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小故事
1. 白居易童年小故事100字
唐代詩人白居易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自幼好學,是個很有天分的孩子。他5歲開回始作詩,日日勤答學苦練,十幾歲便在家鄉小有名氣。
16歲時,白居易長途跋涉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顧況是當時一位較有影響的詩人,許多學子都會帶自己的詩作去向他求教。白居易也聽說過顧況的大名,於是,一到長安,他便拿著自己的詩卷前去拜謁,希望顧況能指點一二。
門人將白居易領入府中。顧況見來人是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心裡頗有些輕慢。當他看到詩卷上署名「白居易」時,更覺得可笑,便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你還是快回鄉下去吧!」
聽了這略有嘲弄之意的話,白居易並不辯解。
接著,顧況打開詩卷,映入眼簾的是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讀到這里,顧況不禁站起來,高聲贊嘆道:「好詩!」他一改剛才輕慢的態度,鄭重地對白居易說,「你能寫出這么好的詩,別說長安,就算整個天下,『居』又何難!」
從此,白居易名動京師,他那首得到顧況稱贊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更是被千古傳誦。
2. 關於白居易的小故事
白居易,字樂天,下邽人。貞元中,擢進士第,補校書郎。元和初,對制策,入等,調盩厔尉、集賢校理。尋召為翰林學士,左拾遺,拜贊善大夫。以言事貶江州司馬,徙忠州刺史。穆宗初,征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復乞外,歷杭、蘇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秘書監召,遷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拜河南尹。開成初,起為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會昌初,以刑部尚書致仕。卒贈尚書右僕射,謚曰文。自號醉吟先生,亦稱香山居士。與同年元稹酬詠,號元白。與劉禹錫酬詠,號劉白。《長慶集》詩二十卷,《後集》詩十七卷,《別集補遺》二卷。今編詩三十九卷。
《琵琶行》里的音樂描寫
《琵琶行》里寫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樣的音響,讀者很難想像,而比之於急雨,比之於私語,比之於大小珍珠墜落在玉盤中敲出的音響,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兩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詩里還用「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比喻曲調的流轉和凝澀,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比喻曲調的高亢雄壯,都把琵琶的聲音描寫得淋漓盡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淚垂捍撥朱弦濕,冰泉嗚咽流鶯澀」,李紳《悲善才》里的「秋吹動搖神女佩。月珠敲擊水晶盤」,也都是以聲喻聲的。元詩比白詩為早,白詩「鶯語」二句,可能受到元詩的影響,但較元詩為勝。
以聲喻聲,不在於聲音的完全相似,不能過於黏滯。
如「鶯」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銀瓶」,「騎」是「鐵騎」,「佩」,是「神女佩」,「盤」是「水晶盤」等等,有的並不直接關繫到音響,卻能夠令人從中聯想到音樂的美妙。
描寫音樂,除了較多地運用比喻之外,還運用其他的手法。妙語點睛,也是一種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寫道:「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又寫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音樂是用來抒發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夠通過演奏表達自己的哀愁或歡樂。聽曲的行家,也能夠從曲調中領會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聽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樣的心情,那感受會是很強烈的。白居易真不愧為聽曲的行家,於琵琶未成曲調時已經感到弦聲飽含感情,於演奏的過程中又聽出琵琶女有無限心事,於演奏終結時更聽到了弦外之音,聽到了於無聲處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淪落人」,白居易與琵琶女有類似的遭遇,所以感動得青衫淚濕。這里,用比喻已經不夠了,詩人就直接出面為樂曲解說。詩人的解說猶如畫龍點睛,點到了妙處。只輕輕一點,就提示出樂曲的無窮含蘊。「未成曲調先有情」,「此時無聲勝有聲」,已經成為千古傳誦的妙句。說一句題外話,古人有的責備白居易不該於謫居中夜入離婦之船,認為有違禮法。我們倒認為,白居易能沖破封建的等級觀念,平等地看待一個地位卑賤的琵琶女,將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為娼家女、今為商人婦的遭遇作類比,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國古代詩人雖有自比美人芳草的傳統,但大都比的是純潔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貴婦,自比妓女是較少見的。
