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故事大全 » 七子之歌的故事

七子之歌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20 17:09:43

① 《七子之歌.香港》講述了什麼

《七子之歌·香港》講述了殖民者對香港的掠奪與剝削,希望回到偉大的祖國懷抱。

出處:當代 聞一多 《七子之歌·香港》

原文: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白話譯文:

將祖國視為深居皇宮的女王,凸顯祖國在「我」心中的高貴。為了保護祖國母親的安寧,我甘願做階前的黃豹,徹夜不眠,逡巡守護。

祖國母親,我身份雖微,但地理位置險要。

如今殖民者像凶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吃著我的骨肉,吸走我的民脂民膏。

祖國母親,我在嚎啕哭泣,呼喚沒有得到你的回應。

祖國母親,快讓我回到你的懷抱,我要回來!

(1)七子之歌的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從1922年冬到1925年春,聞一多留學美國。留學期間,他切身體驗到了弱國子民在強國所遭遇到的無處不在的歧視與欺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祖國深厚的愛,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身在紐約的他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

作品賞析

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憎惡。此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哭訴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感情。這種第一人稱「獨白」的方式,不但讓人感到親切,而且極大地增強了歸屬感,強烈表達了對祖國母親深沉的眷戀。

② 七子之歌的名字由來,歷史

1925年3月,身在美國紐約的著名詩人聞一多有感於時事,將被帝國主義掠走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和大連),喻為七個與母親離散的孤兒,並寫出了七塊土地對祖國的眷念,澳門便是「七子」之首七子之歌的由來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後不禁潸然淚下,並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並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我校已故教授、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那是20年代上半葉,剛剛從清華學校畢業的聞一多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從1922年開始,他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柯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同時繼續用大量的精力從事幾年前就開始的新詩創作和文學研究。獨居異域他邦,聞一多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在西方「文明」社會中親身體會到很多種族歧視的屈辱,更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聞一多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思鄉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③ 創作七子之歌的故事(簡短的)

《七抄子之歌》是中國著名學者聞一多於1925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創作的一組詩,全文共七首,象徵被外國列強侵佔的七處中國國土,即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我們常聽的《七子之歌·澳門》,僅僅是七首之中的第一首。
《七子之歌》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④ 你知道有關創作《七子之歌》的故事嗎

這篇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就在寫完《七子之歌》後不到兩個月,聞一多懷著早日投身到報效祖國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結束了留學生活,於當年5月啟程回國,6月1日乘船到達上海。然而,剛剛踏上祖國土地的聞一多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頭未乾的斑斑血跡,兩天前這里剛剛發生了帝國主義屠殺我示威群眾的「五卅慘案」。被失望乃至絕望籠罩著的聞一多憤然北上,在北京見到了也是從美國回來不久的《現代評論》編輯楊振聲。相同的經歷、共同的感受、同樣的激憤使他們走到一起,聞一多決定把原准備投送《大江季刊》雜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愛國的心》等幾首詩作,提前給《現代評論》發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現代評論》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發表了這首詩,聞一多對詩中個別詞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此時正值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問世就引起強烈共鳴。一位署名吳嚷的青年讀後,將其推薦在《清華周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轉載,並撰寫附識說:「讀《出師表》不感動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不孝;古人言之屢矣。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陳情》時,固未有如是之感動也。今錄出聊使讀者一瀝同情之淚,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但是,由於這篇組詩不在聞一多的兩部著名詩集《紅燭》、《死水》之中,也沒有收入《聞一多全集》,因此,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並不為人們所熟悉。直到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活動中,有人提起了這組作於七十多年前的詩篇。當年4月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曾刊登1947級校友施鞏秋題為《重溫七子歌思念聞一多》的文章。隨著澳門回歸祖國日子的臨近,第一節就詩詠澳門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

⑤ 誰知道七子之歌的故事

這篇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把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
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國故園,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澳門只是「七子」之一。祖國母親被掠去的七子分別是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不會忘記1842年那個屈辱的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把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中葡簽署《友好通商條約》,在明朝中葉以「晾曬貨物」為名獲准在澳門居留的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借專條》,「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弘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
祖國大地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聞一多之子說:「願父親九泉下有知,與我們同樂。」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聞一多《七子之歌·詩序》

