一天全國不準生火,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召告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❺ 歷史介子推孝敬父母的故事

    介子推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

    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

    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了。

    (5)介子推的故事擴展閱讀

    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國名臣)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

    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追隨重耳

    介子推的出身事跡見諸文獻的極少。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犨」之說。

    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_介子推

    ❻ 介子推的故事讀後感1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餓暈,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給他吃.後來公子重耳成為內晉容文公,封賞忠臣忘了介子推.當重耳想起時,介子推卻不願再做官,背著母親隱居在綿山.重耳就放火燒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燒了3天始終不見人出來,上山尋找發覺他和其母已燒死了.在燒焦的柳樹上大仙了有血詩的衣襟「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重耳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發覺老柳樹復活,賜名「清明柳」,並定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並勉勵自己勤政清明.

    ❼ 介子推的故事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

    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7)介子推的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精神

    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視之為迂腐,然則體現了正道之義。介子推的行為並非忠君而是愛國,以後世儒家評價必為「忠君之典範」,而成為中國儒家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這實在是對介子推之毀譽啊!以後人的價值觀將其行為定義為迂腐愚昧是錯誤的,即使在今天忠於國家也是應當提倡的。

    後世紀念

    介子推廟,位於山西省晉中靈石縣境內的張蒿村,稱英毅聖王廟。介廟所建處,原有母子柏、母子碑。傳說母子柏所生之處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廟周圍原來環境清幽,濃蔭十里,風景秀麗,氣候溫涼。也由於這個原因,這里也被人稱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華時,這里的山林廟宇均被火焚毀,現僅存寺廟的偏院一處,院內還存有原廟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❽ 介子推的故事150字,快!!!!!

    故事一 割股充飢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虐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故事二 辭官不言祿
    介子推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