《明湖居聽書》中也運用了這種手法。寫白妞開始(唱)的情景,「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罷了。《琵琶行》寫音樂,意不在寫音樂而在寫人,在慨嘆琵琶女身世凄涼和抒發自己的不滿。
(劉國正) (選自《語文教學談》,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有刪節)
白居易的文學創作
白居易在江州時,曾整理、編集自己的詩歌作品,分成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據其自述,諷諭詩是他「自拾遺來,凡所適、所感,關於美刺興比者,又自武德訖元和,因事立題,題為新樂府者」,閑適詩是「或退公獨處,或移病閑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感傷詩是「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嘆□者」;雜律詩則是「五言、七言、長句、絕句,自百韻至兩韻者」。大體上,前三類是古體詩,最後一類是近體詩;前三類中大致以內容區分,但也有參互交錯的。在這四類詩中,白居易自己比較重視諷諭詩和閑適詩。他認為諷諭詩反映了「兼濟之志」,閑適詩顯示出「獨善之義」,都是他的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感傷詩和雜律詩則「或誘於一時一物,發於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與元九書》)。
白居易詩歌創作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他的諷諭詩,其中包括《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這些詩篇廣泛反映了中唐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觀刈麥》、《采地黃者》、《重賦》、《杜陵叟》等寫農夫的辛苦和賦稅剝削的沉重;《宿紫閣山北村》、《賣炭翁》等寫宦官的飛揚跋扈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輕肥》、《歌舞》、《紅線毯》、《兩朱閣》等揭露豪門貴族的窮奢極侈;《新豐折臂翁》、《縛戎人》、《城鹽州》、《西涼伎》等反映邊防問題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澗底松》、《贏駿》、《悲哉行》、《諭友》等為門第限制下人才受壓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銀瓶》、《議婚》、《母別子》、《上陽白發人》等為禮教束縛下婦女的悲慘命運發出控訴;《傷友》、《和雉媒》、《天可度》等抨擊世風衰敗和人情澆薄;《海漫漫》、《夢仙》等諷刺迷信神仙的虛妄愚昧。這些作品都稱得上心苦力勤,直氣凜然。在廣泛反映現實的基礎上,詩人對不合理的現象痛下針砭,如「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重賦》);「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紅線毯》);「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杜陵叟》),措辭激切,毫無顧忌,突破了儒家「溫柔敦厚」詩教的框框。這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是十分突出的。
諷諭詩在表現形式上,多數採用直賦其事的方法。《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縛戎人》、《井底引銀瓶》等,敘事完整,情節生動,刻畫人情物態細致傳神,對發展中國敘事詩的傳統有積極的貢獻。另一部分諷諭詩則採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託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龍》寫家家戶戶殺豬祭龍王,酒肉實際上餵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龍王卻什麼也不知道,形象地描繪出皇帝耳目閉塞、官吏近侍貪污中飽和小民慘遭剝削的情況。《題海圖屏風》則通過海中大鰲興風作浪、鯨鯢助威肆虐,造成「萬里無活鱗,百川多倒流」的景象,為當時藩鎮割據、聯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實的寫照。還有把鶴、鳥、松、竹等動植物擬人化,用以表現社會生活中的各類人物及其關系,如晚年所作《禽蟲》十二章,就屬於這類寓言詩。無論是直賦其事或寓言托物,一般都概括深廣,取材典型,主題集中,形象鮮明,語言明白曉暢。一部分《新樂府》還採用了「三、三、七」言的句式,顯示了詩人向民間通俗文藝學習的痕跡。