⑥ 《七子之歌——澳門》的創作背景

《七子之歌》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譯為阿爾薩斯和洛林,位於法國東部。阿爾卑斯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賽和約》後歸還。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憎惡。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將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
放眼家園國家,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列強佔了七塊土地……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廣東湛江)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沒有忘記那個屈辱的1842年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553年,明朝中葉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在澳門上岸,從廣東地方官手中以每年500兩白銀的代價取得澳門居住權;
1573年,他們將500兩白銀改交明朝政府,獲得澳門的租借居住權,此時澳領土主權仍屬於中國。明朝政府在澳門設置守澳官,駐軍,對澳門實施全面管轄。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署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及琉球群島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界條約》,「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今廣東省湛江市舊稱)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七子之歌》引言)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宏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⑦ 聞一多寫七子之歌的背景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眾多詩篇中的重要篇章,創作於1925年3月,1925年7月4日載於《現代評論》第2卷第30期,後《大江季刊》和《清華周刊》相繼作了轉載。

從1922年冬到1925年春,聞一多留學美國。留學期間,他切身體驗到了弱國子民在強國所遭遇到的無處不在的歧視與欺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對祖國深厚的愛,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身在紐約的他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

1925年5月,聞一多提前結束了留學生活,啟程回國。然而,剛剛踏上祖國土地的聞一多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五卅慘案的斑斑血跡。被失望乃至絕望籠罩著的聞一多憤然北上,將《七子之歌》等幾首愛國之作投稿給《現代評論》首次發表。


(7)七子之歌的故事擴展閱讀:

名家點評

1、現代作家聞立雕:《七子之歌》是一首擬人詩,它仿照《詩經·凱風》中因故和母親失散的七個兒女,哭喊著渴望回到母親身旁的故事,把我國香港、澳門、台灣等被帝國主義侵佔的七塊土地,比作祖國母親的七個兒女。

他們不堪忍受侵略者殘暴的虐待,紛紛向母親發出悲哀的呼喚:「母親,我要回來!」這首詩的比喻精確恰當,情感真摯,感染力極強,沁人肺腑,催人淚下,是一篇控訴帝國主義罪狀的血淚書,是啟迪人們愛國意識、喚起民眾討伐帝國主義的檄文,不僅在當時感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群眾。

2、當代作家李朝全:詩人把被西方列強割據的澳門、香港等七塊國土比作祖國失散多年的七個遊子,以遊子苦苦吟唱傳達遊子回歸和團聚的熱切希望。這是一首渴望祖國富強、完成領土統一的愛國詩作。

這首詩傳唱了半個世紀,詩人的吟唱如杜鵑涕泣,聲聲淚,聲聲血,情感飽滿,感人至深。

⑧ 你知道創作《七子之歌》的故事嗎

耳東陳三石磊-你說聽過的

剛剛收到李健的三首新歌,依然李健清新淡然的聲音,依然是傷感中透

露幸福的旋律,真不知道這樣的音樂在將來的時光里能夠感動多少人,但至

少感動我了……
一年前,從水木年華里理智而勇敢單飛的李健,帶著他的《為你而來》來

到昆明做客,第一次面對面的見到李健,其秀氣俊朗的外表和不張揚的文人

歌手氣質,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當時想,這個不是當下理解的明星

,而是真正做音樂的人,很慶幸在我的策劃活動中出現過這樣的一位歌手。
有人說,成功要看你的結果,可是看到李健,卻改變了我對這個所謂的

真理,不能不說李健是成功的,不過這個結果卻非常人所能看透……
這次收到李健的單曲中,有一首叫撫仙湖,這個湖屬於雲南的,這里的湖水

清澈見低,碧水湛藍,很多昆明人在休假之餘,都樂意驅車前往此地放鬆自

己一周的心情,湖水常常能撩動平時那顆在世俗生活中而封閉的心,或許李

健也是這樣,在紛繁復雜的樂壇圈子裡,多少也有些無奈之感,他似乎很感

謝我們這次安排的澄江撫仙湖之旅……
2005年9月11日,有點意思的日期,在李健昆明歌友會結束之後,已經

臨近零點,而這天也是李健的生日,有個小插曲,來年的這天我發個簡訊給

李健,祝福其生日快樂,李健當即嚇暈,不是美國經貿大樓被撞的日子,後

來才記起,八月初八,05年是911,06年卻在929,也是江美琪昆明歌友會的

那天,我想被友人心繫的李健開心的吧!