白居易的閑適詩多用於表現閑情逸致,抒寫對歸隱田園的寧靜生活的嚮往和潔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還宣揚了省分知足、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但也有一些醒目的警句,如「作客誠已難,為臣尤不易」、「直道速我尤,詭遇非吾志」(《適意二首》)以及「況多剛狷性,難與世同塵。不唯非貴相,但恐出禍因」(《自題寫直》)等等,仍從側面反映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說明他追求閑適,只是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閑適詩中也有一些描寫自然景物和田園風光的佳作。如《觀稼》、《歸田三首》,寫農村景象,質朴而清新。《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以游記文的筆法依次記敘五日游山的經過,令人有身歷其境之感。
白居易的感傷詩寫一時感觸,而往往有深沉的寄託。其中如著名的敘事長詩《長恨歌》和《琵琶行》。《長恨歌》歌詠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婚姻愛情故事,情緒感傷,寄託深微。詩中既寫「漢皇重色思傾國」,導致昏庸誤國,諷意明顯;更寫「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感傷玄宗貴妃愛情真摯纏綿,流露出作者的同情。唐陳鴻說,白居易「深於詩,多於情」,創作《長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者也」(《長恨歌傳》)。《琵琶行》則有遭際之感。這兩首長詩敘事曲折,寫情入微,加以繪聲繪色的鋪排描寫,多方面的氣氛烘托以及流轉和諧的韻律聲調,藝術上達到很高成就。「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說明這兩首詩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所以清人趙翼指出,白居易「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甌北詩話》卷四)。感傷詩中還有不少親朋間酬贈的篇什,如《別舍弟後月夜》、《江南遇天寶樂叟》、《畫竹歌》、《醉後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等,也都寫得情真意切,朴摯動人。這類詩較多嘆老嗟病、傷往悼亡的感傷色彩,如「畏老老轉迫,憂病病彌縛」,「朝哭心所愛,暮哭心所親」(《自覺》二首)等;厭苦塵世煩惱,力求加以解脫,聲稱要「度脫生死輪」,「永洗煩惱塵」(同前),明顯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雜律詩在白居易詩作中數量最多。其中有價值的是 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寫景小詩,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西湖留別》、《暮江吟》、《問劉十九》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生意盎然的境界,歷來膾炙人口。而一部分鋪陳故實、排比聲韻的長篇排律和杯酒光景、艷情風月的小碎篇章,頗為時人效尤,但多不足取。
白居易詩歌的基本風格是平易淺切,明暢通俗。平易,是指用尋常的話,寫尋常的事,明白自然,人人能夠領略。所謂「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劉禹錫《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就是對於這種平易自然、渾成無跡的詩風的高度贊揚。平易的境界是不容易達到的。劉熙載《藝概》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趙翼《甌北詩話》也認為「元、白尚坦易,務言人所共欲言」,指出「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白詩的平易,又是同敘寫情事的直切暢達聯系在一起的,意到筆隨,揮灑自如,「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侔」(王若虛《滹南詩話》),有很大的感染力。這樣的平易,是提煉的結果。趙翼又說:「其筆快如並剪,銳如昆刀,無不達之隱,無稍晦之詞;工夫又鍛煉至潔,看是平易,其實精純。」宋代僧人惠洪《冷齋夜話》記敘白居易作詩令老嫗都解的傳說,雖不必真有其事,而他的作品文字淺顯,少用典故和古奧的詞句,便於廣大讀者接受,則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他還喜歡提煉民間俗語入詩,增添詩歌的神趣。《唐音癸簽》引《閱耕余錄》說:「白太傅詩:『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航活',吳中以水漲船動為船活,采入詩中,便成佳句。」龔頤正《芥隱筆記》也說:「詩中用而今、匹如、些些、耳冷、妒他、欺我、生憎、勿留、贏垂、溫暾,皆樂天語。」
白居易詩歌的創作風格,後世頗有訾議。有人說他「俗」,說他「淺」,甚至說他「力□而氣孱」(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這些批評看到了白居易的一部分作品矜耀富貴,吟弄風情,存在著格調低下的庸俗的一面;晚年「更作知足語,千篇一律」(《詩源辯體》引王世貞語),「其中頹唐俚俗十居六、七」(葉燮《原詩》)。在藝術上他也有相當數量的詩篇,意太詳,語太露,缺少蘊藉含蓄的韻味和抑揚頓挫的氣勢。但他的成功之作,多能做到「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薛雪《一瓢詩話》),在平易、切近的形式里蘊含深遠的思想情趣,有力地顯示著白詩通俗化、大眾化的重要成就。所以晚唐張為《詩人主客圖》稱白居易為「廣大教化主」,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內容的深刻和風格的平易,使白居易的作品在社會上流傳特別廣。他在世時,他的詩歌已廣泛傳誦,「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元稹《元氏長慶集序》)。他與元稹兩人唱和的所謂「元和體」,「自衣冠士子,閭閻下俚,至悉傳諷之」(《舊唐書·元稹傳》)。白居易的名聲遠播國外。當時有朝鮮商人來求索白詩,帶回去賣給該國宰相,一篇值百金。日本僧人惠萼也在蘇州南禪寺抄得一部白集帶回國,後陸續有人抄回,至今日本保存有相當於宋、元時的三種抄本各一卷,視為國寶。
白居易的詩歌對後世文學有巨大影響。晚唐的皮日休、聶夷中、陸龜蒙、羅隱、杜荀鶴,宋代的王禹稱、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一直到清代的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詩風的啟示。此外,元、明、清歷代劇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為題材編寫戲曲,如《長恨歌》演變為白樸的《梧桐雨》、洪升的《長生殿》,《琵琶行》演變為馬致遠的《青衫淚》、蔣士銓的《四弦秋》等。白詩的詞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話本所採用。
詩歌以外,白居易的文章寫得也很有特色。他雖然不屬於韓愈、柳宗元的文學團體,卻以其創作的實踐,推動了散文的革新。他的《策林》七十五篇縱論天下大事,有意識地追蹤賈誼的《治安策》。其中有些篇章如《決壅蔽》、《使官吏清廉》、《去盜賊》等,不僅內容切實,見解精闢,而且引古鑒今,析理深透,語言明快,詞氣讜直,是議論文中的傑作。《為人上宰相書》和一系列論政事的奏狀,條分縷析,勁直剴切,開啟了北宋王安石上書言事的先聲。《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而象《草堂記》、《冷泉亭記》、《三游洞序》、《荔枝圖序》等,寫景狀物,旨趣雋永,又是興文藝樣式——曲子詞的寫作。他的《憶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長相思》諸小令,為文人詞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論白居易詩
香山才情,照映古今,然詞沓意盡,調俗氣靡,於詩家遠微深厚之境,有間未達。其寫懷學淵明之閑適,則一高玄,按香山《題潯陽樓》稱淵明曰:「文思高玄」。一瑣直,形而見絀矣。其寫實比少陵之真質,則一沈摯,一鋪張,況而自下矣。故余嘗謂:香山作詩,欲使老嫗都解,而每似老嫗作詩,欲使香山都解;蓋使老嫗解,必語意淺易,而老嫗使解,必詞氣煩絮。淺易可也,煩絮不可也。按《復堂日記補錄》光緒二年八月二十二日雲①:「閱樂天詩,老嫗解,我不解」;則語尤峻矣。西人好之,當是樂其淺近易解,凡近易譯,足以自便耳。(195頁)
①《復堂日記》:八卷,清譚獻撰。
這一則論白居易詩。白居易晚號香山居士,故稱香山。白居易《與元九書》:「今仆之詩,人所愛者,悉不過雜律詩與《長恨歌》已下耳。時之所重,仆之所輕。至於諷諭者,意激而言質,閑適者,思淡而詞迂,以質合迂,宜人之不愛也。」錢先生稱「香山才情,昭映古今」,就指他的雜律詩及《長恨歌》《琵琶行》等詩。也指出他的詩有不足處,如他有的樂府詩,他在《新樂府序》里說:「系於意,不系於文。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志,詩三百之義也。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詩是文學,只求達意不求文,不夠正確。詩要求卒章顯其志,對「詩家遠微深厚之境,有間未達」了。他有的詩不免「詞沓意盡,調俗氣靡」。蘇軾《祭柳子玉文》稱為「元輕白俗」。錢先生把他學陶淵明的詩,與陶詩比,一高玄,一瑣直。如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舉第四首看:
朝飲一杯酒,冥心合元化。兀然無所思,日高尚閑卧。暮讀一卷書,會意如嘉話。欣然有所遇,夜深猶獨坐。又得琴上趣,安弦有餘暇。復多詩中狂,下筆不能罷。唯茲三四事,持用度晝夜。所以陰雨中,經旬不出舍。始悟獨往人,心安時亦過。
這首詩寫他退居渭上,過著飲酒、讀書、彈琴、作詩的閑適生活,即所謂「瑣直」。再看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的第四首: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晨,遠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寫失群之鳥悲哀時,還在找孤生松來棲托,表達出「千載不相違」的志節,即所謂高玄。
再看白居易的寫實詩,如《官牛》:
官牛官牛駕官車,滻水岸邊般載沙。一石沙,幾斤重?朝載暮載將何用?載向五門官道西,綠槐蔭下鋪沙堤。昨來新拜右丞相,恐怕泥途污馬蹄。右丞相,馬蹄踏沙雖凈潔,牛領牽車欲流血。右丞相,但能濟人治國調陰陽,官牛領穿亦無妨。
這樣的詩跟杜甫的三吏三別比,不是一沉摯,一鋪張嗎?