從昆明到澄江撫仙湖驅車前往也需要個把小時,一夥人在歌友會結束之

後,車跟車的來到已經安排好的臨近撫仙湖的一個豪華賓館住了下來,安頓

好了之後,大家其實都毫無睡意,我們買了很多零食還有禮花,當然還帶了

能夠發出聲響的吉他,夜晚的湖水有點冰涼,湖面產生的有點涼的風吹在我

們每一個人的臉上,但絲無寒意,一片空地,一堆零食,一箱禮花,我們盡

情的在禮花被點亮的那一霎那而幸福快樂的大笑,禮花那五顏六色的光芒把

這個夜晚的生活點的更是絢爛,至今想起還是那麼的耀眼,在這么安靜而恣

意的夜晚,音樂自然少不了,李健拿著把吉他,在有著各種休閑設施的一個

草地上唱起了各個時期的歌曲,相姐、舒總、金驍乃至現場的每一個人,都

被這些音樂感動,一襲白裝的李健那一刻成為了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最好的音

樂朋友,做節目、做活動那麼多,心情從來沒有這次來的那麼那麼平靜而激

烈,都把這次澄江之行變成了自己生命中一次美麗而感動的回憶,或許這些

美麗的回憶還沒有製造完……
第二天清晨,在我睡眼惺忪的時候,撫仙湖邊已經又是歡聲笑語,相姐

說,一大早李健就按耐不住對水的渴望,在旭日東升不久,水還有點微微的

涼,李健就投入到撫仙湖的懷抱,他喜歡水、喜歡游泳,見到昆明這么清純

的湖水自然少不了與水來一次嬉戲的場景,李健的游泳技巧真贊,立即受到

當時在場的每個人特別的羨慕眼光,包括搭檔金驍,隨即照了一張看似誤以

為是情侶的合影,李健說:當潛入湖水又冒出水面的那一刻,腦海里就有一

種旋律,他說回去後要寫一首關於撫仙湖的歌曲,我當時在想有這個想法但

不一定成形,歌手的生活我不是不知道,至少讓他這樣記住已經讓我們很欣

慰,想不到這些感動又開始延續.

轉入新公司的李健把這首歌曲作為推薦發給了全國各家電台,在謝謝李

健宣傳雲南的時候,同時更感謝他把曾經的回憶用音樂的方式記錄下來,傷

感中透露幸福,撫仙湖--一首讓那天都參與到澄江撫仙湖之行的人都可以

聽懂的歌曲,這樣的聲音或許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感動於心,永存於世……

⑨ 有誰知道七子之歌的創作背景

是20年代上半葉,剛剛從清華學校畢業的聞一多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從年開始,他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柯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同時繼續用大量的精力從事幾年前就開始的新詩創作和文學研究。獨居異域他邦,聞一多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在西方「文明」社會中親身體會到很多種族歧視的屈辱,更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聞一多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思鄉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這篇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就在寫完《七子之歌》後不到兩個月,聞一多懷著早日投身到報效祖國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結束了留學生活,於當年5月啟程回國,6月1日乘船到達上海。然而,剛剛踏上祖國土地的聞一多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頭未乾的斑斑血跡,兩天前這里剛剛發生了帝國主義屠殺我示威群眾的「五卅慘案」。被失望乃至絕望籠罩著的聞一多憤然北上,在北京見到了也是從美國回來不久的《現代評論》編輯楊振聲。相同的經歷、共同的感受、同樣的激憤使他們走到一起,聞一多決定把原准備投送《大江季刊》雜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愛國的心》等幾首詩作,提前給《現代評論》發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現代評論》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發表了這首詩,聞一多對詩中個別詞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此時正值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問世就引起強烈共鳴。一位署名吳嚷的青年讀後,將其推薦在《清華周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轉載,並撰寫附識說:「讀《出師表》不感動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不孝;古人言之屢矣。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陳情》時,固未有如是之感動也。今錄出聊使讀者一瀝同情之淚,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⑩ 七子之歌 的開頭詩人講述了一個小故事,它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麼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姓名?……//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版是我的肉體,//你依權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這是我國愛國詩人聞一多先生1925年7月4日發表在《現代譯論》第二卷第三十期的一首《七子之歌》。當時中國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九龍、旅大等七個地方先後被西方的帝國主義列強霸佔、租借,聞一多先生不堪忍受異國他鄉的侮辱,毅然回國。一回到祖國,他就親見是「五州」慘案,洋人橫行,民不聊生。詩人從《詩經·覬風》中「七子不安其室,回其母心,自怨自菱」獲得靈感。這時詩人滿腔的激情一下子噴發出來,寫下了《七子之歌》。討人借喻七子比喻七個地方,強烈地要求回到母親的懷抱,從而表現了聞一多先生強烈地希望七子的期盼之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