選自錢鍾書《談藝錄》讀本(六)論白居易詩
尋訪九江琵琶亭
劉福鑄
江西九江市是一座與文學關系十分密切的歷史名城:《三國演義》中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於甘棠湖點將派兵的點將台在九江,陶淵明的潯陽柴桑故里在九江,白居易送客和寫作《琵琶行》的「潯陽江頭」在九江,還有《水滸傳》中宋江醉題反詩的潯陽樓、梁山好漢「鬧江州」的法場以及紀念白居易的琵琶亭等等,這些史跡都在九江。
九江位於江西北部贛、鄂、皖三省交界處。歷史上的九江府還使用過江州、尋陽、潯陽等名稱,郡治所在地德化縣又曾用過潯陽、湓城、柴桑、汝南等名稱。如今市政府所在地為潯陽區。潯陽江建有長江上最長的雄偉的九江長江大橋。不過九江最令我心儀的還是它深厚的文化積淀。特別是白居易詩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那個令人感傷又令人神往的潯陽江頭和因此而派生的琵琶亭。
遙思唐玄宗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上疏請求嚴緝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州(今九江)司馬。翌年秋天的一個夜晚,白居易送客至潯陽江頭湓浦口時,忽從相鄰的一條船里傳出嘈嘈切切的琵琶曲,且「錚錚然有京都聲」。那琵琶聲悲切凄涼,陣陣撩動著詩人的情思。詩人「移船相近邀相見」,發現彈奏者原來是一位琵琶女,自述乃長安一娼女,擅彈琵琶,因年長色衰,委身嫁給一個商人,但「商人重利輕別離」,於是她流落江湖,賣藝為生。詩人備酒邀她走過船來,快彈數曲,「如聽仙樂」。 琵琶女淪落天涯的悲慘身世,詩人自己受貶的坎坷遭遇,通過凄切的琵琶聲,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詩人不禁淚濕青衫,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浩嘆。熾烈的激情,難以抑制的詩興,催使詩人揮筆寫成了飽含感情的《琵琶行》千古絕唱。
白居易離開潯陽後,人們在他當年送客的湓浦口這處芒黃荻白、竹綠楓紅的地方,興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琵琶亭,自此以後,歷代名人墨客,紛至沓來,他們或登亭懷古,追思琵琶韻事,或觸景生情,一灑悲己憐人之淚,由是留下了眾多的題詠。如白居易身後二百餘年,歐陽修也於宋仁宗景佑二年(1036)因「越職言事」的罪名,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當他去夷陵途經長江時,慕名登琵琶亭憑吊。相似的遭遇使他產生了悲己怨世的傷感,於是他寫下了「樂天曾謫此江邊,已嘆天涯淚泫然。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詩句。這些為自己、為白公抒發不平之情的詩作,為琵琶亭又增添了幾分凄傷韻味。千百年來,亭因詩而著,詩因亭而豐,琵琶亭因此享譽天下。
琵琶亭自建成後,屢為興廢。原址在湓浦口,明萬曆間江西兵巡道葛寅亮移址重建於城東老鸛塘,不久廢毀;清雍正間兵巡道劉均又復建於湓浦口故址;乾隆間九江關督唐英重修琵琶亭,擴建樓堂,增塑白居易像,懸掛有「到此忘機」、「樂天送客處」、「忘機閣」、「大江東去」等匾額。其時琵琶亭附屬建築繁多,遊客如雲,盛極一時。逮至清咸豐三年(1853),一場兵火,琵琶亭從此盪然無存。清末有人在遺址上別建「宣化宮」,將「古琵琶亭」石匾嵌在廟門上,文化大革命間又遭搗毀。直到公元1987年,九江市人民政府為重輝古跡,發展文化旅遊事業,才在長江大橋東岸另擇新址重建琵琶亭,1989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
新建的琵琶亭座落於九江長江大橋之南。沿濱江大道向東,過鎖江塔,便可見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大門樓迎面而立。大門上,高懸著名女書法家蕭嫻88歲時所書「琵琶亭」金字匾額,兩旁楹聯由著名書法家啟功撰書。聯曰:
紅袖夜船孤,蛤蟆陵邊,往事悲歡商婦淚;
青衫秋浦別,琵琶筵上,一時棖觸謫臣心。
步入門樓,率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比真人略高的毛澤東銅像,因為毛澤東曾手書《琵琶行》全詩,現在,墨跡已刻在銅像背後的石砌照壁上,手書中有些句子與白詩原句略有不同,也許這正是偉人的創舉之處。繞過詩牆,可於照壁背面欣賞到白居易《琵琶行》詩意圖及《潯陽宴別》巨幅瓷版壁畫。轉過身,一條平整的碎石小道就在腳下。道中央,豎立著白居易高大的漢白玉全身雕像,形象婉雅俊逸,卓犖臨風,展示了感情豐富的詩人個性。雕像兩旁,辟有兩塊綠茵茵的草坪,坪上幾株長青樹和翠竹,為亭園增添了幾許秀色。沿著園中小道再往前數十步,就是全園的主體建築琵琶亭了。亭子採用八角重檐攢尖頂的古樸傳統建築風格,高十餘米,分上下兩層,矗立在約七米高的花崗岩石基上,四周環以白石欄桿。石基底部兩側有台階可以登亭。亭內有階梯盤旋而上,本可登高憑欄遠眺大江,遺憾的是亭門緊閉,並不開放。底層楹柱懸掛有書法家沙孟海書聯:「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天半入雲」。本聯原為清代董雲岩集唐盧仝和杜甫詩句而成,下聯原句為「半入江風半入雲」。二層亭額「琵琶亭」則是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所書。
由亭台而下為左右碑廊。左碑廊,長約60米,廊壁嵌淺刻白居易像及名家所書白居易有關江州的詩作碑刻55塊;右碑廊略短,刻立有現代名家所書唐至清歷代文人題詠琵琶亭的詩詞及捐款功德碑26塊。這批富於書法觀賞價值的碑刻與琵琶亭相輔相成,讓人駐足流連。
整個亭園佔地約三千平方米,由亭、台、樓、廊、池等組成。園中有平地,有高坡,採用了傳統的借景造園方法,憑借周圍地形、自然風景和人工建築物較巧妙地營造了一處園林式景觀。
(有刪節)
長恨歌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春風桃李花開夜,秋雨梧桐葉落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聞到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銀屏邐迤開。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風吹仙袂飄搖舉,猶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3. 白居易童年小故事90字
白居來易五六歲便開始作詩,源九歲時對詩的聲韻就非常熟悉了。母親是個慈愛、嚴格又有文化的婦女,充當白居易的啟蒙教師。
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她總是拿著詩書教導兒子,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也有偷懶的時候。這時,母親不去打罵他,而是講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學習任務一點一點補上。
就這樣,白居易漸漸養成了勤奮學習的好習慣。
有一次,他拿著自己的幾首新作,來到在當時很有名望的詩人顧況俯前,顧況漫不經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開,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韻味十足的吟誦起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好哇,好!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難事!快請進!快請進!」
4. 白居易的故事
白居易(~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晚年與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5. 白居易的小故事,要短
當年白居易去長安,賀知章聽說有個人叫白居易,就說:「在長安,想白居可不易!」
後來賀知章看到了白居易的詩文,嘆服道:「有如此才華,白居也易!」
6. 白居易的小故事,要短
當年白居易去長安,賀知章聽說有個人叫白居易,就說:「在長安,想白居可不易!」
後來賀知章看到了白居易的詩文,嘆服道:「有如此才華,白居也易!」
7. 白居易的生活小故事
白居易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鍠以文章傳名於世。他五六歲時便學做詩,十幾歲時在家鄉已很有名氣。
十六歲時,白居易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顧況是長安的一位名士,許多人都到他那裡求教。白居易雖然詩才過人,但由於沒有詩作傳播在外,父親又只是一個州縣小吏,所以在長安只算一個無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聽說顧況的大名,於是使拿著自己的詩集,去拜謁顧況。
顧況的門人把白居易領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詩作。顧況一見白居易是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心裡就已經不以為然了。接過詩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說:
「長安的什麼東西都貴,想居住在長安可是不容易喲!」
白居易聽出話中的譏笑之意,但一言不發。
顧況掀開詩集,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剛讀完前四句,顧況就不由得高聲贊嘆說:「好詩!」又想起剛才自己挖苦的話,於是又贊許地對白居易說:「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不要說是長安,就是整個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從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師。尤其他那首被顧況贊嘆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更是千古傳誦,全詩是這樣的: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詩中的名句,詩句通俗淺顯,但含蘊極為深刻,給全詩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樣,生命不衰,成為千古絕唱。
8. 關於白居易的故事
1、相傳我國唐朝詩人白居易,每當作好了一首詩,總是先念給牧童或老婦人聽,然後再反復修改,直到他們聽了拍手稱好,才算定稿。
像白居易這樣一位的詩人,並不因牧童和村婦的無知而輕視他們,因為他懂得真正的文學作品,必須得到人民的承認,所以他虛心求教於人民群眾,這才使他的詩通俗易懂,為後人傳誦。
2、白居易11歲時,因避家鄉戰亂,隨母將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今安徽省宿縣境內)。之後在那裡與一個比他小4歲的鄰居女子相識,她的名字叫湘靈,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於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
到白居易19歲、湘靈15歲時,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詩名為《鄰女》,追敘了十五歲的湘靈,贊美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
3、白居易自家釀的酒,質高出眾,他為自家的酒作詩道:「開壇瀉罇中,玉液黃金脂;持玩已可悅,歡嘗有餘滋;一酌發好客,再酌開愁眉;連延四五酌,酣暢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歷史不但有記載,而且直到今天,還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賞鄉鄰」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傳。
4、白居易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痹,於是他賣掉那匹好馬並讓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
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但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5、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集賢校理,參與整理國家藏書。後擢翰林學士。元和十年(815)貶為江州司馬。文宗即位,遷刑部尚書。武宗時以刑部尚書致仕。
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自號香山居士,他對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 有卓著的貢獻。在整理集賢院藏書時,使他有機會接觸大量的藏書,對他的文學創作有很大的影響。私家藏書頗富,建有藏書樓,名「池北書庫」。
9. 白居易的小故事
1、白居易是唐朝著名大詩人,他的鄰居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人,老婦人沒有什麼文化,但是白居易十分尊重她。白居易每天在家裡不斷的寫詩,寫好了修改過後都會念給老婦人聽,老婦人聽不懂的地方或是嫌他的語言繁瑣時就會說出來,白居易拿回家繼續修改,再念給她聽,這樣直到老婦人沒有意見為止,所以,白居易的詩大多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2、白居易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鍠以文章傳名於世。他五六歲時便學做詩,十幾歲時在家鄉已很有名氣。十六歲時,白居易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顧況是長安的一位名士,許多人都到他那裡求教。白居易雖然詩才過人,但由於沒有詩作傳播在外,父親又只是一個州縣小吏,所以在長安只算一個無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聽說顧況的大名,於是使拿著自己的詩集,去拜謁顧況。
顧況的門人把白居易領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詩作。顧況一見白居易是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心裡就已經不以為然了。接過詩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說:
「長安的什麼東西都貴,想居住在長安可是不容易喲!」
白居易聽出話中的譏笑之意,但一言不發。
顧況掀開詩集,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剛讀完前四句,顧況就不由得高聲贊嘆說:「好詩!」又想起剛才自己挖苦的話,於是又贊許地對白居易說:「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不要說是長安,就是整個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從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師。尤其他那首被顧況贊嘆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更是千古傳誦,全詩是這樣的: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其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詩中的名句,詩句通俗淺顯,但含蘊極為深刻,給全詩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樣,生命不衰,成為千古絕唱。
10. 關於白居易的小故事,不要太長
白居易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鍠以文章傳名於世。他五六歲回時便學做詩,十答幾歲時在家鄉已很有名氣。
十六歲時,白居易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當時,顧況是長安的一位名士,許多人都到他那裡求教。白居易雖然詩才過人,但由於沒有詩作傳播在外,父親又只是一個州縣小吏,所以在長安只算一個無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聽說顧況的大名,於是使拿著自己的詩集,去拜謁顧況。
顧況的門人把白居易領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詩作。顧況一見白居易是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心裡就已經不以為然了。接過詩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說:
「長安的什麼東西都貴,想居住在長安可是不容易喲!」
白居易聽出話中的譏笑之意,但一言不發。
顧況掀開詩集,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剛讀完前四句,顧況就不由得高聲贊嘆說:「好詩!」又想起剛才自己挖苦的話,於是又贊許地對白居易說:「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不要說是長安,就是整個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